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批评的是是非非_黑暗的心脏_争鸣之管见_张和龙
批评也是主旋律
源看 , 权力 不 是凭 空 产生 的 , 以国家 为 依 托的 。 是 行使 权力是 国家的基 本特征 和存在 价 值 。国家权
力包 括主权 和治 权 , 即人 民主权和 政府 治权 。 在人 民 与政 府之 间 . 民是 国家权 力 的主体 , 人 一切 权利
属 于人 民; 府是 国家权 力 的载体 , 政 全心 全意 为 民
报》 扬批评 与 自我批 评 这一优 良作风 , 发 使新 生政 权 得到人 民群众 的广 泛拥 护 ; 在改 革开放 初期 , 各 级党 报党 刊 以解 放思想 为导 向 ,对 残渣泛 起 的不 良风 气大胆 抨击 。但是 , 随着 执政 时间的 推移 , 批
评与 自我批 评这 一起家 的法宝 ,因有人 担 心而束 之高 阁 . 因有 人 害怕而 压制打击 。 曾几 阿时 ,首 先在 主旋律 中不见 了批评 的踪
迹. 接着批 评被 划人 负面行列 , 后来连 自我批 评 再
也 异化 为 自我 表扬 …… 因为 , 在有 的人 看来 , 评 批 与 自我批评 不 能再 列 为三大 优 良作 风之一 了。如 果 一定 要 列入 , 须在 前 面 加上 “ 必 正确 ” 两字 !于
是 . 有 正 确 的理 论 并 正 确 地 联 系 正 确 的 实 际 , 只 只
前最 主要 的建党及 执政 经验 。
( 摘) 李
实 行 授 权环 节 的 民主 才 是 防 腐 的 治 本 之 策
牛月永 在 《 论导 刊 )O O年 第 8期 载文 指 理 2L 出: 防腐 是 当前 民主政 治建设 的重大 问题 。 防腐 的 问题 表 面看来 是 限制或 制约权力 运行 的过 程 。其
社 科 新 论
当代社科视野 2 1 0 0年第 9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作者:谢梦莹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第6期谢梦莹※ 基金项目:2019 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政专项)课题“思政课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理论溯源与实现路径研究”(编号:hnsz2019-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作出了“八个相统一”的部署,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寻诊把脉,指明了前进方向。
“八个统一”之中,坚持思政课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既是对思维方式的考验,也是对实践方式的检验。
一、对建设性思政课的把握(一)思政课为何需要坚持建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思政课必须具有建设性。
思政教育是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课程教学,肩负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解决社会矛盾思想的双重重大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
这就要求思政课也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
思政课程教材统一由国家教育部印发。
在全国各高校使用同一教材的前提下,如何创新课程体系,如何正确展开对教材的解读,如何丰富教材内容是每所高校进行思政课建设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思政课应具有怎样的建设性1.建设性意味着创新性。
思政课自上往下遵循国家——高校——教师——学生的逻辑主体,辅之以高校课程大纲、教师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客体元素。
思政课在始终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基础上,创新发展建设性思政课的具体细节。
高校课程大纲就如何发掘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如何凝聚校内各学院教师合力、如何进一步创新教材体系形式、如何规范教学方法改革标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2.建设性意味着正面性。
建设性的思政课,必须始终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最终目标前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同步测试
2021-2021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9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步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说法表达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 “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 “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C. “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D. “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2.“双百〞方针提出以后,有人说:“党这回提出‘百家争鸣’,我们解放后几年学习唯物论不是白学了吗?〞你认为应如何答复这一问题①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和斗争,通过比拟和斗争,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②没有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作过斗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稳固的③贯彻“双百〞方针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指导④“百家争鸣〞就是彻底自由了,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3.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
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假如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成认错误。
〞该谈话A. 表达了“双百〞方针的精神B. 实现了思想道路上的拨乱反正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 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4.在国庆十周年电影展览中,共展出35部电影,其中大局部为1956年拍摄的,被称为“难忘的1956年〞。
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 “双百〞方针的提出C. 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效劳D. 文艺界出现繁荣场面5.以下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①在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②学者在宪法范围内在学术上有独立考虑、创作、批评、辩论的自由③施行过程历经曲折④与两千年前“百家争鸣〞背景相似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6.邓小平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文艺为最广阔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效劳的方向,……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
澄清和划界——对批判、哲学的批判和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的理论解读
澄清和划界——对批判、哲学的批判和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的
理论解读
李长虹
【期刊名称】《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3)002
【摘要】在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批判"是其阐释自身思想理论和表证逻辑演进理路的基本方式,该批判同一般意义的批判、哲学本性的批判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对于三者的内涵和关系进行澄清和划界,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本质即马克思哲学的批判不仅仅是理论批判,更是一种超越
理论批判的实践批判。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李长虹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由理论批判到现实批判——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
2.批判的哲学和哲学的批判——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的现实实现
3.哲学批判、文化批判、政治批判──论冯友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个维度
4.《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早期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意义——基于《法哲学原理》
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对勘式阅读5.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批评意识与意识批评-最新年文档
批评意识与意识批评20世纪 80年代,现象学文论被陆续译介到国内文学理论与 批评界,较著名的有英加登的《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布 莱的《批评意识》、斯泰格尔的《诗学的基本概念》、凯塞尔的 《语言艺术作品》、梅洛一庞蒂的《眼与心》、杜夫海纳的《审 美经验现象学》 和《美学与哲学》 、巴什拉的 《梦想的诗学》 等, 还有研究现象学文论的著作,如玛格欧纳的《文艺现象学》 一译本名为《现象学与文学》 ) ,以及现象学文论的单篇论文, 如刊登在外国文论集《波佩的面纱》中斯塔罗宾斯基的文章等。
相关的研讨多见于各译著的序言和后记, 并且主要是对批评家的 情况及主要观点加以介绍,这跟现象学文论在整个 20 世纪文学 批评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太相称①; 跟作为现象学文论大背景的现象学在国内的研讨也不相称;再者,跟 20 世纪西方文论其他流 及解构主义等在国内的传播和运用相比, 现象学文论所受的关注 和运用显得不足。
因此,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还需要对这种 具有深刻哲学、 美学内涵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加以深入的评析, 探 讨其于今日文学研究及批评实践的效用。
此外,在当代西方文学 批评流派中. 现象学文论对文学本质及批评观念的理解与中国传 统文论最为接近,可以从比较诗学的角度加以沟通。
所有这些, 都需要对现象学文论本身进行多角度、 多层次的梳理, 并对重要 的理论观念和批评方法加以统揽。
本文对 20 世纪现象学文学批 评几位重要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观点予以评析, 并由此对现象学文 学批评的主要观点以及这一批评流派及方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 效用加以阐释。
通过分析与阐释, 进一步把握这种文学批评的哲 学、美学根源,及其对当代文学批评所具有的价值。
意识批评是 20 世纪一个重要的批评流派;“批评意识”则 是这一流派中一位重要批评家、比利时人乔治 ?布莱的一部重要(另 派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 精神分析、神话一原型批评、阐释学批评著作的书名。
科学的批判与批判的科学--兼论批判西方经济学与国企改革的关系
科学的批判与批判的科学--兼论批判西方经济学与国企改革的
关系
何伟
【期刊名称】《开放导报》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本文提倡科学的批判与批判的科学.批判应以真伪科学为对象,不应以方位来区分.在真理面前一切学科是平等的,应一视同仁.批判西方经济学不要干扰改革的实践."国退民进"是国有经济战略布局,不等同国有资产流失,先有国退才有民进,不是民逼国退.
【总页数】4页(P67-70)
【作者】何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F091
【相关文献】
1.基于正义的批判与基于批判的正义——兼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 [J], 文兵
2.论科学的根本精神是主体间的批判--兼论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 [J], 朱志宏
3.基于正义的批判与基于批判的正义——兼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 [J], 文兵
4.科学的批判与批判的科学 [J], 张成岗
5.复杂性科学批判之批判——兼析“关于‘复杂性研究’和‘复杂性科学’”一文[J], 秦书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张 雷 声【内容提要】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不容否认的。
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主流意识形态作者张雷声(1954-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出现的震惊世界的苏东剧变事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多元化”,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是指导思想,反社会主义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苏东剧变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讲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讲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在我国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在争鸣中迅速传播,为中共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介早期传播):1899—1912 梁启超在《万国公报》介绍“麦喀士”马克思主义为何在短短几年内,为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接受,史学界争论不休。
救亡是当时中国的主题,“仿洋救国”,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介绍社义的思潮,马克思主义为先进分子接受。
五四运动后,出现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热潮李大钊的贡献:第一,开辟专栏,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
1919、5,李在《新》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
第二,发表文章介、宣马克思主义。
1919、9,李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下),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阶级斗争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系起来。
第三,在北大、北女师开设课程:唯物史观、社义与社会运动。
第四,1920、3,在北大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研究马克思主义。
还有,留日学生:杨匏安:1919、11,《马克思主义》李达:《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3、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影响:第一:救国方式的启示:国情相似根本解决第二:对待中国的态度:外交政策 1920年春,中国民众(《东方杂志》登出)第一次看到了苏俄政府早在半年多前(1919、7)发布的《苏联第一次对华宣言》(《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
主要内容:废约(日、中、协约国);中国独立自由的唯一同盟者、兄弟是苏联人民。
4、一战的影响,使国人重新认识了资本主义;第一,一战的残酷及战后的凋蔽,使国人怀疑西方文明的价值;李大钊:“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
” 陈:君主专制—→资本家压制;政治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1915,9、15)梁启超:战后游欧,改向基尔特社义多变、善变与不变改良(维新)→君主立宪(与革命派对立)—→议会宪政(进步党、研究系)—→基尔特社义(行会社会主义)第二,民族经济发展的“黄金期”,200万产业工人。
评《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
评《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
张亮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 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的西方"马克思学"学者吕贝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他的意思是说,人们所熟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很多观点其实是不符合马克思本意的.这一观点提出之后,随即作为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恶毒攻击,遭到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坚决反对和严厉批判.
【总页数】2页(P218-219)
【作者】张亮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价值一般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基于《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文本研究 [J], 崔三常;刘娟
2.理解马克思与文本类型置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文本学方法之一 [J], 何怀远
3.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文化批判"——简析法兰克福学派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差异 [J], 吉志鹏
4.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批判、分歧和对话——兼评谭培文《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对话》 [J], 李云峰
5.理解·批判·超越: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文本学考证 [J], 陈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
广西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广西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合理整理复习资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为广西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一份适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是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对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的过程。
它以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为基本观点,认为文化反映了社会存在,并深化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在复习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文化批评的基本概念,掌握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批评的思想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学派及代表人物1. 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派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派包括基本理论与方法学派、社会历史学派和符号学派等。
其中,基本理论与方法学派代表人物有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明等;社会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有艾·托·纳根、W·H·奥登、斯文·洛伊等;符号学派代表人物有巴塞尔学派的乔治·勒庞和群体文化学派的胡爾塞等。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学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学派包括几代学者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方面的思考和批判。
其中,李泽厚、贾庆国、茅海建等代表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学派的发展和成长。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核心观点1. 文化的阶级性及其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强调文化的阶级性,即文化反映了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文化批评要深入分析和剖析文化背后的阶级斗争。
2. 文化的历史性和世界性文化批评视角下的文化观察需要具备对文化的历史性和世界性的认识。
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也受到不同国家、民族的影响。
3. 文化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认为文化有社会功能,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论与实践辩论赛(5篇)
理论与实践辩论赛(5篇)第一篇:理论与实践辩论赛一辩陈词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话题是,艺术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哪个更重要。
首先我方不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但我方更认为艺术管理的学习中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成功。
当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依靠的就是适合中国抗战环境的理论指导,只有全军将领学透了毛泽东同志的战略理论,领悟了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根据不同的地形,兵力,装备,气侯等客观条件,灵活,机动,辨证的运用战术,才能确保无数个战斗的胜利,而不是靠一,二的胜利的战斗来指导整个战争的方向。
现如今,立足国际经济环境,以西方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推动中国管理事业,是我们当前重要的使命。
在改革中的中国文化艺术界,同样也需要建立和探索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理论。
欧阳修先生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这也是为什么各大高校先有理论课,再设实践课的原因之所在。
很难想象一个连一部歌剧的由来和发展都没有足够了解的策划者,他怎么去策划这部歌剧呢?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你拿什么去实践?你凭什么去实践?就更不用谈实践是如何如何重要了。
理论不仅是实践的基础,并且理论贯穿于整个实践之中。
就是在实践的时候,还是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实践永远只是为了证明已有理论是否科学,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它仅仅是证明理论的一个辅助工具。
实践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得出更多先进创新的理论,来进一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行动,使事物一步步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因此实践终归还是为理论服务。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大学学习比参加活动更重要。
谢谢大家。
二辩陈词: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直到科学的世界观牢固树立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而理论的学习,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是致关重要的.可以说理论是实践活动的基本与前提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对实践有着各个层面的影响作用,理论解释实践,理论从客观角度来说,就是对实践的解释,描述,批判,反思,比较,指导。
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出版考核试卷
C.心理分析批评
D.社会历史批评
14.下列哪个不是文学理论的研究范畴()
A.文学创作
B.文学批评
C.文学接受
D.文学制度
15.下列哪种批评方法认为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A.形式主义批评
B.现实主义批评
C.唯美主义批评
D.意识流批评
16.下列哪项不属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A.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A.文学创作论
B.文学批评论
C.文学接受论
D.文学发展史
2.以下哪些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
A.鉴赏
B.解释
C.评价
D.创作
3.以下哪些批评方法属于形式主义批评()
A.俄国形式主义
B.结构主义
C.读者反应理论
D.新批评
4.精神分析批评主要受到以下哪些人的影响()
A.弗洛伊德
B.拉康
C.马克思
D.阿尔都塞
15. B
16. C
17. B
18. D
19. A
20. D
二、多选题
1. ABCDAB
5. ABC
6. ABC
7. ABCD
8. ABCD
9. ABD
10. ABC
11. ABC
12. ABCD
13. ABC
14. ABCD
15. ABC
16. ABC
17. ABCD
8.文学接受理论中,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_________提出。
9.在文学批评中,_________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道德价值。
10.后现代主义批评倾向于否定文本的_________意义。
四、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研究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研究作者:张新朋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2期摘要: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补充,是实践批判原则在意识形态批判中的运用。
霍克海默基于辩证哲学方法,由反对形而上学的体系出发,一方面批判唯心主义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而抽象地谈论理性,另一方面批判唯物主义机械地把理性看作是某种物质本原的附属品。
这种內容与形式看似冲突的批判,恰恰是其“开放的辩证法”的体现。
既可以克服唯心主义的理性批判的脱离实际的弊病,又能避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批判的僵化。
霍克海默在否定和批判意义上的“社会批判理论”,用以清除意识形态遮蔽,并试图突破和超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感性意识。
而理性究竟如何恢复其独立自主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实践批判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2-0045-03法兰克福学派是192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内成立的一个由左派知识分子组成的,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与批判为主要任务的哲学社会学学派。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主要代表,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不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简单回归,即从自我意识立场出发的理性批判,而主要是遵循实践批判原则的指向,即揭示生活世界自身的批判维度。
霍克海默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状况本身的意识形态性质进行批判,目的是消除生活世界中的意识形态遮蔽,以此来探索新的感性意识出现的可能性。
一、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体系的脉络霍克海默对理性的批判开始于1934年他所写的《关于现代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争论》。
霍克海默站在唯物主义立场,批判现代哲学史上自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
霍克海默批判地指出:“在实际上,认识的每一步都依据纯逻辑以外的许多前提条件。
”[1]130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过程,“关于社会的活生生过程的理论是一种最广泛的思想建设过程,这个理论必须考虑到处处决定着社会阶级的特征及由此产生的结果的全部物质和精神的条件。
文艺批评的标准_导向与实践_何建明
文艺报/2016年/2月/3日/第003版理论与争鸣文艺批评的标准、导向与实践何建明文艺批评应有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其精髓就是具有批判意识。
批判意识,也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蓬勃发展到今天的重要原因所在。
对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从事文艺批评的工作者来说,缺少了文艺批判的精神,像习总书记所说的,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那样的话文艺批评也就丧失了它的价值。
现在太多的文艺批评都在说好话、唱赞歌,已经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不少人为了利益拿了红包,有碍于人情关系,对作品给予过高评价,求得皆大欢喜。
批评多了,怕作者有看法,大家都不敢批评,只是泛泛赞扬一番,久而久之,成了风气、漫延开来,很不好。
如果文艺批评不但没有发挥出它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功能,反而助长各种不良风气,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敢表明立场,不说真话讲道理,褒贬甄别功能弱化,就会制约文艺创作健康发展。
如何保持文艺批评的批判精神?批评精神弱化,源于文艺批评家在商业化语境下缺失了对艺术标准的维护和坚持,没有正确的文艺批评标准,就很难有批判精神。
在商业社会里,有人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的商品,只用商业标准而摒弃艺术标准来评判作品,这是标准的严重丧失。
要想有批评,不能一味表扬,应如习总书记所说的,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说真话,讲道理,依文艺作品的质量和水准,而非依利益或人际关系,这才是真正的坚持标准。
文艺批评要有“批评”精神,也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要合乎文艺发展的规律。
在实事求是基础上对一部作品创作中有价值的努力与探索进行赞扬,表彰倡导长处,评论家无须刻意避开赞扬,否则也会有损文艺批评的真正价值,这很考验评论家的功底和水平。
如果因为“人情”、“面子”、“红包”等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阿谀奉承、庸俗吹捧,为一部平庸的作品“吆喝”,便是批评的病态。
对一部作品,要本着引导文艺创作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的原则,对其进行实事求是又合理的评判,指出其不足,有利于创作的提高,但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应该是健康的、阳光的,不能为了追求“效果”,哗众取宠,甚至恶语相向,否则就违背了“批评”二字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和解释,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隐藏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文化批判的核心概念以及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革命学说等。
这些理论为文化批判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推动的,而这种矛盾又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在这个基本理论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批判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二、文化批判的核心概念文化批判的核心概念包括虚假意识、意识形态和再生产等。
虚假意识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的统治,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掩盖了阶级矛盾和剥削的本质。
意识形态则是指一种社会意识的总和,它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再生产则是指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将自身的阶级利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不断巩固和再生产自身的统治地位。
三、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首先,资本主义文化倾向于将商品逻辑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使人们成为商品的被动消费者。
其次,资本主义文化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将商品推向市场,并操纵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此外,资本主义文化还常常将个人利益至上,鼓励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忽视社会公益和集体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正是通过这些手段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掩盖了阶级矛盾和剥削的本质,使被统治阶级沉浸在虚假的幸福感中,从而对阶级斗争的觉醒和社会变革产生抵制。
四、文化批判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和演进。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包容性与批判性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包容性与批判性作者:张建晓来源:《理论导刊》 2015年第4期张建晓(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98)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社会独特的社会思潮,其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两个显著特性:理论包容性与理论批判性,这两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包容性体现为:一方面,以“前马克思”时期思想成果,解释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以当代资产阶级思想成果,补充马克思主义。
与此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性则突出体现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和现代性的批判。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容性;理论批判性;借鉴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4-0050-04作者简介:张建晓(1991-),男,浙江瑞安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
引言理论包容性与理论批判性的概念与包容性和批判性的概念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是前者强调对理论的包容性和批判性。
包容性具有两个特性,即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是指主体“海纳百川”式地吸收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事物,不断充实丰富主体的内涵,积累事物的量变,最终实现事物的质变。
求同存异的含义非常丰富,可以用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等领域。
这里求同存异偏向于思想理论,它的主要任务是寻求共性,保留个性,不搞“一言堂”,倡导“百家争鸣”之状,不断促进思想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因此,包容性不是各种事物的简单加总,而是经过主观的努力、能动的加工以及客观的根据,实现思想理论的发展和繁荣。
批判性来源于希腊文“kritikos”,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受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大哲学家们的追捧,批判性的魅力可见一斑。
有批判性的个体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明晰的辨别力、准确的判断力、智慧的回顾性反思等特性。
批判人人都会,但是要成为一个有批判思想的人难度就非常大了。
接受理论与读者反应批评PPT资料29页PPT文档31页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接受理论与读者反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文学批评原理
文学批评原理文学批评原理是文学批评的基础,是指在文学批评活动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规律。
它是文学批评活动的理论基础,是文学批评实践的指导原则,也是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文学批评原理的确立和遵循,对于正确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对于提高文学批评的水平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学批评原理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解释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揭示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因此,文学批评原理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受个人情感和利益的影响,客观地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客观地解释作品的内在含义。
只有如此,才能使批评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
其次,文学批评原理要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
文学作品是有机的整体,它的各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因此,文学批评原理要注重作品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不能片面地看待作品的某一方面,更不能割裂作品的各个方面。
只有把握作品的整体,才能准确地评价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再次,文学批评原理要尊重作品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文学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时代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特定历史和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
因此,文学批评原理要尊重作品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昨天的作品,更不能用片面的标准去否定作品的历史和时代价值。
只有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和评价作品的内在含义。
最后,文学批评原理要强调批评的创造性和建设性。
文学批评不仅是对作品的评价和解释,更是对作品的启发和引导,是对文学创作的促进和推动。
因此,文学批评原理要强调批评的创造性和建设性,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价值和潜力,要善于指出作品的不足和缺陷,更要善于提出对作品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只有如此,才能使批评成为文学创作的有力支持和推动。
总之,文学批评原理是文学批评活动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它对于正确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对于提高文学批评的水平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遵循文学批评原理,才能使批评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才能使批评成为文学创作的有力支持和推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1月2003年 第1期外国文学Foreign LiteratureJan.2003No.1,2003理论与批评的是是非非———《黑暗的心脏》争鸣之管见张和龙 中图分类号:I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29(2003)01-0099-07一殷企平先生在《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二期上发表《〈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4个误区》(以下简称《误区》)一文,引起王丽亚女士的“商榷”,殷先生随后对王女士的“质疑”进行了答复。
①这场争鸣是近年来外国文学研究界不可多得的亮点之一。
两位学者出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围绕康拉德的杰作《黑暗的心脏》所引发的话题,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读了他们的文章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笔者有感于两位学者的争鸣,不揣浅陋,且将一管之见道出,以图抛砖之效。
殷企平先生在《误区》一文中认为,“当前在解读《黑暗的心脏》方面至少存在着4个误区”,并“坚持从分析作品的细节出发”,从而“把握作品的寓意”,并且在《答疑》一文中仍然坚持说:“王女士为什么不能也在解读具体文本之后再对本人的解读提出批评呢?”王丽亚女士认为,殷先生“将一些阐释行为形容为`生搬'和`硬套'某一种理论,恰恰在对待作品阐释与批评理论两者关系上走入了误区”。
《商榷》一文中使用了大量篇幅论述阐释和阅读立场,以及“什么是理论”等问题。
可以看出,出发点不同是引起两位学者分歧和争鸣的关键所在。
殷先生从批评实践出发,或者说从作为批评对象的文本出发,指出批评的“误区”,并试图揭示单部作品的“寓意”;而王女士则从理论出发,或者说站在理论的角度,去审视文本阐释和作品解读等理论问题,其着重点显然是“理论”的论证,是对相关理论问题的“再认识”。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论辩双方的立场和观察问题的角度,笔者认为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批评和理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根据笔者的观察,对理论和批评不加区分地使用,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对之进行区分在学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王丽亚女士在《商榷》一文中说:正如国内外批评家逐渐认识到的,在文学研究中,那些常常被视为“自然的”、“常识性的”方式,实际上靠的是一套理论指令。
这就告诉我们,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划出一道明确的界限,也不应该(同样不可能)在理论和非理论之间勾勒出一个清晰的疆域。
(第80页)争鸣的另一方殷企平先生曾在《英国小说批评史》中说:“`小说批评'和`小说理论'在许①参见王丽亚:《批评理论与作品阐释再认识————兼与殷企平先生商榷》,载《外国文学》2002年第1期,第78 -82页;殷企平:《由〈黑暗的心脏〉引出的话题———答王丽亚女士的质疑》,载《外国文学》2002年第3期,第62-67页。
以上两篇文章在本文中将分别简称为《商榷》和《答疑》。
多情况下因涵义重合而可以互换。
”①那么,什么是“理论”?赵一凡先生在《文学与理论》一文中说:“依照欧美通行说法,`理论'即批评理论。
”②那么,什么又是“批评”?殷企平先生说:“根据艾布拉姆斯所著的《文学术语汇编》,`批评'含有`理论批评'的意思。
”③乍一看来,批评理论和理论批评几乎同义反复,好像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不然。
理论批评,即对理论的批评,确实是理论范畴的问题。
但是批评除了“理论批评”之外,还含有作品批评或文本批评的含义。
从词源上来说,英语的批评(Criticism )一词,以及欧洲各语种中“批评”一词,如意大利语的Critica ,德语的Kritik ,都来源于希腊语中的Krinein ,意为“文学的评判”。
文学评判包含有文本阐释、作品欣赏、价值判断等诸多含义。
《商榷》一文中所引用的克默德的观点,即对一个文本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阐释正是经典形成的原因,尽管是理论性的表述,其实说的是批评的功能和作用。
诚如一位中国学人所认为的那样,批评是“引导和评说作品的价值”,也是“构建和丰富作品的价值,赋予作品以创造性的附加价值”。
④对于什么是理论,《商榷》一文曾引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界定,即理论是“一种观看行为,一个观察角度,一种沉思默想状态和思考过程;也是一种景观,一种景象”。
(第80页)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简介》一书中用“4个要点”来回答“什么是理论”的问题:第一,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作用的话语;第二,理论是分析性的和思辩性的———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之为性,语言,文字,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第三,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第四,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它对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我们用来创造意义的种种范畴进行探究。
⑤稍加对照,我们就可以看出理论和批评分属于学术研究中两个不同的层面。
应当承认,任何评判或批评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依靠“一套理论指令”,但是理论和批评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许多情况下,将它们区别开来是十分必要的。
在《文学理论》一书中,韦勒克和沃伦认为,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加以区分是非常重要的,最好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是“文学批评”(其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看成是“文学史”。
⑥在《批评的概念》中,韦勒克说:我仍然相信在“文学理论”和狭义的“文学批评”,即研究具体文学作品并着重对其进行评价,之间存在着区别……我们不要消除“理论”与“批评”之间有意义的区别,因为前者研究原理、范畴、技巧等等,而后者讨论具体的文学作品。
⑦笔者对理论和批评差异的强调并不是要否定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
正如韦勒克所说:文学理论不包括批评或文学史,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
⑧可以说,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常常是“你中有2003年 外国文学 第1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R ene Wellek &Aus tin Warren ,Theor y of Liter atur e ,p .39.中译本,第32页。
R ene Wellek ,C oncepts of C riticis m (New Haven &London :Yal e Univers ity Press ,1963),pp .35-36.韦勒克《批评的概念》中译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第33页。
R ene Wellek &Austin Warren ,The or y of Liter ature (Harmonds wort h :Penguin Books ,1963),p .39.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84),第31页。
J onathan Culler ,Lit erary T heor y :A Ver y Shor t Intr o -duc ti 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 y Press ,1997),p .14.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中译本(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第16页。
张荣翼:《文学批评学论稿》(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第19页。
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第1页。
赵一凡:《文学与理论》,载《外国文学》2001年第6期,第4页。
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第1页。
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互相切入。
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中,韦勒克所使用的就是广义上的“批评”,其涵义不仅包括“对个别作品和作者的评价”等,而且也包括“文学的原理和理论,文学的本质、创作、功能、影响”等等。
①广义上的“批评”将理论包括在内,完全超出了作品阐释和文学评判的范围。
不过,在后来的著作中,韦勒克宣称他多年来在不同的场合一直“呼唤作为判断的原始含义的批评的回归,作为评价的批评的回归”。
②理论与批评犹如硬币的正面和反面,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但它们毕竟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有着各自的界面特征。
至于理论与作品阐释之间是直接还是非直接关系,这是一个常常引起争议的问题。
学校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一直这样告诉我们,理论来自实践并且可以指导实践,因此在一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的著作《文学理论要略》中有了这样一段话: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经验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③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新理论不断问世的世纪,上述典型的教科书式的“指导论”注定了要被看成是“误区”。
新的理论发展趋势更加注重理论的认识论意义,不太认可理论的直接指导作用和方法论意义。
例如引经据典的《商榷》一文这样说:“理论并不直接为探讨文本提供一种方法。
”再如王逢振先生在《为理论一辩》中认为:“大多数理论是抽象的,不直接为探讨文学文本提供一种方法。
”④值得一提的是,前者使用的是全称否定判断,而后者则没有使用全称否定判断(“大多数理论”),这其中的差异说明了有关“理论”的问题仍然是一个开放的课题,有待人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至于理论与批评之间的是是非非,或者说作品阐释与批评理论之间的“误区”,恐怕仍然需要我们作更深刻的思考。
二下面笔者想在理论和批评两个层面上再发表一点陋见。
在理论的层面上,双方的讨论向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文本阐释有无正误之分?第二:“从文本细节出发”是不是一种理论视角?或者说殷先生的批评有没有理论视角?殷先生所指责的4个误区,主要是指在解读《黑暗的心脏》时批评家们先是有了一套既定的批评话语或理论,如“人性论”、“语言论”、“后殖民理论”和“女权主义理论”等,然后将它们错误地运用于批评实践,因而出现了“生搬”和“硬套”的毛病。
殷先生旨在“对那些错误地运用理论来阐释作品的现象提出批评”。
(第63页)而《商榷》一文中对阐释者/阅读者立场的论述,对作为观察角度和思考方法的理论的界定,其目的在于说明“我们评价一部作品的时候,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角度'”。
(第82页)作者认为,文学作品具有意义上的“矛盾性”和“歧义性”,“任何一种理论对文本最多只能是从某一个角度对文本某一侧面进行观察的一个着眼点”。
(第79页)这些评者在解读《黑暗的心脏》时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张和龙 理论与批评的是是非非①②③④王逢振:《为理论一辩》,载《外国文学》2001年第6期,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