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各国基本国情与政治体制的建构
第一讲 国际政治体系
![第一讲 国际政治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17c7abf9700abb68a982fbce.png)
返回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1919年,一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 盟国)27国,凡尔赛宫,分配战争利益;1921年11月-1922年 2月 华盛顿会议,美、英、日、中、法、意、比、葡、荷 9国 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捷克斯洛 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德国的疆界重新划分。 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奥斯曼帝国萎缩,只留有欧洲的伊斯 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细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 重新瓜分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奥斯曼帝国的属地,由 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 成立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美、英、法、意、日签约确定了海军主力舰和航母吨位比例, 大国在中国的利益重新划分,对中国实行 “门户开放,机会均 等”政策。
1950-80
北约
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sation
• 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1949年成立。最初12国,目前28国。
• 核心内容:
• 集体防御:“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的 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 缔约国的进攻。”
• 背景:
明初海禁及其影响
• 1433年,明成祖颁布禁海令,并禁止制造两个桅杆 以上的大船,自行终止了航海活动和海外贸易。12 年后(1445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斯)才到达 佛得角。 • 中国禁海在东亚和南亚海域留下了权力真空,出现 了两个结果,一是日本海盗开始大规模袭扰中国沿 海;二是穆斯林商人恢复了在印度洋和南中国海的 优势。 • 尽管阿拉伯人善于经商,但一盘散沙,没能形成集 体优势,也没有强大的海军,因此,1498年葡萄牙 人(达· 伽马)绕过非洲进入印度洋时没有遇到任何 有力的抵抗,从此建立了西方在南部亚洲的海上霸 权。
西方政治制度笔记
![西方政治制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9514f727fd5360cba1adbf1.png)
导言:西方政治制度:是一个总的概念。
它包含了所有西方国家,也就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它所包含的内容既可以是过件政权组织的具有根本性的政治制度,也可以是保证国家政权组织正常运作的具体制度。
国家结构: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1. 民族国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具有同意的民族阶级利益以及同质的国民文化的、由本国统治阶级治理并在法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主权国家。
2. 城邦:即城市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
每个城邦都是自给自足的独立单位,互不统属,国小民寡。
3. 城邦民主制:是指城邦国家中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行使决定国家大政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的政治制度。
4. 议会君主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利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
5. 封建君主制:是对5-17世纪中叶西欧封建国家的主要的政治形态的一种统称。
它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物。
第二章: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1. 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制度。
2. 代仪民主制: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以行使国家最高权利的政治制度。
3. 世俗化:是指国家的合法性依据是“此岸原则”,即根据自行负责的理性来建构其法权体系和同志技术的原则。
4. 人民主权思想:是近代西方思想学家提出的,在近代西方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的理论成果。
它以自然法、契约论为基础,论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确立人民的自由意志在国家生活中的最高地位,借以否定君主主权论和议会主权论。
5. 分权:即权利分立,是指国家权利不能集中于国家机构的某个部门或者一部分人,而应当合理地分割成若干部分,由宪法授予不同的国家机构(部门)和不同的人民所执掌。
6. 制衡:是指分立为不同部分的权利之间应形成彼此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独占优势。
7、宪法委员会――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中比较重要的监督机构。
以中国为例,说明一国政治体制构建与国情的关系
![以中国为例,说明一国政治体制构建与国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dbc3e543c1ec5da50e270bd.png)
以中国为例,说明一国政治体制构建与国情的关系关键字:中国,政治体制,国情摘要:各国政治体制之所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类型,是与各国独特的历史与国情密切相关的。
一个好的政治体制是不能直接从外国照搬过来的,只有那些适应于本国国情的体制,才能在本国的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
因此,一谈到政治体制的构建,我们必须把它放到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框架中去考察,应该说,只有适合本国实际的政治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
综合世界各国的有关情况,政治体制的构建往往和自然环境、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历史传统与习俗民情、传统的法律习惯与法律制度、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构建者的个人素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中国今天似乎人人都在谈民主,谈政治体制改革,希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但究竟什么是政治体制,看来并不是人人都弄懂了的。
所谓政治体制,就是权力集中的一种形式,并由此组成政府。
权力的集中有专制的集中与民主的集中之分。
在世界上,从十七十八世纪起,民主政体代替专制政体而起,国家现代化开始了。
我国的政治体制就是民主权力的集中,其形式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所产生的国家权力机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以及各种监察机构和权力制衡机构等组成的政府。
现从自然环境、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历史传统与习俗民情、传统的法律习惯与法律制度、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构建者的个人素质五个主要方面谈谈政治体制构建与国情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陆地邻国北面有俄罗斯、蒙古;西北面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有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面有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面有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国家东面为韩国、日本;东南面为菲律宾;南面为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就如孟德斯鸠曾经说所:“岛屿的人民比大陆的人民爱好自由,岛屿通常是很小的,一部分人民不那么容易用来压迫其他部分的人民;海洋使他们和大的帝国隔绝;可以比较容易保持自己的法律。
政治学课件国家
![政治学课件国家](https://img.taocdn.com/s3/m/5fe7ffe7192e45361166f583.png)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3.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 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对工人的雇 佣制。资本主义国家又可分为自由资本主 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4. 社会主义国家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 资料公有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意识形 态。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 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4、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 国家治理体系建立的背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转型与国家、市场、社会格局初步形成。
➢ 市场治理: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 政府治理:政府职能转换 ➢ 社会治理:社会矛盾综合治理 ➢ 存在问题:政府权力绩效欠缺;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分配
不公;社会矛盾尖锐化;共治网络不健全
国家失败的特征:暴力横行,国民缺乏安全感;贪污盛行,制度形同 虚设;人民生活每况愈下,社会矛盾激化;无法有效控制国境,容易 成为跨国犯罪和恐怖主义深渊。
2.依附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勾结型国家、俘获 型国家)
3.自主性国家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国家治理历史回顾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什么 如何建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威权主义国家发生了民主转型。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806a42d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9.png)
单元设计单元名称第一单元政治制度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只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
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
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和西方政治演变的不同。
2.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在初中时对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秦汉到明清的中央、地方制度以及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并不陌生,但学生的历史知识仍相对零散,未建起完全的系统的抽象思维体系。
(2)学生对秦前后政治制度的异同、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等抽象性知识仍需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逻辑,按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补充相关的文本、图片和音像资源,力求攻破本课重难点。
3.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单元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秦以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线索。
能通过展示图片、文字、影像等史料,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探讨先秦与秦以后政治制度的异同点;阐释秦汉到明清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与分析其特点;阐述秦汉到明清地方政治制度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发展特点同时学会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性。
重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演变难点:分析政治制度形成与演变4.单元整体教学思路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主要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规律。
第1课内容在《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第一单元——政治制度中,该单元囊括了中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制度,并通过不同制度的共性与特性,引导学生感受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深化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第一单元 各具特色的国家 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第一单元 各具特色的国家 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6316e38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c.png)
否联定,民而主专与专政政与相民互主依是存辩,证凡实统行一民的主,制是度民的国主家制,国必家然的包两括一项定职阶能级。的民主,同时包
系 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对点训练】(2021·辽宁·高考真题)据统计,西方国家的数据资源92%存储在美国
,4%存储在欧洲,美国的电商及其社交平台占据欧洲绝大部分市场。2020年底,欧盟
提醒:专政≠专制 民主
专政
度区别集专中实范本阶制在质围质级独个:内属的裁作,性别为按:也人国照民是手家多主一中制数具种,度人有国对的的鲜家国民意明主志的制家,,阶度重其实级,大实现性其问质国,突题是家是出的在职服特能务统决。于治征策统阶在实治级于行专力级,个政,的在人就强意统专是制志治断统被阶。治统级阶治专级阶内制凭级部是借服,对国从权民家统力主权治高阶的
综合探究四 国际视野及国际人 才
第一单元 各具特色的国家
第一课 国体与政体 第二课 国家的结构形式
目录
考情统计与课标要求 构建知识体系 核心考点精讲与突破 关键能力提升
01
考情统计与课标要求
考情统计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
1.了解国体和政体的 关系,揭示国家的本 质,理解国家管理形 式的多样性; 2.解析国家的结构形 式,理解维护国家统 一、捍卫国家主权的 意义; 3.引用实例,比较不 同国家的特点及其发 展状况,阐明我国的 总体国家安全观。
02
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 国家观
产生
本质
国 家
民主 与 专政
国家性质
国体
决 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
定现
政权组织形式 政体
政党
现代资本 主义国家
政党 和利益
我国政党制度
高中政治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第一单元 各具特色的国家 知识整理
![高中政治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第一单元 各具特色的国家 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58cbbc6a216147916112883.png)
第一单元各具特色的国家第一课国体与政体1.1.1 国家是什么一、国家的本质1.国家:(1)产生: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以后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
(3)国家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
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4)基本职能:政治职能(根本职能),经济职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5)本质: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2.民主与专政(1)区别:含义不同①民主是指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
②专政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政治统治职能是国家的根本职能)。
(2)联系: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3.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
当今世界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国家。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新型专政),我国的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新型民主)二、认识国体与政体1.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区别(含义不同):①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②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
(2)联系:①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
②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③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一成不变的。
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全套)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3ea109612b160b4e777fcf2e.png)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导论在导论部分,我们主要讲述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通过介绍当代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吸收有效的研究经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解,改进我们传统的研究方法,开创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的新模式.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政治制度,通常是指与一国社会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权力机构和基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机关的体系和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制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内容包括:各国的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现行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变迁及其各种模式以及地区研究和国家研究等.综合上述一些概念,本书把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项内容:(1)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体问题,其重点是研究哪个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统治地位.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一个国家中谁统治谁的问题.(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体问题.主要研究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因为没有按照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政权机关,统治阶级就不可能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因此,所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按照本阶级统治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设立国家权力机构,规定这些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并确定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产生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种类繁多的政体形式,许多政治思想家研究过政体的分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是三分法,另一种是二分法.(3)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重点研究的是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单一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单一主权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复合制是指由若干个具有较大自主性的政治实体联合组成各种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4)国家机关体系.主要是指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设立的整个国家机关的总称.一般说来,国家机关可以划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5)其它具体的政治制度.这主要是指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国家政治生活有序进行而规定的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机构及其运行规程,如选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政党制度等. 2.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是指对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这么多国家,这么纷繁复杂的政治制度,不可能在一门课中全面地进行研究,只能选取少数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课程把视点放在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上,再加上一个传统上常被视为东方国家的大国——俄罗斯,着重对英,美,法,德,日,俄六国进行政治制度的分析和比较,以求使学生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和研究,初步了解和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上述国家的政体情况也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目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政治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不同类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以及有关外国政治制度的一些基础理论,掌握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能.其次,通过加深对外国政治制度的了解,掌握各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取其经验,避免其失误,并从中探讨出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模式,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再次,通过学习,提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分析能力,积极地对一些国外较流行的政治理论及政治研究方法进行理论上的剖析,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掌握最新的政治学研究模式和分析框架,把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引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二,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现状和方法在早期,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理性主义(哲学推理法;历史主义(历史探究法;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经验研究法,这些方法可以统称为旧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华莱士和美国的本特利都认为,研究政治制度仅仅从哲学上,法律上,制度上来研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些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偏重于静态,要从活的制度去研究,就必须进行动态的,系统的研究.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兴起,各国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从行为,机制,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政治制度进行研究.一方面,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开始采用"科学化"的量化研究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抽样统计,理性模型等方法开始成为常用的研究技术;另一方面,政治学者们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汲取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发现,结构—功能主义,系统理论,有机体学说及其相关术语逐渐成为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语汇.至此,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使自己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互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中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研究的方法这是最为基本的一种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事物作出初步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认知和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或相异的表象特征和本质特征,进而达到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解释.所谓比较研究,则是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2.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研究方法所谓结构—功能主义是指那种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系统,试图通过探讨其结构和功能而揭示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首创.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结构和功能,结构即某一系统内由特定行为主体所构成的组织安排,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或不同角色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功能即与此类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之目的和过程相关联的影响或行为结果;其基本的分析逻辑在于强调结构与功能的不可分割性与互相转化;任何结构都会产生特定的功能,而任何功能也必定来自于某种结构.3.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所谓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是指那种认定在人的行为中存在着可以观察的各种一致性并据此可以解释政治行为和政治机构运作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受心理学影响,并关注社会化和人的学习过程,行为动机,人们对权威的观念和态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它所涉及的研究单位往往是个人和小团体.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常自称为纯科学研究,即只研究事物的本身,不研究事物的价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后行为主义"开始出现,它强调把制度和价值观引进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中,从而使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4.系统论的研究方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把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政治学研究中,创立了政治体系的概念体系及其相应的体系理论.整个政治系统的平衡有赖于经由反馈所实现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调适.在他的《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分析》一书中,伊斯顿把美国的政治生活体系主要划分为三大系统:即选举系统,社会团体系统及政党系统,并分别做了有关输入与输出的详尽分析.除了上述的几种研究方法之外,西方国家比较政治学研究中还曾经运用过以下一些独特的研究视角:政治地理观.也称为"地缘政治学",由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提出,它可称为政治科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地理观认为,一国的地理和生态状况与该国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经济成长阶段论.它来自于比较政治学研究中有关发展问题和现代化研究领域,由罗斯托提出.在罗斯托看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成长的历史,其间又必然经历六个阶段.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是指个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文化的内容,是政治观念形态的一系列表现形式,它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思想及政治理想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政治文化就是指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等,如道德标准,神权标准,理性,平等,自由,博爱等.(4)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处于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部,是探索个性及人际关系如何影响政治活动的研究分支,其潜在的研究领域是很广阔的.政治心理学试图利用能够确定行为规律的方式对政治行为者进行分类,探讨政治家们的行为动机.各国基本国情与政治体制的建构本章主要介绍英,美,法,德,日,俄六国的地理位置,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阐述各国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并探讨政治体制的建构与一国国情的密切联系.各国的基本国情及其现行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英国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的简称,它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方圆仅225,000平方公里的岛国.现有人口约5882万.居民中大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为伦敦.现今在位的国家元首是1952年2月6日登基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今天英国的政府体制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备起来的.英国学者塞缪尔·芬纳认为:"有三个因素,有助于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民主体制之一,即:地理,历史的连续性和工业化."因此,要了解英国的宪法,必须要知道英国的政治传统及其发展过程.英国的制度,不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不论是议会,法院或行政机关,都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之中,而并非完全由法令规章或宪法条文来创立的.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欧洲大陆的伊比利亚人移居不列颠群岛南部的冈陵上,这是英国最早的居民.9世纪初,威塞克斯王国获得联合王国中的最高统治权,统一了七国,并开始使用"英格兰"这一名称.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其亲属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进攻英国,并于12月在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世,英国开始了诺曼王朝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1640年爆发,而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复杂斗争和内战,终于在1688年以"光荣革命"而告结束,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当然,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真正确立经过了较长的时期,一直到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初,才逐渐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的"虚位国家元首制",政府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的议会内阁制,控制国家权力的早期政党等君主立宪政治的基本形式.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新旧阶级结构的不断整合,19世纪的英国爆发了国会改革运动,宪章运动,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和劳工立法运动等民主化运动.这些运动使英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政治的各种形式——立宪政治,公民政治,选举政治,议会政治,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文官政治,传媒政治,自治政治等日益从近代走向现代.为今天英国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美国,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它地处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北与加拿大交界,南与墨西哥相邻,与欧亚大陆之间,分别隔着大西洋和太平洋.美国的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亿,今天的美国,工业发达,门类齐全,其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工业设备,至今仍超过世界其他国家,2000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达9.8万亿美元,人均收入约36000美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信息产业也居于世界之首.美国的前身,是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的十三块殖民地.由于英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压榨和控制,导致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最终的结果则是来自各殖民地的代表于1776年7月4日在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著名的《独立宣言》,正式宣告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成立共和国.1787年5月25日, "制宪会议"召开.宪法草案于1787年9月15日由39名代表签字后提交在纽约召开的邦联国会通过.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在联邦政府临时所在地纽约宣誓就任第一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自此,美国真正成为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原来的13个独立共和国则降格为联邦以下的州.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架从此正式固定下来.法国法国的全称是法兰西共和国(Republic of France),它位于欧洲西部,面积55.16万平方公里,在西欧居第一位.法国人口为5850万,绝大多数人信仰天主教.法国首都巴黎人口在1000万以上,占人口总数的1/5,它不仅人口密集,而且还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及金融中心,也是全国交通的总枢纽.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漫长而又值得法兰西民族骄傲的过去给法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出现在法国沿岸.公元前600年左右,高卢人侵入法国并在此定居下来.到16世纪后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三牢牢控制了地方行政,司法和财政,专制君主制最终形成.路易十四执政后,自称"朕即国家",专制君主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掀起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启蒙运动,一代思想先驱高举"理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对中世纪的"神权","王权"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召唤人民为"天赋人权"而斗争.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堡垒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开始.8月27日,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在吉伦特派掌权期间,废除了君主制,处决了路易十六,于1792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从而摧毁了数百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过雅各宾派执政和热月政变以后,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波拿巴在资产阶级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任第一执政并建立军事独裁制.1804年,拿破仑又加冕当上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把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法国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防止封建制度的复辟都起了重大的作用.滑铁卢战败之后,法兰西第一帝国走向灭亡.1814—1830年是法国的复辟时期.1830年七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起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奥尔良王朝.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实行总统制.1848年12月,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一世的怀念登上总统宝座.到1852年11月,他强迫人民投票赞同恢复帝制,并获通过.法兰西第二帝国从此诞生.1875年7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获得通过,共和派自此在法国国家权力机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后,1940年6月,德军攻占巴黎,法国贝当政府向德投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65年后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46年10月,制宪议会起草宪法并获得通过,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正式诞生.1958年,戴高乐根据早年的政治设计,制定了一部新宪法,把"议会至上"的议会共和制改变为"总统至上"的半总统共和制.为此,人们把1958年建立的第五共和国的政府体制称为"戴高乐体制".至此,法国的政治体制才稳定下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德国,英文名称为"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德国的领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201万(1996年数字).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尔曼人.从公元3世纪起,日尔曼人部落开始结成部落联盟,其中较大的有法兰克,东哥特,西哥特等,这些部落联盟为形成日尔曼民族奠定了基础.公元476年后,日尔曼人大举南迁,他们向罗马人学到了许多先进生产和文化知识,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17世纪爆发的30年战争,使整个帝国分裂成365个大小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国,皇帝已无实权,德意志进一步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此时,德意志境内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中心已逐渐形成,它们是东北部的普鲁士和西南部的奥地利,两强争雄基本上决定了17至19世纪的德意志史.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862年任命俾斯麦为宰相,他实行"铁血政策",充分运用政治策略,施展外交手腕,凭借普鲁士的经济优势和军事势力,自上而下逐步地统一了德国.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巴黎近郊的凡尔塞宣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被任命为帝国宰相,控制了帝国的所有大权.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迫向协约国投降, 1918年"十一月革命"是德国历史上第二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结束了德国千年帝制,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30年代初,希特勒利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国内矛盾,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在1933年1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制制度.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各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纳粹德国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接管了德国的最高权力,德国完全沦为丧失主权的战败国.由于四国在重建德国和解决柏林问题上发生尖锐的意见分歧,导致东西方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柏林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方盟国分道扬镳.在美,英,法三国的推动下,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西方占领区内诞生;同年10月,在苏联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占区内宣告成立,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国家并存的局面. 在战后漫长的冷战时期,由于分属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两个德国的关系发展充满了矛盾和斗争.1966年后,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两德关系从此逐步走向正常化.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宣布加入联邦德国,两个德国正式统一,科尔出任德国统一后的首任总理,并因他为德国统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载入史册.日本全称日本国(Japan),是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0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37.78万平方公里.其中本州岛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2 %左右,是日本最重要的岛屿.日本全国人口约1.26亿,多数集中在各岛沿海平原和沿河地带,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一半.居民绝大部分属于大和民族,国民的宗教信仰以神道教,佛教为主.日本的国语是日本语.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根据战后日本的行政区划,现在的日本拥有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京都府,大阪府)和43县.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70年代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2000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了4.9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800美元,居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首,但由于物价高居世界第一,因此国民实际生活水平仍低于美国.日本经济是以垄断财团经济为主,以国有经济为辅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日本也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从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是日本历史上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公元3世纪末——6世纪,日本以大和(今奈良)为中心的畿内地区发生剧烈的社会变迁,形成了一个比邪马台国更大的奴隶制国家,称为"大和国",大和国统治日本约三百余年,史称"大和时代".公元645年,以"大化改新"为标志,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在此期间,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随着天皇制度的兴衰经历了由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到地方将军专权辖制天皇的"武家政治"的演变.特别是1603年在江户(今东京)建立的德川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幕府.直到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叩开封闭多年的日本国门,才彻底打破了德川幕府长期奉行的锁国政策.1854年,美国以炮舰政策迫使日本签定了"神奈川条约",开放下田,涵馆为对美通商口岸.在民族危机意识的驱动下,长州,萨摩等藩的地方武士中开始出现"尊王攘夷"思想,并积极酝酿各藩联合在"王政复古"的口号下发起"倒幕运动", 1868年发动了武装倒幕征伐德川幕府的战争,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终于彻底崩溃.1871年,明治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推行废藩置县的改革,它标志着推翻封建制度的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已基本完成,为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前提.1889年2月,《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它标志着二元君主制在日本正式建立起来.20世纪20年代,法西斯主义思潮开始在日本泛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蓄谋。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https://img.taocdn.com/s3/m/88ad6e9284868762caaed5ea.png)
会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第五章 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二)形成和发展时期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地位。 2.1954年9月,在各地普选的基础上,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这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 中央到地方正式建立起来。
• • • •
一、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建立 (一)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1949年9月) 《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确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 和政体 权力机关和最高行政机关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确立了国家最高 • (二)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 •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 • 2、中共八大(1956年)
第二章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 (一)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主要特点: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全面加强,同时,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其他方面(如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司 法与监察制度)则被削弱。
• 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全面加强 • (1)反右运动 • (2)法律虚无主义
第二章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 • • • • • • • • • • •
(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党的领导陷入瘫痪。 2、地方各级行政机关陷入瘫痪,权力落入“革命委员会”手中 3、人大制度全面瘫痪 4、“公检法”系统瘫痪 (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 1、1978年到1991年 2、从1992年至今 3、发展成果 (1)党的领导制度得到完善和加强 (2)人大制度得到全面恢复和加强 (3)政协制度得到巩固和加强 (4)法制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01政治构架:国家与政府
![01政治构架:国家与政府](https://img.taocdn.com/s3/m/78511cfff705cc1755270985.png)
——全部政治生活的基础与根本 全部政治生活的基础与根本
李永刚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系 副教授 电子邮件 liyonggang@
国家组成的世界
早期国家起源 恩格斯) 早期国家起源历史解释(恩格斯)
血缘关系
阶 级
地缘关系
原始氏 族公社
作为国家认同的民族主义2 作为国家认同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作为一套意识形态,体现在国 民族主义作为一套意识形态, 家的各种行政措施,政策和设施里. 家的各种行政措施,政策和设施里.例 如教育体制里的各种言行(升旗典礼, 如教育体制里的各种言行(升旗典礼, 国家史地的教学与考试),地图的绘制, ),地图的绘制 国家史地的教学与考试),地图的绘制, 国家历史的编纂与传递, 国家历史的编纂与传递,博物馆等机构 的设置等. 的设置等.
国家的生存与延续
国家: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国家: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 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
民族国家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的,是一 民族国家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的, 种特殊类型的文化人造物. 种特殊类型的文化人造物.印刷资本主 义造成了文字同一性的想象, 义造成了文字同一性的想象,而由时钟 与日历所界定的现代时间, 与日历所界定的现代时间,又使民众产 生空间上同时性的想象. 生空间上同时性的想象. 这种想象并非凭空而来.它具有明显的 这种想象并非凭空而来. 历史事件起伏形态,独特的英雄人物, 历史事件起伏形态,独特的英雄人物, 以及特定的背景. 以及特定的背景.
社会成员的 自愿同意
以自愿同意为基础暗含着毁约的否决权 保护权利的尺度差别区分出强,弱政府 保护权利的尺度差别区分出强,
政府起源 奥尔森《权力与繁荣》 政府起源经济学解释奥尔森《权力与繁荣》
比较政治制度-第2讲-国家、国家形式与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第2讲-国家、国家形式与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0b38e26eff9aef8941e06a1.png)
2、国家观的历史演进
• (2)法人国家观 • 西塞罗:“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 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共同 体。”—《论共和国·论法律》 • 所以,国家就成了人民为了保障其共同利益,而自愿接受 限制自身权限的共同法律意识的产物,成为了一个法人团体。 • 国家一方面要服从服务于公权和公利,又要服从(源于神旨和 人类本性的)自然法。
• 多元主义国家观
• 认为国家只是一个反映和平衡社会各个利益团 体要求的消极机器,为保证其合理公正地分配 社会利益,国家应最大限度地将主权分配给自 治区域和职能性团体,以利于充分发展公民的 福利和个性。 ︵ ︶ 行 为 主 义 国 家 观 5
• 国家不应保有单一的主权,推动主权多元化。
2、国家观的历史演进
1、国家的阶级性
公共管 理机构
• (2)国家的双重属性
• 国家的历史形成方式决定了 它天然具有作为公共管理机 构和作为暴力统治机器的双 重属性。 • 前者是其作为“公共权力” 机构的一般特征;
国家
暴力统
治机器
• 后者是其在特定的历史语境 中的特殊属性。
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 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 分。 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 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 在非正式约束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
国家、宪法与政治制度
• 制度的作用:
• 在现代社会中,制度为人们的相互交往 提供了可予遵循的系统模式,抑制了可 能出现的有损公共利益的行为; 一个社 会的制 度化程 度与这 个社会 的文明 程度密 切相关。
• 缓解了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减 少了协调人类活动的社会成本;
大学政治教案设计:国家体制
![大学政治教案设计:国家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aa7069a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d.png)
大学政治教案设计:国家体制第一章:国家体制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国家体制的定义和分类。
2. 理解各种国家体制的特点和区别。
3. 掌握国家体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1.2 教学内容1. 国家体制的定义和分类。
2. 各种国家体制的特点和区别。
3. 国家体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家体制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国家体制的实例,加深学生对各种体制的理解。
1.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各种国家体制的特点和区别。
第二章:君主立宪制2.1 教学目标1. 了解君主立宪制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理解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运作机制。
3. 掌握君主立宪制在现代国家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1. 君主立宪制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运作机制。
3. 君主立宪制在现代国家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君主立宪制的定义、特点和运作机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君主立宪制在现代国家中的应用实例。
2.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君主立宪制的优缺点。
第三章:民主共和制3.1 教学目标1. 了解民主共和制的定义和分类。
2. 理解民主共和制的特点和运作机制。
3. 掌握民主共和制在现代国家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1. 民主共和制的定义和分类。
2. 民主共和制的特点和运作机制。
3. 民主共和制在现代国家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主共和制的定义、特点和运作机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民主共和制在现代国家中的应用实例。
3.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民主共和制的优缺点。
第四章:半总统制1. 了解半总统制的定义和特点。
2. 理解半总统制的运作机制和优缺点。
3. 掌握半总统制在现代国家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1. 半总统制的定义和特点。
2. 半总统制的运作机制和优缺点。
3. 半总统制在现代国家中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半总统制的定义、特点和运作机制。
历史教案: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
![历史教案: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1132c70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76.png)
历史教案: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一、介绍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在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政治体制的定义。
政治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和规范,用来管理权力和组织社会生活。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体制多种多样,涉及到政府形式、行政机构、立法机关以及司法系统等方面。
1. 国家元首与政府形式国家元首通常是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代表,担任象征国家统一和权威的角色。
常见的国家元首有君主(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总统(如美国总统拜登)等。
而政府则负责具体执掌实权,并执行具体事务。
各个国家的政府形式也不尽相同,包括议会民主制、威权主义制度以及单一党派专政等。
2. 行政机构与权力分配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和运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日常事务,执行由立法机关通过并由政府正式颁布实施的法律和规定。
权力分配方式有三种:(1) 集中型行政系统:国家权力高度集中,行政机构由一级或多级政府组成。
典型代表是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在中央政府下设立省、市、县等各级行政单位。
(2) 联邦型行政系统:国家权力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层面,例如美国联邦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中央政府与各个州拥有自己的合法权力,可以分担和协作处理相应事务。
(3) 委托型行政系统:对特定领域的管理和运营事务进行委托,并独立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例如欧盟就是一个具有委托型行政系统的组织。
3. 立法机关与决策过程立法机关是负责制定法律和监督国家活动的重要组织部门。
不同国家的立法机关类型和操作方式也各不相同。
(1) 一院制:只有一个议会结构,如英国议会。
(2) 双院制:议会分为两个独立但相互制衡的院系,例如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
(3) 多院制:除了双院制以外,还可能存在更多个数的议会结构,例如印度就是由参议院、众议院和立法会组成的多院制。
立法机关的成员通常由公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并在国家政策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4. 司法系统与权力监督司法系统是负责解释和适用法律规则,以及处理纠纷和冲突的体系。
一国国情与政治体制的内在联系
![一国国情与政治体制的内在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08eb5b4652d380eb62946dd0.png)
一国国情与政治体制的内在联系要了解国情与政治体制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首先必须清楚各自的含义。
何谓政治体制?政治体制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
政体包括了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方式,这也叫做国家结构形式;它还包括了各个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这通常称作政权组织形式。
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传统的法律习惯和法律制度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是指某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当我们将各国政治体制作相应比较时,会发现同样实行的是西方民主制,在不同的国家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比如:英国和美国。
在最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通过“光荣革命”诞生了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而通过独立战争在英国殖民地建立起来的美利坚合众国却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总统共和制。
究其原因,我想这就是各国国情差异所带来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政治文化和制度模式。
由此,引出所要讨论的话题:一国国情与政治体制的内在联系。
就一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传统角度而言,以英国和法国为例,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却采用了不同的政治体制,英国采用了君主立宪制,法国采用了共和制。
首先由于历史背景、阶级力量对比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形成比封建实力强大的力量,迫使封建贵族在革命后走妥协道路,以改良的方式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法国的大革命时,封建势力强大,王权高度集中,封建势力对资产阶级和农民采取高压政策,阶级关系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资产阶级和广大民众几乎无法和他们达成妥协,只能采取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王权。
其次,政治文化传统不同,纵观英国社会政治历史的发展进程,英国政治文化传统比较保守,善于妥协,整体改革往往采用渐进的方式。
而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展开了猛烈批判,形成法国激进的革命政治文化,对法国政治体制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https://img.taocdn.com/s3/m/4ffdcfabc77da26925c5b04a.png)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1. 历史方位含义
历史方位,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 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一个国家的进步,只有 从历史发展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 社会的变革,只有从时代变化的对比中把握,才 能更加清晰。辨明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对于深 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2.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方位
第一,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第二,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 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时期。 第三,当代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 在一起,中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 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四、全面深化改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一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三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 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五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六是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 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1.12大明确提出把“小康”作为阶段目标 2.13大提出“三步走”战略, 3.16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18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认识的步步深化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https://img.taocdn.com/s3/m/d4dc45ef76eeaeaad1f33058.png)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秦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讲最初设计思路。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主要讲解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学生认清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认清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
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地强调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我们都知道,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邓小平有一个判断,就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中国将达到中国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NP 将达到4000美元。
而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已经可以结束了?•其二,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外被迫承认中国的崛起这一事实。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已经成为经济强国。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达到1.8亿人。
•高等教育入学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一单元各具特色的国家第二课国家的结构形式第一框主权统一与政权分层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一单元各具特色的国家第二课国家的结构形式第一框主权统一与政权分层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0a335a7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2.png)
3.表现 (1)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
多指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 (2)国家主权通常以法律形式在 宪法 中加以规定,对外则表现为国家之 间的相互承认。
【特别提醒】 ①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 国家的独立自主性,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②国家主权原则是当代国际法的基石。主权平等是指各国均有平等权利 与责任,并为国际社会的平等会员国。主权平等尤其包括:法律地位平等; 享有充分主权之固有权利;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之人格;国家之领土完整及 政治独立不得侵犯;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制度; 履行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 ③国家主权成立的途径:一种看法是“宣示说”,即一国政府宣布其国家主权 之时,其国家主权就已自然形成。另一种是“承认说”,即一国主权之存在, 离不开其他国家的承认。
符合“一国两制”原则,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法治基础 ④旨在从根本上
变革香港特别行政区治理体系,消除制度机制上的隐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题点睛
答案 B 解析 ①③正确,“将从制度机制上全面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原则,确保 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港力量手中,确保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表明该 《决定》的通过是更好行使中央对地方的全面管制权,落实“爱国者治港” 原则的必要之举,符合“一国两制”原则,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法治基础; ②错误,人大没有审议权,人大代表行使审议权;④错误,该《决定》旨在完 善香港特别行政区治理体系,而不是“从根本上变革香港特别行政区治理 体系”,而且也不能消除制度机制上的隐患。
等
易错易混 辨一辨 (1)国家主权或者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性,或者表现为国家的独立自 主性。( × ) 提示 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的独立 自主性,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2)国家政权的更替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 × )
大学政治教案设计:国家体制
![大学政治教案设计:国家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b260b12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0.png)
一、教案设计概述1. 章节名称:国家体制概述2. 教学目标:了解国家体制的概念和分类;理解各种国家体制的特点和优缺点;掌握我国国家体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3. 教学内容:国家体制的概念和分类;各种国家体制的特点和优缺点;我国国家体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国家体制的概念、分类和各种体制的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国家体制的实际情况;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国家体制的优缺点和适用性。
5.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案例资料。
6. 教学进程:导入:介绍国家体制的概念和重要性;新课讲解:讲解各种国家体制的特点和优缺点;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国家体制的实际情况;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国家体制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 章节名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教学目标: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机制;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3. 教学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和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特点和运作机制;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缺点和适用性。
5.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案例资料。
6. 教学进程:导入: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和重要性;新课讲解: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特点和运作机制;案例分析: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三、总统制1. 章节名称:总统制2. 教学目标:了解总统制的概念和特点;理解总统制的运作机制;掌握总统制在我国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3. 教学内容:总统制的概念和特点;总统制的运作机制;总统制在我国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总统制的概念、特点和运作机制;案例分析法:分析总统制的实际运作情况;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总统制的优缺点和适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易十四像
路易十四青铜雕像
启蒙运动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掀起 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一代思想先驱高举“理 性”(rationality)、“人权”(human rights)、 “自由、平等、博爱”(liberty, equality, fraternity)的旗帜,对中世纪的“神权”、 “王权”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 批判,召唤人民为“天赋人权”而斗争。
法国革命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 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了象征封建 统治堡垒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开 始。8月27日,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将法国启 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诺曼王朝的建立
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其亲属法国诺 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率兵进攻英国,并于 12月在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 世(William I the Conqueror,1027-1087), 英国开始了诺曼王朝(House of Normandy) 时期。
威廉一世
德国的重新统一
1966年后,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推行 “新东方政策”,两德关系从此逐步走向 正常化。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宣布加 入联邦德国,两个德国正式统一,科尔出 任德国统一后的首任总理。
勃兰特下跪图
日本概况
日本全称日本国(Japan),是处于亚洲东 部、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国土由北海 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000多个 小岛组成,总面积约37.78万平方公里。日 本全国人口约1.26亿。居民绝大部分属于大 和民族。日本的首都是东京。
法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确立
1958年,戴高乐制定了一部新宪法,把 “议会至上”的议会共和制改变为“总统 至上”的半总统共和制(semi-president system)。成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至 此,法国的政治体制才稳定下来。
戴高乐塑像
德国概况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德国, 英文名称为“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德国的领土面积为35.7万平方 公里,人口8201万(1996年数字)。
三大要素
今天英国的政府体制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政 治实践逐步完备起来的。英国学者塞缪尔· 芬纳认 为:“有三个因素,有助于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 为成功的民主体制之一,即:地理 (geography)、历史的连续性(continuing history)和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因此,要 了解英国的宪法,必须要知道英国的政治传统及 其发展过程。
行政区划
根据战后日本的行政区划,现在的日本拥 有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 (京都府、大阪府)和43县。
日本经济
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2004年日本的国内 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了46234亿美元。 日本也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 国和世界贸易大国之一。
日本历史
从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是日 本历史上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公 元3世纪末—6世纪,日本以大和(今奈良)为中 心形成了 “大和国”。公元645年,以“大化改 新”为标志,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在此期间, 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随着天皇制度的兴衰经历了 由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到地方将军专权辖制天 皇的“武家政治”的演变。
查理一世像
克伦威尔像
威廉三世像
英国政治体制的变迁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之后, 随着新旧阶级结构的不断整合, 19世 纪的英国爆发了国会改革运动 (Parliamentary Reform Movement)、 宪章运动(Charter Movement)、文官 制度改革运动(Civil Service Reform Movement)和劳工立法运动(Labor Legislation Movement)等民主化运动。
第一章 各国基本国情 与政治体制的建 构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System
一、各国的基本国情及其现行政治 体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英国
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的简称,它是一个位于 欧洲西北部,方圆仅225,000平方公里 的岛国。现有人口约5882万。居民中大多 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为伦敦。现今在位 的国家元首是1952年2月6日登基的伊丽 莎白二世女王。
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到第二共和国的 建立
1799年11月,拿破仑· 波拿巴发动政变,任第一执 政并建立军事独裁制。1804年,拿破仑又加冕当 上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滑铁卢战败之后, 法兰西第一帝国走向灭亡。1814—1830年是法国 的复辟时期。1830年七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 起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奥尔良王朝。1848年二月革 命爆发,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实行总统制。
希特勒在检阅台上
德国战败
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各国人民艰苦卓 绝的斗争,纳粹德国于1945年5月8日宣布 无条件投降。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 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接管了德国的最 高权力,德国完全沦为丧失主权的战败国。
两个德国并存
在美、英、法三国的推动下,1949年9月,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西方占领区内诞生; 同年10月,在苏联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 和国在苏占区内宣告成立,在德意志的土 地上出现了两个国家并存的局面。
拿破仑· 波拿巴像
拿破仑一世像
拿破仑一世加冕图
从第二帝国到第四共和国的诞生
1848年12月,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 波拿 巴登上总统宝座。到1852年11月,他强迫 人民投票赞同恢复帝制,并获通过。法兰 西第二帝国从此诞生。1875年7月,法兰西 第三共和国宪法获得通过。1940年6月,德 军攻占巴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65年 后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46年10月,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正式诞生。
明治维新
1854年,美国以炮舰政策迫使日本签定了 “神奈川条约”,开放下田、涵馆为对美 通商口岸。在民族危机意识的驱动下,长 州、萨摩等藩的地方武士中开始出现“尊 王攘夷”思想,并积极酝酿各藩联合在 “王政复古”的口号下发起“倒幕运动”, 1868年发动了武装倒幕征伐德川幕府的战 争,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终 于彻底崩溃。
英国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1640年爆发,而后经 过半个世纪的复杂斗争和内战,终于在 1688年以“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而告结束,通过了《权利法案》 (Bill of Rights,1689)和《王位继承法》 (Act of Settlement,1701)最终确立了君 主立宪制政体(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制宪会议油画
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
1789年4月30日,乔治· 华盛顿在联邦政府 临时所在地纽约宣誓就任第一任美利坚合 众国总统(President of USA)。自此,美国 真正成为统一的联邦国家(Federation),而 原来的13个独立共和国则降格为联邦以下 的州(State)。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架从 此正式固定下来。
德国历史
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尔曼人。公元919年, 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 始了萨克森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17世纪爆发的 30年战争,使整个帝国分裂成365个大小邦国和 1000多个骑士国,皇帝已无实权,德意志进一步 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此时,德意志境内两个起决 定性作用的权力中心已逐渐形成,它们是东北部 的普鲁士和西南部的奥地利,两强争雄基本上决 定了17至19世纪的德意志史。
美国早期殖民地的形式
美国的前身,是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的十 三块殖民地(colonies)。 特许殖民地 契约殖民地 业主殖民地 直辖殖民地
五月花号
独立战争
由于英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压 榨和控制,导致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日益 尖锐和激化,最终的结果则是来自各殖民 地的代表于1776年7月4日在大陆会议上通 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著名的《独立宣言》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正式宣告 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成立共和国。
英国历史
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欧洲大陆的伊比利 亚人(Iberians)移居不列颠群岛南部的冈陵 上,这是英国最早的居民。公元407年,随 着罗马大军的撤离,盎格鲁—撒克逊人 (Anglo-Saxons)入侵英国。9世纪初,威 塞克斯王国(Wessex Kingdom)获得联合王 国中的最高统治权,统一了七国,并开始 使用“英格兰”(England)这一名称。。
英国政治体制的确立
上述运动使英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政治的各种形 式——立宪政治(constitutional politics)、公民政 治(civil politics)、选举政治(election politics)、议 会政治(parliament politics)、政党政治(party politics)、利益集团政治(interest group politics)、 文官政治(civil service politics)、传媒政治(mass media politics)、自治政治(autonomy politics)等 日益从近代走向现代。为今天英国的政治体制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