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古城营小学路鸿娟
小小的书包,小小的人儿。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学校教育,注定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那究竟什么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个人的发展又有什么作用呢?
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社会作用体现在多种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它代表社会对人的要求。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他们应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即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通过老师的帮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望过去,探索未来。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相互激励,争当优秀的积极进取的氛围,使得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从而长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其次,学校教育以班级为一个集体,一方面促进青少年迅速学会共同生活,另一方面也很好的锻炼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从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到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增强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能力: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技术,85%则靠他的人际处理能力。由此看来,单单拥有专业知识,很难达到成功。这也是众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时,难以取舍的关键点。也许在学科知识方面,高薪请来的家教老师确实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对于孩子而言,每天面对的人除了父母,便是家教老师,生活圈子过于狭窄,缺乏与不同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进入社会后很难与人建立良好联系。人际关系,乃至人脉就更无从说起了。除此之外,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为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使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也使得他们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同时也使青少年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成为可能。他们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懂得承担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和对后代的责任。
学校教育好处颇多,但为何现今却屡被诟病?
其实,学校教育亦有其弊端,也就是所谓的负向功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处于主导作用,但是,这是“应然的”。在现实的教育活动
中,并非所有教育都对个体的发展起正面的促进作用。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我看来,二者具有关联性。不同于显性负功能(如体罚等)很容易察觉,隐性负功能不易被察觉,并且对人的负面影响是持久的,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隐性负功能最多体现在应试教育中,而学校教育最大的体现恰恰也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体制下,学校缩减音乐课,体育课的时间,用于强化学习专业知识。我们都知道,个人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学校教育单单加强“智”的方面,并不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个人素质全面拓展在现今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是无法实现的。
其实,无论老师,还是家长,他们都明白,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好得多得多,但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为什么还要逼着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因为全班45个同学,44个全报了,你的孩子成绩就会不如人家,你敢不报吗?说到底,学业成绩在中国整个教育机制中的重要性已经深入骨髓,想更正观念,并不是朝夕之事。
同时,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是没有好的成绩对父母无法交代的压力,是不读好的学校前途就无望的压力。种种心理压力,最终转化为生理反应,隐性负功能转化为显性负功能,疾病便产生了。疾病增加,是隐性负功能的又一体现。疾病主要是由心理的失衡、锻炼的减少和活动的单调引发的。面对学习与升学的巨大压力,学生往往感到紧张、压抑甚至恐惧,进而引发失眠、抑郁、免疫力下降等功能性、器质性疾病。
加之,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时,难以取舍的关键点。缺乏锻炼机会,生病增加便成为情理之中。去年临近高考之际,湖北惊现“吊瓶班”,满满一个班级的同学边吊水,边自习。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他们不得不为一次考试取得高分,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和强壮的身体。吊瓶班掉起的不是刻苦,而是残酷。是高考的残酷,是应试教育的残酷,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悲哀。
同样因为应试教育,考试内容实行“客观化”“规范化”,学校和教师追求高分数,实施答案“标准化”,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只有六岁的小女孩正在上绘画课,她坐在教室的后排画的很认真。而她的老师评价她几乎从不注意听讲。于是老师饶有兴趣的走过去,问她:“你在画什么?”她说:“我画的是上帝。”老师说:“可是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子。”在老师的坚持中,小女孩放弃了那副画着上帝的画。上帝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谁也没有真的见过,既然这样,为什么是不可以画,而不是允许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挥?同样的例子,语文课要求造句,“碎了一地的……”“碎了一地的玻璃碴子”,虽然不是那么富有美感,但谁能否认它是错误的,为什么一定要换一个句子呢?标准答案在老师的心中是“神圣”的存在,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梦魇。教学的标准化,最终形成个体思想的标准化,使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无从发展。
应试教育尤其严重的中国,在经济上也有体现。现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加工制造都在中国,核心科技却寥寥无几。这是无疑创造力严重匮乏的结果。爱因斯坦在学校教育中是不被看好的。学校
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老师说他是“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同龄人笑他是傻瓜,甚至是弱智。而最后,他却成为改变世界的科学家。也许正如毕加索所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我们长大后是否依旧能够保持艺术灵感。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了创造力,甚至可以说,我们所受到的教育让我们丧失了创造力。此外,学校教育“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回瞻性和现实未来的不确定性本身就是对立的。学校教育与世事发生不同步,不论社会如何进步,学校教育如何飞速发展,都不可能超越现实发展的速度。换言之,只要接受学校教育,我们永远都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这是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并不能为我们所改变。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积极接触社会,积极接受新鲜信息,才会更好地发展。学校教育我们如何走向成功,却无法让我们真正体味到成功与失败、顺境与挫折都是人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