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提要

合集下载

《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简目

《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简目

《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简目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一、文学艺术类(123 项)1.日藏诗经古写本刻本汇编2.诗本义校笺3.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4.鉴湖诗说5.九歌旧疏汇纂6.清人文选学著述丛刊7.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订补本)8.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9.乐府诗集校笺10. 全三国两晋赋评注11.中古俗赋校注12. 全唐五代诗13.增订注释全唐诗(修订本)14.文苑英华(校订本)15.古文真宝校注16.全元诗17.全元赋校注18.全明诗19.全明文20.遗民诗校笺21.中国历代僧诗全集22.龙眠风雅23.湖南文征24.清代东北流人诗文集成25.全粤诗(清代部分)26.江南女性别集丛编27.清代女性诗人总集28.中国近代女性文学大系29.回文集30.新编历代方言谣谚丛刊31.中国古典文学丛书32.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33.傅玄诗文集笺注34.王右军集校注王大令集校注35.杜甫全集校注36. 元稹诗文编年笺注37.郧溪集38.苏轼诗歌宋人注集成39.晁补之集笺注40.陆游全集校注41.宋本南岳稿南岳旧稿42. 方回全集43.明别集丛刊44.对山先生集45.归有光全书46.王世贞集校笺47.屠隆集48.董其昌全集49.陈继儒集50.曹学佺诗文集51.冯舒冯班全集52.清初岭南遗民诗文集53.稀见清人别集丛刊54.清名家诗丛刊二集55.冒襄集校笺56.尤侗集57.毛奇龄全集58.朱彝尊全集59.恽寿平全集60.曹贞吉集笺注61.高士奇集62.春融堂集63.存素堂集64.张澍文集65.林琴南全集66.徐珂诗文集67.历代名人别集订补文献丛刊68.中国近代文学丛书69. 诗经汇评70.楚辞汇评71.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72.百三名家集题辞校笺73.杜诗汇评74.唐五代诗纪事75.韵语阳秋校释76.后村诗话校证77.瓯北诗话校注78.清诗话合集79.八股文文话汇编80.历代骈文书目提要81.全清词(雍乾卷、嘉道卷、咸同卷、光宣卷)82.全金元词评注83. 石林词笺校84.词话丛编全编85.历代词集序跋汇编86.古本戏曲丛刊(六、七、八)87.南戏大典88.全明杂剧89.全明传奇90.稀见明代戏曲丛刊91.清代宫廷大戏丛刊92.复庄今乐府选全编93.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2—5 辑)94. 临川四梦校注95.录鬼簿校笺96.昆戏集存97.傅惜华藏古本地方戏剧本丛刊98. 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99. 南京图书馆藏曲谱集成100.木鱼书全编101.皮影戏文选刊102.清代古典戏曲总目提要103.中国鼓词总目提要104.古体小说丛刊105.清平山堂话本校注106.史志著录小说集解107.晚清小说期刊辑存108.中国古代小说序跋全集109.中国近代小说编年110.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111.世说新语资料汇编112.海外所藏稀见书画文献丛刊113.南宋院画录校释图笺114.中国古代美术史名著校注115.六朝画论集注116.赵孟頫书画全集117.中国书画史籍校注丛典118.清河书画舫119.中国丛帖综录120.唐宋乐古谱集成121.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122.历代琴人传123.中国古代武艺珍本丛刊(上下辑)二、语言文字类(23 项)124.商周金文类纂125.金文字词集释126.中原出土商周金文集释127.秦汉简牍文字编128.包山楚墓文字全编129.战国文字类纂130.战国出土文献字词集释131.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校释132.文始疏证133.六书故134.龙龛手镜校笺135.古代字书辑刊136.新编宋元以来俗字谱137.古音汇纂138.音韵学丛书139.集韵疏证140.尔雅集释141. 经传释词读书杂志142.可洪音义校笺143.古代方言文献丛刊144.续经籍纂诂145.中国历代民俗语言文献集成146.中古汉语资料汇编三、历史类(120 项)147.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148.史记疏证149.史记会注考证150.后汉书集解151.南北史合注152.辽史补注153.新元史154.明史稿155.明书156.清史稿(点校本修订本)157.清代《春秋》学汇刊158. 公羊义疏159.资治通鉴补160.宪章录笺注161.尚书考异尚书谱162.尚书古注163.书集传校正164.古文尚书撰异165. 尚书孔传参证166.尚书古文疏证167.路史168.屠本十六国春秋校证169.三朝北盟会编170.明人撰明史十一种171.唐会要172.宋会要辑稿173.明会典174.清会典175.元典章·户部(校释)176.六典通考177.文献通考178.明经世文编(点校本)179.清代经世文选编180.中国历代吏制文献丛刊181.历代珍稀司法文献182.庆元条法事类183.《中兴礼书》《中兴礼书续编》校证184.历代名臣奏议185.中国兵学基本丛书186.彭城集187.顾炎武全集188.张廷玉全集189.章学诚集190.徐松文集191.王韬全集192.傅云龙集193.缪荃孙全集194.盛宣怀集195.沈曾植全集196.汪康年集197.刘申叔遗书198.来华传教士著作199.万历邸抄200.清代黄册抄档201.乾隆朝朱批奏折汇编202.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乾隆朝)203.故宫博物院藏清宫陈设档案204.清代档案史料选编(第一辑)205.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全编206.孔府档案全编207.孟府档案208.北洋文献集成209.北洋公牍类纂(标点本)210.中国东北史料集成211.北京史研究资料集成212.明清运河史籍珍本丛刊213.中央政府赈济台湾史料丛编214.中国慈善史料汇编215.清代海疆文献216.西北未刊文献丛书217.羌族历史文献辑刊218.西藏历史汉文文献丛刊219.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220.琉球传世汉文文献辑稿221.域外汉文燕行文献集成22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藏古代契约文书丛编223.洛阳民俗博物馆藏明清契约文书粹编(1—13 集)224.清代山西民间契约文书综录225.徽州文书(第四—十四辑)226.明清徽商资料集成227.山西商业史料集成228.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手札、文档、日记229.清代硃批、上谕档案新疆资料辑录230.清代新疆档案选辑231.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丛刊232.唐五代碑传集233.宋人轶事汇编234.宋名臣碑传琬琰集235.宋人碑传集236.宋名臣言行录237.元人轶事汇编238.明人轶事汇编239.献征录240.明清进士传记汇纂241.历代江苏学人年谱合刊242.山西历代人物年谱综录243.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刊244.越缦堂日记245.醇亲王载沣日记246.中国家谱资料选编247.中国古代稀见谱牒丛刊248.《魏延昌地形志》存稿辑校249.蜀中广记250. 楚宝251.新疆图志252.滇志253.中国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辑254.清代新疆史地要籍丛书(第一辑)255.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珍稀方志集刊256.《越峤书》校注257.明清舆图资料汇编258.穆天子传集释259.中国风土志丛刊续编260.清代西北史地学文献集成261.唐宋史料笔记丛刊262.孔氏谈苑263.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64.清代史料笔记丛刊265.近代史料笔记丛刊266.里堂道听录四、出土文献类(61 项)267.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268.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续编269.慈利楚简270.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271.里耶秦简272.江陵王家台秦墓竹简273.岳麓书院藏秦简274.秦简牍整理与研究丛书275.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276.肩水金关汉简277.敦煌悬泉简牍278.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279.天长纪庄木牍280.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281.阜阳汉简282.湖南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简牍283.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284.云梦睡虎地M77 西汉简牍285.郴州苏仙桥晋简286.敦煌文献合集(史部、子部、集部)287.江苏藏敦煌文献288.法藏敦煌汉文文献校释(非佛教部分)289.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8—30 册)290.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汉文部分)291.英藏敦煌佛教文献292.英藏敦煌古藏文文献293.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294.甘肃藏敦煌古藏文文献295.英藏敦煌西域古藏文文献解题目录296. 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297.新出吐鲁番文献298. 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文献299.德国柏林图书馆藏吐鲁番出土文献300.俄藏黑水城文献·西夏文佛教部分301.日本藏西夏文文献302.俄藏黑水城汉文佛教文献辑校303.中国藏黑水城民族文献30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藏甲骨文305. 周公庙新出甲骨306.国家图书馆珍藏未刊甲骨文汇编307.清人著录金文丛刊308.陕西金文全集309.商周青铜器铭文及图像集成310.古玺文分域整理与研究311.国家图书馆藏石鼓文资料汇编312.《开成石文献314.陕西金石文献汇编315.湖南石刻文献集成316.江苏历代碑刻集成317.三晋石刻大全318.草原金石录——对散落于内蒙古各地蒙元时代碑铭整理与研究总录319.山东省珍稀拓片汇编320.中国古代石刻图目321.陕西碑刻总目提要322.《新中国出土墓志》第二期工程323.六朝墓志碑刻汇编324. 中古时期来华胡人碑志疏证325.上海图书馆藏宋元明清墓志汇编326.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本汇编327.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五、哲学宗教类(61 项)328.新编新注十三经329.重归文献——影印经学要籍善本丛刊330.经学史基本文献丛刊331.朱子著述元明刻集成332.元代古籍集成·经部333.宋元经学名著丛刊334.《周易》经传集成(宋以前部分)335.周易古经校释336.《焦氏易林》注评337.五礼通考338.读礼通考339.仪礼正义340.仪礼古今文疏义341.礼记集说342.礼记汇校集注343.求古录礼说344. 大戴礼记义疏345.历代三礼学要籍丛刊346.皇清经解347.清经解四编348.经义述闻349.新编诸子集成续编350.老子集注汇考351.颜氏家训校释352.《近思录》正续编353.《传习录》笺校集注354.理学丛书355.杨简全集356.魏了翁文集357. 阳明佚文辑考编年358.吕泾野文集359. 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续编360.杨廷筠集辑校361.方以智全书362.汤子遗书363.榕村全书364.惠栋集365.杭世骏全集366. 卢文弨全集367.段玉裁全集368.王引之集369.王念孙集370.孙星衍全集371.阮元全集372.冯登府全集373.俞樾全集374.王闿运全集375.皮锡瑞全集376.宋元学案补遗377.闽中理学渊源考378.蛾术篇379.徽学研究资料辑刊380.中华大藏经续编381.鼓山法藏382.中国佛教典籍选刊383.日藏中国佛教典籍珍本丛刊384.中国禅宗典籍丛刊385.道藏外编386.道教典籍选刊387.唐代道教金石文献集成388.广东道教碑文集六、科学技术类(23 项)389.古佚医学丛书390.国家珍贵古籍(中医类)影印丛书391.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392.100 种珍本古医籍整理研究集成393.中医古籍孤本大全394.圣济总录校注395.《道藏》医籍校注396.实用临床医部全录397.临床各科古方选粹398.中医古籍词语谱399.范子计然·广志辑释400.耕织图诗笺注401.植物名实图考校注402.中国古代花谱丛书403.中国古农书集成404.明清江南园墅文献405.中国天算古籍研究整理丛书406.历代治淮文献汇编407.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整理专题研究408.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409.中国古代科学史要籍整理410.中国古代科技论著总目汇考411.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注丛书七、综合参考类(57 项)412.北堂书钞413.初学记414.白孔六帖415.太平御览416.晏殊《类要》417. 玉海418.《全芳备祖》校注419.新编事文类要启札青钱420.类书精粹421.古籍考辨丛刊(第三集)422.山左名贤遗书423.安徽古籍丛书424.南京图书馆藏稿本集成425.北美图书馆藏中国古代文献丛刊426.中国总书目427.海外所藏中国古籍总目428.四库全书总目残稿斠读429.书目答问汇补430.元人著述总目431.清人著述总目432.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三、四、五辑)433.中国活字印书总目434.上海古籍总目435. 上海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436.著名图书馆藏稀见书目丛刊437. 欧洲主要图书馆所藏汉籍善本目录438.北美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439.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汇校440.纪昀定本《四库全书总目》(校订本)441.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442.续修四库全书提要443.明人别集叙录444.唐五代著述考445.海外所藏中国珍稀文献丛刊446. 日藏汉籍写本释录447.日本藏中国宋元善本448.日本宫内厅藏宋元版汉籍449. 韩国奎章阁藏汉籍丛书450.美国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丛书451.英国大英博物馆馆藏汉籍丛书452.俄藏重要汉籍复制50 种453.傅斯年图书馆藏善本古籍丛书454.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455.明清古籍善本丛刊456.中国雕版精品丛书457.文香阁古籍善本丛刊458.芷兰斋藏稀见古籍珍本丛刊459.中国版印图录460.中国大陆公藏宋元版古籍图录461.宋元善本题跋汇释462.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善本题跋汇编463.上海图书馆古籍善本题跋464.上海图书馆藏明清藏书家印鉴465. 宋元版刻工表466.明代刻工姓名索引467.清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新编468.中国古籍版本书目题跋记索引八、普及读物类(3 项)469.大中华文库(双语版)470.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471.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九、古籍数字化类(20 项)472.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473.两汉全书474.魏晋全书475.全唐五代诗476. 全宋诗477.全宋文478.全元文479.全元戏曲480.全明诗481.全明文482.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本电子版483.二十四史知识分析系统484.殷商甲骨文知识库485.殷周铜器铭文知识库486.古代简帛文献知识库487.古代碑刻文献知识库488.《中国文物地图集》电子出版物489.中国古代科技典籍集成及数字化工程490.续修四库全书(电子版)491.乾隆版大藏经。

独辟蹊径洞察精微——评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

独辟蹊径洞察精微——评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

独辟蹊径洞察精微——评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李发【摘要】毛远明教授新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210余万字,8开,正文10册,总目提要1册,于2008年12月由线装书局出版,是现今汉魏六朝碑刻语言文字研究方面材料最翔实、成就最高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全面收集碑碣1417通,制作成拓片图录1 500幅;据图录准确释文,并加上现代标点;广集众本,精心校勘;对碑铭中的疑难词语简要注释和考辨,并辅以提要.【期刊名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6)006【总页数】2页(P189-190)【关键词】《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材料;体例;校勘;注释【作者】李发【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市,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1碑刻研究属于传统金石之学,肇始于人们对书法真迹的迷恋。

梁元帝曾著《碑英》120卷,是裒集金石之祖,可惜早已亡佚。

宋代曾巩拟作《金石录》未就,只存序于《元丰类稿》。

欧阳修收集了从周穆王到隋唐五代时期的石刻拓本千余种,著跋尾400余篇,成《集古录》10卷;赵明诚《金石录》收金石上迄商周,下至五代,共2 000种,目录10卷,跋尾20卷;王象之《舆地碑记目》4卷,尽收南宋179府州军的道碑、墓志、纪功碑、纪事碑、题记、造像等;洪适《隶释》27卷、《隶续》21卷收汉碑500余种。

直至清代王昶《金石萃编》160卷、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130卷等,可谓洋洋大观。

此等著作或跋尾式著录,或楷书迻录碑文,或仅著录碑目,或摹录碑文,或楷书录文并注释,或收录拓片及图录,或拓片图录与释文并存。

跋尾式著录的优点是能保存部分碑目,研究形式自由灵活;缺点是未保存碑刻原文,杂而无章,漫无条例。

楷书迻录碑文收集了材料,但不见文字原貌,不利于文字学研究,且文字转录错误、阙脱不在少数,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文献的真实性、准确性。

只著目录之著作,能让人了解碑刻概貌,便于按目访碑,但研究价值甚微。

历代碑刻论著目录

历代碑刻论著目录

历代碑刻论著目录自己做的,也许很不全,希望能抛砖引玉,呵呵。

碑刻目录1.《水经注碑录》,施蛰存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2.《集古录跋尾》10卷,宋欧阳修撰,四部丛刊全集本四部备要•集部本,1936年。

3.《金石录校证》,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4.《金石学录》4卷(万有文库),清李遇孙辑,商务印书馆,1939年。

5.《石刻铺叙》2卷,附录1卷,宋曾宏父撰,知不足斋丛书本,1921年。

6.《宝刻丛编》20卷,宋陈思编辑,现存道光末吴士劳刻本和光绪十四年(1887)陆氏十万卷楼刻本。

丛书集成•艺术类本,1937年。

7.《宝刻类编》8卷,宋阙名撰,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本,1936年。

8.《石墨镌华》8卷,附录2卷,明赵崡撰,学古斋金石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本,1936年。

9.《金石古文》14卷,明杨慎辑,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本,1936年。

10.《天下金石志》15卷,明于奕正撰,顾氏金石舆地丛书本,1929年。

11.《金石史》2卷,明郭宗昌撰,知不足斋丛书本,1921年。

12.《苍润轩碑跋纪》1卷,明盛时泰著,神州国光社影印魏稼孙手校本,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本,1929年。

13.《金石文字记》6卷,补遗1卷,清顾炎武撰,潘耒补遗,顾亭林先生遗书本,1906年。

14.《碑薮》1卷,明陈鉴撰,邈园丛书本,1936年。

15.《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6卷,清朱彝尊著,翠琅玕馆丛书本,1916年。

16.《观妙斋金石文考》16卷,清李光瑛撰,雍正七年(1729)自刻本。

17.《庚子消夏记》8卷,清孙承泽著,风雨楼丛书本,1911年。

18.《复初斋文集》35卷,清翁方纲撰,光绪三年(1877)刻本。

19.《诸城王氏金石丛书提要》1卷,王维朴述,盉庵铅印本,1930年。

20.《东洲草堂金石跋》5卷,清何绍基著,西泠印社聚珍本,1921年。

21.《东洲草堂金石诗》1卷,清何绍基著,西泠印社聚珍本,1921年。

有关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材料的梳理

有关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材料的梳理

有关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材料的梳理毛远明在《碑刻文献学通论》一书中认为:“从狭义上讲,凡是以石质为书写材料,镌刻、书写在石头上,承载了一定语言内容的所有语言信息资料,都称为‘碑刻文献’或‘石刻文献’。

”同时,他又认为两种称说各有利弊。

称为“碑刻”,难以涵盖石阙铭文、摩崖石刻等材料; 称为“石刻”,又要包括进石质材料的雕塑、画像等非语言文字信息。

鉴于此,我们把有关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材料姑称之为石刻文字文献,下面就这方面的研究所牵涉到的材料作一较详尽的梳理。

一、清代以前的石刻文字文献研究(一) 著录方面我国有典籍记载的第一部碑刻文字文献资料是《碑英》,《四库全书》目录类二《集古录提要》提及“自梁元帝始集录碑刻之文,为《碑英》一百二十卷”,可惜此书早佚。

今天能见到的最早著录石刻文献的专著是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该书金石俱收,而重在石刻,时间自先秦至五代,所创体例对后来金石之学产生深远影响。

宋赵明诚的《金石录》三十卷,十卷目录,二十卷跋尾,体例仿《集古录》,收上始三代、下迄五代的金石铭刻两千种。

跋尾引碑证史,于《唐书》多所补正,亦纠正了《集古录》的一些错误,该书是宋代金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以上三种著述中有关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文献的资料不多,但也提供了重要参考。

宋洪适《隶释》二十七卷,共收录汉魏碑碣一百八十九种,全部是汉魏时期隶书体石刻,故取名《隶释》。

内容既录碑文又有考辨(包括对文字的考辨) ,最后用小字对碑别字进行了说明,是现存的对碑刻文献文字进行初步整理的第一部专著。

《隶释》完成之后,又整理辑成《隶续》二十一卷,主要收藏汉碑,兼及魏晋隶书碑铭。

明陶宗仪《古刻从抄》一卷,所收石刻今大多不传,赖该书得以保存,文献价值较高,《四库全书》收录该书,书中魏晋南北朝石刻共七种。

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六卷,集所见汉代以来碑刻凡百余种。

该书于碑刻或摘引碑文句段或录全文,跋语侧重历史考证和文字异体的说明,多有创建,是进行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研究的重要参考。

佛教文化中的碑刻与艺术鉴赏

佛教文化中的碑刻与艺术鉴赏

佛教文化中的碑刻与艺术鉴赏佛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不仅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也融入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

在佛教文化中,碑刻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成为了人们理解与欣赏佛教艺术的窗口。

本文将介绍佛教碑刻及其在佛教艺术鉴赏中的地位。

1. 碑刻的概述碑刻是一种以文字、图案等方式记录和传承信息的石雕或铜雕作品。

在佛教中,碑刻往往用于纪念重大事件、传播佛法和表达信仰。

2. 佛教碑刻的分类根据内容和形式,我们可以将佛教碑刻分为以下几类: - 石窟壁画:位于石窟内部壁面上的绘画作品,通常描绘着佛陀或者重要场景。

- 石经:以文字记录经典内容或相关事迹。

- 佛像座像基座:用来放置塑造的佛像或菩萨像的石制底座。

- 磨崖石刻:直接在山岩或悬崖上刻印文字或图案,常见于中国和韩国地区。

- 佛塔碑:在佛塔上刻写经文、法名或题记。

3. 碑刻对佛教艺术的意义碑刻作为佛教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 宗教纪念与传承:碑刻记录了佛陀、菩萨以及重要禅师的事迹和教诲,起到宗教纪念与传承的作用。

- 文化遗产:许多古代佛教碑刻是国家级文化遗产,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区的艺术风貌。

- 艺术审美与欣赏:佛教碑刻通过其细腻而精致的雕琢工艺和富有内涵的主题内容,提供给观者一个进行审美欣赏与思考的机会。

4. 鉴赏佛教碑刻的方法与技巧要正确鉴赏佛教碑刻中所含丰富而深奥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文字解读:阅读碑文中所刻的经文、法名以及标题等内容,理解其含义和背后的佛教思想。

- 图案分析:观察碑刻上所刻画的佛像、菩萨形象以及其他图案元素,研究其艺术表现和意义。

- 风格比较:将同一时期或地区的不同碑刻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和差异。

5. 典型佛教碑刻案例介绍举例说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佛教碑刻,如中国的《大报恩寺石经》、印度的《艾舍王塔铭》等。

总之,碑刻在佛教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给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佛教思想和欣赏艺术美感的机会。

书法鉴赏碑刻知识点总结

书法鉴赏碑刻知识点总结

书法鉴赏碑刻知识点总结一、书法鉴赏的基本知识1. 书法的定义和特点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视觉艺术。

书法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其要素包括笔画、结构、布局、章法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

2. 书法的分类书法按照字体和传统分为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发展历程。

不同的书体各有所长,都有着不同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

3. 书法的鉴赏方法书法鉴赏需要通过观察和研究来理解其艺术特点和内涵。

可以从笔画、结构、章法、用墨、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深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4. 书法的历史价值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书法作为文化遗产,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碑刻的基本知识1. 碑刻的概念和分类碑刻是指以石材为材料,以刻写文字和图案为内容的艺术品。

按照用途和内容,碑刻可以分为政治碑刻、文学碑刻、宗教碑刻等,每种碑刻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 碑刻的艺术特点碑刻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魅力。

其文字和结构都体现了传统书法的精髓,同时结合了石材的特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3. 碑刻的历史价值中国的碑刻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产生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也展示了古代书法艺术的精髓和传统价值,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 碑刻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许多古代碑刻都面临着损坏和消失的危险。

保护和传承碑刻文化是当代社会的责任和使命,需要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和文化政策来实现。

三、书法鉴赏与碑刻的关系1. 书法与碑刻的联系书法作为艺术形式和内容,经常出现在碑刻作品中。

古代的碑刻多以书法作品为主,文字的书写和样式对于理解碑刻的特点和艺术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2. 碑刻对书法鉴赏的影响碑刻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书法鉴赏的重要对象。

碑帖的知识点总结

碑帖的知识点总结

碑帖的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一、碑帖的起源和发展碑帖起源于古代的碑刻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汉代时期,碑帖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书法形式。

而到了唐宋时期,碑帖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碑帖作品,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至明清时期,碑帖则进入了衰落期,但依然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碑帖的技艺要领碑帖书法的技艺要领包括构图、字体、笔画、用墨等方面。

碑帖的构图要求简洁大方,排版要合理,整体美观;字体要求端庄稳重,笔画要求工整有力,用墨要求浓淡相宜。

此外,还需要注意掌握好书法的基本功,如握笔、用力、运笔的技巧,磨墨、控水等技术细节。

三、碑帖的艺术特点碑帖书法具有自身鲜明的艺术特点,包括构图规整、笔画深邃、气势雄浑、意蕴深远等特点。

碑帖注重整体的布局美感,同时在笔画的运用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法,自成一格。

另外,碑帖在表达情感和意境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通过简练的笔墨表现出深邃的内涵和意境。

四、碑帖的名家作品碑帖书法有着许多著名的名家作品,如颜真卿的《骅骝碑》、柳公权的《祭侄文稿》、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书法技艺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同时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学习名家碑帖,可以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领略名家的风采。

五、碑帖的传承和价值碑帖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传承和学习碑帖,可以让后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同时也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风貌。

因此,传承和发扬碑帖书法艺术,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碑帖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碑帖,可以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提高书法造诣,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因此,学习和欣赏碑帖书法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当多多关注和重视碑帖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温州历代碑刻

温州历代碑刻

温州历代碑刻温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众多的碑刻和古迹留存下来。

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温州的历史变迁,也反映出这座城市的文化、姓氏、工艺等方面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唐代碑刻唐代碑刻是温州最早的碑刻之一。

唐代分为开元时期、贞观时期、盛唐时期等多个阶段,每个时期都留下了不少的碑刻。

其中,温州最著名的唐代碑刻是洞头昭化寺碑和平阳岙乌筣峰记碑。

洞头昭化寺位于洞头西南面,是当时的佛教中心。

昭化寺碑刻是唐代大和元年(766年)所立,共有14段,记载了昭化寺的建设和佛教教义。

这个碑刻是温州现存最早的一块碑刻,也是全国最早的佛教碑刻之一。

平阳岙乌筣峰记碑是唐代贞观年间所立,全文共有12行18字,记载了平阳岙景区的自然风光。

这个碑刻是以山水价值为主题的一类唐代碑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二、宋代碑刻宋代是文化昌明、艺术精盛的时期。

宋代温州的碑刻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对于姓氏、诗词、文化等方面的铭刻非常丰富。

王世贞撰,宋景德元年(1004年)所刻的洞头蔗梅院碑刻是宋代温州著名的碑刻之一。

该碑刻有25个行列,记载了宋太祖创建南宋时期,洞头蔗梅院的建设和表彰其“庙实神灵”的特点。

三、元代碑刻元代时期,温州地区的碑刻数量又有了一定的增长,与宋代碑刻相比,元代碑刻内容涉及面更为广泛,涉及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元代碑刻中,居民孙锁家族碑是比较有名的一块碑刻。

居民孙锁家族碑记载了孙锁家族三十多代的祖先的姓名、后代分布、墓地、过往事件等等。

这个碑刻反映了元代这一时期人们的祖先崇拜和社会的族群结构。

四、明代碑刻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的碑刻高峻而又庄重,仍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明代著名碑刻之一是慈溪文庙石碑。

该碑刻共分为四段,记录了慈溪县文庙的历史和教育活动。

碑刻文风朴素,气氛庄重,为中华文化的滋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素材。

五、清代碑刻清代碑刻呈现出了独特的书写风格和主题特征。

在温州地区,清代碑刻有广泛的领域和良好的表现。

碑刻中的法律与历史——从执照碑看元代寺观不动产管理制度

碑刻中的法律与历史——从执照碑看元代寺观不动产管理制度

碑刻中的法律与历史一从执照碑看元代寺观不动产管理制度郑好[提要]执照碑是以执照为主的文书刊刻立石形成的公文碑,多因碑文结尾处“出给执照”字样而得名,执照多 表示凭证的含义。

执照碑作为凭证类的法律碑刻,内容多涉及契证、寺观归属、田土糾纷等,较之传世文献,执 照碑为研究元代的宗教政策以及僧道俗之间的田土糾纷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不同的视角。

执照碑刊刻的背景、程序、作用、法律效力的来源等,体现了元代对宗教的一贯统治策略。

元代执照碑所体现的古代宗教管理制度并没有完全失去生命力,如寺观本身需要取得官府的承认或授权,官方通过多种途後或者方式确定寺观土地产权归属,并注重发挥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对涉宗教类案件严格依法裁判。

[关键词]执照;寺观;田土;管理;元朝中图分类号:DF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21)01—0053—07作者简介:郑好,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法制史,中国监狱史。

河北保定071000随着对古代法律制度研究的深人,作为当时 法律实践即所谓“活法”的重要载体,法律碑刻的 价值也愈加受到重视。

执照碑作为凭证类的公文 碑,在元代的使用较为广泛。

本文主要以执照碑 为研究对象,探讨元代寺观不动产管理的相关政 策,及其对我国现代宗教事务管理的启示。

一、执照与执照碑执照,含有凭证、凭据之意。

执照碑是将执照 一类的文书刊刻立石而形成的公文碑,碑文结尾 处多有“出给执照”字样。

作为公文意义上使用的执照,为官方所颁发 的正式凭证,在元代使用比较广泛,根据《元典章》记载,执照的使用情况有以下七类。

m(P453’454)第 一,职官阵亡,由总捕盗官出给执照以作为阵亡的 证明。

第二,职田佃户得到执照,以作为不负担杂 泛差役的凭据。

第三,出使人员缴纳铺马圣旨,给 予执照。

第四,军人悬带弓箭,出给执照,作为凭 证。

第五,婚后男方悔婚不娶或婚后离异,官司出 给执照,作为女方改嫁的凭据。

黄易《得碑十二图》题跋浅探

黄易《得碑十二图》题跋浅探

2023/05 No.255金石学在清代发展极盛,于乾嘉时期达到顶峰。

黄易正是处于这一时代的著名金石家,同时他在篆刻、书画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

他一生都热衷于金石活动,长年游历在碑刻资源丰富的中原地区,并将走访金石碑版的游学活动绘制成多本“访碑图册”,《得碑十二图》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套图册采用的是“左图右跋”“一图一景”的创作形式,大量的题跋墨迹为我们进一步探究乾嘉历史文化、文人书法艺术提供了广阔视角。

一、“图文并记”的写实性在唐宋之际,“书画异名而同体”的艺术观念逐步发展至成熟。

至宋代,“题跋”已不再是简单地署年月或姓氏,大批文人书画家开始连篇累牍地书写题跋。

在“尚意书风”的影响下,更多文人加入了纸上的“书画雅集”活动,为友人作跋已成蔚然之势。

这时,造型性的图画和音韵性的诗文之间的结合,大大增加了空间、时间的多维表现力,使得“图文并记”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步演变成更为全面的艺术。

与此同时,题跋文字特有的理性、准确性、客观性,也增加了作品的历史真实性与完整性。

书画中的长篇题跋,更成为后人考证的关键依据。

据《得碑十二图·紫云山探碑图》(图1)翁方纲跋“予在江西,初见秋盦以此幅画稿见寄,欲请秋盦为作一帧……”可知,黄易在访碑途中是先根据当时真实游踪所及即兴描绘出草稿“粉本”,再待访碑结束后,按照草稿精心绘制出游纪图。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在每幅访碑图的空白处用篆、隶、楷等不同书体进行题跋说明。

通常画面中的右上角为主题,左边跋文是对图中访碑过程的细致描述,其中包括碑文的考释、探碑活动的时间地点、游行中所参与的金石至交等。

在《得碑十二图·三公山移碑图》跋文中,黄易就详细交代了三公山碑的特殊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并根据《隶释》对碑文的书法风格进行断代,得到了“盖东汉中叶所刻也”[1]74的结论。

黄易在《得碑十二图·肥城孝堂山石室图》中跋:“赵德甫《金石录》云:北齐陇东王感孝颂在平阴县小山顶上石室,内刻人物车马,似后汉人所为。

元代碑刻辑释

元代碑刻辑释

元代碑刻辑释
元代(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元代碑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以下是元代碑刻的辑释:
1. 鲁迅题字石刻
这是元代的一块碑刻,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县城观音阁。

其石刻为上下两块,总高2.8米,宽1.5米。

碑上刻有鲁迅先生手书“观音阁”字样。

碑前立有一块长方形石碑,上刻“鲁迅题字”,下刻“元代石刻”。

2. 元大都乐游园碑
《元大都乐游园碑》是元代北京大观园的一个碑刻,该碑刻描述了当时北方地区的乐园景观。

碑刻共有240余字,记录了该乐园的历史和建筑特点,对研究元代宫廷建筑和园林艺术具有较高的价值。

3. 元明清三朝碑刻
《元明清三朝碑刻》是元明清三朝时期的一部文献资料,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文化成就和社会风貌。

该书以碑刻文本为主要资料来源,涵盖了中国各地的碑刻文化,展示了我国古代碑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以上是对元代碑刻的辑释,这些碑刻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更是我们认识元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钱大昕藏书题跋与《四库全书总目》

钱大昕藏书题跋与《四库全书总目》

钱大昕藏书题跋与《四库全书总目》作者:李鑫鑫来源:《现代语文》2021年第05期摘要:清代学者钱大昕学识精深渊博,在经学与史学上造诣颇高。

在其藏书题跋中,有许多利用碑刻文字考证史实、纠正前人谬误的内容。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书籍九千多种,体例完备,涉及经、史、子、集,其中的史部目录类金石部分的提要内容,对钱大昕的考证成果多有采纳。

同时,《四库全书总目》问世后,钱大昕的藏书题跋亦对其提要内容进行了补阙与考订。

关键词:钱大昕;藏书题跋;《四库全书总目》一、引言钱大昕(1728—1804)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

乾隆十九年(1754)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任翰林院編修,官至少詹事;乾隆四十年(1775)居丧归里,此后潜心治学。

他著述众多,其中《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金石文跋尾》等著作,涉及史实考证与古籍校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段玉裁《潜研堂文集序》云:“先生始以辞章鸣一时,既乃研精经史,因文见道;于经史之舛误,经义之聚讼而难决者,皆能剖析源流。

凡文字、音韵、训诂之精微,地理之沿革,历代官制之体例,氏族之流派,古人姓字、里居、官爵、事实、年齿之纷繁,古今石刻画篆隶可订六书故实、可裨史传者,以及古《九章算术》,自汉迄今中西历法,无不了如指掌。

至于累朝人物之贤奸,行事之是非,疑似难明者;大典章制度,昔人不能明断其当否者,皆确有定见。

盖先生致知格物之功可谓深矣。

夫自古儒林,能以一艺成名者罕,合众艺而精之,殆未之有也。

”[1](P3-4)由此可见钱大昕治学领域之博洽。

同时,钱大昕亦是藏书大家,《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中有许多藏书题跋,内容丰富,涉及广泛;《金石文跋尾》则以金石碑刻来考证古籍讹误,补订阙漏。

值得注意的是,《四库全书总目》在编撰时对钱大昕的著作及藏书题跋多有参考和借鉴;同时,在《四库全书总目》问世后,钱大昕的藏书题跋亦对其提要内容进行了补阙与考订。

《好太王碑》书体归属略议

《好太王碑》书体归属略议
法常对日本画道也产生了极大影响,被 誉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日本画坛极其
看重法常绘画中的禅意。南宋时期,日本僧 人圆尔辩圆师从无准师范,他回到日本时携 带了1000多件艺术品,在促进宗教传播的同 时,也为法常在日本受追捧打下了基础。尔 后出现了诸如如拙、雪舟、狩野正信、狩野 元信、狩野永德等受其影响的画家,逐渐形 成了以“狩野派”为标准、具有法常禅意且 明快又有秩序的画风。
欧阳辅在《集古求真》一书中,认为 的时间较长,主要特征为纵向取势,横不
书迩言·评碑》中如是说:“《好太王 《好太王碑》书体“似楷似隶”。晚清学 平,竖不直。这种说法并不可靠。“过
碑》,近时初见,醇古整齐。”
者叶昌炽亦在《奉天一则》(收录于《语 去,以碑字方整而无波挑,名其为‘古
有关《好太王碑》的体例,众说纷 石》)中记录题跋:“高句丽好太王碑, 隶’大体近似。但自秦汉简牍帛书发现以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四卷[G].济南:山东教 育出版社,1987. [2]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4:21.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上接第70页)
三、《好太王碑》碑刻书法的意义
最早提出的,“将它和两汉面目相近的金石 文字归为一类,即隶书面无波挑或波挑之法 不太显著的类型”[3],在时间上要早于东汉 晚期至唐的“八分铭石书”,因而以“旧 体”名之。
碑刻。
明显。在隶书中,“撇”画本应侧锋切 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八
检阅所有碑拓图版,从书法艺术角度 入,顺势推出后切笔停顿,而该字中这一 分”则主要取左右分布之势,突出挑画和
视之,此碑字里行间单纯而有天趣,不低 笔画的收锋是尖笔;又如“立”字,该 捺画。纵观《好太王碑》,鲜有留白处,

古代文化碑刻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古代文化碑刻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古代文化碑刻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古代文化碑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极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这些古代文化碑刻以精湛的刻刀技艺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为今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和文化借鉴。

本文将从艺术与文化两个层面探讨古代文化碑刻的价值所在。

一、艺术价值1. 独特的艺术形式古代文化碑刻采用的艺术形式独特,具有高度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从刻刀技巧到文字排列,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和设计。

艺术家们通过刀法的运用,将文字、图案和背景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无论是篆书、隶书还是楷书,每种风格都展示了大师级的艺术创作水平。

2. 丰富的艺术内涵古代文化碑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传递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碑刻上的文字还是图案,都能够呈现出当时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文化碑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进而赏析其独特的艺术内涵。

二、文化价值1. 传承历史文化古代文化碑刻是历史文化的真实见证,是承载着古代文明遗产的实物。

它们记录了古人的思想、文化和历史,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古代文化碑刻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历史,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探究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

2. 弘扬传统文化古代文化碑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艺术和文化底蕴。

通过研究和传承古代文化碑刻,我们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古代文化碑刻所体现的价值观和思想也对今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认同产生积极的影响。

3. 促进文化交流古代文化碑刻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它们不仅在中国境内流传广泛,也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碑刻进行对比和交流,可以拓宽我们对世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历史文化的多元共生。

辽宁地区古代碑刻的艺术价值及其利用开发

辽宁地区古代碑刻的艺术价值及其利用开发

192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明摘要:辽宁地区古代碑刻数量众多,其中一些北魏造像题记及墓志铭、隋唐墓志铭和碑版,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一些墓志盖上的纹饰,碑刻的碑首、碑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搜罗编目、出版碑志,精选拓片,印刷图册,摄影留真,建立碑刻数据库,能够使辽宁地区古代碑刻的艺术价值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辽宁地区;古代碑刻;艺术价值;利用开发碑刻是古代中国人作为记录历史、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古人通过它来抒发和宣扬着自己的思想、理念、信仰和情感。

见诸金石学家著述的石刻种类甚多,有代表性的分类包括碑褐、墓志、塔铭、石经、经幢、造像题记、画像石及建筑物附属刻铭等。

历代碑刻包罗万象,浩如烟海,为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宗教史和书法史等研究提供了原始的文字与图像记录。

通过碑记及其拓本,不仅能够阅读碑文,同时还可以看到书家的笔迹、文字的格式、碑额、碑侧的形制与纹饰等等。

从文史资料中,我们仅能获得文字的信息,而其他一切均感受不到。

碑刻的宝贵价值,即体现于此。

一、辽宁地区古代碑刻的艺术价值辽宁碑刻从魏晋南北朝到清代齐全,尤其是从辽代到清代的碑刻,分布涵盖全省各地,内容包罗万象,又多为当时文人所写的当朝之事,书丹者也多为当时书法名家,因此其史料价值翔实可信,其艺术价值也丰富多彩。

辽宁碑刻中有大量的墓志铭,在《辽宁碑志》中占三分之一,有189方之多,这些墓志书法精美,镌刻细致,墓志盖上也有精美的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元景造像记元景造像记凿于辽宁义县万佛堂西区5号窟洞前壁上,是研究辽宁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全称《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系营州(今朝阳)刺史元景为孝文皇帝及自身并眷属,禳灾祈福而建。

碑记就窟壁作成,现存304字,个个遒劲挺秀,笔力极工,书法艺术精湛。

此造像记曾为金毓黻《辽东文献征略》、《奉天通志》、《义县县志》、《满洲金石志》、日人八木契三郎《续满洲金石志》、《东三省古迹遗闻》等著录。

《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简目

《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简目

《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简目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一、文学艺术类(123 项)1.日藏诗经古写本刻本汇编2.诗本义校笺3.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4.鉴湖诗说5.九歌旧疏汇纂6.清人文选学著述丛刊7.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订补本)8.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9.乐府诗集校笺10. 全三国两晋赋评注11.中古俗赋校注12. 全唐五代诗13.增订注释全唐诗(修订本)14.文苑英华(校订本)15.古文真宝校注16.全元诗17.全元赋校注18.全明诗19.全明文20.遗民诗校笺21.中国历代僧诗全集22.龙眠风雅23.湖南文征24.清代东北流人诗文集成25.全粤诗(清代部分)26.江南女性别集丛编27.清代女性诗人总集28.中国近代女性文学大系29.回文集30.新编历代方言谣谚丛刊31.中国古典文学丛书32.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33.傅玄诗文集笺注34.王右军集校注王大令集校注35.杜甫全集校注36. 元稹诗文编年笺注37.郧溪集38.苏轼诗歌宋人注集成39.晁补之集笺注40.陆游全集校注41.宋本南岳稿南岳旧稿42. 方回全集43.明别集丛刊44.对山先生集45.归有光全书46.王世贞集校笺47.屠隆集48.董其昌全集49.陈继儒集50.曹学佺诗文集51.冯舒冯班全集52.清初岭南遗民诗文集53.稀见清人别集丛刊54.清名家诗丛刊二集55.冒襄集校笺56.尤侗集57.毛奇龄全集58.朱彝尊全集59.恽寿平全集60.曹贞吉集笺注61.高士奇集62.春融堂集63.存素堂集64.张澍文集65.林琴南全集66.徐珂诗文集67.历代名人别集订补文献丛刊68.中国近代文学丛书69. 诗经汇评70.楚辞汇评71.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72.百三名家集题辞校笺73.杜诗汇评74.唐五代诗纪事75.韵语阳秋校释76.后村诗话校证77.瓯北诗话校注78.清诗话合集79.八股文文话汇编80.历代骈文书目提要81.全清词(雍乾卷、嘉道卷、咸同卷、光宣卷)82.全金元词评注83. 石林词笺校84.词话丛编全编85.历代词集序跋汇编86.古本戏曲丛刊(六、七、八)87.南戏大典88.全明杂剧89.全明传奇90.稀见明代戏曲丛刊91.清代宫廷大戏丛刊92.复庄今乐府选全编93.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2—5 辑)94. 临川四梦校注95.录鬼簿校笺96.昆戏集存97.傅惜华藏古本地方戏剧本丛刊98. 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99. 南京图书馆藏曲谱集成100.木鱼书全编101.皮影戏文选刊102.清代古典戏曲总目提要103.中国鼓词总目提要104.古体小说丛刊105.清平山堂话本校注106.史志著录小说集解107.晚清小说期刊辑存108.中国古代小说序跋全集109.中国近代小说编年110.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111.世说新语资料汇编112.海外所藏稀见书画文献丛刊113.南宋院画录校释图笺114.中国古代美术史名著校注115.六朝画论集注116.赵孟頫书画全集117.中国书画史籍校注丛典118.清河书画舫119.中国丛帖综录120.唐宋乐古谱集成121.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122.历代琴人传123.中国古代武艺珍本丛刊(上下辑)二、语言文字类(23 项)124.商周金文类纂125.金文字词集释126.中原出土商周金文集释127.秦汉简牍文字编128.包山楚墓文字全编129.战国文字类纂130.战国出土文献字词集释131.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校释132.文始疏证133.六书故134.龙龛手镜校笺135.古代字书辑刊136.新编宋元以来俗字谱137.古音汇纂138.音韵学丛书139.集韵疏证140.尔雅集释141. 经传释词读书杂志142.可洪音义校笺143.古代方言文献丛刊144.续经籍纂诂145.中国历代民俗语言文献集成146.中古汉语资料汇编三、历史类(120 项)147.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148.史记疏证149.史记会注考证150.后汉书集解151.南北史合注152.辽史补注153.新元史154.明史稿155.明书156.清史稿(点校本修订本)157.清代《春秋》学汇刊158. 公羊义疏159.资治通鉴补160.宪章录笺注161.尚书考异尚书谱162.尚书古注163.书集传校正164.古文尚书撰异165. 尚书孔传参证166.尚书古文疏证167.路史168.屠本十六国春秋校证169.三朝北盟会编170.明人撰明史十一种171.唐会要172.宋会要辑稿173.明会典174.清会典175.元典章·户部(校释)176.六典通考177.文献通考178.明经世文编(点校本)179.清代经世文选编180.中国历代吏制文献丛刊181.历代珍稀司法文献182.庆元条法事类183.《中兴礼书》《中兴礼书续编》校证184.历代名臣奏议185.中国兵学基本丛书186.彭城集187.顾炎武全集188.张廷玉全集189.章学诚集190.徐松文集191.王韬全集192.傅云龙集193.缪荃孙全集194.盛宣怀集195.沈曾植全集196.汪康年集197.刘申叔遗书198.来华传教士著作199.万历邸抄200.清代黄册抄档201.乾隆朝朱批奏折汇编202.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乾隆朝)203.故宫博物院藏清宫陈设档案204.清代档案史料选编(第一辑)205.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全编206.孔府档案全编207.孟府档案208.北洋文献集成209.北洋公牍类纂(标点本)210.中国东北史料集成211.北京史研究资料集成212.明清运河史籍珍本丛刊213.中央政府赈济台湾史料丛编214.中国慈善史料汇编215.清代海疆文献216.西北未刊文献丛书217.羌族历史文献辑刊218.西藏历史汉文文献丛刊219.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220.琉球传世汉文文献辑稿221.域外汉文燕行文献集成22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藏古代契约文书丛编223.洛阳民俗博物馆藏明清契约文书粹编(1—13 集)224.清代山西民间契约文书综录225.徽州文书(第四—十四辑)226.明清徽商资料集成227.山西商业史料集成228.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手札、文档、日记229.清代硃批、上谕档案新疆资料辑录230.清代新疆档案选辑231.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丛刊232.唐五代碑传集233.宋人轶事汇编234.宋名臣碑传琬琰集235.宋人碑传集236.宋名臣言行录237.元人轶事汇编238.明人轶事汇编239.献征录240.明清进士传记汇纂241.历代江苏学人年谱合刊242.山西历代人物年谱综录243.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刊244.越缦堂日记245.醇亲王载沣日记246.中国家谱资料选编247.中国古代稀见谱牒丛刊248.《魏延昌地形志》存稿辑校249.蜀中广记250. 楚宝251.新疆图志252.滇志253.中国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辑254.清代新疆史地要籍丛书(第一辑)255.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珍稀方志集刊256.《越峤书》校注257.明清舆图资料汇编258.穆天子传集释259.中国风土志丛刊续编260.清代西北史地学文献集成261.唐宋史料笔记丛刊262.孔氏谈苑263.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64.清代史料笔记丛刊265.近代史料笔记丛刊266.里堂道听录四、出土文献类(61 项)267.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268.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续编269.慈利楚简270.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271.里耶秦简272.江陵王家台秦墓竹简273.岳麓书院藏秦简274.秦简牍整理与研究丛书275.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276.肩水金关汉简277.敦煌悬泉简牍278.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279.天长纪庄木牍280.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281.阜阳汉简282.湖南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简牍283.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284.云梦睡虎地M77 西汉简牍285.郴州苏仙桥晋简286.敦煌文献合集(史部、子部、集部)287.江苏藏敦煌文献288.法藏敦煌汉文文献校释(非佛教部分)289.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8—30 册)290.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汉文部分)291.英藏敦煌佛教文献292.英藏敦煌古藏文文献293.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294.甘肃藏敦煌古藏文文献295.英藏敦煌西域古藏文文献解题目录296. 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297.新出吐鲁番文献298. 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文献299.德国柏林图书馆藏吐鲁番出土文献300.俄藏黑水城文献·西夏文佛教部分301.日本藏西夏文文献302.俄藏黑水城汉文佛教文献辑校303.中国藏黑水城民族文献30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藏甲骨文305. 周公庙新出甲骨306.国家图书馆珍藏未刊甲骨文汇编307.清人著录金文丛刊308.陕西金文全集309.商周青铜器铭文及图像集成310.古玺文分域整理与研究311.国家图书馆藏石鼓文资料汇编312.《开成石文献314.陕西金石文献汇编315.湖南石刻文献集成316.江苏历代碑刻集成317.三晋石刻大全318.草原金石录——对散落于内蒙古各地蒙元时代碑铭整理与研究总录319.山东省珍稀拓片汇编320.中国古代石刻图目321.陕西碑刻总目提要322.《新中国出土墓志》第二期工程323.六朝墓志碑刻汇编324. 中古时期来华胡人碑志疏证325.上海图书馆藏宋元明清墓志汇编326.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本汇编327.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五、哲学宗教类(61 项)328.新编新注十三经329.重归文献——影印经学要籍善本丛刊330.经学史基本文献丛刊331.朱子著述元明刻集成332.元代古籍集成·经部333.宋元经学名著丛刊334.《周易》经传集成(宋以前部分)335.周易古经校释336.《焦氏易林》注评337.五礼通考338.读礼通考339.仪礼正义340.仪礼古今文疏义341.礼记集说342.礼记汇校集注343.求古录礼说344. 大戴礼记义疏345.历代三礼学要籍丛刊346.皇清经解347.清经解四编348.经义述闻349.新编诸子集成续编350.老子集注汇考351.颜氏家训校释352.《近思录》正续编353.《传习录》笺校集注354.理学丛书355.杨简全集356.魏了翁文集357. 阳明佚文辑考编年358.吕泾野文集359. 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续编360.杨廷筠集辑校361.方以智全书362.汤子遗书363.榕村全书364.惠栋集365.杭世骏全集366. 卢文弨全集367.段玉裁全集368.王引之集369.王念孙集370.孙星衍全集371.阮元全集372.冯登府全集373.俞樾全集374.王闿运全集375.皮锡瑞全集376.宋元学案补遗377.闽中理学渊源考378.蛾术篇379.徽学研究资料辑刊380.中华大藏经续编381.鼓山法藏382.中国佛教典籍选刊383.日藏中国佛教典籍珍本丛刊384.中国禅宗典籍丛刊385.道藏外编386.道教典籍选刊387.唐代道教金石文献集成388.广东道教碑文集六、科学技术类(23 项)389.古佚医学丛书390.国家珍贵古籍(中医类)影印丛书391.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392.100 种珍本古医籍整理研究集成393.中医古籍孤本大全394.圣济总录校注395.《道藏》医籍校注396.实用临床医部全录397.临床各科古方选粹398.中医古籍词语谱399.范子计然·广志辑释400.耕织图诗笺注401.植物名实图考校注402.中国古代花谱丛书403.中国古农书集成404.明清江南园墅文献405.中国天算古籍研究整理丛书406.历代治淮文献汇编407.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整理专题研究408.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409.中国古代科学史要籍整理410.中国古代科技论著总目汇考411.中国古代科技名著译注丛书七、综合参考类(57 项)412.北堂书钞413.初学记414.白孔六帖415.太平御览416.晏殊《类要》417. 玉海418.《全芳备祖》校注419.新编事文类要启札青钱420.类书精粹421.古籍考辨丛刊(第三集)422.山左名贤遗书423.安徽古籍丛书424.南京图书馆藏稿本集成425.北美图书馆藏中国古代文献丛刊426.中国总书目427.海外所藏中国古籍总目428.四库全书总目残稿斠读429.书目答问汇补430.元人著述总目431.清人著述总目432.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三、四、五辑)433.中国活字印书总目434.上海古籍总目435. 上海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436.著名图书馆藏稀见书目丛刊437. 欧洲主要图书馆所藏汉籍善本目录438.北美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439.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汇校440.纪昀定本《四库全书总目》(校订本)441.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442.续修四库全书提要443.明人别集叙录444.唐五代著述考445.海外所藏中国珍稀文献丛刊446. 日藏汉籍写本释录447.日本藏中国宋元善本448.日本宫内厅藏宋元版汉籍449. 韩国奎章阁藏汉籍丛书450.美国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丛书451.英国大英博物馆馆藏汉籍丛书452.俄藏重要汉籍复制50 种453.傅斯年图书馆藏善本古籍丛书454.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455.明清古籍善本丛刊456.中国雕版精品丛书457.文香阁古籍善本丛刊458.芷兰斋藏稀见古籍珍本丛刊459.中国版印图录460.中国大陆公藏宋元版古籍图录461.宋元善本题跋汇释462.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善本题跋汇编463.上海图书馆古籍善本题跋464.上海图书馆藏明清藏书家印鉴465. 宋元版刻工表466.明代刻工姓名索引467.清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新编468.中国古籍版本书目题跋记索引八、普及读物类(3 项)469.大中华文库(双语版)470.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471.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九、古籍数字化类(20 项)472.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473.两汉全书474.魏晋全书475.全唐五代诗476. 全宋诗477.全宋文478.全元文479.全元戏曲480.全明诗481.全明文482.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本电子版483.二十四史知识分析系统484.殷商甲骨文知识库485.殷周铜器铭文知识库486.古代简帛文献知识库487.古代碑刻文献知识库488.《中国文物地图集》电子出版物489.中国古代科技典籍集成及数字化工程490.续修四库全书(电子版)491.乾隆版大藏经。

《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编纂路径、体例与应用价值

《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编纂路径、体例与应用价值

《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编纂路径、体例及应用价值摘要面对一千多年来我国汉魏六朝碑刻文字研究,比照现有同类工具书,《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从字形、字音、字义和例证等几方面处理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

据此设计编纂的《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定位为学术性工具书,是历时描写性字典。

文章以“�薄薄傲妗薄鞍恪薄�_”等字为例进行说明,可大致显示《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的学术面貌。

关键词《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编纂路径编纂体例应用价值《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以下简称《字典》)是语言文字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汉魏六朝时期碑刻异体字的认识与处理。

本文从编纂路径、编纂体例和应用价值三个方面阐述其编纂定位、编纂过程及用途。

一、编纂路径1.建立文本库建立文本库是《字典》编纂的第一步,具体包括收集材料和释读碑版两小步。

收集材料。

材料是字典编纂的基础。

《字典》共收录汉魏六朝石刻材料1414通,按时间顺序排列,上起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群臣上寿刻石》,下至北周大定元年(581)《高树二十二人等造像记》,最迟2006年公布。

“著录原则是有原石,或虽无原石而有拓本的碑碣、墓志、石阙、摩崖、造像记等,极个别重要的石刻摹本酌情收录。

现无拓本者、原石过残无法辨认者、铭刻文字太少者,未予收录。

”(毛远明 2008:凡例1)碑刻数量较为充足,种类较为齐全,能体现该时期手头字面貌,具有代表性。

材料收集的全面,也保证了文本库的全面性、完整性。

释读碑版。

文字释读和断句历来是碑拓释读的两大难点,也是古今金石研究者争议较多之处。

我们充分吸收《隶释》《隶辨》《隶篇》《广碑别字》《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前贤时彦研究成果,坚持字词对应原则,比勘各种版本,与传世字书唐写本《玉篇》《龙龛手鉴》等相结合,与传世史书相参照,重新释读拓片,进行文字考证与断句,校订和补正讹误,做成较为准确的文本,按时代顺序输入电脑,做成文本库。

明清时期太原碑刻内容略谈

明清时期太原碑刻内容略谈

□韩革明清时期太原碑刻内容略谈碑刻是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之际是碑刻存量最多的时期,大量碑刻的保存为我们研究历史及社会经济状况,探究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重要的实物支撑。

通过《三晋石刻总目·太原市卷》[1]以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们对太原地区明清时期碑刻有了初步了解。

近年来,随着《三晋石刻大全》各县分卷的不断出版,太原地区明清碑刻面貌愈加清晰。

据不完全统计,太原地区明清碑刻约1100余通[2]。

这一时期太原碑刻呈现出保存数量明显增多、寺庙集中保存、历史纪年较全、碑刻装饰由简趋繁、碑刻内容丰富的特点。

尤其是碑刻内容,可以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世俗社会的真实反映。

本文通过对近千通碑内容的初步梳理,拟从反映乡规民约、家训、水利及祈雨、赋税及徭役、诉讼、农民起义、灾害瘟疫等方面进行阐述。

因碑刻内容繁杂,难免挂一漏万。

一、反映乡规民约类碑乡规民约,是指广大农村地区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

有许多乡村将本地的乡规民约加以归纳总结,以成文方式公布,作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准则。

赌博是一种危害社会和家庭的行为,但这种行为从古至今屡禁不止。

通检太原地区情况,禁赌碑在娄烦存有3通,分别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娄家庄戒赌碑序、咸丰八年(1858年)盖家庄禁赌碑、城北村禁赌碑。

娄家庄戒赌碑序指出了赌博的害处,戒赌范围和措施;盖家庄禁赌碑言明“一切男女老少永不许个钱为赌”。

城北村禁赌碑(图一)虽无明确的时代记载,但从内容上看,应为清代。

碑文列出禁例十二条,提出不得触犯的多项行为[3]。

阳曲县光绪十一年(1885年)告示碑碑阴“九村首事乡约”也规定:“各村严禁赌博,如敢违禁,送官究治。

”尖草坪区吉祥寺和清徐县东于观音堂中分别存有一碣,内容为禁止在寺院内进行的一些行为。

东于观音堂光绪三年(1877年)碣中提出“禁庙墙内外挂牲肉,禁庙前左右倾灰渣”,不遵守者要罚油、香;吉祥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碣(图二),叙述了禁止在寺院内进行毁坏塑像、磋磨碑石、剥剔院墙、攀摘花木、搬砖瓦取雀、伤毁神器、无事击鼓鸣钟等行为,违者罚银一两、香一千、油一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碑刻提要(一部分)自己做的,只是一部分,还没有做完,发给大家看看。

呵呵。

石刻目录1.《古代石刻通论》,徐自强、吴梦麟著,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7月1版。

[摘要]本书分两部分:一,古石刻通论;二,介绍各省石刻,包括数量、分布。

2.《四库提要总目》(全二册),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6月1版,1983年6月第三次印刷。

《卷八六•史部四二•目录类二•金石》(1)《集古录》十卷(通行本)宋欧阳修撰。

嘉祐六年辛丑录成。

其真迹跋尾,多为治平初年所书,也有在熙宁初者。

诸碑跋今皆具修集中。

凡四百馀跋。

宋时庐陵之刻,今已不传。

近来刻本,乃以时代先后为序,而于每卷之末附列原本卷帙次第。

转有年月倒置,更易补正之处。

(2)《金石录》三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赵明诚撰。

该书以所藏三代彝器及汉唐以来石刻,仿欧阳修《集古录》例,编排成帙。

绍兴中,李清照表上于朝。

有明诚自序并清照后序。

前十卷皆以时代为次,自第一至二千咸著于目。

每题下注年月、撰书人名。

后二十卷为辨证,凡跋尾五百二篇。

初锓版于龙舒。

开禧元年,浚仪赵不谫又重刻之,其本今已罕传。

归有光、朱彝尊只见传抄本。

顾炎武《日知录》载章邱刻本。

焦竑从秘府抄出本;文嘉从宋刻影抄本;昆山叶氏本;闽中徐氏本;济南谢氏重刻本,又有长洲何焯、钱塘丁敬诸校本,差为完善。

今扬州刻本,皆为采录。

又于注中以《隶释》、《隶续》诸书增附案语,较为详核。

别有范氏天一阁、惠氏红豆山房诸校本,皆稍不及。

故今从扬州所刊著于录焉。

(3)《法帖刊误》二卷(内府藏本)宋黄伯思撰。

对米芾《淳化阁帖》进行订正。

前有大观戊子自序;末有政和中王珍、许翰二跋。

据珍跋,乃伯思官洛中时观珍家所藏阁帖作也。

其书本自为一编,故至今有别行之本,诸家书目亦别著录。

后其子编入《东观余论》中。

(4)《法帖释文》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宋刘次庄撰。

(5)《籀史》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宋翟耆年撰。

耆年字伯寿,参政汝文之子,别号黄鹤山人。

南宋初所作。

本上下二卷,岁久散佚。

惟嘉兴曹溶家尚有钞本,然已仅存上卷。

今藏弆家所著录,皆自曹本传写者也。

以籀名史,因所载多金石款识,篆隶之体为多,实非专述籀文。

(6)《隶释》二十七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宋洪适撰。

适初名造,后更今名。

字景伯,饶州都阳人,皓之长子也。

书成于乾道二年丙戌,乾道三年正月序而刻之。

乾道三年洪迈跋云:“所藏碑一百八十九,译其文,又述其所以然,为二十七卷。

”此本为万历戊子王鹭所刻。

凡汉魏碑十九卷,《水经注》碑目一卷,欧阳修《集古录》二卷,欧阳棐《集古目录》一卷,赵明诚《金石录》三卷,无名氏《天下碑录》一卷,与二十七卷之数合。

每碑标目之下,具载郦、欧、赵三书之有无。

欧、赵之书第撮其目,不录其文。

而是书为考隶而作,故每篇皆依其文字写之。

其以某字为某字,则具疏其下,兼核其关切史事者,为之论证。

(7)《隶续》二十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宋洪适撰。

洪适依《隶释》例成。

乾道戊子,始刻十卷于越,洪迈跋之。

淳熙丁酉,范成大又为刻四卷于蜀。

其后二年己亥,德清李彦颖又为增刻五卷于越,喻良能跋之。

其明年庚子,尤袤又为刻二卷于江东仓台,辇其版归之越。

前后合为二十一卷,适自跋之。

越明年辛丑,适复合前《隶释》为一书,属越帅刊行,适又自跋之。

辛丑刻本,世不传。

《隶释》尚有明万历戊子所刻,《隶续》遂几希散佚。

(8)《绛帖平》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宋姜夔撰。

夔字尧章,鄱阳人。

东库本。

宋之论法帖者,米芾、黄长睿以下,互有疏密。

夔欲折衷其论,故取汉官廷尉平之义,以名其书。

首有嘉泰癸亥自序。

据《墨庄漫录》,其书本二十卷。

(9)《石刻铺叙》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宋曾宏父撰。

宏父字幼卿,自称凤墅逸客,庐陵人。

是书远引石经及秘阁诸本,而自述其所集凤墅帖特详。

,朱彝尊得射渎抄本,自为之跋。

(10)《法帖谱系》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宋曹士冕撰。

按《书史会要》,士冕字端可,号陶斋,昌谷之后。

其书序宋代法帖源流。

首为谱系图。

上卷《淳化法帖》以下为二王府帖、绍兴国子监本、淳熙修内司本、大观太清楼帖、临江戏鱼堂帖、利州帖、庆历长沙帖、刘丞相私第本、长沙碑匠家本、长沙新刻本、三山木版、黔江帖、北方印成本、乌镇本、福清本、澧阳帖、鼎帖、不知处本、长沙别本、蜀本、庐陵萧氏本,凡二十二种。

下卷《绛本旧帖》以下为东库本、亮字不全本、新绛本、北本、又一本、武冈旧本、武冈新本、福清本、乌镇本、彭州本、资州本、木本前十卷,又木本前十卷,凡十四种。

每条叙述摹刻始末,兼订其异同工拙,颇足以资考证。

书成于淳祐乙巳,前有自序。

(11)《兰亭考》十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旧本题宋桑世昌撰。

世昌,淮海人。

世居天台,陆游之甥也。

浙东庾司刻,初十五篇,今存十三篇。

其书始成,本名《博议》,高内翰文虎炳如为之序。

及其刊也,其子似孙主为删改。

是此书经高似孙窜改,已非世昌之旧矣。

其徵引诸家,颇为赅备,于宋人题识,援据尤详。

(12)《兰亭续考》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宋俞松撰。

松字寿翁,自署曰吴山,盖钱塘人。

后有自跋称甲辰书于景欧堂,盖淳祐四年也。

上卷兼载松所自藏与他家藏本,下卷则皆松所自藏。

李心传题跋者,其跋皆淳祐元年至三年所题。

然朱彝尊《曝书亭集》有是书跋。

(13)《宝刻丛编》二十卷(河南巡抚采进本)宋陈思撰。

陈思,临安人。

是书蓃录古碑,以《元丰九域志》京府州县为纲。

其石刻地理之可考者,案各路编纂;未详所在者,附于卷末。

兼采诸家辨证审定之语,具著于下。

钞本流传第四卷京东北路,第九卷京兆府下,十一卷廉凤路、河东路,十二卷淮南东路、西路,十六卷荆湖南路、北路,十七卷成都路,并已阙佚。

十五卷江南东路饶州以下至江南西路,亦佚其半。

十八卷梓州利川路惟有渠、巴、文三州,而错入京东西路、京西北路、淮南路诸碑。

其馀亦多错简。

(14)《舆地碑记目》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王象之撰。

象之,金华人。

尝知江宁县。

所著有《舆地纪胜》二百卷,今未见传本,此即其中之四卷也。

以天下碑刻地志之目,分郡编次,而各注其年月姓氏大略于下。

起临安,讫龙州,皆南渡后疆域。

所采金石文字,与他书互有出入,可以订正异同。

而图经舆记亦较史志著录为详。

(15)《宝刻类编》八卷(永乐大典本)不著撰人名氏。

世无传本,仅见于《永乐大典》中。

其书为类者八:《帝王》,《太子诸王》,《国主》,《名臣》,《释氏》,《道士》,《妇人》,《姓名残阙》。

每类以人名为纲,而载所书碑目。

其下各系以年月地名。

(16)《古刻丛钞》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陶宗仪编。

编前后无序跋。

所抄碑刻凡七十一种:汉一,后汉二,晋一,宋三,梁三,隋二,唐四十九,南唐一,北宋二,南宋一,无年月者六。

皆全录其文,以原额为题。

无所考辨,亦无先后次序。

(17)《名迹录》六卷、《附录》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明朱珪编。

珪字伯盛,昆山人。

旧本或题曰元人。

题曰“名迹”者,其序谓取《穆天子传》“为名迹于 兹石上”之义。

首诰一篇,御制祭文五篇,玺书七篇。

次碑十四篇,记二十九篇,墓表一篇,墓碣五篇,行状一篇,圹志二十三篇,墓志铭二十四篇,杂刻字画二十六种。

末为《附录》一卷。

原目注阙者,凡《石室铭》、《三佳铭》、《灵槎诗》、柯敬仲《题桃花鸟诗》四篇。

今有录无书者,又御制祭文五篇,玺书七篇,碑八篇,记十四篇,碣一篇,行状一篇,圹志十四篇,墓志铭二篇,杂刻六种。

(18)《吴中金石新编》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陈瑋撰。

瑋字耀卿,河南人。

采郡中石刻,汇而录之。

自学校、官宇、仓驿、水利、桥梁以及祠庙、寺观诸碑碣,分类编辑。

区为七目,凡一百馀篇,皆具载全文,用朱《名迹录》之例。

(19)《金薤琳琅》二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都穆撰。

穆有《壬午功臣爵赏录》,已著录。

是书仿《隶释》之例,取金石文字,搜辑编次,各为辨证。

凡周刻二、秦刻六、汉刻二十三、隋刻五、唐刻二十七,于古碑皆录原文。

其剥落不完者,则取洪适《隶释》补之,不尽据石本也。

(20)《法帖释文考异》十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明顾从义撰。

顾从义字汝和,上海人。

对《淳化阁帖释文》前人音注,辨其讹谬,析其同异,依帖本原次,勒为十卷,手自缮写而刊行之。

(21)《金石林时地考》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赵均撰。

赵均字灵均,吴县人。

寒山赵宦光之子也。

是编取《东观馀论》、《宣和书谱》、《金石略》、《墨池编》、《集古录》、《隶释》、《金石总要》、《竹堂碑目》、王世贞《金石跋》,以及各家书目所载,与近代续出耳目所及者,仿陈思《宝刻丛编》之例,编次郡省,分别时代,以便访求。

其中如南直隶唐碑失载《岑君德政碑》等五种,颇有疏漏。

(22)《石墨镌华》六卷、《附录》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赵崡撰。

崡字子函,盩厔人。

但刻其跋尾,凡二百五十三种。

每碑目录之下,仿陈思《宝刻丛编》之例,各注其地。

金元国书,世不多见,亦仿《集古录》摹载钟鼎之例,钩勒其文。

体例颇为详备。

(23)《金石史》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郭宗昌撰。

宗昌字允伯,华州人。

上卷起周迄隋唐,下卷唐碑二十馀,而以宋《绎州夫子庙记》一篇间杂其中。

(24)《钦定校正淳化阁帖释文》十卷乾隆三十四年,诏以内府所藏宋毕士安家《淳化阁帖》赐本详加厘正,重勒贞珉。

(25)《求古录》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清顾炎武撰。

上自汉《曹全碑》,下至明建文《霍山碑》,共得五十六种。

每刻必载全文。

(26)《金石文字记》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清顾炎武撰。

前有自序。

自汉以来碑刻,以时代为次,每条下各缀以跋,其无跋者亦具其立石年月,撰书人姓名。

证据今古,辨正讹误。

所录凡三百馀种。

后又有吴江潘耒补遗二十馀种。

碑字间有异者,又别为摘录于末。

《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尝摘其舛误六条。

(27)《石经考》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清顾炎武撰。

考石经七种。

(28)《石经考》一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清万斯同撰。

该书采顾炎武之说,益以吴任臣、席益、范成大、吾衍、董逌诸家之论,并及炎武所作《金石文字记》,亦间附以己见。

于唐、宋石经引据特详。

(29)《来斋金石考》三卷(福建巡抚采进本)清林侗撰。

林侗字同人,侯官人。

该书总录古今碑刻,凡夏、商、周六,秦、汉十九,魏一,吴一,晋五,梁一,后魏三,北齐一,后周二,隋八,唐一百七十三,皆据目见者书之。

中间辨证,大抵取之顾炎武《金石文字记》,而颇以己意为折衷,多所考据。

又录唐诸帝御书碑十四种。

于各碑后载入赋咏诗篇。

(30)《嵩阳石刻集记》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清叶封撰。

叶封字井叔,黄州人。

该书在康熙癸丑封官登封知县时作。

登封地在嵩山南,故其所录碑刻,以嵩阳为名。

此书初出时,顾炎武、潘耒皆尝议之。

《汉嵩山太室神阙铭》、《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神道石阙铭》,以及唐之《则天封祀坛碑》、《夏日游石淙诗》,欧阳、赵、洪皆失载,而此记能收之。

此书载及宋、金、元、明。

(31)《观妙斋金石文考略》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清李光暎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