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都江堰》是散文教学的经典范例。现代散文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的三篇文章虽然艺术风格和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一粒沙里见世界”。即通过“小”事物展示“大”境界,本文即通过通过都江堰这一“小”的水利工程表现作者对社会“大”文化的独特思考:作者敢把都江堰与长城比较,体现了他的胆识与勇气,这是一种学者气度;对都江堰水势的描写,文采飞扬,这是作者的文人功底;对李冰的评价,独到睿智,这是作者思想深刻之处。
本文最大的教学亮点是以小见大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这是现代散文阅读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作者能把二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对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具很有实践意义。
现代散文阅读贵在感悟,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是培养学生感悟力的恰当平台,对提高学生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的能力,习得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有很大帮助。学习本文是为学生构建阅读文化散文的思维模式奠基,是阅读迁移能力的基准点,学好本课在阅读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里程碑的意义。现代散文的小与大是散文的形与神、情与理和虚与实、疏与密的过渡与桥梁,也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法。
二、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尚未形成良性规范的阅读习惯,囿于人生阅历和文化视野,尚不能将感性认识升华成为理性思考,尤其是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文章的主旨内涵,对于文化现象更是没有见地。散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比较浅显的容易掌握,而学者散文从文化层面体现出的的深刻的思想性对于学生来说有较大难度。
学习本课普遍的困难在于“小”是如何见出“大”的,即“以小见大”的思维过程的发现与体验,作为文化学者独特的思维视角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榜样,至于将这种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写出出色的作品更是难点。
学生对于文化现象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表层,政治历史层面的事迹知之甚少,所以即便看到某些词句,甚至查过工具书,其理解仍然较平面化,比如“官僚主义”,字典解释为:“以经常争夺更多的职务和权力、缺乏主动精神和灵活性、漠视人民的需求和公众意见、常常以层层上报而推诿不作决定或以官样文章妨碍行动为特色的一套行政制度。”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让学生理解其内涵,这就需要利用媒体展示某些视频、图片或文字使学生获得广泛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深入理解“官僚主义”作为“主义”的影响之深广。
该年龄段学生的情感虽已经超出简单的好恶,但还不能做到从历史和文化层面进行理性评判,因此引导学生理性的思维是该课的终极目标。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
知识与技能:
(一)概括并识记都江堰和长城及建造者的精神内涵以及二者代表的两种不同的政治走向。【对于文化散文,多数学生容易流于泛听,一节课之后并未在头脑中留下结论,因此,知识技能目标必须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二)分析以小见大、对比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方法是为主题服务的,方法的运用
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思考文化现象。【能够举一反三、迁移变通。】
过程与方法:
(一)归纳用“以小见大”手法的散文的艺术表征与阅读策略。【“当所学会的东西都遗忘的时候,保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德)麦克斯·冯·劳尼。我们通过文章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二)借助各种媒体,从不同角度反复体验“以小见大”手法。【反复是记忆之母,从不同角度锤炼,殊途同归,将各种思维集中于一点,达到水滴石穿之效果。】(三)运用“质疑追问法”探究作品主题。【学会读书的深层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质疑与思考。】
(四)通过分组对比法,感悟作者思维过程。【作品的主要方法是对比,我们也用对比的方式学习,以求得思路的最佳吻合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都江堰及李冰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和执政为民的政治纲领;树立服务意识和为民做实事的理想。【语文教的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化为一种为人理念和成人理想。】
教学重点:
小见大手法、对比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重点在于以小见大是现代散文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手法,可以说几乎任何文学作品都有这一手法,它是文学的基本的思维之一。对比是增强主题表现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学难点:
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思考文化现象的。【难点在于学生既要有对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考,还要通过形象化的文学语言和意象来表现。】
四、教学方法:
(一)类比筛查法,学生对以小见大的手法并不陌生,但是余秋雨选择了一项“大”水利工程作为“小”则易使学生不解,所以应该列举学生学过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课文让学生去分辨异同,使学生明白大小的相对性,这里“小”的含义比较广泛,既可以是某一具体的人、事、物、景,也可以是某一独特的表现角度,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技巧。
(二)信息风暴法,学生对于文化现象首先是缺乏感性认识支撑,所以要想使学生明白深刻的文化现象,必须展现多角度多系列的文化现象和评议,为理性认识打下基础。同时展示作者的详细的思维过程,对以小见大的手法形成透彻的认识,为迁移做好准备。就迁移过程来说,学生对于文化现象的领域熟悉程度不甚相同,所以也必须提供大量的素材,让学生分辨选择。
(三)质疑追问法:阅读并不难,难在带着思想去读,难在读进去,想出来,所以在每个环节之后,让学生去质疑追问,再由老师指导规范,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书,培养理性思考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环节设计
课后反思
学习效果公式:学习效果=刺激强度×反复频率×挖掘深度。“信息风暴法”不是杂乱的知识堆积,而是同类知识的多角度反复强化,从刺激强度和反复频率维度来拓宽视野,加深理解;靠“质疑追问”衔接教学环节,抓紧学生注意力,增加挖掘深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