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论文
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0a2b32d8d15abe23482f4da9.png)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中药不良反应论文药品不良反应论文: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对策【关键词】中草药;不良反应在人们的观念中中药是纯天然的,其药性比较平和,毒副反应也比较少,可长期服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以及有些商家打出“纯中药,纯天然,绝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广告。
其实这都是一些片面、错误地认识,所以很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安全有效,而对其不良反应则往往重视不够,但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
1中药不良反应概念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2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2. 1中药的自身因素中药本身含有多种成分,除了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外,所含的其它成分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比如生物碱类—乌头碱、雷公藤碱、莨菪碱、麻黄碱等,毒理作用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苷类—苷元具有毒性,强心苷中的甾体苷类如洋地黄苷,小剂量有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使心脏骤停及停搏;含氰苷类如银杏、苦杏仁水解后析出氢氰酸能损害并抑制呼吸中枢导致死亡;皂苷类对局部有刺激作用、损害心脏肾脏及溶血作用;黄酮苷刺激胃肠道对肝脏有损害;毒蛋白类—引起呕吐、血尿、惊厥;萜类及内酯类-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刺激胃肠道,并可引起肝损害;重金属类—腐蚀及刺激作用使体内失去平衡等[1]。
2. 2剂量过大中药药性理论中有“大毒、小毒、无毒”之分,有毒性者应严格掌握用量。
据报道3例擅自给新生儿喂服六神丸,一次剂量少则10粒,多则30粒分别于服药后4、10、5 h内死于呼吸道循环衰竭。
而另1例给新生儿及小儿滥用六神丸,且过量服用致中毒,其中4例死亡。
11例中毒者中年龄3~12 d者7例[2]。
六神丸处方中的蟾酥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毒性较大。
因此,对新生儿应禁用,对小儿应慎用为好,对用药剂量应深人研究并从严掌握。
中药不良反应问题论文
![中药不良反应问题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2fce4f1770bf78a652954e6.png)
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的探究【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332-01【摘要】中药不仅擅长治疗体虚病、慢性病,对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等较急的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加上中药在使用时不反应较低,因而被国人所喜用。
当然也有相反的看法,认为中药缺乏准确的含量指标、药理指标,在使用时随意性较大,有不少中药服用后,也产生了较多的不良反应。
本文目的科学、客观地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增多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中药中成药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由于中药多是动植物及矿物质,属于天然物质,应用中药治疗疾病,越来越受到欢迎。
中医治疗疾病所用的中药,又多是经过一定的加工炮制,而且多采用复方应用,因此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很少有不良反应发生。
但是这并不是说应用中药就是绝对安全的。
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这是医务界特别是中医药界早已有的认识。
关于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时有所见,常见有过敏反应及中毒反应,轻者给病人带来痛苦,重者会造成生命危险。
因此,必须加强用药安全教育与管理。
现就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否认,但中药不良反应的75%来至中药注射液我国的中成药导致的不良反应中,有七成以上是由注射液引起的。
事实上与西药相比,中药不良反应要少的多。
统计国内272种杂志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1980~1989年)为2316例,而仅1995年报道的西药不良反应病例就4008例。
由此可看出大部分中药还是安全的。
在使用中药时假如能用汤药的尽量用汤药假如用口服制剂(片剂、胶囊、口服液等)能解决问题的,就不要用注射液。
2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原因2.1 中药品种复杂性引起不良反应中药品种复杂,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很多。
同时中药还存在地区性的用药习惯不同。
如北方习用的豆根为北豆根,是防己科植物蝙蛹葛的根茎南方习用的是广豆根,是豆科植物柔枝槐的根。
广豆根的毒性大于山豆根,中毒原因是错把广豆根调入北方当北豆根入药,从而导致不可逆性肌肉坏死。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论文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87c2fbb4daa58da1114a7d.png)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论文【摘要】:中药被称为中国的国药,长久以来,人们对中药毒副作用了解很少,甚至错误地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
然而近年来,因使用中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
因此,为了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首先应了解中药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1.药物自身的毒性及用量不当《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的有无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为延年益寿药,无毒;中品为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下品为治病预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
某些药物若使用不当会中毒甚至死亡。
《中国中药杂志》曾报道过1例马钱子治疗椎间盘突出而致死亡的病例。
患者前后三次口服含制马钱子的中药粉末,其中制马钱子的含量分别为1g、1.5g、2g,前两次口服后未有任何不适症状,第三次口服后出现心慌、胸闷、抽搐、心率加快等症状,继而心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
马钱子主含生物碱,生品含士的宁[C21H22N2O2],约1.20%~2.20%,成人1次服士的宁5~10mg即可发生中毒现象,30mg可致死亡,而且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
但在上例中,患者3次的用药量已超出了中毒量。
由此可见,在临床应用时对某些有毒的中药应严格控制剂量。
另外尽可能使用其炮制品,以马钱子为例,经油制(200℃~300℃)后,士的宁的含量即减低为0.58%,而经砂烫(200℃~300℃)后,即减为0.89%,制碳后则全部破坏。
经研究表明,砂烫和油炸的炮制品总生物碱含量与生品相比只下降了7.9%和8.4%,而毒性却下降了48.5%和52.2%。
因此,进行科学的炮制,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2.品种混用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差异。
20世纪末,比利时一家开业十多年的重要减肥中心因在药方中使用了木通、防己,结果出现了急性肾衰竭的病例,在西欧引起了极大震动。
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论文
![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3721588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7.png)
《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论文》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中药不良反应概述•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现状•中药不良反应防治策略•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的挑战与展望•结论与讨论目录01引言中药不良反应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中药不良反应对完善中药安全性评价、促进中药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特点及防治方法,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具体研究内容为: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同时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的现状及不足进行分析与评价。
研究目标与内容采用文献调研、病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中药不良反应相关资料。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的建议和对策,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02中药不良反应概述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和用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根据定义,中药不良反应包括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定义中药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即治疗作用;另一类是药物引起的机体损伤,即副作用。
分类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与分类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
一些中药成分可能作用于机体的某些部位,产生药理作用,但同时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中药不良反应还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有关。
一些中药成分在机体内可能被代谢成其他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机制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机制VS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药物因素中药的种类、成分、用法、用量、炮制方法等都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机体因素机体的生理状态、病理状态、遗传因素等都会影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例如,机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时,对某些中药成分可能更加敏感,易发生不良反应。
03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现状临床研究数量与质量虽然中药不良反应临床研究数量相对较少,但研究设计逐渐严谨,观察指标逐渐丰富,数据分析和解读逐渐深入。
中药不良反应论文
![中药不良反应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2a2d627e21af45b307a872.png)
中药不良反应探析【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现状,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发病机理,并阐释了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为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预防【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73-02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chinese medicines cause adverse reactions, adverse reactions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reasons for and explain the prevention of advers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issues related to the foundation.【keywords】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 prevention1 引言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中药往往被认为是毒副作用较小、较之西药更为安全的一类药物。
但随着中药新制剂的出现,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不良反应监测制度的不断完善,中药制剂造成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为人所认知和重视。
临床上,中药的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偏性”所致。
因而,但凡药物均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出现的程度和几率不同[1]。
判断药品的安全性及疗效是临床药理的两个重要任务,因而了解中药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病理机制,病情程度及症候特点,重要不良反应可以分成六类:致癌作用、副作用、致畸作用、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特异反应。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cf5bc3c290c69ec3d4bb75a8.png)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摘要:中药在我国疾病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我中华名族传承的瑰宝,随着临床中药应用频次的增加,多数人对中药应用效果产生错误认知,认为中药具有天然性其药性相对平和,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中药不合理应用情况频发。
本文主要针对中药应用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控制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炮制中药临床应用中应借助中医理论要求进行合理用药,通过分析既往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针对性提出相关措施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意义重大[1]。
本文现对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措施进行综述如下。
1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1.1 中药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在短期应用时没有或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及用药剂量的加大对机体造成的损害逐步加重。
如:甘草可清热解毒、补脾益气,但长期用药可导致无力、血压偏高、水肿等不良反应。
另如:关木通用药剂量一旦超过常用剂量则增加患者急性肾炎发生危险性。
1.2 中药自身毒性及个体差异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自身带有一定毒性,如动物类中药蜈蚣、全蝎、斑蝥等;矿物类砒霜、轻粉、信石;植物类马兜铃、关木通、天南星、马钱子、巴豆、半夏等;比如可能引起过敏症状的中药泽泻、大黄、延胡索、三七、何首乌、葶苈子、菊花、泽泻、番泻叶等[2];虽然上述中药存在一定毒性或可致过敏,但并非每个人应用均可产生相应反应与用药者自身差异存在关联。
因此在临床需借助上述药物治疗时应加强用药监测,特别是孕妇、儿童及老年群体。
不同中药饮种植栽培方式、气候、地理环境、采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均会对其有效成分造成影响,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相应产生不良反应。
1.3 中药炮制与不良反应中药应用之前进行炮制的主要目的为降低或消除药物自身毒性,经过炮制不仅可消除毒性还有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
如附子、半夏等中药未经炮制用药出现毒性反应的几率较高。
如首乌未经炮制用药容易导致腹泻,半夏未炮制用药则易产生喑哑、舌麻等症状。
因此按照正确方式进行中药炮制十分重要。
我院3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
![我院3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0aa540e45c3b3567ec8b6a.png)
我院3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我院2009-2011年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对我院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引起adr 的多种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1年上报的adr病例68例中的30例中药制剂,用excel软件对性别、年龄、涉及的药品剂型、涉及的器官或者系统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由中药制剂的针剂引起的adr比例最高,adr损害的器官或者系统以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
结论:应进一步加强adr报告/监测的宣传工作,提高医疗质量,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278-02《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1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它包括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和和特异性遗传因素。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为了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近年来,我院通过《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宣传,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检测和上报工作正在逐步完善和加强,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本文拟对我院2009-2011年中药制剂发生的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用以提醒医务人员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强上报不良反应意识,提高adr工作的报告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来源与方法本文收集到我院2009-2011年各科室上报的adr病例68例,其中有30例是中药制剂,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名称、剂型、给药途径和临床表现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1ed5432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d.png)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和独特的治疗理论。
中药作为药物,其使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良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使用中药后出现的不良症状或生理和生化变化,可能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中药的成分、剂型、质量控制等方面分析其中药的不良反应,并提供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 毒性药材某些中药如乌头、雄黄、蝉蜕等,具有明显毒性。
其中所含有毒物质如生物碱、甲酸、氰化物等,会对人体产生直接的损害作用。
长期或大量使用这类中药,有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全身发红、癫痫等。
预防措施:对于毒性较大的中药,应谨慎使用,并了解其毒性成分及用量。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医师的建议,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如果有任何不适症状出现,应及时停药并就医治疗。
2. 过敏原某些中药如黄芩、黄连、苦参等,含有一些易致过敏反应的有机物质或异物,对某些体质敏感或患有过敏症的人格外危险。
这些过敏原物质会引起皮肤瘙痒、荨麻疹、哮喘、血管急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对于敏感体质或有过敏症状的人,应随时关注使用中药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药前,应先做好相关的过敏测试,判断身体是否适宜用药。
使用中药过程中,不要过量使用,并及时就医治疗。
3. 含有有害物质中药材在采集、加工和储存过程中,有可能遭受重金属、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污染。
这些有害物质会对中药的成分和品质产生影响,并且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
例如,红花中含有亚硝酸盐,适量使用可以助益,过量则会引起中毒反应。
预防措施:对于中药材的储存、加工和评价都应进行规范化治理,特别是在环保和生态保护方面需要加强管理,保障高品质的中药材。
在使用中药时,应选择市场上品质有保证的中药材或制剂,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严格按照剂量规定进行用药。
1. 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和制造技术较为复杂,其中包含一些添加剂和助剂,这些需要直接注射进入人体内,并且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交互作用,加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中药不良反应论文药物不良反应论文
![中药不良反应论文药物不良反应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e56df3c5901020207409cb1.png)
中药不良反应论文药物不良反应论文中药不良反应成因分析与预防措施[摘要] 结合病例报道对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综合整理,分析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针对各种原因提出相应预防措施,减少中药不良反应。
通过合理辨证用药,加强药物质量管理能有效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措施中药是古人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部分中药的安全性已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中药新剂型的开发以及走出国门,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在增加。
如近年来关于马兜铃酸中药所致肾脏毒性作用的报道相继出现在国外医学杂志上,出现了“中草药性肾病“的说法[1]。
以鱼腥草注射液为代表的药品在临床上发生了较多的严重不良反应,又引发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争议[2]。
不良反应是指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服用药物所出现不期望的有害反应[3]。
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繁杂多样,在此笔者试将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综合整理。
1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常见因素1.1药物方面1.1.1药材品种混乱全国通用品种与地区性习用品的混淆、人为的掺伪作假、中药材“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普遍存在,不同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及作用不同,可能影响到中药饮片应用的安全性[4]。
1.1.2炮制(制剂)质量欠佳1.1.2.1 中药材采收、加工与中药的质量息息相关,中药的纯净程度影响着饮片质量,曾有报道因药用石膏不纯,含砷超量,而引起中毒死亡病例[5]。
1.1.2.2炮制不规范。
如乌头用酒浸泡则乌头碱含量高,毒性强,内服易造成中毒。
1.1.2.3中成药制备方法不当或原药材质量低劣,中药注射剂质量欠佳等。
1.2 使用方面1.2.1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是最常见的引起中药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有患者因超大剂量服用关木通导致肾功能损伤[6]。
1.2.2辨证失误或没有辨证中医用药需“辨证施治”,用药不对证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有时反而引起不良反应。
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20855e2f8c75fbfc77db225.png)
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的96例中药饮片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引起中药饮片a d r 原因有多种,加强安全用药意识、合理使用中药、确保中药质量和强化药物安全监管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结论:采取综合措施,可减少和避免中药饮片a dr的发生,保障临床的安全用药。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分析【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91-02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按中医药理论、方法,经过加工后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近年来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的报告呈上升趋势川,这使中药的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中药的不良反应可分为中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功能紊乱与内分泌失调等。
因此医生和病人都应该对中药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进而加以预防。
本文对在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的68例中药饮片引起的中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了分析,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如何加强用药安全进行探讨。
1 一般资料1.1 68例中药饮片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18例。
其中年龄最大者79岁,最小只有半岁。
1.2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类型。
1.2.1 副作用反应。
副作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伴随药物疗效所产生的与治疗目的不相关的意外有害效果。
副作用症状主要表现在嗜睡、轻度头昏、乏力、口干、胃肠道不适、食欲减退等[2]。
1.2.2 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指因药物引发的病理改变及生理系统功能异常,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毒性反应会造成患者肾脏损害、肝脏损害、过敏性休克、溶血反应、引起变态反应等。
其症状在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抽搐、惊厥、眩晕、呼吸抑制等;在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律失常、心悸、胸闷等;在消化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胃肠不适、腹泻、便血、上消化道出血等;在造血系统表现为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在泌尿系统表现为尿路上皮癌、肾功能衰竭等,药物不良反应亦可发生在其他生理系统[3]。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及预防论文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及预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ce5ced833d4b14e85246872.png)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及预防【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探讨预防的方法。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120份合格的中药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不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与合理使用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
同时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变态反应、呼吸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和消化系统反应。
其中变态反应、呼吸系统反应主要涉及重度反应,循环系统反应和消化系统反应主要涉及轻度反应。
结论:只有加强对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科学研究,科学监测与预警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才能进一步提高中药注射液临床使用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因素;预防【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48-01中药注射液是在中药注射液基础上结合现代注射液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具有作用迅速、可靠的特点,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导致不良反应(adr)是指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药物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或改善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剂量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所导致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一般是不可预测性的。
本文为此对收集我院2009年2月-2010年3月由中药注射液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希望为临床安全、合理运用中药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2009年2月-2010年3月收到的120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表。
其中男60例,女28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45.8岁。
将不良反应一般情况以表格形式录入excel表格,利用相关函数参数进行统计分析。
1.2 不良反应分级i级:致命或有生命危险需立即撤药并作紧急处理;ⅱ级:患者不良反应症状明显,各器官有病理生理改变或检验异常,被迫撤药并作特殊处理;ⅲ级:患者难以忍受,被迫停药或减量,经一般对应处理后好转,对患者康复无直接影响;iv级:患者可忍受,不需停药或减量,对康复无直接影响。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及分析论文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及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60001059eef8c75fbfb30a.png)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
方法:通过近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资料,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
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很多,中药药材质量不稳定、成分复杂、质量标准不完善、生产工艺不合理、配伍不当、使用剂量和疗程不规范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结论:严格控制中药材的质量和制造工艺、监督临床合理用药以及规范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可有效提高其安全性。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97-01中药注射剂是在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药物提取技术,从天然药物或中药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纯化有效成分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肉、穴位、皮内、皮下、静脉以及其他组织或器官)的无菌制剂以及临床前配制溶体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因其药效迅速、作用可靠、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病例报道逐渐增多,安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过敏反应、皮肤损害、过敏性休克、胃肠道反应、呼吸系统出现呼吸困难、肝肾功能损害、严重可见血液系统损害,使用不当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解决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极为迫切,从多个环节如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加以监管,从源头狠抓质量,才能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1 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1.1 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受产地气候、种植条件、采收季节、加工工艺以及储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批次、不同产地生产的中药材成分存在差异,例如不同产地的黄芪含量有明显差异:河北0.14%,吉林0.079%,甘肃0.027%[1]。
中药材原料质量不稳定性,直接影响中药注射剂的疗效。
1.2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如色素、鞣质、多糖、淀粉、动植物蛋白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多以胶态形式存在于中药注射剂中,一旦入血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该抗原即发生过敏反应。
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分析与药学干预对策【药学论文】
![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分析与药学干预对策【药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d92004f121dd36a22d82bc.png)
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分析与药学干预对策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中药汤剂不良反应与药学干预对策。
方法:选取在我院服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的12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计算其发生率,并对其发生因素进行分析,对其药学干预对策进行探讨。
结果: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62%(146例),累及皮肤系统占4.46%(56例),累及消化系统占3.74%(47例),累及心血管系统占1.99%(25例),累及神经系统占1.43%(18例)。
对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分析发现,主要因素为疗程过长,占56.16%(82例),其次为用量偏大,占28.78%(42例),较为少见配伍禁忌(7例,4.79%)、用法不当(8例,5.48%)及适应症把握不当(7例,4.79%)。
结论:通过本研究分析发现中药汤剂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10%,处于较低水平,但临床仍给予足够重视,经因素分析主要是疗程过长、用量偏大等因素引起,临床可依据因素给予药学干预,对中药汤剂服用安全性进行提高。
关键词: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分析药学干预对策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的12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29例,女性627例;年龄最小的18岁,年龄最大的67岁,平均年龄(48.31±5.27)岁。
1.2方法:严密观察用药期间的不适,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并对其因素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对其发生率进行计算,同时对其发生因素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则用%表示。
2结果2.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通过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发现,总发生率高于10%,处于较高水平。
2.2不良反应因素分析:通过对不良反应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因素为疗程过长,其次为用量偏大,较为少见配伍禁忌、用法不当及适应症把握不当.3讨论中药汤剂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成果,属于传统剂型,应用其治疗可依据中医辨证对药物进行加减,具有中医特色[4]。
中药的不良反应探讨及药学服务对策
![中药的不良反应探讨及药学服务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cd760f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1.png)
中药的不良反应探讨及药学服务对策【摘要】目的:研究中药滥用所致慢性药物不良反应(ADR)的诊断和综合讨论,探讨和分析相关的临床用药和服务管理策略。
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某家中医医院使用各种中药方法后出现急性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63例患者。
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分析,总结了此类ADR可能的病理原因,在此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对策,以寻求合理的药物或服务提供。
结果:中医药不良反应的其他主要社会原因可能包括患者对中医药基础知识缺乏了解、汤剂和用药时间使用不当、汤剂及用药工具操作不当、用药时间使用不准确灵活等,我们必须以推广中医知识为重点,普及现代药物常识,严格控制药物服务的整体质量,使每位患者都能合理用药。
【关键字】中药;不良反应;药学;分析随着中国当前社会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认识越来越高,如药物和食疗,长期使用各种中药治疗常见疾病具有许多特点,如更自然、更平和、副作用更少、更健康、更安全、更有效、无副作用。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医病患者开始出现在药物治疗活动中,并越来越愿意接受各种天然中药产品用于医疗保健,因此,在某些保健方面,一定程度的健康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一些中药治疗中因不良健康反应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
结合本项目的研究项目实践,我们系统地跟踪分析了我院近20年来使用中药制剂治疗药物疾病多年后,持续出现各种临床药物不良技术反应和现象的63例临床病例的文献,以及从患者获得的相关药学和临床研究基础数据信息,目的是全面、系统地探讨各种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反复发生背后的相关科学原因,寻求更先进、有效、可靠合理的相关后续药学技术支持服务和保障对策。
详细报告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病例从自2013年1月开展至今~年到止2014年12月,我院曾先后为收治和确诊的临床患者使用了中药后进行的治疗中药口服后经治疗而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不良的消化道炎症反映的情况确诊的临床患者目前共有患者63例,其中,男39例,女就有患者24例;年龄范围约是在16岁~到78岁,平均年龄大约为(52.2±10.8)岁。
中药饮片不良反应报告范文
![中药饮片不良反应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b25e541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9.png)
中药饮片不良反应报告范文尊敬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今天我可得跟您好好唠唠这个中药饮片的事儿。
我叫[姓名],前阵子用了[中药饮片名称]这味中药饮片,然后就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就像一场突然闯入生活的小闹剧。
一、患者基本情况。
我呢,[性别],[年龄]岁,身体状况之前一直还算可以,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偶尔有点小疲惫啥的。
平常生活也比较规律,不抽烟少喝酒(偶尔朋友聚会才小酌一杯),饮食也比较均衡,蔬菜水果、主食肉类都不挑。
二、用药情况。
1. 用药目的。
当时觉得自己有点气血不足,老是觉得没劲儿,听说[中药饮片名称]有补气血之类的功效,就打算试试这个中药饮片来调理调理。
2. 药品来源。
这个中药饮片是从[具体购买地点,比如某正规中药房名称]买的,人家那看起来可正规了,药柜擦得锃亮,药师也穿着白大褂,一副很专业的样子。
我当时想着在这儿买肯定靠谱。
3. 用药剂量和用法。
按照药师给的建议,我每天是用[X]克的[中药饮片名称],用水煎服。
煎药的时候我还特别小心,按照说明小火慢煎,就盼着这药能把我的气血给补得足足的。
三、不良反应出现情况。
1. 不良反应症状及发生时间。
我是从开始喝药后的第三天开始有反应的。
刚开始就是肚子有点隐隐作痛,我还以为是吃坏东西了呢。
结果到了晚上,这肚子痛就加剧了,就像有个小怪兽在肚子里拳打脚踢一样。
而且还开始拉肚子,一晚上跑了好几趟厕所,那感觉可真不好受,整个人都被折腾得没精神了。
同时,还感觉有点心慌,就像心里揣了只小兔子,扑通扑通跳个不停。
2. 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
这肚子痛和拉肚子的情况持续了差不多两天才慢慢好转。
心慌的感觉虽然在第二天就没那么强烈了,但还是时不时会有一点,就像那小尾巴一样甩不掉。
这期间我可真是啥事儿都干不了,只能躺在床上哼哼唧唧的,感觉自己像个病秧子,比没喝药之前还惨呢。
四、采取的措施。
1. 自行处理措施。
刚开始我以为是普通的肠胃不适,就喝了点温水,还自己煮了点米粥,想着能暖暖胃。
中药不良反应毒害分析论文
![中药不良反应毒害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70cbcda0912a21615792949.png)
中药不良反应毒害分析论文[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对大多数中药的毒副作用知之甚少,甚至错误的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然而近年来,因为使用中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及毒害作用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
为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也为了能引起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本文从以下8个方面分析产生中药不良反应及毒害作用的缘由。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毒害作用;缘由中医药历史悠久,一般来说,中药药性比较平和,毒副反应也较少,很久以来被认为安全有效为广大患者所接受,而对其毒副反应则往往重视不够。
很多人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不像西药是化学制剂,因而没有毒副作用,可以放心的吃。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大米虽然无毒,吃多了还会撑着,何况药呢!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我国历代早有认识,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果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明张景岳更有“无药无毒”的说法,认为“即如家常茶饭,本皆养人之正味,其或过用、误用而能伤人”。
为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中药的毒副反应及毒害作用应该引起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因不合理使用中药制品而引起的有害反应,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药物自身毒性及用量不当《神农本草经》根据药物有毒无毒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为延年益寿药,无毒;中品为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下品为治病预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药物使用不当会中毒死亡。
许多中药本身就有毒性,除了人们已经关注的关木通外,番木鳖、汉防己、乌头、莪术、斑蝥等中药都带有生物碱毒性。
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
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
2辨证用药不当药物特有的性能如寒热温凉,可纠正肌体病理之偏,但运用不当,则雪上加霜。
在中医看来,同一种药不能人人都吃,要辨证论治,不对症的当然有毒,这是非常正常的,如给肝阳上亢的患者服用细辛、肉桂等,等于火上浇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中药的不良反应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所在学习中心:摘要:随着用药安全问题的普及,中药的安全用药信息受到人们关注,中药的不良发应比西药相对较少,但不容忽视,中药不良反应中比例最大的为注射剂原因为药品本身和用药个体。
药品生产企业作为药品生产的主体,应建立健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体系,切实履行报告和监测责任,积极主动的收集和研究药品的安全性信息。
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生产企业前言随着用药安全问题的普及,近年不良反应数据收集翻倍增长,许多中药的不良反应被集中体现出来,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数据中,中药占17.3%,中成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累及系统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和全身性损害。
目前绝大部分中成药的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还是尚不明确。
而数据的不良反应数据来源中生产企业的报告数量仍然偏低,只占整体报告比例的1.4%。
生产企业作为药品的生产者,药品质量的掌控者,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体系,切实履行报告和监测责任,积极主动的收集和研究药品的安全性信息。
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的用药安全。
正文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其特定的发生条件是按正常剂量与正常用法用药,在内容上排除了因药物滥用、超量误用、不按规定方法使用药品及质量问题等情况所引起的反应。
也指停药后的生物效应,例如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日的宿醉现象,停药后可消失。
中国有句老话“是药三分毒”。
药物,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也不论说明书上标明“有毒”还是“无毒”,都有可能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换句话说,是药就具有治病与致病的两重性,想要让它们成为有利于人类的“好东西”,就看人们如何把握和应用了。
关于“药物不良反应”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19万人因此死亡,全世界的死亡病例有1/3源于不合理用药。
随着用药安全问题的普及,近年不良反应数据收集翻倍增长,数据中中药也不在是隐秘状态,许多中药的不良反应被集中体现出来,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数据中,中药占17.3%,西药的不良反应存在于药物本身,正如我们在药品说明书上看到的,某种药物会具有产生某些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这是化学类药物本身的性质和缺陷。
而中药本身就很复杂,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其不良反应,目前绝大部分中成药的说明书上还是尚不明确,其危害却不容忽视,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和群体性不良反应报告,中药近年来占得比重也越来越多,甚至有死亡报告。
按用药途径统计,首先中药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有最大比重,2015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中药注射剂报告12.7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9,798例次(7.7%)。
2015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占比例为51.3%,与2014年相比降低2.1%。
2015年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排名居前的类别是理血剂、补益剂、开窍剂、清热剂、解表剂、祛痰剂,共占中药注射剂总体报告的97.0%。
2015年,中药注射剂严重报告主要涉及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包括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瘙痒、皮疹、恶心、呕吐等表现。
其次口服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口服给药因致敏物质难以进入血液循环,过敏反应少见,临床表现涉及皮肤及附件、消化、心血管、血液、神经和呼吸等多系统损害,以皮疹最为常见,其次为循环和呼吸系统损害,多数患者停药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然后外用或者接触引起的不良反应较为少见,占有比重最少的为肌肉注射,这可能与中药肌肉注射药物少、接受中药肌肉注射人群少的原因有关。
2015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中成药基本药物203个相关品种的报告98,176例次,其中严重报告5,480例次,占5.6%。
2015年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部分六大类中,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内科用药、骨伤科用药、妇科用药、耳鼻喉科用药、外科用药、眼科用药。
其中内科用药报告总数占到总体报告数量的84.9%,内科用药构成比较大可能与内科用药临床使用量大,且基本药物目录中中药注射剂都属于内科用药有关。
内科用药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祛瘀剂、温理剂、开窍剂、清热剂、扶正剂,此五类药品报告占到内科用药报告数的88.9%。
2015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部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9.0%)、胃肠系统损害(占23.8%)和全身性损害(占14.4%)。
不同剂型报告累及系统中,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1.1%)、全身性损害(占12.8%)、胃肠系统损害(占6.2%),口服制剂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胃肠系统损害(占16.9%)、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 5.5%)、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占2.7%)。
西药的不良反应存在于药物本身,正如我们在药品说明书上看到的,某种药物会具有产生某些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这是化学类药物本身的性质和缺陷。
而中药的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却很复杂,中药品种多,配伍复杂,中成药生产过程长,环节多,缺少量化指标,新剂型提取方法使传统药剂处方药物成分发生变化,致敏成分作用可能强化,临床药理研究重有效性,轻安全性,均为不良反应之隐患。
中药的不良反应存在很多种因素,如原料药才本身,有些药材本身就含有致不良反应因素,甚至有毒成分,如附子,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具有强心、扩张血管、抗炎、镇痛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所致休克、冠心病及心绞痛等。
但因其性刚烈迅捷,用之不当,易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
关于附子的化学成分,目前国内研究表明其主要有生物碱、附子脂酸、附子磷脂酸钙、脂肪酸酯、β-谷甾醇、尿嘧啶、多糖等成分,生物碱类成分为二萜类生物碱,包括双酯型、单酯型和脂型生物碱,是附子的毒效成分。
近年来,关于附子药用或误服后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不良反应常有报道。
其临床不良反应症状与表现主要有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4个方面。
其次药材的炮制方法也是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要素之一,如果炮制不当就可能加大中药的的不良反应情况,生附子毒性较大,所以附子内服一般需要经过炮制达到减毒存效的目的。
炮制方法不当或未达要求,不能有效地控制其生物碱的毒性限量,容易引起中毒。
通过炮制使其毒性较强的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水解成毒性较弱的单酯型苯甲酰乌头碱、乌头原碱等,从而降低其毒性,但其镇痛作用大致与生品相近。
如果炮制方法不当,或炮制工艺粗糙,或炮制工序不全,或炮制辅料选择和用量不当,均可使附子毒性不能有效降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曾有报道称附子因炮制方法不同,可导致总生物碱含量相差10倍,毒性相差8倍。
再者药材的产地不同,其不良反应情况也不同,如柴胡的药用植物资源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东北等省份。
柴胡注射液作为一种多成分混合制剂,药材的产地、采收期、加工炮制及贮藏运输等因素对其物质基础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物质基础的不稳定则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有研究分析了25个不同产地的柴胡药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柴胡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此外,不同采收期柴胡中挥发油的含量也是动态变化的。
中医用药不同于西药,讲究辨证、配伍,却又注意配伍禁忌。
如果违反了这些原则,造成配伍不当,则会产生毒副作用和发生药源性疾病。
就会出现所谓的“中药不良反应”情况。
中医用药组方中各味药既有适应证,又有禁忌证,十八反、十九畏、孕妇用药禁忌等不可忽视,合理组方非常重要。
中药配伍使用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轻毒副作用。
但不合理的配伍,则可能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附子临床使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同用,不宜与麻黄配伍,且与吴茱萸、威灵仙、蟾酥、罗布麻、山楂等配伍时应小心谨慎。
曾有服用同时含有贝母和附子的方剂,而致患者狂症的报道。
不仅中药与中药的配伍问题,随着中西医联合的发展,中西药联用在我国也非常普遍,配合不当也会出现不良反。
如中药川乌、草乌、附子及含这类药物和生物碱的中成药,如小活络丹、三七片、元胡止痛片、盐酸小果碱等与氨基糖试类抗生素合用,可致消化道疾病甚至穿孔。
抗癫痈药与苍耳子、雷公藤合用可导致肝脏损害。
鹿茸、人参、何首乌等中成药能使糖异生,减少人棒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葡萄糖分解, 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这些药不能与降糖药如苯乙双肌、格列本脉、胰岛素等同用。
药学者统计发现中西药不能连用的有165组,涉及的中西药达300种。
由于中药制剂的复杂性,很多情况下,对其联合用药的后果是很难事先预知,其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就比较大。
中药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中,不可忽视有些中药的活性与用量问题。
如甘草1~3克能调和药性,5~15克能益气养心,大量服用或小量长期使用,病人可出现脘闷、水肿、低血钾、血压升高等;红花量小和气养血,量大活血化瘀;苏木量小和血,量大破血;升麻少用清热解毒,多用升阳举陷;麦芽小剂量消食化积、疏肝解郁而催乳,大剂量单用消散力强,耗散气血而回乳;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
同时我们应尽量避免长期用药,避免慢性蓄积,中药活性成分含量低,作用缓和而持久,但慢性病人长期服用,往往随之产生不良反应。
大黄作为泻药(用量1~5克)不能长期服用。
长期使用黄花夹竹桃(含强心苷),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
胖大海作为保健饮料长期泡服,易致大便溏泻、饮食减少、脘腹痞闷不适而消瘦。
长期服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会因蓄积而出现慢性汞中毒等等。
肾病病人长期小剂量使用含马兜铃酸制剂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不良反应的产生不仅与药物本身有关,还与用药群体的个体差异有关,如不良反应出现症状的时间快慢不一,不良反应程度的个体差异亦较大。
因此不良反应的发生还与禀赋体质密切相关。
如机体因先天禀赋差异、过敏体质或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也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多例禀赋虚寒者长期服用附子制剂未见中毒,而“他人服一粒即为害”,并言“此皆脏腑禀赋之偏,不可以常理概论也”。
也有研究表明,由于南北区域性的不同,人们对药物用量的耐受性存在个体差异,如北方区域附子用量大于南方区域5~10g左右。
而对于老人、成年人、儿童、体弱多病以及年轻力壮者用量也应有个体差异,在临床使用时应因人、因地、因病制宜。
一个事物的产生,肯定有其原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不例外,分析原因,最求根本,就可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