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能生血
《中药综合》知识点:气与血的关系
![《中药综合》知识点:气与血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68bfbc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4e.png)
《中药综合》知识点:气与血的关系《中药综合》知识点:气与血的关系为了帮助广大的考生备战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店铺特为大家汇总了执业药师《中药综合》知识点——气与血的关系,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并在此预祝您顺利通过考试!气与血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源于水谷精微,经肺、脾、肾等脏器的功能活动而化生。
气属阳,以推动、温煦功能为主;血属阴,以营养、滋润功能为主。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化生过程,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
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
从摄人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另外,精可以转化为血,亦需气的作用,因此说,气能生血。
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
故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补气药物以提高疗效,就是"气能生血"理论在临床的具体应用。
(2)气能行血血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
由此可见,血是在心、肺、肝三脏之气的协同作用下,运行不息,而流布于全身。
故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降气、理气或补气等药物。
(3)气能摄血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出脉外。
如果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可以导致各种出血病证,称为"气不摄血"。
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以达止血的目的。
2.血为气之母脾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为以充分的营养,概括为血能载气和血能生气。
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方能存在于体内,气不能离开血液而自行存在。
如果气失去依附,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
因此,血虚者,可以进一步引起气虚;血脱者,气亦随脱。
【推荐】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推荐】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bf0e4ed4693daef5ef73d7d.png)
【推荐】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精与气的关系(1)精气互化: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互相资生,互相依存。
如肾精和肾气互生互化,合称为肾中精气。
若肾精不足,则肾气虚损;反之,肾气不足,又可使肾精亏虚,最终导致肾中精气不足。
(2)气可摄精: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精的无故流失。
如肾气不足,固摄失职,则可导致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症。
2.精与血的关系精血可以互化,精得血而能充,血得精而能旺,两者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病理情况下,精亏则血少,血虚则精衰,最终导致精血亏虚的病证。
3.气与血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故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化为营气和津液,最后营气和津液转化为血液,整个过程都是气运动的结果,所以气旺则血旺,气虚则血少,故临床上常见气血两虚之证。
治疗血虚证时,常配合补气药,使气旺则血生。
2)气能行血:指气对血液的运行起着推动的作用,即气行则血行。
若气虚血行无力,或气滞血行不畅,均可导致瘀血内阻。
故而在治疗瘀血内停的病证时,常在活血药中配伍行气药,使气帅血行。
3)气能摄血:指气统摄血液,使之循行于脉管内,而不溢出脉外的作用。
气的这种作用是通过脾主统血的作用来实现的。
若脾气虚弱不能固摄血液,可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月经量多或崩漏等出血的表现。
故临床上治疗气虚出血证时,常采用补气摄血之法。
(2)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即血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才能运行全身。
若气失去对血的依附,则漂浮无根而外脱。
故大失血时,常见气随血脱的表现,治宜益气固脱。
2)血能养气:指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气得到不断的补充。
故血虚气亦虚,治以养血益气。
4.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具体表现为。
(1)气能生津:是指气是津液的生成和输布的动力。
气血的关系:
![气血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c4bc5e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5.png)
气血的关系:
气为血率,包含着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一是指气化是血液生化的动力。
从摄入的饮食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再转化成赤色的血,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化,而气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
二指的是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材料,主要指的是营气。
2、气能行血:指的是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
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来推动血液运行。
3、气能摄血:即气对血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环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
气摄血,实际上是脾统血的作用。
作课《气与血的关系》
![作课《气与血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8559df09b89680203d825e6.png)
石鹏飞
知识回顾
人体内具有很强活力的,不断运行着的,极细微 的颗粒。 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 运行在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 营气和津液。
濡养全身,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新授
1. 气能生血(合作探究)
机理:气是血液化生的动力, 气是血液化生的原料。 营气参与 生理:气充则血液充足。 病理: 气虚则血虚。 治疗: 补气生血。
巩固新知
课堂练习题:
1.治疗血虚症常在补血药中配补气的药物,机理是 ( A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2.气逆导致吐血的生理学基础是 ( B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3.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的方法,其机理是 ( C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4.治疗血瘀症时,常配行气的药物机理是 ( B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气化作用
2.气能行血 心 、肺、 肝 机理:气直接推动血行。 气通过促进脏腑功能而推动血行。 生理:气行则血行 病理:气虚、气滞则血瘀,气逆、气 陷可出血 治疗:补气、理气、降气、升提
3.气能摄血
脾的生理 功能
机理: 血液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 的固摄作用。 生理:气摄血,防止血液溢出脉外。 病理:气不摄血则出血 治疗:补气摄血
课后作业:
一、巩固学习气与血的关系。 二、预习气与津的关系。
气、血、津液、精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精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a7d446348d7c1c708a1451a.png)
综上所述,气与血,一阴一阳,互相维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守。“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不居集》)。若血气不和,则百病丛生。气功网健身社区
二、气与精的关系
(一)气对精的作用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精依气生,气化为精。精之生成源于气,精之生理功能赖于气之推动和激发。如肾精之秘藏,赖元气固护于外。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走。元气亏损,肾失封藏,每见失精之害。“精乃气之子”,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充足,则神自旺。气功,健身,养生
!
. 生2?.
(一)血对精的作用∷ 气功爱好者的网上家园!
“夫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经水”(《赤水玄珠·调经门》)。“精者,血之精微所成”(《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血液流于肾中,与肾精化合而成为肾所藏之精。由于血能生精,血旺则精充,血亏则精衰。临。床上每见血虚之候往往有肾精亏损之征。气功网健身社区
(二)精对血的作用
“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生气通天论》)。由此可见,精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精足则血足,所以肾精亏损可导致血虚。目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补肾填精之法而获效。以补肾为主治疗血虚,就是以精可化血为理论依据的。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6518a5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6.png)
气与血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是人体内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它们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为血之帅。
气在人体内的作用非常广泛,其中之一就是促进血液循环。
气的活动能够推动血液循环,在血液运输、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血生于气。
气的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形成,为血液的生成提供动力。
另外,气也能够促进血液代谢,防止血液凝结过度,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
3. 气化血。
中医认为,气能够将水谷精华和所摄取的氧气等营养物质送达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为身体提供营养和能量。
同时,也能帮助血液将这些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满足身体的需求。
4. 气循经络。
气和经络是密不可分的,经络为气血的通道,将气血通过脉络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气的活动能够促进经络的畅通,保证气血的正常循环。
总之,气和血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派生的关系,两者的平衡关系非常重要。
如果气机不顺畅或者血量不足,可能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或者加重。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气和血的平衡是很重要的,应该采用针灸、中药等多种治疗方法,调节气血运行平衡,维持身体健康。
中医中“气”与“血”的关系
![中医中“气”与“血”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2e7649490c69ec3d5bb75e9.png)
血是人体的生命之源,但是中医和西医中关于血的概念是不同的,而且在中医中气血是相连的,他们之间有哪些关系呢?中西医分析“血”的概念西医认为血是由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及其他蛋白质、电解质所组成的。
血之所以是红色,是由于红血球中含有血红蛋白,而铁元素是血红蛋白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因此补血就要补铁。
经过科学测定,每100克干红枣的含铁量平均只有2毫克,因此从西医角度来看,红枣没有多少补血价值。
中医也认为“血”是一种运行在血管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
不同的是,中医中常常将“气”与“血”并称,认为血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在脾胃中运化的水谷精气。
脾胃在血的生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有“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的说法。
而红枣可以健脾养胃,促进血的生成,自然就可以起到补气血的效果了。
民间常说的红枣补血,准确来说,指的应该是补“气血”。
中西医专家谈血的作用谈到血的作用,首先要说说血是怎么运行的。
血形成之后,贮藏在肝中,称为“肝藏血”,再通过心的推动,流动于全身脉中,称为“心主血脉”,脾能控制血的运行,防止血溢出脉外,称为“脾统血”。
血就这样循环往复地运行在脉中,营养和滋润着全身,使得人脸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毛发光滑亮泽,显得有精神。
如果血不足,亏虚太多,就会“血虚”,人就容易面色苍白,嘴唇、指甲的颜色暗淡、头晕眼花、失眠乏力。
这时,就需要用四物汤、人参养荣汤等来补血。
如果血运行得不流畅,受到阻碍,就容易“血瘀”。
局部的血瘀会出现肿胀、针刺般的疼痛,全身性的则会脸色发黑发暗,舌头发紫或有黑色的斑点,皮肤像鱼鳞一样,呈现出褐色,粗糙、干燥。
要改善这种状况,就得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
如果血受到热毒入侵,运行速度过快,就会发生“血热”,出现皮肤潮红、手脚心发热、心烦意乱甚至局部出血的症状。
这时就需要分析引起血热的具体原因,根据个人体质辨证后清热止血。
中医中气与血的关系气和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常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来概括两者间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中医气血学说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中医气血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954431e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df.png)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中医气血学说展开全文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营养人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宜充足协调、运行正常。
若因某些原因,可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频率加快,工作压力、精神压力等增大,气血虚弱、气血失调及亚健康状态的病症时常出现,特别是女性,加上特有的生理特点,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以及更年期的影响,更容易出现气血失常的表现。
只有气血旺盛,才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
健康是财富的根本,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做到未病早防,有病早治。
气和血关系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气血不足,用补法;气血失调,用治法。
因此仅仅补是不够的,必须补气结合,调根治本。
下面就气虚、血虚、气血俱虚,气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及现研究进展,进一步阐述,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帮助。
气血病的证候,一方面为气血亏虚,主要有气虚、血虚,属虚证的范畴;一方面为气血运行失常,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一般属实证的范畴。
临床尚有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脱等证,一般是气、血虚特殊表现;所谓气逆、气闭,一般属气滞范畴;所谓血热、血寒、实际即血分的热证、寒证。
一、气虚类证气虚类证包括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
气虚证是指元(真)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气虚证见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短,神疲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等。
气虚证的形成,常由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而使元气耗损;或因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失调,而使元气生成匮乏;或因年老体弱,脏腑机能衰退而元气自衰等导致。
由于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出现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气虚不能上荣,则头晕目眩;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肤表,故为自汗:“劳则气耗”,所以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营气虚不能上承于舌,故舌淡嫩;气虚鼓动血行之力不足,故脉象虚弱。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83b0a1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1c.png)
津液 水谷精微 脾胃 气推动和激发
生理、病理及治疗
脾胃气健旺,化生有力 脾胃气虚弱,化生无力
津液充足 补气生津
津液不足
(二)气能行津
含义:气是津液在体内输布运行的动力。
脾的散精转输
肺的宣发肃降
肾中精气蒸腾气化
肝的疏泄
病理及治疗
气虚 气滞
补气以利水 水停,“气不行水” 行气以利水
(三)气能摄津
含义:气的固摄作用控制津液的排泄。 脾、胃、心、肺脏腑之气的直接参与
气为血之帅
生血
气
行血
摄血
血为气之母
血
养气 载气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生血之气,荣气也。荣盛即血盛”
营气直接参与血的生成 气及其气化功能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脾、胃、心、肺脏腑之气的直接参与
含义 表现
气充盛则血液充足 气虚亏则血虚
治疗
配合补气治疗血虚。
《温病条辩》:“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
含义:血和津液在全身循环,输布过程中,津与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
含义:气的运行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会漂浮失
津液 水谷精微 脾胃 气推动和激发
肝的疏泄
散而无所归。
津盛则气有所归,津盛则气盛
气存于血中,依 含义: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
含义:津与血都是由中焦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生成。 气充盛则血液充足
含义
1、机体对气需求时,血中清气和营气释放 2、血营养着器官,使化气的功能更活跃
病理及治疗 血虚,气失去充养
气虚 养血益气
2.血能载气
肾中先天之精
化为元气
含 义 脾气虚,无力固摄血液
《温病条辩》:“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https://img.taocdn.com/s3/m/7312d770783e0912a2162a4a.png)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
具体地说,即是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一一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
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二、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宜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
因此,气虚则推动无力、气滞则血行不利、血行迟缓而形成血瘀,甚则阻滞于脉络,结成瘀血。
气机逆乱,血行亦随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逆乱。
三、气能摄血摄血,是气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
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症,即是“气不摄血”。
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中医五脏六腑指的是什么五脏六腑指的是什么中医核心理论是关于五脏六腑的。
所谓五脏,是肝、心、脾、肺、肾的总称;而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五脏功能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
心:心为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主神明。
心主血脉,藏神,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包络:亦称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围的一层衣膜,膜上分布着明显的脉络。
护卫心脏,传导心主的命令。
肝:肝藏血。
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
肝主筋,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与胆相为表里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与胃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
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https://img.taocdn.com/s3/m/b2501a0876c66137ee0619af.png)
开方
药方:四物汤:当归 、熟地、川芎、白芍 当归补血汤:黄耆、当归 二至丸合方:女贞子 、旱莲草
• 以上药物加水300ml浸泡20分钟,文火煎20分 钟,煎取150ml药液,三煎混合在一起,分三次 温服。每日一剂。 • 慎•
生理&病理
脏腑气化生血
生理—气是生成血液的动力 营气化血
病理—气虚则化生血液功能减弱—血虚
病理表现:气短乏力、面色无华、头晕 目眩、心悸怔忡 • 治疗: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 • “有形之血不能独生,无形之气可助其 生”
•
•
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
气 血
病例
刘某 女 20岁 主诉:月经紊乱 病史:患者8岁时月经初潮,但随后月经1月 两至,并淋漓不断,行经持续数月,曾服中药调 理无效。1年前患者行经时血如崩下,伴心悸、气 短、汗出、头昏,即去住院经“输血”及“人工 周期”治疗出血方止。其后月经仍然提前,持续 数月,量甚多。治月经前,色先淡红,继而鲜红, 有块、量甚多、腰痛、乏力、头昏、乳房不胀, 大便日一行,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例分析
• •
面色苍白,形体虚胖,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出 血。双肺呼吸音清晰,心脏未闻及杂音。腹软,全腹均无 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 诊断:气血两虚 • 治疗意见:患者经不淋漓而量多,“急则治其标”, 因为,“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急当所固”,先以 “塞流”,补气以止血。患者年仅21,肾气未充盛,肝肾 不足,故补肝肾,调冲任,肝肾实,冲任调,气血充,则 月子以时下。
治月经前色先淡红继而鲜红有块量甚多腰痛乏力头昏乳房不胀面色苍白形体虚胖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出血
气 能 生 血
气能生血
• 含义: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脏腑气推动激发使营气、津液和肾精化生 转化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4c6791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b.png)
气与血的关系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血是在脉管中运行的红色而粘稠的液态样物质。
但二者均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因此,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气与血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
概况说来即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一、气为血帅“气为血帅”是指气对血的生成、推动和统摄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这一理论在临床血分病证的治疗上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疗血虑气已成为辨证论治实践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历代中医、中兽医方书中的很多方剂,均可佐证这一理论。
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从血液的组成来看,血就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是血液的主要成分,而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化生血液,如《灵枢·邪客》在论述营气化生血液的功能时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由此可见,只要津液存在,有营气即会有血液。
营气盛则血液旺,营气能生血。
二是从血液的生成过程来看,营气和血液的生成依赖于某些脏腑的气化作用。
均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
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再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然后转化为赤色的血液。
上述这些转化过程,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则脏腑的功能活动亦强,化生血液的功能也旺盛,故而血充。
气虚,则脏腑功能活动低下,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弱,从而导致血虚。
因此,临床上在治疗血虚的病证时,常配合应用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
如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谢鸣对中医补血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方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除了补血药外,余下首选的药物就是补气药了,且补血、补气之药常配伍应用,使用频率排列在前的是当归、白芍、甘草、人参、熟地、黄芪、生地、党参等25味。
同时,这25味药物,即可组成四君子汤、四物汤、芍药甘草汤等结构简洁而卓有疗效的调补五脏气血等方面的经典名方,这些方剂则常是补血法内容中的重要部分。
气对血液生成的作用
![气对血液生成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429bd9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1e.png)
气对血液生成的作用首先,气是血的营养源。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
脾腑运化后,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输布全身。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气的作用十分重要。
气的生化作用使得营养物质得以转化为真正的生命物质,进而与血液结合,供给全身各组织和器官。
其次,气对血液的循环起到推动作用。
中医认为气化血行,气血行于经络,未病有柔,病则表里不通。
气的运行对于血液的循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行推动血液的流动,津液和气血在体内的输布顺畅,保证了全身组织器官的正常代谢和生理活动,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此外,气的运行也对心脏血液生成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气的上行下注具有一定的循环规律,呼吸由上呼吸道的气流引起,刺激胸腔和腹腔膈肌收缩,气流在肺部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通过气道进入体内后,气流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输送至全身组织,同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因此,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是维持心脏和全身血液生成的重要环节。
气的运行与心脏的跳动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了人体的生命活动。
最后,气的运行还与肝脏血液生成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疏泄气机,调畅血脉。
气的运行对于气血的疏泄有着重要的作用。
肝脏通过气的运行,调节气血的疏泄,保持气血的正常循环。
肝脏在血液生成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在肝脏中,气的运行能够促进血液生成的平衡。
总之,气对血液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气是血的营养源,气的生化作用使得脾脏运化精微为气血;气的运行推动血液的循环,保证血液的输布畅通;气的运行与心脏的血液生成密切相关,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维持了心脏和全身血液生成的正常;气的运行与肝脏的血液生成有关,调节气血的疏泄。
因此,保持气的运行畅通是维持血液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强调气的调养,通过调节气的运行,保持血液生成的平衡和健康,对人体的整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气与血的关系名词解释
![气与血的关系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d52ef0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d.png)
气与血的关系名词解释
1. 气和血啊,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好伙伴!比如说你跑步后气喘吁吁,这时候是不是感觉没力气了?这就是气在推动血的运行呀!气能生血,就像妈妈照顾孩子一样,让血不断产生呢!
2. 嘿,气与血的关系那可重要啦!想想看,当你脸色苍白没精神的时候,是不是气血出问题啦?血为气之母,血就像温暖的家,气在这个家里才能安稳呢!
3. 气和血呀,简直就是形影不离!你看那些活力满满的人,他们的气血肯定很通畅呀!气能行血,就如同汽车的发动机,推动着血液在身体里欢快地流动呢!
4. 哇塞,气与血的关系真的很神奇呢!就像划船,气是那个用力划船的人,血就是船,带着我们在身体这条河里前行呀!气能摄血,防止血液乱跑哦!
5. 哎呀呀,气和血可不能分开呀!你要是熬夜后头晕,那就是气血失调啦!血能载气,就好像车拉着货物一样,带着气一起呢!
6. 气与血的关系,那可真是妙不可言!好比跳舞的两个人,相互配合得超好!气为血帅,气就像个指挥官,指挥着血该往哪儿去呢!
7. 嘿哟,想想气和血的关系,不就像放风筝吗?气是那根线,血就是风筝呀!血能养气,给气提供滋养呢!
8. 哇哦,气与血,那可是紧密相连的呀!你要是贫血了,是不是也感觉没力气呀?气和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呢,就像好朋友手牵手!
9. 哎呀,气和血的关系真的要好好理解呀!就像一套组合拳,配合好了威力无穷!气能固摄血液,让血乖乖待在该在的地方呢!
10. 气与血的关系呀,太重要啦!简直就是我们身体里的宝贝呀!没有它们的良好配合,我们怎么能健康有活力呢?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怎么能高飞呢!
我的观点结论:气与血的关系极为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我们一定要好好呵护它们,让我们的身体充满活力与健康!。
关于血和气的关系
![关于血和气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921660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c.png)
关于血和气的关系前两天说了气与血的概念和生成来源。
小结一下:(1)气和血相同的地方是:两者都是由两部分所组成,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后天的。
(2)两者不同的地方是:气主要直接来源于脾胃、肺、肾三个脏器,血主要直接来源于肝心脾肺肾五大脏器。
(3)维持好人体自身气血的最佳状态的最简单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即:不糟蹋自己、吃好饭、睡好觉、科学合理的运动好。
下面讲一下“气和血”的关系。
【1】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两个最重要的可以运动的物质:一个是看不见的气,一个是看得见的血。
两者相互作用、互相为生,谁都离不开谁。
气离开了血就无法生存,血离开了气也难以为继。
这是一阴一阳最典型的关系。
正如放风筝,高高飞起的风筝就是“阳、气”,在地下面放风筝的设施和人就是“阴、血”。
离开了人、设施、线,即离开了风筝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放风筝这场游戏就会夭折。
中医把气和血就总结为这样一种关系。
【2】这种关系是: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身体内的血液,没有气就不可能行进;身体中的气,没有血也就没有生存的基础。
从气对血的作用方面看: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虚、气滞则血瘀、气陷则血下、气逆则血乱、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
因此中医有:“治血必调气,气和则血宁”的说法。
同样的,血对气的作用是:血为气之母,血如果有病或者不健康的话,气必然受到影响。
血就类似于放风筝的线,没有血,气这个风筝就会漂浮不定,无所归附,散而不收。
【3】总之,两者的关系是:气病血必病,血病气必伤。
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医在治疗有关血与气的疾病的时候,就不会就血说血就气论气,而是治气也从治血入手,治血还从治气发端。
比如,对于脑梗阻的病人,看似血堵住了血管,中医认为是由于气不足而无力推动血液的正常流动而堵塞,所以,医治的思路不仅仅是化瘀血,而是使用“行气、化瘀”同时并进的疗法。
比如有一剂名方叫《补阳还五汤》,就是主要治疗气虚血瘀导致的脑中风疾病,包括有语言謇色、口角流涎等症状。
【4】中医治疗气血疾病的总体原则是,比如:气虚不能行血的时候,就补气行血;气滞血瘀的时候,则行气活血;气逆吐血的时候,则降气止血。
气对血液生成的作用
![气对血液生成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cad754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3.png)
对血液生成的作用
血的生成与脾脏、肝脏以及心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如脾是身体内气血生化的源头,脾主运化(脾具有消化饮食、吸收食物精微和水液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将人体所摄入的水谷运化和吸收后,化生为气血来滋养身体。
在中医上来讲,脾是身体内气血生化的源头,脾主运化,将人体所摄入的水谷运化和吸收后,化生为气血来滋养身体。
因此,脾脏与血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
肝起到藏血的作用,肝脏将身体内血液贮藏才不至于将血液流失。
因此,肝脏对血液的生成、调理以及储存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另外,肝脏功能的好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脾脏,进而也会对血的生成造成影响。
此外,在中医上也讲心主血脉,心脏的功能好坏也决定着体内血脉的功能。
若血脉的功能异常,血液可能会溢出血脉之外,造成离经之血,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脾生血。
因此,血的生成与心脏也有一定关系。
中医学关于“血与气的关系”
![中医学关于“血与气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1304f0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9.png)
中医学关于“血与气的关系”
气属阳,无形而主动,具有温煦、推动、固摄、气化等作用;血属阴,有形而主静,具有滋润、濡养等作用。
气与血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指气对血有化生、推动、统摄等作用,具体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
指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
2.气能行血。
指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
气行则血行,血液必须依赖气的推动才能运行不息,流布至全身。
3.气能摄血。
指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中。
二、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指血为气的物质基础,并作用气运动的载体,具有表现为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1.血能养气。
指血对气具有化生作用。
气的生成离不开血液的化生和濡养。
2.血能载气。
指血液是气的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表现:气短乏力、面色无华、头晕 目眩、心悸怔忡 • 治疗: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 • “有形之血不能独生,无形之气可助其 生”
•
•
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
气 血
病例
刘某 女 20岁 主诉:月经紊乱 病史:患者8岁时月经初潮,但随后月经1月 两至,并淋漓不断,行经持续数月,曾服中药调 理无效。1年前患者行经时血如崩下,伴心悸、气 短、汗出、头昏,即去住院经“输血”及“人工 周期”治疗出血方止。其后月经仍然提前,持续 数月,量甚多。治月经前,色先淡红,继而鲜红, 有块、量甚多、腰痛、乏力、头昏、乳房不胀, 大便日一行,舌淡,苔白,脉沉细。
开方
药方:四物汤:当归 、熟地、川芎、白芍 当归补血汤:黄耆、当归 二至丸合方:女贞子 、旱莲草
• 以上药物加水300ml浸泡20分钟,文火煎20分 钟,煎取150ml药液,三煎混合在一起,分三次 温服。每日一剂。 • 慎风寒,忌生冷、油腻,畅情志。
病例分析
• •
面色苍白,形体虚胖,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出 血。双肺呼吸音清晰,心脏未闻及杂音。腹软,全腹均无 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 诊断:气血两虚 • 治疗意见:患者经不淋漓而量多,“急则治其标”, 因为,“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急当所固”,先以 “塞流”,补气以止血。患者年仅21,肾气未充盛,肝肾 不足,故补肝肾,调冲任,肝肾实,冲任调,气血充,则 月子以时下。
气 能 生 血
气能生血
• 含义: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脏腑气推动激发使营气、津液和肾精化生 转化
血液的组成:营气是血液的主要成分
具体 体现 既营气进入脉中能化生血液源自血液的生成过程:依赖于脏腑的气化作用
• • • 气能生血 •
•
生理&病理
脏腑气化生血
生理—气是生成血液的动力 营气化血
病理—气虚则化生血液功能减弱—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