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地区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白山地区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一、前言

在2009年春季学期我们已经在课堂上学习了综合自然地理课程,对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在理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此次实习,我们通过路线考察的方式,从大兴安岭地区西麓到长白山一线实地观察了东北大平原的自然结构,并对长白山的山地垂直结构有了切实的体验。此外,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还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方法,为将来继续深入开展地理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记录长白山方面的实习内容。

二、长白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27º56′—128º06′、北纬41º58′—42º06′它涉及范围较广,跨延边、白山和通化三个地区。其范围大致北起自我国安图县的松江镇,南和东南则沿伸至朝鲜境内,西始于抚松县,东止于和龙县的南岗岭。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唯有长白山的纬度最高(长白山天池位于北纬42º00′,东经128º03′),也是欧亚大陆东部最高的山峰(海拔高达2749m)。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亚欧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褶皱带。经过几次地质运动以后,喷出的熔岩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岩高原和台地上,形成了以天池为主要火山通道的庞大的火山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貌为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纵观长白山,可按高度和地貌部位将其分为三大部分,即火山锥体、山前熔岩高原和山前熔岩台地三个环状地带。长白山生物资源亦是非常丰富,其中很多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及药用价值。

三、实习内容

1.长白山地质构造情况

长白山为中央裂隙式喷发所形成,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三裂隙交叉处即为长白山山体。俯瞰长白山呈现盾形,说明岩浆为中性,介于酸性和基性之间,进一步反应了长白山山体的形成是多次喷发的结果。长白山的地质构造情况绘图如下:

图1.长白山地址构造剖面图

如图所示,长白山的地质构造与长白山多次喷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初次喷发为裂隙式,发生于在第三纪准平原的基底上,因为是中央裂隙式喷发,所以在第三纪准平原的基底上留下多层Q1时期的玄武岩,此次喷发范围较广,也导致了Q1期玄武岩的分布区域较为广泛。后来的喷发多为中心式喷发,以Q2时期和Q4时期的为典型,如图中在Q1的基础上,主峰覆上Q2时期碱性粗面岩,天池周围的则为最新喷发所形成的Q4浮石火山灰。Q2和Q4的岩层之间缺少Q3层,而在山麓附近发现了Q3时期的凝灰角砾岩,且此层岩石在地貌形态上与倒石堆相似,故此推测,Q3时期长白山亦有中心式的喷发,而且喷发后的成岩发生了较大规模的侵蚀和搬运,多使其堆于山麓附近,即呈现如图形态。在离主峰稍远的地区则在堆积的Q1期的玄武岩后受主峰火山活动的影响较小,在河流的侵蚀搬运等运动中形成自然界中常见的河谷地貌。

2.长白山土壤类型分布情况

长白山土壤由基带向上依次为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亚高山灰色土、森林草甸土和高山苔原土。大致分布及海拔分界如下图所示。

图2.长白山土壤类型垂直分布图

长白山的垂直土壤带的形成主要还是由于海拔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带发生渐变。海拔1100m—1700m之间主要发育着广袤的针叶林,然而其下的土壤却不是典型的灰色土,其主要原是受到长白山水体的影响,水中富含K+,呈碱性。除此之外,火山活动对其土壤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长白山的多次喷发,植被亦是多次被火山活动所破坏,所形成的土壤多为幼年土,且植被处于演替的初期,土壤类型亦是不稳定的,随着植被的继续演替,土壤类型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3.长白山植被带分布情况

长白山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从下到上依次形成四个植被分布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即红松阔叶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

表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带

(1)红松阔叶林带

这一地带是长白山山地垂直带的基带,植物群落为红松阔叶林、土壤为白浆化暗棕壤,母质为黄土状沉积物。由于这里属自然保护区范围,所以仍保保持原始森林的面貌。部分地区外缘有天然次生林:山杨—白桦林。它生长在红松阔叶林被砍伐的迹地上,山杨—白桦林掩体的结果,最终将被红松阔叶林代替。

(2)针叶林带

这一垂直带在海拔1100—1700m左右,底岩有多孔的玄武岩,粗面岩等,上部覆盖有火山灰,部分地区有火山砾和火山弹,气候特点是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相对湿度较大。由于本带海拔高度变化大,影响了植物种类成分的变化。该带河谷地貌发育,且多为U型谷地,以长白瀑布和谷底森林为典型,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针叶林的分布形态。

(3)岳桦林带

这一地带位于海拔1700—2100m范围内,火山锥体下部,气温低,雨量丰沛,风力大,植被以岳桦林为主,灌木以高山牛皮杜鹃为主,草木植物比较发达。通过徒步观察,岳华林中的下木多为其他树种的幼苗,由此推断,岳华林并非该带的演替顶级,而只是演替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岳华林长时期适应该带的自然环境并稳定生长,是因为该带为幼年土,岳华林可能为先锋树种。

(4)苔原带

分布在火山锥体中上部,海拔2100m以上,主要岩石有各种火山砾、火山灰,火山弹。气候寒冷,降水多,风力强,植被主要为矮小灌木组成的灌木苔原,植株矮小,匍匐贴地,

强烈分枝,交织成网,枝上密生常绿革质,或具有白色绒毛的叶片,形成密集而松软的垫状植物。这种形态的构造具有防寒、防风的特征。

4.天池汇水面积问题

长白山天池为多条河流的源头,而通过

对降水量和湖口面积(S1)的相关计算,

天池的出水量比汇入量要多,然而天池却

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水位,这是因为天池的

实际汇水面积并非湖口所对应的S1,而是

S2,在火山口悬崖部分组成物质为疏松的

浮石火山灰,降水在该地多不形成坡面径

流,而是以下渗为主,汇入天池,这样计

算天池的汇水量便大于或等于出水量。因

此,天池水位基本保持不变。

图3.天池汇水面积示意图

四、小结

通过在长白山的实习考察,在实践中观察到了山地垂直分布带和土壤类型分布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对长白山体周边自然环境的观察,了解了长白山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构造情况。此外还有,诸如天池汇水面积、岳华林演替问题、路缘效应等方面知识的了解。总而言之,此次实习既是课堂知识的验证也是延伸,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