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案例及评析
人教新课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及反思
人教新课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倍数的概念,对于判断一个数是否是某个数的倍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可能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3的倍数的特征的发现和理解。
2.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生动的例题和练习题。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练习题、卡片等。
3.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用于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3的倍数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讨论,发现和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背景介绍】【案例描述】在五年级的一个数学课堂上,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十进制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设计了以下案例。
案例一:十位数运算小明和小红在做一道类似的数学题目:“64–39=?”。
小明很快得到了答案:25、但是小红却用了很长时间才计算出答案。
案例二:个位数运算小明又提出了一个除了个位数的加法问题:“在个位数的运算中,我们一直在个位数的后面补0,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红思考了一会儿后回答道:“因为如果不补0,我们就无法通过运算得到正确的答案。
”【案例分析】案例一中,小明和小红对于同样的问题,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小明能够很快地得到答案,说明他对于十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理解深入,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
而小红花费了较长的时间计算,说明她对于十位数的运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
在案例二中,小明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小红的思考。
小红正确地指出了在个位数的运算中,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需要在后面补0。
这对于小红来说是一种经验总结,但是她还没有深入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意义。
【教学启示】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教学启示。
1.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他们深入理解数学运算方法背后的原理和意义。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对十进制的加法和减法有较好理解和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和运算;对于对这一部分知识理解较浅的学生,我们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让他们逐渐掌握运算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和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教授五年级数学中的十进制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总结和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范文(精选3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范文(精选3篇)案例分析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类型, 考察的是高层次的认知目标。
它不仅能考察考生了解学问的程度, 而且能考察考生理解、运用学问的实力, 更重要的是它能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实力。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范文(精选3篇),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1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老师不行避开的要常常思索:自己的教化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应当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 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 吸引学生的留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主动思索发觉题目特征, 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
教化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心情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须要, 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对于多数学生而言, 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 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 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 明显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须要。
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 应当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化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使学生成为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些要求充分说明白德育教化在我们教化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需重视德育教化。
所以数学老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学问, 培育逻辑思维实力和运算实力以外, 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化。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溢智能, 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美丽的品质。
”但是, 作为一名教化工作者, 在听到一些学校优秀老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觉, 有些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 有喧宾夺主之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10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教材分析《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
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
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
”“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1、认识圆柱的表面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
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案例及评析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案例及评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及评析教学内容第十册数学P72—74最小公倍数教学目的1、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求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判断、推理、分析能力。
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3、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步骤一、再现原有知识结构1、用短除法求30与45的最大公约数独立完成,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师提问: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评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实实在在,利于学生再现原有知识结构,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做好了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研究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2、明确意义师:你认为什么是最小公倍数?生1:两个数公有的最小的倍数。
师:说的很好,你很会扩写。
(生笑)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3:公倍数可以是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数公有的倍数。
我认为应改成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太好了,谁能再说一遍。
生说完师出示,齐读。
(评析:有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基础,学生很容易通过迁移实现对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的自主建构。
因此教师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完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探讨求法出示:求4与5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认为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生1:用短除法。
(师板书:短除法)师:oh,你会吗?(生摇头。
受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的影响,直觉让他有此想法。
这种直觉思维值得呵护。
)暂时不会不要紧,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研究。
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但我暂时没想出来。
(师板书:分解质因数)生3:,他们俩的方法太麻烦,我觉得把两个数直接相乘就行了。
(师板书:直接相乘)其余学生露出惊奇与赞同的表情。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本文将对一节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该教学案例的优点和改进之处,以期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教学案例描述本教学案例是在一所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上展开的,主题为"四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能够理解四位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运用所学的算法正确计算,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案例分析1. 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设计合理,通过将难度逐渐升级的题目编排在一起,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四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同时,教师注意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和巩固环节,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2.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清晰明了,分为导入、新知讲解、练习、作业布置等环节。
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新知讲解环节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运算规则;练习环节通过个人练习和小组合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业布置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3. 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案例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示范法、合作学习等。
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学资源教学案例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投影仪、教学PPT等。
这些资源能够直观地呈现问题和解题过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抽象能力。
三、教学案例评价1. 教学效果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观察和评价,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积极,能够准确运用四位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解决各类计算问题。
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学习兴趣教学案例在设计中注重了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通过游戏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参与其中。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喜爱程度。
3. 个性化教学教学案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组合作和个人练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和巩固,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五年级数学下册《古老的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数学表述能力。
4.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创新思维。
5.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掌握解决方程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培养他们客观评价他人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古代数学家求解方程的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方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分享解题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方程问题。
(四)总结归纳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总结解古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强调解方程时应注意的问题,如检验解的正确性、简化计算过程等。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方程问题时的心得体会,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5.反思与评价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通过课后反思、课堂分享、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认知,培养他们客观评价他人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2.介绍代入法、消元法等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具体例题进行演示,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步骤。
3.讲解方程的解的概念,强调解的意义,并通过实例巩固学生对解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案设计设计说明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生汇报)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学习的实践案例分析
五年级下册数学学习的实践案例分析在五年级下册数学学习的实践案例分析中,我将分享一个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实际经验,并探讨其中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
这个案例分析旨在了解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并探讨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
在这个实践案例中,我观察了一个名叫小明的学生。
小明是五年级的学生,他在数学学习上一直表现平均水平,但在最近几个月的考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通过与小明交流和观察,我发现了他的数学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小明在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方面存在困难。
他经常因为无法理解问题的要求或解题方法而感到困惑。
例如,在计算几何问题中,他常常无法正确地计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这会影响他在考试中的得分。
其次,小明在数学习题中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应用。
他通常只完成教科书上的习题,而不尝试解决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这种缺乏实践和应用的习惯限制了他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帮助小明克服这些困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我意识到小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存在困惑,因此我加强了对基础概念的教学和巩固。
我为他提供了更多的例子和练习,以确保他能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和应用。
其次,我设计了一些实践性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小明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例如,我给他提供了一些与周围环境和生活经验相关的数学问题,鼓励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可以增强他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互助学习。
我组织了小组活动,让小明与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和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小明能够从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获得启发和帮助,进一步提高他的数学学习能力。
在实施上述教学方法和策略后,小明的数学学习逐渐取得了进步。
他在理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他的考试成绩也有所提高。
通过实践与应用的任务,他不仅能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还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的再评价与改善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的再评价与改善教学背景与目标:本节课为五年级数学课,教学内容为乘法的应用。
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技巧。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情境引入,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乘法应用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活动一:情境引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应用,我选择了一个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进行引入。
我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张图片,上面有一排连续的苹果树,每棵树上有几个苹果。
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如果每棵树上的苹果数量都是一样的,那么如何通过乘法快速算出总共有多少个苹果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供一些辅助问题,我让学生逐步认识到乘法可以用来解决苹果数量的问题。
教学活动二:启发思考在学生理解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后,我希望通过一个思维导图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巩固他们对乘法应用的理解。
我将一张思维导图分发给每个学生,在导图的中心写上“乘法应用”,然后让他们思考并记录下他们所知道的与乘法应用相关的例子。
接下来,学生们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与同桌分享,并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进一步拓展他们对乘法应用的认识。
教学活动三:巩固练习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应用的解题方法,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例如:“小明每天早上骑自行车上学,他用了15分钟。
如果他每天都骑自行车上学,一个学期共有80个上学日,那么他用了多少时间上学呢?”通过这些练习题的解答,学生们能够进一步理解乘法应用的实际意义,并能够熟练运用乘法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与改善:在对本节课进行再评价后,我发现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情境引入部分可能有些孩子对于苹果数量的观察不够仔细,导致他们不能准确回答问题。
我认为可以在引入时更加明确地提醒学生观察苹果数量,并让他们逐个计算,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乘法的应用。
其次,我意识到启发思考部分的时间可能不够充分。
尽管学生们能够列举出一些乘法应用的例子,但我认为他们并没有完全理解乘法应用的广泛性和实际意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模板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模板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202X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202X模板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视察、料想、验证、知道并掌控3的倍数的特点。
2.引导学生学会判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定、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知道并掌控3的倍数的特点。
【复习导入】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点,5的倍数的特点。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324 153 345 2460 986 756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控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点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点。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点。
【新课讲授】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3×4=12 3×5=15 3×6=183×7=21 3×8=24 3×9=273×10=30……视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点?能不能只看个位就可以判定呢?(不能)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12→21 15→51 18→81 24→42 27→72教师:我们发觉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210 54 216 129 9231 9876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五年级作为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数学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数学素养。
本案例以某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探讨如何提高五年级数学教育质量。
二、案例描述1. 教师教学行为(1)教学目标设定: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制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引导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评价: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学习情况(1)学习态度: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依赖心理等问题。
(2)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如注意力不集中、书写不规范等。
(3)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掌握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成绩较差。
3. 教学效果(1)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
(3)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动力得到提升。
1. 教师教学行为的优点(1)教学目标设定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 教师教学行为的不足(1)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
(2)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需要加强指导。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3. 提高五年级数学教育质量的建议(1)加强教学目标设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策略。
(2)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2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准备: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2.每人准备5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
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
1/2×1/2=1/41/4×1/2=1/8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折一折,涂一涂3/4×1/4-=?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讨论:(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2/3×1/55/6×1/3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试一试:1/4×2/33/52/97/8×5/14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合发现的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计算。
3、在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学生都很熟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面对这一节知识点,学生们更倾向于从实际物体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找出书本上的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问同学们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状,装书包用的抽屉是什么形状,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上的图画,问学生是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长方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二)、初步认识长方体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自己先观察,摸一摸长方体感受它的面、棱、顶点是什么感觉,从而给出其概念。
棱:面和面的线段。
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三)、小组活动将学生相交分为6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有6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或正方形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4、长方体有12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相对的4条棱6、长方体有8个顶点。
四)、小组制作并讨论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让学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细木条。
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课堂练习剪下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之前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长、宽、高。
引入正方体。
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并填下表。
1、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同。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案例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法则。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小组合作凸显团队精神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进步。
1.回顾运算顺序和计算法则,强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总结快速找到最简分数解的方法和技巧。
3.强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意识。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找一道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并在下一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法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何快速找到最简分数解?
3.各小组分享自己解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学生已学分数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其运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但对于混合运算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熟练的技能。因此,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人性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案例分析
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案例分析,这是一个既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课程。
在本文中,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方向,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
在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1、知识目标五年级数学下册包括小数加减法、数学语言、图形的对称等内容,知识面广、难度适中。
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延伸,帮助学生逐步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项技能。
在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是全面的,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
在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塑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快乐。
二、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以小数加减法、图形的对称、数学语言等为主要内容。
通过内容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知识点,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小数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小数运算的模拟练习、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形的对称图形的对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图形的对称性质,掌握图形对称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对学生进行练习和验收。
3、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数学中的一项重要概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与数学概念的联系,掌握数学语言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
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法和减法课例评析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并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教学关键:通分二﹑教学理念通过研究新课标,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研究的主人,教师是数学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立建构——牢固内化,拓展创新——回忆总结,完善认知。
三、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课件播放:千岛湖美丽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画面定格在千岛湖的最高峰。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千岛湖游玩好吗?2、出示一组千岛湖游玩的信息:游船码头千岛湖最高峰坐缆车要小时爬山要小时宾馆游船码头乘汽车要小时骑自行车要小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你筹办如何游千岛湖,并用算式表示你所需的工夫。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第一想体现数学起原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
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研究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立探究。
(二)合作探究,自立建构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教学案例解析与思考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解析与思考教学案例:小明家庭作业中的错误小明是班里的优生,但在最近的一次家庭作业中却出现了几个错误。
具体是: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他将其中一个数写成了70而不是正确的80;在进行分数比较时,他将3/5和4/7的大小关系判断反了过来。
这些错误让我意识到,许多学生使用数学公式和方法时往往依赖过度,而忽略了一些基础的概念和技巧。
我决定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在使用数学知识时,正确理解概念和掌握基础技巧至关重要。
教学过程:1. 分析错误的原因让学生观察小明家庭作业中的错误,并找出其中发生错误的原因。
通过小组讨论,我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求法和分数比较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够牢固,经常会出现混淆和错误的情况。
2. 强化基础概念和技巧针对这个问题,我安排了一些针对性的课堂活动,以强化学生对基础概念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手动计算平均数的练习,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也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了分数比较的基础技巧。
3. 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思维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概念和技巧,我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思维。
在每个课堂活动中,我都会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和"这个方法有什么优缺点?",从而倡导学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成果: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让学生在错误中找到了正确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他们掌握了基础概念和技巧,也开始尝试构建自己的数学思维。
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班里的平均数和分数比较问题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让我很高兴和自豪。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案例的实施,我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缺乏耐心和细心,不少错误也是在这些方面产生的。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耐心和细心训练,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五下数学教育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以小学五年级数学课程《分数的意义与应用》为例,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案例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案例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一个苹果,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苹果的大小、形状等特征。
2. 引入分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个苹果的一半。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可以用线段图、图形或文字来表示。
3. 引出分数的定义:教师总结,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二)讲授新课1. 分数的表示方法(1)教师展示不同形式的分数表示,如线段图、图形、文字等。
(2)学生练习用不同方法表示相同的分数。
(3)教师讲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如分子、分母、分数线等。
2. 分数的性质(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性质,如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数的运算规律。
(3)教师总结分数的运算规则,并举例说明。
3. 分数的应用(1)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烹饪、运动等,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实际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3)教师点评学生的解答,纠正错误,强调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设计一些拓展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给予表扬。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的意义和运用。
2. 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四、案例反思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 教学内容:注重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完成练习题,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最新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教案及反思范文
最新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教案及反思范文教学设计的书写形式,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还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纯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内容较具体,信息量大,但不会直观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最新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教案及反思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最新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教案及反思范文1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
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六)配套资源百数表、计算器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1.复习引入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1)找3的倍数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及评析教学内容第十册数学P72—74最小公倍数教学目的1、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求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判断、推理、分析能力。
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3、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步骤一、再现原有知识结构1、用短除法求30与45的最大公约数独立完成,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师提问: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评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实实在在,利于学生再现原有知识结构,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做好了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研究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2、明确意义师:你认为什么是最小公倍数?生1:两个数公有的最小的倍数。
师:说的很好,你很会扩写。
(生笑)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3:公倍数可以是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数公有的倍数。
我认为应改成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太好了,谁能再说一遍。
生说完师出示,齐读。
(评析:有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基础,学生很容易通过迁移实现对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的自主建构。
因此教师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完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探讨求法出示:求4与5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认为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生1:用短除法。
(师板书:短除法)师:oh,你会吗?(生摇头。
受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的影响,直觉让他有此想法。
这种直觉思维值得呵护。
)暂时不会不要紧,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研究。
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但我暂时没想出来。
(师板书:分解质因数)生3:,他们俩的方法太麻烦,我觉得把两个数直接相乘就行了。
(师板书:直接相乘)其余学生露出惊奇与赞同的表情。
师:你们认为他的方法怎样?生4:很简单。
生5:用直接相乘的方法求4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对的,但求其他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不一定对了。
如10与20,10×20=200,但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0。
师:看来你的方法不能完全成立。
生3:很多时候我的方法是对的。
师:所以老师建议你课后继续研究:什么时候?你的方法是正确的?师:还有其他见解吗?生6:我认为可以用短乘法。
(学生都很好奇。
)师:短乘法!我们还真实第一次听说,你能给大家讲讲吗?该生主动走上讲台,边板书边讲:如10与20都2得20与40,再乘3得60与120,(板书如下)2 × 10 203 × 20 4060 120生(很多):永远求不出来。
生6茫然师:你的方法很有创意,但是……生7:干脆先写出一个数的倍数,再写出另一个数的倍数。
通过比较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行吗?生:行!师:请你们用这种方法求出4与6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板演。
4的倍数:4、8、12、16、20……6的倍数:6、12、18、24、30……4与6的最小公倍数是12集体订正后,师问:用集合圈怎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板演。
板书如下:4的倍数 6的倍数4 8 6 1816 20 12 24 30……↑4与6的最小公倍数师:对吗?生(齐答):对!师皱眉:仔细看一看。
生:中间交叉的地方不能只填最小公倍数,它们公有的地方应填它们的公倍数。
还要填24 36…师:对!做任何事情都要力求准确!(板书:24 36…)生:我发现4与6的公倍数就是最小公倍数的1倍、2倍、3倍、4倍…,有无数个。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
正是如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最小公倍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法研究最大公倍数。
生6:这种方法太麻烦,我仍能用短乘法。
(生6不服气的走上讲台,边板演边讲。
)2× 4 6 ←只用6乘3× 4 12 ←只用4乘12 12师:恭喜你!你终于研究出来了。
生:他是已知4与6的最小公倍数是12,又瞎凑的。
(其他同学异口同声。
)生:似乎有这种嫌疑。
(生笑)但我们评价别人,要指出不足,更要学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用4乘3,而用6乘2呢?小组讨论生:我们小组把4与6分解质因数,4=2×2,6=2×3,比较4与6的质因数我们发现4比6少了一个质因数3,,因此用4去乘它缺少的3。
6比4少了一个质因数2,而用6去乘它缺少的2。
师:你们小组善于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能讲得再慢一点吗?生:我能很形象的讲清楚。
(主动走上讲台,边板书边讲。
)4与6的最小公倍数肯定要4与6所有的质因数,4=2×2,6=2×3,所以4与6的最小公倍数应含有两个2,一个3,也就是2×2×3=12。
因此要求4与6的最小公倍数只要用(2×2)×3或2×(2×3)。
(学生露出会意的笑容,听课教师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师:这么难的知识被你讲得形象生动,真了不起!同学们刚才用的方法就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先把这两个数分解质因数,找出它们公有的质因数,再找出它们独有的质因数,然后用它们公有的质因数去乘它们独有的质因数就求出了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如下)4= 2 ×26= 2 × 34与6的最小公倍数是2×2×3=12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一题提问:为什么用2×3×5×7?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出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研究短除法。
出示例2:求18与30的最小公倍数小组合作完成,一组板演并讲解:先用它们公有的质因数2去除,再用3去除,3与5互质。
所以18与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生讲解师板书)公有的质因数→ 2 18 30公有的质因数→ 3 9 153 5 ←互质数师提问:用什么数去除?除到什么时候为止?把哪些数相乘?为什么?做一做用短除法求30与42的最小公倍数。
独立完成,说说解答过程。
三、巩固新的知识结构练习十五第二题前4题第三题第四题四、小结谈谈这节课的学习感受五、作业练习十五第二题后4题评析:“探讨求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但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不时有惊人的发现。
教师是如何使这节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呢?我想主要是实现以下“四化”:1、探索自主化。
学生只有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当作灌输的容器,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很多,而且利用短除法与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算理很难理解。
教师直接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却从不给出结论性的评价,而是始终鼓励他们大胆猜测验证,互相补充说明,学生真正投入探究学习的氛围中,体验着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教学情感化。
积极的学习情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不竭动力。
教师不仅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优点,更善于把这种发现转化为对学生的鼓励赏识,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探究,自己的发现被关注,被赏识,才会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
3、师生平等化。
教师只是先生—先于学生生成知识,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处在同一互动平台,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在平等的氛围下学生才敢于主动的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也才会不断的根据学生的发现调整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4、评价多元化。
学生自评利于学生反思元认知,学生互评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因此学生能评价的教师决不越俎代庖,但学生评价有时会片面、肤浅甚至偏激。
这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探究学习始终围绕着有价值的问题展开。
这节课教师正式调动多种评价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反思者。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法和减法课例评析一﹑教学目标1。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教学关键:通分二﹑教学理念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三、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课件播放:千岛湖美丽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画面定格在千岛湖的最高峰。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千岛湖游玩好吗?2、出示一组千岛湖游玩的信息:游船码头千岛湖最高峰坐缆车要小时爬山要小时宾馆游船码头乘汽车要小时骑自行车要小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游千岛湖,并用算式表示你所需的时间。
得出:1/2+ 1/3 5/8 +7/81/2+7/8 5/8+1/3【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
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5/8+7/8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
另外3个是导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1、独立探险究每人独立尝试3个算式,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4人小组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3、算法优化在多种算法中,讨论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计算。
有的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算法:(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
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
从而得到: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