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复习重点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眩晕伴有头重、头胀、低音调耳鸣、胸闷呕恶、纳呆倦怠者,多属痰湿中阻。
3.鼓膜色蓝、外凸,多为瘀血内聚耳窍。
第五章耳鼻咽喉病的治疗概要
1.常用的通窍法有:芳香通窍、化浊通窍、升阳通窍、利湿通窍。
2.祛瘀法:本法选用具有通血脉、祛瘀滞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方,或配合其他治法,适用于治疗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所致的耳鼻咽喉病证。
(2)圆球形异物:切勿用镊子或钳子夹取,以防异物滑入耳道深处。
7.大疱性骨膜炎:是指以耳痛、鼓膜起血疱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8.耳胀、耳闭:
(1)病因病机:耳胀多为病之初起,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多为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由邪毒滞留而致,与脏腑失调有关,因此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2)外治法:滴鼻,鼓膜按摩,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等。
6.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1)内治法:分型证治:(主证、治法、方药)
①肺经风热
主证: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头痛,可见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由以中鼻甲为甚或嗅沟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胡颌面部叩痛,或压痛。
第六章耳科疾病
1.耳郭痰包:是指(耳甲腔、耳甲艇、舟状窝、三角窝等处)耳郭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抽后肿消,但不久又复肿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断耳疮相当于西医学的“耳郭化脓性软骨膜炎”。
3.旋耳疮相当于西医学的“外耳湿疹”。病因病机为:风热湿邪犯耳,血虚生风化燥。
1.耳鼻咽喉疾病的外因主要有:外感邪毒、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2.耳鼻咽喉疾病的实证,常见于病变的初期或中期,以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等为多见。
第四章耳鼻咽喉病的诊断要点
1.耳鸣呈高音调,高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肾虚损或气血不足之证;
耳鸣呈低音调,低频听力下降明显,多属肝胆热盛,或风邪外袭,邪气壅滞耳窍之证。
(2)证型:眩晕发作期以实证多见,如风邪外袭、痰浊中阻、肝阳上扰等;
发作间歇期以虚证多见,如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
13.耳面瘫:
(1)属周围性面瘫。
(2)风邪阻络: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
第七章鼻科疾病
1.鼻疔: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
(1)与鼻疔关系密切的因素是挖鼻。
(2)《金匮要略》最先描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一症,即后世所称“梅核气”,所创立的半夏厚朴汤一直沿用至今。
(3)唐代,政府设立太医署,其中“耳目口齿科”(颇类今之五官科)已初具规模,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专科,这在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第一章绪论
1.耳鼻喉的专科特点:
它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纶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变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2.发展史:
(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谓:(扁鹊)“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因此,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11.耳鸣、耳聋:
(1)实证病因病机:多因外邪或脏腑实火上扰耳窍,抑或瘀血、痰饮蒙蔽清窍所致。
(2)肝火上扰:治法:清肝泻热,开郁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痰火郁结:治法: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12.耳眩晕:
(1)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体位变动或睁眼时眩晕加重,但神志清楚,多半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等症状。
3.伤风鼻塞:初起流清水样鼻涕,后渐转为黏黄涕。分为风寒犯鼻和风热犯鼻两个证型。
4.鼻塞:诊断要点为①病程较长②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③检查见下鼻甲肿胀或肥大。
5.鼻槁:是以鼻内干燥、粘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1)肺肾阴虚证:方药:百合固金汤。
(2)外治法宜用滋养润燥药物滴鼻,禁用血管收缩剂滴鼻。
第二章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位于头部两侧,属“清窍”之一,司听觉,主平衡。与耳有较为密切关系的脏腑有肾、心、肝、胆、肺、脾等。
2.鼻与脏腑的关系:
鼻为肺系之前端,连于喉、接气道、下通于肺,有助肺行呼吸、主嗅觉、协发音、司清化之功能。
3.咽喉与脏腑的关系:
咽前连口腔,下经食道通胃腑,为胃之系,有司饮食吞咽、助言语、御外邪的功能。
喉上通口鼻,下接气管至肺,为肺之系,有行呼吸、发声音、护气道的功能。
4.耳语经络的关系:
直接循行于耳的主要经脉,多属阳经,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5.咽喉与经络的关系:
在十二经脉中,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外,其余经脉皆直接通达。
第三章耳鼻咽喉的病因病机概述
4.耳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排脓时注意切口必须与外耳道纵轴平行,以防形成外耳道狭窄。
5.耳疮:是指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弥漫性外耳道炎”。
6.外耳道异物的去除原则:
(1)昆虫类异物:先用酒、植物油、姜汁或乙醚、丁卡因等滴入耳内,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然后用镊子取出,或行外耳道冲洗。
9.脓耳: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内(鼓膜之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要特征的耳病。
(1)耳内流脓即是脓耳。(×)
(2)肝胆火盛: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排脓。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或仙方活命饮加减。
(3)脾虚湿困:治法: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10.脓耳变证:常见的有耳后附骨痈、脓耳面瘫、脓耳眩晕、黄耳伤寒等。
(2)疔疮走黄是毒入血分,内攻脏腑所致,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等表现的危证。
(3)外治法排脓原则:脓成顶软者,切开排脓,切开时不可切及周围浸润部分,切忌挤压。禁忌早期切开引流及挤压、挑刺、灸法,以免脓毒扩散,入侵营血,内犯心包,引起疔疮走黄之危证。
2.鼻疳:是以鼻前庭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皲裂为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的鼻前庭炎及鼻前庭湿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