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考研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考研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理性预期[浙江工业大学2019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研;兰州大学2017研;武汉大学2017研]
答: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理性预期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

实际上,理性预期包含以下三个含义:
①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期。

②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

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简言之,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准确地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理性预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重要假设之一(其余三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化、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2失业率与劳动力参与率[华南理工大学2018研]
答:(1)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百分比,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指标,属滞后指标范畴。

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

失业率增加是经济疲软的信号,为降低失业率,中央银行会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增长;相反,失业率下降,将形成通货膨胀,为降低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会收紧银根,减少货币投放。

影响失业率的因素包括摩擦性因素、结构性因素、临时性或季节性因素、技术性因素等。

(2)劳动力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用公式表示为: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成年人口数(16~64岁人口数)×100%。

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验,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到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个人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个人的劳动力供给选择,并最终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劳动力参与率。

3支出乘数和货币乘数[兰州大学2019研;华南理工大学2017研]
答:(1)支出乘数指在实际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支出使均衡收入水平产生多大的变动。

以政府支出乘数为例,表示增加政府支出使均衡收入水平产生多大的变动。

在三部门经济中,用公式表示为:k g=ΔY/ΔG=1/[1-b(1-t)]。

式中,k 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ΔY是收入变动,ΔG是政府支出变动,b是边际消费倾向,t是边际税率。

(2)货币乘数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用mm表示,mm=(1+c u)/(r e+c u)。

其中,r e为准备金-存款比率,c u为通货-存款比率。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

通货-存款比率越低,公众
作为通货持有的基础货币越少,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基础货币越多,银行能够创造的货币越多。

因此,通货-存款比率的下降提高了货币乘数,增加了货币供给。

准备金-存款比率越低,银行发放的贷款越多,银行从每1单位准备金中创造出来的货币也越多。

因此,准备率-存款比率的下降提高了货币乘数,增加了货币供给。

4自然失业率[中山大学2019研]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是指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如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

它是衡量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的失业水平。

经济在长期中将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短期内,一旦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通货膨胀就会加速。

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二、简答题
1调整利率与调整准备金有什么区别?之前一些年我国为什么倾向于后者?结合当前形势,谈谈我国应该采取哪一个政策?[东北财经大学2019研]
答:(1)调整利率与调整准备金的区别
货币政策工具可以被分成两大类:一类影响基础货币,另一类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从而影响货币乘数。

调整利率主要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率政策实现的,调整准备金主要是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实现的。

①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或者说放款利率。

再贴现率越低,所借的准备金越便宜,银行在中央银行贴现窗口所借的资金就越多。

因此,贴现率的下降增加了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贴现率的上升减少了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通过将储备金借给银行来改变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

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当中央银行从公众手中购买债券时,它为债券支付的货币就增加了基础货币,从而增加了货币供给。

当中央银行向公众出售债券时,它回笼货币就减少了基础货币,从而减少了货币供给。

③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为保护存款人和商业银行本身的安全,控制或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取的存款准备金的最低比率。

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存款只需留出更少的准备金,或反过来说,让每单位货币的准备金可支撑更多的存款。

(2)我国倾向于调整准备金的原因
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增加了货币供给,而提高法定准备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减少了货币供给。

因此,从理论上说,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

我国属于
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国家,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控制货币供给量还是主要的工具。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主要是上调。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上调主要针对我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的货币供给量过多以及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问题,而货币供给量过多的根源在于外汇占款带来的基础货币过度投放。

央行虽然采取了其他政策工具回收流动性,但并没有完全抵消外汇占款的影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存在,央行不得不使用被国外已经摒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主要的调控工具。

(3)我国应该采取调整利率的政策
变动法定准备率以调节法定准备金的作用十分猛烈,一旦准备率变动,所有银行的信用就都必须扩张或收缩。

因此,这一政策工具须谨慎使用。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要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就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因而应该更多通过影响基础货币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率政策以调整利率,进而调整投资以影响总需求。

具体地,当前我国一方面在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下净出口减少,另一方面国内投资放缓,因此应该通过降低贴现率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在劳动供给函数上,凯恩斯不同意古典学派看法的理由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2019研]
答:古典学派认为,劳动市场完全竞争,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能够自动调整至均衡,市场出清,充分就业能够自动实现;凯恩斯认为,劳动市场不完全竞争,工资具有刚性,劳动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在古典模型劳动需求曲线
(VMP=W/P=MP L×P)上同意古典学派的观点,但在古典模型劳动供给曲线上不同意古典学派看法,理由如下:
(1)两者对劳动供给决定的看法不同。

古典学派认为,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函数;而凯恩斯认为,劳动供给是货币工资的函数,不是实际工资的函数。

一是因为当实际工资w不变时,价格P变化,则劳动供给仍会变化,故不是实际工资(w=W/P)决定劳动供给。

二是由于存在货币幻觉,所以劳动者主要以名义工资为依据提供劳动力,而不关注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

例如当货币工资和物价水平同时上涨时实际工资不变,但人们会认为他们的状况变好了,从而增加劳动供给。

三是因为工会与雇主签定工资协议时,规定的是名义工资,而实际工资还取决于其他因素,如物价水平,实际工资无法确切地确定,故不可能决定劳动的供给。

(2)两者对如何降低实际工资w(w=W/P)的看法不同。

凯恩斯和古典学派都认为,企业为了增加产出,必须雇佣更多劳动力,又必须降低实际工资,则成本降低,企业愿意投资。

但古典学派认为,P不变(小幅变化),降低W,从而降低W/P;而凯恩斯认为,W不变(小幅变化),提高P,从而降低W/P。

古典学派认为工资下降的传导机制为W↓→成本↓→P↓→销量↑→N d(劳动力需求)↑→MP L(劳动边际产量递减)↓→w↓,一般成本下降速度大于价格下降速度,因而利润增加,一直持续到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认为,W下降会遭工人反对,即使不反对,也不可能导致w下降,因为忽略了需求方面。

工资下降的传导机制实际为W↓→成本↓→P↓→产量↑,W↓→购买力↓→需求↓,所以供大于求导致滞销,N d不会增加,P和W下降不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

3为什么政府债务水平会影响政府有关货币创造的激励?[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
答:政府债务水平会影响政府发行货币的激励,高的债务水平可能鼓励政府制造通货膨胀。

因为大部分政府债务是按名义值规定的,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债务的实际价值下降。

这就是由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所引起的通常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再分配——在这里债务人是政府,债权人是私人部门。

由于政府可以印发货币,高的债务水平会鼓励政府发行货币,从而提高价格水平,降低其债务的实际价值。

4利用新凯恩斯主义的AS-AD模型说明不利的供给冲击及其影响。

[山东大学2019研]
答: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名义工资是黏性的,所以给定名义工资,则实际工资W/P 取决于价格水平。

新凯恩斯主义还认为,劳动通常是过度供给的,所以就业量取决于典型企业想要雇用多少劳动量,即取决于劳动需求曲线。

由于就业取决于市场实际工资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所以就业和产出就取决于价格水平。

不利的供给冲击是指可能引起生产能力和成本变化的事件。

不利的供给冲击会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供给冲击实际是对生产的冲击不是对销售的冲击。

所以从新凯恩斯主义的角度分析,不利的供给冲击包括引起成本变化的名义工资提高和引起生产能力变化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1)名义工资提高
名义工资提高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名义工资下降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如果名义工资提高,那么对于任何价格水平P,实际工资w=W/P都会提高。

这意味着,劳动需求下降,从而产出减少。

(2)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如果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就会使生产函数曲线向下移动,进一步地亦使劳动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给定决定实际工资的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则劳动需求减少,由于就业减少,故产出供给下降,总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

图1 不利供给冲击影响
5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与持久收入-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区别是什么?[山东大学2018研]
答:(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又称绝对收入假说,即消费由绝对收入决定。

消费函数若假设为C=a+bY,其中,a>0,0<b<1,C、Y分别是当期消费和收入,b为边际消费倾向。

a是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
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bY是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消费函数C=a +bY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他认为消费不是由绝对收入决定的。

人们希望达到整个生命周期消费的最佳配置,据此决定消费。

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基本消费函数为:C=aWR+cYL,其中C、WR、YL分别是当期消费、实际财富和工作收入,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财富的比例;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工作收入的比例。

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消费者的年龄。

因此,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3)持久收入消费理论
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由弗里德曼提出,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

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权数越小。

持久收入消费理论认为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因为当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
不会马上增加消费;当收入下降时,人们也不能断定收入的下降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减少消费。

只有收入变动最终证明是持久的,人们才会在最终证明是较高或较低的持久收入水平上充分调整其消费。

因此,根据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都用来增加消费。

(4)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与持久收入-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区别
①对消费者行为的假设不同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假设消费者是“短视”的,只关注短期,因而根据当期可支配收入决定当期消费。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都假设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其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持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②对政策有效性的评价不同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减税或增税政策通过影响当期可支配收入影响当期消费,是有效的。

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接近于零,减税或增税如果只是临时性的,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持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6假设索洛模型有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解释下列政策是如何影响稳定水平的人均产出和稳定水平下人均产出的增长率?
(1)削减政府财政赤字。

(2)加大科研投入。

(3)税收刺激政策来增加私人储蓄。

(4)给予私人产权更多的保护。

[上海财经大学2018研]
答:(1)削减政府财政赤字,储蓄增加,设储蓄率由s上升至s′,如图2所示。

图中,s为储蓄率,y为人均产出,k为人均资本存量,n为人口增长率,g为技术进步率,δ为资本折旧率。

则稳态人均资本存量由k B增加到k A,稳态人均产出增加,但稳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仍为g,不变。

图2 储蓄率提高
(2)加大科研投入,使技术进步率提高,(n+g+δ)k曲线逆时针旋转,如图3所示。

稳态人均资本存量由k A减少到k B,稳态人均产出减少,但稳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由g增加到g′。

图3 技术进步率提高
(3)税收刺激政策来增加私人储蓄,使储蓄率由s上升至s′,如图2所示。

稳态人均资本存量由k B增加到k A,稳态人均产出增加,但稳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仍为g,不变。

(4)给予私人产权更多的保护,一方面鼓励了储蓄,使一单位资本存量所得带来的产出增加,使储蓄率由s上升至s′;另一方面鼓励了技术进步,使技术进步率提高,(n+g+δ)k曲线逆时针旋转;如图4所示,稳态点由A变为B。

稳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由g增加到g′,稳态人均产出的变化不确定。

图4 储蓄率提高、技术进步率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