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诗歌“译可译,非常译”
简单经典的英文诗歌带翻译
简单经典的英文诗歌带翻译英语诗歌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也有优美的形式。
学习英语者一定要多多欣赏英语诗歌,培养自己的文学美感。
小编精心收集了简单经典的英文诗歌带翻译,供大家欣赏学习!简单经典的英文诗歌带翻译篇1春天 Springsound the flute!now it's mute.birds delightday and night.nightingalein the dale,lark in skymerrilymerrily merrily to welcome in the year.little boyfull of joy.little girlsweet and small.cock does crow,so do you.merry voice,infant noise,merrily merrily to welcome in the year.little lamb,here i am,come and lickmy white neck.let me pullyour soft wool.let me kissyour soft face.merrily merrily we welcome in the year. 把笛子吹起!现在它无声无息。
白天夜晚鸟儿们喜欢。
有一只夜莺在山谷深深,天上的云雀,满心喜悦,欢天喜地,迎接新年到。
小小的男孩无比欢快。
小小的女孩玲珑可爱。
公鸡喔喔叫,你也叫声高。
愉快的嗓音,婴儿的闹声,欢天喜地,迎接新年到。
小小的羊崽,这里有我在,走过来舔舐我白白的脖子。
你的毛柔软,让我牵一牵。
你的脸娇嫩,让我吻一吻。
欢天喜地,我们迎接新年到。
简单经典的英文诗歌带翻译篇2Lady Lazarusby sylvia plathi have done it again.one year in every teni manage it ——a sort of waling miracle, my skinbright as a nazi lampshade,my right foota paperweight,my face a featureless, finejew linen.peel off the napkino my enemy.do i terrify? ——the nose, the eye pits, the full set of teeth?the sour breathwill vanish in a day.soon, soon the fleshthe grave cave ate will beat home on meand i a smiling woman.i am only thirty.and like the cat i have nine times to die.this is number three.what a trashto annihilate each decade.what a million filaments.the peanut-crunching crowdshoves in to seethem upwrap me hand and foot——the big strip tease.gentlemen, ladiesthese are my handsmy knees.i may be skin and bone,nevertheless,i am the same, identical woman. the first time it happened i was ten.it was an accident.the second time i meantto last it out and not come back at all.i rocked shutas a seashell.they had to call and calland pick the worms off me like sticky pearls. dyingis an art, like everything else.i do it exceptionally well.i do it so it feels like hell.i do it so it feels real.i guess you could say i've a call.it's easy enough to do it in a cell.it's easy enough to do it and stay put.it's the theatricalcomeback in broad dayto the same place, the same face, the same brute amused shout:'a miracle!'that knocks me out.there is a charge.for the eyeing of my scars, there is a chargefor the hearing of my heart——it really goes.and there is a charge, a very large chargefor a word or a touchor a bit of bloodor a piece of my hair or my clothes.so, so, herr doktor.so, herr enemy.i am your opus,i am your valuable,the pure gold baby简单经典的英文诗歌带翻译篇3生如夏花(泰戈尔)Life, thin and light-off time and time againFrivolous tirelessoneI heard the echo, from the valleys and the heartOpen to the lonely soul of sickle harvestingRepeat outrightly, but also repeat the well-being ofEventually swaying in the desert oasisI believe I amBorn as the bright summer flowersDo not withered undefeated fiery demon ruleHeart rate and breathing to bear the load of the cumbersome BoredTwoI heard the music, from the moon and carcassAuxiliary extreme aestheticism bait to capture mistyFilling the intense life, but also filling the pureThere are always memories throughout the earthI believe I amDied as the quiet beauty of autumn leavesSheng is not chaos, smoke gestureEven wilt also retained bone proudly Qing Feng muscleOccultThreeI hear love, I believe in loveLove is a pool of struggling blue-green algaeAs desolate micro-burst of windBleeding through my veinsYears stationed in the beliefFourI believe that all can hearEven anticipate discrete, I met the other their ownSome can not grasp the momentLeft to the East to go West, Gu, the dead must not return to See, I head home Zanhua, in full bloom along the way all the wayFrequently missed some, but also deeply moved by wind, frost, snow or rainFivePrajna Paramita, soon as soon asShengruxiahua dead, as an autumn leafAlso care about what has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轻狂不知疲倦——题记一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二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我相信自己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不盛不乱,姿态如烟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玄之又玄三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如同一阵凄微的风穿过我失血的静脉驻守岁月的信念四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五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
情感视角下中英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翻译 ,
即将 一 种 语 言 所 表 达 的含 义 用 另 一 种 语 言 杀
达 出来 的过 程 。随着 经济全 球化程 度 的不 断加深 ,文
全球化 也随 之成为一 种主要 趋势 。习近平 也在 十九大抓
(a) He was beyond his power to sign such a con— tract.他 无权签这项合 同。
tract (abn)d 主its 语ap转pe化nd为ice宾s 语be :unSahbolue ldt oa lb eo rf uplafirltl eodf othwe inCgo nto— 情感视角下 中英诗歌
tshpeo nfasiublit liotife os nteh upsa rctyau,sthede .b由re于ac一hin方g 过par失ty ,sh致al 使be不ar 能th履e r行e—
在否定词的使用上 ,而且体现 在不 同的否定结构 中。 英汉 句子差异 很大 :英语句 子 的重 心在前 ,而 中文
句子 的关键在后 。 中文 长句喜欢 最后做 总结 ,也 就意 味
究中英 文诗歌在翻译过程 中的可译 性与不可译 性。 【关键词】诗歌 ;情感 ;可译 性 与不 可译性 ;翻译 策 略 : 文 化意象
是诗 歌作者 情感 的产物 。在 诗歌 翻译过 程 中 ,追 求完
完全不 知道 你方的计划。
对等 是无法 实现 的 ,其 翻译 只有 从文化 差异 出发 ,考 琏
口 结语
商务英 语合 同的翻译 是一项 具有创新 性 的工 作 ,因 为 国际 商务活 动 日益频 繁 ,商务 英语合 同的语 言特征及 翻译技 巧也需不 断更新 。商务英 语合 同的翻译也 具有专
“译可译,非常译”——汪榕培教授访谈录
爱 中国文化及 其 译介 工作 , 是 中 国 典 籍 翻 译 界 的权 威 。 “ 译 可译 , 非 常 译 ”的 观 点 以 及 “ 传 神 达 意 ”的 典 籍 英
译 标 准 在 翻 译 界 引起 了很 大 的反 响 。
[ 关键 词 ] 中 国 典 籍 英 译 ;“ 译 可译 , 非 常 译 ”; 翻 译 研 究 [ 中图分 类号 ] 1 0 4 6 [ 文献标 识 码 ] A [ 文献编 号 ] 1 0 0 2 - 2 6 4 3( 2 0 1 3) 0 3 - 0 0 0 3 - 0 4
逐句地忠实翻译而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译诗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诗歌天堂蒜苔之歌时甚至把原作的结尾改成了相反的外在形式包括诗节分行节奏韵律意象等等的结局这说明英译本是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语言尽管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诗歌翻译的时候习惯和审美趣味
山东外语教学
S h a n d o n g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 J o u r n a l
Tr a n s l a t i o n: Di ic f ul t i e s a nd S o l ut i o n s
・__ _— —
An I n t e r v i e w wi t h Pr o f .W a ng Ro ng pe i
Z H u An— b o
2 0 1 3 年第 3 期( 总第 1 5 4期 )
‘ ‘ 译可译 , 非常 译”
— —
汪榕 培 教授 访谈 录
朱 安博
1 0 0 0 7 0 )
( 首都经济 贸易大学 外语 系 州 大 学 博 士 生 导 师 汪 榕 培 教 授 的 访 谈 录 。 汪 榕 培 教 授 长 期 致 力 于 英 语 教 学 和 研 究 工
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新解
第19卷第1期2006年1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N I N G BO UN I V ERSI TY (L I B ERAL ARTS E D I TI O N ) Vol .19No .1Jan . 2006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新解钱志富(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文章从意境论出发论述了诗歌作品的可译与不可译。
认为诗歌意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文学意境和音乐意境。
诗歌中的文学意境是可译的,而音乐意境则是不可译的。
关键词:诗歌;文学意境;音乐意境;可译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I 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6)01-0041-07 收稿日期:2004-06-16 作者简介:钱志富,男,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诗歌究竟可译不可译,诗歌究竟应该怎样译,这是翻译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当然也是翻译界必须正视和想办法解决的最大的理论问题。
本文准备从意境理论出发主要阐述以下三个问题,即:(一)诗歌是可译的,因为诗歌是文学的一种,诗歌的文学意境可译;(二)诗歌又是不可译的,因为诗歌有音乐意境,诗歌的音乐意境具有抗译性、抗转换性;(三)翻译家在翻译实践中可大胆进行诗歌文学意境的翻译,针对诗歌的音乐意境,翻译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处理,既可以讲求译作与原作的相似性,形似说也罢,神似说也吧,可以尽情发挥,也可以完全抛开形似说、神似说,重铸音乐意境,只要他译出来的是一首诗就行了。
一、诗歌的可译性诗歌无论怎样说也是文学的一种,具有文学意境,这是无容辩驳的事实,无论多么艰深和艰涩的诗歌总可以有自己的一种或多种译本。
例如,西方现代主义的诗歌很难读,也很难懂,然而经过数代诗歌翻译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有了不少较好的译本。
从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到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各种流派的诗歌作品都有了较好的译本。
而且有的译本给我们的审美快感较之原作也并不算差。
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
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叶若舟(南京大学英语系 210093) 摘要: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入手,对可译性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诗歌翻译的可译性有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之分。
从思想内容来看,诗歌是绝对可译的,而从诗歌的语言特点、文化特征以及翻译过程的特殊性来看,可译性又是相对的。
意识到诗歌可译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有助于译者对诗歌翻译采取正确的态度:既不能丧失信心,又必须充分意识到困难的存在,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风味。
关键词:诗歌翻译 绝对可译性 相对可译性关于诗歌的可译性,人们已经讨论了许久。
许多文人认为译诗是不可能的。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曾在他的论文《诗辩》中明确提出,“译诗是白费力气。
”20世纪的切斯特顿(G ilbert K eith Chesterton)也说过,“要求诗的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准确的等同物,就这样的意义来说,诗歌的翻译实在是不可能的。
”(丰华瞻7)事实上,对诗歌可译性的分析,应该一分为二的看。
具体说来,就是可译性有其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
换言之,得看如何理解“译”这个字:如果“译”指的是内容,作者的意图思想,那么任何作品都是可译的;如果“译”指的是行文形式,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意境风格,那么有些作品则很难译,甚至不可译。
不妨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入手,因为它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将可译性的绝对性和相当性表现得极为突出。
根据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内容是本质,起着决定作用,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且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语言是表达思想内容最有力的形式,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表达一定的思想,进行交流,那么同样的思想内容也可以用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内容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作者的意图,是通过他所运用的语言文字而反映出的思想和感情。
人类的感情与情绪本来就是相通的,喜怒哀乐,快乐悲伤的感情可以传递并被理解,而衣食住行等相似的社会生活是世界各国的人们有可能进行思想交流的现实基础,纵然彼此之间会存在着文化的差异,但经过一番解释,迟早都能相互沟通了解。
诗歌文学:可译与不可译
诗歌⽂学:可译与不可译在欧洲,少数⼈认为诗歌是不能翻译的:(1)意⼤利作家(如埃科)所引⽤的熟语—译者即背叛者(traduttore, traditore. A translator is a traitor)(2)意⼤利克罗齐《美学》的论点:与这个道理相关的⼀个道理是翻译的不可能性:如果翻译冒充可以改造某⼀表现品为另⼀表现品,如移瓶注酒那样,那是不可能的。
在已⽤审美的办法创作成的东西上⾯,我们如果再加⼯,就只能⽤逻辑的办法;我们不能把已具审美形式的东西化成另⼀个仍是审美的形式。
每⼀个翻译其实不外乎(⼀)减少剥损,以及(⼆)取原⽂摆在熔炉⾥,和所谓翻译者亲⾝的印象融合起来,创造⼀个新的表现品。
就第⼀个情形说,表现品始终还是原⽂的那⼀个,翻译既有⼏分⽋缺,就不是真正的表现品;就第⼆个情形说,表现品确有两个,但是两个内容不同。
‘不是忠实⽽丑,就是不忠实⽽美’这⼀句谚语可以见出每个翻译者所必感到的两难之境。
⾮审美的翻译,例如字对字的翻译,或是义译,对于原⽂都仅能算注疏。
(3)约翰逊:诗实在是不能译的;所以唯有诗⼈能保留⽂字的佳妙。
倘若我们能够在译本中寻找原作品的妙处,我们可以不必费神去学习他国的⽂字了。
因为诗的美妙除在本国的原著外,决不能被别国保留着,但是我们能够研究这⽂字⽽领会诗的好处。
‘You may translate books of science exactly. You may also translate history, in so far as it is not embellished with oratory, which is poetical. Poetry, indeed, cannot be translated; and, therefore, it is the poets that preserve the languages; for we would not be at the trouble to learn a language, if we could have all that is written in it just as well in a translation. But as the beauties of poetry cannot be preserved in any language except that in which it was originally written, we learn the language.’ Johnson to Boswell, Life of Johnson(4)德莱顿《奥维德书信集》译序中引⽤的邓汉姆的评论—诗具有⼀种微妙的精神,当你把它从⼀种语⾔移⼊另⼀种语⾔的时候,那种精神就会完全消失。
再论诗之可译性
摘要:诗歌的可译性在翻译界素有争论,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试举几例英汉诗互译的例证来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做出牺牲,丢失诗歌中一些宝贵的东西;但是翻译者仍然力求尽量准确地理解原作者,在此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再现诗歌的美丽。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式情感深层结构诗歌究竟可译否?这一问题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但迄今为止,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令人满意的答案。
事实上,成百上千年来,在各国各民族之间,人们翻译了大量的诗歌名篇,从荷马的史诗《奥得赛》、《伊利亚特》到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圣经》等等,人们都是通过译文读到的。
如果说诗歌是不可译的,那么人类的文化交流会失色多少?但是诗歌翻译的确非常困难。
坦率地说,诗歌是不可能被完全翻译的,由于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两种语言本身在音调上的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不可避免地会丧失原诗中的某种东西。
那他到底丧失了什么呢?源语言的读者可以体味到的诗歌的神韵,意境以及味道,尽被诗人糅和进了诗歌中,翻译者却很难把这些用另一种语言传神地表达出来,于是,翻译一首诗时,译者就不得不做出一些取舍,从而丧失了诗所以为诗的东西,而使得读者不能得到读原诗时的那种艺术享受。
以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五律诗《月夜》及其英译诗为例,原诗如下: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再看看这首诗的英译诗:already gone to sleep, not even intheir dreams and innocence thinkingof their father at changan;让我们再看一下唐代诗人金昌绪的《春怨》和fletcher的英译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fletcher 这样翻译到:oh,drive the golden oriolesfrom off our garden tree!my lover smiled to me.这是一首写闺中女子思念远在边疆作战的丈夫的怨诗,她每日里能做的就只是在梦中与丈夫相遇,可是黄莺的啼叫声惊扰了她的美梦,所以她想赶走这只黄莺。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作者:李舒宁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07期【摘要】古诗英译是中西方翻译家一直重视的问题,至今争论之声不断。
笔者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争论分析之后,提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原则及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古典诗歌;可译性【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1一、争论之声中国古典诗歌堪称艺术的精华,为了使西方读者领略到中华文明的独特文化魅力,数百年来众多中外译者致力于中国古诗的翻译。
然而,由于中国古诗自身的特点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古诗英译困难重重,这也引发了关于中国古诗乃至诗歌究竟是否可译的争论。
翻译家朱光潜也认为“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翻译,尤其是诗。
” 哲学家金岳霖在谈到翻译时,也认为诗歌“差不多不能翻译”。
尽管诗歌不可译的声音不绝于耳,仍然有许多翻译家把一首又一首的诗歌从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并且在新的语境中,这些译作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认可。
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就认为诗歌不仅可以翻译,而且译文甚至可以超过原文。
二、可译性论断诗的翻译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困难的过程。
首先是作品风格体现在内容与形式的诸要素中,要涉及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运用语言、注意韵律、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色。
许多翻译家经过实践,认为虽然诗的翻译如同给玫瑰花染色一样不易,但并非不可译。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过:“in spite of difference of soil and climate, of language and manners, of law and customs on spite of things silently gone out of mind, and things violently destroyed; the poet binds together by passion and knowledge the vast empire of human society, as it is spread over the whole earth,and over all times.” 正因为诗人的灵感不受国界和时间的限制,可以互相沟通,不同语言的诗歌也是可以互译的。
谈诗歌的可译性及其限制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谈诗歌的可译性及其限制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王粉 敖佳勇【摘要】可译与不可译的驳论在翻译史中由来已久。
许多诗人,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不赞成诗歌的翻译,甚至认为诗歌是不可能被翻译的。
但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的翻译家进行诗歌的翻译尝试,并且成功的翻译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
本篇文章主要研究的是诗歌的可译性及其他的限制问题。
【关键词】可译 诗歌 限制一、诗歌的定义(The Definition of Poetry)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The famous translator Lin Yutang defined poetry as “poetry is essentially thought colored with emotion ”. (林语堂,1998)二、诗歌的声调和音韵(Tone and Rhyme of the Poetry)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
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可以用音阶来模拟,学习声调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音乐感。
但要注意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声调的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像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那样跳跃式地移动。
声调的高低通常用五度标记法:立一竖标,中分5度,最低为1,最高为5。
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Any speech has a tone and tone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poetry. As we know, there are four tones in Chinese language: level, rising, entering and falling. The four different tones are used to contrast with each other in poetry for auditory effect. For metrical purposes, the first tone is regarded as even tone, while the other three tones are regarded as oblique tones. Even-toned and oblique-toned characters have their proper places in poetry and the musical effect of Chinese poetry lies in its fixed arrangement of even and oblique tones. As to the ideographic relations of the four tones, Shi Chuzhong in Tang dynasty said in his《元和韵谱》,“The first tone is horizontal and steady, the second is loud and clear, the third is high and melodious, and the fourth is short and rapid.” Thus the variation of the four tone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音韵是古代用来注音的东西,就跟现在的拼音差不多。
译可译,非常译——谈中诗英译“发挥译文优势”
Cl a s s i c a l Ch i ne s e Po e t r y i s Tr an s l a t a bl e , Bu t Onl y b y” Ma ki n g Fu l l Us e o f t h e Go o d Ex p r e s s i o ns o f t h e
t h e b e s t e x p r e s s i o n s f o r l i t e r a r y t r a n s l a t i o n,e s p e c i a l l y f o r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 Ch i n e s e p o e t r y t o En g l i s h,wh i c h wa s e c h o e d
提 出 了文 学 翻 译 “ 优 势论 ” 的 理 论 ,并 特 别论 述 了 汉 诗 英 译 也 要 “ 发 挥 译 文优 势 ” , 在 译 界 引 起 了 强 烈 的 反 响 ,他 的
诗 歌 翻 译 作 品 得 到 了 中 外 学界 的 赞誉 。 然 而 与 此 同 时 也 有 相 当一 部 分 人 对 优 势 论 持 质 疑 和 批 判 的 态度 。从 传 统 的 “ 忠 实”原则与 “ 发 挥 译 文 优 势” 的 关 系 ,现 代 翻 译 理 论 对翻 译过 程 的 认 识 , 以 及 实 际 翻 译操 作 中对 “ 发 挥 译 文优 势 ” 的
s t r on gl y a m on g t r a ns l at or s a l l a r oun d, a n d r e nd e r e d ma n y Chi ne s e po e t r y t o En gl i s h v e r s i o n w hi c h e a r n e d hi m a c c l a i m
诗歌可译性争论的本质及译者的二次创作-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诗歌可译性争论的本质及译者的二次创作-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汉语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
其中,近体诗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而新诗的形式则较为自由、接近口语。
英语诗歌从长度上可分为两行诗、三行诗、四行诗、十四行诗等,从格律上则有抑扬格、扬抑格、扬抑抑格、抑抑扬格等,押韵除有类似汉语诗歌的尾韵外,还有头韵和元韵。
可见,汉语诗歌与英语诗歌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形式、韵律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因而诗歌翻译成为了译界公认的一个难题。
翻译诗歌不仅需要考虑词语的字面含义,还要考虑形式、节奏、韵律和美感,诗歌的可译性因此成为译界广为探讨的一个话题。
1 译界学者对诗歌可译性不同观点刘重德、许渊冲、巴尔胡达罗夫等均是诗歌可译的拥护者。
刘重德的观点是: 诗可译,但难译,首先,人类许多东西都是共有的,即各民族都有共同的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共同的表达喜怒哀乐、爱恨憎恶的感情,共同的大自然、世界和宇宙; 其次,大量历史事实均证明了诗歌的可译性。
也就是说,他以人类文化的共性和翻译事实的存在证明诗歌是可译的。
许渊冲同样诗不可译论,认为译诗虽不能百分之百传达原诗情趣与意象,但可通过以创补失等手段来弥补。
他提倡以韵体译唐诗,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 意美、音美、形美) 。
巴尔胡达罗夫也认为,任何两种语言之间均可译,他主要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诗歌内容的可译性,并提出可采用补偿法处理其中的语言和文化不可译因素,以及将整个话语层作为诗歌的翻译单位。
然而,译界也有众多学者持有诗歌不可译的观点,或者说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译。
譬如,茅盾就曾表示: 诗经过翻译,即使译的极谨慎,和原文极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Retold( 译述) ,不能视为即是原诗。
原诗所备的种种好处,翻译时只能保留一二种,决不能完全保留。
卞之琳也表示,诗是无法翻译的,不能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译诗是不得已而为之。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
教育研究572016年 第7期2015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我有幸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参加“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虽然天气寒冷、时间紧迫、学习内容多,但是我们都精神饱满、热情虚心地坚持学完了规定的课程内容。
回来以后,心里反复地咀嚼着教授们的精彩讲课情形和一些令我们再次回味并值得深思的观点。
现简要梳理出以下几点。
一、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大意是说,人人在享有其自身的喜好的同时,尊重并分享他人的喜好,这样,社会就是一个和谐完美的“大同”世界。
反映到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中来,说的就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等等。
我很喜欢英语中的这么一句话,Instill manners in children, but let their characters flourish.意思是说,教育孩子在做一个文明人的同时,让他们的个性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然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中,能体现这一人们称之为“人性教育”方面的学制,能有几许呢?我国自晚清政府于1905年9月宣布废除沿用了约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这是我们国家的大幸,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幸。
然而,一百多年以来,我们自从采用并沿用美国的“六三三”制,直到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一直都是在围绕着统一纪律、提高分数、争取升学这么几个“陀螺”或者说是这么几个部件构成的巨型“陀螺”转;我们的工作中,考虑过多少关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这一身份的能动性?考虑过多少关于学生作为一个人在能力发展趋势方向上的差异性呢?我国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曾经学习甚至是照搬前苏联的学校做法,很多人无奈地学起了俄语,后来,苏联人撤走以后,我们的很多机器都运作不了或运作不好!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国家那时候太落后了,而且几乎没有职业教育!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后期,我们开始实施高考,英语在八十年代中期被定为绝大部分考生的必考科目。
探究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和不可译性
教育知识观点探究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和不可译性何鹏诗歌是文学体裁中重要的一种,它是形式和内容高度融合的一种文学样式。
诗人通过精妙地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文学体裁中最凝练的一种。
对诗歌的翻译,文学界一直存在可译和不可译两种声音,笔者以为两者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不存在矛盾和冲突,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融合,诗歌翻译形式、内容以及理论也在不断的丰富发展,并为翻译界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1 诗歌翻译的可行性《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无论是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还是希腊萨福《给所爱》、埃利蒂斯《夏天的躯体》、罗马维吉尔《牧歌》、英国莎士比亚《既然是铁石、大地、无边的海洋》为代表的西方诗歌,诗歌在传情言志的功能性语言表达上都是一致的,因此,客观上来讲,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诗歌的翻译是可以跨域国界和文化,使作者与不同区域的读者产生情感上共鸣的。
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是法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西方翻译理论家,其翻译思想在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具有重大影响,被视为“法国翻译语言学理论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
他的代表作《翻译的理论问题》以翻译为研究对象,将翻译纳入到科学研究的范畴,并被法国教育界和学术界认可,为翻译研究登入科学研究的大雅之堂打开了通道。
他认为:(1)翻译是可行的,但存在着一定限度。
(2)翻译的可以性存在于其限度之中,而其限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理论上说明了译本不断更新的必要性,也从实践上向我们更大限度地接近原文,追求译文质量的不断提高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按着乔治·穆南对翻译工作的阐述,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同样是存在的,只要在“限度中”,诗歌翻译就可以追求在“形、意、韵”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并且没有止境。
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韵律”翻译既是关键点,也是难点。
没有韵律的诗歌是苍白的,与其他文学样式翻译不同,诗歌翻译不仅讲究内容的一致,更关注诗韵步调的统一,传统的硬译往往不能准确传递原作的精神内涵。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诗歌翻译多种英译文的可能性——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
诗 歌 是一 种 用 于 抒 发 感 情 的 文 学 体 裁 , 它 以抒情 的方式 ,高度凝 练集 中地 反映社会 生活 ,
用丰 富 的想象 ,富有节 奏感 、韵律 美 的语 言和 分
行排 列 的形式来 抒发情 感 。它 饱含着 作 者的思 想 感 情 与 丰 富 的想 象 ,语 言 凝 练 而 形 象 性 强 , 具 有鲜 明的节 奏 、和 谐 的音 韵 ,富于音 乐美 ,语句
2 1 6 世界文学评论 第 l 7辑 体 存 在 , 它 使 得 作 者 的 意 向活 动 在 结 束 之 后 具 有 了继 续 存 在 的 形 式 ,使 得 审 美 接 受 者 可 以重 构 艺 术 家 的 意 向 层 次 。艺 术 作 品 是 一 种 “图 式 化 ”构 造 ,包 含 有 许 多 潜 在 因 素 , 其 中 的 意 向 性 关 联 物 却 未 得 到 质 的 确 定 性 , 而 只是 “ 未 定 点 ” 。文 学 作 品 是 包 含 着 思 想 感 情 的 形 象 体 系 , 是 一 种 具 有 内在 生命 和 活 力
一
二 、接 受 美学 的理论 阐述 和 实例分 析
( 一 )接 受美 学 的理 论 阐述
诞 生 于 20 世纪6 0 年 代 末 期 的 接 受 美 学
般 分行排 列 ,注 重结 构形式 的美 。美 国诗人 罗
伯特 ・ 弗 罗斯特 指 出:诗就是 在翻译 中丢失掉 的
东西 ( P o e t r y i s wh a t g e t s l o s t i n t r a n s l a t i o n )。这
的 g S t r u c t u r e )。 它
动是 作 家一 作 品一 读者 之 间 的动 态 连 续过 程 。 诗 歌 作 为 艺术 性 很 强 的语 言 艺术 ,存在 着 更 多 的 “ 空 白点 ”和 不 确 定性 ,有 待 读 者 去揭 示 和 填 补 。然 而 , 不 同 的读 者 会 产 生 不 同 的 审 美 感
翻译论文—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吴斐(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10801班湖北 434023)摘要:谈到诗歌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不同的译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认为诗是翻译中漏掉的部分。
而本文将从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感觉出发,来追寻诗歌不可译性的根源。
总所周知,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对于诗歌翻译,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而后者正好是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诗歌的不可译性。
关键字:诗歌翻译、可译与不可译、感觉、外在形态—形美和音美、意义情感一、引言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同时,作为一种艺术美的特殊存在,是个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且是诗人在“万能规律”之上苦苦思索而创造出来的独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诗人内心孤独的产物。
因此,诗歌同其他文体,如政府公文,学术论文等相比,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可概括为:第一,高度集中、概括的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同时,正如埃利蒂斯说:“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是感觉”,我们不妨将诗歌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觉,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作为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诗歌是否可译将与翻译能否准确的表达原诗的灵魂,即感觉、感情息息相关。
二、诗歌的不可译性众所周知,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
具体来说,语言的扞格,文化的差异,译者与作者在社会时代、民族心理、知识架构、写作风格等方面的距离,决定了翻译实践不可能产生绝对忠实的译文。
而翻译的求“信”或求“似”中,“似”的内容大致包括思想、情感、修辞、风格等方面。
其中思想内容的“似”以至准确是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较容易做到,但情感、修辞与风格,求“似”已不易,完全的对等几乎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
从中诗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
的表达现 实事 物的方式 , 而这 种独特性恰恰是语 言间相互 翻
译 的绊脚 石。 近几 十年来 , 随着语 言学 的发展 , 姆斯 基 的普遍 语法 乔 理论逐渐 替代 了结构主义语言学 , 当代语 言学研 究领域 中 在 占统治地位 。基于心灵主义和先天论 的观点 , 氏认 为人类 乔 语言产生 于一个共同 内核 , 这个 内核就是普遍语 法。世界上 不 同语 言所具有的一切语法特征都 是人类与生俱来 的 、 大 在 脑 中已经存 在的项。如同开关一样 , 每一个项在 幼儿 早期 习 得语 言时 , 会被设定 为 “ ” “ ” 开 或 关 。先天论 认 为不 同语 言 的语 法差异即来源于 此。乔 氏的普遍 语法 理论 为普 遍论 提 供了理论依据——正是 由于不 同语 言的基本 内核是相 同的, 语 言之间的翻译是可行 的。 但这并不是说单一 论 的观点就 是错 误 的。正是 由 于人 类在后天习得语言时 , 大脑 中对普遍语 法特征的设定有所 不 同, 以及不 同的社会 族群在漫长 的发展 过程中所形成 的巨大 的文化差异 , 致了不 同的语 言具有 其独有 的特 性 , 导 而这 些 特性在翻译过 程 中对 译者 所形 成 的阻 碍也 是 显而 易 见 的。 因此 , 一种语 言是无法被精确地 翻译 成另一种语言 的观 点是 客观可信 的, 即在绝对意义上来说 , 语言是不 可译 的 。 之所 以在本 文的开始部 分首 先对语 言 的可译 性进 行简 要 的分析 , 因为语 言 既是 诗歌 的 基础 , 是 又是 诗 歌 的容 器。
第2 6卷 第 3期
V 12 o 6
No. 3
中州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Z H0NGZ H0U UNI VER I STY
谈诗歌的可译性及其限制
谈诗歌的可译性及其限制作者:王粉敖佳勇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3期【摘要】可译与不可译的驳论在翻译史中由来已久。
许多诗人,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不赞成诗歌的翻译,甚至认为诗歌是不可能被翻译的。
但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的翻译家进行诗歌的翻译尝试,并且成功的翻译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
本篇文章主要研究的是诗歌的可译性及其他的限制问题。
【关键词】可译诗歌限制一、诗歌的定义(The Definition of Poetry)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The famous translator Lin Yutang defined poetry as “poetry is essentially thought colored with emotion ”.(林语堂,1998)二、诗歌的声调和音韵(Tone and Rhyme of the Poetry)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
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可以用音阶来模拟,学习声调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音乐感。
但要注意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声调的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像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那样跳跃式地移动。
声调的高低通常用五度标记法:立一竖标,中分5度,最低为1,最高为5。
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Any speech has a tone and tone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poetry. As we know, there are four tones in Chinese language: level, rising, entering and falling. The four different tones are used to contrast with each other in poetry for auditory effect. For metrical purposes, the first tone is regarded as even tone, while the other three tones are regarded as oblique tones. Even-toned and oblique-toned characters have their proper places in poetry and the musical effect of Chinese poetry lies in its fixed arrangement of even and oblique tones. As to the ideographic relations of the four tones, Shi Chuzhong in Tang dynasty said in his《元和韵谱》,“The first tone is horizontal and steady, the second is loud and clear, the third is high and melodious, and the fourth is short and rapid.” Thus the variation of the four tone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音韵是古代用来注音的东西,就跟现在的拼音差不多。
文学:译可译,非常译
文学:译可译,非常译2006年第9期总第21O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Imnguage~andTheirFeaching2{}06.09SeriaINo2l0文学:译可译,非常译司显柱(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思想表达的不充分性源于语言的不完备性,是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文学语言表意的不透明性与多意性,翻译所涉语言和文化系统的差异性,以及理解的历吏性,决定了——文学:译可译,非常译关键词::文学;形式;意义;翻译Ahstract:Thelackofadequacyinexpressionofthoughtsowestolanguage'Sinadequacy.whi ch.inthewordsofthegreatChinesephilo~pherLaozi,istermedas:TheWaythatcanbetoldOfisnotanUnvaryingWay;Thenamesthatcanben amedarenotunvaryingnames.ThankstOtheopaque—nesSandpolysemycharacteristicofliterarylanguage.thedi~repancybetween,sourceandtar getIanguage~andcultures.andthesubjectivityinherentoftheinterpretation,literarytranslation,intheessence,isonlyapartialone,atitsbest. KeyWords:literature;form;meaning;translation中图分类号:14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14—6038(2006)09—0044—04 1.文学性:形式与意义文学与非文学的不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从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即形式与意义的角度,区别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第一,从语言符号的能指层面看,文学作品使用描写性语言,或者说文学语言;而非文学作品,顾名思义,使用非文学语言,如日常文本的日常语言,科学语篇使用的科学语言等.举个例子,"墙外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是文学语言,如换成"墙外有两株枣树"则是缺乏文学性,平淡无奇的解释性语言.前者能激发读者想象,令人会心一笑,富有幽默感;后者旨在说明事实,清晰明了,没有歧义.关于文学语言,非文学语言,如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小赫胥黎(转自童元方,1998:244)总结道:用日常语言把事情能够说清楚的,称为日常语言;用数字,图表,定义,逻辑,符号等的辅助,把日常语言说不清楚的说清楚的,称为科学语言;用日常语言不能或难以表达的,用烘托,渲染,比喻,讽刺幽默等手段表达出来,手下描水,志在映天;口中是酒,心在山水之间,称为文学语言.由此,从语言符号的所指的角度审视,文学与非文学的不同,第二个主要的区别在于:文学语言表意的间接性,隐蔽性."文学语言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不同于日常语言.日常语言的能指指向所指, 而文学语言符号具有返回能指性,因此就更不具'透明性',而更具有多义性,多重阐释性,无限衍义性等特点"(吕俊,2000).换言之,文学作品的意义,因其所使用的文学性语言的特征,可以有多种意义和解释.搞清了文学与非文学在上述方面的区别之后,需要进一步追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简介:司显桂,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功能语言学收稿日期:2,306—03—20;2(】06—07—30(修改稿)为什么非文学,如各种应用性文本和科学语篇必须追求意义的清晰?而同一文学作品,不同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我们看来,虽然语言是包括作家,科学家在内所有人赖以表达思想和交流情感的工具,但是,至少对作家,科学家来说,就语言的形式(能指,即词汇一语法系统)和内容(所指,即表达的意义)的关系而言,其价值是不同的对科学语篇来说,其对内容的关注,即对世界的认知,自然现象与规律的阐述,永远是第一位的;形式的问题,即语言的表达则是第二位的.当然为了向读者,听众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科学家同样要关乎形式,要使用适当的措辞和语法结构但从根本上来说,科学家对语言形式的讲究服务于内容表达的需要, 如意义不能模糊不清,更不能有歧义,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势必给人类社会带来悲剧.自然,在科学文本里,形式不可能跻身而取得与内容平等的地位.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尼采在论及形式和内容时说:"作为艺术家,其价值就在于把非艺术家称为'形式'的东西,作为内容,作为'事物本身'加以把握"(佛克马,1988:20).所以,即便我们不赞同德国诗人海涅所说:"在艺术中,形式就是一切,素材是无所渭的"(引者按:因为作者创作同样也面临着内容问题),但在文学这一语言的艺术里,形式与内容至少同等重要则是不容置疑的.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把非艺术家称为'形式'的东西,作为内容,作为'事物本身'加以把握",所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往往合而为一,融为一体:正因如此,才有了前述的"文学语言符号具有返回能指性"之特征一由此看来,文学作品的多意性也就不足为奇了追根溯源,文学作品的多意性在于语言不仅传递词汇意义.即概念意义,还表达含义,即说话人的意图,而且后者往往更重要:虽然说话人意图依赖于词汇意义,受到词汇意义的限制——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系统,语言使用者必须遵守大家共同的约定,不能随心所欲,想用一个词表达什么意思就表达什么意思.但是.毕竟含义不完45?外语与外语教学2()06年全等同于词汇的所指意义,即概念意义.词汇意义是相对固定的,而含义是灵活的.比如,"坏"这个词的所指义很清楚,也相对固定,即"不好",但使用者在一定场合使用它却可以表达与其所指意义完全不同的含义,比如,情侣之间的打情骂俏"你真坏!"那么,从理解的角度,如何把握语言的含义,即说话人的意图呢?事实上,前述文学语言的多意性,文学作品意义的不同的理解,主要是就这个层面上而言的.显而易见,要理解此种意义,就不能单纯依靠词汇,句子结构(在口语里还包括语音,语调)等语言形式.要发掘话语或者说文本的含义,意图,首先需弄清,它在哪里?传统上,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在文本里.但是以德里达为代表的一批解构主义大师彻底地"颠覆"了文本,认为语篇中没有一种业已存在,固定不变的等待人们去发现的意义实体.语篇所包含的只是一种意义潜势,意义只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相互交流所得出的结果,而不是一旦信息编码完成后便独立于人的处理过程之外成为一个静态的实体"(转自李运兴,2001:18).故而,文本的"意义"是不定的,"意义"不是存在于文本之中,而是在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在于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进程中生成的.既然意义是在读者和作者的"对话"中生成,那么,由于读者介入文本时的"先有,先在,先识"之前理解的差别,即理解的历史性,因此,同一文本,对不同的读者就具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张潮在《幽梦影》里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4月23日)换言之,读者是带着自己的已有知识,信念和价值观念解构话语,文本的意义的.另一方面,从语言符号系统本身的角度审视,以文学语言为典型的语言意义的不透明性,多意性,源于语言本身的不完备性,即语言并不能表达我们想表达的一切思想,或者说并不能把我们想表达的一切思想都充分地表达出来.我们常讲的"言不尽意",老子之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这个意思.由此,我们找到了文学作品前述意义特征的根源之所在.但与此同时也弓I出了我们的第二个问题,即:为什么允许,甚至于追求,提倡文学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换言之,文学作品的多意性有何意义呢?其意义在于,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只是一种半成品,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作品的美学价值就无法实现.因此,最好的作品就是能为读者提供最广泛的联想空间,要能激发读者想象,要求语意不确定性和某种意义空白.这样,读者的阅读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参与,这种参与使作品潜藏的意义得以实现(参见乐黛云,1987:293 —300).用吕俊(2【)(】O)的话说:"作品的意义总是在对话的关系中不断被理解,被商讨,被深化.也正是这种对话的展开和深入,文本的潜能才有可能从作者的意图背面穿越而出,使作品实际所包含的种种内在意蕴从各个侧面得以充分展示,使一部作品的意义由一个人创作后又经千万人的传承接递而得到逐渐扩大和不断深化0"因此, 愈是伟大的作品就愈能"召唤"读者进行再创造,从而赋予作品更多的意义和解释2.文学:译可译.非常译文学作品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前述特征,翻译能够处理吗?回答是:译可译,非常译.下面分别阐述.2.1先看形式译文要忠实原文的意义,即"信","真","对等",这一直是传统译论不二的观点.但是,鉴于文学语言的前述特征,文学翻译时,仅仅做到"真"或"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学,作为一种包含艺术形式内容的表情类(expressivetext)3~,翻译的重点是"形式",因此,根据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关系的论述,翻译的首要目的是艺术形式与原文一致.(Rdss,1989:109)许渊冲(2()lJO)在论及诗歌翻译(文学翻译的一种形式)时指出:"如以译诗而论,我认为主要是真(或似)与美的矛盾.翻译求似(或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这就是说,求真是低标准,求美是高标准;真是必要条件,美是充分条件;译诗不能不似,但似而不美也不行O"有鉴于此,针对"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几种译法:(I)Apieceofliteratureismeantforthemillennium,Butitsupsand downsareknownalreadyintheauthor'Sheart.(2)ap0emmaylong,longremain,Whoknowsthepoet'Slossandgain(joyandpain)?(3)Aversemaylastathou~adyears,Whoknowsthepoet'Ssmilesandtears?许渊冲(20oo)点评道:第二,第三种译法,不仅传达了原诗的意蕴,而且成功地使用目的语中类似的形式(译文二每行各6个词,remain对gain或pain押韵;译文三每行7个词,years对tears押韵)再现了原诗的音美(两行"事"和"知"押韵),形美(每句5字),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实现了文学翻译的要旨;而第一种译文只是把原诗的意思译了出来,虽然实现了"求真",但译诗两句长短不齐.音韵不协,既无形美,又无音美.由此亦可见.Reks(1989)针对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表情类文本所秉持的"翻译的首要目的是4乙4-小~形I式_与原文一致",文学翻译重视传递和表达原文的语言形式,并不是指照搬,模仿原语形式.由于两种语言的系统性差异,译文常常无法模仿原语形式.(如汉语的"联边",它让三个以上在一起的汉字使用同一偏旁部首,让读者看了这反复使用的偏旁,就能联想起与这个偏旁有关的形象;英语是拼音文字,无法把汉语偏旁反复使用的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给表达出来.如对联: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上下联各在其偏旁包含"金木水火土"五行,英语如何模仿?)而是指,如前举第二,第三种译文,以符合目的语构造规律的相应形式替换之.这原本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译界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如有人就坚持要在目的语中照搬原文的形式.这一现象.申丹(1997)也有论述:"倘若在翻译中,不顾目的语中对应结构的存在,不用目的语中的语法结构来替代原语中的语法结构,这样译文中的语法结构实际上是(未经翻译的)原语中的形式结构,而不是目的语中的对等或对应形式,则意思难免会在不同程度上被丧失或被扭曲"(举一简单的例子:"他能吃能睡",如果一定要机械地在英语中保留汉语形式,实现所谓的"形式对等",那势必处理为:Hecaneatandcansleep.但这样处理根本没有表达原句的真正意思,所谓形似而意不似,而连淑能(1993:l08)将之译为Heisagoodeaterandagoodsleeper.虽表面上与原语形式距离不小,却是英语中自然的表达,可谓笔曲而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具体地说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译可译,非常译.第9期司显柱文学:译可译,非常译?46?2.2再看意义如前所述,语言,或者说人们使用语言,除了表达概念意义之外,还表达含义,意图.因此,翻译,如要追求对原文的意义对等,当然包括,或者说主要是指对原文含义的对等.但是就文学翻译而言,由于文学作品意义的不透明性和多重阐释性之特征,要实现完全的意义对等是柏拉图式的幻想.以下分三点阐述.首先,原文和译文所在的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存在着互不容纳的语言特点.例如,一种语言的强制性特征在翻译成不具备这种特征的另一种语言时,原文中这种特征在目的语中必然丢失.如唐代赵嘏的《红楼感旧》诗句"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人"是男是女,是一个还是几个,在汉语中都看不出来,留给读者不少回味和思考的空间.但如翻译成英文,英语在名词属性上的强制性,译者就必须确定"人"是男,是女;一人,还是多人.请看几种译文:Allthosewhoc3methisMoontoview,ah!whithertheygone?This,sceneappearstomelikeoneofeslonggoneby.(W.J.B.Fletcher,1932)WhereismyfriendwhoonceC31TIetOenjoythemoonwithme? Howevertheseen~here,seemthelastyear'sinmymind'seye.(杨纪鹤,1991)Whereisshewhoc3mewithmetoadmirethemoonlight?Y etthe,sceneisnotunlikeayearago.(文殊,1989)显而易见,三种译文对"人"的理解各不相同:第一个译文将"人"宽泛处理为不分男女的多人;第二则具体为单数的朋友;而第三种则更具体地为单数的女性.不过,相比原文,三种译文共同的一点是明晰化,但这种翻译的明晰化的做法却有悖于"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一古老正确的文学规律,限制了译文读者的参与空间.其次,两种语言所在的文化系统间存在差异.译者在处理译入语读者所不熟悉的原语中的文化因素时,无论采用何手段(替代,解释或加修饰语),都或多或少地改动原文,失去了"原汁原味".如: "他饮他的花酒,我喝我的清茶.""面对别人的成功和荣耀,我喝我的清茶.""凡事不逃避,我喝我的清茶.""他饮他的花酒,我喝我的清茶."这里"我喝我的清茶"的含义与其概念意义显然不同:"我一喝一我一的一清一茶"不等于"我一喝一茶".事实上,在我国的茶文化里,"我喝我的清茶"的文化内涵,诚如曾利沙(2o04)所说,是指"满足于一种清纯,恬静,简朴的生活",在这里与他人的"饮花酒"形成鲜明对照.但由于"清茶"的这一含义在英语中的"文化缺省",所以在翻译成英文时,就必须如译者居祖纯说的"灵活处理",而进行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请看其译文:Humanli.itseelTkStome.needsaplacidityofmind.Whileothers maybedinningandwinning,乜!望:NOtd~Jedbyotherpeople'sauraofSUCCESSandglamour,k望:!!仑箜堡:Isticktothepurenessofmypleasure.neverescapingfromreality.●…tl…●●●………………●..…cOnten1ing.himSelfwithpur~tandsimplestpleasure.(见曾利沙,2004)也就是说,原文"喝"字这一行为过程,被分别译为了contentwith/indulgein&ickto/contentinghimaelfwith等心理过程,而非对应概念的行为动词drink."茶"这一物质具象,除第一处外,其余三处处理成了抽象的情感:simplepleasure/purenessofpleasure/purest andsimplestpleasure.由此,也不难看出:在语言的所指意义与其含义,意图不一致并且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翻译免不了是"有所失去"的情形下,翻译所要翻译的意义只能是"意图","含义",而非字典里的所指,概念义. 但与此同时也不能不承认,上述译文也因此丢失了原文的文化意象——"花酒","清茶".最后,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与任何一种形式的理解一样具有历史性,主观性和创造性,而原文中也不再只有某个既定的,权威性意义有待阐明,它所提供的乃是意义的无限可能性及解读,阐释的自由空间.这样,不同的译者和同一译者在不同时期受其自身的不同的经验,审美定式和文化背景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在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对原作意图的把握,理解势必有所不同和侧重,借用伽默达尔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历史性"话语,就是译者视界和作者视界永远无法完全重合,文化过滤现象不可避免.这就造成了所谓的"有一千个译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据黄国文(2o02)的介绍,杜牧的《清明》一诗,他所收集的6种英译都相当的不同,如单就标题的翻译,6位译家就分别处理~:ThePureBrightnessDay(吴钧陶),A1lSoul'sDay (蔡廷干),TheClear.and-BrightFeast(孙大雨),IntheRainySeasonof Spring(杨宪益,戴乃迭),TheTomb-visitingDay(万昌盛),和TheMourningDay(许渊冲);同理,据许渊冲(1998)的分析,对于毛泽东诗词《为女民兵题照》中的"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中的"红装"一词,翻译就出现了4种不同的译法:①译为redarrayStrong.mindedwithloftyaspirationareallChina'sdaughters. Theypreferablycherishmilitaryuniformratherthanredarray.②译为flashydressY ouChina'sdaughters,haveunusualaimsinview,Y ou'vescornfor—flashy—dress,butloveyourwararray.③译为rosygowned MostChinesedaughtershaveadesirestrong,TObebattle-dressedandnotrosy-gowned.④译为topowdertheface MostChinesedaughtershaveadesirestrong, Tofacethepowderandnottopowdertheface.原诗中的"红装",按字面意思,译为redarray,或略加夸张,译为flashydress,不仅"意似",也形似.但许渊冲(1998)认为,把"红装"译成redarray,只译了词,而没译出文化内容;译成flashydress,有华而不实之感,歪曲了原作的文化内容.他(1998)进而指出:"喜欢军装而不喜欢红色的衣服或瞧不起华而不实的服装,这能算什么奇志呢? 可见'红装'指的是装饰打扮,'武装'指的是上战场0"③和④正是许先生按这样的逻辑译出的.概而言之,翻译文本不可能全部再现原文本的读者在阅读时所唤起的他对文本所在的整个文化领域的联想意义,译作不可能实现与原作意义上的完全对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具体地说文学作品的意义,译可译,非常译.47?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正3.两点余论其一,以上关于原文中不再只有某个既定的,权威性意义有待阐明,它所提供的乃是意义的无限可能性及解读,阐释的自由空间, 以及译者对原作所具有的解释,传译的自由度的阐述,但这一切不可以成为理由而导致自由的无度,导致"译而作"的过程中的混乱与盲日过犹不及!原作或原作者对于翻译过程来说并非无所作为,任何阐释,传译都必须基于原作文本所形成的阅读空间,所提供的理解的可能性?正是"文本"这一客观存在的制约,对其理解与翻译.不可能天马行空,虽则"十个译者就会有十个哈姆雷特",但却绝不会出现一个是哈姆雷特,另一个是孙悟空或猪八戒的情形发生.因此,对"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翻译,无论是将"得失"译为smilesand tears,f0ssandgain,或者oyandpain,虽然表面上与原文有一定距离,但却仍是原本形而下之"意",而非原本形而外之"意",因此,这样的翻译既是"泽意"一一表达了原诗之意,也是"创意"——"使作品实际所包含的种种内在意蕴从各个侧面得以充分展示,得到逐渐扩大和不断深化."(吕俊,2000)所以,萨特说:"不管他(读者)走得有多远,作者总是走在他前面,"(sarte,1948:55;转自刘云虹,2002)其二,对于文学语篇的翻译,由于文学的以上特征,就没必要,也很难做到一字对一字的准确,一句对一句的工整,一段对一段的齐整r..所要求的是笼罩全篇的气氛,是鸟瞰整体宏观的架构,把语言不能表达的表达出来,既是文学的本质,翻译一事就不能用任何肯定的厅法,只有求助于从模糊中显出要表达的意思德境来.所以,一般认为文学翻译的要求远远高于非文学翻译.参考文献:llJFletcher,W.J.【j.(iemsofChineseV erse【MJ.Shangl'rd:Comnmrial PreKs.1932.[2]Reiss,K.FextFypes,TranslalionTypesandTranslationAs.scssmenl lAJInAndrew('hestennan(ed.)ReadingsinTran.qationTheory[(,].OyFinnIe(,tufaAb,1989:105Il5[3]佛克马.二十世纪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8:20.[4]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5]啻元方.丹青难写是精神——论梁实秋译《咆哮LU庄》傅东华泽《红字》[A].[6]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网现代文学[M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l987:293—300.[7]李运兴.语篇翻泽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1(Il:l8.[8]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8.[9]刘云虹解释的合理性,文学翻泽批评的基础[J].外语外语教学.2002(5).[11)]吕俊.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J外国语,20110 (5).[I1]申丹.论翻译中的形式对等[J].外语教学研究,1997(2).[12]王晓元.漫谈文学翻译批评[J].外国语,199412)[13]文殊.诗涮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4]许渊冲.淡翻译——文化竞赛沦[J].外语与翻译,1998(6).[15]许渊冲.新世纪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3).[16]扬纪鹤.古诗绝句百首其译赏析[M].南昌:江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17]曾利沙.论文学翻译的主体创造——兼论译者的主体性思维特征与操作理据[J]外语论坛,2004(3).。
诗可译非常译
诗可译非常译
刘羽
【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5)004
【摘要】自从十八世纪《诗经》的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发行以来,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论。
文章就古汉诗英译的历史及各种争论从可译还是不可译;直译还是意译;自由体还是格律体;改写还是翻译四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指出对译诗不应仅局限于字面上的“信”,原诗与译诗达到的对等的效果和译诗读者与原诗读者相类似的感受也是要考虑的“信”。
【总页数】3页(P111-112,115)
【作者】刘羽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译诗译什麽——译字、译意与译气 [J], 程水英
2.可译·常译·非常译——汪译《牡丹亭》双关翻译拾零 [J], 李瑞凌
3.译可译,非常译——谈中诗英译“发挥译文优势” [J], 李丽
4.译可译,非常译——谈几种“不可译”语言形式的变通翻译 [J], 杨全红
5.译画入诗、译禅入诗和译典入诗——宇文所安的英译王维诗的翻译诗学 [J], 魏家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撇开历来“可译”论和“不可译”论之争,试以中英文两首诗歌为例再次论证诗歌“译可译,非常译”之说,发现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表明“诗歌不可译”的观点有失偏颇。
作为译者,首先是要加强中英文语言和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和功底,从而弘扬文化、促进世界文学和文化共享、促进世界文学和文化多元化。
关键词:诗歌可译性不可译性叶芝陶渊明
诗歌是最古老的、特殊的文学形式,是时代、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结晶,中西概莫能外。
诗歌不仅包容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以最精炼、最智慧的语言形式,将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情感与理智、情趣与境界融为一体。
然而正是由于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歌的可译性一直是有争议、难以定论的问题。
关于诗歌的可译性,争议由来已久。
在翻译领域中,特别是在诗歌翻译方面,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一直存在。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一直是可译论者与不可译论者争论的焦点所在。
一、“不可译”论简要回顾
说诗歌不可译,不无道理。
但它并非主张不要译诗,而是强调诗歌结构的特殊性,因为“诗歌作为一个艺术完整体是无法肢解的,不可用其他形式替代,更不可用散文解释来替代”。
二、“可译性”再论
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语言和生活等方面有共性,中西语言文化也有共性,这是诗歌可译的基础。
译诗的存在本身就表明诗歌具有可译性。
诗歌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其意义也是可以移译的,虽然完美的诗译不是人力所及,但通过对原诗意义的再创造,译诗完全可以成为文学的重要部分。
诗歌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不是给翻译设置了障碍,而是给翻译开了绿灯。
诗歌的可译性是以意义的确定性为基础,又是以其不确定性为归旨的。
在诗歌的可译性上,刘重德先生指出,诗歌的可译性体现在:“第一,人互相之间存在着大同。
例如,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共同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共同地表达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情,共同的大自然、世界和宇宙。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可理解,诗可欣赏,诗可互译。
第二,大量的历史事实已充分证明这种可译性。
”
noam chomsky的转化生成语法可以被补充看作是语言可以互译的语言学基础,因为它认为,人类各种语言的深沉结构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相同的,语言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表层。
转化生成语法旨在寻找人类语言可以相互转化的“黑匣子”——语言的深沉结构,研究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
如果真有这个转化生成语法规则,一切语言都可以互译;正是由于不同语言的基本内核是相同的,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可行的。
由此看来,外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的内在结构有其共性。
形式虽有差异,但都是为抒发感情而采用某种节奏和韵律。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首中外诗歌略见中英诗歌意境表现的相似共通之处。
诗歌翻译学者许渊冲、方重、谭时霖、汪榕培等通过翻译把诗歌传播到国外,尤其在陶渊明诗歌翻译方面。
在陶渊明田园诗歌中《饮酒》组诗最为突出。
组诗和谐的音韵和整齐的句式体现了陶诗的形式美;深刻的寓意体现了陶诗的意境美。
组诗不仅为国人喜爱,同时也受到广大西方读者青睐。
该诗歌译本多达二十余种,因此其极具中诗英译代表性。
下面是从最具权威性的方重、谭时霖和汪榕培的译本中,选择了综合效果上乘的汪榕培的译本。
《饮酒》(其五)是组诗之一,诗人表达一种隐居田园而不问世事的人生哲学。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们选择汪榕培的译本,是因为陶渊明诗歌英译不仅要考虑个别措辞,还要看整篇效果,而且考虑诸如形、音、意韵等方面的需要。
汪译本在传神达意方面做得特别好,因为传神离不开形似,为了再现陶诗神韵,汪译陶诗时特别关注其韵式的可译性与转换。
浪漫主义色彩。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独个儿住着,荫荫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唱歌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了,/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英诗歌的共性,也可以看出两者的个性。
例如,陶渊明中文诗歌双行押韵,一韵到底;叶芝的诗歌韵式是abab型。
这两种韵式分别是中英诗歌最常用的押韵式样。
中英文语言文字差异较大、各有特点,从源诗和译文上看,“中诗尚整,西诗尚散,译诗者固末自外也”。
或者说,“由于中英语言在诗歌上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不同,那么由这种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传达出来的原汉语古诗文本意义和英译的汉语古诗文本意义也一定各有不同”。
中外学者的大量诗歌翻译实践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的看法,就如同中国人不能外译汉语作品一样,疑似有片面之嫌。
翻译学家s. bassnett & a. lefevere甚至说,“可译性”或“翻译是否可能”的讨论只不过是“大量的废话”而已。
诗歌可译不可译,在某种程度上不取决于诗歌,而是取决于译者。
在一些译者手中,所有诗歌或大部分诗歌都是可译的,并且都可以译得很好;在另一些译者手中,只有一部分诗歌是可译的,但有些译得好,有些一般;还有一些译者,诗歌在他们手中,不管可译不可译,都被译得很一般或很差。
所以诗歌的可译不可译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译者的水平,正所谓“译可译,非常译”矣。
作为译者,首先要加强中英文语言文化功底和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为世界文学的传播、世界文化的弘扬、世界文明的多元化做出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