第三章 物质组成地球的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总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绪论1、什么是地球科学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

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恒星的概念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

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km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答:大爆炸理论。

“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

(D)A、水星;B、金星;C、火星;D、木星;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A、地球和火星;B、火星和木星;C、木星和土星;D、土星和天王星;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太古宙的时间为:;元古宙的时间为:;古生代的时间为:。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

高三地球知识点

高三地球知识点

高三地球知识点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了解地球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关于高三地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主要由内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等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外核则由液态的铁和镍构成。

下地幔和上地幔是由岩石构成的层,而地壳则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

二、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等。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其中包含着我们所生活在的大气环境。

平流层以上的层次主要由稀薄的气体组成,起到保护地球的作用。

三、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的总体循环系统。

它包括大海、河流、湖泊、冰雪、地下水等。

水圈的循环起到调节地球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它引起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一年时间完成一次,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五、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草原和沙漠等。

这些地形地貌的不同给地球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六、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地球是一个生命丰富的星球,拥有各种各样的生物种类。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

七、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地球做出努力。

总结: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希望通过对高三地球知识点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地球的了解,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第一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的基本概念和物质组成。

让学生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和矿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1.2 教学内容:地壳的概念和范围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元素地壳中主要元素和矿物的种类及其分布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物质组成的图像和数据。

分组讨论地壳中不同元素和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1.4 教学活动:观看地壳物质组成的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矿物或元素,介绍其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互动问答。

第二章:地壳的物质循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主要环节。

2.2 教学内容: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地壳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岩石的风化、侵蚀、沉积、变质、熔融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为例进行讲解。

学生分组讨论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不同环节。

2.4 教学活动:观看地壳物质循环的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壳物质循环的环节,介绍其过程和作用。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互动问答。

第三章:地球表面形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变化。

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类型和形成机制。

3.2 教学内容: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海岸线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海平面变化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像和数据。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类型和形成机制。

3.4 教学活动:观看地球表面形态的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地球表面形态的类型,介绍其特征和形成机制。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互动问答。

第四章: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掌握地壳的构造类型和板块运动的特点。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内容:1.地球的物质组成2.地球的结构和构造3.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4.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5.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特点:时间漫长,空间广阔,现象复杂,无法再现。

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实验模拟验证,总结推导提出假说,反复验证和修正假说,最终形成规律性和理论性的认识第二章地球1、球粒陨石:由1-2mm直径的玻璃质小球粒所组成。

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45亿年。

重力异常:把地球作为一个均匀球体,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来的各地重力值,称理论值,当实测重力值与理论计算的重力值不一致时,称重力异常。

地温梯度:单位深度里温度的变化量。

每深度增100m,增加的地温值,一般地区为3℃/100m。

磁偏角:地磁北极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

磁倾角: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叫磁倾角。

磁场强度:使磁针偏和倾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叫磁异常:当实测磁场与正常磁场不一致时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2、陨石的概念及其分类: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被烧尽,到达地表的残骸。

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等。

3、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砀强度4、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5、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及其分界面: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以下为地幔。

古登堡面是具有高密度的固体地幔与具有液体性质的外核之间的界面(核幔界面)。

康拉德面(此界面将地壳划分为上、下两个不同密度的层圈,上部为花岗质上地壳,下部为玄武质下地壳。

上下地幔界面此界面将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壳——康拉德面——下地壳——莫霍面——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软流圈上地幔——上下地幔分界面——下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外核——内外核过渡带——内核——6371km(地心)6、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平均重量的百分含量。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变化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基本磁 场上的各种短期变化磁场。它只占地磁场的很 小部分(<1%)。这种磁场主要是由太阳辐射、 太阳带电粒子流、 太阳的黑子活动等因素所引 起的。 磁异常:是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 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 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正磁异常---负磁异常 磁异常的研究意义:找矿和揭 示地球物理数据
(四)温度
温度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称为地温场。 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 m所升 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温度每 增加1℃所增加的深度则称为地热增温级)。
地球表层平 均地温梯度为3 ℃/100m. 莫霍面处地 温400-1000℃ ,在岩石圈底 部约为1100℃ ,在上、下地 幔界面约为 1900℃,在古 登堡面约为 3700℃,地心 处的温度约为 4300-4500℃。
通常把单位时间内通过地表单位面积的 热量称为地热流密度。目前全球实测的平 均地热流值为1.47×41.686mW/m2,大陆地 表热流的平均值(1.46 HFU)与海底的平均 值(1.47)基本相等。 地表热流值或地温梯度明显高于平均 值或背景值的地区称为地热异常区。 地热及地热异常的研究意义。
(五)磁场
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G面)位于地下2885 km的深处,从上往下,纵波速度由13.64km/s突然降低为 7.98km/s,横波速度由7.23 km/s向下突然消失, 且地 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
低速带(或低速层)出现的深度一般介于60~250 km之间, 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震波速度不仅未随深度而 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小5%~10%左右;并且,局部地段横 波消失。该圈层称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为岩石圈。
因此,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根据次一级 界面,还可以把地幔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把地核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及内地核。在上 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 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球的物质组成

❖ 根据现代物理、化学理论和实验观察结果,太阳 上目前仍在进行着氢合成氦的热核聚变和其它天 体化学现象。
❖ 宇宙中的元素通过热核聚变反应,经历了从简单 到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世界万物无不从“一 (一个氢)” 开始。难怪当代不少科学家对两 千多年前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 哲学思想,大为叹服。
• 金属元素:Pb(铅)、Zn、Cu等(又称贱金属元 素),在地壳中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存在。成矿物 质主要通过热液作用成矿。矿床中成矿元素含量 较高,是国民经济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矿产资额。
• 过渡元素:Co、Ni、Ti(钛)、V(钒)、Cr、Mn等,这 些元素在自然界多以氧化物矿物形式存在,部分也可形 成硫化物。
卤族元素与阳离子结合形成典型的离子健化合物。离子 健化合物易溶于水,但气化湿度较高,在干旱条件下,卤化 物是比较稳定的。当卤族元素的浓度较低,不能形成独立矿 物时,它们进人氧化物,在含氧盐矿物中,常见它们以类质 同象方式置换矿物中的氧。
金属成矿元素:
在地质体中金属元素多形成金属矿物(硫化 物、单质矿物或金属互化物,部分氧化物),在 矿产资源中作为冶炼金属物质的对象。
• 稀有元素:Li、Be、Nb(铌)、Ta(钽)、Zr(锆)在 地壳中含量很低,主要形成硅酸盐或氧化物。
• 稀土元素:钇和锶系元素统称为稀土元素,地壳中稀土 元素含量低,但它们常成组分布。稀土元素较难形成自 己的独立矿物,主要进人钙的矿物,在矿物中类质同象 置换钙。较常见的稀土元素矿物或含稀土元素的矿物都 是氧化物或含氧盐类矿物。
亲生物元素和亲气元素: 主要C、H、O、N和P、B(硼)。它们是组成
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地壳 表层的各种自然过程中起相当重要作用。 放射性元素:

地理高一下册第三章知识点

地理高一下册第三章知识点

地理高一下册第三章知识点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的结构地球是由不同层次的物质组成,主要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厚度约为5-70千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

大陆壳主要由硅铝酸盐岩石组成,海洋壳则由较重的硅镁铁质岩石构成。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度约2900千米。

地幔主要由硅镁铁酸盐岩石构成,具有较高的温度和高压条件。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厚度约为3480千米。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为固态铁和镍。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主要指地球的构造变化和地壳的运动方式,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等。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地壳上岩层、岩石、地形、构造等发生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构造抬升、构造沉降、构造变形等现象。

地震是地球内部因构造活动导致的地壳震动。

地震的发生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主要分布在地震带上。

第二节陆地与海洋陆地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约为29%,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大陆的形态各异,包括高山、平原、高原、丘陵等。

高山是陆地地形中海拔较高的部分,峰顶呈尖峰状,主要由地壳运动引起。

平原是指相对平坦的地带,海拔较低,地势平缓,常见于河流和海岸地区。

高原是介于高山和平原之间的地带,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较为起伏。

丘陵是低于山地但高于平原的地带,起伏较小,常见于中低纬度地区。

海洋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约为71%,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等。

海洋的平均深度约为3800米。

海洋具有广阔的面积和深度,对气候、气象和生物等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海洋的动力因素有风力、海流、潮汐和海浪等,它们对海洋形态和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第三节气候与气象气候气候是指长期统计得出的大气条件的平均情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要素,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

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特定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气象气象是短期的气候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要素。

气象现象包括晴天、多云、雨、雪、霜冻等。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征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征

影响因素: ① 主要与其对可见光的 吸收程度有关,即取决于矿物的 晶格类型和阳离子类型。 ② 矿物中的裂隙、包裹 体,及矿物的集合方式、颜色深 浅和表面风化程度。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3. 地壳 (2)矿物
②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D Nhomakorabea光泽矿物的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 力。
一、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5. 磁场
地球周围的磁场也
称地磁场。 地磁场由基本磁场、 变化磁场和磁异常三 个部分组成。 磁偏角、磁倾角和磁 场强度是地球上某点 的地磁要素。
地磁场成因的自激发电机模式
一、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5. 弹塑性
地球具有弹性的证据:(1)地球内部能传播地震波;
(2)固体地球表面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可发生固体潮。 地球具有塑性的证据: (1)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使地 球赤道半径加大;(2)岩石的塑性变形 影响地球弹性与塑性的重要因素:时间和温-压条件。
莫霍面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岩石圈
2. 地 球 内 部 圈 层 划 分 示 意 图
岩石圈 地
幔 上地幔
莫霍面 软流圈
上地幔 大洋地壳 地幔
外核 大陆地壳 内核
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
大洋地壳 岩石圈 大陆地壳
莫洛霍维奇不连续面 低速带 (部分熔融)
上地幔
软流圈
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相对位置
依据晶体在三维空间的发育程度,晶体习性大致 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一向延长型: 晶体沿一个方向 特别发育,呈柱状、针状和纤维状等。 石英、 辉锑矿、角闪石等; (2)二向延展型: 晶体沿两个方向 相对更发育,呈板状、片状、鳞片状 和叶片状等。云母、长石等 (3)三向等长型: 晶体沿三个方向 发育大致相等,呈粒状或等轴状。黄铁矿、 石榴子石、磁铁矿 片 状 云 母

地球概论第三版读书笔记(一)

地球概论第三版读书笔记(一)

地球概论第三版读书笔记(一)地球概论第三版读书笔记简介《地球概论第三版》是一本介绍地球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材,适合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

第一章: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形成:–天体碰撞和凝聚–地幔和地核的分化•地球的演化:–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第二章: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球科学的三大研究方法:–实地观察和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和模拟–数学和计算机模型•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等学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章: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组成•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区分内地球和外地球的界面•地球物质组成:–元素和化合物–岩石和矿物第四章:地震和地震波•地震的发生和机理:–地震带和地震中心–断层和弹性波•地震波的类型和特征:–纵波和横波–体波和面波•应用地震波进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和地震预警第五章:板块构造和大地构造学•板块构造理论:–构造板块和板块边界–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大地构造学方法:–测量地球形状和大小–测量地球重力场和地磁场•应用板块构造和大地构造学研究地球的演化和自然灾害第六章:地质年代和地球的历史•地质年代划分:–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地球历史重要事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Earth Impact事件和生灭大事件•应用地质年代和地球历史研究地球的演化和资源勘探总结本书介绍了地球概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对地球的形成、演化、构造、历史等方面的介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第七章:地表和水文地质•地表地貌类型:–山脉、高原、丘陵、平原等–冰川、沙漠、海岸等特殊地貌•水文地质特征和应用:–地下水和地下水循环–水资源的评估和开发利用第八章:矿产资源和矿床形成•矿产资源的分类和特征:–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等–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采•矿床形成机制和类型:–热液矿床、沉积矿床、岩浆矿床等–应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方法勘探和评价矿床第九章: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环境地质和环境演变:–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地质灾害治理和预防•地质灾害类型和特征:–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应用地质灾害评价方法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第十章: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和全球变化研究:–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气候、海洋、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全球变化研究的方法和意义•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系统模型:–描述和模拟地球物理、生物和化学过程–应用地球系统科学和地球系统模型研究全球变化和环境影响总结本书介绍了地球概论中与地球科学相关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地表和地下、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介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地球科学的应用和意义,以及地球科学对我们生活和未来的影响。

地壳的物质组成(公选)

地壳的物质组成(公选)
➢美国西部盛产蓝宝石,当西部淘金热的时候, 许多探险家也把找到蓝宝石作为获得财富的标 志。
红宝石——缅甸的国石
➢是刚玉的一种,因在成矿过程中含有铬 (Cr),故呈现出艳红的颜色,光泽耀眼,温 暖亲切。 ➢ 缅甸是红宝石的著名产地,每年都吸引着世 界各地的大批旅游者和珠宝商。
➢首都仰光大金塔的塔顶,镶嵌有93 颗巨大、晶莹的红宝石,阳光下光彩 夺目。
❖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物质为准晶体。
——
准 晶 体 马 瑙
1.3 矿物的性质 Properties of Minerals
❖ 由于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不同,不同矿
物具有不同性质与特征,根据其性质与特征 就能够识别和鉴定它们。
❖矿物的主要性质:
➢ 外形(晶形) ➢ 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 ➢ 颜色、条痕、硬度、解理、
➢ 当热的岩浆从其他的岩石上流过时,岩浆 会使这些岩石产生变化。
岩石根据其成因分成三大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火成岩):
由地幔的熔融岩石的冷却和硬化形成, 这种熔融状的岩石被称为岩浆。
(2)沉积岩:
由层状沉积物的硬结形成,沉积物 可由岩石碎片、植物和动物的遗体组成, 或洋底和湖底的化学物质。
角闪石(hornblende)在方解石(calcite)中
辉石(augite)
长石
石英脉中的金
黄铁矿
石英
电 气 石
1.5 国石漫话
“岩石王国”中也有许多独特的成员被称 作奇石或怪石,更有些“石头”由于自身的 名贵,被奉为一个国家的“国石”。
严格地说,“国石”大多数都是珍贵 的矿物,有些还是世间罕见的宝石。
❖ 金属矿物的条痕至少和它本身块状矿 物的颜色一样深。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球的物质组成

7. 石英
指甲
8. 黄玉
3. 方解石
9. 刚玉
铜币
10.金刚石
4. 萤石
5. 磷灰石
刀刃/玻璃
• 滑石硬度最小 (硬度为1)、
金刚石硬度最大(硬度为10)
应用举例:
将欲测定旳矿物与萤石相 刻划,若彼此无损伤,则硬 度相等,即所测矿物旳硬度 为4;若此矿物能刻划萤石, 但不能刻划磷灰石,相反却 为磷灰石所刻划,则其硬度 应在4-5之间,所以可定为 4.5。
第三章 地球旳物质构成
本章主要内容:
地球中旳元素 自然界中旳矿物
一、地球中旳元素 • 构成地球旳物质(按质量计)主要为铁、氧、硅、镁 等92种元素 • 地壳旳元素构成以氧、硅、铝、铁、镁为主(占92%)
整个地球
地壳
• 生物圈以氧、碳、氢为主 • 水圈主要由氧、氢构成
据 Press et al., 2023
颜色
(Color)
条痕
(Streak)
光泽
(Luster)
硬度
(Hardness)
解理
(Cleavage)
二、自然界中旳矿物
3、矿物旳物理性质
晶体形态 • 矿物一般都有自己固有旳形态, 但在自然界产出时多不完整 • 少数矿物易以其特征旳形态产出
金刚石
石英
石榴石 黄铁矿
二、自然界中旳矿物
3、矿物旳物理性质
经切割旳黄玉
(硬度=8)
经切割旳钻石
(金刚石,硬度=10)
红宝石(刚玉,硬度=9)
二、自然界中旳矿物
3、矿物旳物理性质
解理 • 矿物趋于沿一定方向产生破裂面旳性质 • 受晶体构造中旳单薄面控制
云母-片状

地理初中教材第三章教学解析

地理初中教材第三章教学解析

地理初中教材第三章教学解析第三章:地球与地图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的学科。

对于初中地理课程,第三章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主要讲述了地球与地图的关系。

在本章中,学生将了解到地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使用地图来观察和理解地球上的现象。

本文将对第三章的教学内容进行解析和讨论。

一、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它的赤道半径稍大于极半径。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日夜交替的现象,而公转则导致了季节的交替。

3.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表面,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高密度物质,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

二、地球的影像和地图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观察地球上的现象,我们使用地图来表示地球的形状和地理信息。

地球的影像和地图可以通过卫星图像、航拍影像等方式进行捕捉和绘制。

1. 不同类型的地图地图可以分为物质地图、主题地图和地形地图等不同类型。

物质地图主要展示地球上的物质分布,如陆地、海洋、河流等;主题地图则以某种特定的主题为基础,如人口密度、气候分布等;地形地图则突出地球上的山脉、河流、高原等地貌特征。

2. 地图的使用通过学习和使用地图,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现象。

地图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各大洲的位置、国家的分布以及地理区域的划分。

此外,地图还可以用于导航、规划旅行路线、探究资源分布等方面。

三、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为了更准确地表示地球上的位置,我们使用经纬度系统。

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的位置,纬度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

通过经纬度,可以确定一个地点的准确位置。

而时区则是根据地球的自转和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而设立的,以便统一时间的计量。

四、地图的绘制和使用技巧学生在学习地图时,需要掌握一些绘制和使用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技巧:1. 理解比例尺:比例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图上距离的实际意义,使得他们能够准确估计地点之间的距离。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第一章:地壳的物质组成教学目标:1. 了解地壳的基本概念及其物质组成。

2. 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和矿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教学内容:1. 地壳的概念与厚度2. 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元素3. 地壳中的主要元素和矿物4.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规律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实地考察了解地壳的概念和厚度。

2. 利用显微镜观察地壳岩石和矿物的样本,识别其主要特征。

3. 通过化学分析方法,了解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

第二章:地壳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掌握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1. 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与过程2.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3. 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与地壳物质循环4. 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利用模型和图解,了解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探讨其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地球表面形态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2. 掌握地球表面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特征2.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貌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海岸等3.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4.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活动:1. 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貌类型,探讨其成因。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3. 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

第四章:地壳运动与地震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掌握地壳运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及其成因。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球的物质组成
汇报人:XX
• 地球的基本构成 • 地球的岩石圈 • 地球的水圈 • 地球的大气圈 • 地球的生物圈 • 地球物质组成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01
地球的基本构成
地球的结构
01
02
03
04
地壳
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包 括陆地和海底。
地幔
位于地壳下方,由硅酸盐岩石 组成,占地球体积的约84%
矿产资源
地球的物质组成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属、非金属矿产等,是工业发展的重 要基础。
能源资源
地球内部的能源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自然环境
地球的物质组成形成了多样的自然环境,如山川、河流、森林等,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 展的空间。同时,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会对人类造成严重影响。

外核
地幔下方的液态层,主要由铁 和镍组成。
内核
地球最中心的部分,为固态, 由铁和镍组成,但温度和压力
极高。
地球的成分
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由岩石构成。
水圈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 洋、湖泊、河流、冰川
等。
大气圈
包围地球的气体层,主 要由氮、氧、氩和水蒸
气等组成。
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 存环境的总和。
03
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水圈通过蒸发、降水等过程与大气圈进行水分交换,同时影响着大气圈
的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
生物圈与其他各圈的相互作用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生物通过生长和繁殖对岩石圈进行改造,如植物根系对岩 石的破碎和土壤的形成。同时,岩石圈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和营养物质。
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 4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 4

矿物组成,其含量可达90%以上,而在花岗岩等地下深处形
成的岩石中却不可能出现高岭石等粘土矿物。
岩石的结构: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
(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
关系。也就是说,它主要是指岩石中颗粒本身的一
些特点。例如花岗岩,其中的矿物颗粒全是结晶的,
且颗粒较粗大,同种矿物的颗粒大小基本相等,因
其中的长石、石英、云母常沿着一定的方向作断断 续续的定向排列,这种构造称为片麻状构造;又如 砾岩、砂岩中碎屑颗粒的排列或堆积常具有分层性, 这种构造称为层理构造。
3、地壳中的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 质岩)
(1)岩浆岩(magmatite) 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岩
浆岩按其形成的环境有两种类型: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
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侵 入岩。岩浆岩的物质成分主要是各种硅酸盐,如果以岩浆岩 中SiO2化学组分的百分含量来划分,则岩浆岩可分为四大类: 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为45%~52%之 间)、中性岩(SiO2为52%~66%之间)和酸性岩 (SiO2>66%)。
常见岩浆岩
酸性岩:花岗岩 花岗斑岩 中性岩:闪长岩 闪长玢岩 基性岩:辉长岩 辉绿岩 超基性岩:橄榄岩 流纹岩 安山岩 玄武岩
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朱红悬崖(Coyote Buttes)的帕利亚
(2)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先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
广的主要有长石(包括钾长石、斜长石等,约占地壳质量的
50%)、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云母(包括黑云 母、白云母等),较常见的矿物有绿泥石、高岭石、石榴子

内部地球的物质组成

内部地球的物质组成

位于地壳之下,由硅、镁、铝、铁等元素 构成的岩石层,占据地球体积的约84%, 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外核
内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幔之下的液态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温度极高,达到数千摄氏度,地球的磁场 主要由外核中的熔融铁流动产生。
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温度极高,压力极大,是地球的最热部分 。
物质组成与性质差异
岩浆作用
岩浆活动对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 要影响,包括地壳增厚、地壳物质更 新、成矿作用等。
地幔对流与板块运动关系
地幔对流
由于地幔内部温度差异和物质密度差异,地幔物质会发生对流运动,形成地幔 对流系统。
板块运动
地幔对流是导致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板块在地幔对流的作用下会发生 相互碰撞、分离和俯冲等运动。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地貌、地震和火山活动 等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培养 更多对地球科学感兴趣的后备 人才,为地球科学事业的持续 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谢谢观看
结构
内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呈固态状态。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差异,内核又分为内核和外内 核两部分。内核的结晶结构非常紧密,原子排列有序,形成了坚固的晶体格子。
物理性质
内核的密度极大,达到了10-12克/立方厘米,是地球上最密集的物质之一。由于内核处 于极高的温度和压力环境下,其硬度和强度都非常大,是地球上最坚硬的物质之一。
地壳物质
主要由轻质的硅铝酸盐 矿物组成,如长石、石 英、云母等,密度较低

地幔物质
主要由硅镁酸盐矿物组 成,如橄榄石、辉石、 石榴石等,密度和粘度
较高。
外核物质
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 成,密度极大,流动性 强,产生地球的磁场。

地球的构成与原理

地球的构成与原理
李 爽
12007240823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 球 的 构 成 地球外圈 地球的圈 层结构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地球内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组成大气圈的大气 是地球上密度最小, 最易流动的部分,物 质成分以氮和氧为主, 它们以原子或离子的 状态存在。在地球引 力的作用下,大量气 体聚集在地球周围, 形成包层,形成了地 球的大气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总计
25.64 4068 1881 5976
0.4290 68.0723 31.4759 100
BACK
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地幔厚度约 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 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 层。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 分,指位于2 900km深 处以下直至地心,主要 由铁、镍元素组成,半 径为3480千米。
表2-1 地球各部分的质量组成
质量(1024克)质量(%) 0.005 0.0001 大气 1.433 0.0240 海洋冰川
原始地球是由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经 过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所获得的星 子是比较冷的,经过星子运动、星子 堆积、放射性元素衰变三个过程而产 生的热积累,地球开始变热。
随着地球平均温度的上升随后,地 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引起地球内 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 质向上浮动,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后 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 质 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 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 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 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 壳。
水圈是地球特有的环境优 势,由海洋、江河、湖泊、 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构 成了水圈,它是一个连续 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地球的最上层是厚约100公里的坚硬岩石 层,称为岩石圈,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 部。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构造活动 带割裂的、持续不断地相对运动着的若干刚 性板块。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具有如下特征
分层性 交织性 集中性 综合性 差异性 多级性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太阳能在大气圈中的转化 太阳能在水圈的转化 岩石圈表层的辐射能转化 有机体中的热转化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 气态、液态与固态三相物质并存 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命的存在 人类聚居的场所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一、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 有确定结果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模糊的或确切 的边界,从而与其周围的环境区分开来 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 就是系统的功能,它体现了一个系统对其它系统的作 用。 系统的结构制约着系统的功能,功能的变化反过来促 进系统结构的改变
孤立系统 (isolated system) system) 封闭系统 (closed system) system) 开放系统 (open system) system)
自然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地球的物质组成一、矿物(Minerals )1.克拉克值元素组成了矿物,矿物组成了岩石,岩石构成了地壳的物质。

己知元素中大约有112中元素存在于地壳之中。

美国人克拉克最早测定了地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国际上把元素在地壳中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2.矿物的概念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

如自然金(Au)、自然铂(Pt)、金刚石(C)、黄铁矿(FeS2)、赤铁矿(Fe2O3)、方解石(CaCO)、汞(Hg液态)等。

世界上己发现的矿物种类超过4000种,由112种元素存在于这些矿物中。

约有10种矿物占了地壳重量的90%,这些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根据矿物的定义,人造钻石就不是矿物;石油和天然气不是固体,而且它们曾经是“活的”,也不是矿物。

作为矿物的几个例外:自然形成的汞(是液态的)和生物活动形成的贝壳可以认为是矿物。

3. 矿物的结构( Structure of Minerals)绝大部分矿物都是晶体,晶体中各质点间的结合力是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此外,还有分子间的引力。

(1)晶体结构:质点在三维空间作规律性排列而形成的格子构造称为晶体结构。

(2)自然界中少部分矿物为非晶质体,由胶体粒子凝聚而成的胶凝体就属于非晶质体(如蛋白石(SiO2·nH2O))。

(3)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物质为准晶体。

4. 矿物的性质(Properties of Minerals)由于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不同,不同矿物就具有不同性质与特征,根据其性质与特征就能够识别和鉴定它们。

矿物的主要性质包括矿物的外形(晶形)、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和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条痕、硬度、解理、断口)。

(1)矿物外形①单体外形:结晶质矿物在生长条件较好时所形成的单晶体称矿物单体外形。

单体外形分为a.沿一个方向延长,成为针状和柱状等;b.沿二个方延长,成为板状、片状等;c.沿三个方向延长,如立方体、八面体。

生长条件较好是指足够慢的结晶速度、足够大的生长空间。

②矿物集合体外形:矿物晶粒的聚集体。

一些特殊形态的集合体如:放射状、晶簇、鲕状和豆状、钟乳状、葡萄状、肾状和结核状。

(2)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在可见光作用下所表现的性质,包括透明度、光泽、颜色和条痕。

①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矿物的薄片能透过光线的者,称为透明矿物;基本上不能透过光线者称为不透明矿物。

所有非金属矿物都是透明矿物,所有金属矿物都是不透明矿物。

②光泽是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根据反光的强弱可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非金属光泽一般是透明矿物所具有的光泽,又可分为:玻璃光泽、丝状光泽、珍珠光泽、油脂状光泽、纤维状光泽等。

③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吸收白光中某种波长的光后所表现出来的互补色。

如果矿物各种色光都均匀吸收,则表现为黑色或灰色;如基本上都不吸收,则表现为白色。

④矿物的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它对某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

如赤铁矿颜色可呈现赤红色、铁黑色或钢灰色等,但它的条痕色始终为樱红色。

如何获得矿物的条痕色?(3)矿物的力学性质①矿物的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矿物硬度的大小主要有矿物内部质点联结力的强弱所决定的。

钻石(C)是所有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滑石(Mg3[Si4O10](OH)2)是所有矿物中最软的矿物。

②解理: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容易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即解理面)的性质。

矿物的解理受晶体内部结构特征所制约,解理面的方向总是代表晶体结构面网之间联结力最弱的方向。

③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开时所形成的断裂面,断裂面的方向是任意的。

二、岩石(rocks)岩石根据其成因分成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火成岩):由地幔的熔融的岩浆冷却和硬化形成。

(2)沉积岩:由层状沉积物的硬结形成,沉积物可由岩石碎片、植物和动物的遗体组成,或洋底和湖底的化学物质。

(3)变质岩:己经存在的岩石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变成一种新的岩石。

1.火成岩火成岩又称岩浆岩(igneous rock),它是三大类岩石的主体,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是由岩浆冷凝、结晶作用形成的。

岩浆岩的主要成分由硅酸盐矿物组成(Si、O、Al、Fe、Ca、Na、K、Mg和其它成分)。

岩浆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喷出作用就是火山作用。

失去大部气体组分的岩浆称熔岩。

熔岩在地表冷却、硬结而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火山岩)。

当岩浆不能到达地表,而在地下深处冷却结晶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侵入岩只有当其上层的岩石被剥蚀掉后才能被人们观察到。

(1)二种岩浆成分和性质地质学家分析了火山熔岩的成分,并在实验室制造了岩浆,发现主要有二种类型的岩浆。

这二种类型的岩浆温度约600ºC~1200ºC硅酸盐熔融体,但它们的化学成分不同,据此可分为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

岩浆是具有较大粘性的流体,能够流动,而岩浆的粘性又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岩浆的化学成分(主要的因素)、岩浆的温度和岩浆中汽泡多少。

①酸性岩浆的特点:SiO2含量较高,Ca、Fe、Mg含量较低,这种岩浆粘度较大,流动速度慢。

当它们冷凝硬结后形成颜色较浅的岩石,如花岗岩,主要矿物是石英和长石,因此也称“长英质”岩。

很多侵入岩(花岗岩)就是由这种类型的岩浆冷凝硬结而形成的,组成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就是这种SiO2含量较高的岩石。

②基性岩浆的特点:SiO2含量较低,Ca、Fe、Mg含量较高,这种岩浆粘度较小,流动速度快。

当它们冷凝硬结后,形成颜色较深的岩石,如玄武岩,主要矿物是辉石和角闪石,因此也称“镁铁质”岩。

很多喷出岩(玄武岩)就是这种类型的岩浆冷凝硬结而形成,组成大洋地壳的主要岩石就是这种SiO2含量较低的岩石。

③岩浆的温度对岩浆的粘度影响:岩浆的温度越高其粘性越小,岩浆温度越低,其粘度越大。

因此同种化学成分的岩浆因其温度不同,粘性也有明显差异。

④气泡对岩浆粘度的影响:岩浆中的气泡多者,其粘性大;气泡含量少者则粘性小。

岩浆的粘性大小影响到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火山喷发物的类型与特征及各类型喷发物的数量关系。

(2)火山喷发的产物(三类):①气体:气体成分以水蒸汽为主,含量常达60%以上。

还有二氧化碳、硫化物(硫化氢和硫的氧化物)、硫及少量CO、H2、HCl、NH3、NH4Cl、HF等。

火山喷发的气体量很大。

如1912年阿拉斯加卡特曼火山喷发的气体中仅盐酸达1,250,000吨,氢氟酸达200,000吨。

气体的逸出预示着火山活动的进程。

如果气体逸出量越来越多,气体中的硫质成分越来越浓,气体的温度越来越高,则大规模火山喷发即将来临的预兆。

②固体:火山碎屑物(火山爆发的固体产物)。

一般分成以下五种:火山灰:粒径<2毫米,是最细小的火山碎屑物。

火山砾:粒径2—50毫米,形态不规,有棱角。

火山渣:粒径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外形不规则、多孔、似炉渣。

其中色浅、质轻、能浮于水面的称浮岩。

火山弹:粒径大于50mm。

内部多孔,形态多样。

火山块:粒径大于50mm。

常为棱角状。

③熔岩(液体):喷出地表失去了气体的岩浆称为熔岩。

可形成熔岩流、熔岩被、熔岩瀑布等。

(3)侵入作用根据侵入体形成的深度不同,可将侵入体分成二种:形成深度小于5公里者称浅成侵入体;形成深度大于5公里者称深成侵入体。

一般讲,深成侵入体规模大,浅成侵入体规模小。

(4)火成岩的产状火成岩的产状主要有岩基、岩株、岩墙、岩床、岩脉、岩盖等。

(5)火成岩中的主要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石英、斜长石、正长石(黑云母和白云母)(6)火成岩的主要类型根据岩石SiO2含量,岩浆岩可分为四大类: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45~52%(玄武岩))、中性(碱性)岩(SiO2=52~65%)、酸性岩(SiO2>65%(花岗岩))2.沉积岩沉积岩占地壳总体积的7.9%,主要分布在地壳表面,在地表露出的三大岩类中沉积岩的面积占75%,是地表出露最常见的岩石。

煤、铁、石油等矿产都贮存在沉积岩中。

沉积岩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

(1)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有:大气、水、生物①大气圈具有的重要意义:大气中的成分是许多地质作用得以发生的物质因素,尤其以氧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大气圈是生命的保护伞,由于大气的存在使地球白天不至于太热,夜晚不至于过冷。

有了大气才有地球上各种气候现象,而各种气候条件是进行各种外动力地作用不可缺少的因素。

风是气候的一种现象,它是塑造地面形态和搬运物质的动力。

②水: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式存在。

地球表面积的70.9%被水所覆盖,主体是海洋(占水体总量的97.3%)。

大陆上的湖泊、河流和冰川,土壤和浅部岩石的孔隙也含有一定数量的“地下水”。

地表水体围绕地球表层构成连续的层圈,这就是水圈,水圈的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0.024%。

水圈中各部分水体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

③生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放出O2并制造生物有机体。

当大规模植物生长时就要消耗大量CO2,促使大气成分的变化从而影响气候。

(2)引起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能源:太阳能、重力能和日月引力能(3)外力地质作用可以分成几种类型,它是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也可以认为是外力地质作用在不同阶段的表现: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通过沉积作用沉积下来的物质称为沉积物,沉积物是松散的、富含粒间孔隙和水分,就其性质可分为四类(或三类):①碎屑沉积物:由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

②化学沉积物: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

③生物沉积物:由生物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

④生物化学沉积物:由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

(4)沉积岩中的矿物组成沉积岩的常见矿物有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钠长石、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硬石膏、赤铁矿、褐铁矿、玉髓、蛋白石。

①其中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白云母也是火成岩中的常见矿物,因而它们是火成岩和沉积岩共有的矿物。

②火成岩中常见的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中性及基性斜长石在沉积岩中很少见出现。

③而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硬石膏等是沉积岩中相当普遍的矿物。

引起火成岩和沉积岩组成矿物的差别主要是形成岩石的温度和压力不同。

(5)沉积岩的结构沉积岩的结构指构成沉积岩颗粒的性质、大小、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由二种结构:碎屑结构(岩石中的颗粒是机械沉积的碎屑物)和非碎屑结构(岩石中的颗粒是由化学沉积作用或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

①碎屑结构按碎屑粒径大小可分为:砾状结构:粒径 >2 mm砂状结构:粒径 2—0.05 mm粉砂状结构:粒径 0.05—0.005 mm泥状结构:粒径 <0.005 mm具有砾状和砂状结构者用肉眼能清楚辨认其中的碎屑外形;具有粉砂状结构者用放大镜也能辩认其中碎屑的界线;而泥状结构的岩石,只能借助于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辨认其中的颗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