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PPT演示文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1.5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人情、人 伦、人缘
1.人情是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家族主义 的直接体现。在中国乡土社会,土地 是不能迁移的。乡土社会的聚族而居 和家庭生活中的血缘亲情都会导致人 际关系以长期、稳定和和谐为首要目 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人在为 人处世中加重了情的成份。
20
3.两者兼有
许硠光:“中国缺少自发的非亲属组织,根 植于中国人缺乏追根求源的热情。……正 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中国人像‘一盘散沙’。 本书的读者会认识到,中国人并不总是处 处都像‘一盘散沙’。在他们所关切的亲属和 地方性组织的内部,他们相互粘附在一起 就像最坚硬的粘土。而一旦对个人的要求 超出他们对基本团体忠诚的限度,中国人 就会暴露出‘散沙’的特点。”
8
• 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实际是一种直 接的、随即发生的交换活动。
• 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 价,即对方的反应给个体带来的直接奖赏 或惩罚。
• 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 原则,这是与他人交往活动后的心理体验。
9
5、T组理论
• 勒温 • 交往中人们都是按角色来行事的。 • 提高人们对潜意识交往动机的感受,便于
(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注意阶段; 第二,接触阶段; 第三,融合阶段
16
• (二)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 第一,冷漠阶段 • 第二,疏远阶段 • 第三,终止阶段
17
讨论: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是内聚还 是内耗?
1.内耗:
(1)有关中国人“不合群”或“内耗”的说 法最早始于梁启超。
(2)陈独秀更是以深恶痛绝的口吻在《卑之 无甚高论》中写道,中国人“简直是一盘 散沙,……人人怀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完全 没有公共心。”
(3)鲁迅曾通过小说中的“看客”场面生动 地描绘过中国人的冷漠和自私。
18
(4)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 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 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 下。”
(5)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旦 进入群体的较量,两个中国人对两个 洋大人,或两个以上的中国人对两个 以上的洋大人,中国人就吃不住兼顶 不过。”
等。
11
• 霍妮 • 逊顺型,其特征是“朝向他人”; • 进取型,其特征是“对抗他人”; • 分离型,其特征是“疏离他人”。
12
(三)人际激励理论
• 1、需要理论 • 2、成就激励理论 • 3、归因理论 • 4、期望理论 • 5、公平理论
13
1、3 人际交往的经典实验
• 霍桑实验 • 照明实验:在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方面,
3
1、符号互动论
• 米德,《思想、自我和社会》 • 米德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
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 米德最感兴趣的是研究个体、群体、社会
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的反应。 • 刺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符号的意义—反应 公式。
4
2、场合交往论
• 康波和斯尼格 • 交往中的个体行为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其
19
2.内聚
(1)梁漱溟:“西洋人是有我的,中国人是不要我 的。在母亲之于儿子,则其情若有儿子而无自己; 在儿子之于母亲,则其情若有母亲而无自己;兄 之于弟,弟之于兄,朋友之相与,都是为人可以 不讦自己,屈己以从人的。他不分什么人我界限, 不讲什么权力义务,所谓孝弟礼让之训,处处尚 情而无我。”
(2)钱穆:“故西方有个人主义而中国无之。依中 国观念,亦可谓先有家,乃有己。先有国,乃有 家。先天下,乃始有国。先有一共通之大同,乃 始有各别之小异。”
第八章 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本章学习要点:
一、人际关系综述 二、人际吸引: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三、侵犯行为与利他行为 四、竞争与合作
1
第1节 人际关系综述
1.1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或精 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建立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1.2 西方的人际关系理论
(一)人际交往理论 1、符号互动论 2、场合交往论 3、自我呈现论 4、社会交换论 5、T组理论
照明等劳动条件远没有人际关系来的重要。 • 福利实验: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人际
关系的好坏比福利措施的好坏更加重要。 • 群体实验 • 态度调查
14
• 霍桑实验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 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 人们最重视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 发展的人际关系。
15
1、4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所面对的交往情 境;其二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的交往行 为。 • 场合交往理论强调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场 合、特定的人,并由此推演出“在特定情 境下产生的行为”。
5
3、自我呈现论
• 戈夫曼,是指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 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也称为“印象管 理”。
• 这个理论认为每个交往者都面对着把自己 向他人呈现的问题。
交往者已双方互利的方式行事。 • 应该努力使双方隐藏于内心的情感表面化,
让交往双方能够进行情感交流。 • 注重训练。
10
(二)人际反应特质理论
• 舒茨 • 认为人们有三种不同的需要,构成了三种
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 • 包容的需要——沟通、相容、参与等。 • 控制的需要——影响、控制、支配他人。 • 感情的需要——喜爱、亲密、同情、友善
• 强调自我呈现是社会影响的一种手段。 • 认为人在交往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 • 这个理论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谋划的气氛。
6
4、社会交换论
• 霍曼斯 • 该理论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
论,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 间的交往行为。
7
霍曼斯受经济交易理论的启发,认为社会 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也是一种交换。霍 曼斯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要 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 并且,人们是按照以尽量小的代价换取尽 量多的收益的原则行动的。
21
➢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论述中国人的社 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特征是,不可避 免的再次触及到了中国人究竟是个体 主义的还是群体主义的这一主题。讨 论的基本结果和上述许烺光观点大致 相同,即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本身就兼 有群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或内聚和内耗 两方面的因素,他们在不同的社会情 境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