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与视觉教案设计

眼与视觉教案设计
眼与视觉教案设计

眼与视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概述感觉和感觉器官的含义;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

3.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保护视力,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

2.教学难点:眼球各结构的功能。

三、器材准备

眼球仪1个,电筒1支,照相机1台,纸箱1个,墨水盒1个。

四、教学环节

(一)感觉器官的概念

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神经末梢和一些附属结构就构成了感受器。有的感受器比较简单,如皮肤中的触觉感受器,只是由一些神经末梢和毛发、毛囊等;有的感受器比较复杂,如眼睛由许多

感觉神经末梢和眉毛、泪腺、动眼肌、调光结构等构成,这种复杂的感受器就叫做感觉器官。

(二)引言:猜物游戏: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放一个苹果。邀请三位同学分别通过手摸、鼻子闻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

人体有很多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的刺激,那么,通过刚才的游戏可知,能够最快、最准确感知事物的感觉是视觉。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因此,眼睛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但是,你知道这双美丽的眼睛内部是什么样的?你又是怎样通过眼睛观察到外界事物的呢?让我们

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三)指导探究

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1)观察同学的眼睛,找出眼睛的结构特点

眼睑、睫毛、泪器、眼肌等结构都是眼睛的一些附属结构,眼睛的最主要部分是眼球。那么眼球由哪几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2)探究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①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由外向内,由前向后,由上向下。观察时注意结合书中的插图,并参考课本P81方法步骤逐步完成。

(3)反馈点拨:检测学生自主探究效果,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点。(4)出示眼球仪、照相机,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眼球和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吗?

晶状体-----镜头

脉络膜-----暗盒

视网膜-----胶片

2.学生思考问题

(1)指导学生对照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

学生描述,教师补充更正。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2)猫能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能看清楚明处和暗处的物体。

思考:人的瞳孔也能这样吗?瞳孔的调节由眼的哪一部分控制?

利用手电筒,在明、暗两种不同环境下观察同桌瞳孔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讨论:为什么无论较近还是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看清?

当一个人从低头看书到抬头望向远方时,他的晶状体曲度如何变化?

看近处物体时,眼球处于疲劳状态还是放松状态?

教师补充更正:

(1)猫在看明亮处的物体时,虹膜舒张,瞳孔较小;看暗处的物体时,虹膜收缩,瞳孔较大。

(2)我们在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处于紧张状态),晶状体收缩、曲度大,反过来,看远出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处于放松状态),晶状体舒张、曲度小。

(3)看远处的物体处于放松状态。

眼与视觉

〖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第一课时“眼与视觉”。

人体是由八大系统组成的。教材在介绍了人体五大系统的基础上安排了神经调节的内容,这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提高和延伸,而且使本章在全书中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材在这里安排了眼与视觉、耳与听觉的内容是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感觉和感觉器官的含义。

(2)掌握并能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和矫正方法。

(4)在实验观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分析和讨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引领介绍……课件展示……讨论交流”方式完成。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结合引探法、实验法、自学法和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2.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教学难点〗

眼的屈光调节及视觉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属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环节,知识性和理论性非常强,又不易理解,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并能够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

六、板书

一、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光线)→眼角膜→虹膜的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图像)视网膜→(信息)视神经→大脑(产生视觉)

二、瞳孔在亮处变小,暗处变大,使进入眼睛的光线始终合适

三、近视的原因与纠正1、长时间看近处,晶状体过度变凸无法复原2、眼球的前后径过长3、近视眼可用近视眼镜(凹透镜)进行矫正

四、近视无法治疗,但可以通过“三要,四不看”预防

眼与视觉”教学设计

牡丹江市第六中学李莉

一、设计理念:

体现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开发及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突出有效性教学设计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静态抽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