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
创造型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途径
[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创造 型人才 ;特征 ;逢径 【 中圈分娄号 ]( 一 1 【 02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o — 2 5(Ol 5 i 0 0 O 8 6 8 2 l )9 一 ) 4 2 2 1
实施素质教育 ,其核心就是培 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 ,创
上 ,创造性 是分析思堆与直 觉思雏 的统一。 ()在创 造 思 5
江泽 民同志在全 国科技 大会上 的讲话 中指 出: “ 新 创 是一个民族进 步的灵魂 ,是 国蒙兴旺发 速的不竭 动力。如
与严肃性。( )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 的直觉和较强的抽 6 象思雏能 力 ,对智 力活动与 游戏 有广泛若趣 。() 富有 幽 7 默感 .表现 出卓越的 文艺天赋 。( )意志品质 出众.能排 8
型 人 才就 套 成无 本之 木 、无 源之 枣 。 也 可 以说 ,创新 的 机
息 ,产生 出某种新颖 、独特 、有杜套 或个人价值 的产品 的
能 力和 以北为基础 的人格特征 。创 造性不但表现在人的 智 力上 ,而且表现在非 智 力因素 方面。创造 型人 才的特征 , 我们可 以从 两个层 面采解读。 c )创造 型人才在智力上 的特征 一
一
i 二)包I 人才在人格 上的特 征 造型 ( )有高度的 自觉性和独立性 。( )有旺盛的 求知欲 1 2 和强烈的 问题 意识。 ( )有强 烈 的好 奇心 和创 新精 神。 3
( )善 于观 察 ,知识 面宽。( )工作 中讲求理性、准确性 4 5
个 重 大 理 论 和 实践 问题 。
起点。没 有新 问题 的发 现 ,就 不可 能 引 发创 造 性 活动。
( )在创造 思雄过程 中 ,新形 象和新假设 的产 生带有 突然 3 性 ,也 即人们 通常说 的是 感。 ( )在 思 雏和 意识 的 清晰 4
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教育变革:塑造创造性人才
在当今社会,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塑造未来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学习,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环节。
因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需要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创新教育:激发学生潜能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它强调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和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实践教育: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育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生通过参与实习、社会实践和创业项目,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锻炼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实践性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跨学科教育:拓展学生视野
跨学科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将不同学
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交叉,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综合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在不同领域中灵活应对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目标。
通过创新教育、实践教育和跨学科教育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教育改革,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浅谈“创造性”教育的人才培养
浅谈“创造性”教育的人才培养1.“传授知识经验”。
从纵的方面来说,就是使社会受教育者继承和掌握前人在劳动创造中已经取得和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规范。
从横的方面来说,就是自身塑造出一个德智体美技等多种素质的结构,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综合纵和横的两个方面,“传授知识经验”就是继承前人的传统、知识、经验,使人的历史发展得以重现。
2.“发展再创造”。
在“传授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社会进一步发展和更新的要求,按照对未来社会预测的结果去改变人的自身缺陷,去设计和培养出一代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人。
教育同人们的生产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教育的本质与创造性教育的内涵1.教育的本质。
“教育,就是教育者以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授予受教育者,使之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精神财富的这样一种社会过程”。
教育本质,就是自觉地传递前人及现实需要的人类文明成果,并加以运用去发展和创造未来社会。
2.创造性教育的内涵。
创造性教育,在教育观念上,就是使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按照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立今天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等。
创造性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就是传授使人们能够认清未来发展趋势,促进人们创造发明的科学知识,同时把开发人的创造潜力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师在创造性教学中所遵循的原则1.发展学生智能的原则。
创造性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开发人们现有的智力和潜能的基础上去进行知识的积累、吸收和创新。
在这里,我们强调开发智力潜能并不是否定知识传授,而是要求以开发智能为中心,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和扩展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
2.按照层次渐进的原则。
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数学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适应层次、发展层次、创新层次。
创造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这三个层次的有节奏的递进过程中得到实现的。
3.发展学生个性的原则。
(1)要适当地减少课时,减少大量重复性的课外作业,使学生有充分的自我支配的自由时间,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课件
创造型人才知│
└ 自学与探索分析能力
识、能力结构│
│
┌ 自然科学
├─ 基本知识 ┤ 社会科学
│
└ 横向科学
│
│
┌ 自然素质
└─ 基本素质 ┤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精 神 素 质
二、创造型人才品质
德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对成就最大和成 就最小的两组人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造 成这种巨大差别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个性意 志品质的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人在进取 心、自信心、责任心、坚韧性等方面,都 明显高于成就最小的那一组人。这充分说 明,非智力因素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具 有积极的作用。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2)知识性原则 观察力的高低与知识的高低有着密切 联系。一方面观察力的发展可以丰富人们 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发展又可以促进 人们的观察力。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研究青霉素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3)思维性原则 一切观察都包含两种因素,即观察 的感知性和思维性。 哈雷慧星命名 爱滋病病毒疫苗的产生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思考题
1、什么是创造型人才? 2、创造型人才品质包括那些方面? 3、如何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5、操作能力 发明创造活动中,不但要注意、观察、 记忆等智力因素参与,以便不放过任何能引 起新发现的线索,进入创造佳境;而且需要 创造者眼明手快、心灵手巧、善于操作,否 则也会陷入“心有余力而不足”的窘况。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6、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必须要形成正确的自学 动机、树立坚定的自学信心、养成良好的自 学习惯、锻练顽强的自学意志、培养稳定的 自学情绪、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才能取得 良好的效果。 培养自学能力,还要注重提高学习能力、 信息收集和应用能力。
中 国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关键力量。
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多种特质和能力。
首先,他们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好奇心,能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不满足于现状,敢于质疑和挑战传统观念。
其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跨学科视野是创新的基础。
只有对本专业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在交叉点上产生创新的火花。
再者,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将想法转化为实际的成果。
此外,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教育理念相对滞后,部分高校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
课程设置不够灵活,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不够。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过于侧重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不足。
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更新教育理念是关键。
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优化课程设置至关重要。
增加跨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
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改进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方式。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一、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1.强调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具备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既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践行创新教育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要践行创新教育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征1.个性化定制:创新人才培养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个性化定制,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目标,提供合适的培养方案和资源。
2.实践导向: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实践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创新设计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类型1.创业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精神,使其成为创新创业的实践者和领导者。
2.科研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使其成为科研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3.引领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和视野,使其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和创新的引领者。
四、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包括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
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能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2.师资力量:优秀的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3.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的建设能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氛围和动力。
创新文化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表达。
4.社会支持: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认可和支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
课题研究论文: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81664 学科教育论文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引言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环节,理想的实践环节是设计更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达到技能要求的机会。
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创新型人才是以其博专兼具的、超强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由发展的个性为社会和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极少数人才。
或者说创新型人才是指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能力,能完成创造性活动,具备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国际上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有四个要素,即智力、强烈的好奇心、反思能力和激情。
总之,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和大学的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中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人才上存在的问题包括:学校对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实行统一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
这种培养模式较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属于知识灌输,而不是能力培养;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
这种培养模式注重的还是考试制度,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看一两次书面答卷的结果。
记忆力好、能死记硬背的学生容易获得高分,结果就有机会评奖学金、三好学生。
这些表现体现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认识不充分、落实不到位、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以守成性教育为主、学生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等问题。
很显然这些问题有必要通过探索适应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形势的途径加以解决。
(一)实施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最根本的一步是要营造好良好的气氛,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最主要的场所,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利用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把握好“教”与“授”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培养创造型人才
内蒙古 民族 大 学 学 报 Jo a o ln er M o ia Un v 痴t f r Nat ona ities m u l f n ons l i e y o i l
Dec. 20 巧 (
Vo . 12 l No. 4
浅谈现代教育技 术与培养创 造型 人才
方式, 是教师的“ 独角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多媒体网络教学使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 , 学生是教学的主 体, 教师的任务是要以学生为中心, 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 增进学习者的求知欲, 促使学习者的动力从外部转向内部,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真正作到由“ 要我学” 我要学” 向“ 的转换, 从而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创造性, 培养学生探索 问题、 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不仅学到了 一定的学科知识,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知识的 过程中还学到了探索知识的方法, 提高了自 我教育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素质、 创新人才的培养, 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需要. 3.2 在知识爆炸的 今天, 学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 单纯的知识学习已 不能满足 社会发展和 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 必须学会如何学习. 因此, 教学中必须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 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 的使命. 教师富 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 教师必须从观念、 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做出战略性调适, 重新构建面向 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性角色, 教师要走出封闭、 狭隘和垄断的阴影, 重新塑造自己 并界定角色职能.
4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造性人才
4, 树立 的 1 科学 现代教育 观 现代教育技 技术 术并不是指单纯的 质技 它是 进教育思想与 物 术, 先 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的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特征与培养途径论文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特征与培养途径论文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特征与培养途径论文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落实中,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现代工程的综合化和复杂化对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不断提出更新和更髙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特征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现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一般而言,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都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1.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指的是个体具有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种概念、方法、经验等知识形成的知识子系统所构成的知识大系统。
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整体性和环境适应性。
所谓整体性指的就是构成知识结构的所有要素应该具备集合性、层次性和相关性。
而环境适应性要求个体的知识结构要具有动态性,即不断的调整组成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或者是更新改造构成要素。
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的质量越高,创新越容易,创造力也就越高。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强调“厚基础、宽口径”。
所谓厚基础,就是髙等工程教育既不能是满足一般学生需求的“一般教育”,又不能是过分强调专业面的很窄的专才教育,而是进行工程技术基础教育,使学生在工程技术方面有坚实的基础,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不同工程实践需要的能力。
所谓宽口径,就是学生对不同工程实际的适应能力强。
这是工程实际对人才培养提橱的要求。
“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即是强调为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和空间。
大学生作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主体,其知识结构的模式有很多种,如“通识型”模式、“T型”模式和“复合型”模式等。
在遵循大学生知识结构优化原则的条件下,比较理想的是“复合型”知i只结构模式。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职业教育思路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职业教育思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培养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创造性人才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中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职业教育思路,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首先,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素质,它包括观察力、思维灵活性、问题解决能力等。
职业教育应该通过开展创新思维的培养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新项目,鼓励他们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其次,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人才不仅要有创新思维,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能够将创新的想法付诸实践。
职业教育应该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和实践创新的过程。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培养创造性人才还需要注重跨学科的培养。
创造性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不同领域中进行创新和实践。
职业教育应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跨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跨学科的教学,通过跨学科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培养创造性人才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创造性人才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创新项目。
职业教育应该通过团队合作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团队项目,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协调。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通过团队合作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职业教育思路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跨学科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模板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摘要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
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
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倡导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
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
关键词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一、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最集中的表现。
什么是创造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我们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这里既指思维过程,又指思维产品,也是思维的个性特征。
这里的“产品”,即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
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或者是强调思维产品,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
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给点。
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越强,_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
过去,,对于创造性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 4 个阶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的。
第一阶段(约 1869 - 1907 年): 1869 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F . Gallon )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 977 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
在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但这阶段没有实验研究。
第二阶段(约 1908 - 1930 年):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
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
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一、概述在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创造性人才则是实现这一动力的关键所在。
创造性人才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更拥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实现突破和创新。
研究和探讨创造性人才的特征以及教育模式的再构,对于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创造性人才通常表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专业素养,能够跨学科地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二是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事物三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持续学习、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四是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抗压能力,能够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再构。
这包括改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
通过构建更加开放、多元、包容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1. 创造性人才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正在进入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新时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创造性人才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创造性人才在解决复杂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他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
这种能力对于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还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都需要创造性人才发挥关键作用。
创造性人才是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他们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取决于其创新能力。
在创造性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在创造性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摘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就必须依靠创造性教育。
只有把创造性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贯穿在日常生活教育之中,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开发,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小学语文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必须依靠创造性教育。
只有把创造性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贯穿在日常生活教育之中,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开发,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那么,如何在创造性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营造创造性氛围优雅的环境,可以启迪学生思考创造,把学生带入浓厚的学习氛围。
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现实可行的途径,因而,我们对校园的环境进行了整体设计:学生一踏进教学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个发人深思的“寓言故事”,图文并茂,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一首首经典诗歌,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引发学生对祖国几千年来古文化的欣赏;一句句警世劝学名言,启迪教育着学生怎样珍惜时光,怎样做人;一幅幅抽象画,引发学生去想象、去思考,使学生身在其中获得无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熏陶,为学生的“创造”营造了有利的空间。
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我们开展了课外兴趣活动。
全校成立了绘画、书法、阅读与写作、器乐、舞蹈、英语等多个兴趣小组。
担任各个兴趣活动课辅导的教师,则根据活动特点,定出计划、目标。
各活动小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便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培养创造性品格一般来说,创造性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逐渐形成的。
而顽强的意志、健康的创造情感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品格,要具备这种素质,必须强化自学能力,不断获取新知识。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培养顽强与勤奋的品格。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创新型人才的特质与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特质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质与培养郁芳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主要由物质资本、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支撑,向主要由知识、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本支撑的转变。
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全面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特质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既能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成果,又能超越前人,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首创精神的人。
这些人总是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其所处环境的新变化,把握新趋势,从而不断提出新创意、新设想,创造出新事物。
他们往往一身兼具发明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学习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等多种内在素质。
创新的实现是这些内在素质在结果上的反映,是创新型人才的本质特征;这些内在素质则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是创新型人才的精髓体现。
与普通的人力资源相比,创新型人才应同时具备六个方面的特质:一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精神。
它是人的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潜在动力,也是人持续创新的根本保证;二是敏锐的洞察力。
从本质上讲,创新就是一种突破性的发现。
这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和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悟,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时地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三是灵动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型人才的思维方式必须是前瞻的、灵活的、独创的,这能保证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时做到独辟蹊径,从而产生新颖、独特并且有社会价值的思维产品;四是坚韧的创新意志。
创新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和对已知领域进行破旧立新的过程,可能遇到重重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创造力是一个人的头脑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创造新的思考、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的能力。
在当今的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创造力被认为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能力。
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则离不开创造性教育和创造性学习的实施。
创造性教育是指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应用,而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为了实施创造性教育,教育者需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发展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校应该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则需要成为引导者和启发者,提供问题解决的支持和激发学生的潜能。
此外,学校还应该开设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创新性学习场所,提供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培训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基础和手段。
创造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式学习。
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学习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不仅需要接受知识和信息,还需要提问、思考、探索和进一步创造。
为了实现创造性学习,我们需要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思考中学习。
问题解决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促使学生在集体智慧中创造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此外,创造性学习还需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和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绘画、设计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摘要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
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
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倡导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
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
关键词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一、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最集中的表现。
什么是创造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我们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这里既指思维过程,又指思维产品,也是思维的个性特征。
这里的“产品”,即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
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或者是强调思维产品,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
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给点。
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越强,_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
过去,,对于创造性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 4 个阶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的。
第一阶段(约 1869 - 1907 年):1869 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F . Gallon )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 977 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
在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但这阶段没有实验研究。
第二阶段(约 1908 - 1930 年):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一、本文概述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以及创造性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强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教育环境。
我们将首先定义创造性人才和创造性教育,然后探讨创造性学习的核心要素和实践方法,最后提出促进创造性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激发教育者和学习者对创造性教育的重视,共同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二、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指的是那些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这类人才在各行各业中都扮演着引领者和变革者的角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造性人才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显著特征:独立思考:创造性人才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和方法,而是勇于挑战权威,提出新的见解和想法。
他们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创新精神:创造性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敢于冒险,勇于尝试未知领域,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
他们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成果。
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人才具备出色的解决问题能力,他们善于分析和识别问题的本质,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他们具备强大的执行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将想法付诸实践,实现问题的解决。
跨学科融合:创造性人才通常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他们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和创新,形成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迅速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
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我们需要构建一种创造性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我们也需要营造一种创造性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创新人才的特征及培养-PPT文档资料
博士: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特征及创新教育
一、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牛顿关于已知和未知的“园”理论的思考
已知越多,接触的 未知更多,就觉得 自己越无知。 多? 未知 少?
已知 未知
创新人才的特征及创新教育
一、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 “园”理论对高等教育教育思想和教学模
式改革的启示
创新人才的特征及创新教育
一、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什么是教育?
劳厄
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劳厄(Laue) 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 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 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的时候,所剩 下来的东西。”
马克思· 冯· 劳厄(Max von Laue,1879年10 月9日-1960年4月24日),德国物理学家
“你整天做实验,还有
时间进行创新思考吗?”
卢瑟福
创新人才的特征及创新教育
一、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 惊奇开始的。” ◆教师要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问,增强 自己的创新么样的人才? ◆没有创新思维,科学将陷入黑暗的困境。 只有掌握了创新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 做出创新发明。 ◆创新教育的实质就是创新思维的教育, 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人才的特征及创新教育
三、非智力因素对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创造性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表现出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 1)勇敢和冒险精神 例1 北爱尔兰阿尔斯塔市市徽竟是一只血淋淋的手(奥尼尔 ) 例2 “解剖学之父”的比利时医生维萨里写成了《人体的构造》 例3 富兰克林利用风筝做了一次接引“天电”的试验 例 4 “炸药大王”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几次死里逃 生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摘要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
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
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倡导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
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
关键词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一、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最集中的表现。
什么是创造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我们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这里既指思维过程,又指思维产品,也是思维的个性特征。
这里的“产品”,即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
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或者是强调思维产品,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
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给点。
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越强,_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
过去,,对于创造性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的。
第一阶段(约1869-1907年):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F.gallon)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977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
在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但这阶段没有实验研究。
第二阶段(约1908-1930年):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传记、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学刊2010.06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创新(innovation)和创造性或创造力(creativ-ity)在心理学界被视为同义语。
自1978年以来30余年,笔者一直致力于对创新或创造性的研究。
一、困惑与思考笔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缘起于自己的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为什么中国人或中国公民没有得过诺贝尔奖?因为现在国际上公认的创造性的主要指标就是诺贝尔奖。
笔者曾经看过美国的有关资料说,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是犹太人与华人。
可是,犹太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人数是我们华人的28倍!当然,这里的华人主要是外籍的华人。
这就构成笔者的第一个困惑,结论是“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创造”。
困惑二,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却缺乏创造力?有大量事实证明,我们的中小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的大奖也不少。
有人说,我们小学的教育质量比欧美国家强,中学的教育质量,尤其是学生的知识面也比欧美国家的学生强。
可是我们的大学教育水平就跟人家打个平手;到研究生教育以后,欧美国家的学生在创造性方面有后劲,而我们的学生却往往缺乏后劲。
这就构成笔者的第二个困惑,结论是“高知识并不等于高创造”。
困惑三,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李约瑟是研究东方文化,特别是东方科技的一位重要专家。
他在评价中国人时,说了许多好话,但是他也谈到了“东方科技的没落”。
他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但是,现在的科学,像量子理论、相对论、信息理论、集成电路、多媒体、电脑等哪个是你中国人发明的呢?这种悖论如何解决?这就构成笔者的第三个困惑。
为此,笔者作了三点思考。
思考一,我们“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1],缺乏创造性人才是关键问题所在。
因此,必须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
思考二,检讨一下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也可以用“失衡”两个字来表示。
这种教育失衡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因此,从教育创新入手,注重创新人才培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思考三,实行创新教育或教育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将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命运。
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或创造性人才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党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2月发表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中,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指令,不仅具体制定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针,而且指明了我们创新或创造性研究的方向。
我们对于创造性的研究是以思维品质的研究为切入点,思维品质中就有一个创造性,或叫独创性,这使笔者对创造性有了一系列的研究。
笔者和自己的团队围绕着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著[3-4]。
在这过程中,笔者的弟子董奇是团队的杰出代表,他结合自己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在笔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创造性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后来在笔者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8本“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中,他写了《儿童创造性的发展》一书。
20世纪80-90年代他围绕创造性问题发表了许多文章。
在这个基础上,2003年笔者领衔自己的研究团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摘要]有关创造性30余年的研究是基于“中国缺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学习成绩好却创造性差”和“李约瑟悖论”三个困惑和思考,以思维品质为切入点进行的。
创造性的实质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其研究在历史上共经历了五个阶段。
从这一实质出发,创造性人才可视为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前者具有五个特点,而后者是一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
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教育和创造性人才培养是整个研究的重点部分。
有关创造性的研究认为,要在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重视学习策略等创造性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让学校的三种群体产生出五种教育效能的创造性教育,进而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型人才。
[关键词]创造性;创造性人才;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教育[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01-04◆林崇德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100875)。
1--队才敢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5]。
二、探索创造性的实质自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国外学者对创造性有三种定义:一是强调过程,二是强调产品,三是强调个性。
哪一种定义对呢?笔者认为这三种定义全对,只不过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问题罢了。
因此,笔者综合这些观点,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4]。
这个定义既指创造或创新的过程,又指创造或创新的产品,也指创造或创新的个性特征。
定义的前半部分“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什么什么来”,这当然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产生出什么来呢?“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来。
但笔者并没有把种属关系定在产品上,而把种属关系落到“智力品质”上,界定创造性是一种个性差异或人格差异。
所以,笔者重视过程、产品与个性这三个问题。
今天中国心理学界或有人在谈到创造性定义的时候,不少人采用了这个定义。
有人加了注解,说林某人这样说的。
可有人却说“心理学一般认为”。
于是,有些学生就对笔者说:“林老师,您80年代初提出的定义人家只加‘一般认为’,还有著作权所有吗?”笔者听了以后反而很高兴,因为笔者自己的定义或自己的观点,被整个学术界或心理学界所接受,已作为“一般性”的观点,这对笔者来讲是一种幸运。
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呢?笔者提出是“主体对知识经验或者对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而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颖的层次和交接点”。
它的因果关系呢?概括性越高,则创造性越突出;知识系统性越强,则创造性越突出;减缩性越大,则创造性越突出;迁移性越灵活,则创造性越突出;注意性(灵感的基础)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
三、创造性心理的研究简史要研究任何一门学问,必须了解其研究史。
围绕创造性研究,国际心理学界走过了五个阶段[4]。
第一个阶段(约1869~1907年):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进化论提出者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F.Galton)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977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这是国际上最早对“创造性”进行研究的系统文献。
高尔顿的书出版后,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兴趣,此后,陆续发表了不少理论文章。
在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但该阶段没有实验研究。
第二个阶段(约1908~1930年):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
1908年,弗洛伊德(S.Freud)出版了《诗人与白日梦》一书,介绍了他及助手对富有创造力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等的研究,把想象性作品比作白日梦。
此时,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创造性思维,如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J.Wallas)1926年出版了《思维的艺术》。
他在该书里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启发、检验)的著名理论,至今仍为大家采用。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传记、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的表现。
第三个阶段(约1931~1950年):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法。
代表著作有1931年美国心理学家克劳福德(R.P. Clauforde)出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1945年德国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维特墨(M.Weitheimer)出版的《创造性思维》等。
特别是维特墨,他的著作来源于其社会调查和大量的实验研究,可以说达到了“顶天立地”的程度,“顶天”者,他研究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思维特征;“立地”者,他联系中小学教学,提出诸如“6根火柴棍,怎样搭成4个三角形”的问题。
第四个阶段(约1950~1970年):以吉尔福特(J.P.Guilford)1950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讲演为起点。
他演讲的题目是“创造性”,指出了以前美国对创造力研究太少,号召必须加强创造力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根本原因在于综合国力竞争,尤其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成为刺激美国加强创造性研究的一个动力。
于此,美国人意识到其科技和军事优势受到威胁,应急起直追,改变美国的科技状态。
其途径就是大力开展对创造性问题的研究和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吉尔福特等人还设计了一些创造性思维的量表,影响很大。
第五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30余年):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2--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各国的教育议程上。
创造性教育(creative education)和创造性学习(creative learning)都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产物,至80年代后完善。
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美国于1986年成立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1989年发表了题为“美国人应有的科学素养”的报告(中文译本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
这个报告是为科学教育改革“2061计划”服务的。
2061年,是1989年后重见哈雷彗星的年份,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着眼国民素质,实行全面改革,其目的是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这是一份美国培养和造就高创造性人才的宣言,它对我国青少年的创造性能力培养不无借鉴意义。
四、创造性人才构成的心理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提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着重强调培养创造性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关注创造性人格的训练;不能简单地讲创造性思维天赋,重要的是看后天培养的结果;不要把创造性仅仅局限于智育,而是贯穿于整个教育的整体。
关于创造性思维,笔者提出有五个特点: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活动基础;思维加想象的内容;有“灵感”表现;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相统一;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
这里涉及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和他的学生认为,发散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它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而笔者认为这不够,所以加了前面四条。
除此以外,笔者对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关系也不同意吉尔福特的观点。
他把发散思维捧上天,认为在教育中辐合思维一钱不值。
笔者则认为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是辩证的统一。
辐合思维的实质是一题求一解,而发散思维的实质是一题求多解。
一题求一解是一题求多解的基础,一题求多解是一题求一解的发展。
当一个人有了多解以后还要去求最佳解,又回到辐合,两者结合才是创造性的思维。
创造性的人格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6]。
吉尔福特提出8条,斯腾伯格提出7条。
而笔者非常强调斯腾伯格其人。
小学和初中阶段斯腾伯格的智商都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