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十二讲》读后感3000字
《唐朝》读后感
《唐朝》读后感《唐朝》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历史书籍,它详细地讲述了唐朝这个历史时期的兴衰。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唐朝这个伟大王朝的辉煌和风采,也感受到了其中的沧桑和衰落。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影响力和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唐朝历史的详细讲述,让我对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唐朝的开创者李渊和李世民,以及后来的唐太宗、唐玄宗等一系列帝王,他们各自在位时期的政策和决策,对唐朝的兴盛和衰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唐朝的繁荣时期,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唐朝在这个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唐朝的疆域也达到了极致,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治理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一时期的唐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然而,唐朝也有其衰落的原因。
在书中,作者对唐朝后期的种种问题和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唐朝后期,因为各种原因,如宦官专权、地方割据、兵变频发等,导致了唐朝政治的不稳定,经济的衰退,社会的动荡。
最终,唐朝在安史之乱中走向了灭亡。
唐朝的兴盛和衰落,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周期,以及历史的无常和变迁。
通过阅读《唐朝》,我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辉煌和失败,也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取启示和教训。
唐朝这个伟大的王朝,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在读完《唐朝》这本书之后,我对唐朝这个历史时期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唐朝这段历史,不仅是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是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
唐朝的文化繁荣和政治风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国家的兴盛和衰落,也让我们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读完《唐朝》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演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读唐史有感
读唐史有感读唐史有感唐代是中华文化的辉煌时期,而《新唐书》和《旧唐书》是中国史学的重要经典,是了解唐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阅读《唐史》,除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唐朝的历史和文化之外,还可以引发一些思考和感悟,让我们看到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反思人性和社会问题。
历史风云变幻,朝代更迭,但人性不变。
唐代的士人风流才情、官僚商贾权谋、皇室后宫妨害政治、外族入侵、民生困苦等问题,在当代依然存在。
唐代不断发生的内乱和外患,不仅是战争和政治问题,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性弱点。
唐朝始建于618年,到907年灭亡,经历了290余年的历史,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安禄山之乱、黄巢之乱等。
这些战乱不仅给唐朝带来了严重的损害,也标志着唐朝在政治、军事上的失误和疏漏。
读《唐史》,不仅可以了解唐朝的历史风貌,还可以领略儒家文化在唐代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举世闻名的成就。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形成和一系列出类拔萃的文人才士的涌现,推动了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正是在唐代,儒家文化成为了统治阶层和大众认同的主流文化,成为了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唐诗、唐文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令人震颤。
但是,唐朝的兴盛和繁荣,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尤其是唐代的皇宫妃嫔风气,不仅反映了君权政治下的彼此争斗,而且也暴露了权力和人性的阴暗面。
后宫之争不仅导致了政治上的不和谐,而且对唐朝的经济也是一种重大的浪费。
皇室内部的纷争不仅是人性的矛盾,更是政治腐败和社会弊病的反映。
当然,唐朝的有些文人墨客有追求自由思想的表达,在诗歌中表现出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和不满。
近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正在发生着巨变。
读《唐史》,让我们不仅可以回顾历史,还能深入思考历史对当代的启示和影响。
唐朝的经验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历史遗产,更是现代社会治理和文化塑造的重要参考。
读《唐史》,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实时代。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从唐朝的历史中汲取独立、自由、奋斗和进取的精神,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幻,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读唐史有感
读唐史有感篇一读唐史有感说起唐史,那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这一路读下来,仿佛自己穿越回了那个辉煌的时代。
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唐朝就是繁华、强盛的代名词。
可当我深入去读唐史的时候,才发现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你看那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这也许是唐朝走向强盛的开端。
我就在想,他得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才能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脱颖而出?可能是他善于用人,也可能是他有着非凡的战略眼光。
再说说武则天,这可是个厉害的角色!一个女子能在男权社会中登上皇位,这得需要多大的魄力啊?我觉得她或许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谋略。
但有人说她心狠手辣,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可我又在想,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想要生存和成功,不狠一点能行吗?唐朝的文化也是灿烂得让人惊叹!唐诗那简直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情画意,这些诗人就像是天上的星星,照亮了唐朝的文化天空。
我有时候就会想,要是能跟他们一起喝酒吟诗,那该多爽啊!读着唐史,我仿佛看到了长安城的繁华,看到了百姓们的安居乐业,也看到了宫廷里的权谋争斗。
这一路,真的是让我又激动又感慨。
不过,唐朝也不是完美的,后期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不也让这个伟大的王朝逐渐走向衰落了吗?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再强大的王朝也有它的兴衰规律呢?哎呀,反正读唐史,真是让我思绪万千,感慨颇多!篇二读唐史有感唐朝啊,唐朝!这一路读唐史,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
一开始,被唐太宗的雄才大略所折服,心想:这皇帝也太牛了吧!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开创出一个太平盛世。
可转念一想,他的皇位来得是不是不太光彩呢?杀兄逼父,这事儿怎么说都有点不地道吧。
再看看唐玄宗,前期那也是英明神武,开元盛世多牛啊!可后来呢?沉迷于杨贵妃的温柔乡,搞得国家乌烟瘴气,安史之乱一爆发,唐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我就不禁要问:爱情真的能让人这么昏头吗?唐朝的那些名臣武将们,也让我又爱又恨。
中华文化十二讲第六讲读后感
中华文化十二讲第六讲读后感篇一中华文化十二讲第六讲读后感最近读了中华文化十二讲的第六讲,这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啊!这一讲里提到的那些传统文化元素,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华文化认知的新大门。
也许你会说,不就是一讲嘛,能有多大的威力?但我觉得,它真的就像一颗深水炸弹,在我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比如说其中讲到的诗词文化,那优美的词句,就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我眼前跳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哇塞,这画面感,难道不比电影大片还震撼?我就在想,古代的那些诗人,他们怎么就能有这么牛的想象力和表达力呢?也许是他们生活的环境更纯粹,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吧。
还有讲到的传统礼仪,这让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平时的行为举止。
我可能有时候会比较随意,没那么注重礼仪。
但读了这一讲之后,我觉得我们真不能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给丢了。
不然,我们不就成了没根的浮萍啦?不过,我也在想,在现代社会这么快的节奏下,我们要怎么才能把这些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呢?可能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总之,读了这一讲,我是又兴奋又有点担忧。
兴奋的是发现了这么多宝藏,担忧的是怎么把它们传承下去。
你们说,我这想法是不是有点复杂?篇二中华文化十二讲第六讲读后感读完中华文化十二讲的第六讲,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哦不对,是整个人都被深深震撼到了!这一讲里展现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觉得自己以前简直就是个文化小白。
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就好像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突然一道强光打过来,亮瞎了我的眼。
比如说里面提到的戏曲文化,那婉转的唱腔,精致的扮相,难道不是艺术的巅峰之作?我就在想,现在的流行音乐虽然也不错,但和戏曲比起来,是不是少了那么一点韵味和深度呢?也许有人会反驳我,说流行音乐更符合当下的潮流。
可我觉得,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还有关于中医药的部分,简直太神奇了!那些草药的搭配和作用,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魔术。
我不禁问自己,为啥我们现在很多时候都依赖西药,而忽略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呢?不过话说回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唐史读后感
唐史读后感篇一唐史读后感读唐史,就像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个辉煌灿烂、波澜壮阔的时代。
哎呀妈呀,我这小心肝都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唐朝,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时代。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大佬简直就是英明神武的代言人!他开创的贞观之治,让百姓们过上了美滋滋的日子。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了不起的?哼,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在那个年代,能让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再说说武则天,我的天呐,一个女人在男权社会里称霸天下,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我觉得她真的太牛了,管别人怎么说她心狠手辣,能坐到那个位置,没点手段能行吗?还有那唐诗,简直就是文化界的大明星!李白的豪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得多自信啊!杜甫的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人感动得稀里哗啦。
不过,唐朝也不是完美的啦。
宫廷斗争那叫一个激烈,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事儿也不少。
也许这就是权力的诱惑吧,能让人变得疯狂。
读唐史,我时而兴奋,时而感慨,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我在想,要是我能穿越到唐朝,会是个啥样呢?可能我就是个小老百姓,每天为了生计奔波;也可能运气好,能当个小官啥的。
总之,唐史就像一部超级大片,让我看得过瘾,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
难道不是吗?篇二唐史读后感唐朝,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时代!读完唐史,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你瞧瞧,唐朝初期,那政治清明得就像一面镜子,唐太宗虚心纳谏,大臣们敢于直言,这画面多和谐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话多有道理!我就在想,要是现在的领导们都能有这觉悟,那得多好啊!不过呢,到了唐朝中后期,啥安史之乱啦,藩镇割据啦,搞得国家乌烟瘴气。
这难道是盛极必衰的规律?也许是吧,谁能一直顺风顺水呢?再说说唐朝的文化,那简直是牛到没朋友!唐诗就不用说了,那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还有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出彩。
就说颜真卿的书法,那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看了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唐史读后感(多篇)
唐史读后感(多篇)篇:读唐史有感_读后感_读《唐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唐史》有感吴俊卓合上《唐史》,书香依旧萦绕在身边。
唐朝给我的感觉不是惊奇,不是感叹,而是震撼!公元626年的一天早晨,秦王李世民率亲信军兵埋伏在长安大明宫的玄武门附近。
当他的大哥——太子李建成上朝路过时,他指挥伏军发起雷霆一击,并一箭射杀李建成。
李世民的这一箭射开了一片盛唐的天空,射出了一个不朽的盛世。
唐,一个盛开的王朝。
巍峨的宫殿需仰视才可见,铺金施翠的龙椅上端坐着神圣的天子。
汉人也好,胡人也好,中土也罢,西域也罢,各国使臣络绎不绝的朝拜,可所谓是天下一统,万国来朝。
宫殿外豪宅林立,车水马龙。
仪仗威严,风度翩翩的贵族子弟不可一世。
市井中人声鼎沸,车马穿行,衣饰华贵的波斯商贾带着骆驼叮当走过。
街道两侧旗幌飘扬,酒楼中传出店小二的朗声吆喝,屠夫案头的倒挂着肥羊肥猪。
夕阳西下,每家每户的房顶上炊烟缭绕如丝。
入夜后,灯火通明,暗香撩人,楼阁上珍馐满席,葡萄美酒夜光杯交相辉,青楼中传出男女们喃喃细语。
实际上,连长安的乞丐也自觉高人一等。
唐朝,既无边界,也无极限,因为这是一片高度开放,无拘无束的精神天空,你能想象得多么遥远,它就多么得无止境;你想象的多么辽阔,它就多么得无边无沿。
唐,一个歌词的王朝。
唐人的才华,唐人的浪漫,唐人的潇洒,用笔和墨为唐朝的天空点上几笔优雅的星光。
诗仙,酒仙,李白。
这个狂傲的天才,一生活在诗与酒中。
他要感慨,就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要发牢骚,就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抱怨,就是”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内心痛苦,走投无路,就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不但要打破名缰利锁的束缚,而且希望突破有限时光对人生的限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周。
”……一首首诗,一首首生命的诗。
这是诗人激昂奋发,寻找自我的艰难历程,这是人的精神执着与痛苦地追寻自由的写照。
传统文化十二讲第一讲观后感
传统文化十二讲第一讲观后感
传统文化十二讲看了很多次,每次看完都有新的感悟。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岁月沧桑,越来越焕发出它的魅力和活力。
传统文化十二讲,一遍一遍听完以后,受益匪浅。
传统文化是什么?它的内容太广博了,它不只是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不只是汉赋秦韵;更不只是唐诗宋词。
它不只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它不只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更不只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传统文化在一桌桌满汉全席里,烧煮炒烹炸,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辈辈传承的味道,舌尖上的味道;传统文化,在一张张精致的水墨字画里,我们站在它面前,就能和我们的先人们对话,仿佛和千年前的先人们有了一次邂逅。
传统文化,说不尽,道不完。
它是孝道,百善孝为先,人若不知孝敬双亲,别人和他交朋友都不屑;它是进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人生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人生其乐无穷。
它已走远,它就在眼前,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已融入我们的身体,已与我们同在。
传统文化,是先人们一代一代生活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它已深入骨髓,不论我们身在何方,但那永远不能把我们与之隔绝,文字的美:就看一个“人”字,两笔划相互支撑,相互依赖,不偏不倚,中庸之
道,刚刚好。
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奔赴美好的明天……。
唐朝史书读后感
唐朝史书读后感篇一唐朝史书读后感唐朝,那是一个多么辉煌灿烂的时代啊!读完唐朝的史书,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仿佛穿越千年,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你说唐朝咋就那么牛掰呢?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简直就是古代社会的巅峰!唐太宗李世民,那可是一代明君啊,“贞观之治”让百姓安居乐业,这难道不是一种奇迹?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历史的美化,说不定背后有啥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可我觉得吧,就算有那么一点点瑕疵,也不能否定他的伟大成就呀!再说那唐诗,哇塞,简直绝了!李白、杜甫、王维,一个个大诗人就像天上的星星,璀璨夺目。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这想象力,是不是太夸张啦?但就是这种夸张,让人感受到了大唐的豪迈奔放。
也许有人会问,唐诗真有那么好吗?我想说,那必须的啊!你要是能穿越回去,亲耳听听那些诗人吟诵,保准你也会被迷得五迷三道的。
还有那唐朝的女子,相对其他朝代可自由多啦!能骑马、能打球,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
我就好奇了,为啥唐朝就能这么开放呢?难道是因为皇帝们比较开明?可能是吧。
读完唐朝史书,我真心觉得,这一路的历史太精彩啦!不过我也在想,唐朝这么强大,最后咋还是衰落了呢?这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啊!难道强大的帝国都逃不过兴衰的命运?不管咋说,唐朝这段历史,就像一部超级大片,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我觉得吧,我们得从唐朝的兴衰中学点啥,不然读这史书不就白读啦?篇二唐朝史书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唐朝的史书,我这小心肝儿那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唐朝,这俩字儿一提起,就感觉有一股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
你瞧瞧,从李渊开国到安史之乱,再到最后的衰落,这一路走得那叫一个跌宕起伏。
先说唐太宗李世民,这家伙厉害得很呐!开创了“贞观之治”,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我就在想,他是不是有啥超能力啊?也许是他善于用人,懂得听取大臣的意见,所以才能做出那么多明智的决策。
不过,人无完人,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这事儿做得是不是有点狠了?但反过来想想,在那个权力争夺的时代,不狠能行吗?再说说武则天,一个女人能当上皇帝,这得有多大的本事和勇气啊!有人说她心狠手辣,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中国古代简史读后感3000字
中国古代简史读后感3000字中国古代简史读后感在读完《中国古代简史》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这本书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叙述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对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智慧也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到秦、汉、唐、宋等各个朝代的兴衰变迁,每个时期都写得生动有趣,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
读到秦朝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的那一段,我不禁对中国古代人才的众多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感到惊叹。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们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古代中国的经济也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到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再到宋代的繁荣商业和手工业、西南边疆的繁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这些都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多元化。
中国古代的军事也是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秦统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西南边疆的守卫,再到唐朝的边疆防卫、宋朝的辽金战争,每一个时期的战争都揭示了中国古代军事策略和军事力量的强大。
本书最让我深入思考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化。
古代中国的文化精髓不仅体现在儒家思想上,还表现在诗词、戏曲、绘画等各个方面。
尤其是书中对于唐宋文化和明清文化的描述,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同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造纸、印刷等发明也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我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先进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简史》,我不仅仅学到了古代历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承受和传承的重任。
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以此为砥砺前行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唐史十二讲》读后感3000字
《唐史十二讲》读后感3000字《唐史十二讲》是历史学家黄永年(1925-2022)挑选自己过去的讲义、文章编辑而成,共有十二个专题,从武德贞观年间的政治斗争,到对于两税法的考证(经济制度),还有唐代家具与长安的饼子(社会生活),涵盖唐代诸多方面,不一而足(也不知道选这些文章的逻辑是啥)。
而我对唐朝历史发生兴趣,说来也滑稽,一则是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的时候,发现唐朝皇帝也姓李,就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归属感(……),把涉及唐朝的部分多看了几遍(当然了,《李靖夜袭阴山》《狄仁杰桃李满门》《李愬雪夜下蔡州》就多看,《安禄山叛乱》《甘露事件》就少看,至于《唐王朝的末日》,当然是看了一遍就不看了);二则是因为情节曲折场面大(并且不少电视台都播过)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系列(虽然那是虚构故事,而且严格来讲属于武周,但是狄仁杰毕竟心心念念的还是大唐)。
而所谓兴趣也无非就是多知道几个历史故事而已。
黄永年说他对唐史发生兴趣是因为21岁那年看到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告别了看故事看热闹的读史书方式和以君之明暗、臣之忠奸解释历史的陈腐思想观念,并且学会了如何做研究,实在是高山仰止。
这十二讲中,最能代表黄永年研究水平的我认为是武德贞观时期的政治斗争、两税法杂考、元和后期党争与宪宗之死三讲,其中提出的“唐朝实施两税法是中央为了限制地方财权”等观点敢于挑战当时的通说(例如两税法的实施,很长时间被解释为唐王朝面对人民起义作出的让步),又考据严谨,成为了新的经典论断。
在史料的选择上,以传世文献(主要是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此外还有《册府元龟》《唐大诏令集》等用于检索专门话题的工具书)为主,同时也使用了敦煌文书、墓志等出土文献对史书缺漏之处(例如敦煌文书提供了基层税收的真实案例,墓志则记载了对墓主人重要却没有被史官记录的信息)进行补充(黄永年另著有《唐史史料学》,本身就是史料选择上的行家里手);在史料运用上,使用新出土史料自然容易解读出新内容,即便是流传已久的两《唐书》,也能够读出新意:例如李世民指责裴寂是“武德年间,政刑纰缪”的主要责任人,可以看出裴寂在武德年间地位重要,是李渊的心腹,但是至于裴寂是不是搞得国家制度混乱的无能之辈,结合武德年间制度在贞观年间并未大改的事实,就能知道这句话无非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下的欲加之罪;分析问题有独到的角度,例如《辛公平上仙》中从传世作品的版本入手,在同一版本的其他作品中找到“贞元”改为“元和”的实例,有力支持了他的论断。
读《唐史十二讲》有感
读《唐史十二讲》有感读《唐史十二讲》有感唐处在封建制度不断趋于完善的一个王朝,在这里我不想多说它的政治制度,而是就一些历史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给大家一参考一、论武德贞观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斗争说到这个话题,大家不免会想到玄武门之变,其实早在唐朝建立之初李渊与李世民的矛盾就以出现并且逐渐程尖锐之势。
这对矛盾主要表现在裴寂与刘文静之争:裴寂与刘文静都是开国元勋,两《唐书》都是以裴刘传居功臣之首。
但其实此二人各有其政治背景。
裴寂是李渊的亲信。
从《旧唐书》武德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寂乞引退,高祖泣下沾襟曰:今犹未也,要相偕老耳,公为i台司,我为太上,逍遥一代,岂不快哉!可见裴寂是高祖身边最亲近的人。
而刘文静早在太原起兵前就已经和李世民关系非同一般,随后更是入了秦王府成了李世民的私党。
就在这一时期因为据薛举战败被杀,李世民为刘文静辩护,高祖与裴寂坚决治刘的罪责。
这实际上是李渊,裴寂为防止内部出现派系小集团而蓄意剪除李世民的羽翼。
李渊与李世民父子之间开始出现了裂痕。
当然当时李世民还只是秦王羽翼未丰尚不能撼动裴寂的地位,但随后在贞观三年李世民就借故将裴寂免职遣回老家,并且同时为刘文静平反。
在这里其实大家有个误区认为唐朝的兴旺起于贞观之治,其实不然因为唐律,唐令都是在武德年间编订的,并且连后世所说的府兵,均田制也是在这个时期确定下来的,所以甚至可以这么说贞观年间所取得的成就其实是裴寂与李渊努力的结果。
裴寂与刘文静之间的矛盾只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而李渊与李世民之间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政策差别!二、李世民与经略山东李世民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与在山东的经营是分不开的,当时世家大族的势力增长,太子有东宫,李世民有秦王府作为自己发展势力的根据地,并都以得到皇位为最终目的,这其中肯定会有重大的厉害冲突,现在很多人把李世民的形象夸的有些离谱,而把太子建成却贬低的有些离谱,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李世民在经略山东时打过几个胜仗,而在这一时期太子却有点沉默。
历史名著读后感3000字大全
历史名著读后感3000字大全作为爱好历史的读者,我读过了很多经典的历史名著,每一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以下是我的历史名著读后感3000字大全,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一、《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巨著,自成体系,内容涵盖了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史学的开山之作。
阅读《史记》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历史感。
每一页都叙述了中国历史中的一个个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这些事件中展现了最真实的一面。
这些事件不仅仅是历史的纪录,更是人性的暴露和深刻表达。
与此同时,《史记》中历史故事的形式和写作手法也是一大亮点,这些故事与现代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着生动而丰富的情节,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很容易就能融入其中。
《史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部反映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的珍贵文献,而且对于今天的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记述精度高,批判精神强,不仅是汉代史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史学传统的经典作品之一。
阅读《史记》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于人民的深远影响,认识到历史是不可忽视的,更是与人类发展紧密相关的。
口耳相传永远讲不尽的历史,而历史也千万年来都存在于各自的传说中。
而《史记》是一本珍贵的的史学文献,以它精湛的语言和思想独特性而著称,为人们认识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兵法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其中16章论述了战争和作战的重要方面。
《孙子兵法》是一部总结了中国古代的悠久战争历史而形成的兵法经典。
阅读《孙子兵法》的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不可避免,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刻地了解战争,并准备好随时应对。
《孙子兵法》对于战争战略、战争策略以及指导军事指挥具有极大的意义,它将全球军事历史中被人们推崇的兵法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出来,成为全球历史上最流传、最有影响的兵法著作之一。
《孙子兵法》能够被广泛地传阅、流传,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思想精深,语言精炼,也得益于它实践意义的具体化、简约性,进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崇。
小学读后感《唐史演义》读后感
《唐史演义》读后感
中国经历了五千年的沧桑,是世界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她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这从中国千千万万的史书中就可以看出,比如《唐史演义》。
这本书是蔡东藩所著,是一本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共一千余回,五百多万字,记叙了二千二百年的历史。
它给我们讲述了从秦汉到民国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揭露了唐室宦官专政时皇帝被挟制的丑事。
蔡东藩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也有很好的文笔。
这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有些地方加上了注释和评论,让看客对书中的古代官制、法制、地理、器物、名号和俚语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此外,他在这部历史演义中也常酌用历史轶闻和民间传说,增加了读者兴趣。
总之,这本书里人物各具其态,令我大开眼界,了解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自然科学史十二讲古代科学读后感
自然科学史十二讲古代科学读后感篇一自然科学史十二讲古代科学读后感读完《自然科学史十二讲古代科学》这本书,我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这一路读下来,就像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行。
你说古代人咋就那么聪明呢?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他们居然能搞出那么多让人惊叹的科学发现。
也许是生活所迫,逼得他们不得不开动脑筋,可也许就是纯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作祟。
就拿古代的天文学来说吧,他们抬头望着那片星空,啥精密仪器都没有,就靠着一双肉眼,愣是能观测出一些天体的运行规律。
我就在想,那时候的他们是不是晚上没事干,天天盯着星星看,然后突然灵光一闪:“哎呀,这星星好像有规律啊!”这得多牛啊!还有古代的医学,那条件简直艰苦得没法说。
没有现代化的设备,没有各种高级的药物,但是人家能靠着一些天然的草药和简单的治疗方法救人。
我觉得吧,这可能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一种馈赠,只是古代人更善于发现和利用。
不过呢,读着读着我也有了一些疑惑。
古代科学很多时候都是靠经验和猜测,难免会有错误。
比如说某些对自然现象的解释,现在看来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那这是不是说明,古代科学其实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呢?哎呀,反正读完这本书,我是又佩服又感慨,还带着一丢丢的小疑问。
这一路的阅读体验,真的是太棒啦!篇二自然科学史十二讲古代科学读后感哇塞,读完《自然科学史十二讲古代科学》,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是说读得不好,而是被震撼得不行!你能想象吗?古代那些科学家们,在啥都没有的情况下,居然能折腾出那么多科学的东西来。
我就在想,他们是不是有超能力啊?比如说古代的数学,那些复杂的计算和定理,他们到底是怎么琢磨出来的?也许是做梦梦到的?哈哈,开个玩笑啦。
古代的建筑技术也让我惊掉下巴。
那些高大雄伟的建筑,没有起重机,没有水泥,他们是咋建起来的?难道是有神力相助?这一路读下来,我觉得古代人简直就是无所不能。
但是,转过头来一想,古代科学也不是完美的呀。
有些理论现在看来简直是错得离谱。
唐史读后感
唐史读后感《唐史》通过对唐朝历史的全面记载,给人一种立体的感受。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巅峰。
通过《唐史》,我了解到唐朝在政治上积极实施改革,扩大国土,进行军事强化。
唐朝还建立了科举制度,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经济方面,唐朝推行了国家的市场经济政策,加强了对外贸易,推动了国内的经济繁荣。
唐朝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诗词是唐代文化繁荣的代表,唐朝的文化底蕴深厚,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唐史》,我对唐朝的繁荣昌盛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但是,《唐史》也展示了唐朝后期的衰落和亡国的阶段。
唐朝后期出现了政治腐败、民族局势和经济困难等问题,导致唐朝逐渐走向了灭亡。
《唐史》对这一时期的记述很详细,我从中了解到了唐朝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唐朝的衰亡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政府腐败、战乱频繁以及民族矛盾等问题都对唐朝的衰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衰亡的故事让我深感唏嘘,也让我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读完《唐史》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我们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更好地把握未来。
《唐史》通过对唐朝历史的全面记载,使我对唐朝的兴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唐朝的兴衰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朝代都不是永久存在的,一个朝代的兴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个朝代的繁荣和辉煌不仅仅是靠英才集聚,更需要正确的政策和良好的治理。
而一个朝代的衰亡也是多方面问题的累积,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以及经济困难等问题都会导致一个朝代的走向衰亡。
《唐史》也给我一些启示和反思。
从唐朝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朝代的成功是需要有正确的领导和善于治理的才能。
政府的腐败往往是一个朝代走向衰亡的重要标志,而国家的发展需要有公正、廉洁的政府。
同时,经济的繁荣也是一个朝代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政策对保持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代史学十讲》读后感
《古代史学十讲》读后感有关古代历史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
公认的正史就有“二十四史”,此外还有大量的家史或壄史。
这些史书内容丰富,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历史进行补充与概括,方便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历史,也因如此,各家书籍纪事方法论上匠心独运。
而《古代史学十讲》一书,从节省读者时间,使之在较短时间获得较多的知识的落脚点出发,基于史学具有的多样性、社会性、时代性的特点,翟林东先生以此来思考有关史学的重大问题。
翟林东先生在书中采取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论,对历史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讲解,并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阐述的每个历史问题都严格遵循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他认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史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代史学仍然是一座瑰丽的文化宝库,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我们拥有了正确认识史学的方法和态度,才能使我们更加贴近历史的真相,读出历史的情非得已,进而更好地尊重历史、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本书的第一讲就论述了传统史学所具有的特征。
多样性、社会性和时代性三种特点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将古代史学的方方面面记述得栩栩如生,历史形象跃然纸上,能使读者在阅读中学到更多知识,同时又是轻松而不吃力的。
与此同时,时代性特点又要求史学家或者是对历史有兴趣者,明晰对待史学工作的认识与实践要反映时代面貌和人文要求。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提出了关于史学的若干新理论。
比如,“人文精神”就是重视人在历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化(教育)的社会作用。
“历史智慧”,是指历史上的人们对事物能够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指他们关于对待社会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才智、智谋。
“精神家园”的内涵包括民族精神,忧患意识,爱国主义。
在理解了这些观念后,你会发现你对史学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懂得古代史学不是什么应该被束之高阁的东西,它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促进作用,能让读者知晓古代史学对当代社会的各方面都有教化作用。
瞿林东先生在文中引用了一句古话,“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唐宋历史专题讲座心得体会三年级
唐宋历史专题讲座心得体会三年级通过观看唐宋历史专题讲座我体会到所谓唐宋时代,是一个常用的说法,然而从历史学尤其是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的话,却实在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概念。
这是因为,唐代属于中世的末端,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发端,其间包含着从唐末到五代的过渡期,因此唐代和宋代在文化性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虽然历史学家往往依据朝代来区划时代,使得“唐宋”或者“元明清”之类都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说法,然而在学术上,这种分期法却有予以修正的必要。
不过现在为了方便起见,这里还是遵照常见的历史分期法,使用“唐宋时代”这一称呼,尝试对中国从中世到近世之间的变化作一概括性的说明。
中世与近世的文化状态,在什么地方不一样呢?从政治上来说,是贵族政治废弛,君主独裁政治兴起。
从六朝到唐代中期,是贵族政治最为繁盛的时代。
当然,这种贵族政治和上古的氏族政治完全不是一回事,和周代的封建制度也没有关系,是一种特别的东西。
这个时代的中国贵族,在制度上并不是由天子赐予领土和人民,而是作为地方上的名门望族,其门阀自然地得到长期延续,由此而产生的结果。
所谓“郡望”的本体就在于此。
这些门阀都重视谱系,以至于当时谱学盛行。
在现存的各种文献当中,《唐书·宰相世系表》就是这种情形的一个体现。
又如李延寿的《南史》、《北史》中,不拘朝代,将各个家族的人物从祖先到子孙一并合传记载,因此受到非难,认为这种体裁是在为人作家传。
其实这正是史书在无意中体现了南北朝时代的实际状态。
像这样的名门望族,几乎都是超然于他们在当时的政治地位的。
虽然当时的政治堪称为贵族全体独占之物,如果不是贵族就不能当官,然而第一流的贵族却未必就会成为天子宰相。
尤其天子之位最为特殊,手握实权的人物才能得到这个位置,但即使身登大宝,其家门也未见得就能成为第一流的贵族。
唐太宗为天子时,命人调查贵族谱系,北方的第一流门第是博陵崔氏、范阳卢氏等,太宗家族的陇西李氏却只位居三流而已。
然而这种门第座次,却是连天子之威也无法变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文至此,干脆用一段看起来和历史研究毫不搭界的人说过的话结尾吧:
“在国内科幻可能遇到的种种意外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可能出现的社会动荡......我对读者朋友说科幻是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学,他们都不以为然,但这是事实。只有在安定的生活中,我们才可能对世界和宇宙的灾难产生兴趣和震撼,如果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科幻不会再引起我们的兴趣。事实上,中国科幻的前三次进程中的两次,都是被社会动荡中断的,社会动荡是科幻最大的杀手。现在,平静已经延续了二十多年,感觉到在社会基层,有什么东西正在绷紧,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随时都可能出现。但愿这只是一个科幻迷的忋人忧天,但愿太平盛世能延续下去,那是科幻之大幸。”(刘慈欣)
黄永年诚然是唐史领域的大家,不过他去世已有十三年,所选文章更是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甚至更早(最早的一篇是1948年他读陈寅恪文章后的读后感。据前言所说,陈寅恪的夫人还代陈寅恪给他写了回信。收录这篇文章大约是粉丝纪念偶像之举吧),也不是每一篇都能代表他的研究水平(杨贵妃那篇显然就不行,武则天那篇则更是当初批驳郭沫若关于武则天的谬论的作品稍加修改而成,郭沫若那篇文章水平很低,连带着这篇驳论的水平也一般),甚至于他自己反复强调的,史书中的人物评价不免偏颇,可他自己写《盛世英主唐玄宗》也免不了个人的滤镜(倒不如就事论事,改题目为唐玄宗的制度改革)。故而这本书当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其中体现出的治学态度,思想方法,大有可借鉴之处。
《唐史十二讲》是历史学家黄永年(1925-2007)挑选自己过去的讲义、文章编辑而成,共有十二个专题,从武德贞观年间的政治斗争,到对于两税法的考证(经济制度),还有唐代家具与长安的饼子(社会生活),涵盖唐代诸多方面,不一而足(也不知道选这些文章的逻辑是啥)。
而我对唐朝历史发生兴趣,说来也滑稽,一则是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的时候,发现唐朝皇帝也姓李,就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归属感(……),把涉及唐朝的部分多看了几遍(当然了,《李靖夜袭阴山》《狄仁杰桃李满门》《李愬雪夜下蔡州》就多看,《安禄山叛乱》《甘露事件》就少看,至于《唐王朝的末日》,当然是看了一遍就不看了);二则是因为情节曲折场面大(并且不少电视台都播过)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系列(虽然那是虚构故事,而且严格来讲属于武周,但是狄仁杰毕竟心心念念的还是大唐)。而所谓兴趣也无非就是多知道几个历史故事而已。黄永年说他对唐史发生兴趣是因为21岁那年看到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论述稿பைடு நூலகம்,告别了看故事看热闹的读史书方式和以君之明暗、臣之忠奸解释历史的陈腐思想观念,并且学会了如何做研究,实在是高山仰止。
当然,以黄永年学问之深,书中其他内容中的绝大部分即使研究强度略低,仍然是颇具水准的精品,例如《唐代家具探索》这个应西安市家具学会之邀写的作品(类似的还有应西安市烹饪学会之邀写的《说饼——唐代长安饮食探索》),写作上第一部分列举了研究需要的史料(例如敦煌壁画,唐代画作)并辨析优劣(壁画真实性没问题但画的比较粗糙;传世画作精细但可能是后人临摹并不自觉画进后世的物品),然后以有关的类书(资料性书籍,按门类特点编排以便查阅)中涉及家具的内容整理出唐代家具中坐卧起居必备的有床、榻、胡床、几和椅子几类家具,然后在后续部分以对各类壁画、史书信手拈来的姿态分别展开论述,不失为科普文中的精品。乃至于《杨贵妃和她的故事》,前言就说了是应酬之作,内容上也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杨贵妃的生平以及民间传说中杨贵妃逃到日本是不可能发生的,这种,额,不需要专业人员赘述的内容,不过其中提及马嵬驿之变的主谋,《长恨歌》的创作套路,这些内容还是值得一看的。
唐史之外,黄永年在本书前言中中自述的治学经历也有让人感叹之处。他入唐史研究的门就源于看陈寅恪的著作,起点很高;又能从《唐会要》这种流传已久的文献中一句“故事尝以范阳节度使为押奚契丹两蕃使,自至德后藩臣多擅封壤,朝廷优容之,俱务自完,故二蕃亦少为寇”入手,发现唐代河北藩镇有一以贯之(包括事实独立之后)的屏障作用,并纠正了陈寅恪认为西域胡人为安史主力的说法,可以说是勤学多思,能从旧书中读出新意;即便在动荡年代他也抓紧一切时间,利用文革后期“评法批儒”无意放开古代史研究的微妙契机一方面积极传授自己的学问,另一方面也整理旧作完善研究,分秒必争地投身学术。然而时代变迁总是留下一些无奈,例如不赞同当时学界对唐朝实施两税法意图的解释,这本是个学术问题,但是在六十年代的政治环境中,他却被自己的老师兼岳父童书业(研究春秋史的专家)批评为“不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后还成为了他的罪状;又如权势女人武则天的功过是非,在文革中和另一个权势女人挂上了钩,大史学家郭沫若也要写一篇大失水准的所谓考据文章来凑热闹,于是黄永年也只好重申史实(并没有也不需要额外考证)来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