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中国半城市化问题分析与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中国半城市化问题分析与研究

摘要:“半城市化”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处在系统整合与社会融合和社会认同之间一种负面的双向互动关系的状态,即系统的不整合社会融合和社会认同的负面影响以及后两者对前者的强化。”自建国以来实行的,造成城乡在户籍、身份、待遇、权利、义务等方面的人为分割,使被定义为“户口在农村的公民”的农民成为事实上的“二等公民”。中国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平均成本在10万元左右,从“十二五”开始,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的“半城市化”问题,使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解决中国半城市化问题需要统筹城乡之路、低碳生态之路和产城融合之路。

关键词:半城市化;城乡二元结构;户籍改革

一. 中国半城市化定义与现状。

(一). 中国半城市化的定义:

半城市化是特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说来,“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有学者认为:“半城市化现象”是一种介于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之间的状态,它表现为各系统之间的不衔接、社会生活和行动层面的不融合,以及在社会认同上的疏离化。由于系统、社会生活和行动、社会心理三个层面的相互强化,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出现长期化的变迁趋向,这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个严峻挑战,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迁是相当不利的。

“半城市化”是王春光在借鉴美国学者P.H.廖塔和詹姆斯.米斯科尔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中国农民工的现实状况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王春光在《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5)一文中提出“半城市化”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处在系统整合与社会融合和社会认同之间一种负面的双向互动关系的状态,即系统的不整合社会融合和社会认同的负面影响以及后两者对前者的强化。”

(二). 中国半城市化现状:

1.财政支出难题。

我们看到,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除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的改革和落实外,政府财政开支也是一大难题。据有关部门测算显示:中国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平均成本在10万元左右,从“十二五”开始,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的“半城市化”问题,使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

这就意味着中国未来每年为解决2000万农民工市民化需要投入2万亿元资金。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对于分担比例、负责内容、支付形式和实施步骤等具体操作执行问题也都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论证。

2.农民向市民转化。

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中,农民对于土地权益的保有形式以及在土地升值后,国家收回土地对农民的补偿问题、农村建设与发展模式也需要深入研究。与此同时,城市在接纳、包容农民转变市民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城市公共福利如何面向农民提供服务、农民工工作和生活待遇的市民化问题以及在真正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之后,农民身份的定义、在城市中地位以及心态的双向转变、思想意识和文化素质的提升。

甚至对农民工的称呼是否也应有所变化呢?农民工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是否也应趋同,如何最终实现一体化呢?

综上所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单单是农民进城的过程,而是整个国家自上而下的、有统筹有规划的、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我们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坚持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3. 《中国发展报告2010》的分析。

《中国发展报告2010》认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主线,完成“半城市化”到“全城市化”的转变,变人口压力为发展动力,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从‘十二五’时期开始,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的‘半城市化’问题,使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日前,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提出这一城市化目标。

该报告以“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为主题,认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主线,完成“半城市化”到“全城市化”的转变,变人口的压力为发展的动力,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中国发展报告2010》提出到2030年解决“半城市化”问题、城市化率达到65%,这意味着要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基本解决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进城和落户问题,使他们享受与城市原有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各项权利。

为实现这一目标,报告提出促进人的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行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市用地的“人地挂钩”、财政支出的“人财挂钩”;以城市群为城市化的主体形态,以“两横三纵”城市格局为空间布局,突出地区特色的和多样化的产业与就业结构;强化公平分配的城市公共服务;创新城市化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10》

①—城市化率65%,2030年

从国际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对应关系来看,当人均GDP达到130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的平均水平大约在65%左右。假如未来20年中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到203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3000美元左右。如果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逐步消除阻碍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和其他障碍,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应该能够达到65%的水平。

②—20年,4亿人进城落户

从“十二五”时期开始起步,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半城市化”的问题。

也就是说,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从2010到2030年基本解决已经在城市中的以及未来进城的4亿农民工及其他们愿意留在城市生活的家属的市民化问题,实现农民工从进城到落户,与城市原有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和各项权利。

③—农民工市民化成本:2万亿元

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报告课题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平均成本约在10万元左右。这意味着我国未来每年为解决2000万农民工市民化需要投入2万亿资金。

④—960万平方公里,3%的未来可利用空间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空间,适宜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国土空间约为180万平方公里,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空间,今后可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国土空间的3%,但这28万平方公里,现在也不能都开发,还必须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必要的空间。

二. 中国半城市化的研究。

(一)直接原因:城乡二元化结构。

自建国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在户籍、身份、待遇、权利、义务等方面的人为分割,使被定义为“户口在农村的公民”的农民成为事实上的“二等公民”。一些部门和地方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更强化了农民的“二等公民”身份,强化了对农民的制度歧视,弱化了农民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农民在户口转移、劳动就业、接受教育、税费交纳、社会保障,乃至选举代表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与城市市民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在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中,必然出现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城市不断进步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不对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形式,即所谓“城乡二元结构”。

主要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但究其深层次原因,是否与中国城乡统筹建设、土地制度改革、城市综合配套改革、住房体制和机制改革等多层次、多结构的政策设计和改革力度有密切关系?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对中国“半城市化”现象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在农民工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出现由于区域经济的不均衡性导致的城市人口过量、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资源浪费等诸多现实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二)解决方法:

在《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发布会和研讨会上提出,从“十二五”时期开始,要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的“半城市化”问题,使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这意味着要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到2030年基本解决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进城和落户问题,使他们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