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中药的采收与加工与贮藏

合集下载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第四十八条 从事加工、包装、检验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病、皮肤病或外伤性疾病等不得从 事直接接触药材的工作。生产企业应配备专人负责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检查。
第四十九条 对从事中药材生产的有关人员应定期培训与考核。
第五十条 中药材产地应设厕所或盥洗室,排出物不应对环境及产品造成污染。
第五十一条 生产企业生产和检验用的仪器、仪表、量具、衡器等其适用范围和精密度应符合生产和检验的 要求,有明显的状态标志,并定期校验。
第四十一条 质量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环境监测、卫生管理; (二)负责生产资料、包装材料及药材的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三)负责制订培训计划,并监督实施; (四)负责制订和管理质量文件,并对生产、包装、检验等各种原始记录进行管理。 第四十二条 药材包装前,质量检验部门应对每批药材,按中药材国家标准或经审核批准的中药材标准进行 检验。检验项目应至少包括药材性状与鉴别、杂质、水分、灰分与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指标性成分或有效成 分含量。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及微生物限度均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 第四十三条 检验报告应由检验人员、质量检验部门负责人签章。检验报告应存档。 第四十四条 不合格的中药材不得出场和销售。
(七)半野生药用动植物指野生或逸为野生的药用动植物辅以适当人工抚育和中耕、除草、施肥或喂料等管 理的动植物种群。
谢谢观看
(五)种子、菌种和繁殖材料植物(含菌物)可供繁殖用的器官、组织、细胞等,菌物的菌丝、子实体等; 动物的种物、仔、卵等。
(六)病虫害综合防治从生物与环境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 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运用生物的、农业的、化学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生态手段,把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 下,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目的。

第三章 影响中药品质优良度的因素

第三章 影响中药品质优良度的因素

第三章影响中药品质优良度的因素要点:1.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是治病的物质基础;2.中药的来源不同,其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和数量均可能不同,故其药效也可能不同3.影响中药品质优良度的主要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加工、炮制与贮藏;4.中药品质评价的标准:中药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或生物效应强度为依据。

一、品种(生物的内部因素)对中药品质的影响1、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或动物)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例1:白头翁有4科20多种,其中只有毛莨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含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皂甙类成分,其余的均不含有。

例2:贯众有6科35种。

例3:络石藤、昆布、金钱草等。

金钱草: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christinaeHance的全草广金钱草(药典品)豆科植物广金钱草Desmodiumstyracifolium(Osb.)Merr.的茎叶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历次版本收载的昆布来源为海带科植物海带和翅藻科植物昆布或裙带菜的干燥叶状体。

这两种昆布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药用。

2、同物异名:同一来源的药材,使用不同名称的现象。

大血藤——红藤、鸡血藤3、造成品种混乱主要原因:历史原因造成的各地用药习惯不同;由于当地资源缺乏而以形态相似的近缘种或功效相似的药物作为代用品使用。

5.中药品种不同,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不相同,生理活性和医疗作用不同。

6.造成不同种间化学成分差异的原因:由于生物本身的遗传因素所决定的,即物种不同,控制生物体内生理生化过程的基因(DNA)是不同的;因此,次生代谢产物(常常是有效成分)的合成、转化和积累亦可能不同,最终造成种间化学成分的差异。

例1:甘草(主要有效成分-甘草酸和乌拉尔甘草皂甙乙)存在于: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黄甘草和粗毛甘草;而云南甘草、刺果甘草和圆果甘草中均未检出上述成分而不可供药用。

例2:麻黄属植物我国有13种3变种,其中有的种几不含生物碱,如膜果麻黄Ephedraprzewalskii和鳞子麻黄 E.lepidosperma。

中药鉴定学教案

中药鉴定学教案

课程教学教案课程中药鉴定技术系部药学教研室中药教研室教师班级教案执行时限2019年目录第一课:绪论(一) (3)第二课:绪论(二)、根及根茎类(一) (6)第三课:根及根茎类(二) (12)第四课:根及根茎类(三) (21)第五课:根及根茎类的鉴定实验(一) (29)第六课:根及根茎类的鉴定实验(二) (30)第七课:茎木类及皮类 (31)第八课:叶类和花类 (37)第九课:茎木类、皮类的鉴定实验 (42)第十课:叶类、花类的鉴定实验 (43)第十一课:果实种子类 (44)第十二课:果实种子类的鉴定实验 (51)第十三课:全草类、菌藻地衣类 (52)第十四课:动物类 (59)第十五课全草类、菌藻地衣类的鉴定实验 (64)第十六课:矿物类 (65)第十七课:动物类、矿物类的鉴定实验 (68)第十八课:常见药材的真伪鉴定 (69)第一课:绪论(一)一、教学目的要求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范围,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和中药的资源,掌握中药的分类与命名规则。

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中药鉴定的任务第二章中药鉴定的发展史第三章中药的采收与产地第四章中药的鉴定三、重点难点重点:中药鉴定的定义、研究对象及范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利用的重要性。

难点:中药质量标准评价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节内容。

在讲授时,将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以完成本节课内容的讲解。

六、教学内容第1章中药鉴定的定义和任务第一节中药鉴定的定义、研究对象及范围第二节中药鉴定的任务第三节中药的分类与命名一、中药的分类按药用部位分类法按化学成分分类法按药材基源的自然属性或分类系统分类法按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其他分类法二、中药的拉丁文名称第一部分是药用部位名称(第一格)第二部分有多种形式第2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一节古代中药鉴定知识第二节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地三节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第3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储藏第一节中药的采收第二节中药的加工第三节中药材的储藏第4章中药的鉴定第一节中药鉴定的依据第二节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第三节中药鉴定的方法第四节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复习思考题思考题:1、什么是中药?什么是生药?中药鉴定学的任务和意义是什么?2、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作业:1、举例说明寻找新药资源的途径2、中药鉴定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具体阶段下课堂上要提问作业内容预习要求:要求预习第五章、第六章的教材内容第二课:绪论(二)、根及根茎类(一)一、教学目的要求了解中药材储藏中变质现象及其防治措施,掌握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掌握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中药鉴定学-总论解读

中药鉴定学-总论解读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6)果实种子类: 果实---果实成熟: 山楂 栀子 未成熟幼果:枳实 青皮 随熟随采:木瓜 种子---果实成熟 :牵牛子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7)全草:茎叶茂盛时 (8)藻、菌、地衣:视品种而定
茯苓:立秋 马勃:子实体成熟
2、采收的一般原则(动物)
一般规律:全年采收 其 它:依品种而定
(1)中医学院的成立
1956年:成立了四所中医学院 现 今:中医高等院校26所
(2)中药鉴定学的诞生
1964年:开设“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教材先后出版5次: 第一版:1977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二版:1980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三版:1986年南京任仁安主编; 第四版:1996年北京李家实主编; 第五版:2003年我院康庭国主编。
产地和混淆品种考证等。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5、《开宝新祥定本草》(开宝本草) 作者:刘翰、马志等 年代:宋(973年) 内容:共21卷,载药983种,新增药133种
974年重加详பைடு நூலகம்为《开宝重定本草》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6、《图经本草》
作者:苏颂等 年代: 宋( 1061年) 内容: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
(3)国家成立的中药机构
1954年:各省市成立了药材公司。
中医药管理机构。
1955年: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
成立中药研究所。
1958年:成立中医中药研究和管理机构。
检验监督机构:
中央、地方都成立了药检所
并设有中药室。
(4)药典及配套书籍
《中国药典》: (53、63、77、85、90、95、2000、2005、2010); 部颁《药品标准》:共20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粉末显微鉴别彩色图集》。

中药鉴定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药鉴定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一节中药鉴定的依据和程序 第二节中药鉴定的方法
第一篇植物类 第二篇动物类
第三篇矿物类 第四篇中成药
第五章根及根茎类 第六章茎木类 第七章皮类 第八章叶类 第九章花类 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 第十一章全草类 第十二章藻、菌、地衣类 第十三章树脂类
第十五章动物药概述 第十六章动物药材(饮片)鉴定
第十七章矿物药概述 第十八章矿物药材(饮片)鉴定
第十九章中成药概述 第二十章中成药显微鉴定
二中药材拉丁名索 引
一中药及动植(矿) 物中文名笔画索引
三植物、动物拉丁 学名索引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药鉴定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药鉴定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中药鉴定学(全国中医药行业 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内容
动物
行业
中药
中药材
更新
矿物
中医药
药版 中药产地来自全国类委员会
鉴定
专家组
植物
指导委员会
内容摘要
本教材共分二十章,编写体例沿袭上版,新增内容为:总论中充实中药鉴定学内涵,增加中药鉴定学理论问题、 中药鉴定学与质量评价(真实性、有效性、安全性),增加生物鉴定,删除DNA分子鉴定;动物药鉴定一章中增 加动物药类中药的研究,删除动物药类资源生产与化学成分 ;参考2015版药典,增加熟悉药与重点药饮片、栽 培品的鉴别,新增附药10味。更新内容为:参考2015版修订品种,增加新技术,新方法。在总论、各论 “概述” 中增加液质、DNA条形码、一测多评、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检查等新技术、新方法;对有悖于当今药材现状的 附注进行更新;参考最新文献更新“成分”项。删除与精简内容为:简化熟悉药的薄层鉴别,重点药修订为熟悉 药,熟悉药修订为了解药,删除不常用了解药材、中成药、有待考证的附注部分及有欠规范的插图。

第三编中药储存与养护

第三编中药储存与养护
► 如薄荷,挥发油主要分布于叶中,但花后期叶的产量最多,花
盛期油中主成分薄荷脑含量最高,槐花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最 高,甘草在开花前期甘草甜素的含量最高。所以科学的采收, 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植物生长发育阶段这两个指标结 合考虑。
三、中药材的采收和加工
药用部位:如混入非药用部位,另外,有的药 材的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有效成分也有差异。 如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根尾 10.35% ,根皮 10%,根木部9.5%,根茎6.84%,根头部6%。 其它—运输和贮藏
二、道地药材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 1、道地药材的概念
所谓“道地药材”是古人用以指在特定产区生 长,品质优良,药效独特的药材品种,是传统 的中医中药学中控制中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 综合判别标准。“道地药材”至今仍是货真质 优,药效独特的药材专用词。 现代“道地药材“的概念:传统中药材中具有 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 加工方法,所生产出来的中药材。现代的“道 地”要求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手段,使其 更具鲜明的标准性和可控性,使“道地”标准 接写的划分更明确,更直观,更具科学性。 川黄连、怀地黄、浙贝母、云三七
► 2、中药储存与养护的法规依据
中药养护的法规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 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 规范》( 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GAP)、《中 药商业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等。
►运输与贮藏也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运
输中管理不当,致使中药材被化肥、农药以及其他有 害物品污染,导致中药材质量变异;此外由于贮藏不 当,致使中药材发生霉变、虫蛀、变色、走油、气味 散失等现象,引起药材质量降低。这是中药储存与养 护技术主要讨论的内容。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三章讲义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三章讲义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三章讲义第三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品种、种质、产地、生态环境(经度、纬度、海拔、土壤、水质、空气、气候等)、栽培技术、生长年龄、药用部位、采收、产地加工、包装、运输与储藏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引起药材外观性状的变化以及药效成分的生成、变化,使药材质量受到影响。

第一节药材的品种、种质与栽培一、药材的品种品种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中,一药多基原情况普遍存在,同一药材,即便是同属植(动)物,品种不同其质量有差异,甚至很大差异,如厚朴与凹叶厚朴,其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可相差5倍以上;如果是属(如水蛭)甚至科(如小通草)都不同,其有效成分的类别、含量均有很大差别。

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有显著差别的品种,当其被作为同一药材使用时,其质量常难以控制,临床疗效也难以保证。

二、药材的种质种质(germplasm)是指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丰富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总体。

遗传物质是决定生物能否产生活性物质的前提,是决定药材品质的内在因素,种质的优劣对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遗传育种领域,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可以用于育种、栽培及其他生物学研究的各种生物类型总称为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

三、药材的栽培当前药材的生产主要有两种途径,即野生和栽培(养殖)。

我国有近200种常用大宗药材为栽培品。

国家大力提倡规范化种植中药材,于2002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药材GAP),对药材生产从种质、栽培、采收、加工、贮藏、运输等全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这有助于提升中药材的质量。

药材生产是中药药品研制、开发、生产和应用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只有首先抓住源头,逐步改变分散的、落后的种植模式,形成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才能得到质量优良、稳定、均一、有害物质不超标的药材,为形成中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质量体系打下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中药的质量问题和使中药走向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

药物贮藏

药物贮藏

2.泛油 指含油药材的油质泛于药材的 表面,以及某些药材受潮、变色后表 面泛出的油样物质。 •前者如柏子仁、杏仁、桃仁、郁李 仁等; •后者如天门冬、孩儿参和枸杞等(含 糖质)。
•药材“泛油”,除油质成分损失外, 常与药材的变质现象相联系。 •防止“泛油”的主要方法: –冷藏 –避光保存
(四)生药的贮藏 • 药材贮藏新技术的应用 –1.气调贮藏 –原理:调节库内气体成分,充氮或二氧化碳 降氧。 • 如库内充满98%以上的氮气或二氧化碳, 而氧气留存不到2%,使害虫缺氧窒息而 死; • 以达到控制一切虫害和真菌活动,保证库 内贮存物不发霉,不腐烂,不变质。
第三章 生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第三节 生药的贮藏与保管
• (一)药材的防霉
• 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霉菌孢子,散落在 药材的表面上;在适当温度、湿度及适 宜的环境条件下,即萌发成菌丝,分泌 酵素,分解和溶蚀药材,使药材腐坏。
–药材的防霉措施: •主要是控制库房的湿度在65%~70% 为宜; •含水量应保持在15%以下。
• 杀虫措施的新进展: –高频介质电热、黑光灯诱杀蛀虫。 –利用药材挥发性的气味,防止同处存 放的药材虫蛀。 •陈皮与高良姜同放,可免生虫; •泽泻与丹皮存放一处,泽泻不易虫 蛀。
• (三)药材的其他变质情况及预防 1.变色 酶引起的变色: •如药材中所含成分的结构中有酚 羟基,则在酶的作用下,经过氧 化、聚合,形成了大分子的有色 化合物,使药材变色。
–2.应用除氧剂养护中药 • 原理:利用其本身与贮藏系统内的氧产生 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稳定的氧化物,将氧 去掉,以达到保存商品品质的目的。 试验证明采用除氧剂处理的贵细药材在长 达3年多的贮藏期内,品质完好,无虫、 无霉。 除氧剂具有连续的除氧功能,可维持保管 系统低氧浓度的稳定性,并方便检查,安 全性强。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高质量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是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中药材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采用种植(含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养殖方式规范生产中药材的全过程管理,野生中药材的采收加工可参考本规范。

第三条实施规范化生产的企业应当按照本规范要求组织中药材生产,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企业应当坚持诚实守信,禁止任何虚假、欺骗行为。

第二章质量管理第五条企业应当根据中药材生产特点,明确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开展质量风险评估,制定有效的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预防措施。

第六条企业对基地生产单元主体应当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关键环节的现场指导、监督和记录;统一规划生产基地,统一供应种子种苗或其它繁殖材料,统一肥料、农药或者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管理措施,统一种植或者养殖技术规程,统一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规程,统一包装与贮存技术规程。

第七条企业应当配备与生产基地规模相适应的人员、设施、设备等,确保生产和质量管理措施顺利实施。

第八条企业应当明确中药材生产批次,保证每批中药材质量的一致性和可追溯。

第九条企业应当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追溯体系,保证从生产地块、种子种苗或其它繁殖材料、种植养殖、采收和产地加工、包装、储运到发运全过程关键环节可追溯;鼓励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追溯体系。

第十条企业应当按照本规范要求,结合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情况,制定如下主要环节的生产技术规程:(一)生产基地选址;(二)种子种苗或其它繁殖材料要求;(三)种植(含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养殖;(四)采收与产地加工;(五)包装、放行与储运。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制定中药材质量标准,标准不能低于现行法定标准。

中药炮制技术教案第三章第四章

中药炮制技术教案第三章第四章
4.每组选出代表对所选设备进行讲解(约35min)
鼓励运用多种方式。
5.总结重要知识点。(约15min)
作业布置
做课后题。
教学反思
同学们很积极,勇于运用多种方式,小组间相互配合,效果非常好。以后要多采用这样的方式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2.能说出重要中药炮制设备的作用及原理。
技能目标:会识别保证质量的中药炮制方法。
德育目标:提高大家防假打假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中药饮片的贮藏保管。
教学难点
中药炮制设备的原理。
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查阅文献为辅。
2.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课件、网络资源演示。
3.分组讨论,分享信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各环节时间安排、应用技术资源等)
1.结合市场上的中药饮片作假情况,举例强调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约30min)
2.讲解中药饮片的贮藏保管要求及提倡的贮藏方法。(约15min)
3.分配给每组几个中药炮制设备,要求同学们分组研究中药炮制设备的作用方式及原理,准备好后用多种方式(如画图、视频、演示等)为同学们讲解(约30min)
单元/章节
第三、四章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与中药炮制机械设备
授课内容
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中药饮片的贮藏保管;净制设备;软化及切制设备;炒制设备;蒸煮设备;煅制设备;干燥设备;粉碎设备授来自时间2023.09.19
授课学时(节)
3
授课类型
理论课□实验课□ 实训课□ 实践课□其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说出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要求。

2024.7《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

2024.7《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

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中药标准管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标准管理体系,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标准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的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和省级中药标准的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遵循中医药理论,尊重传统经验,体现中药特点,鼓励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标准中应用,支持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持续提高中药质量可控性。

第四条坚持科学、严谨、实用、规范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制定中药标准,兼倾标准的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

第五条坚持以临床为导向,加强中药监管科学研究,科学设置与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联的项目和指标。

第六条坚持对中药质量的整体评价,根据关键质量属性及产品特点,建立反映中药整体质量的控制项目、方法和指标,保障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可控。

第七条关注中药质量安全风险,结合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外源性有害成份及内源性有毒成份等的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合理设置必要的控制项目和限量要求。

第八条倡导绿色低碳的标准发展理念,提倡使用低成本、低能耗、低排放、高效便捷的检测方法。

减少使用有毒试剂,鼓励开展有毒试剂的替换研究,降低对环境和人员的影响和危害。

第九条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的药品标准在质量控制理念、技术要求、生产质量管理等方面应当保持协调,注重彼此之间内在质量的关联性。

第十条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第三方积极参与中药标准的研究和提高,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和经费的投入,并对中药标准提出合理的制定或者修订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十一条中药标准的起草单位应当合理评估制定标准所需样品的批次及数量,确保样品的代表性符合要求;应当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提取物标准研究用样品所用中药材基原进行鉴定或者追溯,保证基原准确。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学专业用)《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

《中药鉴定学》是在继承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系统全面的教学工作。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对中药品种和质量(真、伪、优、劣)独立分析鉴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制定规范化的中药质量标准以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

该课程以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结合中药性状讲习和道地药材的产地实习,增强学生对中药质量真、伪、优、劣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中药鉴定传统的理论、方法、技能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按108学时设计。

理论讲授54学时,实验课54学时。

课前2周中药性状讲习和课后1周的产地实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达到下列要求: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2.了解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教学内容〕第一节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一、引起中药材品种混乱的原因。

二、解决中药品种混乱的途径。

三、中药品种理论的新论点(自学)。

第二节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一、中药真、伪、优、劣的基本概念二、中药材及饮片的鉴定三、中成药的鉴定第三节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第四节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一、中药的资源1.中药的资源的概念2.道地药材的概念3.中药的资源的基本情况二、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基本途径三、中药资源的保护〔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

共2学时。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目的要求〕1.熟悉几本重点本草2.了解几本特色本草和近、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教学内容〕第一节我国古代药物鉴定知识一、重点本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

二、特色本草:《食疗本草》、《海药本草》、《图经本草》、《救荒本草》、《本草蒙筌》、《植物名实图考》等。

中药鉴定学笔记

中药鉴定学笔记

中药鉴定学笔记中药鉴定学笔记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学: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医疗保健的天然药物,有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

道地药材:是指那些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

四大怀药:地黄、菊花、山药、牛膝浙八味:浙贝母、白术、杭白菊、杭菊花、杭麦冬、延胡索、山茱萸、玄参真伪优劣: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藏的品种即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或者以他中药材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品种正确,但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1、简述中药鉴定学的任务(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2)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3)研究制定中药质量标准(4)扩大寻找新药源2、解决中药的品种混乱的途径(1)深入实际调查,加强考证本草(2)考察地方史志,注意域外旁支(3)严格规范名称,力求一药一名(4)研究活性成分,寻求药效实证3、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发掘民间药、民族药,从民间和民族用药经验中寻找新的药物资源。

(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在同科属植物中寻找。

(3)以中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扩大新资源。

(4)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资源。

(5)从古代本草中寻找新资源。

(6)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寻找。

4、中药材品种混乱的原因(论述)(1)同物异名,同名异物我国幅员广阔,物种繁多,各地区用药名称不尽相同。

如益母草,在东北称坤草,又叫楞子棵,在江苏某地区又称天芝麻,浙江叫三角胡麻。

(2)古代典籍,记述粗略如《本草经集注》曰:“白头翁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故以为名。

”由于这个原因,使得从古至今就有多种根部有白毛茸的植物混作白头翁,以至青黛吴其睿得出这样的结论。

中医药材种植及采收标准操作流程

中医药材种植及采收标准操作流程

中医药材种植及采收标准操作流程第一章中药材种植环境选择 (4)1.1 土壤选择 (4)1.2 气候条件 (5)1.3 地理位置与海拔 (5)第二章种子与繁殖材料准备 (5)2.1 种子来源与质量检测 (5)2.1.1 种子来源 (5)2.1.2 质量检测 (5)2.2 种子处理与保存 (6)2.2.1 种子处理 (6)2.2.2 种子保存 (6)2.3 繁殖材料的采集与处理 (6)2.3.1 繁殖材料采集 (6)2.3.2 繁殖材料处理 (6)第三章种植前准备 (7)3.1 土地整理 (7)3.1.1 地形整理 (7)3.1.2 土壤翻耕 (7)3.1.3 土壤消毒 (7)3.2 施肥与土壤改良 (7)3.2.1 有机肥施用 (7)3.2.2 化学肥料施用 (7)3.2.3 土壤改良 (7)3.3 种植密度与方式 (8)3.3.1 种植密度 (8)3.3.2 种植方式 (8)第四章种植操作 (8)4.1 播种方法 (8)4.1.1 种子准备:选用优质、纯净、无病虫害的种子,播前需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8)4.1.2 土地准备:播种前应对土地进行深耕、平整,保证土壤松软、排水良好。

根据中药材的需肥特性,施足底肥,以提高土壤肥力。

(8)4.1.3 播种时间:根据中药材的生长周期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8)4.1.4 播种方式:可采用条播、穴播、撒播等方式。

条播适用于行距较大的中药材,穴播适用于行距较小的中药材,撒播适用于种子较小、发芽率较高的中药材。

(8)4.1.5 播种深度:根据种子大小和土壤湿度确定播种深度,一般以种子直径的23倍为宜。

(8)4.1.6 播种后管理:播种后应及时进行覆土、镇压,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种子发芽。

84.2 移栽操作 (8)4.2.1 移栽时间:根据中药材的生长周期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移栽时间。

(9)4.2.2 移栽前准备:提前对移栽田进行深耕、平整,施足底肥,提高土壤肥力。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Science for Identifying Chinese Materia Medica总学时:64 讲授学时:64学分:4先修课程: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适用专业:中药学开课单位:医学院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中药学专业必修课,是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质量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科学。

它是在继承传统中药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评价和控制中药质量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理论、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和品质评价的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药材的质量变化规律进行药材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实现中药材的生产质量标准化及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寻找和发现中药材新资源的途径及方法。

为从事中药和其它天然药物的真伪鉴别、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2学时)教学内容:1.1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1.2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教学要求: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中药鉴定学的主要任务。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2学时)教学内容:2.1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2.2 中药鉴定学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要求:1.掌握古代中药鉴定的主要成就。

2.理解近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和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与贮藏(2学时)教学内容:3.1 中药的产地3.2 中药的采收3.3 中药的加工3.4 中药的贮藏教学要求:1.掌握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及道地药材,中药的采收原则。

2.理解中药采收与质量的关系及一般原则。

3.了解中药的加工,贮藏中的变质现象、贮藏方法和防治。

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第四章中药的鉴定(2学时)教学内容:4.1 中药鉴定的依据和程序4.2 中药鉴定的方法教学要求:1.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以及中药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方法。

中药鉴定学教案优选版

中药鉴定学教案优选版
二、中药的优劣:指中药质量的优劣。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1、种质 2、产地(土壤) 3、栽培 4、炮制 5、采收(季节) 6、药用部位(混入非药用部位) 7、储藏 8、制剂 等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有: 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GSP:医药商品质量管理规范 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规范 以指纹图谱作为质量控制方法已成为目前的国际共 识,根据所用方法的不同将指纹图谱分为三类: 1.色谱指纹图谱:GC(薄层液相色谱)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 2.光谱指纹图谱:1)紫外(UV)指纹图谱;2)红外(IR)指纹图谱;3)核磁共振氢谱(HNMR)指纹图谱;4)X-射线衍射(XRD)指纹图谱。 3.DNA指纹图谱:
三、中成药的鉴定 主要是对粉末性中药进行鉴定,包括丸、散、锭、丹、片剂等,目前以显微鉴别为主,并已成为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之一,可以解决处方中规定的品种的有无或变动情况,但无法控制投料品种的数量。目前通过显微鉴别可鉴别出200多种中成药(临床常用有600多种中成药)。有的中成药可增加理化分析,使结果更为可靠。 第三节 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第四节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一、中药的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错综复杂,气候条件多种多样,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色药物资源。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现有生药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占87[%];药用动物1581种,占12[%];矿物类药80种,不足1[%]。 (方剂90000多首、中成药5000多种、中药剂型35大类43种。) 据资料分析我国中药生产区,以四川省所产种类最多,居全国第一位,约500余种;浙江省位居第二,产400余种;河南、安徽和湖北三省均产300~400余种。 道地药材:由于天时地利的生长条件和当地人民多年的精心栽培,培育出的高产优质的品种。 如浙江“浙八味”(浙贝母,麦冬、玄参、白术、白芍、菊花、延胡索、温郁金)每年的商品调出量占全国的40%以上。 二、*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1、从古本草中寻找,发掘整理历代本草。 2、根据亲缘关系,寻找类似疗效的新药。 如水牛角具犀牛角的类似作用;豹骨具虎骨的类似作用; 珍珠层粉具珍珠的类似作用:灵猫香具麝香的类似作用。 3、变野生为家种(养)。 弥补产量,保护野生品种。 4、扩大药用部位。 人参地上部分、杜仲叶、苏木根。 5、研究传统方药的新用途。 通过对传统中药的方剂、剂型、药理、化学成分研究和临床试验,许多传统方药有了新的用途,使中药复方和单方的潜在药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如黄芪抗病毒,人参降血糖,大黄用于治疗急腹症。 6、整理、扩大民间用药。 发掘民间中草药和单方、秘方、验方。 7、药用成分的综合开发。 同一中药材中往往含有不止一种可供药用的有效成分,未 被利用的成分也常具有生理活性,因此,药材中含有的各种生 理活性物质应综合考虑,充分利用 。如山莨菪含有多种托品 类生物碱,各有不同的生理活性和治疗功能,阿托品和后马托 品用于治疗胃肠解痉。 8、开发海洋药物。 海洋药用资源的增养殖是扩大药物来源的重要途径,如海 马过去一向靠捕捞,用药难以保障,经过多年研究,掌握了海 马的习性和繁育技术。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一节 历代重要本草 《神农本草》――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海药本草》――收载外国输入的药物的本草。 《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研究宋代 以前本草发展的最完备的本草。 《本草纲目》――自然分类的先驱,为明代对药学 贡献最大的本草。 《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拾遗补正《本草纲目》 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和贮藏 第一节 中 药 的 采 收 一、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中药品质的好坏,决定于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与产地、采收时间、采收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1.薄荷挥发油主要分布于叶中,但花后期叶的产量最 多,花盛期油中主成分薄荷脑含量最高; 2.槐花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最高; 3.甘草在开花前期甘草甜素的含量最高; 4.天麻则以冬麻质佳。 *科学的采收方法: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植物生长发育 阶段这两个指标相结合。 二、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1.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冬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 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 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 2.茎木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有些木类药材,可全年 采收。 3.皮类 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 4.叶类 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5.花类 花类中药一般在含苞待放时采收,或在花初开时采 收,或在花盛开时采收,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 采收,因开放过久的花朵不仅能影响药材的颜色、 气味,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也会显著减少。 6.果实种子类 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药 材需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全草类 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有的在开花时采收。 8.藻、菌、地衣类 采收情况不一,如茯苓立秋后采收较好,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收。 9.动物药 因中药的种类和药用部位不同而异。脊椎动物大多可全年 采收;昆虫类药材必须掌握季节;两栖类一般在夏秋两季 采收;动物的病理、生理产物要根据具体形成过成收取。 10.矿物药全年均可采收,大多结合开矿采掘。 第二节 中 药 的 加 工 一、中药产地加工的目的意义 1.保证药材质量 2.符合临床应用和商品规格 3.便于运输,储存等。 二、常见的加工方法 拣、洗、切片、去壳 1.蒸、煮、烫: 适用于含淀粉、糖、黏液汁多的药材。 2.熏硫:可防霉并使药材色白。 3.*发汗:用微火将药材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等。 4、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及时除去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利于贮藏,保证药材质量。 常见的方法有: (1)晒干:利用阳光直接晒干 。 注意:a.含挥发油的药材不宜采用此法 。 b.药材的色泽和有效成分受日光照射后 易变色变质者,不宜用此法。 c.有些药材在烈日下晒后易燥裂。 d.药材晒干后,要凉透,才可以包装。 (2)烘干: 利用人工加温的方法使药材干燥。 a.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此时抑制了 酶的活性。 b.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药材可用70~90℃ 的温度以利迅速干燥。 注意: a.含挥发油或须保留酶的活性的药材,不宜 用此法。 b.富含淀粉的药材如欲保持粉性,烘干温度 须缓缓升高,以防新鲜药材遇高热淀粉粒 发生糊化。 (3)阴干:将药材放置或悬挂在通风的室内,避免阳光直射,利用水分在空气中自然蒸发而干燥。主要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花类、叶类及草类药材。 目前具备的干燥仪器有: 1.远红外加热干燥 其原理是电能转变为远红外线辐射出去,被干燥物体的分子吸收后产生共振,引起分子、原子的振动和转动,导致物体变热,经过热扩散,蒸发现象或化学变化,最终达到干燥目的。 2.微波干燥 是一种感应加热和介质加热,药材中的水和脂肪等能不同程度地吸收微波能量,并把它转变成热能。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一、中药贮藏中常发生的变质现象 (一)虫蛀 1、害虫生长的有利条件: 温度在16℃~35℃; 相对湿度在70%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Medica
第一节 中药的采收
⒉ 采收的一般原则 ⑴ 植物药
⑦ 全草类 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15
Medica
第一节 中药的采收
⒉ 采收的一般原则 ⑴ 植物药
⑧ 藻、菌、地衣类 不同的药用部位,采收情况也不一样。
7
Medica
2020/8/13
5年:丹皮酚含量最高
3年与5年生的牡丹皮比
牡丹
较而言,丹皮酚含量没
有显著差异。
最佳采收年限:3年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8
Medica
第一节 中药的采收
⒉ 采收的一般原则 ⑴ 植物药
① 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 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 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
第一节 中药的采收
⒉ 采收的一般原则 ⑶ 矿物药
全年可挖。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18
Medica
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采收 加工 贮藏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19
⒉ 加工的方法
⑴拣
将采收的新鲜药材中的杂物及非药用部分拣 去,或是将药材拣选出来。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21
Medica
第二节 中药的加工
⒉ 加工的方法
⑵洗 清洗泥沙。 注意:有些种子类药材含有多量的粘液质,
下水即结成团,不易散开,故不能水洗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16
Medica
第一节 中药的采收
⒉ 采收的一般原则 ⑵ 动物药
因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药用部位,采收 时间也不同。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17
Medica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22
Medica
第二节 中药的加工
⒉ 加工的方法
⑵洗 清洗泥沙。 注意: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23
Medica
第二节 中药的加工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9
Medica
第一节 中药的采收
⒉ 采收的一般原则 ⑴ 植物药
② 茎木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10
Medica
第一节 中药的采收
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 成熟前采收。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12
Medica
第一节 中药的采收
⒉ 采收的一般原则 ⑴ 植物药
⑤ 花类 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开放过久几
近衰败的花朵,不仅能影响药材的颜色和气味, 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也会显著减少。
⒉ 采收的一般原则 ⑴ 植物药
③ 皮类
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 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 离,伤口较易愈合。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11
Medica
第一节 中药的采收
⒉ 采收的一般原则 ⑴ 植物药
④ 叶类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13
Medica
第一节 中药的采收
⒉ 采收的一般原则 ⑴ 植物药
⑥ 果实种子类
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时采收,有的采收未 成熟的幼果。
种子类药材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4
Medica
第一节 中药的采收
“夫药采取,不知时节,
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
名,终无药实,故不依
时采取,与朽木不殊,
虚废人工,卒无裨益。”
孙思邈吸血肿妙用水蛭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5
Medica
第一节 中药的采收
确定适宜采收时期的总原则: 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
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结合起来考虑。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6
Medica
花蕾期:薄荷油含量
薄荷
花盛期:薄荷脑含量
花后:叶的产量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3
Medica
第一节 中药的采收
⒈ 与药材质量的关系
陶弘景菜园求学
“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 采者,谓春初津润始 盟,未充枝叶,势力 淳浓也。至秋枝叶干 枯,津润归流于下也。 大抵春宁宜早,秋宁 宜晚,花、实、茎、 叶,各随其成熟尔。”
Medica
第二节 中药的加工
⒈ 加工的意义
⑴ 保证药材质量 ⑵ 便于临床用药调剂和有效成分的煎出 ⑶ 利于运输、贮藏、保管 ⑷ 消除或降低毒性、刺激性或其他副作用 ⑸ 利于药材商品标准化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20
Medica
第二节 中药的加工
⒉ 加工的方法
⑶漂 用水溶去部分有毒成分;或漂去有些药材
中大量的盐分。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24
Medica
中药鉴定学 总论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1
Medica
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2020/8/1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2
Medica
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采收 加工 贮藏
2020/8/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