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迁移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迁移的研究进展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2月第6卷第6期综述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0606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No.81903949);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项目(No.LQ19H290004)。

作者简介:戚亚钦(1999-),女,汉族,浙江绍兴人。

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通讯作者:方燕,E -mail :fangyan@.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表现出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非造血干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脂肪、外周血、脐带、胎儿组织、肌肉等中。

MSCs 具有来源丰富、获取方便、增殖率高等特点,已成为组织工程和临床研究的理想种子细胞[1]。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MSCS 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以MSCs 为基础的细胞移植替代治疗显现出良好的效果,MSCs 在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已得到了更好的证明[2]。

1MSCs 的临床应用1.1MSCs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研究与应用目前,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缺血、缺氧性脑病、恶性脑胶质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等仍无有效治疗方法,预后较差。

脑缺血后神经元的坏死将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现有治疗手段尚不能逆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变性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3]。

MSCs 通过旁分泌作用,增加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促进神经障碍中丢失或损坏的神经元的恢复,减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4]。

MSCs 还可通过增加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促进病灶区新生血管生成;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的凋亡和氧化应激,减少血管炎性损伤,增加脑血管的完整性[5]。

Xu 等[6]通过建立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大鼠模型,证实MSCs 的脑内移植可减小脑梗塞体积,有效改善神经损伤,进而改善大鼠运动功能,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但研究发现,缺血区局部不利的微环境使得能够迁移并存活在损伤区的MSCs 数量很少,严重限制了MSCs 的应用前景[7]。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案例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案例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案例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因此被广泛用于临床应用。

其中,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代表的干细胞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列举一些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

第一,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和修复受损心肌的能力,因此被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心衰等心血管疾病。

临床实践中,通过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肌损伤,提高生存率。

第二,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科领域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组织再生和修复,因此在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加速骨缺损修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第三,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修复和再生领域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皮肤再生和修复受损皮肤的能力,因此被用于治疗烧伤、创伤等皮肤损伤。

临床实践中,通过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提高皮肤再生能力。

第四,间充质干细胞在免疫调节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能力,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免疫耐受,因此被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第五,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修复受损神经组织,因此被用于治疗中风、脑损伤、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实践中,通过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神经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第六,间充质干细胞在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器官再生和修复,减少移植排斥反应,因此被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器官存活率。

第七,间充质干细胞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进展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进展
中华 老 年 多器 官 疾病 杂 志
2 0 1 4年 1 月2 8日 第 1 3卷 第 1 期
C h i n J Mu l t O r g a n D i s E l d e r l y , Vo 1 . 1 3 , No . 1 , J a n 2 8 , 2 0 1 4 ・ 7 1・
及 临床 研究 等方 面进行 了综 述 。
【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心肌梗死
【 中图分类号 】 R 5 4 1 . 4
【 文献标识码 】 A
【 D O I 】 1 0 . 3 7 2 4 / S P . J . 1 2 6 4 . 2 0 1 4 . 0 0 体 骨髓 间充质 干细胞移 植治 疗心 肌梗 死 的进 展
胡星 星 ,朱 庆磊
( 解 放 军 总 医 院老 年 心 血 管 病 研 究 所 ,北 京 1 0 0 8 5 3 )
【 摘 要 】心肌梗死可引起心肌细胞 的丢失 ,进而引起心脏功能的下降,是心力衰竭最主要的病因。骨髓间充质干细
Aut o l o g ou s bo ne ma r r o w m e s e nc hy ma l s t e m c e l l s t r a ns pl an t at i 0n i n t r e a t me nt o f m yo c a r di a l i n f ar c t i o n:r e c e nt a dva nc e s
【 Ke y wo r d s 】b o n e ma r r o w me s e n c h y ma l s t e m c e l l s ;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 m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T h i s w o r k w a s s u p p o r t e d b y N a t i o n a l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C h i n a ( 8 1 0 7 0 2 0 0 ) .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 Z HU Qi n g - L e i , E — ma i l . " q l z h u @y a h o o . c o m

干细胞治疗心脏疾病的最新进展

干细胞治疗心脏疾病的最新进展

干细胞治疗心脏疾病的最新进展心脏疾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延长生命,但对于一些严重的心脏疾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们可以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

因此,通过将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的心脏组织中,有望修复或替代受损的心肌细胞,改善心脏功能。

目前,用于心脏疾病治疗的干细胞主要包括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

胚胎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化能力,但由于其来源涉及伦理问题,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诱导多能干细胞是通过将成熟细胞重编程为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状态而获得的,虽然避免了伦理问题,但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间充质干细胞则具有来源广泛、免疫原性低等优点,成为了目前干细胞治疗心脏疾病研究的热点。

在干细胞治疗心脏疾病的临床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例如,一项针对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试验表明,通过冠状动脉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梗死面积减小,心肌灌注增加。

另一项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也显示,干细胞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然而,干细胞治疗心脏疾病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干细胞的移植效率和存活数量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在移植过程中,大量的干细胞可能会死亡或流失,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其次,干细胞的分化方向和机制尚不明确,如何精确控制干细胞分化为所需的心肌细胞仍然是一个难题。

此外,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评估,例如干细胞移植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免疫排斥等不良反应。

为了提高干细胞治疗心脏疾病的效果,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通过基因修饰等手段增强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能力,利用生物材料作为载体提高干细胞的移植效率,以及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以实现协同增效的作用。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与进展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与进展
22 经 心 内膜 注 射 ( rned cri jco ) . Tasnoada i et n ln i
心 肌细胞 融合 引起 的。另一方 面 , 研究 E表 明骨 髓来 源 有 4 的细胞 在 体外 能分 化为 心 肌细胞 但 在成 熟 的心肌 内却 不 能 。事实上 , 所观察 到得新 生心 肌细胞有 可能 是细胞 融合
b d l s m cl [] J Ci Iv s,0 1 1 7 y a ut t e s J . l n et2 0 ,0 : e l n
1 95—1 3 402.
[ ] A vrzD l oM,P ra R,G ri— ed g M,e 3 lae— o d a a l d a aV ruoJ c t
1 骨 髓 干 细 胞 及 其 分 类
骨髓干细胞 是一组多能干 细胞的统称 ,具 有 向血液 细 胞、 骨骼肌 、 心肌等组织 分化 的能 力 , 其主要 成分包 括造 血 干细胞 ( S s 、 H C ) 间充质干细胞 ( C ) 内皮祖 细胞 ( P s MS s和 EC)
三大类 细胞群 。
重重 , 骨髓 干细胞 移植 治疗缺 血性 心脏病 的研 究 已经 取得
该 方法通 常与冠 状动 脉介 入手 术相结合 . 经皮 腔 内冠 状 动 脉 成 形 术 (ec t eu t nlm nl o nr p r a os r s ia un a u cr ay o ag pat,T A) ni l y P C 及支架 植入 术 中或术 后 , o e tewr o s 经 vr h i e
岭南现代 临床外科 2 1 年 6 01 月第 l 卷第 3 L g a . en l i u e , n 2 1 , o 1 o 1 期 i n nM d r Ci c i S r r J . 0 1V 1 1 . n o n sn g y u . N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再生的研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再生的研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再生的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各种慢性疾病也呈上升趋势,如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

而目前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和手术方式并不能尽善尽美,例如药物治疗会出现持续使用后耐药性增强、副作用多等问题,而手术治疗需要耗费大量的费用和时间,而且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这时,新的治疗方式便被寻找到,其中一种能够重建心血管系统的新式技术,是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修复和再生。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与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s),最早被于1991年发现,而在临床上应用也已经逐渐广泛。

MSCs的来源较为丰富,例如脂肪组织、骨髓、胎盘等等。

而MSCs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像万能干细胞一样,分化为不同细胞系和组织,如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等,扮演着多功能干细胞的角色。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血管系统的再生修复针对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治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被成功地应用了。

研究表明,MSCs能够有效地加速心肌细胞的再生,并促进新血管的生长。

其中,MSCs释放了多种因子,例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能够调节免疫功能、细胞增殖和基质修复,从而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血管再生的机制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血管新生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作用来促进内皮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生成,二是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参与血管的形成和修复。

通过这些机制,MSCs在车载细胞和血管再生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目前,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心血管疾病治疗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例如,2000年意大利科学家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取得了显著的心肌再生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能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包炎等多种心血管疾病,效果都非常不错。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前景随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深入研究,人们对这种细胞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看好。

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抗癌、心血管等的疾病治疗上的应用的参考文献

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抗癌、心血管等的疾病治疗上的应用的参考文献

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抗癌、心血管等的疾病治
疗上的应用的参考文献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来源于成体组织的多能干细胞,具
有低免疫原性、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
于再生医学、抗癌、心血管等的疾病治疗。

下面是间充质干细胞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参考文献:
1. 简志国等。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细胞与分子
免疫学杂志》,2020,36(09):855-859。

2. 周静等。

慢性肾脏疾病中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进展。

《医学与
哲学》,2020,41(09):127-130。

3. 李娜等。

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心血管
杂志》,2020,22(05):586-589。

4. 韩梅等。

间充质干细胞在抗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应用展望。

《药学研
究杂志》,2020,37(05):585-589。

5. 范文静等。

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科领域中的应用。

《中华骨科杂志》,2020,40(04):276-278。

6. 周光宇等。

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生物科
学》,2020,44(12):73-75。

综上可见,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抗癌、心血管等的疾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相信将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细胞资源,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关键词】骨髓干细胞骨组织工程学研究内容要紧包括三方面a)种子细胞的研究;b)支架材料的研究;c)组织工程化骨的临床应用。

其中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研究中首要的、最大体的环节。

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理想种子细胞,应具有以下特点:a)结构比较简单,是不具有特定性能的原始细胞;b)取材容易,对机体损伤小;c)体外培育增殖能力强;d)可在必然条件下向特定方向转化;e)稳固表达到骨细胞表型;f)植入人体后能继续产生成骨活性;g)无致瘤性[1~2]。

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BMSCs)具有自我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且具有来源普遍、取材简单、分化成骨的潜能强等特点,成为目前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研究的重点。

1 BMSCs体外增殖的生物学特性及培育BMSCs的体外增殖生物学特性干细胞是指那些具有高度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组织细胞的细胞;组织干细胞是指发育成熟的个体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目前比较明确的能够转化的组织干细胞主若是BMSCs。

对BMSCs的细胞周期研究说明,其大约有20%为静止期细胞,即G0期细胞。

这说明BMSCs具有壮大的增殖能力,每传一代细胞数量就增加2~4倍。

但有文献报导,高度传代(大于25代)的BMSCs中有一部份已经表现出凋亡特性。

BMSCs的体外培育Freiden stein发觉了骨髓培育中有呈纺锤状的少量贴壁细胞,能够分化形成多种中胚层组织,包括:骨、软骨、肌腱、肌肉组织、骨髓基质结缔组织等,这种形成集落的初始骨髓基质细胞被称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firbroblastic,CFU F)。

Minguell[3]以为BMSCs为存在于骨髓基质中的非造血来源的细胞亚群,Ashton称其为骨髓基质成纤维细胞。

BMSCs对营养条件要求高,而且含量很低,约为%~%,要利用BMSCs就必需实现其体外分离培育及扩增[4]。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中华 老年 心脑 血管 病 杂志 2 01 4年 1 月 第 1 6 卷 第 1期 Ch i n J C , e r i a t r He a r t B r a i nV e s s e l D i s , J a n 2 0 1 4 , Vo l 1 6 , No . 1
3 干 细 胞 治 疗 MI 的 可 能 机 制 3 . 1 移 植 细 胞 的 旁 分 泌 作 用 很 多 研 究 者 认 为 , 干 细 胞 可
目前 , 虽未 能广 泛 应 用 于 临床 治 疗 , 但 已 能预 见 其 广 阔前 景 。
1 MI治 疗 现 状
MI 是 在 冠 状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的基 础 上 发 生 冠 状 动 脉 血 栓
项骨髓干细胞移植动物实验表 明, 干 细 胞 可 以 改 善 MI 模 型 小 鼠 的心 功 能 【 。海 军 总 医 院 进 行 的 冠 状 动 脉 内 注射 MS C 治 疗 AMI 临床 Ⅱ期 研 究 已 完 成 。 同 时 , 国外开发 出 P r o v a c e l 干细 胞 治 疗 产 品 , 已完 成 AMI I期 临 床 试 验 , 为 未 来 干 细胞 治 疗 的产 业 化 发 展 道 路 奠 定 了 基 础 。2 0 1 3年 3月 1日 统计显示 , 临 床 试 验 注 册 官 网 上 已记 录 了 全 球 1 1 9项 治 疗 MI 的临床研究 , 进入 Ⅲ期临床试 验 的已达 2 O项 , 再次 说 明 干 细 胞 治疗 MI 具 有 广 阔前 景 。
形 成 或 分 支 阻塞 , 使 心肌 血液 循 环 突然 全 部 中断 而 导 致 该 部 位 心肌 损 伤 。每 年 全 球 约 有 1 7 0 0万 人 死 于 心 血 管 病 , 其 中 占 总数 1 / 2的患 者 死 于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 AMI ) 。有 统 计 数 据 表明 , 美国 4 O ~5 9岁 的 人 群 中 , 3 8 患 有 MI 或 心 力 衰 竭, 6 O ~7 9岁 的 人 群 发 病率 为 7 3 【 。 目前 , 我 国老 年人 近 2亿 , 老年 人 V I 数量还将增加 , MI 发 病 率 也 将 不 断 上 升 。在 过去 3 o年 中 , MI 的病 死 率 ( 3 0 d内) 虽 然 已降 至 1 o , 但 年 病死率仍 为 2 O 左 右 ] 。成 年 人 心 肌 细 胞 缺 乏 再 生 修 复 能 力, 一旦坏死 , 细 胞 的绝 对 数 量 将 减 少 , 梗 死 区心 肌细 胞 转 化 为瘢痕组织而失去功能 , 致 使 心 功 能 难 以恢 复 , 可 最 终 导 致 死 亡 。 目前 , MI 的治 疗 方 法 以药 物 治 疗 、 介 入 治 疗 和 外 科 手 术 治疗 为 主 。虽 然 , 可 以 解 除 血 管 阻塞 , 缓解心室重构 , 延 缓 和 改 善 心 功 能 的 恶化 及 心 律 失 常 的发 生 , 但 无法 逆转 坏 死 心

骨髓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骨髓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骨髓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是体内最重要的干细胞之一,也是干细胞研究的起点。

它们能够对身体内任何器官和组织进行修复和再生。

骨髓干细胞的应用广泛,尤其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

一、骨髓干细胞的来源和分类骨髓干细胞的来源主要包括骨髓、外周血、脐血等。

其中,骨髓是典型的来源之一,而其他来源则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根据发育阶段和功能,骨髓干细胞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两类。

前者是指能够分化成各种血细胞系的干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而后者则是指不同于造血干细胞的干细胞群体,主要具有哺育、调节和修复等功能。

二、骨髓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1. 骨髓干细胞移植骨髓干细胞移植是干细胞医学的一种重要应用,主要应用于恢复造血功能失调的病患。

比如,大量的肿瘤患者需要通过骨髓干细胞移植来恢复其造血功能。

此外,骨髓移植也可以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相关性疾病和其他遗传性疾病等。

2. 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也有重要应用,比如在组织修复中。

过去几年,间充质干细胞已被证实可以帮助恢复心肌、神经损伤、肝功能和骨伤等。

其中,恢复心肌功能是骨髓干细胞应用研究中的一大重点,也是最令人期待的。

因为心肌组织缺乏自我修复能力,而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则可以发挥其再生和分化的作用。

3. 生殖干细胞在生殖领域的应用生殖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也有重要应用,在生殖领域尤为重要。

它可以用来修复性功能障碍和不育症等。

经过多年发展和研究,现已出现了一些非常成功的生殖干细胞治疗,比如使用生殖干细胞帮助治疗睾丸萎缩症等。

三、骨髓干细胞的前景展望因为骨髓干细胞在治疗疾病和组织修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目前人们对其前景展望非常乐观。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高效的治疗方案,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尝试。

此外,因为骨髓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和特异性的功能,未来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将不断拓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干细胞 就 可分化 为心肌 细胞 。
2 骨 髓 间 充 质 干 细 胞 治 疗 心 衰 的 动 物 பைடு நூலகம் 验
研 究
20 07年 , 徐瑾等[ 6 1 将体外培养 的第 2 代大鼠的 MS s 用溴 氮胞 苷 ( ru 标 记后 , 入阿霉 素 造模 C应 Bd ) 植
成全 心 衰心 肌病 大 鼠的心 肌 中 , 同时 以注 射无 血 清 培养 基 ( ME 的实 验动 物 为对 照组 。 植 4周 后 , D M) 移 MS s 植 组大 鼠的射 血分 数 ( F 为 (52 37 % , C移 E ) 9 .+ .)
D M移 植对 照 组 的 E ME F为 (99 6O % , 7 .± .) 两组 之 间 有 显著性 差 异 ( < .1 , P 0O )移植 组 在移 植 前后对 照 , 心
1 骨 髓 间 充 质 干 细 胞 诱 导 分 化 为 心 肌 细 胞
的 实 验 研 究
19 95年 Wain 等 [ kt i 3 a 1 大 鼠 MS s 体外 分 抽取 C经 离 培养 , 在培 养基 中加 入 5 氮杂 胞苷 ( - z)培 养 一 5Aa,
7 l 后可 见长 的 、 一 0天 多核 肌 管 , 提示 MS s 5 A a C 经 - z
功 能 亦有 改 善 (< .1移植 前 E =23%士 . ) P 00 , F 8. 64% 。 表 明 MS s C 移植 能够改 善心 肌病 全心衰 的心 功能 。 G oY u T等 [ 7 1 脉途径 将 MS s 入大 鼠心梗 经冠 C植 模 型 , 察到 移植 后 2 观 1天 MS s 化 为成纤 维 细 胞 C分
骨髓问充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吴泽彬;许香广;李涛
【期刊名称】《中国误诊学杂志》
【年(卷),期】2007(7)9
【总页数】2页(P1940-1941)
【关键词】心肌梗塞/外科学;间质干细胞移植
【作者】吴泽彬;许香广;李涛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4.2
【相关文献】
1.临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不同时期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J], 李彬;汤素琼;刘敬辉;李耀发;杨浩;刘家明;王汉生;周建国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调节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的研究现状 [J], 乔建晶
3.磁共振评价磁探针标记的骨髓单个核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J], 祁春梅;张晓黎;滕皋军;居胜红;马根山;刘乃丰;陈忠;沈成兴;刘孝钧;胡耀鹏;苏亚民;李璇
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 [J], 乔志钰;谢进生;杨传瑞;白涛;黄信生
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现状与展望 [J], 贺伟;王长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万方数据
主圄塞旦医蕴!Q塑堡!!旦笙!鲞筮翌翅£M塑£婴丛丛:盟竺!Q塑:∑尘: MSCs的命名
由于MSCs来源及分化潜能的多样性,曾被命名为骨髓 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集落形成单位成纤维细胞 (colony-forming unit fibroblasts,CFU-Fs)、骨髓基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SCs)、基质前体细胞 (stromal precursor cells,SPCs)、骨骼于细胞(skeletal stem cells,SSCs)、多潜能成体祖细胞(multi—potent adult progenitor ceHs,MAPCs)等H J。虽然这些术语均不能准确概括其发育 起源和分化潜能,但间充质干细胞(MSCs)这一名称现已被大 家普遍接受和使用。
瘀积胞中,积聚成瘾。小金丸功能散结消肿,化瘀止痛,原用 于痰气凝滞所致的瘰疬、瘿瘤、乳岩、乳癖,用于此药治疗盆腔 炎包块属异病同治,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 金丸具有抗炎、消肿、抗肿瘤和镇痛作用。血宝胶囊具有益肾 健脾、补阴培阳之效。血宝既可助小金丸化痰散结、活血消j}毂 之力,又可防止小金丸攻邪太过损伤正气。廊竭粉是伤科活 血疗伤之圣药,取其破散瘾积宿血之功。内服外用双管齐下, 共奏化痰散结、化瘀消瘕之功,使邪去而不伤正。本研究表 明,用中成药扶正消瘾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包块具有无创性、服 用简便、疗效好,复发率低的优点。 7治疗结节性筋膜炎o¨
5例结节性筋膜炎患者,内服小金丸0.6 g,2次/d。局部 服用黄金膏(金黄散+凡士林)+四虎散(由生草乌、生半夏、 生南星、狼毒组成)外敷,方法:根据肿块大小,先用金黄膏涂 布于纱布上,再掺加四虎散,外面用单层纱布包裹,最后在药 物表面撒少量蒸馏水,敷贴患处,每2 d换1次。结果5例均 治愈。最短治愈时间26 d,最长治愈时间35 d,平均治愈时间 30.8 d。结节性筋膜炎又称为假肉瘤性筋膜炎,是一种发生 于浅筋膜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小金丸具有消痰化坚、活血止 痛、消结散毒的作用;金黄散清热、解毒、消肿、定痛;四虎散化 痰散结止痛。内外治结合,共奏解毒化肿、化痰散结、活血止 痛之效,故用于治疗本病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心脏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新进展

心脏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新进展

心脏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新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生物医学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多个领域。

心脏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式无法完全修复受损心肌组织。

然而,干细胞治疗在心脏疾病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成果,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脏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新进展。

一、干细胞与心脏再生1. 细胞种类近年来,科学家们广泛探索了多种来源的干细胞用于心脏再生。

其中包括自体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及人工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s)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干细胞都具有潜力分化为心肌细胞并替代受损的组织。

2. 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通过将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的心脏组织中,以促进心肌再生和修复。

多项临床试验显示,干细胞移植能够显著改善心脏功能、减少病情恶化,并降低了死亡率。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该治疗方法在长期效果上也表现出积极的趋势。

3. 综合治疗策略虽然单纯的干细胞移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单一治疗方式难以完全解决心脏疾病问题。

因此,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将干细胞移植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形成更为有效的复合治疗策略。

比如联合使用基因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促进心脏再生过程。

二、iPSCs 的应用1. iPSCs 的特点人工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是近年来快速崛起的一种干细胞类型。

它们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特性,并且可以从患者自身获得,避免了免疫排斥等不良反应。

这使得iPSCs 成为治疗心脏疾病的良好选择。

2. iPSCs 在心脏再生中的作用iPSCs 可以通过分化为心肌细胞替代受损组织,促进心脏再生过程。

并且,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可以对iPSCs 进行改造,增加其在心脏修复中的效果。

最近的研究表明,iPSCs 移植后能够显著改善受损心脏功能和结构。

3. 挑战与展望尽管iPSCs 在治疗心脏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解决。

例如,如何控制细胞分化过程、提高移植效率以及预防异常发育等问题。

中医药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研究进展

中医药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研究进展
E C特异性表面标志 F Ⅷ ,心脏功能改善 。
状态 ,急性 心肌梗死是其最危重的临床类型 。动脉搭桥 、 心脏外科手术 、溶栓 疗法 等手段 的应 用使得 缺血 心脏 能 在短时间 内重新获得 血液灌注并 恢复 氧供应 ,但 目前临 床所用 的治疗手段不 能逆转 已坏死 的心肌 ,心脏移植 由 于费用 和排斥反应等问题也 不能得 到推广应 用。2 0世纪 9 0 年代 以来 ,干细胞技术 的出现与逐步成熟 ,给缺血性 心脏病治疗带来了新 的曙光 。
B MS C s 注射人急性心肌缺血大 鼠的缺血 区,发现 大 鼠的 心肌缺血 区 高度表 达 V E G F ,微 血管 密度增 加 ,心肌 梗 死面积减少 ,心功能改 善。盛 小刚口 等将转染 V E G F基
因的 B MS C s 移植 入心肌梗死兔模型的缺血心肌 ,明显改 善了兔心功能。 大量的实验研究得 出了类似 的结果 。B MS C s 移植能
心肌缺血 是指 各种 原 因引起 冠状 动脉 血流 量 降低 , 致使心肌氧等物质供 应不 足和代谢产 物清 除减少 的临床
方利君一 等发现 B r d U标记 的 B MS C s 移植后 聚集在 供体动物创面的小血管周 围,个别 血管内皮 细胞 呈 B r d U 阳性 ,表达血管 内皮细胞特异性标 志因子第 Ⅷ因子 。s i I — v a [ 1 【 l 等将 B MS C s 通 过局部 注 射移植 到慢 性犬 心肌 缺血 模 型的缺血 区,发现缺血 区血 管密度 提高 ,B MS C s表达
1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的概念及生物学特征
研究还 显 示 ,细 胞 因子 V E G F 、b F G F等 也 参 与 了 B MS C s向 E C 的定 向分化 ,因此有 学 者采 用 向 B MS C s 转染 V E G F 、b F G F基 因的方法 促进 B MS C s向 E C 的定 向分化 。Ma t s u mo t o R L “ 等将 转 染 人 V E G F - 1 6 5基 因 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 MSCs向心 肌 组 织 细胞 的分 化
日本 学 者 T r a S 道 骨 髓 间 充 质 干 细 胞 经 5 氮 胞 苷 e dNl a 1  ̄ 一 处 理 后 , 表 现 出 相 应 的 基 因并 可 调 整 分 化 为 可 自主 搏 动 的 可 心肌 细胞 。 显微 镜 阶 段 观 察 提 示 M S s 未 经 5 氮胞 苷 处 理 C在 一 前 呈 纤 维 细 胞 样 表 型 , 果 不 经 外 界 的刺 激 这 种 表 型 经 过 传 如 代 也将 继 续 保 持 ,一氮胞 苷 处 理 1 后 ,细 胞 的 外 形 逐 渐 改 5 周 变 , 3 %的 细胞 逐 渐 增 大 成 球 形 外 观 或 呈棒 状 , 约 0 2周 后 形 成
1 MS s的 生 物 学 特征 C
中 图分 类 号 R 4 . 51 6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6 92 0 )- 6 9 0 0 0 2 6 (0 8 6 0 6 -4
各 种 原 因 的心 肌 疾 病 和 导 致 心 脏 负 担 过 重 的 病 因均 可
直 接 或 间接 引起 心 肌 细 胞 变 性 坏 死 ,收 缩 与 舒 张 功 能 降 低 ,
骨髓 间 充 质 干 细胞 ( C ) 来 源 于 骨 髓 的具 有 多 项 分 MS s是
化 潜 能 的干 细 胞 , 内在 的 生物 学 特 性 使 之 成 为 心 肌 再 生 的 其
理想 种子 细 胞 , 此 人 们 已做 出 大 量 的 相 关 研 究 并 进 入 临 床 为
1 试 验 , 文 将近 期 的研 究 结 果 综 述 如 下 。 期 下
反 应 是肥 大而 非增 殖 ,意 味 着 心 肌 细 胞 一 旦 出现 坏 死 变 性 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是骨髓内存在的一类非造血干细胞,也称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

其在体内外具有支持和调控造血的作用,并且在体内可分布于多种组织和器官,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够向成骨系细胞、成纤维系细胞、网状细胞、脂肪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分化。

因此其在目前医学上难以攻克的一些疾病上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

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早在1867年,德国的病理学家Cohnheim在研究伤口愈合的过程中,提出骨髓中存在有向非造血系统分化的干细胞,并提出了骨髓具有造血以外的功能。

1869年,Goujon发现自体红骨髓异位移植后具有成骨作用。

1968年Friendenstein等才首先通过体外培养发现从骨髓中能分离出具有向多种间质细胞分化的祖细胞,当时他们称之为骨髓多能基质干细胞(marrow pluripotent stromal stem cells)。

1985年,Owen认为骨髓基质细胞系统是伴随造血干细胞系统生长的,可以自我更新并分化为各种间充质组织的细胞群,由此提出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的概念。

1999年,Pittenger Pittenger等利用梯度离心法,在骨髓中分离出成纤维样贴壁细胞,在体外不同分化条件的诱导下,可以形成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或脂肪细胞,并且克隆以后的细胞具有类似的分化特性,充分证明骨髓MSCs是多潜能干细胞。

鉴于它们最终都可以分化为间充质系统细胞,所以定义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2000年,Sanchez-Ramos用神经营养因子5及RTRA为诱导剂建立了体外诱导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培养体系。

2000年,Brazelton等和Mezey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证实小鼠BMSCs在脑内可分化为神经细胞,且体外扩增后可经尾静脉注射、骨髓移植、脑部直接注射等途径进入脑内可迁徙分布各个脑区,Mezey 等还在脑组织切片中发现了来源于BMSCs的神经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塞修复机制的研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塞修复机制的研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塞修复机制的研究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从成年个体的骨髓中分离所得的、具有分子及功能异质性的一类干细胞。

这些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骨细胞及支持造血的基质等。

本实验通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的研究来检验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同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时机及移植细胞的数量作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移植,骨髓一、基本情况描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范围性问题。

在过去的 10 年里,由于冠心病治疗学的长足发展,AMI 的死亡率下降接近 30%。

然而在美国,以心力衰竭作为主要或次要诊断的住院次数则由每年的 1700 万增加到 2600 万,每年死于心力衰竭的病人数达到 30万人。

统计资料显示:冠心病在心力衰竭病因中,占到了左心室收缩功能不良病人病因的 2/3。

同时,据我国 50 家医院的病例调查,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病的 20%,但死亡率却占到了 40%,提示该病的预后严重。

流行病学家预测:21 世纪,心血管疾病面临的发病高峰将是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由于血液动力学的介导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的作用,心室会发生重构,从而影响预后。

心室重构与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严重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是影响 AMI 近、远期预后的主要原因。

其中,左心室重构程度越严重,其预后也就越差,并最终可以导致 CHF 和死亡。

因此研究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机制与治疗对心肌梗死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区的心肌细胞死亡,自体的心肌细胞由于缺乏再生的能力导致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心室肌组织随后发生重构。

最后,重构的过程以梗死区内形成无收缩功能的纤维疤痕组织而告终。

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有效性研究

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有效性研究
1 2 方 法 . 1 2 1 干 细胞 的采集 、 离, C 的 制备 . . 分 MS s
通过形 成瘢 痕组 织来 修复 。传统 的药物 治疗 和经皮
移植组 2 9例 , 皮下 注射重组人 粒细 胞集落 刺激
冠状动脉成形术 ( T A 虽然 能够重建血运 , PC ) 改善 心肌缺 血提 高心 功能 , 但不 能从 根 本上 解决 心 肌细 胞 的丢失 问题 。细胞移 植 防治慢 性心力 衰竭 至今 已 开展 十余 年 了 , 管 最 初 医学 界 对 于这 种 治疗 方 法 尽 存在疑 义 , 是此 后 进 行 的许 多 大规 模 动 物 实验 和 但 部分 临床研究 结 果 显示 , 细胞 注 人可 以产 生新 生 心
第2 7卷
第1 期
甘肃科 技
Ga u S in e a d T c noo y ns c e c n e h lg
蹦 .7 2
^o 1 r .
2 1 年 1月 01
Jn 2 1 a . 0l
自体 骨 髓 间 充 质 细 胞 移 植 治 疗 冠 心 病 心 力 衰 竭 的 有 效 性 研 究
中图 分 类 号 : 5 1 6 14 . 1
根据 WH 的统 计 , 心 病 是 世 界 上 最 常 见 死 O 冠 亡原 因 之一 。冠心 病 引起 的慢 性 心力 衰 竭 , 院病 住 死率 占心 血管病 的 4 % , 0 人体 心脏 大约有 4 5 O一 O 亿个 心肌 细胞 , 当心 肌坏 死达 3 % ~ 0 0 4 %造 成 心力
所有 患 者均进行 多普 勒 超声 心动 图 、rn步 行 6i a
试 验检查 , Y A心功 能分级 , N H 以评价左 心室 收 缩舒

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血管上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血管上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血管上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来源于成年组织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等特性。

近年来,MSCs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MSCs能够促进血管新生和心肌修复,通过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分子,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同时,MSCs还能够释放胶原酶和酪氨酸蛋白酶等,降解心肌坏死组织,促进心肌再生。

临床研究表明,MSCs能够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和心肌再生,减少心脏病死亡率。

此外,MSCs还能够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心肌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虽然MSCs在心血管病治疗中具有很大潜力,但其应用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选择合适的来源、优化治疗方案等。

未来,通过多项研究探索,MSCs在心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自2001年骨髓干细胞被首次用于治疗心肌梗死以来,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已历经了10余年。

近年来,BMSC因其可塑性、遗传稳定性和免疫耐受性而成为用于心肌修复较为理想的细胞。

本文主要对BMSC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加以综述。

1 BMSC的特点
BMSC位于骨髓的基质,占骨髓有核干细胞的0.001%~0.01%,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及心肌细胞等。

BMSC的标志物主要为CD29和CD44,研究表明,BMSC具有可塑性、遗传稳定性和免疫耐受性,成为心肌修复的理想细胞。

2间充质干细胞的预处理
移植后细胞成活率较低是影响干细胞移植疗效的主要因素。

移植后约90%的干细胞发生细胞凋亡。

而细胞移植前的预处理可有效保护细胞,提高其抗缺血和缺氧的能力,提高移植后细胞存活率。

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缺血缺氧预处理。

此举可激活SDF-1a/CXCR4轴。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趋化因子,而且具有抑制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增加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率及增殖活性等作用。

其次,SDF-1预处理。

Liu[1]等通过免疫印迹和PCR技术证实,SDF-1预处理激活了Akt和Erk促生存信号通路,且上调了Bcl-2/Bax的比值。

3 BMSC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3.1 BMSC移植疗法的适应症目前主要有以下3种适应症,即:急性心肌梗死,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

3.1.1急性心肌梗死众多实验研究证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减少梗死面积、保藏收缩功能以及缓解左心室重构方面均起到有利作用。

而生物材料可作为干细胞的支架,也可用作移植干细胞临时的黏附基质。

CUI等[2]将自聚肽纳米纤维支架用于承载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移植,结果表明此法有利于移植细胞在受损心肌内的存活和向功能性心肌的分化,并促进心功能恢复,其疗效优于单纯干细胞移植。

3.1.2缺血性心肌病有关研究表明,治疗的最佳时间为心肌梗死发病后1个月。

然而,最佳治疗时间的确定仍需进一步的临床证据。

3.1.3扩张型心肌病先前的临床前研究证实,干细胞移植疗法在动物的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模型中有显著的作用。

临床上应用干细胞移植疗法治疗重度扩张
型心肌病患者,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3.2治疗时机的選择Zhao[3]等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心肌梗死后1
d、1 w、2 w及4 w经冠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4 w后观察发现2 w组心功能改善最明显,1 w组其次,故认为心肌梗死后1~2 w进行干细胞移植得益最大。

Jiang[4]等则在1 h、1 w、2 w直接将间质干细胞注射到梗死相关区域,4 w 后观察发现1 w组心功能改善最明显,认为心梗后1 w进行干细胞移植效果最佳。

关于移植的最佳时机,目前仍存在争议,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3.3基因重组联合干细胞移植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基因重组技术联合BMSC移植治疗,以减少移植后干细胞量的减损。

Akt基因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对象。

作为一种抗细胞凋亡基因,Akt的表达有利于维持间质干细胞在移植早期缺氧缺血微环境下的活力。

4伦理问题及安全性问题
干细胞疗法虽然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疗法,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先前的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短期内不增加主要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远期的安全性尚未有定论。

Lalu[5]等对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法的36个临床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表明除了短暂发热外,未发现其他明显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另有研究发现,多能干细胞移植可能增加心脏肿瘤发生的风险,注入未经提纯的骨髓干细胞有可能导致心肌钙化甚至分化形成成骨细胞,但尚未见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导致心脏肿瘤形成的报道。

5前景与展望
虽然众多研究证明了BMSC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但是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BMSC移植的方式有多种,各种方式的优缺点及采用什么方式,包括移植的最佳时间仍需进一步研究。

其次,BMSC的移植后存活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预处理技术有待改进。

最后,BMSC移植疗法的短、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大量研究和临床数据来证实。

另外,一些联合治疗方面的进展也值得关注。

Williams[6]等认为,将心肌干细胞和BMSC联合应用治疗心肌梗死,比起单独治疗有更好的效果,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而言之,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和理论研究的深入,BMSC移植有望成为治疗包括心肌梗死、慢性缺血性心衰、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在内的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Liu,X.,Duan,B.,Cheng,Z. et al. SDF-1/CXCR4 axis modulate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apoptosis,migration and cytokine secretion. Protein Cell,2011,2(10):845-854.
[2]崔晓军,谭玉珍,谢华,等.自聚肽纳米纤维支架承载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04):303-307+399.
[3]赵嫣,葛均波,张少衡,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最佳时间段的选择[J].中国临床医学,2005,(02):192-195.
[4]Jiang,C. Y.,Gui,C.,He,A. N,et al. Optimal time for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ra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Zhejiang Univ Sci B,2008,9(8):630-637.
[5]Lalu,M. M.,McIntyre,L.,Pugliese,C,et al. Safety of cell therapy with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SafeCell):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J].PLoS One,2012,7(10):e47559.
[6]Williams,A. R.,Hatzistergos,K. E.,Addicott,B,et al. Enhanced effect of combining human cardiac stem cells an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 reduce infarct size and to restore cardiac func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2013,127(2):213-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