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困境及努力的方向
当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困境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邓小平用我国历史上“小康”的概念,赋予了其新的内容,表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文化观念、物质资源、制度构建以及时间漫长性的考验等,除内在的困难,还存在外部的国际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挑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文化挑战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其价值背景体现了对现代化的苏联范式和西方范式的扬弃,力图回归经济发展的初始目的和原意义,即无论哪一种经济或社会发展模式都必须是人的发展,人的解放,所以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无不以文化价值为最后的依归,而文化资源的核心则是伦理观照,顺此推衍伦理观照以公平正义的诉求为基准。
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观基本上秉承“天人相分”的思路,主要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定胜天”的文化逻辑,由此衍生出西方社会由生产性社会不断地向消费性社会的转变,并进而通过资本和市场的逻辑使全球资源进入生产和消费。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生产性战略资源和保障公共服务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供给不足的挑战从中国本身资源条件和所处国际资源分配地位看,中国不具备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消费性社会以及公共服务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条件和物质基础。
我们的现实国情正是温家宝总理的“乘除法”所揭示的客观事实,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
温家宝总理的“乘除法”,足以使我们清醒、客观地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面临的艰巨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目标,但与此我们也面临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包括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灭绝等。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健康,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必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文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人民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
在面对这些挑战的我们更需要加强环保意识,积极推动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资源过度开发、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物种灭绝。
1. 引言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引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隐患。
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将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重视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问题、空气污染及其影响、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与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物种灭绝等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加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构成了严峻挑战,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将围绕生态环境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展开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旨在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促进相关政策和行动的制定和实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2. 正文2.1 生态环境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生态环境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作文
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作文小康社会是指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而基本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社会状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而实现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首先要面对的挑战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一些农村地区还存在贫困问题。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需要解决这些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次需要面对的挑战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成为严峻的挑战。
同时,中国的人口和资源总量也呈现出不平衡问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压力。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调整能源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个挑战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问题。
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存在的差距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
要实现小康社会,就必须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平等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四个挑战是文化与道德建设。
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富裕,也是精神文明的富裕。
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增多。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加强道德规范建设。
最后要面对的挑战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世界经济格局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等都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需要应对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面临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要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其次,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调研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以下是我们的报告。
首先,我们发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却仍然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农村经济,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我们发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公平现象。
一些地区的教育、医疗资源丰富,而一些地区却相对匮乏。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一些弱势群体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
最后,我们发现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环境保护,推行绿色发展,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
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解决面临的问题,不断完善社会制度,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定位,强化建设的重点,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要重视补短板问题,加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地区和领域的力度。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存在的补短板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补短板问题1.经济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东部地区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但相对东部地区来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
部分地区由于欠发达,由于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发展动能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人口老化等问题。
因此,补短板问题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2.教育水平不足教育是一座大山,解决好教育问题是社会治理中的重头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是让所有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目前仍存在着教育水平不达标的问题。
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因素,教育条件比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
同时,一些地方的家庭经济水平不高,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环境不佳。
3.养老服务不足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得到养老服务的支持。
然而,目前养老服务设施不齐、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社会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问题更为严峻,因为那里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缺乏,无法满足养老需求。
因此,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养老服务供给,是补短板问题中的重要方面。
二、补短板解决方案1.加强投资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为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要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的方针是推动经济发展势头延续,加强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优质、可长久的经济发展。
关键是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节奏。
同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中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短板需要补漏。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进一步补短板,加强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当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发展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村地区因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进程,面临着挑战和不足。
比如,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不足,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农村劳动力不能得到合理的安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环境保护不足中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污染严重,水质恶化,大气污染持续,生态环境破坏加剧。
这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实施大气水土重污染防治措施、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方面的工作,以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民生保障程度不够中国的民生保障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如医疗保障、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还不够完善。
此外,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关注家庭和儿童健康、关注老年人的养老和就业问题变得更加重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加强了民生保障和改善,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和质量,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教育公共服务规模,加强老年人的就业和养老等方面的政策。
四、全球竞争力需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逐步提升,但在全球竞争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如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需要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科技与贸易合作,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的重要目标,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中,我们必须解决那些影响全面小康进程的关键问题,其中包括补短板问题。
补短板是指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只有全面补齐短板,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目标。
一、农村贫困农村贫困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一大短板。
虽然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减贫成就,但农村贫困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一些地区的贫困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农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无法享受到小康生活。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政府需要通过加大扶贫力度,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政策,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帮扶和支持,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去。
二、教育不公平教育不公平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一个短板。
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存在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差等问题,导致了学校办学条件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这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增加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这些地区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三、医疗卫生问题医疗卫生问题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一个短板。
在一些农村和贫困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医疗卫生条件差,医疗服务不足,导致了这些地区人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不平等。
有的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一些患病的人们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使病情加重,甚至丧命。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对这些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城乡差距城乡差距问题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一个短板。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与挑战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与挑战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中国的战略目标,旨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良好目标。
然而,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就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与挑战展开讨论。
一、经济发展的挑战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
然而,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之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难题。
当前中国经济正逐渐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但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第二个挑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经济实力差异较大的国家,东部地区发展比西部地区更加先进。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确保每个地区都能够实现共同发展。
二、社会进步的挑战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涉及到社会进步。
其中的挑战之一是教育问题。
虽然中国的教育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依然匮乏,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第二个挑战是就业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就业形势逐渐好转,但大量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依然存在。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并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三、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挑战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够共享发展成果。
然而,当前社会存在一些不平等问题,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少社会贫富差距,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发展成果。
第二个挑战是生态环境的保护。
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的战略目标,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我们需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改善教育和就业状况;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少贫富差距;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只有克服这些挑战,才能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简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题
简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题:重点风险有效防范。
加大金融风险案件处置力度,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
积极防范化解养老保险金穿透风险,保证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整治,隐患问题得到有效防范。
扎实开展产业效益提升、住房安全动态监管、安全饮水日常监控、基本医疗多层保障、教育扶贫深化提升、村屯绿化美化等专项行动,有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脱贫成效和质量持续巩固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意事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制定科学精准的应对措施,必须深入调查研究。
调研工作要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力戒搞形式、走过场,不能给基层增加负担。
加强调研统筹,避免同一时间到同一地方扎堆调研。
中央和国家机关制定政策要全面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加强对调查情况的分析研究,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不接地气的空中政策和相互打架的本位政策。
政策执行中要注意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反映,了解具体落实情况,适时调整完善。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题和着力点是: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建设目标科学全面、任务艰巨前所未有、决胜阶段时间紧迫等四大特征。
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四个重大难题,即经济增长失速、社会保障不力、农村扶贫艰巨、生态欠账严重。
基于这四个重大难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三五规划的基本理念、重大举措,传递出直面难题重点、补齐短板弱项、决胜全面小康的郑重承诺和坚定决心。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增强风险防控意识。
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全面、清醒、深刻、与时俱进地认识和把握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潜在的各种重大风险,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层面把握其性质、特点、表象、原因,从标本兼治、主动攻防和积极应对的视角。
找到防范化解的有效办法。
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社会问题与解决
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社会问题与解决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探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教育问题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教育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仍然明显。
其次,学校教育过于应试化,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高考制度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导致学生为了分数而苦苦挣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其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改革高考制度,引入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二、医疗问题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医疗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不均衡,医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费用高企等问题成为困扰人民群众的主要因素。
为了解决医疗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资,提高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
其次,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减轻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
此外,还应加大对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医生和护士的整体素质。
三、就业问题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就业问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就业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素质水平。
最后,积极开展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就业,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环境问题小康社会建设与环境问题密不可分。
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空气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垃圾围城等问题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生活负担。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
建设小康社会整改措施
加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 教育资源投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 教育资源。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通过建立医疗卫生共同体、远程医疗等措施,优 化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05
整改措施四:加强党 的建设和工作落实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01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小康社会建设始终
引导正确舆论
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为小康 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弘扬先进典型
积极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小康 社会建设事业。
06
总结与展望
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和影响
实施效果
通过一系列整改措施,建设小康社会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包括贫困人口减 少、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体 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等。
实施影响
整改措施的实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经济 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了社会公平与和谐。
未来发展的展望和计划
展望
未来,建设小康社会将继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计划
制定科学的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和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 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 标。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议和思考
建议
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区 域协调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了我们的目标和使命。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重点难点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重点难点问题之一: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至关重要。
由于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投入。
同时,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还需注重教育扶贫,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补充和优化,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他们脱贫致富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重点难点问题之二: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收入增加问题农业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领域,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收入增加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来实现土地流转。
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在土地流转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这些做法积极推动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此外,还需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投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水平。
三、重点难点问题之三: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但也是困扰我们的重点难点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质量和水平。
在教育方面,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性;在医疗方面,要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养老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的养老保障。
四、重点难点问题之四:环境污染与生态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建设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吉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与对策
吉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始终快于全国,但是要在2020年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吉林省在科技投入、产业结构优化、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方面还有很大欠缺。
所以,吉林省的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保证和改善民生以及搞好资源环境保护方面。
关键词:小康社会;科技投入;产业结构;民生;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目前距离这个目标不足8年,时间紧,任务重。
吉林省能否如期达标?在这关键时期,吉林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还有哪些薄弱点?这些问题需要在当下了然于胸,以便有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文章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以吉林省2000年统计数据为基期,对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进展情况、存在差距和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分析吉林省抢抓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机遇,坚持科学发展,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积极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经济社会发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总体实现程度稳步提升,且始终高于全国平均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稳步推进,总体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60.9%提升到2010年的81.0%,年均增速为2.01个百分点。
比较而言,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比全国平均高出0.9个百分点。
可见,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成效较好。
(二)全面小康六大类指标实现程度全线提升,且增速喜人2010年,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75.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2.4个百分点。
社会和谐实现程度87.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81.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24.5个百分点。
谈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谈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试谈汕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和对策□刘岳金林克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最早提出来的,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简单通俗的描述。
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础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
十六大报告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这就是总体小康。
小康是一个阶段性和动态性的过程区间,内涵在不断深化。
十六大报告把全面小康水平作为未来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并对全面小康作了这样的描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就是全面小康。
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可以说,我市在90年代初期就已步入总体小康的门槛,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市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一、加快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汕头的奔康之路,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加快汕头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要积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机制,扩大企业规模,促进经济发展。
要改革流通体制,立足汕头,面向国内外,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大商业和集贸市场,使汕头成为辐射潮汕乃至闽西、赣南的贸易中心。
要进一步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加大开放力度,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
要调整外贸出口结构,力争出口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2、要把发展工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指向是经济现代化,而经济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工业现代化。
没有工业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短板问题。
本文着重从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医疗卫生体系、社会公平、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是解决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短板问题的重要途径。
提高教育水平、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
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等措施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社会短板的补齐。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问题、经济发展、城乡区域差距、教育水平、人才短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民健康水平、改革、社会公平正义、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挑战、政府主导、共同参与、社会补短板。
1. 引言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全党全国的共同心愿。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小康社会的实现,将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将实现全面小康,也即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不仅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对全民生活质量的要求。
只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以提升,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和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
只有充分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坚定不移地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
1.2 存在的短板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及破解对策
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及破解对策一、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二、制约辽宁建设小康社会的因素及原因分析1.经济增长存在瓶颈问题2.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发展困境3.城市与乡村差距问题4.欠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5.人口流失问题三、破解对策及建议1.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力度2.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3.加强城乡统筹、构建新型城镇化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优化人才引进计划,抑制人口流失四、案例分析1.大连“政策红利”推进小康建设2.锦州市加强产业布局升级3.丹东努力消除城乡差距4.营口打造“文化旅游小康社区”5.盘锦市改善民生增加长远发展动力一、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过去20多年,辽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前列。
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其发展和进步显得"太慢"。
这种发展速度,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尚时代"相比,就像是一个马车在寻找前进的道路。
然而,真正的进步需要通过不断自我创新和进取精神来实现。
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在眉睫,它意味着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全面推进。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制约辽宁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打破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
二、制约辽宁建设小康社会的因素及原因分析1.经济增长存在瓶颈问题辽宁作为一个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在煤炭、石油、钢铁等行业拥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难免存在循环经济和优先行业制约的现象。
由于资源企业的发展必然受到环保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制约,这意味着政府的经济调控作用必须考虑到这一制约因素。
2.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发展困境宏观来看,辽宁工业生产的新动力始终较少,产业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实行中低端产业和重化合金为主,同时自主创新不足。
这种情况导致企业存在产业链短、新增值低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区域发展的整体水平。
3.城市与乡村差距问题目前辽宁城乡差距仍然比较显著,农民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等和城市相比还明显较低;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良性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我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难点及对策
我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难点及对策【摘要】我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诸多难点,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居民收入不均等。
为此,应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对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城市治理能力、城市规划管理、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我国城市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有效应对。
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困难、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方面来看,我国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艰巨。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城市发展的难点与对策,努力解决当前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积极促进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完。
1.2 问题阐述我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难点及对策在我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城市发展水平不够完善,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无法实现有效提升。
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城市中的贫富差距拉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尚需提高,一些城市存在管理混乱以及治理问题,导致城市建设进度受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决胜全面小康的风险辩证法
决胜全面小康的风险辩证法当前全球疫情影响加剧,世界经济不稳定局面得以加剧,而如何推进决胜全面小康的进程,更是潜藏着巨大风险和挑战。
事实上,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不少的风险存在。
在此背景下,本文一方面回顾了推进全面小康建设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分析了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另一方面总结了实现决胜全面小康面临的可能的好处。
一、全面小康建设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的阻碍。
以下是当前全面小康建设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摩擦增多、全球疫情恶化等现象,都给中国的全面小康建设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疫情爆发后中国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制度机制不完善决胜全面小康工作的基础是党和政府的不断推进创新,深化改革和提升治理效能。
然而,在推进全面小康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制度机制体系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利益观念还比较强,机制不规范等。
(三)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育率不断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中国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同时,也要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挑战。
二、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在面临具体的风险和挑战时,我们必须要有具体的防范措施。
下面是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一)加强制度建设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架构,必须加强制度改革和完善相应制度建设。
必须持续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使之更加成体系、高效、科学,更加符合当地的实际。
(二)强化创新推进在推进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创新推进,吸收国内外的各种优秀经验,引进新的科技,技术,理念,并注重整合一切资源,打造优秀的创新和发展环境。
(三)加强国际合作当前全球疫情的影响是全世界所共同担忧的。
在推进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
同时,也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三、实现决胜全面小康的可能好处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很多风险和挑战,同时也有可能带来好处。
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效难点及对策
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效难点及对策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山西省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
本文将对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效、难点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效在过去几年的努力下,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山西省的GDP在不断增长,逐渐从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另外,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良好。
教育水平提高,教育资源更加平衡。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健康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二、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尽管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取得了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难点和挑战。
首先,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
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于传统的能源产业,对环境的压力较大。
新兴产业发展较慢,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
虽然贫困地区减少,但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扶贫的难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慢,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另外,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教育资源的集中化现象严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
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有差异。
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三、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的对策为了解决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挑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山西省应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创新创业,培育壮大新经济增长点。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少对传统能源产业的依赖。
另外,加强社会事业发展。
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医疗体制,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公平性。
加快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总之,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一系列难点和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调研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调研报告随着我国不断探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这些问题不仅是当前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更是未来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在此,本文将针对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调研,分别从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和就业社会保障压力等方面出发,对相关参考内容进行论述。
发展不平衡是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难题。
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较为明显。
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科技和人才等方面与沿海地区有着一定的差距,进而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另一方面,由于沿海地区发达的经济实力和产业优势,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人才和资金等资源不断外流,日渐加剧了发展不平衡现象。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这是均衡发展的重点和核心。
中央政府应当加强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并鼓励地方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生长。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也是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的后果包括社保缺口、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也会导致社会治安不稳定和家庭不幸问题的逐渐加重。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的建设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政府应当加大对养老院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加强专业护理、家庭护理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优质和方便的养老服务。
此外,应加强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和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全面而稳健的社会保障服务。
最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也是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瓶颈。
当前,在我国,大量人口就业需求和社会保险缺口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实现全面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试谈汕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和对策
□刘岳金林克波
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最早提出来的,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简单通俗的描述。
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础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
十六大报告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这就是总体小康。
小康是一个阶段性和动态性的过程区间,内涵在不断深化。
十六大报告把全面小康水平作为未来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并对全面小康作了这样的描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就是全面小康。
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可以说,我市在90年代初期就已步入总体小康的门槛,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市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一、加快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汕头的奔康之路,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加快汕头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要积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机制,扩大企业规模,促进经济发展。
要改革流通体制,立足汕头,面向国内外,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大商业和集贸市场,使汕头成为辐射潮汕乃至闽西、赣南的贸易中心。
要进一步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加大开放力度,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
要调整外贸出口结构,力争出口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2、要把发展工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指向是经济现代化,而经济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工业现代化。
没有工业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
发展工业,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核心竞争力;用信息化带动高新产业的发展,力争三、五年内,汕头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
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同行业联合,形成“航空母舰”,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采取股份合作制形式,把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起来,实行低成本扩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实施名牌战略,用名牌带动企业发展,推动整个经济上新台阶。
总之,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要把第三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当今世界各国对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已经成为衡量其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几年来,我市第三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显较为落后,客观上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二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
三是要稳固发展房地产业。
4、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汕头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是要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公平税费负担,畅通融资渠道;二是要加强服务和引导,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围绕优势产业办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三是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公有制企业的结构调整,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非公有制企业上规模、上台阶。
二、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因此,一定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国策抓紧抓好。
首先,要千方百计控制人口增长。
其次,要想尽办法保护好环境。
发展经济,千万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再次,要保护土地,节约资源。
三、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是要推进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三是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四、“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汕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
一是要落实双层经营基本制度。
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
土地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维护农民权益,才能保护土地,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是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要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理清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制订扶持农村发展的优惠措施,特别是要在用地、用水、用电上给予优惠,千方百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汕头既有沿海、山区、平原,又有城市、农村、海岛,由于条件不同,经济发展差别极大。
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根据汕头的实际情况,可把全市划分为三种经济类型。
总要求是:“特区领先,东西两翼(潮阳、澄海)齐飞,海岛(南澳)、山区崛起”。
特区领先,就是汕头特区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龙头”,起领头雁作用,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潮阳要大力发展音像制品、化妆品、文具用品等新兴工业,改造纺织服装、食品塑料、五金机械等传统工业,逐步形成制造业基地。
澄海要根据新区域调整后的新特点及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玩具行业,树立玩具行业的“澄海品牌”,形成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玩具制造基地。
南澳岛和山区,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发展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以及没有污染的加工工业。
市要以足够的政策力度改善海岛、山区的交通条件,提升海岛、山区的区域优势,使他们迅速跨越自我发展的“门槛”,找准战略突破口,逐步缩小与全市的距离,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作者单位:汕头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