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与方法共46页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PPT1共49页
以六种不同的发音和口型,牵动不同的脏腑经 络,使气血畅通,祛病强身。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
“六字诀”的著名养生法。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大气、勇气、浩然正气,气贯长虹---武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弘一法师说:人活着为了呼吸,呼者为出一口 气,吸者为争一口气。
气功锻炼主要通过调心、调息、调身, 来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什 么 是 “气” ?
什 么 是 “气” ?
由于“气”在人体内分布的部位及作用不、经络之气等。
就其生成和作用而言,主要有元气(真气)、宗 气、营气和卫气四种。
“元气”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受之于父母,随 生命而来,存于下焦。它是机体生化的原动力, 能激发和推动腑脏,促使其发挥功能。
吐纳养生
吐 纳 养 生
用呼吸、吐纳来健身养生以求长寿的方法,是一种 最简便而又效果很好的养生法。
古人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 相通,经常吐出体内浊气,吸纳天地之清气,可以 长寿延年。
《庄子》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 为寿而已” 。
行 气 养 生 通过行气来达到长寿的养生方法。 晋代葛洪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
《道德经》第五十章中,老子讲了一 段关于摄生的事: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 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 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 其无死地。”
1.1 传 统 养 生 的 内 容
《道德经》第五十章中,老子讲了一段 关于摄生的事: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 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 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 地。”
因此,元气充盈,则腑脏机能旺盛,身体健康 无病。反之,身体就会衰弱。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与方法48页PPT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与方法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本文是我整摘于各网页有关“中国传统养生”的信息资料(特别是百度文库施俊老师《传统养生学理论》的PPT课件)所得,总觉得不够全面也不是很方便,现整理成Word文档,以供交流和学习。
请尊重本文中各位笔者的文字。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
中国传统养生,其来源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旨在表述养生对人类生命全方位的影响。
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
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
养生要养好,一鳞半爪地学习一些养生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养生理论,理解其思想真谛。
中国养生学以古代中国传统生命哲学思想为基础,是具有浓郁东方色彩及独特效果的健身延年理论和方法。
在基础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包括气一元论、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形神合一、性命学说、天人相应论等思想都对养生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气一元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元。
为天地间的起始物质;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
世间万事万物均在于一气之变化,物的产生是气之聚,物的灭亡则是气之散,全字宙只是一气而已。
《内经》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元,形态万千的物类,均为太虚元气一气所化,故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气也是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称“原气”、“元气”、“真气”。
气遍布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所不到。
人体与自然界皆本源于“气”,“人与天地同纪”、人与天地相应。
《内经》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所致”。
2 传统养生理论基础和方法
《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 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时,便有可能 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
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量耗伤机 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 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 病症变化,即属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 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为 由阴转阳,病情好转。
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
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 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
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 律的一种思想方法。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 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 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 阴阳变化情况。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 一而已”(《横渠易说·说卦》)。
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 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这种阴阳对 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 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元的物质 概念。
诸如此类,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 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 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
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
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
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 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 阳。
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 (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体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学教学课件
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 中西医汇通:在抗争“废止中医”的同时,学
习西医,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
• 指导思想:“东西文化,应相互容纳,科学得 哲学以深造,哲学赖科学以证实,将来道器 合一,为物不二,冶古今中外于一炉”。
第21页,共66页。
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 中医学来源于感性认识,服务于理性实 践。
第3页,共66页。
第一章 中医学总论
• 中医学是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 法思想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的积累, 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传统 医学。
中医学的特征:
以综合的方法为主
从宏观的角度
动态地研究人体各种内在联系
祥于机能 略于结构
现代医学的特征:
• 战国晚期,先哲们还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然界 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并认为 五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遂建构起一整 体关联的世界图景。这一学说渗透进入中医学, 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一大方法。
• 了解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异同
•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36页,共66页。
中医学总论复习思考题
• 中医学和西医学有何不同?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37页,共66页。
第二章
第38页,共66页。
第39页,共66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 萌生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 是用来解释宇宙和自然的理性知识,包 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论的内容。
• 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
三个特点:
• (1)学科分支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 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 著。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课件1
二.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个形态结构,即肌肉、血 脉、筋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 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是人的物 质基础; 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又 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人体功能的 反映。 这二者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 附于形而存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中国传统养生方法——十六宜
发宜常梳,面宜多擦; 目宜常运,耳宜常弹; 舌宜抵腭,齿宜数叩, 津宜数咽,浊宜常呵; 背宜常暖,胸宜常护; 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撮; 肢节宜常摇,足心宜常搓;
皮肤宜常干沐浴;大小便宜闭口勿言。
1、发宜常梳
中医认为,发乃血之余,脑之华。又曰:发, 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肾者,其华在发。 头为诸阳之会,其发覆之,常梳理头发,可促进诸 阳升发,百脉调顺,气血不衰,精神充沛,同时, 亦可对头部穴位起到按摩、刺激等作用。 每日晨起或临睡时,两手十指自然分开,屈指 成龙爪状,以指代梳,自前额发际梳起,经前额、 头顶、脑后,由前往后,再由后往前,循环往复, 轻重适当,计数16次为宜;俗称“千梳头”。 常梳理,可醒脑健脑、明目降压、祛风止痒、 健发乌发;并可防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心悸、 脱发及神经衰弱等疾病。
8、浊宜常呵
浊,指体内之各种浊废之气。今之人,不知悲怒惊恐忿 哀而损其身,忧愁思虑伤其气,故人之病多从气生,致有中 满腹胀,积聚喘急,嗝、噎,皆由于气也。而浊气则是由此 而产生的种种杂气。 每日清晨,选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之所,周身放松, 心无杂念,神不外驰,以鼻吸人新鲜空气,以意引至腹部丹 田,当胸腹气满之时,缓缓张口,将体内浊气徐徐呼出,一 呼一吸为一息,六息过后,可吸长呼短,意守丹田。吸时, 脚后跟抬起,舌抵上腭搭鹊桥,下缩谷道通任督;呼气时, 脚跟放下,舌尖放平,念“呵”字,勿令耳闻。如此循环往 复16次,此即“吐故纳新”是也。可消除积聚,通调肺气, 开胸顺气,调理七情,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可 预防胸闷气短,咳喘不适,以及各种噎嗝之症。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无需用功夫深读。
重点应学习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与方法,并付诸实践,形成习惯。
二、我国传统的养生基础理论知识(一)天人合一理论天人合一论是传统养生中顺应自然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
中国养生家将人体养生活动置于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中去考虑和认识,按自然法则的规律来养护生命,从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认为人体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
《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是受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影响到人体生理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养生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利用自然变化的规律来进行养生实践活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人天观不只是“顺天”、“顺乎自然”,而是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的关系,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和长寿。
(二)形神共养理论形,指形体。
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
形神共养既要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整。
使形体康健,精神健旺,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稳发展。
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神和形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
形是神之宅,而神为形之主。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不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
”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附,神与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魏末晋初的著名养生家城康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神的生机旺盛,是建立在形体健康的基础上的,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
另一方面,神的昌盛与否,也直接影响形的盛衰存亡,《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神灭论》中说:“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形神共养是延年益寿的主要手段。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和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和方法一、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思想的发端所谓“养生”,就是保养生命。
保就是护利御害,养就是扶正祛邪,就是要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也就是“天人合一”。
养生涉及许多方面,张湛讲的“养生大要”包括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室、反俗、医药和禁忌等十项。
其中的啬神、爱气、导引、养形就属于人的生命体的自我运动和锻炼方面的活动。
可见,在中国的养生体系中,人的生命体的自我活动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形成了一套关于人体运动锻炼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体系。
它是运用人自身的运动锻炼手段,对人体生命功能进行强化或优化的有目的的活动。
这种身体运动是为养生长寿服务,即以养护生命使达最长期限为目标的体育活动。
由于它以养生保寿为目标,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中国养生体育。
二、主要养生学派我国养生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几千年发展,形成了许多学说流派。
养生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
其主要流派有:1.静神养生学派。
该学派是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的学派。
静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他们提出“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理论,并编制了导引、吐纳等一整套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老子》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所为不死之药”。
《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教学角度提出静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神气,这为该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静神可以抗衰延年,因为神主持生命,人的思虑、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风守,不宜躁动妄耗。
强调要少私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动,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2.动形养生学派。
该学派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
《吕氏春秋》强调精气神与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
如《尽数篇》:“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
针灸推拿养生
1、足三里 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 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具防老及强身作用。灸法: 用艾条、艾炷灸均可,时间可掌握在5~10分钟。
第9页,共46页。
5 手少阴心经 午时〔11 点至13点〕—心经旺。 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 气;“心主神明,开窍 于舌,其华在面。〞心 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 、养气、养精。人在午 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 大有好处,使可下午至 晚上精力充分。
第10页,共46页。
6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
15点〕—小肠经旺。未时分 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分 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 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 养进展调整。如小肠有热, 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 水、喝茶有利小肠排毒降火。 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 火、疏肝理气;
第16页,共46页。
12 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 点〕—肝经旺。人的思维和行 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 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 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 的丑时完成。
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 医理论认为:“肝藏血。〞 “人卧那么血归于肝。〞如果 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 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 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 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 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 晦暗长斑。
第24页,共46页。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课件
养生的概念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 生命;
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 补养、积蓄的意思;
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以达长寿, 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 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 论和方法。
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健康
长寿的思想有关。上古先民生活环境极端恶劣, 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 防治疾病的需要。
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发展 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代表作: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 2、四个方面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又称 《内经》,是世界上 现存最古老、最完整 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 长达14万字,总结了 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 和实践经验。
《黄帝内经》的养生 思想极其丰富,至今 对医学和人类健康生 活仍有重要意义。
四方面理论
天人合一理论 以积极的态度顺应规律 形神共养理论 形体和精神均衡发展 阴阳协调理论 神奇的阴阳平衡 整体观理论 注重整体的平衡和稳定
结合以上知识,你有哪些启发?
传统养生健身方法
五易八六导大 禽筋段字引舞 戏经锦诀术
五禽戏
手型
虎爪、鹿角、熊掌、猿钩、鸟翅、握固
步型
弓步、虚步、丁步
平衡
提膝平示
跟随音乐,一起练 习和体会动作
本节回顾
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五禽戏中“虎戏”的“虎举” 愿大家身心健康,天天向上!
中国传统养生学主要的养生方法
中国传统养生学主要的养生方法传统养生学内容全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尚古顺俗,从而保留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古代养生理论与方法,求实致用的民族文化特点又保证了所传承的养生文化的实效性。
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包含了诸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传统养生理论与实践方法,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静(行气)为主的,如静坐、养气功等;以动(导引)为主的,如五禽戏、八段锦等各种导引术;以呼吸为主的,如彭祖闭气术;以特殊食物为主的,如药饵养生术;以男女阴阳修炼为主的,主要包括历代房中术;注重生活常识的,如研究居住环境的风水术中符合科学知识的内容;其他还有四时起居、四时调摄法,等等。
一、行气术行气,又称吐纳、调息,是一种以呼吸促进内在气血运动为主的养生方式,是一种自我控制的内循环运动。
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有行气活动的记载及具体要求的描述。
战国初年的“行气玉佩铭”也记述了具体的行气路线,表明当时行气术已较为成熟。
行气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练习者以“意守”为主要特征,通过意念固守身体的某一部位,达到以神养气、以气养形的目的。
这种行气方法重视呼吸与内在行气感受的配合,对练习者的综合要求不是很高,而锻炼效果又比较明显。
第二类是源于“行气玉佩铭”所述之法,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周天行气法”,即气沉丹田,进而循人体前后的任、督两条主要经脉循行,在高级阶段后可以促使内气沿人体全身的各大经脉循行,在这种行气过程中增强生命力。
这种行气方法以《周易》阴阳运动原理为框架,以“黄老”精气学说为内核,借用炼丹术语,构筑了行气炼养术的理论模式,最终形成著名的内丹养生术。
行气术的练习方法主要讲究松、静、自然、意气相随等。
松——在练习中要求达到整体生命的放松状态,即在身心高度放松状态中,达到自我生命的调整。
松是全面的,不但要做到肢体的放松,而且还要做到精神的放松。
静——要达到身心完全放松,就必须做到身心的安静。
因为处于“动”的状态,就必然导致身心的用力和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