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二节情感性精神障碍

合集下载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课件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课件

心境障碍的治疗(三)
抗精神病药物
•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 选择具有改善情感症状、副作用轻的药物——舒必 利、泰尔登、新型抗精神病药
• 急性躁狂
– 选择有效控制兴奋症状的药物——氟哌啶醇、氯丙 嗪、氯氮平等
心境障碍的治疗(四)
电休克治疗 疗效肯定,起效快捷 安全性好 适用于: 极度兴奋状态 强烈自杀观念 木僵状态 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缺点: 疗效维持时间短,病情易复发
心理治疗对抑郁症必不可少
• 了解疾病性质, 减少心理负担 • 纠正负性认知, 建立积极心态 • 学会自我减压, 客观面对挫折 • 培养兴趣爱好, 为所当为
躁狂症
• “三高”: 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增强 • 睡眠需要减少 • 夸大妄想 • 食欲增加,性欲亢进 • 易激惹 • 精神运动性兴奋 • 病程: 持续一周即可确定诊断
症患者未得到正规治疗
抑郁的基本症状
• “三低”: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 • “三无”: 无用,无助,无望 • “三自”: 自责、自罪、自杀
伴发症状
• 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早醒、多梦、嗜睡等 • 食欲下降 • 性欲下降 • 体重减轻 • 焦虑: 与现实不符的紧张、恐惧 • 躯体不适感: 可涉及各个脏器 • 精神病性症状: 罪恶妄想、被害妄想 • 躯体症状重或焦虑症状重时可能掩盖抑郁症状
心境障碍的不同表现


时间
情 感
时间
反复发作抑郁症
反复发作躁狂症(罕见)



时间 感
双相情感障碍
时间 双相快速循环
心境障碍的治疗(一)
抗抑郁药: 新药层出不穷 安全性更高,服用简便,价格更贵 起效时间2周左右 维持治疗 首次发作: 半年-1年 反复发作: 维持时间更长

第五章心境障碍

第五章心境障碍
如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 肠易激综合征、甲亢、糖尿病、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等, 常伴焦虑、抑郁和不良行为模式。
(徐俊冕等 1983)
继发于身体疾病的抑郁障碍
内科住院者 外科住院者 癌症住院者 中风后 心肌梗塞后 帕金森症 糖尿病住47% 45% 39% 40.43% 74.47% 35%
单相和双相图示
单相 双相
躁狂相
情感 思维 动作语言
抑郁相
高涨 欣快 低落 忧伤 联想快 联想慢 增多 减少
临床分型
轻躁狂 躁狂症 双相障碍 轻度抑郁 抑郁症 环性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
临床分型—轻度抑郁
抑郁症状较轻 一般无生物性症状 无精神病性症状 社会功能无明显受损
临床分型—抑郁症
抑郁症状明显 (中重度) 可伴有精神症状:幻觉、 可伴有精神症状:幻觉、妄想 生物性症状 :晨重晚轻、体重下降、 晨重晚轻、体重下降、 性欲减退等
抑郁症与焦虑症共病
58%惊恐发作合并抑郁 Panic disorder PTSD 48%PTSD合并抑郁
42%特殊恐惧合并抑郁
Specific phobia
GAD 58%GAD合并抑郁
Depression
SAD 37%SAD合并抑郁 OCD 37%OCD合并抑郁
抑郁障碍的特殊类型
季节性抑郁障碍(秋冬季) 产后抑郁症(产后4 产后抑郁症(产后4周内起病) 更年期抑郁症
躯体症状
交感神经亢进的症状 食欲增加 性欲亢进 睡眠需求减少
其他症状
主动和被动注意力均有增强 但不能持久,易被周围事物所吸收( 但不能持久,易被周围事物所吸收(随境转 移) 可有片断幻觉、 妄想( 可有片断幻觉 、 妄想 ( 夸大观念或夸大妄 想)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什么?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什么?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各种疾病消失的也就越来越多了,不仅是身体上的疾病,心理上的疾病也经常困扰着人们,那么,对于精神上的疾病我们该怎样去熟悉和看待呢?比如情感性的精神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消失并不意外,在社会大环境之下,精神疾病已经很常见,那么在面对情感性精神障碍时我们该怎么去做呢?1 解释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缘由引起的以显著而长久的情感或心境转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可有幻觉尧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 病因心境障碍目前病因未明,现有的讨论发觉可能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神经发育及社会心理因素各个方面。

而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针对心境障碍的神经生化特别进行的,包括了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系统。

3治疗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

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等,对于难治性患者可以考虑转换不同机制的药物、合并增效药物或者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2)心理治疗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

(3)物理治疗有严峻消极自杀企图的患者及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纳改良电抽搐(MECT)治疗。

电抽搐治疗后仍需用药物维持治疗。

近年来又消失了一种新的物理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主要适用于轻中度的抑郁发作。

以上就是医生对于情感性心理障碍的一些建议,在生活中假如你或者你熟悉的人有患上了这种病的人,请不要区分对待她们,只有好的照看才能关心她们渐渐恢复,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怀爱惜才能更好地在这个大环境里生活下去,所以,关爱别人不仅让别人快乐,同时也会让自己快乐的。

第五章精神疾病精品PPT课件

第五章精神疾病精品PPT课件
症状:分三类:一是单纯型恐怖:如恐高症、黑暗恐 怖、 动物恐怖等。二是广场恐怖:恐怖出现在公开场合和人群聚 集的地方,如操场、车站、市场等。三是社交恐怖:在社交 场合局促不安,如对视恐怖、学校恐怖等。
11
五、焦虑症
病因:与遗传素质有关,与早期冲突经验也有关。 症状:经常表现出毫无理由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常有莫 名其妙的“大祸临头”感。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广泛性 焦虑:经常性地对客观并不存在的某种威胁或危险感到不 安与害怕,明知是“杞人忧天”,但不能控制。二是急性 焦虑,又称“惊恐发作”:在没有任何危险的情况下,突 然感到大祸临头,立即出现躲藏、发抖、大声呼救等惊恐 万状行为。
癔症中女性患者远远多于男性患者,青少年中有群体 爆发现象。
17
案例:学生群体癔症发作
我国有多起学生群体癔症爆发的报道。多与迷信或对 疾病的恐惧有关。如某校对学生进行乙脑疫苗接种,接种 前老师提醒学生说“这种疫苗接种后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 反应,接种后30分钟内不要离开教室”。不想这种关怀成 为一种不良暗示,结果在此批接种的152名学生中诱发108 名学生群体癔症发作,纷纷出现了头痛头晕、甚至胸闷、 恶心、哭闹、肢体麻木等症状。
9
强迫行为主要有:
强迫性洗涤:反复多次洗手、洗澡,明知没必要,但不 能自制。
强迫性计数:见到可计数的东西(电杆、楼窗等)便不 由自主地反复数数,否则会感到烦躁。常为此误事。
强迫性仪式动作:如进门必先迈左腿,否则不安。上 床前 要围绕床转几圈,否则难以入睡等等。
10
四、恐怖症
病因:患者的遗传素质及幼年受到父母过于保护早期的 不良体验等因素导致其胆小、害羞、被动、依赖、焦虑等人 格特质成为发病基础。
症状:经常不由自主出现某种固定的莫名其妙的念头或重 复毫无意义的行为,患者明知没必要但又不能控制,为此苦 恼不已。分两大类: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兼有躁狂与抑郁两种表现,可以其中一种为突出表现。

抑郁症抑郁症是指情绪显著而持久的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种精神障碍。

患者情绪低落,自卑忧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

此病常有反复发作倾向,预后一般较好。

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有神经介质紊乱构成该病的素质或倾向,而心理社会因素起诱发作用。

该病于中年及青年发病者为多见。

近年来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甲状腺功能增高,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引起机体高代谢状态,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多食、消瘦、畏热、多汗、易激动及甲状腺肿大等一组症群的内分泌性疾病。

病因多种,其中Graves病最常见。

本病的发病主要是在遗传基础上因精神刺激等应激因素作用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所致。

本病属常见…恐怖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病人对某种特定的物体或处境或与人交往时而发生强烈恐惧,并主动采取回避方式来解除这种焦虑不安。

其特征为:(1)患者对某种场合存在的客体发生强烈恐怖,明知过分,不合理,不必要,又无法控制,伴明显的焦虑不安和植物神经症状; (2)一定有回避行为,愈是回…焦虑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又称焦虑症,以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障碍,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等为特征,血浆内皮质酮含量可增高,且其紧张惊恐的程度与现实情况不相称。

临床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后者又称急性发作。

本病女性多于男性,约为2:1,大多数病例发生年龄为20-40岁之间。

本病属心理性疾病,故心理治疗…抑郁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系由于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持久的情绪抑郁,其程度较轻,病程较迁延。

具有如下特征:(1)具有持久的情绪低落,沮丧,压抑,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2)无重性抑郁症的特征,如无明显精神运动性迟滞、幻觉、妄想及无生物学方面改变所致的昼夜节律的改变,早醒失眠,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等。

情感性精神障碍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情感性精神障碍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后24h尽量减少颈部活动,避免剧烈咳嗽。

②床旁备气切包、氧气等抢救物品。

③术中采用先结扎后缝扎,彻底止血并置负压引流管于创腔的最低处以利引流;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出液体量及颜色变化。

④术后血压平稳后,让患者取半卧或半坐卧位,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和窒息。

⑤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颈部是否迅速增大,如24h 引流量超过150mL以上,颈部肿胀明显,患者出现呼吸费力、烦躁不安、口唇发绀,说明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行床旁抢救,拆除缝线,敞开切口,清除血肿。

⑥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咳嗽、呕吐进行相应处理。

本组2例术后出血患者均发生在术后24h内,1例因术中止血不彻底引起,1例因患者凝血功能差致术后切口缓慢渗血、肿胀而出现呼吸困难。

2例患者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经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213 甲状旁腺损伤 甲状旁腺损伤或甲状旁腺丧失血供,均可引起低钙血症。

轻症患者可出现面部口唇周围或手足针刺麻木感,严重者可有阵发性痛性痉挛。

此类患者根据病情给予口服和/或静脉补充钙剂,必要时加用维生素D3以促进钙在肠道内吸收。

并特别注意饮食控制,限制含磷高的食物如牛奶、瘦肉、蛋黄、豆类。

因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其生理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的代谢并维持钙磷的平衡,当血磷增高时会影响钙的吸收而导致血钙进一步降低,加重病情。

本组4例甲状旁腺损伤,患者表现为术后双手痉挛呈鸡爪样,面部口唇麻木,经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3~5d后症状消失。

此类患者不需要终身服用钙剂。

总之,甲状腺手术术后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发生率高。

但是只要规范操作,并做好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就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本组12例患者除1例因喉返神经双侧损伤行永久性气管切开外,其余均通过术后细心的观察及护理而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1] 王志明,李劲东,吕新生.静脉桥接修复喉返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0,9(6):504[收稿日期] 2006-03-28情感性精神障碍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宜 昕,韩雪萍,张金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延安716000)[关键词] 情感障碍;因素分析;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07-0969-02 情感障碍又称心境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多发年龄16~30岁。

第五章-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

第五章-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

苯甲酰胺类
“必利”类药物为苯甲酰胺类的典型,具有与氯丙嗪相似的抗精神 病作用。如舒必利、硫必利、奈莫必利和瑞莫必利等
二苯二氮卓类及其衍生物
氯氮平为选择性多巴胺神经抑制剂,特异性地作用于中脑皮层的多 巴胺神经元,椎体外系副作用小,是第一个非典型精神病药物。 氯噻平是对氯氮平进行构效关系研究时发现的药物,具有很好的抗 幻觉、妄想的作用,可用于精神分裂症。
(二)非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
盐酸阿米替林
抑制NE和5-HT重摄取,适用于各种抑郁症的治 疗,尤其对内因性精神抑郁症的疗效好。
阿米替林的代谢途径
(三)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
作用机制:选择性5-羟色胺摄入抑制剂抑制神经元对5-羟色胺的 重摄取,延长5-羟色胺在突触作用部位的作用时间,增强了5-羟 色胺引起的神经递质活性。
第五章 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 Psychotherapeutic Drug
根据其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可分为:
抗精神病药:适用于各种精神分裂症,使病人恢
复正常理智。
抗抑郁药:适用于抑郁症,改善患者情绪。 抗焦虑药:消除紧张和焦虑状态,改善睡眠。 抗躁狂药:主要治疗病态的情感活动过分高涨
第一节 经典的抗精神病药 (Antipsychotic Drugs)
氯氮平的合成路线
5-HT2/D2受体平衡拮抗剂—利培酮
拼合设计而成,选择性5-HT2拮抗剂利坦色林中噻唑并嘧啶用生物电子等排体哌 啶并嘧啶酮替代,药物分子中的1,2-苯并噁唑相当于强效的D2拮抗剂氟哌啶醇中 的对氟苯基哌啶片段。 拼合药物独特之处在于,是高选择性的5-HT2/D2受体平衡拮抗剂,疗效高而锥 体外系不良反应很少。
吩噻嗪类药物与受体的作用方式
按照药物的作用方式,把多巴胺受体分为A、B、C三个部分,多巴胺与受体之间 的相互作用也有A、B、C三个部分 B部分的立体专属性最高,C部分次之,A部分立体专属性最小 B部分必须由三个成直链的碳原子组成,若将直链变为支链,药物与多巴胺的B 部分不匹配,抗精神病活性明显下降 C部分即吩噻嗪环部分和受体表面作用的重要部分,吩噻嗪环结构是沿N-S轴折 叠的,且分子与受体是沿N-S轴发生作用。取代基原离受体表面,故立体影响较 小,2位取代基为吸电子基使N原子核S原子的电子密度降低,利于其和受体的相 互作用

情感性精神障碍课件分解

情感性精神障碍课件分解
躁狂发作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抑郁发作表现为情绪低落 、思维迟缓、活动减少等;双相障碍则表现为躁狂和抑郁的交替发作。
诊断
根据病史、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遵循相应 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02
情感性精神障碍与心理健 康
心理健康概念及标准
01
心理健康定义
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行为方 面的良好状态,具有稳定性、
多的希望和选择。
THANKS
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 心和理解,共同应对困难。
02
参与治疗计划
协助患者制定并执行治疗计划 ,如定期服药、参加心理咨询
等。
03
创造良好环境
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避免过度刺激和冲突。
04
鼓励社交活动
支持患者参加社交活动,结交 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子。
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信任与尊重
医生应尊重患者的感受 和意见,患者也应信任
自我调节
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以缓解压力和焦虑。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或专业人士交流,分享自 己的感受和需要,获得情感支持和建议 。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 运动,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接受专业治疗
如症状持续严重,可考虑接受心理咨询 或药物治疗等专业帮助。
03
误解与偏见
由于缺乏了解,人们往往对情感性 精神障碍患者持有误解和偏见,如 认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或情 绪。
歧视与排斥
这些误解和偏见导致了对患者的歧 视和排斥,使他们在社会、职场等 方面遭受不公平待遇。
消除偏见,提高公众认知度
01
加强宣传教育

心境障碍常识掌握

心境障碍常识掌握

第二节抑郁发作与抑郁症
那英 拿什么来拯救你的抑郁 “看见小高兴在边上躺着、哭着、笑着,我会莫名其
妙地抓狂,我就想,这是什么呀?” “唯一的念头就是想死。” “我当时觉得自己就是汪洋中的一条孤船,这个时候 我觉得必须要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孩子。” “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给了你这个,就拿走你 那个。你吃太多金子,该吃苦了,要不你就吃拧巴了。”
第五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
他们宅在家里;饮食不规律,或暴食,或绝粒;昼夜颠倒,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情 绪低落,自我贬抑,对很多事失去兴趣;喜欢泡在网上;很少和朋友联络;习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 对生活看不到意义,也看不清未来。 他们为什么宁肯睡在垃圾上,也不愿意起身打扫房间?他们说需要帮助,但为什么不论别人的劝 慰多么苦口婆心,辞情恳切,似乎都不能撼动他们分毫?他们安静的听着,却显然根本没打算听从任 何建议。 对于那些关切或指责,他们常常保持沉默。如果能够推心置腹,他们会说,他已经感觉不 堪重负了,对这种状态,他真的无能为力,也许只有某种强大的外力才能指引他逃离困境。这些说 辞,可能让人很恼怒。为什么他们自己不能振作一点,而要放任情绪控制他们的生活 ,或者把期待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 他们是想振作起来。你不知道他们的愿望有多强烈,强烈到有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几乎要 ‘五内俱焚’。可是他们真的做不到。他们好像被卡住了,无法拿出足够的力量做任何事。就 像中国神话里的捆仙索,一旦缚住,手脚俱在,意识清醒,但却不能动弹,也无法挣脱。 如果对他们说:出去散散心吧,一切会好的。多做运动,晒晒太阳,坚持住,加油!.. 他 们的回应常常是沉默以对,或者笑笑不再说什么。他们明白你说的都对,只是,越是向他们的 意愿呼吁,他们就越是感到,单纯有意愿还是做不成什么。 因为,他们病了。
病例:

5.第五章 精神和行为障碍

5.第五章 精神和行为障碍

包括:心理发育障碍排除:症状、体征和异常的临床和化验结果NEC(R00-R99)本章包含以下模块:F00-F09: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F10-F19: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和妄想性精神障碍F30-F39: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F40-F48:神经症性、应激性和躯体形式障碍F50-F59:伴有生理障碍和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F60-F69: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F70-F79:精神发育迟缓F80-F89:心理发育障碍F90-F98:通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期的行为和精神障碍F99:精神障碍NOS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F00-F09)F00*阿尔茨海默氏痴呆(G30.-+)阿尔茨海默氏(Alzheimer's)痴呆是一种未知病因的原发性脑变性疾病,伴有神经病理学和神经化学的持征。

这种病通常在不知不觉中发作,它发展缓慢但持续多年。

F00.0*阿尔茨海默氏痴呆,早发型(G30.0+)发生於阿尔茨海默症之痴呆开始於65岁之前。

恶化较为迅速,合并多种高级大脑皮质功能的明显障碍。

阿尔茨海默症,乙型初老期痴呆,阿尔茨海默氏型阿尔茨海默氏型的原发退化性痴呆,初老期发病者F00.1*阿尔茨海默氏痴呆,晚发型(G30.1+)发生於阿尔茨海默症之痴呆,其临床可观察到起始於65岁之后,且通常於七十多岁晚期或之後,病程缓慢,且通常以记忆缺损为主要表现。

阿尔茨海默症,甲型阿尔茨海默氏型的原发退化性痴呆,老年期发病者老年期痴呆,阿尔茨海默氏型F00.2*阿尔茨海默氏痴呆,非典型或混合型(G30.8+)非典型阿尔茨海默氏痴呆F00.9*未明确的阿尔茨海默氏痴呆(G30.9+)F01血管性痴呆包括:动脉硬化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由于血管疾病导致的脑梗塞的结果,包括高血压性脑血管疾病,这种梗塞通常很小但却不断累积影响力,通常在生命晚期发作。

F01.0血管性痴呆急性发作通常在一连续的脑血管血栓、栓塞、或出血所造成之中风后迅速形成。

情感性精神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

【疾病名】情感性心境障碍【英文名】affective disorders【缩写】【别名】affective psychoses;mood disorders;情感性精神病;情感障碍;心境障碍【ICD号】F31.9【概述】又称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和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

既往称为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 psychoses)。

它是一组以情感显著而持续地高涨或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情感障碍的表现具有很大的变异,较轻的可以是对某种负性生活事件的反应,重的则可成为一种严重的复发性甚至慢性致残性障碍。

病情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常反复发作,多数可缓解,少数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这类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15岁以前和60岁以后发病者均少见。

躁狂症的发病年龄一般比抑郁症早,女性比男性早。

女性抑郁症患病率高,但男性抑郁症自杀率较高。

有的心境障碍发病与应激性事件或处境有关,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躁狂症以春末夏初发病较多,而抑郁症发病多见于秋冬季。

有些女病人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或在月经期病情加重。

临床上可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双相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4个类型。

在词义上,情感障碍与心境障碍有所不同。

情感障碍狭义上只包括重性抑郁症和双相I型障碍。

从心理学上讲,心境是指持久的内在情绪状态,而情感是指当前情绪状态的外在表现。

情感障碍在临床上表现为抑郁(depression)和躁狂(mania)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

因此,既往又称为躁狂抑郁性障碍(manic-depressive disorder)或躁狂抑郁性精神病(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

鉴于正常的情感状态位于两种截然不同的障碍之间,而抑郁-正常-躁狂诸状态之间并无截然的分界,因而有人认为情感的这些状态呈现一种连续“统”(contimuum)。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
内科学
内科学(第7版)
主编 王庸晋 宋国华
第十篇 精神疾病 第五章 心境障碍
肖曙辉 湖南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学习目标
掌握:心境障碍的概念,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熟悉:抑郁发作的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抗抑郁 药治疗和预防
了解:心境障碍的分类,躁狂发作的典型临床症
状及治疗
内容提要
概述 流行病学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及预防
概 述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MD)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
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 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且伴有相应的认知及
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 抑郁障碍与自杀加在一起占5.9%,列第二位
• 预计到2020年抑郁障碍的疾病负担将上升到第2位
1990年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在我国分别排在第2位
和第12位
流行病学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国家 终生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
1982年
1993年 2009年
中国
中国 中国
7.6%
8.3% 6.1%
3.7%
5.2%
义,以为死是最好的归宿
自杀观念:想到自己的家庭离不开自己,或自己
的离开会使亲人感到伤心、难受或觉得世上还有
值得留恋的东西,下不了死的决心
临床表现——抑郁症
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会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 种解脱”或“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可有自杀计
划和行动,反复寻求自杀
自杀行为是严重抑郁的一个标志 抑郁发作中至少有25%的患者有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 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扩大性自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定时曲某表情愁苦,回答问话迟缓,语音低沉。说早就打算自杀,只是舍不得年轻 的妻子,但自己已陷入绝境,无力自拔。如苟且偷生,还会连累家人受苦受难。想到 妻子已怀孕,自己死后留下孤儿寡母何以为生?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决定结束我们的 生命。现已堕落为杀人犯,只求一死。否认自己患精神病。
一、概述
(一)定义 是一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以心境高扬或低落为基本临床相,
七、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心理活动协调与否,病程规律,分裂症状与情感关系 *神经衰弱:易兴奋易疲劳,情感症状及体验 *反应性抑郁:与心因相一致,心因去除,病情恢复 *躯体病所致抑郁:燥狂抑郁与躯体病的关系 *药物所致抑郁、躁狂:抑郁躁狂与药物的关系
抑郁、悲哀情绪 易兴奋又易疲劳
精神运动迟缓 症状夸大 厌世感 自杀 病程特点 间歇期 求治心
躁狂症患者很少发生严重违法行为,多因激惹性增高而冲动,而出现寻衅滋事、扰乱治 安、轻伤害行为等;
有时出现挥霍、随意馈赠等行为,从而涉及行为能力鉴定;
抑郁症患者常出现严重危害行为,如杀人、抢劫、强奸、纵火等,从而涉及责任能力评定:
(五)心理社会因素 1.Beck认知——行为模式:
抑郁症的三种认知: 负性的自我反省 对经历事件的负性解释 对未来的负面看法 2.人格对情感障碍的病程有影响 易感模式:某种人格特征易发生抑郁症
3.生活事件的影响
患者经历不幸事件的次数是正常对照组的3倍; 抑郁过程中的不良生活事件可使症状恶化; 预防治疗阶段的恶性生活事件与增加疾病复燃的风险有关; 缺乏社会支持直接与轻度抑郁发作有关。
三、临床表现
(一)抑郁症 缓慢起病 精神运动抑制(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言语少、声调低、动作缓慢) 抑郁心境 丧失兴趣 自我评价低 自杀观念和行为(扩大性自杀、间接自杀) 昼夜规律:昼重夜轻 躯体或生物学症状(睡眠障碍、胃肠功能、性欲减退)
(二)躁狂发作(躁狂症)
急起多见; 情感高涨(核心症状)
(二)生化机理 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NE、GABA系统作用等。 中枢NE和/或5-HT功能不足; 中枢NE和/或5-HT传导系统平衡失调; 突触前受体(α2肾上腺素受体)数目增多或受体敏
感性增加(NE释放减少或功能下降);
(三)神经内分泌研究 1.内分泌疾病如甲低,柯兴氏综合征等有明显抑郁症状 2.DST: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障碍
思维奔逸 精神运动性兴奋 自我评价过高 夸大观念或妄想
易激惹:容易发怒、情绪易变 联想加速,言语增多:谈话、书写 活动增多:行为轻率、购买、投资、勤快、文娱活动、社交、性欲和性活动、忙碌而不觉疲

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夸大来自被害妄想)(三)环性心境障碍临床表现 持续性心境不稳定; 心境高涨与低落多次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
第五章第二节情感性精神障碍
案例
曲某,男,27岁,工人,被控杀死妻子。
一年前曲某与被害人自由恋爱结婚,夫妻感情好。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曲某表现情绪低落, 经常叹惜,食欲减退,卧床少动,对母亲和妻子也终日无话可说,回避交往,懒于梳洗。对 工作毫无信心,认为自己已丧失劳动能力,前途可悲。亲属的好言劝慰并不能减轻他的绝望 心情。有时说:“高兴不起来”“一切都没意思” “对亲人也没有感情了”。感到周围人都 鄙视他,觉得胸闷胸痛,怀疑“肺烂了”。曾流露出自杀的念头。一日清晨,用刀讲妻子砍 死,然后自刎,因大量失血而休克,被抢救复苏。
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的精神疾患。 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大都精神活动正常。少数病例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二)分类
躁狂症 抑郁症 双相障碍 心境恶劣障碍
(三)患 病 率 美国: 1.男性终身患病率0.48%;女性0.9%;平均0.7% 2.双相障碍 0.16%;恶劣心境3.3%;抑郁症状的终身发生率13~20%
抑郁症与神经衰弱的鉴别要点
神衰 轻
抑郁症 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不明显
不明显 多见 轻微 极少 慢性、波动性 部分症状 强烈
多见、明显 很少 明显 多见 发作性 正常,部分症状 可有、可无
八、情感障碍司法精神病学鉴定
情感障碍也是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常见疾病。仅次于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位列第三;
常因心境障碍导致认知障碍从而出现违法行为,从而涉及责任能力、受审能力和服刑能力鉴 定。
(四)心境恶劣障碍临床表现 持续性心境障碍,轻度抑郁; 未达抑郁发作程度; 有自知力; 间歇<2个月
四、病 程 间歇发作; 交替发作; 慢性躁狂; 慢性抑郁
发作持续时间: 躁狂发作 3月(平均) 抑郁发作 6月(平均) 慢性抑郁症:一次持续发作>2年 快速循环型:≥4次/年
发病年龄早: 发病年龄晚: 发病次数频: 快速循环型: 慢性抑郁症: 精神病性: 自 杀:
半数患者皮质醇分泌增加,对地塞米松不产生抑制反应(DST阳性) 3.TRH: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障碍
15%的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增高 抗抑郁药+T3对部分难治性患者有效 HRH→TSH释放反应迟钝
(四)器质性因素
MRI: 额叶和颞叶皮质散在高密度影像增多
fMRI:
左额叶和左颞叶局部血流低灌注
PET: 左扣带回前部和额叶背外侧有血流量减少
较差 较差 较差 较差 差 较差 10~15%
五、预 后
六、诊断依据
(一)核心症状:情感高涨 或低落 (二)病程特点 (三)参照诊断标准
1.典型躁狂症:三高症状 情感高涨;联想加速;活动增多 躁狂发作症状持续≥1周 核心症状:情感高涨
2.典型抑郁症(三低症状) 情感低落 ;思维迟缓;活动减少 核心症状:抑郁情绪、快感缺失、自我评价低
3.女性高于男性,约为2~3:1;双相低于单相.
国内报道低于国外
二、病 因
(一)遗传研究 1.家系调查: 2.双生子研究总结 3.寄养子研究 4.分子遗传研究
遗传研究小结 1. 在情感障碍家系中,发生疾病的机率远较一般人口高;血缘关系越近,发病机率越高; 2. 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显示,遗传因素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3. 双相遗传倾向似较单相型明显.; 4. 遗传传递方式不明; 5. 分子遗传研究结果不一致,难以定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