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可可西里》艺术特色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纪实性拍摄手法在近几年的电影中被广泛应用,可以说这种技巧不仅能够突出新时期下电影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上对情节进行还原。
下面就来结合影片《可可西里》的拍摄手法进行研究,对纪实性手段在整个作品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够为广大同行业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标签:《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作为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可可西里》能够在诸多的电影中脱颖而出,其主要的亮点便在于其纪实性手法的应用上面。
通常而言,纪实性影片必须要有十分真实的故事背景,同时还应当在进行情节叙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纪录片的“即兴特点”引入长镜头和旁观视角等多种方式,在突出残酷现实的同时激发起观众内心深处的震撼。
一、通过纪实性突出故事情节通过各大媒体以及网站的评论来看,《可可西里》最大的成功便在于其整个情节的真实感,可以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情节都会激发起观众内心的涟漪,而在如今这个商业片大行其道、“娱乐至死”的年代里,真实感则成为了观众翘首已久却可望不可得的“远方”,如果说一些欧美大片能够帮助观众通过3d眼镜、5d 影院来体验身临其境的美妙,那么《可可西里》则是通过各种镜头的转换和拍摄手法的应用,拨动了人们尘封已久的真实与感动。
特别是大量的纪实手法应用下,各种长镜头、固定镜头进行转化,在直线型叙事手段的导入过程中更是将生物链的残酷与真实进行展示,引人深思。
二、纪实性下的真情实感笔者认为,《可可西里》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导演能够将一种接近于残酷的真实通过纪实手段进行表达,首先,巡山队的原型是真实存在的,在《可可西里》放映以前很多国内、国外的大型媒体都曾以“野牦牛反盗猎队”为主线进行报道,1997年至今国际针对藏羚羊羊绒的交易更是出具了各种法律约束,中国也将可可西里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在这些举措的保护下可可西里的动物数量、藏羚羊数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多,但国人却无法真正的将“野牦牛队”的故事全部遗忘。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影评1.叙事手法:全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手法,客观而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发生在可可西里一群维护藏羚羊的人们与猎杀者之间的追捕,以及人们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与自然之间的抗争。
第三人称,叙事客观并且更具真实感,更加具有吸引力。
2.拍摄手法:①影片主要采用全景式的拍摄手法,大部分场面辽阔苍茫,将整个可可西里自然环境下的人,动物,雪山,黄沙,河流放在一幅画面里,给人很大气宏伟的视觉感受。
②还有很多跟拍的镜头,记忆深刻的是他们一群人追赶偷猎者的场景,镜头随人的奔跑而奔跑,不断穿越不同的景物,由沙地上的奔跑到穿过河流,再一路尾随,直到定格在两个人的身上,追赶结束,整个过程紧张而刺激。
③另外也有少数的近景拍摄,将镜头集中在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物的身上。
如影片一开始对队长的近距离拍摄,将他的面部表情很好的传达出来,面色铀黄,头发凌乱,但眼神却锐利光亮,有着草原人的粗犷。
3.音乐、语言:①影片的背景音乐采用了很多藏文音乐以及经文,很符合可可西里当地的人文特点,给人一种神秘感。
同时将音乐配合在那些场景中,给人很震撼的效果。
其中有一场景:一群藏民围绕死者边走边念经文,充分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风情,使影片更具人文气息和深刻内涵。
②影片的人物语言采用当地方言,有时朴实生动,有时幽默滑稽,有时粗放豪迈,将人物特征充分显示,使影片更具真实性。
4.人物:①影片以一个记者的视角来看待整个过程,记者随那些守护藏羚羊的人们一起追捕偷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人在恶劣的环境以及人与人的搏斗中相继死去,记者的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深刻认识到在可可西里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他原本的那套价值观是行不通的。
从记者的变化中我们也能认识的现实的残酷,单靠某个人或某一群人是完全无法改变的。
影片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匠心独运,一个个人物都鲜活而有血有肉,像队长和他们一群人自愿组成的小队伍,每一个人都个性鲜明。
但他们又具有又具有共同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是他们凑到一起。
励志电影《可可西里》用生命诠释的存在、道德和信仰
《可可西里》是陆川执导的一部电影。
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为了追捕藏羚羊盗猎分子,保护藏羚羊和生态环境,顽强抗争甚至不惜放弃>的经历。
看完陆川的新现实主义风格新片《可可西里》,美国>名家罗蒂(rorty)认为这是他近年来看到的最好片子,他说他为其充满力量感的真实所震动。
真实并且"有力量",这一点很重要,它触及这个时代的一个美学观点问题。
近年来人们似乎特别喜欢拍摄"真实的"记录片或者记录片风格的电影,如此喜欢以至于无条件地崇拜"真实"而忘记了真实是需要力量的。
太多软弱的真实或者无聊的真实最终会伤害人们的智力水平。
记录片以及记录片风格的故事片是现在的一个时尚,这有着社会学和文化政治的背景。
一个比较表面的原因是,现代社会是个残酷的生存事实,人们总是被迫看着这个令人失望的真实世界,于是就宁愿去看虚假的世界。
好莱坞式的"造梦"影片就迎合了人们对美丽的虚假世界的需求,正如王朔曾经指出的,大众文化就是专门表现那些虚假的真善美的。
人们的智力终于在虚假世界中受到了伤害,于是又开始特别喜欢真实。
记录片和记录片风格的影片便因此能够以超越了大众文化的另类姿态去成为又一种大众文化。
真实虽然总是悲惨世界,但人们能够在观看"别人的"痛苦和无聊细节中获得"暂时幸免于痛苦和无聊"的快感,同时又能够用那些痛苦的真实折磨自己,总之,人们喜欢"真实"与"梦'的反差效果。
我们可以观察到,"造梦"和"写真"正是当下并存的两种大众美学观点。
"梦"和"真实"都有可能是非常无聊的,所以,无沦"造梦"还是"写真"都不是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美学问题:一个作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作品。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可可西里》是一部关于中国西藏地区可可西里高原保护工作的纪录片。
该片以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中国政府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也揭示了非法盗猎者对这片宝贵土地的破坏。
这部纪录片的纪实性表现在它对真实事件和事实的还原。
片中展现了可可西里高原的美丽景色和治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观众可以看到片中工作人员在艰苦条件下对高原地区进行巡逻,抓捕非法盗猎者和对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的情景。
片中还展示了大量的真实素材,包括追捕非法盗猎者的行动、高原动植物的珍稀形象等。
这些都体现了纪实片的基本特征,使观众能够真实地了解可可西里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影片的纪实性还表现在对问题的客观描述和呈现。
片中并没有简单地把高原保护工作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而是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揭示,让观众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可可西里面临的严峻形势。
片中生动地展示了盗猎者如何使用高科技武器进行猎杀,如何非法贩卖珍稀物种。
这不仅凸显了盗猎行为的危害性,还揭示了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巨大难题。
片中还展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勇敢和辛苦,以及他们与当地居民的良好互动。
这些客观展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可可西里保护工作所蕴含的希望和困难。
影片还以纪实的手法让观众亲身感受到可可西里高原的神秘与壮美。
通过纪实的拍摄手法,观众可以看到气势磅礴的高原风光、珍稀动物的震撼形象,以及面积广阔的高原草原。
这些真实的画面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可可西里高原的独特魅力,并对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在于它对真实事件和事实的还原,客观描述和呈现问题,以及让观众亲身感受可可西里高原的魅力。
通过这种纪实的方式,这部影片成功地让观众了解到可可西里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和希望。
可可西里影评范文
可可西里影评范文《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以西藏为背景的电影。
该片以其宏伟的场面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讲述了在西藏可可西里无人区,一群志愿者为了保护藏羚羊而与盗猎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本片不仅在影视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引起了观众对环保问题的深刻思考。
首先,本片在影视艺术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其宏伟的场面和出色的摄影技术上。
影片以其壮观的自然景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西藏高原的神秘与壮美。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雪山、湖泊、草地等壮丽的自然风光,这些景色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更让观众感受到了西藏高原的神秘与宁静。
同时,影片中的摄影技术也非常出色,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都展现了导演对于影像语言的深刻理解。
这些都使得影片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本片在影片内涵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其对环保问题的深刻思考上。
影片通过讲述一群志愿者为了保护藏羚羊而与盗猎者斗争的故事,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影片中的一些对话和情节,让观众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这种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和呼吁,使得影片在社会意义上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最后,本片在影片表演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其出色的演员表演上。
影片中的主演们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演技,将各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内核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表演不仅让角色栩栩如生,更让观众对影片的情节产生了共鸣。
特别是在一些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演员们的表演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他们用自己的表演才华,将影片的氛围和紧张感推向了高潮,使得影片更加引人入胜。
综上所述,《可可西里》是一部在影视艺术、影片内涵和影片表演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电影。
影片不仅在中国国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更是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该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宏伟的场面和出色的摄影技术,更在于其对环保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摘要】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纪实性强的影片,通过对藏羚羊的保护、藏民的生活和可可西里自然景观的展示,呈现出了高原上的生存现状。
影片通过真实的纪录方式展现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引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影片以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真实性评价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传递出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主题。
影片通过纪实性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对生命的尊重,为观众提供了启示和思考,展现了艺术上的成就。
影片《可可西里》通过其纪实性的描绘和深入的主题表达,具有重要的纪实性价值,为观众带来启发和思考,展示了在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关键词】影片《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背景介绍、拍摄手法、真实性评价、主题、纪实性表达、意义、价值、启发、艺术成就。
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具有强烈纪实性的作品,其深刻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野生动物面临的困境。
本文将对影片的纪实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社会问题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在影片中,导演通过真实的拍摄手法和纪实性的表现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可可西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
观众可以通过影片感受到这片原始自然环境的壮美和脆弱,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带来的破坏和影响。
影片以纪录片的方式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伟大,唤起了观众对保护环境和珍惜生命的思考。
在纪实性的表达中,影片还传递了深刻的主题,如人与自然的共生、生命的可贵和珍稀动物的保护等。
这些主题通过影片的叙事和形象语言得以深入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影片也通过真实记录和纪实性的表现方式,呈现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社会也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影片《可可西里》通过其强烈的纪实性表达,传达了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纪实性价值和艺术成就。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也会受到其启发,激发出对环境保护和生命尊重的情感和行动,实现了影片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摘要】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展现藏区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纪实性影片。
本文从影片背景及简介、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分析、场景描写的真实性分析、对藏区生活的纪实性刻画以及影片在展现自然环境时的真实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在呈现人物形象、场景描绘和生活细节方面都展现了较高的真实性,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藏区的生活和自然环境。
影片通过真实的表现方式,展现了生动的纪实性,同时在展现自然环境时也呈现出较高的真实性,因此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性影片。
【关键词】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影片、人物塑造、场景描写、藏区生活、自然环境、真实性、纪实性。
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具有强烈纪实性的电影。
通过对人物塑造、场景描写和对藏区生活的纪实性刻画,影片展现了真实生动的画面,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在展现自然环境时,影片也呈现出较高的真实性,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影片通过细致入微的真实描绘,呈现了藏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整体而言,影片《可可西里》展现了较高水准的纪实性,不仅真实再现了藏区的生活景象,也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场景和自然环境刻画,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引人入胜的世界。
影片《可可西里》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性影片,也是一部让观众深深沉浸其中的作品。
2. 正文2.1 影片背景及简介《可可西里》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陆川执导的纪录片,于2004年上映。
影片以中国西藏地区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藏族文化为背景,展现了当地生活和环境的真实面貌。
影片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藏羚羊的保护工作展开,讲述了一群保护者在可可西里山脉展开保护藏羚羊的斗争。
他们不仅要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还要与非法猎捕者进行斗争,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电影通过真实的纪录镜头展现了藏区的壮丽自然风光,如雪山、草地、湖泊等,让观众感受到了这片神秘土地的美丽和荒凉。
浅析《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
评影片《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影片《可可西里》的导演陆川给了观众一次体味信仰、感悟生命的机会。
作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可可西里》不仅有震撼人心的影像、更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悲壮、苍凉的藏族民歌为影片《可可西里》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同时,影片通过夹杂着藏语和普通话的真实温情的人物语言,向观众展现了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为保护藏羚羊而发出的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心声。
以下从影片的声音语言、背景音乐、人物形象塑造、蒙太奇组接等方面简述《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
《可可西里》中,人物语言的独特运用,不仅塑造了巡山队员为主体的生动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还体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使整个影片具有了真实感。
巡山队长日泰语言不多,说话简洁、耿直,是个感情不外露的人,他面对死亡也保持一种沉着、豁达的态度。
当日泰面对着盗猎分子的十几杆枪时,他没有求饶,更没有退缩,而是用霸气、强悍的正义语言来保卫可可西里的藏羚羊。
日泰嘴里偶尔也会说出几句脏话,但并没有损毁他的英雄形象,反而更符合日泰这个自发保护藏羚羊组织者的身份和霸气,使影片更加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当然,日泰的语言也有很感性的时候,其他三个队员被留在雪山等待救援,日泰对尕玉说,希望不要下雪,千万不要下雪。
这表达出日泰对队员们的担心,但他并没有直接将感情表露出来,而是用内敛、含蓄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担心。
日泰霸气、冷酷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英雄形象。
“你使干什么的?”“青海师大毕业的学生。
”“你应该去做个老师。
”“干这个有意思。
”……这一系列对话,是北京记者尕玉与巡山队员伊西之间的交流。
伊西朴实、真挚的语言表现出他对可可西里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他的人生追求。
影片通过伊西和尕玉的对话突出了这样一个以奉献为人生要义,放弃舒适生活的大学生形象。
马占林的语言也颇具特色,他总是话多且罗嗦,在马占林等盗猎分子被捕被看押时,马占林要求最多,闲话最多。
从他的话语内容和说话风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老人迫于生存威胁而成为藏羚羊杀戮者帮凶的无奈、可悲、可怜。
可可西里 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一故事梗概《可可西里》讲诉了由于藏羚羊毛的珍贵引来盗猎者藏羚羊的屠杀,生活在当地的日泰一群人出于自愿,组成保护藏羚羊的巡山队。
某日,保护站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杀害。
日泰队长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抓到盗猎者!巡山队员闯进了可可西里,看到了成千上百的剥去皮的藏羚羊尸体。
一番寻找,只抓到了盗猎分子喽啰。
队员在车抛锚,汽油耗尽,缺粮,大雪下依然继续前进,不断惨死倒下的故事。
二电影主题与艺术价值本片的主题是呼吁人们对生命、自然环境的尊重,对建立和谐社会的渴望。
日泰队长一行人不畏生命的威胁,舍小家顾大家,誓死抓盗猎者。
他们把藏羚羊看作了自己的家人一般,把可可西里当作自己的大家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盗猎者对藏羚羊的无情杀戮把人性的丑陋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这种只看重眼前微小利益,不顾将来后代的批判,引起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深思。
借此“十八大”之际,与国家“共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呼应。
三电影视听语言分析1 镜头《可可西里》以近景到特写的推镜头为开篇,清晰捕捉强巴小憩的样子。
在偷猎者开着汽车猎杀藏羚羊的时候运用了远景,表现了可可西里荒凉的恶劣环境,增加了画面真实性。
在盗猎者残冷杀剥下藏羚羊皮的时候,将镜头特写在强巴脸上,直观生动表现其愤怒的眼神而又无奈的泪光,进而引起观者共鸣,揭露盗猎者的罪行。
在拍摄藏羚羊残骸时运用俯拍,体现了藏羚羊所受压迫,渲染压抑的氛围,表现强烈的悲伤。
2 色调本片多次采用红色这一色调,特别在藏羚羊残骸的鲜血,强有力的表现出盗猎者的残冷无情,令观众一次又一次的触目惊心。
在焚烧藏羚羊残骸时,鲜红的颜色反衬出日泰一行强烈的悲伤和对偷猎者强烈的愤怒。
3 音效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背景音乐悲壮,暗示着日泰一队人凄惨命运,渲染一种对藏羚羊的凄凉和日泰队员的同情,为本片定下感情基调。
四观后感日泰一行人对藏羚羊的热爱着实令人钦佩,他们不被眼前的微小利益所迷惑,有着大局观,同时有着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用日泰的话就是“外在污泞,内心却无比纯洁”,当今社会正缺少像他们一样的人。
《可可西里》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的三个层面:
人物造型分析:注重视觉效果
人物性格分析:注重性格的复杂性
人物心理\精神分析:注重精神层面的理解1、日泰的造型分析:对人物的描述要细腻、
带出感情。
坚毅、执著
2、性格分析:执著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
3、精神分析:对可可西里的守护
对精神家园的守护:信仰
悲剧色彩
主题的分析:
情感分析:亲情、爱情
兄弟情感
质朴的人道主义情
怀,对生命的尊重、
敬畏
对可可西里的钟情,
心灵的家园
理想\信仰:信仰是他们生存的本源
和动力。
在死亡面前,理想和信
仰蒙上了一层浓浓
的悲剧色彩。
对于结
尾的冷处理。
风格分析:纪实化的风格
人物的造型、演员的表演
方言的运用
记者的出现
对画面的展现
长镜头的运用
声音
对死亡的展现
声音分析:人物语言
音响
音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纪录片,该影片围绕着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展开,深入记录了这片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
影片以其真实的纪实性和震撼人心的场景,深刻地展现了青藏高原上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成为观众们心中不可忘怀的影片之一。
影片的纪实性体现在其真实的拍摄场景和内容上。
影片的制作组深入青藏高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进行拍摄,记录了大熊猫、藏羚羊、藏野驴等濒危动物的生存状态,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状态。
影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是真实发生的,没有任何剧情编排或演员表演,这使得影片具有非常高的纪实性。
观众通过影片可以感受到真实的自然景观和动物生存状态,这是纪实性电影的核心所在。
影片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和视角,将青藏高原上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生存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宏大的青藏高原,磅礴的自然景观和壮丽的动物群落,这些画面犹如一幅幅美丽的油画,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影片也展现了野生动物们生存的艰难和挣扎,观众可以看到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较量,让人深刻理解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这种独特的视角和镜头语言,使得影片在纪实性上更加突出。
影片的纪实性还体现在其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工作的真实记录上。
影片展现了一些生态保护工作者艰苦的工作环境和不懈的努力,他们在高原上进行科学研究、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为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影片通过真实记录这些工作的过程和成果,使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艰辛程度。
这种真实的记录,不仅展现了影片的纪实性,也让观众产生了对这些工作者的敬佩和支持。
影片在纪实性上的突出还体现在其对野生动物生存现状的深刻剖析上。
影片通过真实的记录和深入的调查,展现了青藏高原上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让观众看到了它们生存的困境和面临的威胁。
影片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分析,让观众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了濒危动物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影片《可可西里》艺术特色分析
肮脏的荒山,奸恶的商人提起边疆,想到藏区,脑中浮现的是连绵的雪山,成片的草原,朴素的牧民和迷人的高原红.但这所有浮现的一切,可能源于它真的太美,也可能源于我们的不了解,源于我们的凭空杜撰。
我们情愿相信那是一片佛光笼罩的净土,谁会想到现实生活中“净土"每天上演的是杀戮,是罪恶。
影片的开篇的第一秒便已将观众脑中美好的幻象打得支离破碎。
枪,一群灰头土脸的人,没有微笑,没有高原红,这便是观众第一眼看到的一切,一个不一样的可可西里,一个令人难以接受却是影片极力还原的真实的可可西里。
偷猎者们从容地开枪射击藏羚羊,而代表正义的巡山队员却被捆绑在地,眼含热泪,观众看不到应有的愤怒,有的是令人动容的怜悯眼神。
实际上影片运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在影片的开篇昭示最后的悲惨结局一方面引起观众的观影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为了着重突出和深化主题思想。
灰暗的影调从影片的开始就为观众带上了一个沉重压抑的紧箍咒,将观众时刻沉浸在无尽的人性的丑恶中,在自然方面,灰暗的影调在表现自然景色方面使影片所表现的画面更加贴近真实的可可西里,在艺术处理上,灰暗的影调又着重突出了人性的扭曲丑恶,猎杀藏羚羊的人是灰色的,这一片大地是灰色的,充满了杀戮,即使是所谓的正义,也不过是以暴力对抗邪恶,换句话说也是一种杀戮,在可可西里,每天都有枪响,有时倒下的是好人,有时倒下的是恶人或是藏羚羊,总之这是一处被死亡诅咒的地方。
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大景别镜头用以表现可可西里独特的景观特征,荒凉,空旷,不仅表现了当地的地理特色,也照应了影片主题,从深层次上来讲,也表现着人性的荒凉。
影片中有许多情节的都加深了观众的这一印象,秃鹫以尸体为食,同样这样一种动物在人们心中代表着恐怖和死亡.秃鹫盘旋在巡山队员的尸体周围,大量的秃鹫啃食着成片的藏羚羊遗骸,这样的一种景象既符合情理又同时给予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我们藏人吃肉,刀口对着自己.”这是《可可西里》中的一句台词,在藏语中,可可西里的意思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
分析《可可西里》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
分析《可可西里》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每个镜头都是一幅画——分析《可可西里》这部影片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对故事情节叙述与人物塑造起到的作用现代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构成影视画面的美学元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要想拍出好的画面,就应该先熟知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电视摄像艺术造型的基本元素主要包括:画面的景别元素、画面的构图元素、画面的拍摄角度元素等三大方面。
影片《可可西里》讲述了北京来的记者尕玉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巡山队员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一同亲历并见证了猖狂的盗猎分子种种血淋淋的罪证的故事。
本片在电影摄像造型上的成就颇高,也获得了当年金马奖的最佳摄影。
甚至有人评价《可可西里》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画一样。
接下来我将以影视摄像艺术造型基本元素的三大方面来分析《可可西里》中影视摄像艺术造型基本元素。
(一)景别在很多影片中,通常是以远景作为开头的,而《可可西里》则以一个近景到特写的推镜头作为开篇,清晰捕捉到了此时强巴正在小憩的样子。
同时,画面中,强巴所处的具体环境并不明显,这里也在开篇吸引观众眼球,引导观众继续往下看。
而在第46秒,出现了六个捕猎者在车外包围强巴的中景镜头,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手上的动作——拿着枪,面部的神态——咄咄逼人。
这个中景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再通过与强巴的近景镜头的对比,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敌对关系和强巴此时所处的敌强我弱、势单力薄的境地,为后来强巴被杀的情节线发展做推动和铺垫。
影片中也多次运用了远景。
例如在偷猎者开着汽车在大荒漠上追逐并猎杀藏羚羊的情节中,在拍摄藏羚羊四散逃离的时候运用了远景。
其一表现了可可西里荒凉无垠的恶劣自然环境,通过对环境的描述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性。
其二将藏羚羊与这一环境结合起来,以景抒情,更加突出了藏羚羊在这个险恶环境中,面对自然和偷猎者的双重威胁下的孤立无援、弱小无助。
其三也可以使观众更清晰的获得画面信息。
同理,影片中也出现了很多巡山队员在可可西里大荒漠中的远景,表现出人再这一恶劣大环境下的渺小,也为后来很多队员因环境而遭遇劫难的情节起铺垫作用。
-可可西里电影分析
于无声处听惊雷---可可西里电影分析文/星晨看了几部陆川的作品,《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找不到什么特别一致的风格,但是感觉每一部作品都不平庸,比较喜欢。
《可可西里》是一部看上去像是纪录片的东西,其实纪录风格只是表象,导演应该是想表达汹涌澎湃的热烈情感,却故意用这种风格压抑下来,就是想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
片子的结构是采用了纪录片常用的纵向结构,即以时间顺序叙事,叙述了一位记者跟随以瑞塔为首领的巡山队队员进山追剿屠杀藏羚羊的不法分子,最终全部牺牲的故事。
故事虽然是这样结构,却在开头用了一个巡山队员被盗猎不法分子杀害的有强烈冲击力的片段,结尾是用全体巡山队员的照片来结束,很明显又违背了纪录片的手法,这种杂糅的方式并没有引起我们的不适,陆川使用一种与众不同的叙事手法向我们展示巡山队员以瑞塔为首的集体英雄的事迹和图画,引起我们观众的强烈共鸣。
影片在摄影景别上,大多以远景、大全景即中景为主,很少近景特写,主要是想表达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任何破坏大自然、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都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影片的音响多为自然音响,呼啸的风雪声让人绝望,体现出巡山队员追缴过程的艰难和悲壮。
全片人物对话稀少,就是想以静制胜,调动观众的情绪。
片子随着情节的展开,一个个细节越来越震撼人心,一直到最后情绪彻底被调动起来。
第三天在周奈湖,画面第一次出现满目的藏羚羊尸骨,全体队员沉默注视,眼里充满了悲哀和愤怒。
第五天在犁牛沟,一个队员中弹,但是那里诡异的环境无法找到甚至看到不法枪手。
第七天在库马河终于发现盗猎者,却都是被雇用来的剥皮子的。
在队员们用尽招数威吓下,终于找到被盗猎的皮子,铺满画面,共543张,而且这些藏羚羊正直产羔期,盗猎分子罪恶昭昭的令人发指的罪行让我们震惊和愤怒。
导演的以静制胜初见效果。
影片还有一个队员病危,刘栋送队员回去就医的细节,刘栋开车遇到狂风但是使尽浑身解数,克服了吃人的沙暴,将战友送到医院,而他则累得昏厥过去。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可可西里》是一部由娄烨执导,陈凯歌监制的纪录片,该片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青藏高原上一支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的公益组织的工作,展现了保护者们的艰辛努力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这部纪录片以其真实的情感和震撼人心的镜头,为观众展示了一幅壮阔美丽的荒凉草原画卷,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展现了纪实性的魅力。
影片以纪实的手法呈现了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
可可西里位于中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可逾越的自然保护区。
影片通过大量的自然景观镜头和镜头外的声音,展现了这片土地的壮美与荒凉。
观众可以看到辽阔的高山草地、清澈的湖泊和蓝天白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影片也展现了可可西里地区的恶劣自然环境,例如冰雪覆盖的峭壁、冰川和恶劣的气候条件。
这一切都将观众带入了一种无法想象的自然环境中,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强大和美丽。
影片以真实的方式展现了藏羚羊的生存状态和保护者的努力。
可可西里是藏羚羊的故乡,这个物种在这片荒凉之地生存着。
由于狩猎和盗猎,藏羚羊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而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将看到保护者们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而进行的各种努力。
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进行巡逻、守护和拍摄,保护藏羚羊免受猎杀和非法贸易的侵害。
观众可以看到这些保护者的艰苦劳动、坚毅的意志和对自然生态的热爱,这一切都是以真实的镜头和真实的故事展现给观众。
影片以纪实的方式揭示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影片展现了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片高山草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只野生动物都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这片土地和这里的野生动植物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未来。
观众可以看到,当地的牧民、保护者和科研人员为了守护这片土地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理解和珍惜。
这些都让人意识到,人类和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只有保护自然,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影片以纪实的手法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可可西里》是一部以自然保护为主题的纪实性影片,讲述了一群志愿者在青藏高原上保护藏羚羊的故事。
本片以真实的影像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残酷,呈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片的纪实性体现在其真实的拍摄地点和对象上。
《可可西里》拍摄地位于中国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交界处,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无人区之一,藏羚羊和雪豹等野生动物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生活。
影片中展现的那些壮美的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的真实生存状态,无一不展示了自然界的伟大和神秘。
导演通过真实的拍摄手法,将青藏高原的美景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观众,使得观众无法否认这片大地上真实的存在着这些生灵,而它们的存在又是如此的壮丽。
影片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自然保护者们的艰辛和坚守。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气温最低的地区之一,这里的环境对人类来说是如此的恶劣。
影片中的自然保护者们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挑战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着艰难的巡逻和保护工作。
他们不惧风雪,不惧严寒,坚守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这片纯净的天地。
影片以纪实的方式展现了这些自然保护者的艰辛和坚守,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考验和自然保护者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
影片通过纪实的方式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而自然保护者们的出现,正是为了修复这种不平衡。
影片通过真实的记录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每一个生命都有着它存在的意义。
我们无法剥夺自然界的生灵们的生存权利,我们必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影片的纪实性还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上。
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保护问题和野生动物保护问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所能解决的,它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影片《可可西里》通过真实的记录和展示,激发了观众对自然保护问题的深刻反思,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镜头分析:环境造型与全景张力一、主角可可西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可可西里》的镜头语言是冷酷,内容也是。
营造好电影的空间, 从整体上把握环境的气氛和氛围,选择典型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元素来构建一个其有整体感的空问构架。
在这一点上,可可西里本身就是一个视觉奇观, 它以强烈的地域特征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可西甲》独具韵味的环境造型选择计刊可西里成为影片真正的主角!青藏线上那 一马平川的戈壁滩,星罗棋布、明镜般的湖泊和冰河,连绵起伏、雄奇秀美的巍峨雪山,格 尔木、察尔汗盐湖、楚马尔河、昆仑山口、纳赤台、不冻泉等自然风光一气呵成。
这些景致非常美,却非常危险。
在影片呈现可可可西里生存的残酷之前,有一个段落先铺陈了它的绝美:低沉好听的 歌声借流水、白云这些环境造型景物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 到大涯海角,我都会回来,亮晶品的白云捎去一封信思念您• 得不像人间的夜空,因高原缺氧而睡不着的男人们正讨论着, 的青山、美丽的少女的意思” 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像谈起自己的恋人或者母亲。
单纯、质朴、勇敢、执著自然延伸开来, 也给壮士们营造了一个短暂的抒情段落。
都没有找到。
这里到处是吃人的流沙。
我们看到了它神秘、绝情的另一面。
故事发生在生存环境独特的可可西里,始终在低调地旁观它见证幸福与温柔,也见证 死亡。
滩上挣扎刘栋下车,取下轮胎、麻包。
:“似流水似流水,阿妈不管我走”然后是那个星空,那个美“可可西里在藏语里就是美丽 ,'.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个脚印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
夜色里,四个面容模糊的男人提到可可西里,话语自豪而温柔,就 空间环境与此时人物的心境、情绪那么吻合,巡山队员身上的得到外化和强化,美丽的全景、美丽的夜空给电影“后来这个地质学家〔在布格达峰)失踪了,到现在 ”对话之后,依然是美丽的全景美丽的夜空,只是,大全景一全景。
如画的戈壁,远处,一辆吉普车开近。
车停,发动机的轰呜声。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简介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由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纪录片,于2004年上映。
该片记录了中国青藏高原上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展现了这片区域的美丽壮观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影片以其真实感人的画面和震撼人心的故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可可西里地区被誉为“世界第三楼”,拥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吸引着无数科考队和摄影师前来探访和记录这片宝贵的生态资源。
影片通过真实的影像和纪实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这片区域的美丽和脆弱,唤起了人们对自然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反思。
《可可西里》不仅是一部记录片,更是一部关于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2. 正文2.1 纪实性的体现影片《可可西里》在纪实性方面体现得非常出色。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他们的对话和行为都显得非常真实自然。
导演通过镜头的选取和剪辑技巧,将这些场景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背景选定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区,这个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活状态也被真实地展现出来。
观众可以通过影片感受到这个偏远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影片还还原了真实发生的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真人真事的还原,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可可西里》在纪实性方面的表现可谓是非常成功,观众能够通过影片感受到真实事件所带来的震撼和启示。
2.2 真实的背景《可可西里》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纪录片,其真实的背景是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区。
这一地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交界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无人区之一。
可可西里地区是中国三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影片通过真实的背景展示了这片荒凉而美丽的土地,以及其中生活的动植物。
在可可西里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高海拔、恶劣的环境条件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动植物群落,有着许多珍稀濒危物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肮脏的荒山,奸恶的商人
提起边疆,想到藏区,脑中浮现的是连绵的雪山,成片的草原,朴素的牧民和迷人的高原红。
但这所有浮现的一切,可能源于它真的太美,也可能源于我们的不了解,源于我们的凭空杜撰。
我们情愿相信那是一片佛光笼罩的净土,谁会想到现实生活中“净土”每天上演的是杀戮,是罪恶。
影片的开篇的第一秒便已将观众脑中美好的幻象打得支离破碎。
枪,一群灰头土脸的人,没有微笑,没有高原红,这便是观众第一眼看到的一切,一个不一样的可可西里,一个令人难以接受却是影片极力还原的真实的可可西里。
偷猎者们从容地开枪射击藏羚羊,而代表正义的巡山队员却被捆绑在地,眼含热泪,观众看不到应有的愤怒,有的是令人动容的怜悯眼神。
实际上影片运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在影片的开篇昭示最后的悲惨结局一方面引起观众的观影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为了着重突出和深化主题思想。
灰暗的影调从影片的开始就为观众带上了一个沉重压抑的紧箍咒,将观众时刻沉浸在无尽的人性的丑恶中,在自然方面,灰暗的影调在表现自然景色方面使影片所表现的画面更加贴近真实的可可西里,在艺术处理上,灰暗的影调又着重突出了人性的扭曲丑恶,猎杀藏羚羊的人是灰色的,这一片大地是灰色的,充满了杀戮,即使是所谓的正义,也不过是以暴力对抗邪恶,换句话说也是一种杀戮,在可可西里,每天都有枪响,有时倒下的是好人,有时倒下的是恶人或是藏羚羊,总之这是一处被死亡诅咒的地方。
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大景别镜头用以表现可可西里独特的景观特征,荒凉,空旷,不仅表现了当地的地理特色,也照应了影片主题,从深层次上来讲,也表现着人性的荒凉。
影片中有许多情节的都加深了观众的这一印象,秃鹫以尸体为食,同样这样一种动物在人们心中代表着恐怖和死亡。
秃鹫盘旋在巡山队员的尸体周围,大量的秃鹫啃食着成片的藏羚羊遗骸,这样的一种景象既符合情理又同时给予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我们藏人吃肉,刀口对着自己。
”这是《可可西里》中的一句台词,在藏语中,可可西里的意思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
而“刀口对着自己”再次表现了真正的藏人是友好平和的,对待藏羚羊,那是可可西里的“少女”……但影片通篇表现的却是“肮脏的荒山,奸恶的商人。
”影片试图唤醒人们心中对于珍惜动物保护的态度,并希望政府积极的作为。
影片所表现的“非正义大行其道”是扭曲的,不合理的,但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又显得合乎情理,“我们没有编制,只能没收,没权利抓人。
”凭着一腔热血,一群年轻人试图以暴力维护自己的美丽家园,但是力量却显得如此微弱,迫于生计,巡山队甚至也需要贩卖一部分收缴的藏羚羊皮毛,令正义也蒙上了一层灰色,但是谁又能怪罪他们呢?倘若政府积极介入,倘若面对珍惜动物人们能够留存一点怜悯之心,巡山队的境地不会如此可悲,藏羚羊也不会数量锐减。
巡山队员面对被击伤将死的偷猎者,祈祷且脱帽致意,对于生命的敬畏不仅警示着观众,也教育着观众,深化了主题传播了核心价值观。
但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又会刑讯逼供式殴打逼迫偷猎者,这样的一群散兵游勇同样充斥着“野蛮”“原始”,影片着重表现了以暴制暴这一独特的人文形式,到处都是偷猎者,到处都是吃人的流沙,更与先前可可西里的藏语意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对政府的讽刺也是对观众的警醒。
悲哀,或许是对影片种种视觉元素的另一种释义,准确的说也是一种悲壮。
“但愿不要下雪”一句台词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向观众的心:对于巡山队员的生死全凭车印听之任之,全由天气决定,岂不悲壮?“我卖过皮子,可我没办法,见过朝圣的人吗?他们脸和手脏得很,心却是干净的。
”岂不悲壮?陷入流沙,活活被埋,独特的构图所表现的是大片的黄沙,吉普车位于右下角,平整的沙地上已经空无一人,岂不悲壮?瑞塔撞上“老板”,最终被冲锋枪打死,罪恶当道,打死正义,回想巡山前在驻地的彻夜歌舞,岂不悲壮?
影片的最后在哀婉的藏语祈福曲中落幕,并向真实背景中的志愿巡山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