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 ppt

合集下载

《血小板聚集功能》课件

《血小板聚集功能》课件

血小板聚集的诱导剂
如ADP、凝血酶、胶原蛋白等,可激 活血小板表面的受体,触发聚集反应 。
参与血小板聚集的受体包括糖蛋白( GP)Ⅱb/Ⅲa、GPⅠb、GPⅥ等。
血小板聚集的生理意义
止血与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是止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形成止血栓,阻止血液流失。同 时,在某些情况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会导致血栓形成,影响血液 循环。
心肌梗死
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 塞冠状动脉,引发心肌梗 死。
脑卒中
血小板聚集导致脑血管内 血栓形成,引发脑卒中。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常出现异常 ,表现为血小板聚集增强,这可能与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小板膜糖蛋 白表达异常,进一步影响血小板功能 。
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对聚集诱导刺激 的反应性增强,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 险。
血小板聚集功能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
01
研究血小板聚集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关
系,探索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脑血管疾病
02
探讨血小板聚集与脑血栓、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为预
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肿瘤
03
研究血小板聚集与肿瘤转移和发展的关系,寻找肿瘤治疗的新
血流状态
血流状态对血小板聚集也有影响。 在高速血流状态下,血小板易与血 管壁发生碰撞,增加聚集风险。
02
血小板聚集的检测方 法
常规检测方法
光学比浊法
利用血小板聚集时散射光的变化 来测量血小板聚集程度。该方法 操作简便,但易受血液中其他颗 粒物干扰。
电阻抗法
通过测量因血小板聚集引起的电 阻变化来评估血小板聚集功能。 该方法准确度高,但需要特殊仪 器。

血小板及其功能PPT课件

血小板及其功能PPT课件
血小板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支持和维持毛细血管正常 通透性,使红细胞不逸出的作用,从而维持毛细血管内 皮的完整性。当血小板减少到50×10ˇ9/L。 以下时,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微小的损伤就会引起皮肤和 黏膜下出现瘀点或瘀斑,甚至发生自发性出血。
•5
2 参与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破裂出血时,出血常于数分钟后自 行停止的现象,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是:
①血管收缩。首先是由于神经调节作用和血小板释放缩 血管物质,使破损血管收缩,血流暂停或减缓。
②血栓形成。血小板通过黏附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 血栓堵塞小创口,达到初步止血。
③血液凝固。由于凝血系统被激活,在局部迅速形成血 凝块,构成坚实牢固的止血栓,加强止血效果。
•6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示意图
•7
End !!!
谢谢!!!
•8
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thromdocyte 或platelet)是从 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形成 的小块胞质。我国健康成年人血液中血小 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ˇ9/L。妊娠、 进食、运动及缺氧使血小板增多,
妇女月经期血小板减少。衰老的血 小板主要在肝和脾被巨噬细胞吞噬,也有 少数血小板在循环过程中被破坏,在执行 功能时被消耗。
1.黏着
2.聚集
板胶暴 便原露 粘组其当 着织内血 于时膜管 胶,下损 原血得伤 组小得
成是
团指
的血
现小
象板
。彼
3.释放反应
小板受刺激后,将其颗粒中的ADP、 5—羧色胺、儿茶酚胺、血小板3因子
此 聚 合
(PF③)等活性物质向外排出的过程,
称为释放反应。

血小板检验PPT课件

血小板检验PPT课件

参考值
(100~300) ×109/L
质量控制
❖ 1. 器材 仪器标准化 ❖ 2. 计数时间 充池10~15min后再计数,并在采
血后1h内计数完毕
❖ 3. 镜下观察 区分鉴别 ❖ 4. 血涂片观察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PLT低于60×109/L时, 应观察血小板在血涂片中的分布情况,如果PLT有3~5 个成群分布,则PLT一般不会减少。
❖ B.复方尿素 ❖ 优点:PLT胀大易辨认 ❖ 缺点:不能完全溶解RBC,计数困难。且尿
素不易保存,易分解
(3)血细胞分析仪法
❖ 优点:测定PLT、MPV及PDW,快速,适用 临床应用。
❖ 缺点:不能完全区分PLT与其它类似大小物 质,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
❖ *当既往无PLT数量异常的病例,出现意外的 低值时,必须以显微镜计数法重新计数。
于脾切除术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异常血小板形态
❖ 2. 形态异常
❖ ①幼稚型②老年型③病理幼 稚型④病理刺激型⑤退化型
❖ 正常人为成熟型,可见少量 异常形态的血小板,但少于 2%。异常血小板超过10% 时才具有临床意义。
❖ 3. 分布异常
❖ ①血小板不聚集。②血小 板过度聚集
一、血小板计数
❖ 血小板计数(PLT): ❖ 血小板的生成 ❖ 原巨核细胞 颗粒巨细胞
产板巨细胞
1/3滞留于脾窦和脾髓的细胞间 2/3位于循环池
血小板

7-14天
血小板生理
✓ 血小板来自骨髓内巨核细胞 ✓ 血小板的寿命为7-14天 ✓ 全身约1/3的血小板贮存在脾脏
血小板计数
❖ 血小板生成图
教 学目标
❖ 1、掌握血小板显微镜计数 ❖ 2、掌握血小板计数参考值、临床

血小板 PPT 课件

血小板 PPT 课件


细胞膜: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血小板计数方法
计算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XXX X 10 9 检测原理: 1、显微镜计数法: 电阻抗法
激光流式细胞术法 综合电学和激光流式细胞术法
方法学评价
• 难计数原因: • 1、血小板体积小,易受其他杂物的干扰 • 2、血小板在体外易于黏附、聚集、和变性破坏
普通光镜计数法

巨型血小板:>7.5微摩尔,血小板无
力症,假血友病。
异常血小板>10%有意义。
形态异常

• 血小板颗粒减少:血小板胞质内嗜天青颗粒减少或无 颗粒,胞质灰蓝或淡蓝色
• 血小板卫星现象:血小板黏附、围绕于中性粒细胞 (或偶尔黏附于单核细胞)的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 吞噬现象
• 聚集性和分布异常:血小板聚集、分布状态可间接 反映其功能。聚集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在非抗凝血外周 血涂片中常可见3-5个聚集成簇或成团。聚集与散在血 小板之比为20:1

• 1黏附功能
血小板功能
• 2聚集功能
• 3释放反应
• 4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包括PAIgG PAIgM PAIgA
• 5血块收缩试验
血小板检验意义
• 参考值(100-300)X10 9/L • (一)生理性 • 晨低午高 • 春低冬高 • 平原低,高原高
• 病理性
血小板检验意义
• PLT减少: <2-5万/微升有出血倾向

显微镜:相差


准确性高,血小板易于识别
血液分析仪法
• 优点:重复性好,适于临床应用。 • 缺点:不能完全将血小板与其他类似大小的物
质完全区别开来,仍需目视显微镜法作校正。 • 物质包括红细胞或白细胞碎片、灰尘等杂物

《血小板图检测》课件

《血小板图检测》课件

献血者筛选
在献血过程中,进行血小 板图检测有助于筛选出健 康的献血者,确保血液质 量。
法医学应用
在某些法医学案例中,如 涉及外伤或中毒的案件, 血小板图检测可以为案件 调查提供线索。
03
血小板图检测的注意事项
样本采集与处理
采集时间
选择清晨空腹时采集样本 ,以减少饮食和日常活动 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监测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血小板图检测可以 帮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预防并发症
对于某些疾病,定期进行血小板图检测可以 及时发现血小板异常,预防因血小板异常引 发的并发症。
科研应用
基础研究
血小板图检测为血小板相关的基 础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 深入了解血小板的生理和病理机
技术创新与进步
自动化技术
通过引入更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提高血小板图检测的效率和准确 性,减少人为误差。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对血小板图像进行分析,实现更精准 的检测和诊断。
新型检测方法
研究开发新的血小板图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满 足临床对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需求。
应用领域的拓展
预处理
对血液样本进行稀释、 染色或标记。
检测
使用特定的仪器或设备 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
分析。
结果解读
根据检测数据解读血小 板的功能和数量状态, 并给出相应的诊断和治
疗建议。
02
血小板图检测的应用
临床应用
诊断疾病
通过血小板图检测,医生可以快速准确地诊 断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等与血小板相关 的疾病,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血小板图检测》PPT课件

《血小板临床应用》PPT课件

《血小板临床应用》PPT课件
❖ 1、 单采血小板( apheresis platelets; single-donor platelets; SDPs)
❖ 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 ❖ 本省血站常用的设备有:MCS+、Trima、
Amicus和配套的耗材。
精选ppt课件
17
(Trima是美国CaridianBCT公司生产的Trima型号 的血细胞分离机,MCS+是美国Haemonetics公司 生产的MCS+型号的血细胞分离机 ,Amicus是美 国enwal(汾沃)公司生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3、《江苏省临床合理、科学用血考核评价标 准(试行)》关于血小板输注要求:
❖ ①外科输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 不输注;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 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如术中出 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 板不受上述限制。
精选ppt课件
8
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内膜表面 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 伪足,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 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树突型血 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 ,粘性变形的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
精选ppt课件
9
血小板有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膜是附 着或镶嵌有蛋白质双分子层的脂膜,膜中含有多 种糖蛋白,已知糖蛋白Ⅰb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 白Ⅱb/Ⅲa与聚集作用有关,糖蛋白Ⅴ是凝血酶的 受体。血小板膜外附有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 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 小板的外覆被)。
精选ppt课件
28

血小板病理生理PPT课件

血小板病理生理PPT课件
血小板寿命
在循环血液中的寿命约为 7-10天,衰老的血小板在
脾脏和肝脏中被清除。
血小板生成与调节
血小板生成
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分化 而来,每个巨核细胞可产 生1000-6000个血小板。
血小板调节
受血管壁、内皮下组织、 血浆中的多种生物活性物 质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
血小板寿命
在循环血液中的寿命约为 7-10天,衰老的血小板在
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
提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性大,需进 行免疫治疗。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注意事项和误区提示
01
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 ,以免影响血小板计数结果。
02
血小板计数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采血部位、时间、抗凝剂等 ,需综合分析。
03
血小板功能检查需在专业实验室 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增高,易于形成血栓并导致心肌缺血和梗死。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中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等功能异常,导致脑血管血 栓形成或出血。
肿瘤
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诱导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同时,血小板也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过程。
03
常见血小板相关疾病介绍
03
常见血小板相关疾病介绍
血小板相关疾病与治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01
定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
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
02 03
病因
ITP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产生体液 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抑,出现血小板 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的临床表现。

血小板相关知识 ppt课件

血小板相关知识  ppt课件

10
• 二.注射TPO:(2014版中国专家共识)对有骨髓抑制高风险的
化疗,可在结束后6~24 h皮下注射,剂量为300 U/d·kg。 • rhTPO给药时机取决于化疗方案的长短和血小板最低值出现的时间: <一>对于短程的化疗方案/较早出现的血小板最低值,采用化疗后给 予rhTPO; <二>对于长程化疗方案/延迟的血小板最低值,需要在化疗前早期使
血小板内容
骨科
1
血小板的形成
• 骨髓造血组织中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原始巨 核细胞,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巨核细胞,巨核细 胞膜裂解后形成血小板。其平均寿命为7~14天, 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 当血小板板<1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减少;当 人体内血小板数低于50×10^9/L则有出血危险, 不能承受手术治疗和侵袭性操作检查;血小板 <20×10^9/L时,有自发性出血的高危险性。
7
基础治疗
• 1.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外伤、感染; • 2.足量补液,易消化食物,避免粘膜损伤; • 3.停止应用降低血小板数量及抑制血小板功能的 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消炎镇痛 药物; • 4.紧急处理:加压包扎、固定、结扎血管;应用 止血药,如云南白药、明胶海绵、凝血酶、安络 血、芦丁、维生素C以及垂体后叶素等。 • 5.患者在输完液体后禁止用肝素钠封管。
用rhTPO,如采用GC或GP方案上一周期血小板最低值<50×109/L者,可
在本周期的2,4,6,9型TPO治疗。
11
三.注射IL-11:实体瘤患者可在血小板25×109/L~75
109/L时应用rhlL一11(25~50ug/d·kg),至少连用 7—10d,至骨髓抑制消失,在下一个周期化疗前2d及化疗 中不得用药。 注意:1.肾功能受损:肌酐清除率<30 ml/min患者需 减少至25ug/kg;2.老年患者:尤其有心脏病史者慎用, 可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有年龄相关性;3.心功能不全: 既往有体液潴留、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房性心律不齐或冠 状动脉疾病史的患者慎用。4.蒽环类化疗:有超过50%的 患者发生心脏损伤,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故应慎用。 rhTPO/rhIL-11停药标准:隔日检查一次血常规,血小板 ≥100×109/L或血小板较用药前升高50×109/L。

血小板减少护理PPT课件

血小板减少护理PPT课件
生活质量
03
感染风险
06
康复效果
评估方法
观察血小板 1 计数变化
观察出血症 2 状改善情况
观察患者生 3 活质量变化
观察患者心 4 理状态变化
观察患者康 5 复情况
护理效果分析
血小板计数:评估血小 A
板减少的程度
感染风险:评估感染风 C
险的降低情况
心理状态:评估患者心 E
活酶时间等
血小板功能检查:血小 板聚集试验、血小板粘
附试验等
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
1. 饮食原则:高蛋白、高维生素、 低脂肪、易消化
2. 食物选择:瘦肉、鱼、豆腐、蔬 菜、水果等
3. 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油腻、 生冷等
4.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避免暴饮暴食
5. 饮食卫生:注意食物清洁,避免 交叉感染
03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 调节,保持乐观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04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避 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01
避免感染:保持个人卫生,勤洗 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02
避免出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 磕碰受伤
03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铁、叶酸、 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 绿叶蔬菜、水果等
理状态的改善情况
B 出血症状:评估出血症
状的改善情况
D 患者生活质量:评估患
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THANK YOU
汇报人:刀客特万
05
其他原因:如脾功能亢进、 遗传因素等
症状
出血倾向:皮肤黏膜 出血、鼻出血、牙龈 出血等
感染风险:易发生感 染,如呼吸道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
黏附的过程
血管受损 伤
内皮下胶原暴露
ⅴWF与胶原纤维结 引起ⅴWF变构
血小板膜上的GPⅠb 与变构的ⅴWF结合
血小板黏附于内皮下胶原纤维上
(ⅴWF是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的桥梁)
-
8
2.释放(release)
释放
1.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α-颗粒
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platelet release)或血小板分泌(platelet secretion).
• 有多种糖蛋白
(glycoprotein GP), 他们具有受体功能
(GPⅡb/Ⅲa复合物)
-
3
血小板受体示意图
胶原受体 凝血酶受体 TxA2 受体
ADP 受体
血小板
GPⅡb/Ⅲa 受体
-
4
• (1)正常(100~300) x109/L 6%~10%的波动 范围
• (2)生理特性:粘附 释 放 聚集 收缩 吸附
血小板生理
预防二班 三组 刘真 刘文静 耿昊 张冠群 段钰
杨乐 唐先锋 李政 马若群
-
1
血小板生理
•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 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
• 血小板的破坏
-
2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 血小板无细胞核,双 面微凸的圆盘状,体 积小
• 与玻片接触或受,刺 激时可伸出伪足,呈 不规则状
并不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
11
血小板聚集 platelet aggregation
• 血管破损
GPⅡb/Ⅲa 活化 ,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
致聚剂的激活

Ca2+
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
纤维蛋白原为桥梁
连接相邻血小板
血小板的聚集
-
12
血流中的正常血小板 血小板粘附于受损内膜并激活
血小板聚集
内皮细胞 内皮下间隙
血小板
粘附在内 皮下间隙 的血小板
血小板血栓
-
13
体外实验中,在血小板悬液或富含血小板 的血浆中加入致聚剂而诱发血小板聚集时, 悬液的光密度降低(透光度增加),因此 可根据血小板悬液的光密度变化来动态了 解血小板的聚集情况。
生理性致聚剂:ADP、肾上腺素、5-HT、 组胺、胶原、凝血酶、TXA2等。 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 药物等。
• (3)基本功能:止血 参与凝血 修复血管内膜
• 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血小板源生长因 子(PDGF)
-
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
5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adhesion):与非血小板表面 2.释放(release) 3.聚集(aggregation):与血小板之间 4.收缩(contraction):收缩蛋白 5.吸附(adsorption):凝血因子(I、V、XI、XIII)
-
20
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 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在巨核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膜折入胞质,形成分 解膜系统(demarcation membrane system,DMS)。随 着细胞的成熟,最后发展成网状,使胞质被分割成许多 小区。
-
6
血小板的理化特性
1·黏附
定义: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称为血小板 黏附(platelet adhesion)
注:血小板不能黏附于正常内皮细胞的表面,血 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可黏附于内皮下组织。
血小板黏附需要的3个条件: ①血小板膜上GPⅠb/Ⅸ/Ⅴ复合物 ②内皮下组织成分(主要是胶原纤维) ③血浆ⅴWF
2.释放的物质:
致密体:ADP、ATP、5-HT 、Ca2+
α-颗粒: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PF4)v WF、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FV)凝血酶敏感 蛋白、PDGF等
临时合成并释放:血栓烷A2(TXA2)
-
9
• 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与释放几乎同时发生, 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多数能引起血 小板释放反应。
-
14
血小板的聚集两个时相。
第第一二聚 聚集集时时相相发发解生聚缓迅慢速,,但。可不逆能性解聚聚集,。为不逆性
聚集。
-
15
-
16
• 血小板释放的TXA2具有强烈的聚集血小板 和缩血管作用。
-
17
• TXA2可降低血小板内cAMP浓度,对血小 板的聚集有正反馈促进作用。
• 若血管内皮受损,局部PGI2生成减少,有 利于血小板的聚集。
• PGI2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 管作用。
• NO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提高血小板内 cGMP浓度实现。
-
18
5.收缩
1.它具有和肌肉类似的收缩蛋 白系统。
2.血小板的伪足,通过膜上活 化GP IIb/IIIa 结合在纤维蛋白 索上。参与血凝块的收缩。
-
19
5.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多种 凝血因子,从而有利于凝血 因子,局部凝集,有利于血 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 许多血小板释放的物质可进一步促进血小 板的活化、聚集、加速止血过程。
• 临床上通过测定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PF4 的含量来了解体内血小板的活化情况。
-
10
3.聚集(aggregation)
1.定义: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
血小板聚集。 2.参与:纤维蛋白原、Ca2+和血小板膜上
GPⅡb/Ⅲa。 在未受刺激的血小板,其膜上的GPⅡb/Ⅲa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使体内血小板 生成调节最重要的生理性调节因子。TPO主要由肝细胞 产生,肾也可少量产生。
-
21
-
22
-
23
谢谢
-
24
-
25
-
26
-
27
-
28
-
29-30Fra bibliotek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