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1集合的概念

合集下载

1-1集合的概念 课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集合的概念 课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作业
+ =3
1.方程组
的解组成的集合是()
− =1
2.用描述法表示被3除余数等于1的自然数集合。
3.用列举法表示集合{X|-2<X<3,XZ} 。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 集合的概念
一、概念引入
这张图片里有玉米、
花椰菜、甜椒、土
豆 …在生活中我们统
称它们为——蔬菜。
这里的“蔬菜”就是
一个集合。
(一)、请看下面示例
(1)1~10之间的所有偶数;
(2)立德中学今年入学的全体学生;
(3)所有的正方形;
(4)地球上的四大洋。
这些是集合吗?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
2、描述法
一般地,设A是一个集合,我们把集合A中所有具有共同特征
P(x)的元素x所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A|P(x)}。
例:x<10的集合表示方法{x<R|x<10}。
练一练
分别用描述法和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
1、方程X2 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A;
2、由大与10且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B。
集合特征
1 确定性
2 互异性
3 无序性
可根据这三个特征
来判断是否是一个
集合
三、元素与集合关系
如果a 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
集合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练一练
(1)设A为1~10之间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则:
2 A 5 A
11 A
(2)设B是地球上的四大洋所组成的集合,则:
太平洋 数集/非负实数集
N*或N+:正整数集

2019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

2019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

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属于”的概念:我们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 ……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 ……表示元素;元素在集合A 中,称属于A ,记为,否则称不属于A ,记作。

3、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 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4、集合的表示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公共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 -3>2的解集是{x∈R| x -3>2}或{x| x -3>2} (3)图示法(Venn 图)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知识要点】1、“包含”关系——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A 叫做B 的子集,记为,例如。

子集的个数为2n (n 为集合中元素个数)2、“相等”关系:如果A 是B 的子集,B 也是A 的子集,则称A 与B 相等。

3、真子集(个数怎么算):如果A 是B 的子集,而且B 中存在元素不属于A ,则A 叫B 的真子集。

真子集的个数为2n -1(n 为集合中元素个数)。

4、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用来表示。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知识要点】1、交集的定义:即A ∩B={x| x ∈A ,且x ∈B}.2、并集的定义:即A ∪B={x | x ∈A ,或x ∈B}.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 ∩A = A ,A ∩φ= φ, A ∩B = B ∩A ,A ∪A = A ,A ∪φ= A , A ∪B = B ∪A 4、全集与补集(1)全集:通常用U 来表示。

【2019版新教材】高中数学A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及答案(名师推荐精编版)

【2019版新教材】高中数学A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及答案(名师推荐精编版)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数学A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及答案1.1 《集合的概念》教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此外,集合理论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对待不同问题,表示法的恰当选择.课前准备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请分析以下几个实例:1.正整数1,2,3,;2.中国古典四大名著;3.2018足球世界杯参赛队伍;4.《水浒》中梁山108 好汉;5.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二)研探新知1.集合的有关概念(1)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思考:上述5 个实例能否构成集合?如果是集合,那么它的元素分别是什么?练习1:下列指定的对象,是否能构成一个集合?①很小的数②不超过30 的非负实数③直角坐标平面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④ 的近似值⑤高一年级优秀的学生⑥所有无理数⑦大于2 的整数⑧正三角形全体(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a)确定性:设A一个给定的集合,对于一个具体对象a,则a或者是集合A 的元素,或者不是集合 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b)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一元素.(c)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关系的,即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我们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跟顺序无关.(3)思考1: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答案:(a)把3-11内的每一个偶数作为元数,这些偶数全体就构成一个集合.(b)不能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to) A,记作a € A(b)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 A,记作a A例如:A表示方程x2=1的解. 2 A, 1CA( 5)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a)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2019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

2019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

2019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的表示法是将a放在大括号中,表示一个只含有a这一个元素的集合。

2)描述法中,要注意符号的使用和表达的准确性。

3)在交集与并集的性质中,要注意交集和并集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4)在全集和补集的性质中,要注意补集的定义和符号的使用。

第一章集合和常用逻辑用语1.1 集合的含义和表示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我们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等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等表示元素。

如果元素x在集合A中,我们称x属于A,记为x∈A,否则称x不属于A,记作x∉A。

常用的数集有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

集合的表示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列举法是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是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公共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可以用语言描述法和数学式子描述法。

图示法是用Venn图表示集合和元素之间的关系。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间有“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

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A叫做B的子集,记为A⊆B,例如N⊆Z。

子集的个数为2的n次方(n为集合中元素个数)。

如果A是B的子集,而且B中存在元素不属于A,则A叫B的真子集。

真子集的个数为2的n次方减1(n为集合中元素个数)。

如果A是B的子集,B也是A的子集,则称A与B相等。

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用∅来表示。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集合有交集和并集两种基本运算。

交集是指集合A和集合B中共同拥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为A∩B。

并集是指集合A和集合B中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为A∪B。

交集和并集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全集是指包含所有元素的集合,通常用U来表示。

补集是指集合A中不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为CBA。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 集合的概念讲义 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 集合的概念讲义 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1.1 集合的概念最新课程标准:(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针对具体问题,能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的基础上,用符号语言刻画集合.知识点一 集合的概念1.元素: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2.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3.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状元随笔 集合含义中的“研究对象”指的是集合的元素,研究集合问题的核心即研究集合中的元素,因此在解决集合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点,也可以是一些人或一些物.知识点二 元素与集合的表示及关系 1.元素与集合的符号表示表示⎩⎪⎨⎪⎧元素: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状元随笔 对元素和集合之间关系的两点说明1.符号“∈”“∉”刻画的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元素a与一个集合A 而言,只有“a∈A ”与“a∉A ”这两种结果.2.∈和∉具有方向性,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形如R∈0是错误的.3.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全体正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记作N*或N+;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整数集,记作Z;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有理数集,记作Q;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实数集,记作R.知识点三集合的表示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2.描述法一般地,设A是一个集合,我们把集合A中所有具有共同特征P(x)的元素x所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A|P(x)},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状元随笔1.列举法表示集合时的4个关注点(1)元素与元素之间必须用“,”隔开.(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3)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任何事物.2.描述法表示集合时的3个关注点(1)写清楚集合中元素的符号,如数或点等;(2)说明该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如方程、不等式、函数式或几何图形等;(3)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字母.[教材解难]1.教材P2思考例(3)到例(6)都能组成集合例(3)中的元素为“每一个正方形”例(4)中的元素为“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点”例(5)中的元素为“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例(6)中的元素为“地球上的四大洋”2.教材P3思考(1)能,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9的3的倍数.(2)不能,不等式x-7<3的解集是x<10,元素有无数个,列举不完.3.教材P5思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有各的特点,自然语言只需表达出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不受形式的限制.列举法和描述法是集合语言,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其中列举法非常明确地列出组成集合的元素,适用于表示元素个数较少的集合,但是不易看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且有些集合是不能用列举法表示的,如不等式x-1>0的解集;描述法清楚地表述了元素的共同特征,适用于表示无限集或元素个数较多的有限集,但是不容易看出集合的具体元素.[基础自测]1.下列能构成集合的是( )A.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B.我市跑得快的汽车C.上海市所有的中学生D.香港的高楼解析:A,B,D中研究的对象不确定,因此不能构成集合.答案:C2.下列各组中的两个集合M和N,表示相等集合的是( )A.M={π},N={3.141 59}B.M={2,3},N={(2,3)}C.M={x|-1<x≤1,x∈N},N={1}D.M={1,3,π},N={π,1,|-3|}解析:选项A中两个集合的元素互不相等,选项B中两个集合一个是数集,一个是点集,选项C中集合M={0,1},只有D是正确的.答案:D3.集合{x∈N*|x-3<2}的另一种表示法是( )A.{0,1,2,3,4} B.{1,2,3,4}C.{0,1,2,3,4,5} D.{1,2,3,4,5}解析:∵x-3<2,x∈N*,∴x<5,x∈N*,∴x=1,2,3,4.故选B.答案:B4.设-5∈{x|x2-ax-5=0},则集合{x|x2+ax+3=0}=________.解析:由题意知,-5是方程x2-ax-5=0的一个根,所以(-5)2+5a-5=0,得a=-4,则方程x2+ax+3=0,即x2-4x+3=0,解得x=1或x=3,所以{x|x2-4x+3=0}={1,3}.答案:{1,3}题型一集合的概念[经典例题]例1 下列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A.高一年级全体较胖的学生B.sin 30°,sin 45°,cos 60°,1C.全体很大的自然数D.平面内到△ABC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解析】由于较胖与很大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因此A,C不能构成集合;B中由于sin 30°=cos 60°不满足互异性;D满足集合的三要素,因此选D.【答案】 D构成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方法归纳判断一组对象组成集合的依据判断给定的对象能不能构成集合,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个明确的标准,对于任何一个对象,都能确定它是不是给定集合的元素.跟踪训练1 下列各项中,不可以组成集合的是( )A.所有的正数B.等于2的数C.接近于0的数D.不等于0的偶数解析:由于接近于0的数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因此C中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故选C.答案:CC 中元素不确定.题型二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经典例题] 例2 (1)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有( ) ①12∈R ;②2∉Q ;③|-3|∈N ;④|-3|∈Q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2)满足“a ∈A 且4-a ∈A ,a ∈N 且4-a ∈N ”,有且只有2个元素的集合A 的个数是( )A .0B .1C .2D .3【解析】 (1)12是实数,2是无理数,|-3|=3是非负整数,|-3|=3是无理数.因此,①②③正确,④错误.(2)∵a ∈A 且4-a ∈A ,a ∈N 且4-a ∈N ,若a =0,则4-a =4,此时A ={0,4}满足要求;若a =1,则4-a =3,此时A ={1,3}满足要求;若a =2,则4-a =2,此时A ={2}不满足要求.故有且只有2个元素的集合A 有2个,故选C.【答案】 (1)C (2)C a 分类处理:①a=0,a =1,a =2; ②a=3,a =4 还讨论吗? 方法归纳判断元素和集合关系的两种方法(1)直接法:如果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给出的,只要判断该元素在已知集合中是否给出即可.此时应首先明确集合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2)推理法:对于某些不便直接表示的集合,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时,只要判断该元素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特征即可.此时应首先明确已知集合的元素具有什么属性,即该集合中元素要符合哪种表达式或满足哪些条件.跟踪训练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NB.2∈QC.π∉R D.4∈Z解析:A.N为自然数集,0是自然数,故本选项错误;B.2是无理数,Q是有理数集合,2∉Q,故本选项错误;C.π是实数,即π∈R,故本选项错误;D.4=2,2是正整数,则4∈Z,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答案:DN自然数集;Z整数集;Q有理数集;R实数集.题型三集合的表示[教材P4例题2]例3 试分别用描述法和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A;(2)由大于10且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B.【解析】(1)设x∈A,则x是一个实数,且x2-2=0.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A={x∈R|x2-2=0}.方程x2-2=0有两个实数根2,-2,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A={2,-2}.(2)设x∈B,则x是一个整数,即x∈Z,且10<x<20.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B={x∈Z|10<x<20}.大于10且小于20的整数有11,12,13,14,15,16,17,18,19,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B ={11,12,13,14,15,16,17,18,19}.找准元素,列举法是把元素一一列举.描述法注意元素的共同特征.教材反思本例题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准元素的特点,有限个元素一一列举,无限个元素的可以用描述法来表示集合,需要用一种适当方法表示.何谓“适当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列举法和描述法的优缺点,其次要弄清相应集合到底含有哪些元素.要弄清集合含有哪些元素,这就需要对集合进行等价转化.转化时应根据具体情景选择相应方法,如涉及方程组的解集,则应先解方程组.将集合的三种语言相互转化也有利于我们弄清楚集合中的元素.跟踪训练3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组⎩⎪⎨⎪⎧2x -3y =14,3x +2y =8的解集;(2)由所有小于13的既是奇数又是素数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3)方程x 2-2x +1=0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4)二次函数y =x 2+2x -10的图象上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解析:(1)解方程组⎩⎪⎨⎪⎧2x -3y =14,3x +2y =8,得⎩⎪⎨⎪⎧x =4,y =-2,故解集可用描述法表示为⎩⎨⎧⎭⎬⎫(x ,y )|⎩⎪⎨⎪⎧x =4,y =-2,也可用列举法表示为{(4,-2)}. (2)小于13的既是奇数又是素数的自然数有4个,分别为3,5,7,11.可用列举法表示为{3,5,7,11}.(3)方程x 2-2x +1=0的实数根为1,因此可用列举法表示为{1},也可用描述法表示为{x ∈R |x 2-2x +1=0}.(4)二次函数y =x 2+2x -10的图象上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中,代表元素为有序实数对(x ,y ),其中x ,y 满足y =x 2+2x -10,由于点有无数个,则用描述法表示为{(x ,y )|y =x 2+2x -10}.易错点 忽略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出错例 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a ,b a,1,也可表示为集合{a 2,a +b,0},求a ,b 的值.【错解】 ∵⎩⎨⎧⎭⎬⎫a ,b a,1={a 2,a +b,0},∴⎩⎪⎨⎪⎧a +ba +1=a 2+(a +b )+0,a ·ba ·1=a 2·(a +b )·0,解得⎩⎪⎨⎪⎧a =1,b =0或⎩⎪⎨⎪⎧a =-1,b =0.【正解】 ∵⎩⎨⎧⎭⎬⎫a ,b a,1={a 2,a +b,0},∴⎩⎪⎨⎪⎧a +ba +1=a 2+(a +b )+0,a ·ba ·1=a 2·(a +b )·0,解得⎩⎪⎨⎪⎧a =1,b =0或⎩⎪⎨⎪⎧a =-1,b =0.由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得a ≠1. ∴a =-1,b =0. 【易错警示】方法归纳选用列举法或描述法的原则要根据集合元素所具有的属性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列举法的特点是能清楚地展现集合的元素,通常用于表示元素个数较少的集合,当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无限时,就不宜采用列举法;描述法的特点是形式简单、应用方便,通常用于表示元素具有明显共同特征的集合,当元素共同特征不易寻找或元素的限制条件较多时,就不宜采用描述法.课时作业 1一、选择题1.已知集合A 中元素x 满足-5≤x ≤5,且x ∈N *,则必有( ) A .-1∈A B .0∈A C.3∈A D .1∈A解析:x ∈N *,且-5≤x ≤5,所以x =1,2.所以1∈A . 答案:D2.将集合⎩⎨⎧(x ,y )⎪⎪⎪⎭⎬⎫⎩⎪⎨⎪⎧ x +y =52x -y =1用列举法表示,正确的是( )A .{2,3}B .{(2,3)}C .{(3,2)}D .(2,3)解析:解方程组⎩⎪⎨⎪⎧x +y =5,2x -y =1,得⎩⎪⎨⎪⎧x =2,y =3.所以答案为{(2,3)}. 答案:B3.已知集合A 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 ∈A ,有6-a ∈A ,那么a 为( ) A .2 B .2或4 C .4 D .0解析:集合A 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 ∈A ,有6-a ∈A ,a =2∈A,6-a =4∈A , 所以a =2,或者a =4∈A,6-a =2∈A ,所以a =4, 综上所述,a =2或4.故选B. 答案:B4.下列集合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 .第二、四象限内的点集可表示为{(x ,y )|xy ≤0,x ∈R ,y ∈R }B .不等式x -1<4的解集为{x <5}C .{全体整数}D .实数集可表示为R解析:选项A 中应是xy <0;选项B 的本意是想用描述法表示,但不符合描述法的规范格式,缺少了竖线和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 ;选项C 的“{ }”与“全体”意思重复.答案:D 二、填空题5.给出下列关系:(1)13∈R ;(2)5∈Q ;(3)-3∉Z ;(4)-3∉N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解析:13是实数,(1)正确;5是无理数,(2)错误;-3是整数,(3)错误;-3是无理数,(4)正确.答案:(1)(4)6.设集合A ={1,-2,a 2-1},B ={1,a 2-3a,0},若A ,B 相等,则实数a =________.解析:由集合相等的概念得⎩⎪⎨⎪⎧a 2-1=0,a 2-3a =-2,解得a =1.答案:17.已知集合A =⎩⎪⎨⎪⎧⎭⎪⎬⎪⎫x ⎪⎪⎪x ∈N ,126-x ∈N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为________. 解析:(6-x )是12的因数,并且x ∈N ,解得x 为0,2,3,4,5. 答案:{0,2,3,4,5} 三、解答题8.已知集合A 含有两个元素a -3和2a -1,若-3∈A ,试求实数a 的值.解析:因为-3∈A,A={a-3,2a-1},所以-3=a-3或-3=2a-1.若-3=a-3,则a=0.此时集合A含有两个元素-3,-1,符合题意.若-3=2a-1,则a=-1,此时集合A含有两个元素-4,-3,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满足题意的实数a的值为0或-1.9.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x2+2x+1)=0的解集;(2)在自然数集中,小于1 000的奇数构成的集合.解析:(1)因为方程x(x2+2x+1)=0的解为0或-1,所以解集为{0,-1}.(2)在自然数集中,奇数可表示为x=2n+1,n∈N,故在自然数集中,小于1 000的奇数构成的集合为{x|x=2n+1,且n<500,n∈N}.[尖子生题库]10.下列三个集合:①{x|y=x2+1};②{y|y=x2+1};③{(x,y)|y=x2+1}.(1)它们是不是相同的集合?(2)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解析:(1)它们是不相同的集合.(2)集合①是函数y=x2+1的自变量x所允许的值组成的集合.因为x可以取任意实数,所以{x|y=x2+1}=R.集合②是函数y=x2+1的所有函数值y组成的集合.由二次函数图象知y≥1,所以{y|y=x2+1}={y|y≥1}.集合③是函数y=x2+1图象上所有点的坐标组成的集合.。

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点与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点与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2019)版必修第一册知识点与公式大全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1 集合的含义及表示*⎧⎧⎪⎪⎨⎪⎪⎪⎩⎪⎪∈∉⎨⎪⎧⎪⎨⎪⎩⎪⎪⎩确定性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 列举法 集合的表示 描述法常见的数集 N N Z Q R2,,A B B A A B A B A A A A B A B A B οοφ≠⊆⊆=⎧⊆⊆⊆⎪⎪⎨⎪⎪⊆≠⊂⎩1定义:A=B2若且则子集: , 集合相等: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真子集: 若且 则 空集φ的特殊性: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结论 含有n 个元素的集合,其子集的个数为2n ,真子集的个数为21n -3集合的基本运算{}{}{}|||U A B x x A x B A B x x A x B C A x x U x A ⎧⋃=∈∈⎪⋂=∈∈⎨⎪=∈∉⎩并集:或 交集:且 补集:且在集合运算中常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注意端点值的取舍) *结论 (1)A A A ⋃= A A A ⋂=, A A φ⋃= A φφ⋂= (2)A B B A B ⋃=⊆若则 A B A A B ⋂=⊆若则4.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1)充分条件:若p q ⇒,则p 是q 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q p ⇒,则p 是q 必要条件.(3)充要条件:若p q ⇒,且q p ⇒,则p 是q 充要条件.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5.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1)全称量词有:所有的,任意一个,任给,用符号“∀”表示;存在量词有: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有些,用符号“∃”表示.(2)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用符号简记为:∀x ∈M ,p (x ).(3)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存在M 中元素x 0,使p (x 0)成立”用符号简记为:∃x 0∈M ,p (x 0).(4)全称量词命题“()x p M x ,∈∀”的否定是存在量词命题“()x p M x ⌝∈∃,” (5)存在量词命题“()x p M x ,∈∃”的否定是全称量词命题“()x p M x ⌝∈∀,”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及形式(1).概念:把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 (2).形式:①ax 2+bx +c >0(a ≠0); ②ax 2+bx +c ≥0(a ≠0); ③ax 2+bx +c <0(a ≠0); ④ax 2+bx +c ≤0(a ≠0).2.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3.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且分子、分母都是关于x 的多项式的不等式称为分式不等式. 解法:等价转化法解分式不等式 f (x )g (x )>0⇔f (x )g (x )>0,f (x )g (x )<0⇔f (x )·g (x )<0. 4.基本不等式(或)均值不等式:ab ba ≥+2基本不等式的变形与拓展1.(1)若R b a ∈,,则ab b a 222≥+;(2)若R b a ∈,,则222b a ab +≤(当且仅当b a =时取“=”).2.(1)若00a ,b >>,则ab ba ≥+2;(2)若00a ,b >>,则ab b a 2≥+(当且仅当b a =取“=”); (3)若00a ,b >>,则22⎪⎭⎫ ⎝⎛+≤b a ab (当且仅当b a =时取“=”). 3.若0x >,则12x x +≥(当且仅当1x =时取“=”);若0x <,则12x x+≤-(当且仅当1x =-时取“=”);若0x ≠,则12xx+≥,即12x x +≥或12x x +≤-(当且仅当b a =时取“=”).4.若0>ab ,则2≥+ab b a (当且仅当b a =时取“=”);若0ab ≠,则2a b b a +≥,即2a bb a +≥或2a bb a+≤-(当且仅当b a =时取“=”). 5.一个重要的不等式链:2112a b a b+≤≤≤+.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3.1函数与映射的相关概念注意:判断一个对应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就看这个对应关系是否满足函数定义中“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自变量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函数值”这个核心点.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在函数y =f (x ),x ∈A 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 (3)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的三要素为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4)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表示方法有三种: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解析法:一般情况下,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图象法:注意定义域对图象的影响. 3.2函数的三要素(1).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常见基本初等函数定义域的要求为:(1)分式函数中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根式函数的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0.(3)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定义域均为R.(4)y=x0的定义域是{x|x≠0}.(2).函数的解析式(1)函数的解析式是表示函数的一种方式,对于不是y=f(x)的形式,可根据题目的条件转化为该形式.(2)求函数的解析式时,一定要注意函数定义域的变化,特别是利用换元法(或配凑法)求出的解析式,不注明定义域往往导致错误.(3).函数的值域函数的值域就是函数值构成的集合,熟练掌握以下四种常见初等函数的值域:(1)一次函数y=kx+b(k为常数且k≠0)的值域为R.(2)反比例函数kyx=(k为常数且k≠0)的值域为(−∞,0)∪(0,+∞).(3)二次函数y=ax2+bx+c(a,b,c为常数且a≠0),当a>0时,二次函数的值域为24[,)4ac ba-+∞;当a<0时,二次函数的值域为24(,]4ac ba--∞.求二次函数的值域时,应掌握配方法:2 224()24b ac b y ax bx c a xa a-=++=++.3.3分段函数分段函数的概念若函数在其定义域的不同子集上,因对应关系不同而分别用几个不同的式子来表示,则这种函数称为分段函数.分段函数虽由几个部分组成,但它表示的是一个函数.3.4函数基本性质1函数的单调性(1)定义:设[]2121,,xxbaxx≠∈⋅那么:1212,()()x x f x f x<<⇔[]1212()()()0x x f x f x-->⇔0)()(2121>--xxxfxf[]b axf,)(在⇔上增函数;1212,()()x x f x f x<>⇔[]1212()()()0x x f x f x--<⇔0)()(2121<--xxxfxf[]baxf,)(在⇔上减函数.(2)判定方法:1ο定义法(证明题) 2ο图像法3ο复合法(3)定义法:用定义来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性步骤:1ο设值:任取12,x x为该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且12x x<2ο做差,变形,比较大小:做差12()()f x f x-,并利用通分,因式分解,配方,有理化等方法变形比较12(),()f x f x大小3ο下结论(说函数单调性必须在其单调区间上)(4)常见函数利用图像直接判断单调性: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对数函数,幂函数,对勾函数(5)复合法:针对复合函数采用同增异减原则(6)单调性中结论:在同一个单调区间内:增+增=增:增—减=增:减+减=减:减—增=增若函数)(xf在区间[]ba,为增函数,则—)(xf,)(1xf在[]ba,为减函数(7)单调性的应用:①求值域;②解不等式;③求参数范围;④比较大小.特别提醒:求单调区间时,一是勿忘定义域,二是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不一定能添加符号“”和“或”只能用“和”;三是单调区间应该用区间表示,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2 函数的奇偶性(1)定义:若()f x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1ο若对于任取x的,均有()()f x f x-=则()f x为偶函数2ο若对于任取x的,均有()()f x f x-=-则()f x为奇函数((3)判定方法:1ο定义法(证明题)2ο图像法3ο口诀法(4)定义法: 证明函数奇偶性步骤:1ο求出函数的定义域观察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前提性必备条件)2ο由出发()f x-,寻找其与()f x之间的关系3ο下结论(若()()f x f x-=则()f x为偶函数,若()()f x f x-=-则()f x为奇函数函数)口诀法:奇函数+奇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偶函数=偶函数奇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偶函数=偶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定义域的特征: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为此确定函数的奇偶性时,务必先判定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的概念1.集合的描述: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2.集合的三个特性:(1)描述性:“集合”是一个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它同平面几何中的“点”、“线”、“面”等概念一样,都只是描述性地说明.(2)整体性:集合是一个整体,暗含“所有”、“全部”、“全体”的含义,因此一些对象一旦组成了集合,这个集合就是这些对象的总体.(3)广泛性:组成集合的对象可以是数、点、图形、多项式、方程,也可以是人或物等.3.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确定性: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即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不能是模棱两可的)判断给定的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这个集合里,二者必居其一.@简单高中生(2)互异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复出现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无先后顺序,任意调换集合中的元素位置,集合不变.4.集合的符号表示通常用大写的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的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5.集合的相等当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时,就说这两个集合相等.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 B6.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读作a属(1)属于: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 A于A.(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读作a 不属于A .7.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如方程21x =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如不等式10x ->的解组成的集合.8.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正整数集:全体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2)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9.集合表示的方法(1)自然语言: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描述集合的方法.如所有正方形组成的集合,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例如,三角形的集合.@简单高中生(2)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其格式是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逗号隔开,然后用花括号括起来.例如,我们可以吧“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把“方程(1)(2)0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表示为{1,2}-.(3)描述法:通过描述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一般格式为{()}x p x ,其中x 是集合中的元素代表,()p x 则表示集合中的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例如,不等式73x -<的解集可以表示为{73}{10}x R x x R x ∈-<=∈<.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为A B Í或(B A Ê)读作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包含集合A ).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可用Venn 图表示如下:或关于子集有下面的两个性质:(1)反身性:A A ⊆;(2)传递性:如果A B ⊆,且B C ⊆,那么A C ⊆.2.真子集如果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且x A ∉,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为@简单高中生A B ⊂≠(或B A ⊃≠),读作集合A 真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真包含集合A ).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可用Venn 图表示如右.3.集合的相等如果集合A B ⊆,且B A ⊆,此时集合A 与集合B 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记为A B =.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可用Venn 图表示如右.4.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我们规定空集是任何一个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一个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1)A ∅⊆(A 是任意一个集合);(2)A ⊂∅≠(A ≠∅).1.3集合的运算1.并集自然语言: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A B ⋃(读作“A 并B ”).@简单高中生符号语言:{,}A B x x A x B ⋃=∈∈或.图形语言:理解:x A ∈或x B ∈包括三种情况:x A ∈且x B ∉;x B ∈且x A ∉;x A ∈且x B ∈.并集的性质:(1)A B B A ⋃=⋃;(2)A A A ⋃=;(3)A A ⋃∅=;(4)()()A B C A B C ⋃⋃=⋃⋃;(5)A A B ⊆⋃,B A B ⊆⋃;(6)A B B A B ⋃=⇔⊆.2.交集自然语言: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A B ⋂(读作“A 交B ”).符号语言:{,}A B x x A x B ⋂=∈∈且.图形语言:理解:当A 与B 没有公共元素时,不能说A 与B 没有交集,只能说A 与B 的交集是∅.@简单高中生交集的性质:(1)A B B A ⋂=⋂;(2)A A A ⋂=;(3)A ⋂∅=∅;(4)()()A B C A B C ⋂⋂=⋂⋂;(5)A B A ⋂⊆,A B B ⋂⊆;(6)A B A A B ⋂=⇔⊆.3.补集(1)全集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2)补集的概念自然语言:对于一个集合A ,由属于全集U 且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记为U A ð.符号语言:{,}U A x x U x A =∈∉且ð图形语言:补集的性质(1)()U A A ⋂=∅ð;(2)()U A A U ⋃=ð;(3)()()()U U U A B A B ⋃=⋂痧;(4)()()()U U UA B A B ⋂=⋃痧.1.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般地,“若p ,则q ”为真命题,是指由p 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 .这时,我们就说,由p 可推出q ,记作@简单高中生p q ⇒,并且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在生活中,q 是p 成立的必要条件也可以说成是:q ⌝⇒p ⌝(q ⌝表示q 不成立),其实,这与p q ⇒是等价的.但是,在数学中,我们宁愿采用第一种说法.如果“若p ,则q ”为假命题,那么由p 推不出q ,记作/p q ⇒.此时,我们就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2.充要条件如果“若p,则q”和它的逆命题“若q则p”均是真命题,即既有p q⇒,又有q p⇒就记作⇔.p q此时,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为充要条件.显然,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的充要条件.概括地说,如果p q⇔,那么p与q互为充要条件.@简单高中生“p是q的充要条件”,也说成“p等价于q”或“q当且仅当p”等.1.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全称量词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常见的全称量词还有“一切”,“每一个”,“任给”,“所有的”等.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量词命题.p 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全称量词命题“对M中的任意一个x,有()p x,"Î,()x Mp x成立”.读作“对任意x属于M,有()(2)存在量词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常见的存在量词还有“有些”,“有一个”,“对某个”,“有的”等.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量词命题.p x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存在量词命题“存在M中的元素x,使()p x,x M∃∈,()p x成立”.读作“存在M中的元素x,使()2.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1)全称量词命题的否定全称量词命题:x M "Î,()p x ,它的否定:x M ∃∈,()p x ⌝.全称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存在量词命题.(2)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存在量词命题:x M ∃∈,()p x ,它的否定:x M "Î,()p x ⌝.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全称量词命题.@简单高中生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1.比较原理0a b a b >⇔->;0a b a b =⇔-=;0a b a b <⇔-<.2.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如果a b =,那么b a =;性质2如果a b =,b c =,那么a c =;性质3如果a b =,那么a c b c ±=±;性质4如果a b =,那么ac bc =;性质5如果a b =,0c ≠,那么a b c c=.3.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如果a b >,那么b a <;如果b a <,那么a b >.即a b b a>⇔<性质2如果a b >,b c >,那么a c >.即a b >,b c >a c ⇒>.性质3如果a b >,那么a c b c +=+.由性质3可得,()()a b c a b b c b a c b +>⇒++->+-⇒>-.这表明,不等式中任何一项可以改变符号后移到不等号的另一边.性质4如果a b >,0c >,那么ac bc >;如果a b >,0c <,那么ac bc <.性质5如果a b >,c d >,那么a c b d +>+.性质6如果0a b >>,0c d >>,那么ac bd >.性质7如果0a b >>,那么n n a b >(n N ∈,2n ≥).2.2基本不等式1.重要不等式,a b R ∀∈,有222a b a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2.基本不等式如果0a >,0b >,则2a 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简单高中生2a b +叫做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叫做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基本不等式表明: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3.与基本不等式相关的不等式(1)当,a b R ∈时,有22a b ab +⎛⎫≤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2)当0a >,0b >时,有211a 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3)当,a b R ∈时,有22222a b a b ++⎛⎫≤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4.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已知0x >,0y >,那么@简单高中生(1)如果积xy 等于定值P ,那么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2)如果和x y +等于定值S ,那么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214S .2.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1.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的对应关系(0)a >0>∆0=∆0<∆二次函数cbx ax y ++=2(0>a )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002>=++a c bx ax 有两相异实根)(,2121x x x x <有两相等实根ab x x 221-==无实根的解集)0(02>>++ac bx ax {}21x x x x x ><或⎭⎬⎫⎩⎨⎧-≠a b x x 2R的解集)0(02><++a c bx ax {}21x x xx <<∅∅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1.函数的概念设A ,B 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的数y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 f x =,x A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 的子集.@简单高中生2.区间:设a ,b 是两个实数,而且a b <,我们规定:(1)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 b ;(2)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 b ;(3)满足不等式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表示为:[,)a b ,(,]a b .这里的实数a ,b 都叫做相应区间的端点.这些区间的几何表示如下表所示.定义名称符号数轴表示{}x a x b ≤≤闭区间[,]a b {}x a x b <<开区间(,)a b{}x a x b ≤<半开半闭区间[,)a b{}x a x b <≤半开半闭区间(,]a b (4)实数集R 可以表示为(,)-∞+∞,“∞”读作“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读作“正无穷大”.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用区间分别表示为[,)a +∞,(,)a +∞(,]b -∞,(,)b -∞.这些区间的几何表示如下表所示.定义符号数轴表示{}x x -∞<<+∞(,)-∞+∞{}x x a ≥[,)a +∞{}x x a >(,)a +∞{}x x b ≤(,]b -∞{}x x b <(,)b -∞注意:@简单高中生(1)“∞”是一个趋向符号,表示无限接近,却永远达不到,不是一个数.(2)以“-∞”或“+∞”为区间的一端时,这一端点必须用小括号.3.函数的三要素(1)定义域;(2)对应关系;(3)值域.值域随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的确定而确定.4.函数的相等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分别相同,那么就说这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5.函数的表示方法(1)解析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法.解析法是表示函数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表示法从“数”的方面简明、全面地概括了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图象法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图象法直观地表示了函数值随自变量值改变的变化趋势,从“形”的方面刻画了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说明:将自变量的一个值0x 作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0()f x 作为纵坐标,就得到坐标平面上的一个点00(,())x f x .当自变量取遍函数的定义域A 中的每一个值时,就得到一系列这样的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函数()y f x =的图象.函数()y f x =的图象在x 轴上的射影构成的集合就是函数的定义域,在y 轴上的射影构成的集合就是函数的值域.@简单高中生函数的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3)列表法通过列表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例如,初中学习过的平方表、立方表都是表示函数关系的.6.分段函数(1)分段函数的概念有些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对于自变量x 的不同取值区间,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这样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如(1),0,(),0x x f x x x x -<⎧==⎨≥⎩,(2)22,0,(),0x x f x x x ⎧≤⎪=⎨->⎪⎩.说明:①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处理分段函数问题时,要先确定自变量的取值在哪个区间,从而选取相应的对应关系.②分段函数在书写时用大括号把各段函数合并写成一个函数的形式.并且必须指明各段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③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所有取值区间的并集,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只能写成一个集合的形式,不能分开写成几个集合的形式.④分段函数的值域是各段函数在对应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值域的并集.(2)分段函数的图象分段函数有几段,它的图象就由几条曲线组成.在同一坐标系中,根据每段的定义区间和表达式依次画出图象,要注意每段图象的端点是空心点还是实心点,组合到一起就得到整个分段函数的图象.@简单高中生3.2函数的基本性质函数的性质是指在函数变化过程中的不变性和规律性.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增函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区间D ⊆I .如果∀1x ,2x D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称函数()f x 在区间D 上单调递增.特别地,当函数()f x 在它的定义域上单调递增时,我们就称它是增函数.(2)减函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区间D ⊆I.如果∀1x ,2x D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称函数()f x 在区间D 上单调递增.特别地,当函数()f x 在它的定义域上单调递减时,我们就称它是减函数.(3)单调性、单调区间、单调函数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那么就说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y f x =的单调区间.如果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具有单调性,那么就称此函数在这个区间上是单调函数.(4)证明函数()f x 在区间D 上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基本步骤如下:①设值:设12,x x D ∈,且12x x <;②作差:12()()f x f x -;③变形:对12()()f x f x -变形,一般是通分,分解因式,配方等.这一步是核心,要注意变形到底;@简单高中生④判断符号,得出函数的单调性.(5)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①最大值: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y f x =的最大值.②最小值: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y f x =的最小值.2.奇偶性(1)偶函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x I ∀∈,都有x I -∈,且()()f x f x -=,那么函数()f x 就叫做偶函数.关于偶函数有下面的结论:①偶函数的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对称.也就是说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偶函数的一个必要条件;②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之也成立;③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增减性相反.(2)奇函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x I ∀∈,都有x I -∈,且()()f x f x -=-,那么函数()f x 就叫做奇函数.关于奇函数有下面的结论:①奇函数的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对称.也就是说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奇函数的一个必要条件;@简单高中生②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反之也成立;③如果奇函数当0x =时有意义,那么(0)0f =.即当0x =有意义时,奇函数的图象过坐标原点;④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增减性相同.3.3幂函数1.幂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y x α=(R α∈,α为常数)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对于幂函数,我们只研究1α=,2,3,12,1-时的图象与性质.2.五个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x y =2x y =3x y =21xy =1-=x y 定义域RRR[0,+)∞(,0)(0,+)-∞⋃∞值域R[0,+)∞R[0,+)∞(,0)(0,+)-∞⋃∞奇偶性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非奇非偶奇函数单调性增函数在(,0]-∞上递减在[0,+)∞上递增增函数增函数在(,0-∞),0,+)∞(上递减定点(1,1)3.4函数的应用(一)略.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指数1.n 次方根与分数指数幂(1)方根如果n xa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1n >,且*n N ∈.①当n 是奇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是正数,负数的n 方根是负数.这时,a 的n 方表示.@简单高中生②当n 是偶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这时,正数a 的正的n 表示,负的n 次方根用符号正的n 次方根与负的n 次方根可以合并写成0a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叫做根式,这里n 叫做根指数,a 叫做被开方数.关于根式有下面两个等式:n a =;,,a na n⎧⎪=⎨⎪⎩为奇数为偶数..2.分数指数幂(1)正分数指数幂mna=0a>,m,*n N∈,1n>).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2)负分数指数幂1mnmnaa-=0a>,m,*n N∈,1n>).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3)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①r s r sa a a+=(0a>,r,s Q∈);②()r s rsa a=(0a>,r,s Q∈);③()r r rab a b=(0a>,0b>,r Q∈).3.无理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1)无理数指数幂的概念当x是无理数时,x a是无理数指数幂.我们可以通过有理数指数幂来认识无理数指数幂.当x的不足近似值m和过剩近似值n逐渐逼近x时,m a和n a都趋向于同一个数,这个数就是x a.所以无理数指数幂x a(0a>,x是无理数)是一个确定的数.@简单高中生(2)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实数指数幂,即对于任意实数r,s,均有下面的运算性质.①r s r sa a a+=(0a>,r,s R∈);②()r s rsa a=(0a>,r,s R∈);③()r r rab a b=(0a>,0b>,r R∈).4.2指数函数1.指数函数的概念函数x y a =(0a >,且1a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指数x 是自变量,定义域是R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般地,指数函数x y a =(0a >,且1a ≠)的图象和性质如下表所示:01a <<1a >图象定义域R值域(0,)+∞性质(1)过定点(0,1),即0x =时,1y =(2)在R 上是减函数(2)在R 上是增函数4.3对数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x a N =(0,1)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N x a log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简单高中生当0a >,且1a ≠时,log N x a a N x =⇔=.2.两个重要的对数(1)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并把10log N 记为lg N .(2)自然对数:以e (e 是无理数, 2.71828e =…)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并把log e N 记作ln N .3.关于对数的几个结论(1)负数和0没有对数;(2)log 10a =;(3)log 1a a =.4.对数的运算如果0a >,且1a ≠,0M >,0N >,那么(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2)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3)log log n a a M n M =(n R ∈).5.换底公式log log log c a c bb a=(0a >,且1a ≠,0b >,0c >,1c ≠).4.4对数函数1.对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log a y x =(0a >,且1a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定义域是(0,)+∞.@简单高中生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01a <<1a >图象定义域(0,)+∞值域R3.反函数指数函数x y a =(0a >,且1a ≠)与对数函数log a y x =(0a >,且1a ≠)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正好互换.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4.不同函数增长的差异对于对数函数log a y x =(1a >)、一次函数y kx =(0k >)、指数函数x y b =(1b >)来说,尽管它们在(0,)+∞上都是增函数,但是随着x 的增大,它们增长的速度是不相同的.其中对数函数log a y x =(1a >)的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一次函数y kx =(0k >)增长的速度始终不变;指数函数x y b =(1b >)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总之来说,不管a (1a >),k (0k >),b (1b >)的大小关系如何,x y b =(1b >)的增长速度最终都会大大超过y kx =(0k >)的增长速度;y kx =(0k >)的增长速度最终都会大大超过log a y x =(1a >)的增长速度.因此,总会存在一个0x ,当0x x >时,恒有log x a b kx x >>.4.5函数的应用(二)1.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解(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y f x =,我们把使()0f x =的实数x 叫做函数()y f x =的零点.函数()y f x =的零点就是方程()0f x =的实数解,也是函数()y f x =的图象与x 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所以@简单高中生方程()0f x =有实数解⇔函数()y f x =有零点性质(1)过定点(1,0),即当1x =时,0y =.(2)增函数(2)减函数⇔函数()y f x =的图象与x 轴有公共点.(2)函数零点存在定理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的图象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有()()0f a f b <,那么,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内至少有一个零点,即存在(,)c a b ∈,使得()0f c =,这个c 也就是方程()0f x =的解.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对于在区间[,]a b 上图象连续不断且()()0f a f b <的函数()y f x =,通过不断地把它的零点所在区间一分为二,使所得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简单高中生给定精确度ε,用二分法求函数()y f x =零点0x 的近似值的一般步骤如下:(1)确定零点0x 的初始区间[,]a b ,验证()()0f a f b <.(2)求区间(,)a b 的中点c .(3)计算()f c ,并进一步确定零点所在的区间:①若()0f c =(此时0x c =),则c 就是函数的零点;②若()()0f a f c <(此时0(,)x a c ∈),则令b c =;③若()()0f c f b <(此时0(,)x c b ∈),则令a c =.(4)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ε:若a b ε-<,则得到零点的近似值a (或b );否则重复步骤(2)~(4).由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解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二分法来求方程的近似解.3.函数模型的应用用函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如下:这一过程包括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的增长情况(是“对数增长”“直线上升”还是“指数爆炸”);根据增长情况选择函数类型构建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通过运算、推理、求解函数模型;用得到的函数模型描述实际问题的变化规律,解决有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画图、运算等.第五章三角函数5.1任意角和弧度制1.任意角(1)角的概念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射线在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分别叫做角的始边和终边.(2)正角、负角、零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成的角叫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成的角叫负角;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而形成的角叫零角.这样,我们就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了任意角.(3)象限角当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除端点外)在第几象限,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如果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这时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简单高中生(4)终边相同的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360,S k k Z ββα==+⋅︒∈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多个,它们相差360︒的整数倍;象限角的表示:第一象限角的集合{}|36090360,k k k Z αα⋅︒<<︒+⋅︒∈第二象限角的集合{}|90360180360,k k k Z αα︒+⋅︒<<︒+⋅︒∈第三象限角的集合{}|180360270360,k k k Z αα︒+⋅︒<<︒+⋅︒∈第四象限角的集合{}|270360360360,k k k Z αα︒+⋅︒<<︒+⋅︒∈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在以后的学习中很重要,它们的表示如下表.位置表示终边在x 轴非负半轴{360,}k k Z αα=⋅︒∈终边在x 轴非正半轴{180+360,}k k Z αα=︒⋅︒∈终边在x 轴{180,}k k Z αα=⋅︒∈终边在y 轴非负半轴{90+360,}k k Z αα=︒⋅︒∈终边在y 轴非正半轴{270+360,}k k Z αα=︒⋅︒∈终边在y 轴{90180,}k k Z αα=︒+⋅︒∈终边在坐标轴{90,}k k Z αα=⋅︒∈2.弧度制(1)弧度的概念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简单高中生在半径为r 的圆中,弧长为l 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αrad ,那么l rα=.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2)弧度与角度的换算(3)关于扇形的几个公式设扇形的圆心角为α(rad ),半径为R ,弧长为l ,则有①l R α=;②212S R α=;③12S lR =.5.2三角函数的概念1.三角函数的概念(1)三角函数的定义一般地,任意给定一个角R α∈,它的终边OP 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 x y .把点P 的纵坐标y 叫做α的正弦函数,记作sin α,即@简单高中生sin y α=;把点P 的横坐标x 叫做α的余弦函数,记作cos α,即cos x α=;把点P 的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比值yx叫做α的正切函数,记作tan α,即tan yxα=(0x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统称为三角函数,通常将它们记为:正弦函数sin y α=,x R ∈;余弦函数cos y α=,x R ∈;正切函数tan y α=,2x k ππ≠+(k Z ∈).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上任意一点P (不与原点重合)的坐标为(,)x y ,点P 与原点的距离为r =.可以证明:sin y r α=;cos xr α=;tan y xα=.(2)几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0,2π,π,32π的三角函数值如下表所示:α函数2ππ32πsin α0101-cos α101-0tan α不存在0不存在(3)三角函数值的符号(4)诱导公式(一)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简单高中生sin(2)sin k απα+⋅=,cos(2)cos k απα+⋅=,tan(2)tan k απα+⋅=,其中k Z ∈.2.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1)平方关系22sin cos 1αα+=.(2)商数关系sin tan cos ααα=.作用:(1)已知α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其余的两个三角函数值;(2)化简三角函数式;@简单高中生(3)证明三角函数恒等式.5.3诱导公式1.公式二sin()sin παα+=-,cos()cos παα+=-,tan()tan παα+=.2.公式三sin()sin αα-=-,cos()cos αα-=,tan()tan αα-=-.3.公式四sin()sin παα-=,cos()cos παα-=-,tan()tan παα-=-.小结:(1)2k απ+⋅(k Z ∈),πα+,α-,πα-的三角函数,等于α的同名函数,前面加上把α看成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2)利用公式一∼公式四,可以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一般可按下面步骤进行:4.公式五sin()cos 2παα-=,cos()sin 2παα-=.5.公式六sin()cos 2παα+=,cos()sin 2παα+=-.小结:2πα-,2πα+的正弦(余弦),等于α的余弦(正弦),前面加上把α看成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5.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1)正弦函数sin y x =的图象.①画点00(,sin )T x x @简单高中生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以原点O 为圆心的单位圆,O 与x 轴正半轴的交点为(1,0)A .在单位圆上,将点A 绕着点O 旋转0x 弧度至点B ,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点B 的纵坐标00sin y x =.由此,以0x 为横坐标,0y 为纵坐标画点,即得到函数图象上的点00(,sin )T x x .。

人教版】2020年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电子教材目录

人教版】2020年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电子教材目录

人教版】2020年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电子教材目录2020年高中数学材必修一教材目录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概念,是由一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称为元素。

集合用大写字母表示,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元素属于集合用符号“∈”表示。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包含关系是指一个集合包含另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用符号“⊇”表示。

相等关系是指两个集合互相包含,用符号“=”表示。

交集是指两个集合中共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并集是指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集合的基本运算有并、交、差、补四种。

并集是指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交集是指两个集合中共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差集是指一个集合中除去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后剩余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补集是指在全集中除去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后剩余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用符号“C”表示。

1.5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全称量词是指对于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命题都成立,用符号“∀”表示。

存在量词是指集合中存在一个元素使命题成立,用符号“∃”表示。

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等式性质是指对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不等式性质是指对不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正数,不等式方向不变;对不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式方向改变。

2.2 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是指对于任意实数x和y,有2xy≤x²+y²成立。

2.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二次函数是指函数f(x)=ax²+bx+c(a≠0)的图象为开口向上或向下的抛物线。

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形如ax²+bx+c=0(a≠0)的方程。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指形如ax²+bx+c>0或ax²+bx+c≥0(a≠0)的不等式。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1.1集合的概念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18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1.1集合的概念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18

2.已知a∈R,且a∉Q,则a可以为 ( )
A. 2
B. 1
2
C.-2
D.- 1
3
【解析】选A. 2 是无理数,所以 2 ∉Q, 2 ∈R.
3.已知集合A含有三个元素0,1,x-2,则实数x不能取 的值是________.
【解析】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 x-2≠0且x-2≠1,所以实数x不能取的值是2,3. 答案:2,3
【思考】 元素与集合之间有第三种关系吗? 提示:对于一个元素a与一个集合A而言,只有 “a∈A”与“a∉A”这两种关系.
3.空集
定义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表示方法 记作∅
【思考】 对于任意元素a,a与空集∅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由空集的定义可知,a∉∅.
4.两个集合相等
定义
给定两个集合A和B,如果组成它们的元素 完全相同,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思维·引】 (1)先根据-3∈A 列方程求a,然后检验集合中元素的 互异性. (2)先根据a∈A列方程求a,然后检验集合中元素的互 异性.
【解析】(1)因为-3∈A, 所以a-3=-3或2a-1=-3. 若a-3=-3,则a=0. 此时集合A含有两个元素-3,-1,符合题意. 若2a-1=-3,则a=-1. 此时集合A含有两个元素-4,-3,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满足题意的实数a的值为0或-1.
【思维·引】 1.若一组元素是确定的,则这组元素可以构成集合. 2.根据相等集合的元素相同,列方程求a的值.
【解析】1.选D.在A中,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具有确定 性,能构成集合,故A能构成集合;在B中,周长为 10 cm的三角形具有确定性,能构成集合,故B能构成 集合;在C中,方程x2-1=0的实数解为±1,能构成集

2020年高中新教材目录

2020年高中新教材目录

2020年高中新教材目录数学必修第一册(A版)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的概念 (2)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7)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0)阅读与思考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15)1.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7)阅读与思考集合命题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241.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26)小结 (33)复习参考题1 (34)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3 72.2基本不等式.................... 4 42.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5 0小结............................. 5 6复习参考题2 (57)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阅读与思考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 (75)3.2函数的基本性质 (76)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87 3.3幂函数 (89)探究与发现探究函数y = x + 1/x的图象与性质 (92)3.4函数的应用(一) (93)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函数的形成与发展97小结 (99)复习参考题3 (100)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指数 (104)4.2指数函数 (111)阅读与思考放射性物质的衰减 (115)信息技术应用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1204.3对数 (122)阅读与思考对数的发明 (128)4.4对数函数 (130)探究与发现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135)阅读与思考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147 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对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157)小结 (158)复习参考题4 (159)数学建模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162)第五章三角函数5.1任意角和弧度制 (168)5.2三角函数的概念 (177)阅读与思考三角学与天文学 (186)5.3诱导公式 (188)5.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96)探究与发现函数y=Asin(3x + 5)及函数y = Acos(3x +牛)的周期 (203)探究与发现利用单位圆的性质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 (208)5.5三角恒等变换 (215)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三角函数表 (224)5.6函数丫二人$岫乂 +牛) (231)阅读与思考振幅、周期、频率、相位 (250)小结 (251)复习参考题5 (253)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258)数学必修第一册(B版)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3)1.1.2集合的基本关系 (9)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4)1.2常用逻辑用语1.2.1命题与量词 (22)1.2.2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271.2.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30)本章小结 (37)第二章等式与不等式2.1等式2.1.1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解集 (43)2.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集及其根与系数的关系 (47)2.1.3方程组的解集 (51)2.2不等式2.2.1不等式及其性质 (58)2.2.2不等式的解集 (64)2.2.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68)2.2.4均值不等式及其应用 (72)本章小结 (79)第三章函数3.1函数的概念与性质3.1.1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85)3.1.2函数的单调性 (95)3.1.3函数的奇偶性 (104)3.2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112)3.3函数的应用(一) (121)3.4数学建模活动:决定苹果的最佳出售时间点..125本章小结 (131)本书拓展阅读目录罗素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 (11)数学中的猜想 (23)自主招生中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33)《九章算术》中的代数成就简介 (52)函数定义的演变过程简介 (86)物理中的变化率 (99)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101)二分法在搜索中的应用 (118)数学必修第二册(A版)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6.1平面向量的概念 (2)阅读与思考向量及向量符号的由来 (6)6.2平面向量的运算 (7)6.3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5)6.4平面向量的应用 (38)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 (55)小结 (57)复习参考题6 (59)数学探究用向量法研究三角形的性质 (63)第七章复数7.1复数的概念 (68)7.2复数的四则运算 (75)阅读与思考代数基本定理 (81)7.3*复数的三角表示 (83)探究与发现1的n次方根 (91)小结 (93)复习参考题7 (94)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8.1基本立体图形 (97)8.2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107)阅读与思考画法几何与蒙日 (112)8.3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14)探究与发现祖暅原理与柱体、锥体的体积 (121)8.4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24)8.5空间直线、平面的平行 (133)8.6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 (146)阅读与思考欧几里得《原本》与公理化方法 (165)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几何学的发展166小结 (167)复习参考题8 (169)第九章统计9.1随机抽样 (173)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185)信息技术应用统计软件的应用 (189)9.2用样本估计总体 (192)阅读与思考统计学在军事中的应用----二战时德国坦克总量的估计问题 (208)阅读与思考大数据 (217)9.3统计案例公司员工的肥胖情况调查分析 (218)小结 (220)复习参考题9 (222)第十章概率10.1随机事件与概率 (226)10.2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246)10.3频率与概率 (251)阅读与思考孟德尔遗传规律 (259)小结 (261)复习参考题10 (263)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265)数学必修第二册(B版)第四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4.1指数与指数函数4.1.1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3)4.1.2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9)4.2对数与对数函数4.2.1对数运算 (15)4.2.2对数运算法则 (20)4.2.3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24)4.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 (30)4.4幂函数 (33)4.5增长速度的比较 (38)4.6函数的应用(二) (42)4.7数学建模活动:生长规律的描述 (46)4.8结 (50)第五章统计与概率5.1统计5.1.1数据的收集 (55)5.1.2数据的数字特征 (61)5.1.3数据的直观表示 (68)5.1.4用样本估计总体 (77)5.2数学探究活动:由编号样本估计总数及其模拟 (90)5.3概率5.3.1样本空间与事件 (93)5.3.2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98)5.3.3古典概型 (102)5.3.4频率与概率 (108)5.3.5随机事件的独立性 (114)5.4统计与概率的应用 (119)本章小结 (126)第六章平面向量初步6.1平面向量及其线性运算6.1.1向量的概念 (133)6.1.2向量的加法 (137)6.1.3向量的减法 (142)6.1.4数乘向量 (145)6.1.5向量的线性运算 (147)6.2向量基本定理与向量的坐标6.2.1向量基本定理 (152)6.2.2直线上向量的坐标及其运算 (157)6.2.3平面向量的坐标及其运算 (160)6.3平面向量线性运算的应用 (168)本章小结 (172)本书拓展阅读目录对数发明起源的简介 (17)素数个数与对数 (18)指数运算与生活哲学 (40)我国古代统计工作简介 (57)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失败案例 (82)“黄金7 2小时”中的概率 (96)向量的推广与应用 (163)数学必修第三册(B版)第七章三角函数7.1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7.1.1角的推广 (3)7.1.2弧度制及其与角度制的换算 (8)7.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7.2.1三角函数的定义 (14)7.2.2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 (18)7.2.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2)7.2.4诱导公式 (27)7.3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图像7.3.1正弦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36)7.3.2正弦型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43)7.3.3余弦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50)7.3.4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54)7.3.5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57)7.4数学建模活动:周期现象的描述...•• (64)本章小结 (66)第八章向量的数量积与三角恒等变换8.1向量的数量积8.1.1向量数量积的概念 (71)8.1.2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76)8.1.3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81)8.2三角恒等变换8.2.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87)8.2.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 (90)8.2.3倍角公式 (96)8.2.4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 (99)本章小结 (107)本书拓展阅读目录更多三角函数及关系式 (25)向量的数量积与三角形的面积 (84)正弦型函数与信号处理 (103)数学必修第四册(B版)第九章解三角形9.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9.1.1正弦定理 (3)9.1.2余弦定理89.2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 (13)9.3数学探究活动:得到不可达两点之间的距离 (17)本章小结 (19)第十章复数10.1复数及其几何意义10.1.1复数的概念 (25)10.1.2复数的几何意义 (29)10.2复数的运算10.2.1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33)10.2.2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36)10.3复数的三角形式及其运算 (43)本章小结 (50)第十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1空间几何体11.1.1空间几何体与斜二测画法 (55)11.1.2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 (60)11.1.3多面体与棱柱 (66)11.1.4棱锥与棱台 (72)11.1.5旋转体 (76)11.1.6祖暅原理与几何体的体积 (82)11.2平面的基本事实与推论 (91)11.3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1.3.1平行直线与异面直线 (96)11.3.2直线与平面平行 (100)11.3.3平面与平面平行 (103)11.4空间中的垂直关系11.4.1直线与平面垂直 (110)11.4.2平面与平面垂直 (116)本章小结 (123)本书拓展阅读目录秦九韶的“三斜求积术” (11)利用复数产生分形图 (40)四元数简介 (47)我国古代数学中球的体积公式 (86)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9)探究•实践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种细胞 (9)生物科技进展人工合成生命的探索 (12)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6)探究•实践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8)第2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20)第3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23)第4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8)生物科学史话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 (33)第5节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34)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40)第2节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 (47)探究•实践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50)第3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54)探究•实践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57)生物科技进展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的诞生 (58)第四章细胞的物质和输入输出第1节被动运输 (62)探究•实践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64)生物科学史话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 (68)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69)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76)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76)探究•实践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77)二酶的特性 (81)探究•实践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81)探究•实践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82)科学・技术・社会酶为生活添姿彩..85第2节细胞的能量“货币” ATP (86)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90)探究•实践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90第4节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 (97)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97)探究•实践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8)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102)探究•实践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05)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 (110)探究•实践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16)第2节细胞的分化 (118)科学・技术・社会骨髓移植和中华骨髓库 (122)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123)生物科技进展秀丽隐杆线虫与细胞凋亡研究 (127)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病理科医师 (128)附录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安全规则 (131)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2)探究•实践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6)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二) (9)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育种工作者 (14)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 (18)探究•实践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 (24)二受精作用 (25)探究•实践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25)科学・技术・社会人类辅助生殖技术..28在染色体上 (29)科学家的故事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奠基人摩尔根 (33)第3节伴性遗传 (34)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2)生物科技进展生物信息学及其应用..47第2节DNA的结构 (48)探究•实践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51科学・技术・社会DNA指纹技术 (52)第四章基因的表达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64)生物科学史话遗传密码的破译 (70)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71)科学・技术・社会基因工程的应用 (76)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化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80)生物科技进展基因组编辑 (85)科学・技术・社会精准医疗 (86)第2节染色体变异 (87)探究•实践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89)第3节人类遗传病 (92)探究•实践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93)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遗传咨询师.96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00)科学・技术・社会理想的“地质时钟”105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化石标本的制作人员 (105)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06)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110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质点参考系 (11)2.时间位移 (14)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一一速度 (19)4.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一一加速度 (25)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4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7)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0)4.自由落体运动 (45)第三章相互作用力1.重力与弹力 (55)2.摩擦力 (60)3.牛顿第三定律 (64)4.力的合成和分解 (68)5.共点力的平衡 (72)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 (79)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83)3.牛顿第二定律 (88)4.力学单位制 (93)5.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97)6.超重和失重 (101)课题研究 (108)学生实验 (112)索引 (116)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6)第二节离子反应 (13)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20)整理与提升 (27)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32)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41)第三节物质的量 (49)整理与提升 (58)实验活动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61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 (64)第二节金属材料 (73)整理与提升.............. 整实验活动2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84)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84)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86)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101)第三节化学键 (107)整理与提升 (111)实验活动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115附录I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和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116)附录口一些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 (117)附录印名词索引 (119)附录V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120附录V 一些常见元素中英文名称对照表..121附录VI相对原子质量表 (122)元素周期表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2)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8)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14)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21)问题研究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25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8)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34)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 (42)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 (46)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50)第三节海水的运动问题研究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 (57)地区淡水短缺问题 (63)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66)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76)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79)第五章制备与土壤第一节植被 (82)第二节土壤 (88)问题研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96)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 (100)第二节地质灾害 (106)第三节防灾减灾 (110)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14)问题研究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 (120)附录一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122附录二本套书常用地图图例 (124)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

1.1集合的概念(人教A版2019 必修第一册)

1.1集合的概念(人教A版2019 必修第一册)

[答 案]
D
[解 析]
∵3-1=2>
,∴3∉A. 又-3-1=-4<
3
)
,∴-3∈
A.
3
(四)集合的表示
【思考4】
(1) 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如何表示?
(2) 方程(x+1)(x+2)=0的所有根组成的集合,又如何表示呢?
(3) 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大家能总结归纳出列举法的特点吗?
列举法:
把集合的所有元素一 一列举出来,
思考: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 属于 集合A,记作 a A ;
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 集合A,记作 a A .
(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关系:
唯一性
a是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只有属于与不属于两种关系
符号 与 具有方向性,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
使用前提
推理法
对于某些不便直接表示的集合
首先明确已知集合的元素具有什么特征,然后
判断方法
判断该元素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特征
即可
(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巩固练习1
已知集合A中的元素x满足x-1<
3,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3∈A且-3∉A
B.3∈A且-3∈A
C.3∉A且-3∉A
D.3∉A且-3∈A
R
正确
选项C,0不是正整数,所以0∈N*错误
选项D,|-5|=5为正整数,所以|-5|∉N*错误
D. 5 N *
(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类题通法】 判断元素与集合关系的两种方法
直接法
使用前提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教学设计(2)新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教学设计(2)新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

1.1.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的集合等)出发,结合实例给出元素、集合的含义,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抽象、概括等.【教学目标】在高中数学课程中,集合是刻画一类事物的语言和工具,本节可以帮助学生使用集合的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的研究对象,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积累数学抽象的经验。

【数学抽象】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数据分析】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数学运算】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逻辑推理】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学重点】1、掌握集合、元素的基本概念2、学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3、用区间表示集合【教学难点】1、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空集的理解3、记住几种常见的数集符号由于本小节的新概念、新符号较多,建议教学时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读后回答问题,再由教师给出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阅读与理解、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处理集合问题时,根据需要,及时提示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述.【新课导入】在生活与学习中,为了方便,我们经常要对事物进行分类。

例如,图书馆中的书是按照所属学科等分类摆放的,作文学习可按照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等进行,整数可以分成正整数、负整数和零这三类?你能说出数学中其他分类实例吗?试着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分类.【新课讲授】一、集合的概念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集合”来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

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汇集在一起,就说由这些对象组成一个集合(有时简称为集),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英文大写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通常用英文小写字母a,b,c,...表示。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a∈A,读作“a属于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尝试与发现】你能举出几个用集合表达的、与数学有关的例子吗?指出例子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典型例题】(1)如果A是由所有小于10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则0∈A,0.5∉A;(2)如果B是由方程x²=1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则-1∈B,0∉B,1∈B(3)如果C是平面上与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r>0)的点组成的集合,则对于以O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O上的每个点P来说,都有P∈C.【思考与讨论】现在我们来考虑方程x+1=x+2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由于该方程无解,因此这个集合不含有任何元素。

高中数学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的概念第1课时集合的含义课件

高中数学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的概念第1课时集合的含义课件

[解] ∵-3∈A,∴—3=a—3 若 — 3=a—3,
或 — 3=2a—1,
则a=0,
此时集合A 中含有两个元素 — 3, — 1,符合题意;
若 — 3=2a—1, 则 a=—1,
此时集合A 中含有两个元素 — 4, — 3,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0 或 a=—1.
第一章 集合 常用逻辑用语
1.1 合 的 概 念
第 1 课 时 集合的含义

2. 掌 握 集 合 中
素与集 住常用数集的表示 点 、易混点)
核心素养
合概念的学习,逐步 抽象素养. 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自主预

新知初探
1.元素与集合的相关概念
(1)元素: 一般地,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
个 集 合 .B项,方程x²—9=0 在实数范围 内的解,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 性,能构成一个集合.C 项 ,√3的近似值 的全体,元素不具有确定性,不能构成一 个集合 .D 项,某校身高深过170厘米的同 学,同学身高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 性,能构成一个集合.故选C.]
解析答案
4. 已知集合 A 含有两个元素a—3 和 2a—1, 若一3∈A, 试求实数a 的值.
(2)集合A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A, 有6—a∈A,a=2∈A,6—a =4∈A,
所以a=2, 或者a=4∈A,6—a=2∈A, 所以a=4, 综上所述,a=2 或4.故选B.]
判断元素与集合关系的2种方法 (1)直接法:如果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给出,只要判断该元素在已知 集合中是否出现即可.
提醒:解答此类问题易忽视互异性而产生增根的情形.
课 堂 小结 1.判断一组对象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的根据是元素的确定性,若考 查的对象是确定的,就能组成集合,否则不能组成集合. 2.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三个特性,求解与集合有关的字母参数值(范围) 时,需借助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来检验所求参数是否符合要求. 3.解答含有字母的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问题时,要有分类讨论的 意识.

2019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

2019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

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属于”的概念:我们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 ……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 ……表示元素;元素在集合A 中,称属于A ,记为,否则称不属于A ,记作。

3、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 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4、集合的表示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公共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 -3>2的解集是{x∈R| x -3>2}或{x| x -3>2} (3)图示法(Venn 图)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知识要点】1、“包含”关系——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A 叫做B 的子集,记为,例如。

子集的个数为2n (n 为集合中元素个数)2、“相等”关系:如果A 是B 的子集,B 也是A 的子集,则称A 与B 相等。

3、真子集(个数怎么算):如果A 是B 的子集,而且B 中存在元素不属于A ,则A 叫B 的真子集。

真子集的个数为2n -1(n 为集合中元素个数)。

4、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用来表示。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知识要点】1、交集的定义:即A ∩B={x| x ∈A ,且x ∈B}.2、并集的定义:即A ∪B={x | x ∈A ,或x ∈B}.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 ∩A = A ,A ∩φ= φ, A ∩B = B ∩A ,A ∪A = A ,A ∪φ= A , A ∪B = B ∪A 4、全集与补集(1)全集:通常用U 来表示。

(2019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知识点

(2019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知识点

(2019新教材)人教A 版必修第一册知识点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的概率(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2)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1.3〗集合的基本运算〖1.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例如:若B A ⊆,则A 是B 的充分条件或B 是A 的必要条件;若A=B ,则A 是B 的充要条件;〖1.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表示; 全称命题p :)(,x p M x ∈∀; 全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 特称命题p :)(,x p M x ∈∃; 特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名称记号意义性质 示意图交集A B{|,x x A ∈且}x B ∈(1)AA A =(2)A ∅=∅(3)A B A ⊆A B B ⊆ BA并集 A B{|,x x A ∈或}x B ∈(1)AA A =(2)A A ∅=(3)A B A ⊇ A B B ⊇BA补集UA{|,}x x U x A ∈∉且1()U A A =∅2()U A A U =()()()U U U A B A B =()()()UU U A B A B =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1、0a b a b ->⇔>;0a b a b -=⇔=;0a b a b -<⇔<.2、不等式的性质: ①a b b a >⇔<;②,a b b c a c >>⇒>;③a b a c b c >⇒+>+;④,0a b c ac bc >>⇒>,,0a b c ac bc ><⇒<;⑤,a b c d a c b d >>⇒+>+; ⑥0,0a b c d ac bd >>>>⇒>;⑦()0,1n n a b a b n n >>⇒>∈N >; ⑧()0,1n n a b a b n n >>⇒>∈N >.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222,a b ab a b R +≥∈; ②2(0,0)>>a b ab a b +≥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不等式 解集||(0)x a a <> {|}x a x a -<<||(0)x a a >> |x x a <-或}x a >||,||(0)ax b c ax b c c +<+>>把ax b +看成一个整体,化成||x a <,||(0)x a a >>型不等式来求解(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判别式24b ac ∆=- 0∆>0∆= 0∆<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的图象O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根21,242b b ac x a -±-=(其中12)x x <122b x x a==-无实根20(0)ax bx c a ++>>的解集1{|x x x <或2}x x >{|x }2b x a≠-R20(0)ax bx c a ++<>的解集12{|}x x x x <<∅ ∅第三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3.1〗函数及其表示1、函数的概念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 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⑤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⑥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⑦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其复合函数[()]f g x 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 g x b ≤≤解出.⑧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⑨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判别式法:若函数()y f x=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的关于x的二次方程2a y xb y xc y++=,则在()0()()()0a y≠时,由于,x y为实数,故必须有2()4()()0∆=-⋅≥,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b y a yc y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⑦函数的单调性法.5、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yxo〖3.2〗函数的基本性质 【3.2.1】单调性1、用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1) 取值:即设12,x x 是该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且12x x <,210x x x ∆=-> (2) 作差变形:通过因式分解、配方,有理化等方法,向有利于判断差的符号的方向变形.(3) 定号:确定21()()y f x f x ∆=-的符号,若符号不确定,可以进行分类讨论.(4) 下结论:根据定义得出结论,注意下结论时不要忘记说明区间. 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 2、复合函数与单调性若函数u=g(x)在区间[a,b ]上是单调函数,函数y=f(u)在[g(a),g(b)]或[g(b),g(a)]上也是单调函数,那么复合函数y=f [g(x)]在区间[a,b ]上是单调函数,其单调性的规律是: 函数单调性 u=g(x) 增函数 增函数 减函数 减函数 y=f(u) 增函数 减函数 增函数 减函数 y=f[g(x)]增函数减函数减函数增函数上述规律可简记为“同増异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1.了解集合与元素的含义.2.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并能利用它们进行解题.3.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4.掌握数学中一些常见的集合及其记法.1.元素与集合的概念及表示(1)元素:一般地,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2)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3)集合相等: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2.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简记为“确定性”.(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简记为“互异性”.(3)无序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不分先后,没有顺序的.简记为“无序性”.温馨提示:集合含义中的“研究对象”指的是集合的元素,研究集合问题的核心即研究集合中的元素,因此在解决集合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数、点,也可以是一些人或一些物.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温馨提示:(1)符号“∈”“∉”刻画的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元素a与一个集合A而言,只有“a∈A”与“a∉A”这两种结果.(2)∈和∉具有方向性,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形如R∈0是错误的.4.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1.某中学2019年高一年级20个班构成一集合.(1)高一(3)班、高一(2)班是这个集合的元素吗?(2)高二(3)班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吗?[答案] (1)是(2)不是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本班的高个子同学组成集合.( )(2)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组成集合.( )(3)由1,2,2,4,1组成的集合有五个元素.( )(4)由a,b,c组成的集合与由b,a,c组成的集合是同一个集合.( )[答案] (1)×(2)√(3)×(4)√题型一集合的基本概念【典例1】判断下列每组对象的全体能否构成一个集合?(1)接近于2019的数;(2)大于2019的数;(3)育才中学高一(1)班视力较好的同学;(4)方程x2-2=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5)函数y=x2图象上的点.[思路导引] 构成集合的关键是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即元素不能模糊不清、模棱两可.[解] (1)(3)由于标准不明确,故不能构成集合;(2)(4)(5)能构成集合.对集合含义的理解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所谓“确定”,是指所有被“研究的对象”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没有被“研究的对象”都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针对训练]1.下列所给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所有的正三角形; ②比较接近1的数的全体; ③某校高一年级16岁以下的学生;④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到原点距离等于1的点的全体; ⑤我校教职员工中的年轻人; ⑥2的近似值的全体.[解析] ①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需满足三条边相等;②不能构成集合,因为“比较接近1”的标准不明确,所以元素不确定,故不能构成集合;③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是“某校高一年级16岁以下的学生”;④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到原点距离等于1的点”;⑤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年轻”的标准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故不能构成集合;⑥不能构成集合,因为“2的近似值”不明确精确到什么程度,所以不能构成集合.[答案] ①③④ 题型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典例2】 (1)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有( ) ①12∈R ;②2∉Q ;③|-3|∈N ;④|-3|∈Q . A .1个 B .2个 C .3个D .4个(2)集合A 中的元素x 满足63-x ∈N ,x ∈N ,则集合A 中的元素为________.[思路导引] 判断一个元素是否为某集合的元素,关键是抓住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解析] (1)12是实数;2是无理数;|-3|=3,是自然数;|-3|=3,是无理数.故①②③正确,选C .(2)当x =0时,63-0=2;当x =1时,63-1=3;当x =2时,63-2=6;当x ≥3时不符合题意,故集合A 中元素有0,1,2.[答案] (1)C (2)0,1,2判断元素与集合关系的2种方法(1)直接法:如果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给出,只要判断该元素在已知集合中是否出现即可.(2)推理法:对于一些没有直接表示的集合,只要判断该元素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特征即可,此时应首先明确已知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特征.[针对训练]2.已知集合A 中有四个元素0,1,2,3,集合B 中有三个元素0,1,2,且元素a ∈A ,a ∉B ,则a 的值为( )A .0B .1C .2D .3[解析] ∵a ∈A ,a ∉B ,∴由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知,a =3. [答案] D3.用适当的符号填空:已知集合A 中的元素x 是被3除余2的整数,则有:17 ________A ;-5________A .[解析] 由题意可设x =3k +2,k ∈Z ,令3k +2=17得,k =5∈Z .所以17∈A . 令3k +2=-5得,k =-73∉Z .所以-5∉A .[答案] ∈ ∉题型三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典例3】 已知集合A 含有两个元素a 和a 2,若1∈A ,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 [思路导引] 由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和互异性切入.[解析] 若a =1,则a 2=1,此时集合A 中两元素相同,与互异性矛盾,故a ≠1; 若a 2=1,则a =-1或a =1(舍去),此时集合A 中两元素为-1,1,故a =-1. 综上所述a =-1. [答案] -1[变式] (1)本例若将条件“1∈A ”改为“2∈A ”,其他条件不变,求实数a 的值. (2)本例若去掉条件“1∈A ”,其他条件不变,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解] (1)若a =2,则a 2=4,符合元素的互异性; 若a 2=2,则a =2或a =-2,符合元素的互异性.所以a的取值为2,2,- 2.(2)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a≠a2,所以a≠0且a≠1.应用集合元素的特性解题的要点(1)集合问题的核心即研究集合中的元素,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2)构成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确定性),而且是互不相同的(互异性),在书写时可以不考虑先后顺序(无序性).(3)利用集合元素的特性求参数问题时,先利用确定性解出字母所有可能值,再根据互异性对集合中元素进行检验,要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针对训练]4.已知集合A由三个元素m,m2+1,1组成,若2∈A,求实数m的值.[解] ∵2∈A,∴m=2或m2+1=2,则m=2或m=±1.当m=2时,集合A中的元素为:2,5,1,符合题意;当m=1时,集合A中的元素为:1,2,1,不满足互异性,舍去;当m=-1时,集合A中的元素为:-1,2,1,符合题意.综上知,m=2或m=-1.课堂归纳小结1.判断一组对象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关键是看研究对象是否确定.若研究对象不确定,则不能构成集合.2.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某一元素a要么满足a∈A,要么满足a∉A,两者必居其一.这也是判断一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的依据.3.集合中元素的三种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求集合中字母的取值时,一定要检验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1.已知a ∈R ,且a ∉Q ,则a 可以为( ) A . 2 B .12 C .-2 D .-13[解析]2是无理数,所以2∉Q ,2∈R .[答案] A2.若由a 2,2019a 组成的集合M 中有两个元素,则a 的取值可以是( ) A .a =0 B .a =2019 C .a =1D .a =0或a =2019[解析] 若集合M 中有两个元素,则a 2≠2019a .即a ≠0,且a ≠2019.故选C . [答案] C3.下列各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有( )①接近于0的实数;②小于0的实数;③(2019,1)与(1,2019);④1,2,3,1. A .1组 B .2组 C .3组D .4组[解析] ①中“接近于0”不是一个明确的标准,不满足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所以不能构成集合;②中“小于0”是一个明确的标准,能构成集合;③中(2019,1)与(1,2019)是两个不同的对象,是确定的,能构成集合,注意该集合有两个元素;④中的对象是确定的,可以构成集合,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构成的集合为{1,2,3}.[答案] C4.若方程ax 2+ax +1=0的解构成的集合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为( ) A .4 B .2 C .0D .0或4[解析] 当a =0时,方程变为1=0不成立,故a =0不成立;当a ≠0时,Δ=a 2-4a =0,a =4,故选A .[答案] A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①及第书业的全体员工形成一个集合; ②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难题形成一个集合;③方程x 2-1=0与方程x +1=0所有解组成的集合中共有3个元素; ④x ,3x 3,x 2,|x |形成的集合中最多有2个元素.[解析] ①及第书业的全体员工是一个确定的集体,能形成一个集合,正确;②难题没有明确的标准,不能形成集合,错误;③方程x 2-1=0的解为x =±1,方程x +1=0的解为x=-1,由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知,两方程所有解组成的集合中共有2个元素1,-1,故错误;④x=3x3,x2=|x|,故正确.[答案] ①④课后作业(一)复习巩固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班中年龄较小的同学能够形成一个集合B.由1,2,3和9,1,4组成的集合不相等C.不超过20的非负数组成一个集合D.方程(x-1)(x+1)2=0的所有解构成的集合中有3个元素[解析] A项中元素不确定.B项中两个集合元素相同,因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两个集合相等.D项中方程的解分别是x1=1,x2=x3=-1.由互异性知,构成的集合含2个元素.[答案] C2.已知集合A由x<1的数构成,则有( )A.3∈A B.1∈AC.0∈A D.-1∉A[解析] 很明显3,1不满足不等式,而0,-1满足不等式.[答案] C3.下列各组中集合P与Q,表示同一个集合的是( )A.P是由2,3构成的集合,Q是由有序数对(2,3)构成的集合B.P是由π构成的集合,Q是由3.14159构成的集合C.P是由元素1,3,π构成的集合,Q是由元素π,1,|-3|构成的集合D.P是满足不等式-1≤x≤1的自然数构成的集合,Q是方程x2=1的解集[解析] 由于C中P、Q元素完全相同,所以P与Q表示同一个集合,而A、B、D中元素不相同,所以P与Q不能表示同一个集合.故选C.[答案] C4.已知集合A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A,有6-a∈A,则a为( )A.2 B.2或4C.4 D.0[解析] 若a=2∈A,则6-a=4∈A;或a=4∈A,则6-a=2∈A;若a=6∈A,则6-a =0∉A .故选B .[答案] B5.由实数-a ,a ,|a |,a 2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有的元素个数是( ) A .1 B .2 C .3D .4[解析] 当a =0时,这四个数都是0,所组成的集合只有一个元素0.当a ≠0时,a2=|a |=⎩⎪⎨⎪⎧a ,a >0,-a ,a <0,所以一定与a 或-a 中的一个一致.故组成的集合中有两个元素.故选B .[答案] B 二、填空题6.给出下列关系:①13∈Z ;②5∈R ;③|-5|∉N +;④|-32|∈Q ;⑤π∈R .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________.[解析] 由Z ,R ,Q ,N +的含义,可知②⑤正确,①③④不正确.故正确的个数为2. [答案] 27.由a 2,2-a,4组成一个集合A ,A 中含有3个元素,则实数a 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解析] 由元素的互异性,得⎩⎪⎨⎪⎧a 2≠4,2-a ≠4,a 2≠2-a ,即a ≠±2,且a ≠1. [答案] a ≠±2且a ≠18.若集合A 中含有三个元素a -3,2a -1,a 2-4,且-3∈A ,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 ①若a -3=-3,则a =0,此时A 中元素为-3,-1,-4,满足题意. ②若2a -1=-3,则a =-1,此时A 中元素为-4,-3,-3,不满足元素的互异性. ③若a 2-4=-3,则a =±1.当a =1时,A 中元素为-2,1,-3,满足题意;当a =-1时,由②知不合题意.综上可知:a =0或a =1. [答案] 0或1 三、解答题9.已知集合A 中含有两个元素x ,y ,集合B 中含有两个元素0,x 2,若A =B ,求实数x ,y 的值.[解] 因为集合A,B相等,则x=0或y=0.①当x=0时,x2=0,B中元素为0,0,不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故舍去.②当y=0时,x=x2,解得x=0或x=1.由①知x=0应舍去.综上知:x=1,y=0.10.设集合A中含有三个元素3,x,x2-2x.(1)求实数x应满足的条件;(2)若-2∈A,求实数x.[解] (1)由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x≠3.且x≠x2-2x,x2-2x≠3.解之得x≠-1,且x≠0,x≠3.(2)由-2∈A,知x=-2或x2-2x=-2,当x=-2时,x2-2x=(-2)2-2×(-2)=8.此时A中含有三个元素3,-2,8满足条件.当x2-2x=-2,即x2-2x+2=0时,Δ=(-2)2-4×1×2=4-8<0,故方程无解,显然x2-2x≠-2.综上,x=-2.综合运用11.下面有四个命题:①集合N中最小的数是1;②若-a不属于N,则a属于N;③若a∈N,b∈N,则a+b的最小值为2;④x2+1=2x的解构成的集合有两个元素.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A.0个B.1个C.2个D.3个[解析] ①最小的数应该是0;②反例:-0.5∉N,且0.5∉N;③当a=0,b=1时,a +b=1;④因为元素的互异性,故集合中有一个元素.[答案] A12.若以集合A的四个元素a,b,c,d为边长构成一个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可能是( ) A.梯形B.平行四边形C.菱形D.矩形[解析] 由于a,b,c,d四个元素互不相同,故它们组成的四边形的四条边都不相等.[答案] A13.已知集合P 中元素x 满足:x ∈N ,且2<x <a ,又集合P 中恰有三个元素,则整数a =________.[解析] ∵x ∈N,2<x <a ,且集合P 中恰有三个元素, ∴整数a 为6. [答案] 614.若集合A 中有三个元素1,a +b ,a ;集合B 中有三个元素0,b a,b .若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则b -a 的值为______.[解析] 由题意可知a +b =0且a ≠0,∴a =-b , ∴b a=-1.∴a =-1,b =1,故b -a =2. [答案] 215.集合A 中共有3个元素-4,2a -1,a 2,集合B 中也共有3个元素9,a -5,1-a ,现知9∈A 且集合B 中再没有其他元素属于A ,能否根据上述条件求出实数a 的值?若能,则求出a 的值,若不能,则说明理由.[解] ∵9∈A ,∴2a -1=9或a 2=9,若2a -1=9,则a =5,此时A 中的元素为-4,9,25;B 中的元素为9,0,-4,显然-4∈A 且-4∈B ,与已知矛盾,故舍去.若a 2=9,则a =±3,当a =3时,A 中的元素为-4,5,9;B 中的元素为9,-2,-2,B 中有两个-2,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故舍去.当a =-3时,A 中的元素为-4,-7,9;B 中的元素为9,-8,4,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a 存在,且a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