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合集下载

高中哲学知识点

高中哲学知识点

一、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高二政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高二政治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练习与解析一、选择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据此回答1~4题。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A.是否承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D.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下列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C.一叶障目,不见泰山D.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3.下列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①“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弱,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

”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③心外无物④“一日行窃,终身是贼”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指导意义在于()①为我们正确地看问题、办事情提供了一个总的指导方法②指导我们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避免或减少失误,少走弯路④使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组题意在考查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根本观点的理解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现实意义。

第1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不在于是否承认矛盾,而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故选C不选B,D项说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不完整的,故不选。

是否承认发展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但不是根本分歧,故不选A。

第2题A、C是孤立的观点,D是静止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有B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第3题①是外因决定论,②是孤立的观点,④是静止的观点,都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心外无物”是唯心主义,不属于形而上学,故不选。

第4题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总的指导方法,只有坚持辩证法,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避免或减少失误,故①②③正确,④是唯物主义观点,不是辩证法,故不选。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一)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至今,这种思想方法对人们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人们总是喜欢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因为它省力气,有人说形而上学思想是懒汉思想,不无道理。

认真分析起来,形而上学的影响存在着认识的和社会的根源。

从认识上看,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是错综复杂的。

它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既是运动的,又是相对稳定的;各种事物、现象间既是彼此依赖的,又是相互区别的。

因此,人们很难全面地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

如若只是依据自身的感性体验而把上述情景中的任何一面孤立和静止起来,就必然会得出形而上学的结论。

比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是医学解剖学的诞生。

显微镜下的生物切片是脱离了活生生的生物体而孤立静止存在的图像。

而这些细胞和物质在生物体中活动的状态在显微镜下无从得之,仅仅由此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孤立静止和片面的。

形而上学的存在还具有社会历史的原因。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一般说来,革命的阶级和阶层比较倾向于辩证法。

辩证法不承认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认为变革乃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观点是同新兴的革命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相一致的。

处于没落和腐朽阶段的反动阶级或阶层,则比较倾向于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把世界凝固化的观点,是同他们妄图使自己的江山永固、统治长存的愿望相符合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就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坚持唯物辩证法,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唯物辩证法必须反对形而上学。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二)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作为联系,规律同样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和发挥作用,一旦离开特定的条件,原有的联系过程中断,规律就无法存在、无法发挥作用了。

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哲学观点,它们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存在根本的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全面、历史的相对与发展的规律性,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矛盾运动的整体;而形而上学则强调稳定、永恒和抽象的绝对性,在它看来事物是孤立、静态和不变的。

两种哲学观点之间的对立既是认识上的分歧,也是方法上的冲突。

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在于对待事物的态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存在着内在矛盾和运动。

而形而上学则将事物视为孤立、静态的对象,忽略了事物内在的矛盾与发展规律,只关注表面现象和外部现象。

因此,在对待事物的认识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同时也是一种统一。

事物的辩证发展,总结了形而上学认识不足之处,形而上学执着于事物的静态和片面的一面。

辩证唯物主义则通过对矛盾、运动、发展规律性的阐述,启示了形而上学者对事物认识的偏颇与片面。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事物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在矛盾中推动事物发展,为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以全面、历史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统筹兼顾,不断深化认识,寻找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形而上学则强调抽象、绝对、稳定,在认识上容易受局部和表面的因素影响。

因此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我们应当借鉴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用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抓住事物的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断深化认识,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存在根本的对立,但又统一于实践中。

我们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矛盾的认识,发展的唯物主义的方法,使之成为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超出字数限制】。

高考政治对立统一规律考点

高考政治对立统一规律考点

高考政治对立统一规律考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为帮助考生们复习好这部分内容,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高考政治》考点:对立统一规律,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考点:对立统一规律(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得出这一论断的理由:(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

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深刻理解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实质。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以及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4)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

它具有两种基本含义:a.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a.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不能把它简单理解成政治领域里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对立面之间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关系。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根本观点)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不承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所在)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

【联系的观点】1.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事物有条件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反对:反对孤立的看问题和主观臆造联系的做法。

运用: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②兴建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动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加强地区之间经济联系;③开通政府网站,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2.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忽视联系,也不能否定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否则就会受到联系的报复。

(2)人们可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并不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人们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固有联系进行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方法论:人们既要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处于统帅地位。

部分也影响整体。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中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居于主导、统帅和决定的地位,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合理组合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欠佳组合,就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哲学原理总结

哲学原理总结

哲学原理总结(一)唯物论(7个)(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举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精神)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举例:家庭实际消费、自身实际就业、省情制定发展战略等)[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批判

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批判

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批判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念,它们在世界观、方法论甚至价值观上都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本文将就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及批判进行探讨。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把握,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多样、充满矛盾和变化的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但也承认意识、观念等形式的存在。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认识事物不能仅从表面现象出发,必须深入到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中去,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相反,形而上学则是一种从表面出发,认为事物是固定、单一、稳定的存在,并试图通过概念、规律等抽象的方式揭示世界的真相。

形而上学不注重内部矛盾和变化,往往只看到事物的静态状态,缺乏对事物发展的全面把握。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最大对立体现在对事物矛盾和发展的认识上。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规律,强调事物的相对和绝对统一。

而形而上学则只看到事物的外在表现,缺乏对事物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的深入探讨,容易陷入概念的死角,无法解释事物发展的真实面貌。

在实践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形而上学则往往停留在空洞的概念之中,无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认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形而上学只能揭示事物的表面现象,无法解释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发展规律,是一种静态、片面的认识方式。

只有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事物的全面理解。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和批判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认识方法,而形而上学则停留在表面现象,无法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真正理解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全貌。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高中政治中的两个重要学问点,下面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区分,大家赶快来温习一下相关学问吧。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之间是互不联系,彼此孤立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运动变化和进展的,进展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前进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是数量的变化和位置的移动,没有质变。

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冲突是事物进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的冲突,把事物变化的缘由归结为外部力气的推动。

唯物辩证法介绍唯物辩证法是一种讨论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

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进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熟悉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唯物辩证法是由基本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包括两个总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进展。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畴:缘由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必定性和偶然性、形式和内容、可能和现实。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平常学习的过程中,考生能够简洁地记住辩证法即是用联系、进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可。

形而上学介绍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进展观,所以与辩证法相反,形而上学即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冲突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分。

孤立:即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观点。

静止:即认为事物都是不运动、不变化的,比如“刻舟求剑”“飞矢不动”等观点。

片面:即只看中事物的某个方面,比如“塑料袋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我的偶像是个十全十美的人”等观点。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1.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观,是关于客观世界存在和发展状况的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立足全面、整体地了解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以片面、局部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2.对立与分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孤立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绝对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因而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在研究个别事物时,不要忽视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研究某一部分时,不要忽视它同整体以及整体中其他部分的联系。

例如,我们在研究中国发展问题时,不能孤立地就中国而研究中国,而是要把中国放在整个国际环境、世界格局之中来进行研究。

形而上学的观点恰好相反,他们总是试图找到了事物之间固定不变的“界限”,而把一个个事物孤立起来进行研究。

实际上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会使我们的认识走入误区。

也就是说,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或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全体。

科学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是正确的,形而上学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则是错误的第二,运动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不仅存在着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存在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发展表现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承认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只承认机械运动,只承认量变,认为事物的变化只有数量的增减而无本质的变化,一种事物只会产生同样的事物;看不到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更看不到事物的变化会使自己转化为性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因此我们说它实际上是静止不变的观点来看待世界。

唯物辩证法必看

唯物辩证法必看

唯物辩证法必看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质、量和度:质是一事物成为他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与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

【练习】质与量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1)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在数量上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真题精选】"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

"这表明()。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B.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D.质变只是新的排列组合(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4)事物变化的状态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由低到高,由简到繁,永不停息,这也就是量变质变互相转化的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5)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a坚持适度原则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事物的度都有其关节点。

关节点指的是事物度的上限和下限的两个极限。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

b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c重视量的积累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量变)和阶段性(质变)的统一,是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社会的发展也有量变、部分质变和质变等基本形式。

【真题精选】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含相同哲理的成语是()。

A.一叶知秋B.盲人摸象C.坐井观天D.管中窥豹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1)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品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品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1.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这四点分歧并不是并列的,其中关于事物发展原因问题上的分歧是它们的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从而可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后转为哲学名词。

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辨法的同义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同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脉络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脉络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脉络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对相互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前两者回答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后两者回答的是世界的发展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必须高举辩证唯物主义的大旗,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本文拟就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脉络作一简介,望同仁赐教。

一、辩证法的历史演变辩证法,源出希腊文,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

这一术语在哲学史上曾在各种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其历史发展经历了古代的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等三个阶段。

在古希腊哲学中,辩证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著作《理念论》中,但是“辩证法”作为一种谈话或辩论时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取得胜利的艺术,还有更早的历史,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爱利亚派的芝诺称之为“辩证法的创立者”。

在苏格拉底看来,辩证法是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而智者派则将辩证法作为一种据理论证的艺术而广泛运用,至于亚里士多德本人除了在“研究实体的属性”、“揭露对象自身中的矛盾”等含义上使用辩证法之外,还把它视作概念思维的逻辑方法,这使得“辩证法”其后常在逻辑学的意义上被使用。

在漫长的中世纪,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一些经院哲学家把荒唐无稽的提问,空洞烦琐的考证,千篇一律的公式证明等也称之为“辩证法”,辩证法被糟蹋得声名狼藉。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所显示的辩证性质为德国古典哲学家对辩证法的探讨提供了条件,康德之后,唯心主义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赋予了辩证法以新的含义,即辩证法不只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

他说:“无论知性如何常常竭力去反对辩证法,我们却不可以为只限于在哲学意识内才有辩证法或矛盾进展原则。

相反,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其他各级意识和普遍经验里的法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原理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原理方法论总结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总结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既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5.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原理与方法论总结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着的,是本质上发展变化着的,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是本质上静止的,事物数量上和现象上的变化主要源于外力的推动。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

辩证唯物主义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以及思维活动所共有的一般规律,在人体解剖生理课的教学中很有必要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辩证唯物论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基本规律,而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中进行和发展的。

比如人体基本生理功能中的兴奋与抑制,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的对立性,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废物的排泄等。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就在于阐明机体如何在复杂的矛盾运动中,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状态,保持矛盾的统一性。

在众多的矛盾中,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如骨骼肌细胞和心肌工作细胞在受到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的共同特点是产生动作电位(细胞首先去极化而后复极化),但有其各自的特殊点(动作电位的复极过程不完全相同等)。

又如细胞突触后电位,终板电位都属于局部兴奋,有局部兴奋的共同特点,也有其各自的特殊点(触发因素不同引起的效应不同等)。

在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在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交替收缩和舒张,但与心房相比,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要重要得多,故对心室活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又如在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中,窦房结的P细胞和普氏纤维都属于自律细胞,但窦房结的P细胞是心脏的起搏点,普氏纤维的自律性在心脏正常的活动中并不表现出来,而受到压抑,只起到兴奋传导作用,与普氏纤维相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占主导地位。

在讲解类似的生命现象时要首先阐明矛盾的对立面,避免形而上学观念的滋生,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与创新性,提高学生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兴趣,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知识。

试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根本分歧

试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根本分歧

试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根本分歧,并说明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因而它主张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

因而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性质的根本变化。

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

因而它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一类事物只能产生同一类事物,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因而它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只见事物的现在,不见其过去和未来;只见一个个孤立的片段,不见总过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因而它主张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坚持两点论。

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地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而且只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联系实际上是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引起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一要素的发展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发展变化;并且,矛盾是世界最普遍最重要的联系。

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
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
(2)A.重点论是在认识复 均衡论。
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
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2)B.在认识某一种矛盾
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
要方面。
1. 唯 物 辩 证 法 主 张 用 联
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
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 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
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事物 解决主要矛盾(抓中心、
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关键、重点),反对主次 B.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
(决定事物发展进程)。 不分。

3. 次 要 矛 盾 处 于 从 属 地 3.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
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 地处理次要矛盾。
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 次要方面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
A.要求看问题既全面,又 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 不忽视支流
B.反对不分主次、颠倒主 次
(1)A.两点论就是在认识
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
看到次要矛盾;(1)B.在 我 们 应 该 把 两 点 论 和 重
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 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
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 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
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世界观
含义
方法论
关系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 坚持两点论、两分法(用 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和同一性不可分
关系的哲学范畴。
一 分 为 二 观 点 全 面 看 问 割。(方法论:应当在对立中把握同
题)
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
1.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 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2.两方面:双方共处于统 一体中、双方在一定条件 下可互相转化。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对立 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 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1.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这四点分歧并不是并列的,其中关于事物发展原因问题上的分歧是它们的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

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

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从而可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心主义的人就是相对来说比较迷信一点,就是相信鬼、神、上帝一类的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它错误地回答了意识和物质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1.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这四点分歧并不是并列的,其中关于事物发展原因问题上的分歧是它们的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

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

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从而可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心主义的人就是相对来说比较迷信一点,就是相信鬼、神、上帝一类的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它错误地回答了意识和物质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它根本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看做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是“我”的感觉、观念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如“世界理性”、“理念”、“绝对精神”等。

唯心主义是信仰主义的一种精巧圆滑的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它通常是反动阶级和保守势力的世界观,是反动阶级维护其阶级利益和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奴役的工具。

唯物主义的人就是不相信鬼、神、上帝,不迷信的,也就是很现实的客观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认为自然规律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

人们不能改变客观世界,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客观世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变化的,人们既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也不能利用客观规律。

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哲学基本派别。

它对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作了正确的回答,承认宇宙统一于物质,精神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客观物质世界离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唯物主义通常总是反映先进阶级或集团的利益的。

在中国,唯物主义的代表有战国时的荀子,东汉的王充,南朝的范缜,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清代的戴震等。

在西方唯物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古希腊罗马的朴素唯物主义;十六—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十九世纪以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它错误地回答了意识和物质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它根本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看做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是“我”的感觉、观念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如“世界理性”、“理念”、“绝对精神”等。

唯心主义是信仰主义的一种精巧圆滑的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它通常是反动阶级和保守势力的世界观,是反动阶级维护其阶级利益和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奴役的工具。

客观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认为自然规律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

人们不能改变客观世界,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客观世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变化的,人们既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也不能利用客观规律。

把客观世界看作是纯物质的世界,但人类对客观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即不可知论,意识不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以及人们不能按照人的意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这是客观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客观唯物主义是客观机械唯物主义、客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客观四维唯物主义的基础。

客观唯物主义在实践中则是客观机械唯物主义、客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客观四维唯物主义的综合表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但这些并没有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占有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

据1990年的统计,全美国除土地和自然资源之外的固定资产中,68%为私营企业所有,13%为居民个人所有,只有19%为政府所有。

在股权分散化条件下,控股权依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他们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如英国0.5%的富翁拥有全国股票的70%。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在分配方式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作了一系列调整,如实行了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但这些并没有改变按资本多少进行分配的实质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

因此,两极分化愈演愈烈,阶级矛盾更加明显、突出。

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保持在15%—20%,美国最低层的40%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总财富的0.2%。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不同。

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

仅2000年,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各种竞选费用就高达30亿美元,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几乎都是“富豪内阁”。

从思想上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

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其意识形态主张绝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个人利益至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盛行于电视、电影和文学书籍,吸毒、凶杀、同性恋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在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强国在政治上打着“人权”的幌子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经济上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利用“全球化”的过程扩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在国际军事行动中,更是处处可见其“国家利益”等等,这些都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1.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这四点分歧并不是并列的,其中关于事物发展原因问题上的分歧是它们的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

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

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从而可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简单的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控+资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调控+无产阶级政权。

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而不断满足资本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资本利益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

一、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政治概念。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社会的根本目的及分配环节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不举张社会大众利益,资本主义社会也要谋求社会大众利益,但是,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要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而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平等、公平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公平对待劳资双方。

两个主义在劳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不同。

接下来再谈谈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传统概念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许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

但现在人们所说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则与此不同。

它们之间是可以共存的、互补的。

现阶段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

无论自称什么主义的国家,都同处于这一阶段。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只能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只能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因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压迫的根源。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实验中失败了,而实行和苏联同样模式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也困难重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改造,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恢复了私有制,就获得了显著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