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评价.ppt
合集下载
k3-油气藏评价
![k3-油气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195b62eb4daa58da0114abd.png)
另外还有一种经验统计型油田开发模型,它是建立在对生产数据和实验 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的。经验统计模型可用来估算油田稳产年限、产量递 减规律、含水变化规律、采收率等。这是一种实用而又简便的分析油田动态 的方法。
地质模型, 相对于开发模型,还有地质模型 相对于开发模型,还有地质模型,地质模型是指描述油藏 特征的数据体,包括油藏的各个方面,例如构造、岩性、沉积 特征的数据体,包括油藏的各个方面,例如构造、岩性、 环境、流体特征等等。 环境、流体特征等等。 静态的描述
油藏评价
5、地面原油平均密度: 地面原油平均密度: 利用地面原油测定其密度, 利用地面原油测定其密度,选用不 含水或者含水比较低的原油进行分析, 含水或者含水比较低的原油进行分析, 可以采用算术平均法确定全区的数值。 可以采用算术平均法确定全区的数值。 对于原油密度变化比较大的油藏要分开 计算。 计算。 6、原油体积系数的确定: 原油体积系数的确定: 利用高压物性分析资料确定, 利用高压物性分析资料确定,一般采用样品块数平均方 法确定其平均值。 法确定其平均值。 注意储量计算的单位以及所给的参数单位。 注意储量计算的单位以及所给的参数单位。
确定六类参数的大小: 确定六类参数的大小:
1、含油面积:确定油水油气界面后,确定含油的范围,利用求积仪求出。 含油面积:确定油水油气界面后,确定含油的范围,利用求积仪求出。 2、有效厚度:扣除隔夹层后的有效厚度,由于厚度变化的范围比较大,厚度 有效厚度:扣除隔夹层后的有效厚度,由于厚度变化的范围比较大, 应该进行平均,主要采用厚度算术平均和面积加权平均两种方法。 应该进行平均,主要采用厚度算术平均和面积加权平均两种方法。
指连通的孔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数。 指连通的孔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数。一般根据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 资料取得。当孔隙度变化比较大时,采用有效厚度加权平均, 资料取得。当孔隙度变化比较大时,采用有效厚度加权平均,变化不大时 可用算术平均。 可用算术平均。
地质模型, 相对于开发模型,还有地质模型 相对于开发模型,还有地质模型,地质模型是指描述油藏 特征的数据体,包括油藏的各个方面,例如构造、岩性、沉积 特征的数据体,包括油藏的各个方面,例如构造、岩性、 环境、流体特征等等。 环境、流体特征等等。 静态的描述
油藏评价
5、地面原油平均密度: 地面原油平均密度: 利用地面原油测定其密度, 利用地面原油测定其密度,选用不 含水或者含水比较低的原油进行分析, 含水或者含水比较低的原油进行分析, 可以采用算术平均法确定全区的数值。 可以采用算术平均法确定全区的数值。 对于原油密度变化比较大的油藏要分开 计算。 计算。 6、原油体积系数的确定: 原油体积系数的确定: 利用高压物性分析资料确定, 利用高压物性分析资料确定,一般采用样品块数平均方 法确定其平均值。 法确定其平均值。 注意储量计算的单位以及所给的参数单位。 注意储量计算的单位以及所给的参数单位。
确定六类参数的大小: 确定六类参数的大小:
1、含油面积:确定油水油气界面后,确定含油的范围,利用求积仪求出。 含油面积:确定油水油气界面后,确定含油的范围,利用求积仪求出。 2、有效厚度:扣除隔夹层后的有效厚度,由于厚度变化的范围比较大,厚度 有效厚度:扣除隔夹层后的有效厚度,由于厚度变化的范围比较大, 应该进行平均,主要采用厚度算术平均和面积加权平均两种方法。 应该进行平均,主要采用厚度算术平均和面积加权平均两种方法。
指连通的孔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数。 指连通的孔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数。一般根据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 资料取得。当孔隙度变化比较大时,采用有效厚度加权平均, 资料取得。当孔隙度变化比较大时,采用有效厚度加权平均,变化不大时 可用算术平均。 可用算术平均。
第七章 油气藏(田)评价(8学时)
![第七章 油气藏(田)评价(8学时)](https://img.taocdn.com/s3/m/a7154c43336c1eb91a375d6d.png)
资料
评价井钻探的目的主要在于录取资料,在该过程中应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资料录取要全面,包括录井资料、测井资料、测试与试 油资料、测温测压资料等,因为评价井钻探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取 全、取准第一手资料,查明已发现油气田的工业价值,提交探明 储量,为油田顺利投入开发作好准备。
(2)较大规模的油田必须有油基钻井液或者是密闭取心资料,
(三)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1)油气藏地质评价:评价圈闭特征、储层特征、流体特征, 建立油气藏构造模型、储层结构模型、储层参数模型、流体分类 模型。
(2)储量与经济评价:包括储量评价、储能和产能评价,确定
合理的采油速度。 (3)开发特征评价: 温度特征、压力特征、驱动类型、生产特性,制定合理的开 发措施和开发方案。 油气藏描述是油气藏评价主要的技术方法,它充分利用地震、 测井、地质资料和各种分析化验资料和测试资料,对油气藏几何 形态、储层内部结构与特征、油气水分布状况进行全面的综合分 析与评价。其目的在于对油气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特性进行综合评 价,建立含油气地质格架,揭示油气藏的内部结构和油气藏内油 气水分布状况,为计算储量提供参数。
2.构造解释
查明圈闭(油气藏)的准确形态,落实断层、高点分布等构造细
节,提交接近油气藏顶面的精细构造图。
3.目标处理和储层横向预测
储层解释一般采用制作模型和已有资料标定的方法,做出
主要含油层系的砂岩厚度或砂岩百分比预测图、储层孔隙 度解释预测图,并根据新钻井资料及时进行校正,经过反 复多次的精细目标处理解释,提高预测准确性。特别要重 视垂直地震剖面、地层倾角测井的应用,要对砂体发育状 况、延伸方向等做出补充解释。
第二章_油气藏评价
![第二章_油气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b6671798d0d233d4b04e6901.png)
•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理解油藏评价有三个关键点。 一是进一步落实储量,就是把石油控制储量上升 到探明储量,达到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动用的 程度。其目标动用程度要达到90%以上。落实储 量必须符合新的储量规范,其核心是井控程度, 比如岩性油藏井控程度大约是每平方公里1口井。 落实储量必须具备满足SEC准则,也就是说被井 证实的可采储量,而可采储量与当时的油价挂钩, 达到经济可采储量的条件。落实储量必须经得住 DM公司的评估,按SEC准则,突出剩余经济可 采储量,进行储量评估和价值评估,预测今后资 源的价值、成本和利润。
地温级度: 指地温每增加1℃所需增加的深度值,单位 为m/℃。 地温梯度与地温级度互为倒数关系,地温梯度更常用。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温度系统
油气藏的温度系统:指由不同探井所测静温与相应埋深的关系图,
也可指静温梯度图。
油气藏的静温主要受地壳温度的控制,而不 受储层的岩性及其所含流体性质的影响。因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四、水压驱动
水驱油藏生产特征
特征 变化趋势
储层压力
地面气油比 产水量 井动态 原油采收率
保持较高程度
保持较低值 见水较早,数量逐渐增加 一直生产到高含水 35%~75%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五、重力驱动
形成条件: 1、油层比较厚、倾角大;
2、渗透性好;
3、开采后期
(1)油藏压力:油藏压力不断缓慢衰减,压力保持水平高 于一般衰竭式开采油藏,压力保持程度取决于气顶体积与油 区体积的比值。 (2)产水量:不产水或产水量可忽略不计。 (3)气油比:气油比在构造高部位的井中不断升高,当膨 胀的气顶到达构造高部位井时,该井气油比将变得很高。 (4)最终采收率:气顶驱机理实际上是前缘驱替,采收率会 比溶解气驱大得多,预测采收率为20%~40%。 (5)井的动态:气顶膨胀保持了油藏压力,同时使井筒中 液柱重量降低,因此气顶驱比溶解气驱自喷时间更长。
《油气藏评价》PPT课件
![《油气藏评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b7bc065727a5e9846a6131.png)
有六种基本驱动能量——驱动方式:
1、岩石及流体弹性驱 1、驱替效率最低
2、溶解气驱
2、采收率5%~25%;
3、气压驱动
3、采收率20~40%;
4、水驱动
4、采收率35%~75%;
5、重力驱动
5、采收率80%;
6、复合驱动
6、比溶解气高,比水驱低。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一、封闭弹性驱动
形成条件: (1)油藏无边底水或边水不活跃; (2)Pi>Pb。
井底流动压力(Pwf): 油井正常生产时测得的井底压力。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2、原始油层压力的确定
(1)井口压力推算法
Pi=a+GDD
式中:
Pi ——原始地层压力,MPa; a ——关闭后的井口静压,MPa; GD——井筒内静止液体压力梯度,MPa /m; D ——埋深,m。
井筒内的液体静止梯度,由下式表示:
油层折算压力(Pc):为了消除构造因素的影响,把已测出的 油层各点的实测压力值,按静液柱关系
折算到同一基准面上的压力。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目前油层压力(P): 在开发后某一时间测量的油层压力。
一般用油层静止压力(Pws)和井底流动压力(Pwf)来表示。
油层静止压力(Pws):油井生产一段时间后关闭,待压力恢复 到稳定状态后,测得的井底压力值。
p0: 余压
pi=p0 + GpD
•判断流体类型
1.0g/cm3 水
GP 0.5~1g/cm3 油
g
<0.5g/cm3 气
•确定流体界面
p
po p0o Gpo D
油藏描述第12章油藏综合评价精品PPT课件
![油藏描述第12章油藏综合评价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322b05c1c708a1294a4423.png)
1.储能参数(R,单位:m)
为有效厚度(he)、有效孔隙度(φ)和含油饱和度 (So)三者的乘积,其物理意义为纯油厚度。该参数反映
油藏的含油程度,也包含了储层物性的信息。
2.渗透率(K,单位:×10-3μm2)
反映油层的渗流能力,是评价产能大小的重要指标 之一。 3.原油性质(P)
主要包括原油的粘度和密度两个参数,该参数反映 原油性质好坏,因为流体性质对产能有直接影响,也是 选择生产工艺的依据。凝固点对产能也有一定影响,可 用作参考指标。
不同开发阶段,不同开发目的油藏评价, 首先体现在选择哪些参数作为评价指标,以及 给以各项参数“权重” 的大小上。
一项参数从一个方面表征油藏的特性,全面评价一 个油藏,必须采用多项参数,但描述油藏的参数众多, 其中许多参数相互关联,关联性强的参数都参加油藏评 价,就会使评价结果出现错误。
评价参数的确定一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线性回归 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
(5) 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主成分Zi贡献率为
i
m
i
i 1
累计贡献率为
i
k
k 1 m
i
i 1
(6) 确定主成分数目:取累计贡献率>85%的特征值λ1, λ2,…,λp 所对应的第1, 第2, 第p个主成分。
(7)计算各参数在主成分Zj上的载荷lij
lij i Eij (i 1,2,..., m, j 1,2,...p)
D(X)= E[X-E(X)]2
Cov(X,Y)=E[(X-E(X))(Y-E(Y))]
(3) 构造相关系数矩阵
x1,x1 x2 ,x1
...
xm
,
Hale Waihona Puke x1x1 ,x2 x2 ,x2
jbs2油气藏评价
![jbs2油气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d6c8dc86137ee06eff91877.png)
3.3 油田的单储系数(SNF)
定义:单位面积内的原油储量
SNF N Ah 100 1 S wi o Boi
油气藏评价
4. 气田储量计算(容积法)
G 0.01AhS gi Bgi
G-气田的地质储量,104t;(地面的) Sgi-油层平均原始含气饱和度,小数; Bgi-原始的原油体积系数,表示为:
油气藏评价
一、油气藏类型及其模型
3.
油田开发模型
地质模型、油藏流体渗流模型、经验统计模型、经济评价模型 。
(1)地质模型:描述储层地质结构特征和油藏流体在三维空
间的变化及分布规律。是进行油藏经营管理的基础。 (2)渗流模型:气藏模型、黑油模型、组分模型。 地质模型与油藏开采过程中的具体渗流模型进行组合,即构成
定容封闭气藏可采储量计算:
气田储量计算(容积法)
Tsc 1 Pi Pa GR 0.01AhS gi T Psc Z Z a i
GR-定容封闭气藏可采储量,108m3;Pa-废弃压力,MPa; Pa/Za-废弃视油层压力,MPa;
油气藏评价
4.2 气田的地质储量丰度( Ωs)
油气藏评价
二、储量计算 3.1 地层原油中原始溶解气储量
4
Gs 10 N Rsi
Gs-溶解气的地质储量,108t;(地面的) Rsi-原始溶解油气比, m3 / t 。
油气藏评价
3.2 油田的储量丰度(Ωo)
定义:单位面积内的原油储量
o N A 100h 1 S wi o Boi
Tsc 1 Pi G 0.01hS gi T Psc Z i
4.3 气田的单储系数( SGF)
Tsc 1 Pi SGF 0.01S gi T Psc Z i
定义:单位面积内的原油储量
SNF N Ah 100 1 S wi o Boi
油气藏评价
4. 气田储量计算(容积法)
G 0.01AhS gi Bgi
G-气田的地质储量,104t;(地面的) Sgi-油层平均原始含气饱和度,小数; Bgi-原始的原油体积系数,表示为:
油气藏评价
一、油气藏类型及其模型
3.
油田开发模型
地质模型、油藏流体渗流模型、经验统计模型、经济评价模型 。
(1)地质模型:描述储层地质结构特征和油藏流体在三维空
间的变化及分布规律。是进行油藏经营管理的基础。 (2)渗流模型:气藏模型、黑油模型、组分模型。 地质模型与油藏开采过程中的具体渗流模型进行组合,即构成
定容封闭气藏可采储量计算:
气田储量计算(容积法)
Tsc 1 Pi Pa GR 0.01AhS gi T Psc Z Z a i
GR-定容封闭气藏可采储量,108m3;Pa-废弃压力,MPa; Pa/Za-废弃视油层压力,MPa;
油气藏评价
4.2 气田的地质储量丰度( Ωs)
油气藏评价
二、储量计算 3.1 地层原油中原始溶解气储量
4
Gs 10 N Rsi
Gs-溶解气的地质储量,108t;(地面的) Rsi-原始溶解油气比, m3 / t 。
油气藏评价
3.2 油田的储量丰度(Ωo)
定义:单位面积内的原油储量
o N A 100h 1 S wi o Boi
Tsc 1 Pi G 0.01hS gi T Psc Z i
4.3 气田的单储系数( SGF)
Tsc 1 Pi SGF 0.01S gi T Psc Z i
第二章油气藏评价
![第二章油气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4ddab280d0d233d4b14e6953.png)
P
LU O P EI
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厚德 博学(Solution 砺志 笃行 Gas Drive) (二) 溶解气驱
当地层压力下降到饱和压力以下时,溶解气从原 油中分离出来膨胀而驱油的驱动方式称为溶解气驱。 以溶解气为主要驱油能量的油藏称为溶解气驱油藏。
I E � 油藏无边(底)水及注入水,或边(底)水不活跃; P � 无气顶或气顶很小; O U � 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 L
形成条件: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U O P EI
厚德 博学 砺志 笃行
开采特征:
� 地层压力快速下降; � 油产量快速下降; � 气油比快速上升,达 到峰值后快速下降; � Re=1%~10%,平均3 %)。
� 天然水域体积较大,且与油藏 连通性好; � 人工注水时,保持注采平衡。 PR Qt RP Qo
开采特征:
I E � 地层压力保持不变; P � 油井见水前产油量不变,见水 O 后产液量不变而产油量下降; U � 生产气油比不变。 L
� Re=35%~75%。
LU O P EI
刚性水驱油藏生产特征曲线
LU O P EI
厚德 博学 砺志 一、 油气藏驱动类型
笃行
油藏中的流体只有在受到外力作用并克服了各 种阻力时才能流动。 所谓驱动类型是指油藏在开采过程中所主要依 靠的驱动能量的类型。油藏的主要驱动能量有:
I ① 油藏中流体和岩石的弹性能; E ② 溶解于原油中天然气的膨胀能; P O ③ 边水和底水的压能和弹性能; U ④ 气顶气的膨胀能; L
LU O P EI
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厚德 博学(Solution 砺志 笃行 Gas Drive) (二) 溶解气驱
当地层压力下降到饱和压力以下时,溶解气从原 油中分离出来膨胀而驱油的驱动方式称为溶解气驱。 以溶解气为主要驱油能量的油藏称为溶解气驱油藏。
I E � 油藏无边(底)水及注入水,或边(底)水不活跃; P � 无气顶或气顶很小; O U � 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 L
形成条件: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U O P EI
厚德 博学 砺志 笃行
开采特征:
� 地层压力快速下降; � 油产量快速下降; � 气油比快速上升,达 到峰值后快速下降; � Re=1%~10%,平均3 %)。
� 天然水域体积较大,且与油藏 连通性好; � 人工注水时,保持注采平衡。 PR Qt RP Qo
开采特征:
I E � 地层压力保持不变; P � 油井见水前产油量不变,见水 O 后产液量不变而产油量下降; U � 生产气油比不变。 L
� Re=35%~75%。
LU O P EI
刚性水驱油藏生产特征曲线
LU O P EI
厚德 博学 砺志 一、 油气藏驱动类型
笃行
油藏中的流体只有在受到外力作用并克服了各 种阻力时才能流动。 所谓驱动类型是指油藏在开采过程中所主要依 靠的驱动能量的类型。油藏的主要驱动能量有:
I ① 油藏中流体和岩石的弹性能; E ② 溶解于原油中天然气的膨胀能; P O ③ 边水和底水的压能和弹性能; U ④ 气顶气的膨胀能; L
3—6 油气储量评价
![3—6 油气储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569f59d33186bceb19e8bb65.pn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储量综合评价
• 1、按产能大小评价 • 产能的大小直接关系油田的产量、采油速度和 开发经济效益。产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油藏地 质条件的优劣。因此,产能大小是储量品质的 重要指标。 • 对于原油储量应根据千米井深的稳定产量、每 米采油指数和流度(渗透率与黏度的比值)划 分为高产、中产、低产、特低产四个等级。而 对于天然气储量仅根据千米井深的稳定产量划 分为高产、中产、低产三个等级。
三、特殊储量
• 3.非烃气储量 • 非烃类天然气包括硫化氢、二氧化碳及 氦气等。工业气井中非烃类天然气含量 大于一定标准者应单独计算非烃气的储 量。例如,当硫化氢含量大于0.5%时即 应单独计算储量;在二氧化碳的含量大 于5%及氦气的含量大于0.05%时,也应 单独计算它们的储量。
三、特殊储量
• 在我国已发现的天然气藏中,烃类天然气占绝对优势, 其比例约为98%。相比之下,非烃类气藏较少,其比 例仅占2%左右。在非烃气藏中,二氧化碳气发现较 多,目前已在我国东部地区发现二氧化碳气田28个, 它们主要位于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苏北地区、广 东三水地区、东海、莺歌海及珠江口海域等东部地区, 其中苏北黄桥二氧化碳气田探明二氧化碳储量达 200×108m3,二氧化碳的主要储集层含量高达92 %—98%。该黄桥二氧化碳气田的一些气层还含氦气 0.13%--0.16%,最高1.34%。硫化氢气藏也时有报道, 例如河北赵兰庄气田孔店组一段的硫化氢气藏,其硫 化氢含量就高达92%。
表3-6-2 油气藏储量综合评价
评价 等级 高丰度 中等丰度 低丰度 特低丰度 • (按储量丰度) 储量丰度 油(万吨/公里2) 气(亿米3/公里2) >300 100--300 50--100 <50 >10 2--10 <2
储量综合评价
• 1、按产能大小评价 • 产能的大小直接关系油田的产量、采油速度和 开发经济效益。产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油藏地 质条件的优劣。因此,产能大小是储量品质的 重要指标。 • 对于原油储量应根据千米井深的稳定产量、每 米采油指数和流度(渗透率与黏度的比值)划 分为高产、中产、低产、特低产四个等级。而 对于天然气储量仅根据千米井深的稳定产量划 分为高产、中产、低产三个等级。
三、特殊储量
• 3.非烃气储量 • 非烃类天然气包括硫化氢、二氧化碳及 氦气等。工业气井中非烃类天然气含量 大于一定标准者应单独计算非烃气的储 量。例如,当硫化氢含量大于0.5%时即 应单独计算储量;在二氧化碳的含量大 于5%及氦气的含量大于0.05%时,也应 单独计算它们的储量。
三、特殊储量
• 在我国已发现的天然气藏中,烃类天然气占绝对优势, 其比例约为98%。相比之下,非烃类气藏较少,其比 例仅占2%左右。在非烃气藏中,二氧化碳气发现较 多,目前已在我国东部地区发现二氧化碳气田28个, 它们主要位于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苏北地区、广 东三水地区、东海、莺歌海及珠江口海域等东部地区, 其中苏北黄桥二氧化碳气田探明二氧化碳储量达 200×108m3,二氧化碳的主要储集层含量高达92 %—98%。该黄桥二氧化碳气田的一些气层还含氦气 0.13%--0.16%,最高1.34%。硫化氢气藏也时有报道, 例如河北赵兰庄气田孔店组一段的硫化氢气藏,其硫 化氢含量就高达92%。
表3-6-2 油气藏储量综合评价
评价 等级 高丰度 中等丰度 低丰度 特低丰度 • (按储量丰度) 储量丰度 油(万吨/公里2) 气(亿米3/公里2) >300 100--300 50--100 <50 >10 2--10 <2
《油气藏评价》课件
![《油气藏评价》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1b809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a.png)
3
油气藏开发的关键技术
讨论实施油气藏开发所需的关键技术、设备和方法。
第五分:油气藏评价的应用
油气公司的发展决策
说明油气藏评价对于油气公司制定 发展战略和决策的重要性。
能源战略的制定
解释油气藏评价在能源战略制定中 的应用和决策过程。
油气工作者的进修与发展
讲述油气藏评价对油气工作者进修 和发展的指导作用。
《油气藏评价》PPT课件
这是《油气藏评价》的PPT课件,将为您介绍有关油气藏评价的基本知识和重 要内容。您将了解到油气藏的概念、分类、储层特征以及勘探与开发的过程。
第一部分:介绍油气藏
概念与分类
解释油气藏的含义,并介绍其 常见的分类方法。
储层的形成与特征
探讨油气储层是如何形成的, 并描述其特征和性质。
勘探与开发
讲解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过程, 以及其中涉及的关键步骤和技 术。
第二部分:油气藏评价的基本内容
1 油气资源量评价
介绍如何评估油气藏中的资源量,以支持决策和规划。
2 油气储量评价
讲解评估油气储量的方法,以及与储量计算相关的因素和工具。
3 油气藏分布与规模评价
探讨油气藏的分布模式和规模评价方法,以帮助识别潜在的生产区域。
结束语
总结油气藏评价的基础和重要性,并探讨未来油气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第三部分:油气藏评价的方法
地质方法
使用岩石学、古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法来评价油 气藏的地质特征。
工程方法
包括储层物性测试、动态数据分析和模拟技术等工程 手段来评价油气藏。
第四部分:油气藏预测与开发
1
油气藏预测与评价的重要性
说明油气藏预测与评价对于有效开发和生产的重要性。
油气藏储量评价
![油气藏储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081c67127284b73f24250b1.png)
●年度剩余可采储量:目前剩下的可采储量 ,即原始可 采储量减目前的累积采油量。
●储采比(reserve-production ratio):又称为储量寿 命(reserves life),为某年度的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产 量之比值,是分析油气田、油气区、乃至全国油气开发形势 的重要指标。
n 1.年度剩余可采储量的计算
资源量 为目的,在评价钻探过程中钻
l推 测 了少数评价井后所计算的储量
资源量 。 C-D级储量,精度:>50%。
地质 储量
l探明 储量
l控制 储量
储
l预测
量
储量
在地震详查以及其他方法所提供 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 油气流、油气层或油气显示后, 经过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 按容积法估算的储量。 D-E级储 量,精度:20-50%。
56
油田储量大小 (单位:108 t)
储量丰度 (单位:104 t/km2)
油藏埋藏深度 (单位:m)
10:特大油田 1—10:大型油田 0.1—1:中型油田 < 0.1:小型油田
>300:高丰度 100—300:中丰度 50—100:低丰度 < 50:特低丰度
<2000:浅层 2000—3200:中深 3200—4000:深层 >4000:超深层
式中:N——石油地质储量,104 t; A—— 含油面积,km2; h——平均有效厚度,m;(与渗透率下限有关) f——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 Swi——平均油层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 ρo ——平均地面原油密度,t/m3; Boi——平均原始原油体积系数。
重点与难点:各参数的准确取值
常用方法:
●分油砂体迭加计算总地质储量。 ●根据h、f、Swi等等值图,按单元体 积法迭加计算每个油砂体的地质储 量。
●储采比(reserve-production ratio):又称为储量寿 命(reserves life),为某年度的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产 量之比值,是分析油气田、油气区、乃至全国油气开发形势 的重要指标。
n 1.年度剩余可采储量的计算
资源量 为目的,在评价钻探过程中钻
l推 测 了少数评价井后所计算的储量
资源量 。 C-D级储量,精度:>50%。
地质 储量
l探明 储量
l控制 储量
储
l预测
量
储量
在地震详查以及其他方法所提供 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 油气流、油气层或油气显示后, 经过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 按容积法估算的储量。 D-E级储 量,精度:20-50%。
56
油田储量大小 (单位:108 t)
储量丰度 (单位:104 t/km2)
油藏埋藏深度 (单位:m)
10:特大油田 1—10:大型油田 0.1—1:中型油田 < 0.1:小型油田
>300:高丰度 100—300:中丰度 50—100:低丰度 < 50:特低丰度
<2000:浅层 2000—3200:中深 3200—4000:深层 >4000:超深层
式中:N——石油地质储量,104 t; A—— 含油面积,km2; h——平均有效厚度,m;(与渗透率下限有关) f——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 Swi——平均油层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 ρo ——平均地面原油密度,t/m3; Boi——平均原始原油体积系数。
重点与难点:各参数的准确取值
常用方法:
●分油砂体迭加计算总地质储量。 ●根据h、f、Swi等等值图,按单元体 积法迭加计算每个油砂体的地质储 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0: 余压
pi=p0 + GpD
•判断流体类型
1.0g/cm3 水
GP 0.5~1g/cm3 油
g
<0.5g/cm3 气
•确定流体界面
p
po p0o Gpo D
pw p0w Gpw D
D
poc p0o GpoDc
pwc p0w GpwDc
Dc
p0o p0w
井底流动压力(Pwf): 油井正常生产时测得的井底压力。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2、原始油层压力的确定
(1)井口压力推算法
Pi=a+GDD
式中:
Pi ——原始地层压力,MPa; a ——关闭后的井口静压,MPa; GD——井筒内静止液体压力梯度,MPa /m; D ——埋深,m。
井筒内的液体静止梯度,由下式表示:
一、油藏的温度系统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由于油藏在常温层以下,其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油藏的 温度随埋深的变化情况通常可用地温梯度和地温级度来表示。
地温梯度: 指地层深度每增加100m时,地层温度增高的 度数,单位为℃/100m。
地温级度: 指地温每增加1℃所需增加的深度值,单位 为m/℃。
地温梯度与地温级度互为倒数关系,地温梯度更常用。
油层折算压力(Pc):为了消除构造因素的影响,把已测出的 油层各点的实测压力值,按静液柱关系
折算到同一基准面上的压力。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目前油层压力(P): 在开发后某一时间测量的油层压力。
一般用油层静止压力(Pws)和井底流动压力(Pwf)来表示。
油层静止压力(Pws):油井生产一段时间后关闭,待压力恢复 到稳定状态后,测得的井底压力值。
•判断压力系统 p
D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3、压力系统的判断
折算压力法:对于无泄水区,具同一水动力系统的油藏来说,油藏
未投入开采时,位于油藏不同部位的各井点处,其原始油层压力折算 到同一个折算基准面后,折算压力必相等。
油层压力变化规律法: 油层一旦投入开发,油层压力就开始发生
变化。如果处于不同油层或同一油层的不同位置的各井点油层压力同 步下降,可说明各井点处于同一水动力系统中;反之,则不为一个水 动力系统。
第二章 油藏评价
本章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压力系统、温度系统和 驱动类型 油气藏的储量分类分级 采收率的计算方法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油藏能量的重要标志 •工程破坏的主要原因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1、有关地层压力的概念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原始油层压力(Pi): 指油层未被钻开时,处于原始状 态下的油层压力。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温度系统
油气藏的温度系统:指由不同探井所测静温与相应埋深的关系图,
也可指静温梯度图。
油气藏的静温主要受地壳温度的控制,而不 受储层的岩性及其所含流体性质的影响。因 此,任何地区油气藏的静温梯度图,均为一 条静温随埋深变化的直线关系,由下式表示:
油藏的静温梯度图
T=A+BD
有六种基本驱动能量——驱动方式:
1、岩石及流体弹性驱 1、驱替效率最低
2、溶解气驱
2、采收率5%~25%;
3、气压驱动
3、采收率20~40%;
4、水驱动
4、采收率35%~75%;
5、重力驱动
5、采收率80%;
6、复合驱动
6、比溶解气高,比水驱低。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一、封闭弹性驱动
形成条件: (1)油藏无边底水或边水不活跃; (2)Pi>Pb。
压力系数(ap):指原始地层压力与同深度静水柱压力之 比值。
压力系数
pw pair w gD D
pf pair w gD + C
>0, 超压 C=
<0, 欠压
pw: 静水压力 pf: 地层压力
pair
p
D
pw
•异常原因 砂层不连续 流体不连通
D pf
pf pw pair w gD
式中:T—油气藏不同埋深的静温,℃; A—取决于地面的年平均常温,℃; B—静温梯度,℃/100m; D—埋深,m。
我国东部地区各油气田的静温梯度约为 3.5~4.5 ℃/100m。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驱动方式:油层在开采过程中主要依靠哪一种能量来驱油。
目的:了解油藏动态特征,预测未来生产动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GD =dPi /dD=0.01ρ
式中: ρ —井筒内的静止液体密度,g/cm3。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2、原始油层压力的确定
(2)压力梯度曲线法 具有同一水动力系统的油气层是 一个连通体,油气层不同部位厚 度中点的海拔高度与相应的原始 压力值之间成一线性关系,此关 系曲线称为原始地层压力梯度曲 线。
D
pf
pf pw pair w gD
•压力系数
pf = pw
>1.2 异常高压 0.8~1.2 正常 <0.8 异常低压
•高产 •井喷
•低产 •泥浆漏失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1、有关地层压力的概念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压力梯度(Gp): 地层海拔高程每相差一个单位相应的压 力变化值。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油藏剖面与压力梯度图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2、原始油层压力的确定
通过压力梯度曲线,可解决的问题: (1)地层压力可以通过回归得到。 (2)可以通过压力梯度的大小判断地层液体类型。 (3)可以确定油水、油气界面。
油藏压力(原始条件)
p0
p
D
pi=p0 + GpD
(w o)g
第一节 油藏温压系统
一、油藏的压力系统
3、压力系统的判断
压力系统:也称为水动力学系统,是指在油气田的三维空 间上,流体压力能相互传递和相互影响的范围。 判断油气田内压力系统分布的常用方法有:
压力梯度曲线法:用各油层或同一油层不同部位所测得的原始压力资
料,绘制成压力梯度曲线。如果绘制出的原始压力梯度曲线只有一条, 则说明各油层或同一油层的各点属于一个水动力学系统;如果有数条压 力梯度曲线时,则说明各油层或同一油层的各点不属于同一水动力系统。
驱油机理: 油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地层压实
生产特征:
1、压力下降; Pe 2、产量下降; Qo 3、气油比稳定。
采收率: 1%~10%,
R
平均3%。
Pe Qo
R
t
第二节 油气藏驱动类型及其开采特征
二、溶解气驱动
形成条件: 驱油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