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DOC
从多个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
![从多个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8eb31f404a1b0717fd5dd17.png)
从多个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一)、“李约瑟难题”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1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这一难题自提出以来,就收到了学术界的广大学者的关注,对李约瑟难题的内容的解释性表述,他们为我初次接触并深入透彻的了解这个难题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我查阅了众多学者对该问题的解释,有的是从社会建制方面,有的从经济角度,有的从文化背景角度,有的从社会的科学能力角度探讨,最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我的结论:在我看来,这样一个难题,不仅仅是从一个角度可以解释的,是与一个社会的发展由着紧密联系的,而社会的发展不受单方面的因素决定,是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宗教制度,政治等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这些百家之言都有其观点的合理性,但是都不够全面,要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全方位阐述它的原因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首先,我先阐述我对与李约瑟难题的解读,对于这个问题内涵的的解读是进一步分析前提准备,①:李约瑟所说的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科技是按照现代西方人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而提出的疑问,但是“科学技术”一词包含了“科学”、“技术”两层涵义,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究竟什么是科学呢?贝尔纳认为“科学因体现出不同的本质特征,是难以定义的”2,但是按照现代学者普遍的观点: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包括由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升华而成的理论体系,具有“以逻辑、数学、实验为基础”、“形式上的系统性”、“表达上的概念化、公式化”等特征。
而技术则不同,只是一些实用性的技能,李约瑟先生所述的“中国在16世纪前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更准确的表述我认为应该是16世纪前的中国技术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我认为,在16世纪前的中国,在冶铁,印刷,火药,造船,数学,天文等等许多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多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依靠技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所获得的,他们的表述方式也大多是技术经验描述式的,本质上时感性知识的积累,即使有一些从表面上看来具有科学的特征,例如数学,天文,但是都只是相似于科学,其实质是不一样的,如中国古代的数学的特点是“算”,从而有了算盘等工具的制造,而西方数学的特点是“证”,讲求的是逻辑的演绎,推理。
李约瑟难题及其解答
![李约瑟难题及其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c8a4bbc8b14e852458fb5797.png)
讨论:李约瑟难题。
1.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2.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的起源问题。
难题介绍李约瑟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表征意义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dj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李约瑟与中国编辑本段李约瑟本人的努力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李约瑟难题解答
![李约瑟难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18c926134431b90d6c85c7d3.png)
李约瑟难题解答●从文化竞争模型:一、资源因素。
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
西方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
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西方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
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经济基础:中西方的经济基础不同,导致社会发展进程不同,进而导致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
●古代文明:一、中国自南宋以来的专制集权制度,特别是封建专制者对中国人愈来愈加强的集权制度下的儒家思想教育是造成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
儒家学说一反前朝历代只限于道德说教的范畴,在礼仪甚至从法律规范上对上至士绅下至普通百姓的思想行为,实施强行的灌输与限止,从而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思想,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动力。
二、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一偶为了生存,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经济贸易发展来维持国家的税收收入,这样也就使得国家工商业空前发展。
工商业的发展致使南宋社会分工更加细致,贫富差别加大。
三、在政治上一方面表现为民众为追求工商业发展特别是相关技术的发展,需要一种更加自由开放的、更加宽松倡明的社会环境,要求封建统治者在保护封建土地制度的同时也能够保护工商业者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社会关系愈来愈向商贸化金钱化方向发展,私欲膨胀、只认利益而轻视道德规范,特别是缺乏对封建道德意识和国家民族意识的认同,从而造成社会混乱,特别是造成了宋朝普通民众、军队的爱国热情严重低下。
当时的状况使社会发展走到了一个政治上的十字路口,要不国家政治通过一定程度上打破封建专制而使社会制度更加清明民主,要不就为了巩固封建专制更进一步地加强对民众的政治思想统治。
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和几点启示
![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和几点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03bec9f76c66137ef06195d.png)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院系: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班级:2010级法学本科班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人类不断地回顾过去,总结历史。
有一种对历史的总结就是基于现有的“历史事实”提出各种“难题”,对这些“难题”的研究不仅为“难题”本身提供了种种试解,而且也促进了与“难题”相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李约瑟难题”就是这样的“难题”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中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高潮,众多专家学者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科学技术结构、地理环境等方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积极的阐释与试解,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先应该对“李约瑟难题”进行阐释与解答主这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理解“李约瑟难题”,二是怎样回答“李约瑟难题”。
一、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1945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序言中,首次提出这样的疑问:在1—15世纪,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可是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1964年李约瑟在《当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将这一质疑表述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二是“为什么在公元前1一15世纪期问,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r}后者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对“李约瑟难题”的表述。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疑问所探讨的内容可以简单表述为:在科学技术方面,为什么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西方,而近代以来却落后于西方。
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但对后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探索前一个问题,对前一个问题的解答最终也要归结到对后一个问题的思考。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f3ddee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d.png)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与解答摘要李约瑟难题是中西比较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难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在肯定李约瑟难题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进行了一定的探析。
首先,从李约瑟本人的简介出发,介绍和引入了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和意义,然后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研究的归纳与分析,给出了李约瑟难题的研究现状,最后,从历史变换的角度出发,对于李约瑟难题,给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解答。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解答,几种解答,个人思考目录摘要 ............................................ I 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1)1.1李约瑟人物简介 (1)1.2李约瑟难题 (1)2.李约瑟对于难题的解答 (1)3.李约瑟难题的几种解答 (2)3.1从地理和人口的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3.2从中国传统和教育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3.3从中西科学与文化的对比诠释 (3)4.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 (3)4.1近代初期——南宋兴起 (3)4.2希望覆灭的分析 (4)5.总结 (4)参考文献 (5)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过:“人类福祉从不久停一方。
”“在1500年前,是世界冲击欧洲,而1500年以后,是欧洲冲击世界。
”今日,我们仍不得不承认西方先进于我们,尤其是科学与技术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
为什么古代中国科学文明是那样熠熠生辉,而今日,西方却占据主导地位?试图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引入在科学技术史上仍值得思考的问题——李约瑟难题。
1.1李约瑟人物简介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传奇人物。
1937年起,李约瑟开始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浓厚兴趣,在随后的40年数次来华,并到边疆地区进行过广泛的旅行考察。
“李约瑟难题”原因--结果--启示
![“李约瑟难题”原因--结果--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2f25c0f16fc700abb68fcd0.png)
“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 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 方诞生,而中国反而原因落在西方后面?
二、中国传统科技日趋没落?
世界重大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公元1-400年 45 公元401-1000 45 公元1001-1500 67 公元1501-1840 472 中国
件 %
世界其他国家
总结
一、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 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
中国传统科技
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 发明火药 象的简单总结,缺少 彗星记录 科学的概念、定律和 逻辑推理,没有完整 的学说浑天仪
西方近代科技
注重对现象的归纳总 化学反应 结,使之上升为理论、 哈雷彗星 规律,形成系统完整 的体系 天体运动规律
六、个人动力缺乏
七、传统科技自身局限性
1、缺少纯科学的研究
2、传承方式的封闭性
八、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 2、人口的膨胀
某学者在评价中国17、18世纪的科技时强调: “在中国,科技的发展跟不上科学的发展,它在原 地踏步。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无疑是中国 的□□□, 不必发明机器来节省人力。它是由地 方性的人口过剩产生的贫穷的永久性受害者。”
从“李约瑟难题”的思索,我 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பைடு நூலகம்
1、要有自由开放的思想环境、稳定的政治环境;
2、 要想发展科技,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 政治、文化条件。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科 技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要发展经济,就必须重 视科技。 3、建立和完善各种机制:如激励机制、让优秀人 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刺激优秀人才从事发明创造的 专利机制、让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机 制。 4、中西文化与科技发展的不同道路与特点(重综 合与重分析)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化特征,要充分发 挥两种不同科技的优点,推动国家富强。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23fbb41f5335a8102d22032.png)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为什么在近代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 独特的地理位置论1.1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文化交流的有限性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太平洋的西海岸,珠穆朗玛峰将中国与南亚次大陆隔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与西亚、欧洲及南亚次大陆文明的交流仅限于丝绸之路这一条通道。
而且这一通道时断时续,到了明清时代更是基本上不通。
因此严重的阻碍了近代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从历史上看,凡是这条通道打通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都比较发达(盛唐、元代)。
有人说,中国可以通过海上交流,但科技水平不高的时候,海洋是交通的最大障碍,虽然有郑和下西洋,但主要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炫耀武力而不是为了文化交流。
而且海上交流成本太高,时间效率差,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古代来说无异于劳民伤财。
古希腊人的科技,大多借鉴于古埃及、两河流域,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提高。
他们的冶金、建筑等技术都是从西亚传入的。
这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1.2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政治统一与思想统一中国封闭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的土地与劳动力从根本上决定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从秦代开始实行大一统政治,社会改革比较因难,稳定的因素大于改革的因素,形成超级稳定的结构,尽管时不时改朝换代,但很快又被整合起来,致使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概念,所以整个社会处于缓慢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思想统一以后,就没有了自由,自由创新就成为艰难的事情。
独尊儒术,就像焚书坑儒一样,都是扼杀文化的做法,甚至比后者更为严重。
思想没有自由,就不能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不可能发展。
虽然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但在科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即使观念落后也并不妨碍科技的缓慢进步,而且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具有较多先进思想的人(但是密度不大)足以推动科技在古代中国的发展。
202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及其启示范文1
![202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及其启示范文1](https://img.taocdn.com/s3/m/6355e7f42f60ddccda38a0d9.png)
202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及其启示范文 对“李约瑟难题”的争论长期以来经久不息,“李约瑟难题”对于我们当今发展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反思、疑问和总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李约瑟(1900年 12 月 9 日-1995 年 3 月 24 日),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其所着《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1944年 2 月,李约瑟在重庆中国农学会的《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农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的中国发生?” 伴随着“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将其进一步推广并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二、“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国内外学者对“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使得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差异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可以认为,“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不仅是对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比较,同时也是对中西方文化发展时代背景的考察。
只有深刻地了解文化的历史、现状和特征,才能更好地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途径进行合理地规划和设计。
因此,对“李约瑟难题”的破解势必能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广泛的启示。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李约瑟难题”进行扼要而全面的解答。
(一)、客观条件的制约1、自然观的缺失以及缺乏相应的土壤;2、中国崇尚实用主义,擅长总结经验而非创新;3、“学而优则仕”的第一追求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读书人的思想被束缚在名利上,过度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缺乏数字进行管理。
(二)主观因素的影响 1.闭关锁国政策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我们国家没有积极走出去了解其他国家而是一直以“天朝大国”自居,在其他国家开展科技革命的时候,自认为我们国家物产富饶,固步自封,仍旧过着三跪九叩的生活。
综合探究李约瑟难题与我的解答
![综合探究李约瑟难题与我的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e86aca4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c.png)
2、“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 平上远远超过西方”的史实有哪些?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测定了120多个恒 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留下了最早关于哈雷慧星的记录 ▲东汉科学家张衡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见解比西 欧人早1000多年;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 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 “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早300多年。
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1、明清统治者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从 根本上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3、科举制度下的八股取士,使科学技术 完全排斥在各级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之 外; 4、传统的自然观、哲学观如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等也妨碍了科学理论的发展 5、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1、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 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兴起清除了思想 障碍; 2、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 和新的社会需要又推动了科技的创新; 3 文艺复兴期间科学的实验方法的诞生. 4、科学家们探求自然的不懈努力;
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 一度辉煌的原因
1)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耕经济的繁荣. 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 了革新工艺技术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 发展;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科学家对古代及明代科技就与近 现代科研成果的区别
内容上:传统科技是以感性和经验成为主 较少对事理和规律的探究,表现为较强的 实用性;而近代科学是建立在对事理和规 律的探究之上,表现为较抽象的理论性。 方法上:近代自然科学与传统科技的差别 就在于是否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068c1a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f.png)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没有出现工业革命?这个问题引起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解答,并分析其当代的启示。
一、历史文化角度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工业革命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古代就已经具有了高度的农耕文明和封建制度,导致社会结构相对封闭,并且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天命思想,导致人们不愿意变革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相比之下,西方在古代就有更为开放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推崇个人的创新和变革,这就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二、经济发展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虽然技术发达,但却缺乏了工业革命所需的资本和市场需求。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且世袭制度的存在导致了资源的垄断。
相比之下,西方具有更为多元化和开放的市场体系,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需求。
三、制度体制角度从制度体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具有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系,这导致了社会的封闭和阻碍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具有更为灵活和去中心化的政治制度,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更多的政治和经济空间。
四、历史事件角度从历史事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战乱、政治动荡等,都对科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事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从而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出现。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古代相对稳定,这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五、当代启示对于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当代启示。
我们需要重视社会的开放和包容,鼓励创新和变革。
我们需要优化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
我们需要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更为灵活和透明的政治机制。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5a7387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7.png)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是指在中国古代发明历史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发明技术的创始人已经无法确定的情况。
这一难题告诉我们几个启示:
1.历史是一条长河,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是局限性的。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谦虚的态度,承认自己的认识是有限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证据信息。
2.在考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事实,避免因为主观臆想而歪曲历史事实。
3.历史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需要同时运用考古、文物、史料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了解历史。
4.历史研究的成果不是绝对确定的,会随着时间、技术、证据等因素的不同而改变。
我们需要对历史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5.历史是文明发展的宝库,我们需要在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中华文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babf92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5.png)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中国科学史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尽管有着丰富的科技知识和经验,却没有出现类似于科学革命的现象。
这个问题引发了许多学者的思考和讨论,涉及到科学与科技、文化与思想以及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从中汲取一些启示。
我们可以从科技与科学的关系角度来简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的科技非常发达,例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都是中国古代所发明的重要科技成果。
这些科技成果并没有演变成类似于现代科学的体系,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是以实用为导向的,注重工艺和技能的传承,而非以理论探索和实验验证为主导。
中国古代缺乏像科学革命那样的由理论推动的科学变革。
从这个问题当代的启示是,科技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现代社会需要重视科技与科学的结合,鼓励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可以从文化与思想的角度简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以及在宗教、哲学方面的传统对于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而相对忽视了自然界的探索和认知。
中国古代的宗教和哲学也倾向于将自然界的规律看作是神灵或天命的体现,而非以人类自身的认知和实践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
这些思想观念可能抑制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当代的启示是,文化与思想对科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需要重视科学教育,提倡批判性思维与自由探索,培养人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与热爱,以促进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制度与政治环境的角度来简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是在一个专制的社会体系下取得的,而专制的社会并不利于科学的自由发展和创新。
政治环境的封建传统以及官方对于学术独立的控制,也限制了科学的发展空间。
相比之下,欧洲的封建体制有所解体,出现了相对宽松的知识流通和交流环境,这有利于科学的创新。
当代的启示是,社会制度与政治环境对科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论文:李约瑟难题及解答
![论文:李约瑟难题及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ddb46f2d87c24028915fc34c.png)
李约瑟难题及解答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著名者如鉴真和尚。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唐代传到日本,唐代的教育内容和精神也支配了日本,经书成为士大夫的必读书,《左传》为大经,《毛诗》、《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为小经。
继唐代经疏传到日本的是宋明的理学,朱子理学传到了日本。
1593年,德川家康召见大儒藤原惺窝于江户,惶窝举《大学》,《贞观政要》的要义以进,家康大为器重。
惺窝讲学以朱子为主也颇取陆象山及汉唐儒者的学说,他作有“四书”、“五经”的训名本,把儒家经典浅易化。
1601年,德川家康设学校于伏见圆光寺令僧俗入学,是为德川氏立学之始。
以后又建弘文馆、立孔子庙大小藩主都分别模仿幕府,设学校于藩城。
汉籍教科书通行的丢“四书”、“五经”、《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当纲目》等。
总体来看,日本德川时代,儒学普及于中等社会。
除了儒家学说和思想传到日本外,中国的佛教思想也传到了日本,并对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日本佛教以中国为母国,唐有什么佛教宗派,日本佛教便有相应宗派。
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被日本人称为“日本律宗太祖”、“日本文化的恩人”。
2.对朝鲜的影响中国的儒家学说早在朝鲜史上的古朝鲜时期(公元前5世纪一公元前1世纪中叶)就输入了朝鲜。
三国时期(公元前l世纪中叶一7世纪中叶),朝鲜三国从不同渠道大规模引人中国文化:高句丽从陆路传人儒教,以汉儒的典章制度为重点;百济从海路传人中国南方文化,吸收了六朝的多样性学术思想;新罗则是经过高句丽、百济间接地吸收中国文化。
李约瑟难题及启示
![李约瑟难题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90a1fe7f90f76c661371af6.png)
“李约瑟难题”的其他解答
(1)社会原因说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独尊儒术 历代封建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都要采用愚民政策, 其中使用的主要法宝就是儒学。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就 是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以及论证这种秩序的神圣性与永 恒性,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 科举制度阻碍了科技发展 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 索的兴趣,“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 一追求。
1976 年, 美国经济学 家肯尼思·博尔丁将之 称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 的转述
第一问:十六世纪以前中 国文明在科学发现、技术 发明及其实际应用方面, 都取得了更多更高的成就。 其原因何在? 第二问:以数学化的原理和 方法为最基本特征的近代科 学,为什么只在欧洲文明中 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 长?
“李约瑟难题”及其启示
提纲
一、李约瑟简介
二、“李约瑟难题”的溯源
三、“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四、“李约瑟难题”的启示
李约瑟简介
• 李约瑟(1900~1995)英 国伦敦人,著名生物化学 专家、汉学家,英国剑桥 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 长 • 数次来到中国,先后任英 国驻华科学参赞,中英科 学合作馆馆长,1946年赴 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自然科学部主任。
思维决定论
中国人:唯物辩证的、宏观观控的有机统一观。 西方人:形而上学的、微观分解的机械分解观。
科举制度和激励结构
• 欧洲在17世纪科学革命的时候就 已经把技术发明转移到主要依靠科 学和实验上来了 • 而中国的科举制度, 使知识分子无 心于投资现代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人 力资本,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 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减低了。
李约瑟简介
• 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 研究。为中国培养了一 批优秀科技史学家。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 批外籍院士。 • 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 28卷册、《化学胚胎学》 《中国科学》《科学前 哨》及《中国神针:针 灸史及基本原理》等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4df865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9.png)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美籍华裔历史学家李约瑟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问题。
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中,李约瑟首次提出了“中国为何没有实现工业革命”、“中国科技为何走向停滞”等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讨论。
本文将围绕李约瑟之问展开多角度的简答,并探讨当代对这些问题的启示。
一、中国为何没有实现工业革命?在李约瑟的研究中,他认为中国没有实现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传统封建制度的束缚、科技创新的不足、商业资本的匮乏、社会结构的僵化等。
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往往倾向于维护现有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对于技术和商业的发展持保守态度。
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虽然较为发达,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实用性和生产力的关注,导致了科技创新的停滞。
商业资本的匮乏也成为制约中国实现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商业和金融活动长期以来受到严格的限制,难以形成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相对较为僵化,社会等级制度、士绅的地位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古代未实现工业革命的原因,并吸取其中的教训。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商业和金融领域的改革,逐步打破社会的僵化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科技为何走向停滞?李约瑟认为中国科技走向停滞的原因在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官僚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的停滞等。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儒家强调“文而不武”,重视文化修养而轻视实际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官僚体制也成为了制约科技进步的因素,官员们往往倾向于保守和守旧,并不支持科技创新。
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也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的重要障碍,社会发展停滞导致了人们对于科技创新的需求不强烈,科技发展缺乏动力。
当代启示:我们需要在当代社会中重视科技创新,加强对传统思想观念的批判和反思,建立支持科技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降低官僚体制的弊端,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保护。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f240747027284b73f2425073.png)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于这一问题,通过查找资料并且结合自己浅薄的知识,我得出了以下结论: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科研的阻碍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智力上的差别这个就不存在了!至于说为什么到后来近代科学落后了,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我国一直比较稳定,是传统的农耕文明。
中国古代农业,世界闻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其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和这些息息相关,明朝的时候达到顶峰,当然自古以来都是重农轻商,规模化的生产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相关的科研就不可能有太多的进步。
2.科举制度对创新的阻碍中国古代发明的最伟大的年度制度之一科举考试制度,从隋王朝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
“科举制度”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
自清朝末年以来,世人对于科举制度众说纷纭,评价不一。
科举制度的好处是: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5b116d8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5.png)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一、本文概述1、介绍李约瑟难题的背景和起源李约瑟难题,又称李约瑟之问,是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史的著名问题。
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李约瑟在研究中发现,尽管中国在古代拥有悠久且辉煌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水利工程、医药学、天文学等,但在近现代的科技革命中,中国却未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种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李约瑟的深思: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如此发达,却在近代科学革命中落后了呢?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科技史的一次重新审视,也是对全球科技发展历程的一次深刻反思。
它挑战了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即认为西方科技是近现代科学革命的唯一源泉。
这个问题也激发了学者们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动力以及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这一难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中国在近现代科技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阐述李约瑟难题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科学传统?李约瑟难题的核心问题集中在这样一个悖论上:尽管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包括了丰富的科学传统和实践,但为何近代科学并没有在中国产生,而是在欧洲得以繁荣发展?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科学史的研究,更触及到文明发展、社会结构、哲学观念等多个层面。
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科学传统确实非常深厚。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天文、数学、医学、农学等领域的卓越成就,都证明了中国人民在科学探索和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智慧。
然而,这些传统的科学实践往往是基于经验积累和实用主义的,而缺乏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科学技术往往服务于皇权和王权,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同时,儒家文化强调人文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于探索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的兴趣并不强烈。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23fbb41f5335a8102d22032.png)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为什么在近代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 独特的地理位置论1.1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文化交流的有限性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太平洋的西海岸,珠穆朗玛峰将中国与南亚次大陆隔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与西亚、欧洲及南亚次大陆文明的交流仅限于丝绸之路这一条通道。
而且这一通道时断时续,到了明清时代更是基本上不通。
因此严重的阻碍了近代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从历史上看,凡是这条通道打通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都比较发达(盛唐、元代)。
有人说,中国可以通过海上交流,但科技水平不高的时候,海洋是交通的最大障碍,虽然有郑和下西洋,但主要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炫耀武力而不是为了文化交流。
而且海上交流成本太高,时间效率差,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古代来说无异于劳民伤财。
古希腊人的科技,大多借鉴于古埃及、两河流域,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提高。
他们的冶金、建筑等技术都是从西亚传入的。
这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1.2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政治统一与思想统一中国封闭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的土地与劳动力从根本上决定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从秦代开始实行大一统政治,社会改革比较因难,稳定的因素大于改革的因素,形成超级稳定的结构,尽管时不时改朝换代,但很快又被整合起来,致使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概念,所以整个社会处于缓慢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思想统一以后,就没有了自由,自由创新就成为艰难的事情。
独尊儒术,就像焚书坑儒一样,都是扼杀文化的做法,甚至比后者更为严重。
思想没有自由,就不能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不可能发展。
虽然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但在科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即使观念落后也并不妨碍科技的缓慢进步,而且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具有较多先进思想的人(但是密度不大)足以推动科技在古代中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与解答摘要李约瑟难题是中西比较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难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在肯定李约瑟难题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进行了一定的探析。
首先,从李约瑟本人的简介出发,介绍和引入了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和意义,然后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研究的归纳与分析,给出了李约瑟难题的研究现状,最后,从历史变换的角度出发,对于李约瑟难题,给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解答。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解答,几种解答,个人思考目录摘要 (I)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1)1.1李约瑟人物简介 (1)1.2李约瑟难题 (1)2.李约瑟对于难题的解答 (1)3.李约瑟难题的几种解答 (2)3.1从地理和人口的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3.2从中国传统和教育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3.3从中西科学与文化的对比诠释 (3)4.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 (3)4.1近代初期——南宋兴起 (3)4.2希望覆灭的分析 (4)5.总结 (4)参考文献 (5)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过:“人类福祉从不久停一方。
”“在1500年前,是世界冲击欧洲,而1500年以后,是欧洲冲击世界。
”今日,我们仍不得不承认西方先进于我们,尤其是科学与技术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
为什么古代中国科学文明是那样熠熠生辉,而今日,西方却占据主导地位?试图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引入在科学技术史上仍值得思考的问题——李约瑟难题。
1.1李约瑟人物简介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传奇人物。
1937年起,李约瑟开始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浓厚兴趣,在随后的40年数次来华,并到边疆地区进行过广泛的旅行考察。
50年代,他组织英中友好协会并担任负责人。
在这些社会活动之外,最有影响,同时也最终奠定李约瑟学术与人生地位的则是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1]1954年,李约瑟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
他在这部计有三十四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
李约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1.2李约瑟难题1944年,李约瑟在中国发表《中国之科学与文化》演讲。
他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问题关键是为何现代科学发生在西方而没发生在具有悠久文明的中国。
此后,在他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李约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阐述。
1976年,美国一位经济学家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规范表述是:(1)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巧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2)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2]这样两个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争论与质疑。
对于李约瑟难题是否是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定论。
但是无论怎样,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现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实际意义所在。
首先,进一步加深研究李约瑟难题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这两大学科的任务。
其次,通过对科学技术逻辑关系的剖析及影响科技发展的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科技制度等问题的考察,启示政府为科技发展做好制度与服务工作。
[3]2.李约瑟对于难题的解答李约瑟本人在发表的论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官僚体制制度是“李约瑟问题”的真解。
他认为中国实现统一后,“封建官僚制度”的政府实行中央指导性政策。
所谓“封建”是指中央集权,所谓“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地方行政只对朝廷负责。
官僚思想深刻地渗透到整个中国人的复杂思想中。
甚至在民间传说中,也充满了这种思想。
科举制度也鼓吹这种“封建官僚制度”。
[4]有利的一方面是科举制度的选拔,可以使中国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得中国井然有序,并使中国发展了以整体理论,实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
但同时也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
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
最后,他做出结论:“如果中国人有欧美的具体环境,而不是处于一个广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断,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丛林,东面是宽广的海洋的这样一个地区,那情况将会完全不同。
那将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
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名字将是中国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名字。
”李约瑟甚至说,如果那样,将是欧洲人学习中国的象形文字,以便学习科学技术,而不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语言。
3.李约瑟难题的几种解答继李约瑟本人掀起对“李约瑟问题”求解之后,世界各地学者纷纷参与到讨论中,其中涉及历史、科学、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
[6]3.1从地理和人口的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中国的地理格局是较为闭塞安全的地理环境,这种环境产生了两种效应。
积极效应是中国可以更系统地发展,而消极效应是难以传播新思想,难以形成社会整体风。
西方的地理环境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
西方人在生活中形成了征服自然的风气,此外,开放的环境也加速了西方商业的发展。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讲,比起中国所处的较为安逸的环境,西方所处的冒险环境更有助于科技的形成与发展。
相对于西方国家人口稀少的环境。
我国则显得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不足,政权不统一。
人口的众多,就会导致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保障基本生活上,无暇科研。
[5]3.2从中国传统和教育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当时是以孔子的“礼教”为主,注重人伦,却忽视生产技术;而西学当时注重智育,注重培养思辨能力。
在这一点上,以古希腊为主的西方教育鼓励创新,而中国古代则教育学生追求稳定,明哲保身。
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思维方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本民族和本地区的范围内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历史惯性。
对于科学和文化来说,它们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西方人思维方式由封闭思维转向开放思维,宗教信仰转向文艺复兴,最终转向科技革命,兴起近代科学。
相对应的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僵化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关键因素。
封建社会中封闭保守的观念体系直接限制了人们对外界客体的不断追问,这种观念体系将人们的思维活动引向主体自身,主要去感悟主体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实践的行为标准问题。
因而这种观念形态表现出重道德而不重自然、重人伦而不重科学的特征。
这种思维方式所塑造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必然会抑制科学的发展。
3.3从中西科学与文化的对比诠释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科学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共同决定的。
在中国语境中,必然会产生出中国式的科学。
如中医学和农学等。
而在西方的语境中必然会产生伽利略式的近代科学。
在爱因斯坦看来,形式逻辑体系和系统实验是西方传统,中国缺乏这两个传统,也就没有形成与西方相似的科学。
以此来分析李约瑟难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经验直觉以及中国的官僚体制和重实用轻理论的价值取向以及教育体制等共同发挥了作用,使中国在经验科学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但缺乏逻辑推理和实验的因果分析而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发展出理论科学。
也就是说中国人在人类认识的经验阶段的技艺达到了很高水平,原因是技艺与经验关系密切而与理论关系不大。
相反,西方虽然在经验科学上不如中国,但它凭借逻辑推理和实验的因果分析却能够后来居上,比较快地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超过了只在经验中缓慢前行的中国科学。
[4]4.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在我看来,李约瑟问题的形成,并非单一元素的倾覆性力量所致。
它是多种复杂相关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对于李约瑟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我有如下的思考。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封建制度的限制性;东亚独特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影响;而华夏文明在元灭宋的过程中遭受的毁灭性打击,是一个突变因素;最终,文化、制度等的异化,导致近代科学梦想在元、明、清的彻底覆灭。
关于封建制度,前面的学者已做出过研究,李约瑟关于这方面的阐述已比较详细。
而地理位置方面的优越性和封闭性,是中国古代固步自封,逐渐落后的一个影响因素。
我从中国历史演变的角度,探究南宋王朝这个“近代初期”的覆灭,意图发现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李约瑟难题的产生。
4.1近代初期——南宋兴起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两宋文化直至20世纪初都是中国的典型文化。
其中许多东西在以后的一千年中是中国最典型的东西。
南宋开启了中国社会的平民化进程,并出现了欧洲近代前夜的一些特征,如大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形成、商业经济繁荣等现象,美国、日本学者普遍把宋代中国称为“近代初期”。
社会整体状貌良好,南宋帝国与印度洋北岸的阿拉伯帝国构成了当时世界贸易圈的两大轴心,鉴于此,美籍学者马润潮把宋代视为“世界伟大海洋贸易史上的第一个时期”。
南宋开创了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南宋继续“农商并重”的国策,商品交易规模庞大,商税加专卖收益超过农业税的收入,改变了宋以前历代王朝农业税赋占主要地位的局面。
南宋时期,纸币大量流通,逐渐代替铜钱成为主要交换手段。
科技方面的发明有指南针、火药的改进、活字印刷;农业技术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如中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农书》和柑橘专著《橘录》,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菌类专著《菌谱》、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
被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沈括,著述了《梦溪笔谈》。
数学与医学著作有《九章算术》、《杨辉算法》。
宋慈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
4.2希望覆灭的分析如果,南宋能以这种态势发展,拥有早期的资本主义关系、逐渐形成的市民阶层、文化思想开明、科技初步发展、外贸良好。
一切的准备条件充足,不过,不幸的是,更深层次的封建制度带来的朝代更迭问题,使其所有可能覆灭。
而元、明、清再无可能产生这种萌芽。
这是因为,根本的封建制度仍然根深蒂固得存在,而南宋时期的条件已不复存在。
元朝将人分为四类,将科技、文化、思想最先进的南宋遗民,划为最低等的“南人”,国内实行高压政策。
游牧民族政权,不存在近代科学产生的条件。
明朝时期,汉族重新建立政权。
明朝科举的“八股文”较之前朝,更是对读书人思想的禁锢。
这个时候,经济的繁华程度远远赶不上南宋。
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康熙收复台湾后,闭关锁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不具备近代科学产生的条件。
5.总结本文在肯定李约瑟难题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进行了一定的探析。
首先,从李约瑟本人的简介出发,介绍和引入了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和意义,然后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研究的归纳与分析,给出了李约瑟难题的研究现状,最后,从历史变换的角度出发,对于李约瑟难题,给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