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修订稿

合集下载

中美文化使者,琳琅典籍珍藏——美国汉学家贾德纳及其中文藏书

中美文化使者,琳琅典籍珍藏——美国汉学家贾德纳及其中文藏书

中美文化使者,琳琅典籍珍藏美国汉学家贾德纳及其中文藏书①Һ王立②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汉学家㊁哈佛大学教授贾德纳(1900 1966)的学术生涯与布朗大学中文图书馆藏发展的回顾,论述北美研究型东亚图书馆在中国研究学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㊂首先简述贾德纳与中国结缘的一生,特别是他在20世纪20㊁30年代两次赴华访学的经历和收获㊂然后介绍贾德纳作为美国汉学研究的先驱的学问㊁成就和影响㊂进而通过近年来发现的文献和实物,评赞贾德纳先生的高尚品行风范和他与中国学者之间跨越太平洋的友好情谊㊂并以东亚图书馆的跨世纪发展的实践,强调贾德纳对美国中国研究和大学中文图书馆建设的深刻见解㊁真诚愿景及前瞻意义㊂还叙述贾德纳最后的奉献 捐赠图书善本给布朗大学图书馆的始末及珍藏价值㊂进而揭示在国际上中国研究蓬勃兴起的今天,贾德纳先生历史地位及其中文典藏的重要意义㊂关键词:贾德纳;美国汉学家;中国研究;古籍善本;东亚图书馆;布朗大学;跨文明交流①②本文部分内容曾在2019年4月3日‘中华读书报“上发表,并在中国研究图书馆员丹佛年会上介绍㊂其后根据同仁建议和新获信息做了大量增补及文字修订㊂在此特别感谢哈佛燕京图书馆马小鹤先生专门提供有关文献资料的支持帮助㊂王立,美国布朗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㊁高级研究馆员㊁宗教学博士㊁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硕士㊂▶中美文化使者,琳琅典籍珍藏A nE n v o y o f t h e S i n o -A m e r i c a nC u l t u r a l E x c h a n gew i t h t h e G e mo f C l a s s i c a l B o o k s A m e r i c a nS i n o l o g i s t C h a r l e s S .G a r d n e r a n d t h eC h i n e s eC o l l e c t i o n a t B r o w nU n i v e r s i t y Һ L iW a n g A b s t r a c t:A m e r i c a nS i n o l o g i s tC h a r l e sS .G a r d n e r (1900 1966)w a saf o r m e r p r o f e s s o ra tH a r v a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T h i s p a p e r ,t h r o u g h r e v i e w i n g P r o f .G a r d n e r s s c h o l a r l y c a r e e r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 c o l l e c t i o n s a t B r o w nU n i v e r s i t y i n r e t r o s p e c t ,d i s c u s s e s t h ek e y r o l e r e s e a r c hE a s tA s i a n l i b r a r i e s i n t h eN o r t hA m e r i c a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h a v e p l a y e df o r t h e p r o gr e s s i nt h eC h i n e s es t u d i e s f i e l d .I t f i r s t s k e t c h e s t h eG a r d n e r s l i f e t i m e l i n k e d t oC h i n a ,e s p e c i a l l y h i s t w o f r u i t f u l s c h o l a r l y j o u r n e y s t oB e i j i n g i n t h e 20 s a n d30 s o f t h e 20t hC e n t u r y.I t t h e n i n t r o d u c e s t oG a r d n e r a s a p i o n e e r o f A m e r i c a n S i n o l o g y a n d h i s s c h o l a r s h i p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a n d i n f l u e n c e .N e x t ,b y me a n s of e x a m i n i ng a r chi v a l d o c u m e n t s a n do bj e c t s r e c e n t l y d i s c o v e r e d ,i t c o m m e n d sG a r d n e r f o r h i s l o f t y m o r a l a n d d e m e a n o r a s w e l l a s t h e f r i e n d s h i p a c r o s s t h e P a c i f i cO c e a n b e t w e e nG a r d n e r a n d C h i n e s e s c h o l a r s .T h r o u g hb r i e f l y r e v i e w i n g t h ec r o s s -c e n t u r y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a s tA s i a nc o l l e c t i o n s ,i t h i g h l i g h t sG a r d n e r s i n s i g h t f u l i d e aa n dv i s i o no nC h i n e s es t u d i e sa n dC h i n e s el i b r a r i e s i n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a n d t h e i r p r o s p e c t i v e s i gn i f i c a n c e .I t a l s o r e c o u n t s t h e l a s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o f G a r d n e r d o n a t i n g h i s e n t i r e p e r s o n a l l i b r a r y i n c l u d i n g r a r e b o o k s ,t oB r o w nU n i v e r s i t y ,w i t h t h e e v e n t a n d t h e p r e c i o u s v a l u e o f t h i s c o l l e c t i o n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s u m m a r i z e s t h a t ,s e e i n g t o d a y s t h r i v i n g C h i n e s e s t u d i e sf i e l d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i m p o r t a n c e o f P r o f .G a r d n e r a n d h i s C h i n e s e c o l l e c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C h a r l e s S .G a r d n e r ;A m e r i c a nS i n o l o gi s t ;C h i n e s e S t u d i e s ;C l a s s i c a l R a r e B o o k s ;E a s tA s i a n L i b r a r i e s ;B r o w nU n i v e r s i t y ;C r o s s -C u l t u r a l E x c h a n g e 380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10卷,2020年3月图1 贾德纳教授(C h a r l e s S .G a r d n e r ,1900 1966)引言近年来在海外汉学或 中国学 研究的热潮中,有一位时被提及,却尚缺专题论述的二十世纪美国汉学界的先驱人物,这就是著名哈佛学者查尔斯㊃西德尼㊃贾德纳教授(C h a r l e s S i d n e y G a r d n e r ,1900 1966)(图1)㊂贾德纳先生不仅是一位勤勉的中国历史学家和目录学家,而且和美国布朗大学图书馆有着不解之 书缘 ㊂他一生挚爱中国文化和典籍,拥有丰富的个人图书藏品,在晚年全部捐赠给了布朗大学,共三万五千多册(件)㊂这些典籍成为布朗东亚图书馆典藏的核心和精华㊂其中九千多册中文线装古籍善本及由中国传统书柜组成的藏书房,成为本馆最具特色的 镇馆之宝㊂笔者的办公室就在古香古色的贾氏藏书房的套间内㊂刚到布朗工作时,每日出入必经那些极具东方文明特色的藏书柜,自然对这位慷慨捐赠珍藏中文古籍的汉学界老前辈产生景仰之情和探究之心㊂尤其是这批图书经这位精于目录学的汉学家亲手检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理应宣传并及早公诸于世㊂近年来笔者主持布朗的中文古籍整理项目,并得益于一些出版的各种有关回忆录及海外汉学研究的资料,对贾氏的生平事迹㊁学术贡献及其藏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㊂还整理发现了他和当时许多中外汉学家㊁学者学术交往时所获赠的书刊等文献实物㊂尤其是有幸从贾氏后人那里得到他的珍贵遗照和一些家庭资料㊂在此特别感谢这些专家和友人,特别是贾德纳先生的外孙女㊁波士顿学院拉丁美洲研究系主任萨拉㊃贝克约德(S a r a hB e c k j o r d )教授对研究工作的支持和关照㊂明年是贾德纳先生诞辰120周年,特撰此文以略述和纪念这位对中美文化交流传播做过突出贡献的文化使者和先驱㊂480▶中美文化使者,琳琅典籍珍藏一㊁与中国结缘的一生:贾德纳其人及其访华游学贾德纳于1900年1月1日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T o l e d o ,O h i o )市㊂其父是一位建筑师兼房地产商,其母是一位法官之女㊂贾德纳是家里四个孩子中最年幼的,后随父母迁居到马萨诸塞州㊂贾德纳家境殷实,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读于哈佛大学,1922年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硕士学位㊂后于193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㊂他的博士论文是研究中国清代制度史和边疆史的,题为 AC h a p t e r o f t h e B a s i cA n n a l s f r o mt h e D r a f t T s i n g H i s t o r y (‘清史稿㊃圣祖本纪“译注)㊂在学术工作方面,1930 1933年他担任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A m e r i c a nC o u n c i l o f L e a r n e dS o c i e t i e s ,A C L S )中国研究资料搜集调查主任㊂1933 1937年任哈佛大学中文讲师,1937 1941年任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助理教授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3 1945年贾德纳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陆军特别训练计划中国语言和地区研究助理主任,1946 1947年任日本地区研究助理主任㊂二战结束后,1945 1946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国史,1947年教日本史㊂1948 1949年他曾担任耶鲁大学图书馆的中国史顾问㊂①贾德纳在大学时代就对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并立志进行研究㊂他曾于1922 1923年间,师从在哈佛大学执教的著名中国学者赵元任先生学习中文,打下了良好的汉学研究的专业知识和语言基本功底㊂赵元任曾回忆,当时有三名学生跟他学中文,一个是哈佛哲学系主任伍兹(W o o d s )教授,一个来自俄罗斯,还有一个就是贾德纳 只有他坚持下来后来成了汉学家㊂②次年贾德纳在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潜心研修了沙畹(E d o u a r d C h a v a n n e s ,1865 1918)㊁马伯乐(H e n r iM a s pe r o ,1883 1945)㊁伯希和(P a u l 580①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美国中国学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104页㊂[美]列文森(R o s e m a r y L e v e n s o n )编,焦立为译,‘赵元任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第147页㊂680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10卷,2020年3月P e l l i o t,1878 1945)等人的研究要旨,这些当时引领国际汉学界的 法国学派 巨擘对他后来的学者生涯影响很大㊂接着他又于1925 1928年㊁1938 1939年两次访学中国(此外是否有短期访华尚未见资料),在北京大学等院校做过研究㊂贾德纳的两次赴华访学都收获颇丰㊂第一次是1925年到北京进修汉语和做博士论文研究㊂当时他与爱妻玛格丽特(M a r g a r e t)新婚后不久,住在北京东裱褙胡同61号㊂他们的大女儿萨拉(S a r a h)就在次年12月30日诞生于北京㊂除大女儿萨拉外,儿子约翰(J o h n)1929年5月17日生于波士顿,他自幼体弱多病,后来成为布朗大学教授㊂小女儿卡罗琳(C a r o l i n e)生于1931年7月29日,她就是萨拉㊃贝克约德教授的母亲㊂(图2)图2贾德纳夫妇及孩子们东裱褙胡同位于崇文门内,与西裱褙胡同在清宣统以前统称为裱褙胡同,因临近明清开科取士的贡院和字画裱褙工艺繁荣而著称㊂作为历史悠久的京师古巷,其中民居多深居大院,历来人文荟萃,名人安居流连㊂贾德纳一家从北美大陆漂洋过海,到此客居,感受到浓郁的老北京传统文化氛围,甚为兴奋㊂刚到时他曾给其父母寄明信片讲述了这里的点滴生活情景㊂(图3)▶中美文化使者,琳琅典籍珍藏图3 贾德纳1925年11月18日从北京寄给美国麻省父母的明信片这封明信片于1925年11月18日发自北京,正面是传统走街串巷的磨刀人的照片㊂在背面他写道: (我们)正忙着搬进新房子㊂木工㊁屏风㊁窗帘活都已完工;油漆工和电工还在工作㊂希望再过三天能搬进我们的起居室现在我们住在小卧室里㊂煤炉给我们带来了充足的热量㊂食物非常棒 朝鲜式箱(柜)子已运送到天津希望几天后就能得到㊂ 贾德纳第二次访华是在20世纪30年代,那时一些美国汉学家陆续来华访问或进修㊂①他也于1938年再次访华,家住在北平南池子㊂当时的燕京㊁辅仁大学和中德学会等都活跃着访华学者㊂据德国汉学家傅吾康(W o l f ga n F r a n k e ,1912 2007)等回忆,贾德纳邀请所有在北京定居的西方汉学家定期在他家聚会交流,每月一次㊂②贾德纳先生醉心于中国文化,精于中西目录学,对中文古籍善本尤有不解之 书缘㊂他不仅为哈佛燕京图书馆选购了大批图书,780①②顾钧,‘美国第一批留学生在北京“,郑州:大象出版社,2015㊂[德]傅吾康著㊁欧阳甦译,‘为中国着迷 一位汉学家的自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第94 95页㊂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10卷,2020年3月而且他自己也收藏了大批珍贵典籍文献,建立起个人的中国研究学术资料库㊂二㊁美国汉学研究的先驱:贾德纳的学问㊁成就和影响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的东亚研究仍处于初创阶段,只有哈佛燕京学社首任社长㊁汉学家叶理绥(S e r g e E l i s sée f f)和魏鲁南(J a m e s R.W a r e)及贾德纳分别教授中㊁日文课程㊂当时也只有三名研究生做中国研究(尚无人做日本研究)㊂作为当时美国的一位新锐汉学家,贾德纳在中国政治史㊁边疆和邻国史以及相关的中西文书目方面有独到见解㊂1936年开设了题为 中国史概论:政治㊁制度和文化从古到今的演进 的跨系课程㊂同年刚获牛津大学博士的费正清(J o h nF a i r b a n k,1907 1991)受聘哈佛历史系讲师,开了一门 1793年以来的远东史 的课程㊂贾德纳的代表作是‘中国传统史学“,这是西方最早的关于中国史学的专著㊂(图4)书的篇幅不长,仅120页,共分七章㊂第一章导言,略述18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初中国 新史学 之起源㊁发展和影响;后六章分别论述了修史的动机㊁校勘学㊁史料批评㊁综合方法㊁体裁和分类㊂全书材料大多取自西方学者,也有不少中国学者的论著,搜罗尚属详尽㊂该书概括了中国传统史学的一些特点,并对中西历史写作和研究方式的差异做了简要的比较㊂作者在书的结尾处指出:中国史书的原本性㊁综合方法和对探究完整性的坚持不渝是令人尊重和钦佩的㊂ 没有其他古代民族(像中国人一样),拥有整个过去的记录,如此浩瀚,如此绵延不绝,如此精审㊂ ①该书出版后受到国际汉学界的好评,认为它是理解中国史学的指南,对青年学者的学术训练有重要帮助,由此成为西方中国史研究者的必读书㊂②杨联陞也在1961年再版前言中写道: ‘中国传统史880①②C h a r l e s S.G a r d n e r,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C a m b r i d g e,M.A.,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38),p.105.J.J.L.D u y v e n d a k,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b y C h a r l e s S.G a r d n e r ,T o u n g P a o,V o l.34,N o.3(1938),p p.238 239;J.K.S h r y o c k,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b y C h a r l e s S.G a r d n e r ,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O r i e n t a lS o c i e t y,V o l.59,N o.1(M a r.,1939),p p. 152 153.▶中美文化使者,琳琅典籍珍藏图4 贾德纳‘中国传统史学“内封学“出版二十三年后,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专家都发现,这本开创之作中的大量信息和洞见依然很有教益㊂毫无疑问,它还将被业内的学者所参阅㊂①当然,这本在西方汉学界具有开拓价值的书也不是没有瑕疵㊂一些中国学者指出其中的偏颇㊁疏漏和误解之处㊂由于中国传统史学论著渊源久远,且卷帙浩繁,仅凭这样一薄册实在很难概括其全部精华㊂加上该书对于中国典籍征引较少,像刘知几的‘史通“㊁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这样一些重要著作都未论及,不能不说是明显的缺憾㊂尽管如此,这部著作的开创意义和采用的中西比较的方法还是很有启发性的㊂特别通过这一实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观点㊁方法㊁视角和选材侧重等方面的思考,②可以说见仁见智,各有所长,应当互补㊂总体而言,贾氏受欧洲特别是法国学术传统影响较深,又参阅了大量中国 新㊁旧史学 论著,加上他自己的理解和创意,使得他的书成为当时方兴未艾的美国汉学或中国学的崛起之作㊂此外,贾德纳还编著有‘中文罗马拼音的现代方案“( A M o d e r nS y s t e m f o r t h e R o m a n i z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C h i n a J o u r n a l 14(1931),p p.7 13)㊁‘美国图书馆藏西方论述中国的书籍联合目录选辑“(U n i o nL i s t o f Se l e c t e dW e s t e r n B o o k s o nC h i n a i nA m e r i c a nL i b r a r i e s ,W a s h i n g t o n ,D .C .,1932)㊁‘美国中国学:资源与设施概览“(C h i n e s e S t u d i e s i nA m e r i c a :AS u r v e y of Re s o u r c e s 980①②L i e n -s h e n g Y a n g , F o r w a r dt ot h eS e c o n d P r i n t i n g,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C a m b r i d g e ,M.A .,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938,2n d .P r i n .,1961.朱士嘉,‘评美国贾氏著<中国旧史学>“,‘史学年报“,1938年二卷五期㊂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10卷,2020年3月图5 ‘美国中国学“a n d F a c i l i t i e s ,A m e r i c a n C o u n c i lo f L e a r n e dS o c i e t i e s ,W a s h i n g t o n ,D .C .,1935)(图5)㊁‘汉学家书目“(B i b l i o g r a p h i e s o f S i n o l o gi s t s ,C a m b r i d g e ,M a s s .,1958)等㊂①除了著述,贾德纳还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种学术活动,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研究资料项目㊂1936年,他和叶理绥㊁魏鲁南一起成为新创刊的‘哈佛亚洲学报“(H a r v a r dJ o u r n a l o f As i a t i cS t u d i e s )期刊的首任主编,为美国中国学的发展辛勤耕耘奉献㊂由于卓越的学识㊁贡献和名望,贾德纳于1949年当选为远东协会(T h e F a r E a s t e r nA s s o c i a t i o n,即当今美国最大的地区研究团体 亚洲研究协会[T h e A s s o c i a t i o nf o rA s i a n S t u d i e s ]前身)主席㊂三㊁跨越太平洋的友谊:贾德纳的品行㊁为人和对中国学者的友情贾德纳不仅学识广博㊁诲人不倦,而且为人极其忠厚正直,谦和诚恳,一贯热心助人,慷慨奉献,不遗余力,深受中外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㊂多位友人曾谈起贾德纳先生的品格高尚㊁慷慨大度的往事㊂贾德纳第二次访华时,青年学者周一良㊁杨联陞都先后做过他的秘书,帮他查阅日文资料和中国古籍㊂周一良先生曾于1988年题记五十余年前贾德纳教授所赠的‘新刊全相成斋孝经直解“,见物思人,感慨不已㊂②杨联陞是和贾德090①②贾德纳的主要著作,见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o f t h eW o r k s o fC h a r l e s S i d n e y G a r d n e r ,H a r v a r d J o u r n a l o f As i a t i c S t u d i e s 27(1967).周一良著㊁周启锐整理,‘周一良读书题记“,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第134页㊂▶中美文化使者,琳琅典籍珍藏纳关系最密切的华人学者,曾回忆他和这位 最好的西友 之间的交往情谊,特别感激贾德纳先生个人资助他1941年赴美就读于哈佛大学,是他留美深造的 大恩人 ㊂1939年贾公回国后,个人出资请杨联陞到美国做他的研究助理,帮其搜集并翻译中㊁日文资料,直到杨获得奖学金正式攻读哈佛学位(图6)㊂①贾德纳还邀他多次住在剑桥伯克利街5号等处的家中,多方面给予照顾㊂‘杨联陞日记“中多处记载了他和贾德纳夫妇及孩子们的日常互动:或在院中长谈学问及时政,或在圣诞节互赠礼物,或在寒冬帮贾夫人铲雪,或表达令他感动的依依惜别之情,真是亲如家人㊂虽寥寥数语,其情其景,跃然纸上㊂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杨联陞的留学生活㊂图6 杨联陞:‘哈佛遗墨“190①杨联陞,‘忆钱稻孙先生 兼忆贾德纳“,杨联陞著㊁蒋力编,‘哈佛遗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第51 55页㊂1020203杨联陞(1914 1990),字莲生,生于河北保定,原籍浙江绍兴㊂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师从陈寅恪先生等,1937年毕业㊂在校时曾被选为学生会主席㊂1942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6年获博士学位,1947年任远东语文学系(即东亚语言文化系)副教授,1958年任教授,1959年当选为台湾 中央研究院 院士㊂1965年任哈佛燕京学社中国历史讲座教授㊂英文论著有‘中国史专题讲授提纲“(1950)㊁‘中国货币与信贷简史“(1952)㊁‘中国制度史研究“(1962)㊁‘汉学散策“(1969)㊁‘国史探微“(中译本,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3),与赵元任先生合编过‘国语字典“(1947)㊂另有周一良先生编‘杨联陞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㊂杨联陞教授继承了中国百科全书式学问的优良传统,以学术辨析能力与才思敏捷著称㊂加之其博学风雅,多才多艺,在海外汉学界享有盛誉㊂①在学术上,贾德纳和杨联陞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㊂贾公不仅是杨联陞得以赴美留学深造的恩公,而且在学术上也倾力帮助㊂他特别在英㊁法文和西方学术史方面给予杨联陞指点,并为杨联陞的博士论文仔细修改润色,直到杨联陞于1946年5月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㊂连杨联陞参加毕业典礼穿的博士服也是借用贾公的㊂②杨联陞也经常和贾德纳探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的问题,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还帮助贾德纳看日文资料㊂尤其是杨联陞在贾德纳晚年患病无法亲自动笔修订的情况下,为1961年再版的‘中国传统史学“悉心做了数页的增补和修订,附录于书后㊂贾德纳还和许多中国知名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㊂笔者新近整理旧档,欣喜地发现了一些中外学人赠送给他的书刊文献(大多数是英文论著),上面有各作者的签名㊂其中有胡适㊁赵元任㊁洪业(煨莲)㊁齐思和㊁袁同礼㊁张其昀㊁陈荣捷㊁郑德坤㊁周一良㊁杨联陞㊁朱士嘉等㊂胡适的赠刊是发表于1944年的关于全祖望㊁赵一清㊁戴震各校本‘水经注“研究的英文文章(图7左)㊂赵元①②关于杨联陞的生平学术,参见周一良‘纪念杨联陞教授“,载‘毕竟是书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第160 171页㊂又见该书‘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的 三杰 “中论杨联陞部分(第273 286页)㊂杨联陞,‘杨联陞日记“(1946年6月6日),哈佛燕京图书馆复印本㊂图7胡适赠刊(左);赵元任赠书(右)任的赠书是两本中英文对照课本:‘国语罗马字对话戏戏谱:最后五分钟“(1929)和‘新国语留声片课本“(1935)(图7右)㊂周一良的赠书是‘居真草堂汉晋石影“(图8左)㊂有意思的是一位叫吉姆㊃克伦普(J i mI.C r u m p,J r.)的学生送的关于 评话 与早期‘三国志“的英文文章,上面用中文题赠: 贾老师惠存㊂徒弟J i m (图8右)㊂这都是当时友好学术交流和贾氏学缘人脉的见证,相当珍贵㊂杨联陞曾回忆: 1939年贾德纳回国时,知道我要失业,特意留下一部百衲本‘宋史“,一部‘后汉书“,请我替他用朱笔标点校对,每月仍有酬报㊂ 笔者特检阅馆藏此两书,果真看见上面的朱笔批点!盖为杨先生手迹,见证了这一段学人轶事佳话(图9)㊂国际汉学家们也常到贾德纳在波士顿附近的剑桥宅中聚会㊂如1945年2月10日贾德纳在家宴客,参加者都是中外学界名家,如有胡适之㊁伯希和㊁布莱克(B l a k e)㊁施达格(S t e i g e r)㊁叶理绥㊁魏鲁南㊁张其昀(字晓峰,地理学家㊁历史学家)㊁赵元任㊁张福运(中国第一位留学哈佛的学者㊁法学1020203图8 周一良赠书(左); 徒弟J i m赠刊(右)家)㊁裘开明(哈佛燕京学社汉和图书馆馆长)㊁周一良㊁杨联陞等㊂①洪业曾说,如果将来有谁能上天堂,一定会有贾德纳㊂杨联陞在1947年1月14日致胡适的信中说:这几天(放假)帮贾德纳先生看了若干篇日文的关于支那学的文字(他想作的‘汉学入门“,一直还没有动笔,我真替他着急㊂这位先生太好,总是热心给人家帮忙,自己的事情却耽误了)㊂ ②在日记中杨多次由衷流露出对贾公 助人忘己,真是难得 的敬佩之情㊂当他得知贾德纳正设法迎已故学者梅光迪夫人及子女来美,并愿负担其子的生活及教育时,不由得赞叹:真是古道热肠! ③可见贾公先人后己,淡薄名利,助人为乐的品格㊂特别是他对青年一代㊁后辈学人帮扶提携,堪称楷模㊂①②③胡颂平编著,‘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1 10册),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4,第1865页㊂‘杨联陞日记“1945年2月10日记载的亦相同㊂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第934页㊂‘杨联陞日记“(1948年11月30日)㊂图9‘宋史“百衲本选页四㊁最后的奉献:贾氏藏书捐赠给布朗大学始末及意义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提出: 治 中国学 须有三方面的预备:1.目录学与藏书㊂2.实物的收集㊂3.与中国学者的接近㊂ ①在西方汉学家中,贾德纳在编纂文献目录与收藏典籍方面贡献特别突出㊂他早年担任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A m e r i c a nC o u n c i l o f L e a r n e dS o c i e t i e s,简称A C L S)中国研究资料搜集调查主任,后来还编纂联合目录,到一些大学图书馆指导中文馆藏等㊂由于特别重视中文图书文献的搜集㊁收藏,实际上他已是北美东亚图书馆事业的一位老前辈㊂北美中国学能后来居上,赶超欧洲汉学同行等,他的努力践行功不可没㊂①胡适,‘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5册,1926年10月26日,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㊂1020203贾德纳不仅对汉学研究有着独到的理解,对中美文化交流也寄予真诚的愿景㊂他在1944年发表的‘美国中国学的未来“一文中指出:无论在这场世界性的灾难中将会出现什么样的邪恶,至少会有一种善的东西来反对它:美国大多数人相当震惊地意识到,中国人民将和我们一样拥有一个明确的㊁基本相似的未来㊂其中的联系或许部分地以自律㊁中庸㊁实用常识和对个体尊严的尊重来体现㊂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我们民族的无知㊁我们的狭隘㊁我们的本土观念,同时我们又渴望光明,渴望研究这种表面看起来陌生但在深层却和我们自己的文明基本相像的中国文明㊂很显然,明天将对那些可以讲中国的通用语言的人,对那些可以阅读她的现行书面语言的人,对那些掌握了将她发展了2500年的巨大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简明阐释的知识的人产生强烈需求,这种需求将是前所未有的㊂只有今天的审慎思考和仔细准备才能满足明天的需求㊂美国大学的中文图书馆将成为学者们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㊂①七十多年后的今天,美国大学的东亚图书馆的跨世纪发展实践完全证实了贾德纳先生当时的深远预见㊂统计数据表明,在馆藏建设方面,1945年全美18个较大的东亚馆的中文藏书共有938000册,②到2017年增至56个馆藏共10977892册,是前者的11.7倍㊂在这些东亚馆的全部藏书(20573988册)中,中文藏书占了53.36%,其余依次是日文(6397627册,31.10%)㊁韩文(1775208册,8.63%),以及其它语种(1423261册,6.91%)的藏书(参见图10)㊂除了纸本书以外,还有大量电子书㊁连续读物㊁电子期刊㊁图像地图㊁音像制品㊁微缩资料㊁电子数据库㊁网络信息等各种不同载体类型的学术资源㊂①②C h a r l e sS.G a r d n e r, T h eF u t u r eo fC h i n e s eS t u d i e s i n A m e r i c a ,L i b r a r y C h r o n i c l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n n s y l v a n i a)12(1944),p p.36 37.中译文节选参考齐克彬译,‘美国中国学的未来“,载朱政惠编,‘美国学者论美国中国学“,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第45 51页㊂T s u e n-H s u i nT s i e n, C u r r e n tS t a t u so fE a s tA s i a nC o l l e c t i o n s i nA m e r i c a nL i b r a r i e s , T h e J o u r n a l o f A s i a nS t u d i e s,V o l.36,N o.3(M a y,1977),p p.499 514.北美东亚图书馆藏书册数语种对比(2017年)图10C E A L2017藏书统计数据在采购经费方面,2017年56个东亚图书馆共获19983658美元经费支持,其中7885972美元用于中文资源,约占全部的40%㊂在人力资源方面,按全时工作当量(F u l l-t i m e e q u i v a l e n t s,简称F T E)的统计,2017年56个北美东亚图书馆人员共有433.55人㊂其中专业东亚图书馆馆员180.13人,包括中文馆员72.32人(占40.15%)㊁日文馆员55.94人(占31.06%)㊁韩文馆员31.45人(占17.46%),以及其他东亚馆员20.42人(占11.33%)等㊂与此同时,北美大学东亚图书馆在场馆建设㊁知识管理㊁技术更新㊁读者服务㊁参考咨询㊁专职培训㊁研究项目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㊂北美大学东亚馆藏的发展,在国际东亚地区学术研究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㊂学术资料馆藏建设与各大学东亚研究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为研究提供了有的放矢的㊁及时的文献支持㊂而且很多馆收集了大量珍稀古籍善本和档案特藏,各类资料兼收并蓄,馆藏的品种非常丰富㊂各大学东亚馆不仅为本校的东亚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源与信息服务,也为其他领域的有关研究人员提供资讯㊂这样不断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北美的区域学教学与研究做出特殊的贡献㊂完全可以说没有东亚馆的存在发展,就没有今天国际中国学的研究成果㊂诚如贾公所愿,美国大学的中文图书馆已经成为学者们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㊂而且,近年来通过中美图书馆界加强资源分享和合作,收藏。

国外著名汉学家简介

国外著名汉学家简介


评价
行文自由,精炼可读,忠实严谨,为后人研究提供了比较 客观的依据。
卫礼贤 Richard Franz Kuhn(1873~ 1930)
卫礼贤,原名理查德·威廉, 来中国后取名卫希圣,字礼贤,亦 作尉礼贤,德国汉学家,德国汉学 研究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中西文 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播”的一位功 臣。
《书经》、《诗经中的宗教》、.《孝经》、《易经》、《礼记》、《道德 经》、《庄子》、《因果报应论》 2. 90年代:《中国经典》系列 3. 1895年:《离骚》 4. ……
理雅各
评价

横向比较:忠实、严谨,甚至近乎刻板。
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In the seventh month, the Fire Star passed the meridian; In the 9th month, clothes are given out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With pleased sounds the deer call to one another, eating the celery of the fields
行中国碑考》、《中国文学中的爱情故事与小说》、《致缪勒函有关中国 人称帝与上帝》、《中国编年史》、《帝国儒学讲稿四篇》、《扶桑为何 及在何处?是在美国吗?》、《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 比》、《孔子生平及其学说》、《孟子生平及其学说》、《诗经》(英文 押韵诗体译本)

其他:1. 英国语言学家缪勒收进《东方圣书》丛刊中的理雅各译著:

顾赛芬 Seraphin Couvreur (1835-1919)
法国汉学家、传教士,酷爱中国古典文学, 写得一手
好文章,编写过辞书并翻译了大量中国典籍,是这时期汉

海外优秀汉学家与文化交流

海外优秀汉学家与文化交流

海外优秀汉学家与文化交流一、汉学家的定义及重要意义汉学家是指专门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的学者。

汉学是一门涉及各个领域的学科,汉学家的工作可以覆盖汉字的演变、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事件和著作、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等等。

在现代社会中,世界上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相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汉学家可以作为桥梁,将中国历史和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汉学家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工作,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海外优秀汉学家在海外,有许多优秀的汉学家。

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汉学家。

1、李约瑟李约瑟(Joseph Needham)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汉学家。

他在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定居中国,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

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参考书。

2、克里斯托夫·莱谢曼克里斯托夫·莱谢曼(Christoph Harbsmeier)是丹麦汉学家,他曾在中国研究说唱艺术和神话传统。

他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3、汉娜·雷曼汉娜·雷曼(Hanna Schygulla)是德国演员和歌手,她也是一名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汉学家。

她曾经参演了许多有关中国文化的电影和舞台剧,例如《中国古典戏剧》和《红楼梦》等。

4、文德斯·哈特曼文德斯·哈特曼(Wolfgang Kubin)是奥地利汉学家,他在研究唐代文学和诗歌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著作《唐诗三百首》和《唐代诗人集》都是研究唐代诗词的重要参考书。

5、朱立华朱立华(David Der-wei Wang)是美国纽约大学汉学家,他曾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多所著名学府任教。

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电影和艺术等,他的著作在学术界广受好评。

以上仅是一些海外优秀汉学家的例子,他们在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国著名汉学研究家整理

法国著名汉学研究家整理

法国著名汉学研究家整理汉学研究,汉学学术,即中国学研究。

又称国故学,或国学研究。

外国人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汉学。

国外汉学作为一门学科由法国人创立,法国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汉学研究的发祥地,在汉学研究上有着良好的传统,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汉学大师。

从18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现在在整个国外汉学研究中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法国汉学研究的重镇——戴密微他是汉学界的良师益友,学问渊博,高度忠诚于自己的事业。

他在一生的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

他是我们中国学的老前辈。

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包罗万象,其学识确实难以伦比。

他几乎每年都有重要的作品问世。

他能用多种语言阅读,如汉文、日文、梵文、俄文和其它欧洲语言。

他既善于工作,又善于解决问题,他的每一个论点都具有代表性。

其论着既准确又具体,总结概括性很强,其考定意见有理有据。

他的作品首先从语言学开始,后来又陆续发展到各个领域:佛教文献学和中国佛教史、宗教文献学和历史学、文学史等。

但戴密微的作品又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其着作的主题往往是囊括宗教、文学和语言诸方面。

戴密微最偏爱的领域是文学。

然而,他最早所钻研的领域却是令人感到枯燥的佛教文献,这是由于列维怂恿和推动的结果,戴密微曾在法兰西学院听过列维的课。

由于他热爱熟悉梵文和巴利文文献以及这些文献的汉译文,所以他就成了中国佛教专家。

戴密微的学识在这方面最为渊博和扎实,他的最大精力也都投置于此,他也正是在这一方面胜过了其它那些名声很大的汉学家们,后者往往很少懂得或根本不懂得中国的佛教文集,也不懂得这些文献在远东所产生的影响。

他1924年于河内发表的第一部重要论着就是《米兰王问经的汉译文》,这是他对《米兰王问经》各种汉译文的综合研究,这部印度文献的内容是讲那先比丘和尚与大夏希腊国王之间的辩论。

从此之后,戴密微便对汉文佛教文献进行了系统而广泛的研究,并开始对印度各宗教的历史发生了强烈兴趣,同时也开始关心个各的经院教理、三味修行、小乘传统以及佛教戒律的论述。

100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100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谢和耐
法国
1921—
中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
Jean Francoise Foucquet
富凯(傅圣泽)
法国
1665—1741
博览群籍,儒、道、诸子,古代经典,近人注疏,尤其是协助白晋对《易经》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Jean Pierre Abel Remusat
雷慕沙
法国
1788—1832
对古代中国哲学理论、汉语语言、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领域成就更为突出
中国历史
СергейЛеонидовичТихвинский
齐赫文斯基(齐赫文)
俄罗斯
1918—
中国近代现代史、俄中关系、苏中关系、日本近现代史
DonaldHolzman
侯思孟
法国
1926—
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思想等许多方面,尤其以魏晋南北朝诗与乐府最为突出,同时对于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EdouardChavannes
沙畹
法国
1865—1918
研究中国佛教,考察文物、碑帖,钻研古文字、西域史、突厥史、中国地理、道教、中外关系史等诸多方面
Grosier
格鲁贤
法国
中国历史、美术和文学
HenriMaspero
马伯乐
法国
1883—1945
中国古代史、中国佛教史、道教史、安南语、安南史
JacquesGernet
史华兹
美国
1916—1999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先秦思想史
Ezra Vogel
傅高义
美国
1930—
当代中国、日本
John King Fairbank

《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中的几位法国汉学家

《胡适王重民先生往来书信集》中的几位法国汉学家
出贡献。 杜乃扬在中国生活了4年多时间,中文水平得
二、戴何都(Robert
Des
Rotours)
王重民先生在信中提到的另一个法国人Robert
Des
Rotours,也是一位重要的法国汉学家,他的中文
名叫戴何都,也有人音译为罗特瑞,或罗都尔。戴何 都1891年7月19日生于阿弗兰城堡,1980年11月
Stein,1862—1943)
中亚考古新发现的消息传人欧洲后,伯希和受法国 碑铭与美文学院和法国中亚考察委员会的委派,进
行中亚考察。掠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文献。特别 是1908年2月到5月,继斯坦因之后,他又攫取了 敦煌写卷的精华部分数千卷以及幡幢、绘画等文物。
重返河内后,从事初步整理工作及考古报告。1909
经白化文先生向中国国家图书馆高娃女士查
证,以及我本人向法国国家图书馆罗栖霞女士征询,
在获得她们的认真查找资料特别是罗女士的精确翻
译之后,我们获知关于杜乃扬女士的如下生平情况:
誉 口
戴密微乘春假之便,到瑞士省亲,乘机来一 信,称伯希和、Maspero,Robea
Din Rotoms,
杜乃扬(1911—1972),原名为玛丽一罗白尔特
图书馆手稿部东方分部图书馆员,负责管理东方写 本馆藏。当时王重民先生尚未离开法国国家图书 馆,所以他们二人有过一段短暂的同事关系。
杜乃扬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在她的带领下,法
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先后编辑出版了馆藏埃塞俄比
亚书目、高棉书目、梵文书目,以及特别重要的馆藏
伯希和敦煌文献目录。同样是在她的不懈努力下, 1961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终于建成了东方学阅览室 并对公众开放。
藏。
杜乃扬代表法国国家图书馆多次出席国际东方 学研讨会,如:1954年的剑桥会议,1957年的德国慕 尼黑一马尔堡会议,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1967年

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精编WORD版

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精编WORD版
波波夫(柏百福、茂陵)
俄国
1842—1913
汉语、中国政治
Петр Иванович Кафароф
卡法罗夫(鲍乃迪、巴拉第)
俄国
1817—1878
宗教、汉语、中国边疆史地
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Георгиевский
格奥尔基耶夫斯基
俄国
1851—1893
汉语、中国古代史
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Рифтин
鲍吾刚
德国
1930—1997
中国哲学史、思想史
Wolfgang Franke
傅吾康
德国
1912—
明清史、中国近代史、近代东南亚华人碑刻史籍
Алексей Леонтьевич Леонтиев
列昂季耶夫
俄国
1716—1786
汉语
Василий Павл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
瓦西里耶夫(王西里、魏西里夫)
西学东渐——天文历算
Otto Franke
福兰阁
德国
1863—1946
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出版《中国通史》
Richard Wilhelm
卫礼贤
德国
1873—1930
翻译中国古典经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Wilhelm Grube
顾路柏(又译顾威廉)
德国
1855—1908
中国文化与文学
Wolfgang Bauer
史华罗
意大利
1943—
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尤其是明清史的研究,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进入明清文学史领域,但并不仅仅从经济基础研究中国,而是从“情感”变化研究入手,进入上层建筑的核心“文化”意识,力求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国外汉学家(名词解释)

国外汉学家(名词解释)

1. 汉学定义: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的研究,受到西方学者所受教育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有宽窄两义。

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

汉学的本质是一门外国的学问。

2.卫匡国:意大利人。

卫匡国是中国明清交替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会士、欧洲早期著名汉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

他在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功绩,是继马可·波罗和利玛窦之后,对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科学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著作有《中国上古史》、《中国新图志》、《论鞑靼之战》和《汉语语法》。

3.利玛窦: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

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

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是关于中国的宫廷政治、地理、外文、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出版时,受教会影响,内容做了删改,删除了其中关于批评中国的一些内容,是16c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其著作还有所译的《四书》,《交友论》《汉语拼音辞典》。

【法国汉学】1.雷慕沙(1788—1832),法国著名汉学家。

著作有关于中国语言方面的《汉语语法基础》、中国小说的翻译《玉娇梨》、关于佛学的《佛陀记》雷慕沙是一个把汉语研究引入西方语言学界的倡导者。

也是第一位在欧洲仅从书本了解中国而成功地掌握了有关中国深广知识的学者。

2..儒莲:19世纪法国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东方语言学教授。

是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座第一任教授雷慕沙的得意门生。

美国“汉学三杰”孔飞力著作《他者[的华人》[文版首发

美国“汉学三杰”孔飞力著作《他者[的华人》[文版首发

美国“汉学三杰”孔飞力著作《他者[的华人》[文版首发
佚名
【期刊名称】《神州》
【年(卷),期】2016(0)9
【摘要】美国著名汉学家孔飞力的著作《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中文版首发式3月12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孔飞力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与魏斐德、史景迀并称为美国“汉学三杰”也是继费正清以来,欧美汉学界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今年2月11日在美国逝世.其著作包括《叫魂-1798妖术大恐慌》、《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等书。

【总页数】1页(P6-6)
【关键词】汉学家;孔飞力;美国;著作;华人;他者;中国近现代;暨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4
【相关文献】
1.孔飞力:美国汉学大师 [J], 梅婷
2.汉学大家孔飞力专著《他者中的华人》中文版首发众学者共研华人移民史 [J], ;
3.孔飞力教授与海外华人研究--在哈佛访孔飞力教授(Professor Philip A.Kuhn) [J], 吴前进
4.美国著名汉学家孔飞力 [J], 林满红
5.孔飞力《叫魂》中的政治学分析——基于美国汉学传统和整体史观的视角 [J], 闫明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
Japanese Studies of Modern China:A Bibliographycal Guide to Historical and Social—Science Research on the19th and 20th Centuries(ed.with Masataka Banno),Tokyo,Charles E.Tuttle Company,1955.
《清季史料入门》
China Administration:Three Studies(ed.with ssu—yu Teng),HUP,1960.
《清代的政府:三项研究》
East Asia:The Great Tradition(with E.O.Reischauer),HUP,1960.
1967 在剑桥①举行六十大寿庆祝会;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莫菲(Rhoads Murphey)、芮玛丽(Mary Wright)等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入门》(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作贺礼
1968 当选为美国历史协会主席
1972 夏天,与威尔玛重访中国
《中国:人民的中央王国与美利坚合众国》
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ed.and contrib.),HUP,1968.
《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
New Views of China’s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Washington, D.C,American Association Service Center for Teachers of History,1969.

近现代翻译名家(部分)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

近现代翻译名家(部分)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

近现代翻译名家(部分)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近现代翻译名家(部分)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1 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

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

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 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50年代后任中国文联委员和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任《世界文学》杂志主编(1959--1964)。

新时期以来,任国务院学位委员和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获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学习时报:英国汉学家翟理斯,让西方世界更加便捷有效认识中国

学习时报:英国汉学家翟理斯,让西方世界更加便捷有效认识中国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让西方世界更加便捷有效认识中国翟理斯(HerbertGiles)是英国前驻华外交官、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对中国的文学、宗教、历史和社会生活等都有着深入研究,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

翟理斯通过编撰学习汉语的工具书和教材、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传播中国文化思想,让西方世界更加便捷有效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乃至认同中国,打破中西方因语言障碍形成的沟通阻碍与文化隔阂。

英国外交官金璋评价其称“翟理斯使汉学人性化了,这是当代任何其他汉学家都未能做到的“o也因此,翟理斯成为第一个荣获皇家亚洲文会金奖的英国汉学家,并先后两次获得被称之为汉学界诺贝尔奖的“儒莲奖”。

1867年,作为英国外交部驻外使馆的一名翻译,翟理斯首次踏足中国。

翟理斯先后在天津、宁波、汉口、广州等地任职,一共在中国居住达25年之久。

虽是一名外交官,翟理斯却将主要精力与热情投入到有关中国文明的研究与传播上,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

基于在中国的经历与研究,翟理斯在返回英国后即当选为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

在任教的35年中,他将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相结合,终其一生,著写或翻译了超过60部作品。

在推动汉学人性化的过程中,他致力于让外国人能识中国文字、爱看中国文学、易懂中国文化,成为观察中国文明的汉学家。

编撰辞典教材,让外国人能识中国文字文字和语言是认识和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最直接的媒介,却也常常成为阻隔文化交流的障碍。

为了帮助外国人尽快认识中国字、讲出中国话,翟理斯在1873和1878年分别出版了《语学举隅:官话习语口语辞典》和《关于远东问题的参照词汇表》,收录了当时日常交谈和报刊杂志中最常用的术语、书目、俚语、短语,并附有简短解释和词源性说明,不仅容易上口,更能够了解到中国的具体情况。

然而,仅仅从口语词汇入手并不能真正认识中国字。

为此,翟理斯用了近20年时间编撰了《华英字典》。

1892年,《华英字典》一经出版便成为外国学生人手必备的日常工具书,被认为是翟理斯一生的最大成就。

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名著名西方汉学家名单
BenjaminI.Schwartz
史华兹
美国
1916—1999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先秦思想史
EzraVogel
傅高义
美国
1930—
当代中国、日本
JohnKingFairbank
费正清
美国
1907—1991
近现代中国问题研究,涉及中国政治制度、中国外交史及美国的对华政策等
u
PaulPelliot
伯希和
法国
1878—1945
精通汉、满、蒙、藏、阿拉伯、伊朗语和其他东方语言,主要研究方面为中亚史、蒙古史、中西交通史尤其是明末清初西洋文化东渐史等
ReneEtiemble
艾田蒲
法国
1909—
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
RolfAlfredStein
石泰安
法国
1911—1999
不仅包括西藏学,而且还包括汉学与东方学各个方面。在西藏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涉及民间文学、宗教、语言、历史、文化、地理、民族、社会、艺术、建筑、神话和风俗等
1612—1659
中国动植物学、医药学、地图学等
HerbertFranke
福赫伯
德国
1914—
中国古代史,重点是宋元史和蒙古史,兼及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和边疆民族史
JohannAdamSchallvonBell
汤若望(字道未)
德国
1592—1666
西学东渐——天文历算
OttoFranke
福兰阁
德国
1863—1946
卫三畏
美国
1812—1884
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宗教、经济、文学、文字等诸多领域)
SarahAllan

国外汉学汇总

国外汉学汇总

一.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

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

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

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

许多人开始涌向东方,学习东方,以致欧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许多中世纪很有价值的地图,是参考游记制作的。

许多伟大的航海家,扬帆远航,探索世界,是受到马可·波罗的鼓舞和启发。

二.马若瑟马若瑟从一开始学习汉文时起,其目的就不只是为了传教,而且想要用汉文来著述,并且从汉文经籍中寻找对信奉基督教的支持和依据,为此,那些把中国经典文献看成礼仪事物代表的传教士们,就对马若瑟感到不满和怀疑。

马若瑟精通汉文,他著有许多用汉文写成的宣传天主教教义的书籍和用拉丁文、法文写成的研究中国的书籍。

马若瑟的最重要著作就是《汉语札记》马若瑟还把中国元曲《赵氏孤儿》译成了法文(法文标题为这是欧洲人首次将中国戏剧译出的译本,伏尔泰在读了马若瑟的法译本《赵氏孤儿》之后,创作了一部悲剧,题为《中国孤儿》,《赵氏孤儿》在法国一经发表,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甚至在整个欧洲也不胫而走。

葛浩文简介——精选推荐

葛浩文简介——精选推荐

葛浩文编辑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

出生于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刘震云、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五十多部作品。

中文名葛浩文外文名Howard Goldblatt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939年职业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主要成就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获得萧红研究奖。

目录1人物履历2主要翻译作品3关于莫言4人物言论5社会评价1人物履历编辑葛浩文年轻时不爱读书,成天贪玩,喝酒、跳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做过”。

他在南加州长滩一所不怎么样的公立学院念书,可能是学校里最差的学生,差点毕不了业。

日后让他觉得可笑的是,他这个差生基本上每门课都蒙混过关,惟独一门“亚洲历史”一点也学不下去。

第一堂课,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这位未来的汉学家就想:“学什么中文?!我连英文都还没学好呢!”毕业后,身无一技,找不到事做,只好当兵。

那是1961年,越南局势日趋紧张,谁都明白在这个时候参军有多愚蠢。

22岁的愣小伙子进了海军学校,绝大多数同伍被都派到太平洋舰队的驱逐舰上,他却给派到台湾当了一名通讯官。

台湾是个什么地方,在哪里,他毫无概念。

在台湾服役,清闲得很,“什么正经鸟事儿都没干”。

但他终于被调到日本,上了一艘驱逐舰。

下一个目的地,无疑是越南。

越南经历可以说是葛浩文的成人礼。

他猛醒过来,不能就这么断送了年轻的生命,于是申请返回台湾。

葛浩文讲起这个决定了他一生的选择时,借用莫言小说题目开玩笑说,留恋台湾是因为当地女人的“丰乳肥臀”留住了他。

有名的翻译家

有名的翻译家

有名的翻译家翻译家是语言与文化的桥梁,他们通过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口语或标志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来实现交流和理解。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他们的工作为世界的互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下是几位著名的翻译家。

首先,我们不能不提到浩瀚而伟大的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

尽管维克多·雨果最为人知的是他的文学作品,如《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但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

他曾翻译了许多英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的作品,为法国人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

他的翻译风格优雅、流畅,对原著的思想和情感进行了精密的传递。

其次,我们可以回顾中国古代的翻译家,如魏晋时期的郭璞。

郭璞除了是一位杰出的文字学家和文学家外,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

他将西方著名的希腊文化带入中国,为古代中国人打开了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

他翻译了许多希腊文化的经典作品,如《奥德赛》和《伊里亚特》,并将其传入中国文化。

接下来,我们不能忽视印度的翻译家维国兹·库奇翁。

维国兹·库奇翁是印度著名的翻译家和学者,他通晓多种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他曾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

他的翻译作品为印度的文学界带来了新的灵感。

不可忽视的是俄罗斯的著名翻译家高尔基·翁来保罗。

高尔基·翁来保罗翻译了许多世界文学作品,尤其是著名的法国文学作品。

他的翻译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俄罗斯特色,通过他的翻译,俄罗斯读者得以欣赏到了外国文学的美。

最后,我们提到的是当代的翻译家马尔科姆·格拉亏。

马尔科姆·格拉亏是一位美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了许多法国文学作品。

他的翻译作品充满了艺术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能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意思和情感。

他的翻译作品在国际文学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总的来说,翻译家的工作是十分重要和繁复的,他们通过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来促进世界各国的交流和理解。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他们的工作为文化的传播和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

法国汉学家苏远鸣

法国汉学家苏远鸣

作者: 朱丁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出版物刊名: 国际汉学
页码: 43-47页
主题词: 戴密微 汉学研究 敦煌学研究 中国道教 教学专家 义林 著名汉学家 敦煌写本 日本京都 编辑工作
摘要:<正>苏远鸣(Michel Soymie)是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教授,原系法国敦煌学研究组主任,也是法国关于中国道教、佛教和敦煌学的研究专家。

1924年出生的苏远鸣,年轻时便拜法国著名汉学家和佛教学专家戴密微为师,开始研究中国宗教。

从1959至1966年,他一直是法兰西远东学院成员,在此期间,曾被派往日本京都参加佛教事典《法宝义林》的编辑工作,从事汉学研究。

1966年,苏。

世界著名汉学家施舟人2021年逝世

世界著名汉学家施舟人2021年逝世

世界著名汉学家施舟人2021年逝世
佚名
【期刊名称】《国际汉学》
【年(卷),期】2022()2
【摘要】世界著名汉学家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1934—2021)先生于当地时间2021年2月18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逝世。

施舟人出生于瑞典,祖籍荷兰。

1979年他来到中国从事文化研究。

2003年在福州大学建立了福州大学世界文明研究中心。

他是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中国道教正一派道士,中国首家西方人文典籍图书馆“西观藏书楼”创办人。

1985年获“儒莲奖”。

【总页数】1页(P170-1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国际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施拉姆逝世
2.《文明互鉴--世界著名汉学家访谈录》出版
3.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2021年逝世
4.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2021年逝世
5.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2021年逝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翟理思
英国
1845—1935
中国语言、文化、文学研究及翻译
JamesLegge
理雅格
英国
1815—1897
西洋绘画
MartinoMartini
卫匡国
意大利
1614—1661
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
MatteoRicci
利玛窦
意大利
1552—1610
中西文化交流,主要涉及数学、地理学、天文学、语言学等
MicheleRuggleri
罗明坚
意大利
1543—1607
传教士(汉学)
PaoloSantangelo
史华罗
JeanPierreAbelRemusat
雷慕沙
法国
1788—1832
对古代中国哲学理论、汉语语言、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领域成就更为突出
JoachimBouvet
白晋
法国
1656—1730
最突出的成就是对《易经》的系统研究
JosephdePremare
马若瑟
法国
1666—1736
Grosier
格鲁贤
法国
中国历史、美术和文学
HenriMaspero
马伯乐
法国
1883—1945
中国古代史、中国佛教史、道教史、安南语、安南史
JacquesGernet
谢和耐
法国
1921—
中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
JeanFrancoiseFoucquet
富凯(傅圣泽)
法国
1665—1741
博览群籍,儒、道、诸子,古代经典,近人注疏,尤其是协助白晋对《易经》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赤冢忠
日本
1913—
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哲学
渡边欣雄
日本
1947—
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风水学
福井康顺
日本
1898—1991
中国哲学思想史
荒川清秀
日本
1949—
汉语言学
吉川幸次郎
日本
1904—1980
中国文学、历史
井上靖
日本
1907—1991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
鹿地亘
日本
1903—1982
德国
1863—1946
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出版《中国通史》
RichardWilhelm
卫礼贤
德国
1873—1930
翻译中国古典经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WilhelmGrube
顾路柏(又译顾威廉)德国源自1855—1908中国文化与文学
WolfgangBauer
鲍吾刚
德国
1930—1997
中国哲学史、思想史
WolfgangFranke
JaroslavPrusek
普实克
捷克斯洛伐克伐克
1906—1980
对汉学的研究涉猎很广,从一般地对文学材料和文学史的研究,到对一些问题的归纳与提出,涉及文学最本质的东西,能够从亚洲的主流甚至世界的主流看中国文学,对现代文学的主体性和个性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对传统的叙事性文学的艺术性与读者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NicolasTrigault
金尼阁
法国
1577—1629
涉及中国政治、历史、教育、宗教、汉语语音等方面
PaulDemieville
戴密微
法国
1894—1979
在佛教、道教、敦煌学、语言学、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从研究敦煌经卷始,继之及于禅宗、禅意诗、文人诗。尤其是评介中国古典诗歌深入细致,推动了法国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
卫三畏
美国
1812—1884
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宗教、经济、文学、文字等诸多领域)
SarahAllan
艾兰
美国
1945—
中国神话,思想史及考古文化
TuWeiming
杜维明
美国
1940—
中国历史、哲学与儒家研究
波多野太郎
日本
1912—
中国哲学、语言、文学、戏曲
仓石武四郎
日本
1897—1975
汉语研究、汉语教育及辞典编纂
StanislasJulien
儒莲(茹理安)
法国
1797—1873
介绍了有关中国农业、蚕桑、陶瓷方面的汉学书籍,并把一些中国小说、戏曲等译成了法文
车柱环
韩国
1920—
中国古典文学及道教
RobertHansVANGULIK
高罗佩
荷兰
1910—1967
中国古代侦探小说创作、中国琴艺与书法、文物收藏与鉴赏
向西方介绍中国历史、文化与科技,将西方近代高等数学等科学知识传入中国。
ArthurDavidWaley
阿瑟.戴维.韦利
英国
1889—1966
中国历史文化翻译与研究
DavidHawkes
霍克思
英国
1923—
中国古典文学译介
DavidN.Keightley
吉德炜
英国
1932—
中国古代史研究
HerbertAllenGiles
刘遵义
美国
1944—
经济学
PatrickHanan
韩南
美国
1927—
中国古代文学
PaulA.Cohen
柯文
美国
1934—
中国近代史
PhilipAldenKuhn
孔飞力
美国
1933—
晚清中国近代史、海外华人移民史
RobertG.Henricks
韩禄伯
美国
1943—
中国宗教与思想文化
SamuelWellsWilliams
СергейМихайловичГеоргиевский
格奥尔基耶夫斯基
俄国
1851—1893
汉语、中国古代史
БорисЛьвовичРифтин
李福清
俄罗斯
1932—
中国文学
ВладимирСтепановичМясников
米亚斯尼科夫
俄罗斯
1931—
俄罗斯汉学史、俄中关系史
ВладиславФедоовичСорокин
罗索欣
俄国
1707—1761
汉语
КонстантинАндрионовичСкачков
斯卡奇科夫(孙琪庭、孔气、孔琪)
俄国
1821—1883
收藏,天文、气象,农业、手工业
НикитаЯковлевичБичурин(Пичуринский)
比丘林(雅金夫、亚金甫)
俄国
1777—1853
汉语、中国边疆民族史地、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现代史、俄中关系、苏中关系、日本近现代史
DonaldHolzman
侯思孟
法国
1926—
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思想等许多方面,尤其以魏晋南北朝诗与乐府最为突出,同时对于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EdouardChavannes
沙畹
法国
1865—1918
研究中国佛教,考察文物、碑帖,钻研古文字、西域史、突厥史、中国地理、道教、中外关系史等诸多方面
PaulPelliot
伯希和
法国
1878—1945
精通汉、满、蒙、藏、阿拉伯、伊朗语和其他东方语言,主要研究方面为中亚史、蒙古史、中西交通史尤其是明末清初西洋文化东渐史等
ReneEtiemble
艾田蒲
法国
1909—
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
RolfAlfredStein
石泰安
法国
1911—1999
不仅包括西藏学,而且还包括汉学与东方学各个方面。在西藏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涉及民间文学、宗教、语言、历史、文化、地理、民族、社会、艺术、建筑、神话和风俗等
中国古代哲学
新岛淳良
日本
1928—
中国现代史
盐谷温
日本
1878—1962
中国文学、中国戏曲
伊藤漱平
日本
1925—
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翻译与研究
竹内好
日本
1908—1977
中国现代文学、鲁迅研究
GoranMalmqvist
马悦然
瑞典
1924—
从古汉语语法和音韵分析到四川方言调查,从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到当代朦胧诗的译介,学术研究涉猎了中国语言学与中国文学的众多领域
俄罗斯
1934—
中国哲学、中国政治
НиколайТрофимовичФедоренко
费德林
俄罗斯
1912—2000
中国文学
РудольфВсеволодовичВяткин
维亚特金
俄罗斯
1910—1998
中国历史
СергейЛеонидовичТихвинский
齐赫文斯基(齐赫文)
俄罗斯
1918—
罗高寿
苏联
1900—1981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语
ВасилийМихайловичАлексеев
阿理克
苏联
1881—1951
中国文学(文学翻译和文学史)、中国民间文化(书法、年画、古币、民俗等)、汉语(研究与教学)
FrancoisXavier
方济各.沙勿略
西班牙
1506—1552
作为“教皇特使”前往东方传教,其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在东方的宣教活动能使“适应”策略系统化并突出其可实施性。历史功绩在于为“适应”策略确立了一系列的原则。
KlasBernhardJohannesKarlgren
高本汉
瑞典
1889—19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