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试述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试述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深奥?但其实啊,说白了就是研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怎么学会区分对错,怎么理解“好”与“不好”,甚至是学会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科尔伯格这哥们儿是怎么看的呢?简单来说,他提出了一个理论,讲的是孩子道德感的逐步发展。
像是爬山一样,一步步上去,从最基本的自私自利,到最后能够理解更深的社会规则,形成一套自己的道德标准。
如果把这个过程比作做饭,那就是从洗菜切菜,到慢慢掌握火候,最后能做出一盘拿得出手的大餐。
每个阶段都很关键,而且互相联系。
科尔伯格把道德发展的过程分成了三个大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了两小步。
第一个阶段叫“前习俗阶段”,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们对“对”与“错”的理解,完全是看自己的需求和外界的惩罚。
比如说,小明如果打了小红,可能他没觉得自己错,只是怕妈妈骂他。
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更多是基于害怕惩罚,像个小动物一样,想保住自己的“小命”。
他们会问自己:“如果我这么做,妈妈会生气吗?”如果不会,可能就会做;如果会,那就不做。
这时候,孩子的道德感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他们的世界很简单,就是“如果我做了坏事,我会挨打,挨打不好”。
等到第二个阶段,就是所谓的“习俗阶段”。
这时候,孩子的道德观开始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尤其是家庭和学校。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小丽去学校,她做了一个好事,老师夸她“真棒!”她心里可能就会觉得,“做这个事挺好,能得到表扬。
”有了这种外部的反馈,孩子开始理解社会的规范,明白不单单是因为“怕惩罚”,而是因为做对的事会得到认可。
这时候他们还会更加注重“大家都这么做”的问题。
比如说,班级里大家都排队买午饭,如果小丽突然插队,心里会觉得“哎呀,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很不守规矩呢?”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是挺看重别人怎么看自己,他们开始学习遵守社会规则,毕竟,想被大家喜欢嘛。
不过,这些都还不算最厉害的,最牛逼的阶段得是第三个阶段了——“后习俗阶段”。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思考: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 为什么? 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 为什么? 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要? 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
该是什么?为什么?
• 研究方法: 两难推理故事 • 研究结果: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 第二, 道德目标的设定不能从实际出发, 不能根据道德主 体的需求来设定, 道德教育缺乏感召力。科尔伯格认为, 道德的发展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变的、普遍的顺 序阶段。在一切文化中,除了严重的身心缺陷外, 发展总 是依序向前发展,不能逆退, 也不能逾越。
• 第三,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 把学生看作单纯的受动方, 无视其兴趣和需要, 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立人格, 道德教育所具有的情感性和丰富性就会消失殆尽。在道 德教育过程中, 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 让学 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进步, 即在 教学中,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第四, 柯尔伯格的科学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为我国道 德教育提供了借鉴。柯尔伯格把实证研究植入传统的道 德教育之中, 增强了其科学性, 使道德教育研究取得了 长足的发展。
谢谢欣赏!
水平I-前习俗水平 阶段1: 法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 罚。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 定的, 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 缺 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赞成者认为汉斯应该去偷, 否则妻子家的人 会来打他, 反对者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 因为偷东西是违法的, 被抓住就会受到严 厉的惩罚。
柯尔伯格的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人物介绍 研究方法 发展阶段 道德认识发展阶段推移与道德教育
简答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简答题

简答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简答题正确答案:科尔伯格提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存在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包括两个阶段: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
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②相对功利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包括两个阶段: ①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
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包括两个阶段: 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
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心理学知识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心理学知识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继承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些学说基础上,就道德教育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进行专门的探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了个人的主张,是教师招聘考试中是常考考点。
为了避免知识点混淆,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各位考生备考。
一、理论假设科尔伯格首先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知行不一。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普遍存在与其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但是,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越高。
因此,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关于道德判断,他认为是由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结构,或形式反映出来的。
道德判断有内容和形式之别。
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不对”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理由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
科尔伯格认为,一般来说一个道德问题都只有三种可能的回答──肯定、否定和犹豫不决。
所以根据儿童道德判断的内容并不能把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区分开来,体现道德判断水平的是他们的道德判断形式。
如何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呢?科尔伯格认为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儿童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介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由此看出,科尔伯格十分重视道德两难问题的构建、讨论和应用。
事实上,道德两难问题也正是他阐述、分析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证据。
二、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儿童会接受高于自己一个发展阶段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推理。
那么,儿童的道德发展到底有哪些阶段和特征呢?对此,科尔伯格作出了著名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又称为科尔伯格的道德分级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道德发展理论。
该理论在基于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个体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
科尔伯格将人类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两个子阶段。
这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前传统阶段、常规阶段和后常规阶段。
下面将具体介绍这三个阶段及其子阶段。
1. 前传统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指儿童早期的道德发展。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外部权威的规则和道德法则,比如父母或老师的指示。
这个阶段又分为两个子阶段:顺从和惩罚认同。
在顺从子阶段,儿童往往会简单地遵守权威人士的规则,为了避免惩罚而服从。
而在惩罚认同子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遵守规则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惩罚。
2. 常规阶段:这个阶段是指青少年时期的道德发展。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意识到社会和群体的道德准则,并在这些准则下进行判断和行为。
常规阶段分为两个子阶段:能获得他人认可和遵循社会秩序。
在能获得他人认可子阶段,个体的道德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和获得他人的认可。
而在遵循社会秩序子阶段,个体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法律,并努力遵守它们。
3. 后常规阶段:这个阶段是指成人的道德发展。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判断不仅仅基于外部权威和社会准则,也会考虑人权和道德原则等更抽象的概念。
后常规阶段同样分为两个子阶段:道德自主和普遍原则。
在道德自主子阶段,个体开始相信有时需要超越外部权威的规则,基于内在的道德准则进行判断和行动。
而在普遍原则子阶段,个体开始考虑普遍道德原则和伦理原则,并努力遵守这些原则。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提出了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强调了道德判断和行为的逐步复杂化和内在化过程。
然而,该理论并不是没有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它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不完全适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背景。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1、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们是从行动的结果及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的。
这一水平有两个阶段:阶段1,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权威人物选手的就是好的,遭到他们批评的就是坏的。
他们道德判断的理由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
他们凭自己的水平作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决定,而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
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首先考虑的是,准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需要,并初步考虑到人与人的关系,但人际关系常被看成是交易的关系。
对自己有利的就好,不利的就不好。
好坏以自己的利益为准。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儿童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
这一水平的两个阶段是:阶段3,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或好孩子定向。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
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意识到了普遍的社会秩序,强调服从法律,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儿童遵守不变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求别人也遵守。
3、后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人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理会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这个水平的两个阶段是:阶段5,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在前一阶段,个人持严格维持法律与秩序的态度,刻板地遵守法律与社会秩序。
而在本阶段,个人看待法律较为灵活,认识到法律、社会习俗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般说来,这一阶段是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的,但并不同意用单一的规则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
道德判断灵活了,能从法律上、道义上较辨证地看待各种行为的是非善恶。
阶段6,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某些刻板的法律条文的、较确定的概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Kohlberg’sTheoryofMoralDevelopment)L·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阶段认统治是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被称为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
他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特别是美国和前联邦德国的教育界的很大反响。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
他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如常用的一个故事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
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
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利用这类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研究了75名10~16岁的被试。
以后每隔三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
他让被试听了故事后判断是非,然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再根据他们的回答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从被试的陈述中区分出30个普遍的道德属性,如公正、权利、义务、道德责任、道德动机和后果等等。
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1. 直觉道德阶段:约三至七岁的孩子主要凭借直觉和对父母、老师等成年人的模仿来判断是非,无法理解道德的本质。
孩子可能会因为被称赞而觉得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者因为受到惩罚而觉得某种行为是错误的。
2. 自利合作阶段:大约七至十岁的孩子开始懂得相互合作,但他们的合作也主要出于个人利益考虑。
他们希望通过合作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认为只有对方也能从中获益才值得合作。
孩子可能会学会分享玩具,但这仍然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不是真正理解分享的道德意义。
3. 团队合作阶段:大约十一至十五岁的孩子开始有能力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为了团队的目标而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
孩子开始理解合作的道德意义,认识到团队的成功对每个人都有好处,同时也开始关注公平和正义的问题。
虽然孩子们的理解可能还不完全成熟,但他们已经意识到自私行为的不道德性,并且开始愿意为团队付出努力。
4. 社会责任阶段:十五岁以上的青少年逐渐理解个人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并开始对社会有责任感。
他们开始思考更广泛的道德问题,例如环境保护、人权等。
青少年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开始独立思考和批判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们通常会开始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积极投身于社会文化建设中。
需要注意的是,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是一种理论模型,每个孩子的道德发展可能会有所差异,且并非线性发展,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重叠和交叉。
在教育和引导孩子道德发展时,请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点灵活运用,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推理理论对教育旳启示
问题1:究竟什么是道德(不同文化背景 可能有不同旳含义)
问题2:教师对不同年级旳水平旳学生应 怎样进行道德教育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原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 选择旳原则进行道德判断,即根据内心旳一套原则 进行道德推理,它们可能与社会规则一致,也可能 不一致),在这一水平,社会规则成为大多数行为 旳基础,当社会规则与内心旳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 人们旳内心准则往往占上风。极少人到达这一水平。
阶段1:服从和处罚定向
小朋友评估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旳成果,以为受赞 扬旳行为就是好旳,受处罚旳行为就是坏旳
阶段2:朴素旳利己主义定向
小朋友评估行为旳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旳 要求和利益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水平二:习俗水平:内化了社会规则(根据行为是 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别人愿望进行道 德判断,他们遵守那些他们以为正确旳规则)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基本观点 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旳道德发
展理论,把小朋友旳道德发展看成是整 个认知发展旳一部分,以为小朋友旳道 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旳发展过程。 研究措施:两难故事法 规律:三水平六阶段
柯尔伯格旳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以自我为中心旳道德推理水 平(根据行为旳直接后果和本身旳利害关系判断好 坏是非)
阶段3:好孩子定向
小朋友以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别人 愿望旳行为是好旳,不然就是坏旳(他们旳推理受 众人旳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
阶段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旳定向
小朋友以为,正确旳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 权威,维护社会秩序,不然就是错误旳(他们已经 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旳主要性)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通过改进皮亚杰的研究,提出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经历三级水平和六个阶段。
三级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得出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也就是有名的“汉斯偷药”(也叫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发明的镭才能治好她。
病妇的丈夫汉斯找到药剂师,却被索价2000元,这个药价足足高出了药成本的十倍。
汉斯只能到处借钱,可最后只凑够1000元。
汉斯不得已,只好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以便能快点救活妻子。
但药剂师一口回绝他,说:“不成!我研制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因此走投无路,于是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夜黑风高的晚上,撬开药剂师的店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科尔伯格把这个故事告诉儿童,并问了儿童一个特别核心的问题:汉斯应不应该偷药?为什么?通过研究整理,他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1)表现:以免去体罚与服从权力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凡是造成较大损害、受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
反之,一种行为即使都是出于恶意,但如果未被觉察或未受到惩罚那就不是错误的,因此本阶段儿童尚缺乏真正的是非观念。
(2)儿童的回答:赞成:不救妻子,会被小舅子打。
反对:偷药抓住,会受到严厉惩罚。
(3)关键词:避免惩罚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也叫相对功利或朴素的利己阶段)(1)表现: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儿童的回答:赞成:妻子过去给自己做饭洗衣,要救。
反对:如妻子死了,生病也不是自己的错。
(3)关键词: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二)习俗水平(9-16岁)1.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也叫好孩子或寻求认可定向阶段)(1)表现: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先来讲第一个阶段——“前习俗阶段”。
你可以理解成小孩子阶段。
孩子们做事的时候,完全是看有没有人惩罚或者有没有奖励。
比如说,小明如果偷了巧克力,他心里想的不是“这样做不对”或者“这样做会伤害别人”,而是“如果我被抓到,我会被骂!”你看,完全是为了避免惩罚而做决定,哪怕他自己也没搞明白偷东西其实是不对的。
很多小孩子做事,都是因为怕大人说他错,而不是觉得自己错了。
这种状态就像你小时候拿着零食偷偷藏着吃,心里想着“不能让爸妈看到,不然会挨骂”,不觉得自己不对,而是单纯怕被惩罚。
说白了,这就是“怕丢面子”的心态。
科尔伯格就是从这种行为模式中,发现了道德判断的起点。
接下来是“习俗阶段”,这时候你可以理解为青少年时期。
说白了,孩子长大了,开始有了一些社会规则意识,开始讲“对错”的时候就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惩罚了,而是因为他看到了别人的眼光,想要“融入群体”,想要做个“合格公民”。
比如说,小张现在已经不是为了避免爸妈打他才不敢偷东西了,而是他已经能理解,如果大家都开始偷东西,那社会就乱套了,大家都会变得不信任对方,那这个社会还能怎么玩?他开始会自觉遵守这些社会规则。
也就是说,青少年开始懂得,遵守规则不光是为了自己少挨打,而是为了让社会更和谐。
你看,开始有了“集体主义”的思想,讲的是集体利益多于个人的利益。
虽然说起来很复杂,但其实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做事开始想,“这样做合不合法,大家接受不接受”,慢慢地,原来的“只怕爸妈打”变成了“我得为集体考虑一下”。
然后就到了“后习俗阶段”,这是最酷的一个阶段,通常只有成年人或者特别成熟的人才能达到。
这个阶段的判断标准就不是单纯地看法律、规则、习惯了,而是看自己内心的良知。
他们能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自己去判断什么是真正的对和错。
比如说,某人看到一个有需要的人,虽然他不认识他,也没有法律要求他去帮忙,但他还是愿意伸出援手。
因为他知道,人道主义精神和帮助别人本身才是社会应该倡导的,而不仅仅是遵守那些具体的规定。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六个阶段
1.具体道德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道德观念是基于规则和惩罚的。
他们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3-7岁之间。
2. 自利交换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利益,但是他们的道德观念仍然是基于交换的。
他们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是为了得到回报。
这个阶段通常是在7-10岁之间。
3. 社会规范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认识到社会规范的存在,并理解它们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是为了遵守社会规范。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10-13岁之间。
4. 社会角色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并为了满足社会期望而做出行动。
他们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是为了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13-16岁之间。
5. 道德原则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理解并接受道德原则,并根据这些原则行事。
他们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是基于道德的考虑,而不是为了避免惩罚或得到回报。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16-18岁之间。
6. 道德智慧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念,并理解道德的相对性和复杂性。
他们能够看到不同的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并能够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决策。
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成年之后。
科尔伯格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要说到科尔伯格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那可是个大话题。
咱们先从头说起,别急,慢慢来。
科尔伯格可不是什么普通人,他是个心理学大师,研究孩子们的道德发展,尤其是他们是怎么理解对错的。
你知道吧,一个小孩从刚出生开始,他的思维方式就不一样。
小时候的小朋友,啥都不懂,就只知道怎么吃饭、睡觉和玩耍。
可是随着年纪增长,他们的脑袋里开始有了不同的东西,他们开始思考一些比吃好喝好玩好更深刻的事情——比如,为什么要遵守规则?为什么不能抢别人的玩具?这些问题都是品德的萌芽。
最早,科尔伯格把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分成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前习俗阶段”。
你可以理解为孩子们还只是个“行为小萌新”,什么事情都得靠大人来给他指路,告诉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个阶段的孩子,做事情是为了避免惩罚,根本不懂什么叫做道德,只是单纯的想要逃避麻烦。
你想啊,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捏了小伙伴一把,结果小伙伴哭了,那宝宝可能就不敢再捏了,不是因为他觉得这样不好,而是因为他害怕自己会被妈妈训。
这种行为,看似“聪明”,其实是“畏惧驱动型”的。
你问他为什么不抢别人玩具?他说:“妈妈说了,抢了会被骂!”慢慢地,孩子们长大了,开始进入“习俗阶段”,这时他们已经不再单纯为逃避惩罚而行动了。
反倒开始重视别人怎么看自己,也会有一些社会规范的意识。
比如,小朋友看到大人排队买东西,可能会觉得:“啊,大家都在排队,我也得排。
”此时,孩子心里的规则意识越来越强,他不仅开始遵守规则,还开始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
就是说,孩子的思维从简单的“怕被骂”发展到“要做个乖孩子,让大家都喜欢我”。
你看这多有意思!这个阶段,孩子虽然没有完全理解为什么要遵守规则,但他们会根据周围人的期望来行动。
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让别人高兴”。
接下来呢,就是“后习俗阶段”。
这时的孩子,终于明白了,原来有些规则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开心,背后还有更深的道理。
有些事情,做了就是不对,根本不关心你是不是被大人骂,或者你是不是被其他人接受。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层次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层次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实验(海因兹偷药)为基础,提出了的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4~10 岁)儿童处在外在掌控时期,顺从人士的道德规范,遵从赢得奖励、躲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一,避免惩罚阶段,亦称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儿童著眼于犯罪行为后果,遵守他人的规则以防止惩罚、获得奖励;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亦称工具目的定向阶段,儿童已经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与的投资回报去考量顺从原则,以被满足用户的程度去评价犯罪行为。
(2)习俗水平(10~13 岁)儿童将的标准予以内化,他们顺从法则以讨好他人或维持秩序。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亦称“好孩子”定向或人们相互合作阶段。
儿童期望讨好他人,协助他人,可以根据犯罪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犯罪行为;阶段四,顺从阶段,亦称“好公民”或维护和社会秩序阶段。
儿童已经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知,自己的责任,表明出与较低的认同,并力图保持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13 岁以后)儿童存有了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全然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展开挑选。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亦称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人们以理性方式思索,注重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指出依法行事就是的犯罪行为方式;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亦称个人良心定向或普遍道德原则阶段。
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犯罪行为受自我良知的约束。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劳伦斯.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
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发展过程。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判断可以从其结构和内容两个维度加以界定,不同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道德判断,既有具体的内容,又有特定的结构。
个体的道德成长要经历一个有阶段的发展过程,而道德阶段是由道德判断的结构限定的。
根据道德判断结构和性质的不同,科尔伯格将个体的道德发展过程划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1.前因循水平在这一水平上,儿童能够区别文化中的规则和好坏,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但是他是根据行为对自己身体上的或快感上的后果来解释好坏的。
这个水平可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所谓对的,就是不违反规则,为服从而服从,不对人和物造成损害。
做得对的理由是避免惩罚和权威的强力。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自我为中心的观点。
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不考虑他人利益或认识他们与行为者的利益之间的区别,更不能把两者的观点联系,依据物质后果而不是依据他人的心理兴趣裁判其行动。
无法区分自己的观点与权威的观点。
阶段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阶段。
所谓对的,就是能满足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按具体交换原则作公平交易。
做得对的理由是既满足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情况下,还必须承认别人也有自己的利益。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一种具体的个人主义观点。
他能把自己的、权威的和别人的利益及观点加以区别。
他(她)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各种利益,且充满着冲突。
所以,所谓对的都是相对的。
个人通过工具主义交换服务,通过对他人和他人的善意的工具主义需要,或通过对每个人的等量公平给予,来把彼此之间相互冲突的个人利益相整合或相联系。
2.因循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个体已内化现行社会的规则,即认为规则是正确的,能顺从现行社会秩序,且有维护秩序的内在愿望,行为价值是以遵守规则的秩序为依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