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印象主义——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创作

合集下载

艺术歌曲《木马》中的印象派音乐技法

艺术歌曲《木马》中的印象派音乐技法

当代音乐2019年第8期MODERNMUSIC艺术歌曲«木马»中的印象派音乐技法梁艳艺[摘㊀要]«木马»选自法国作曲家克劳德 德彪西早期创作艺术歌曲集«被遗忘的小抒情曲»中的第五首ꎬ此套曲写于1887 1889年间ꎬ属于德彪西早期的艺术歌曲创作ꎬ歌词选自魏尔伦诗歌集«无言的心曲»之«布鲁塞尔:木马»ꎮ本曲是套曲当中风格极为诙谐㊁脍炙人口的一首ꎮ本文将通过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㊁曲式结构㊁和声技法以对这首作品所体现的印象派特征音乐语汇进行深刻了解ꎮ[关键词]木马ꎻ德彪西ꎻ印象派ꎻ艺术歌曲[中图分类号]J6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8-0112-03[收稿日期]2019-05-10[作者简介]梁艳艺(1999 ㊀)ꎬ女ꎬ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ꎮ(广州㊀510000)一㊁背景法国艺术歌曲的起源㊁发展和繁盛时期是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期ꎬ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ꎬ是印象派绘画㊁象征主义诗歌和戏剧艺术在法国得到极大发展的时期ꎬ同时也是德彪西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上逐渐走向成熟ꎬ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浮现发展的重要阶段ꎬ他善于运用印象派绘画技法般虚无缥缈㊁稍纵即逝的音乐描画技巧ꎬ因此被认为是 印象主义 音乐的先锋人物ꎮ 印象主义 起初被作为贬义词用于音乐ꎬ是一种由于和声线条不精确和曲式结构模糊而不受欢迎的写作手法ꎮ一般来说ꎬ传统和声的使用手法体现在于在西洋大小调上进行创作ꎬ而印象派的和声则打破了这种规则ꎬ以全音阶㊁五声音阶㊁中古调式为代表ꎬ全音阶的实质是在写作时通过设置临时变音使调式中的每个音居平等地位ꎬ从而削弱调中心感以体现更多可能性的和声色彩ꎮ在«木马»这首作品中ꎬ钢琴声部基本上维持着半音的连续进行ꎬ右手重音与左手低音层层呼应ꎬ甚至有同步的情况ꎬ弱化了传统和声的功能性ꎬ避免给出明确的终止式ꎮ在那个文学艺术繁盛的时代ꎬ原有的学术型或古典型的美学定义被打破ꎬ新的美学流派破茧而出ꎮ印象主义摒弃浪漫主义重视宏大题材ꎬ以绘画激起人们感情的观念ꎬ将视觉重心移到凡人琐事ꎬ从平凡的题材中透露出对生活和大自然的喜爱[1]ꎮ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刻画实物周围的色彩与光影在瞬间的迷离变换ꎬ在对事物进行创作时总是考虑很多客观因素ꎬ使得本位思想被模糊ꎮ因此对于印象主义的音乐作品而言ꎬ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比旋律重要ꎮ在本作品中ꎬ我们能见到许多充满 印象风格 特色的音乐写法ꎬ如在写作歌曲插部时和弦连续以三全音和弦关系进行㊁尾声处使用低音减五度进行做色彩性上的递进ꎬ造成不协和的音响效果ꎬ凸显旋转木马的风趣幽默ꎮ德彪西坚信ꎬ法国音乐的要义ꎬ首先就是能带来快乐[2]ꎮ«木马»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ꎬ歌曲中描绘的形形色色的人们:无论贫困㊁饥饿的人都在木马的旋转中获得了快乐ꎬ而听众也从中获得别致的享受ꎮ二㊁歌词来源德彪西一生中公开发表了艺术歌曲六十余首ꎬ常以文学元素为中心素材进行创作ꎬ«被遗忘的小抒情曲»是其继«华丽盛宴»后出版的第二部艺术歌曲集ꎬ根据法国诗人保尔 魏尔伦一八七四五年出版的第四本诗集«无言的心曲»而作ꎬ此集代表了魏尔伦诗歌创作的高峰ꎬ此时身陷囹圄的魏尔伦已彻底摆脱了巴那斯派的影响ꎬ以一个成熟的象征派诗人的创作面貌出现在公众之前ꎮ«木马»讲述的是一个挨饿的穷汉强颜欢笑地骑在游乐场的旋转木马上ꎬ试图忘却自己的贫困㊁饥饿㊁烦恼和孤独ꎮ«木马»在全曲一开头就采用了毫不犹豫的快速有力的颤音进入ꎬ营造出犹如拨浪鼓一般充满童趣的音色ꎬ让人暂且跳离前曲音乐呼吸间传递的压抑感并获得别致另类的211风格感受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数次转换调性并使用了增减不协和音程ꎬ使调性徘徊游离ꎬ就像风吹过时树荫下冰冷的光与影叠致在一起ꎬ不规则而色彩斑驳ꎮ就木马这首作品而言ꎬ旋律不是十分突出ꎬ情感相对套曲中的其他歌曲而言似乎也比较单一ꎬ但当中所涉及的和声技法和调式调性却极为丰富ꎬ和弦结构的多样变幻使歌曲似一幅色彩缤纷的印象派画作ꎮ三、歌曲曲式结构分析本曲可划分为引子A㊁B㊁A1㊁C㊁A2㊁D㊁A3(尾声)ꎮ采用回旋曲式进行创作ꎬ但其并非典型的回旋曲式ꎬ因为叠部的每次再现都变换了调性ꎬ但在A㊁A1㊁A2的主题句的和声功能都是保持一致的ꎮ引子从主调E大调的下属音进入并一直在低音声部以颤音的形式持续ꎬ描绘了木马正在蓄力㊁为旋转做准备的过程ꎬ右手节奏均等ꎬ皆是三连音+二八的组合ꎬ旋律和织体由高到底呈波浪状起伏流动ꎬ预示了旋转木马的永不停休ꎮA段(1-16)主题材料 转呀ꎬ转呀 旋律音 B-E 属-根四度跳跃的进行标志着木马开始旋转了ꎬ这是判断叠部出现的重要依据ꎮ整段的伴奏织体都在使用均等型的三十二分音符旋转式下行ꎬ快速短促的分解和弦使音乐充满童趣ꎬ描绘了木马正在快速旋转的热闹场面ꎻ在和声的运用上ꎬ第11㊁12小节前三拍均使用了连续的大三和弦的半音关系向上进行ꎬ前一小节分别运用A㊁bB㊁B上的大三和弦ꎬ后一小节分别运用F㊁#F㊁G上的大三和弦ꎬ和弦根音之间做半音级进并与旋律声部同步ꎬ这种连续的大三和弦平行进行使和弦没有立刻解决到稳定的音级上ꎬ因而调性色彩朦胧不清ꎬ如骑在旋转木马上般令人产生眩晕模糊之感ꎬ却又令人陶醉ꎬ调性飘移恰恰呼应了旋转木马的本质ꎬ直观表现出印象主义风格特征ꎮB段(17-26)转入了F大调ꎬ宣叙㊁朗诵式的音乐语调将镜头拉近至游乐场的多个角色ꎬ脸蛋红润的孩子㊁疲倦的母亲㊁黑衣的小伙子㊁红衣服的姑娘 本段衔接紧密㊁以持续不断下行㊁旋转的三十二分音符烘托出游乐场热闹的气氛ꎮ值得注意的是第17小节的和声进行是属功能到下属功能的进行ꎬ这在传统和声学中被称作 反功能 ꎬ原则上是不提倡使用的ꎮ作者却借此巧妙地营造出了一种怪异的音响效果ꎬ贴切地描绘出 孩子 与 母亲 小伙 与 少女 角色之间的矛盾对立ꎮ在将这种 D-S的进行重复了两小节之后ꎬ紧接着和声向下方级进进行到三级-二级-一级上ꎬ从整体上看此句的低音走向是Ⅴ-Ⅳ-Ⅲ-Ⅱ-Ⅰ的音阶式布局ꎬ旋律则恰恰相反是上行的ꎬ与低音形成反向ꎮ随即又转入了F大调的属调C大调ꎬ并与a小调不断交替ꎬ本段最后两小节的和声进行是从二级七和弦进行到bB上的大小七和弦ꎬ与第26小节低音 bB 和右手声部 C 构成的一个大九度音程共同构成一个复合性质的和弦ꎮ即此小节既延续了前小节的SⅡ和弦又是在为叠部A1作属准备ꎮ大小调式交替㊁复合和弦渗透的手法运用大大丰富了本段和声的色彩性ꎬ也生动表现了在游乐场的性格迥异的不同角色ꎮA1段(27-38)没有依从典型的回旋曲式叠部调性回归统一的传统ꎬ而是将主题材料 转呀ꎬ转呀 作下方一度转调模进至bE大调ꎬ场景随木马主题的再现切换到正在旋转的木马上ꎬ描绘了正当人们陶醉在嬉戏的时光中时ꎬ阴暗处的小偷已经看准目标蠢蠢欲动的画面ꎬ第35-38小节处转入了B大调ꎬ伴奏的右手声部使用了前八后十六㊁四个十六分音符㊁两个八分音符的前紧后松的节奏型ꎬ使氛围高涨而紧张ꎬ左手声部则是持续的二分音符颤音ꎬ表现木马仍在继续旋转ꎮ低声部属九和弦的七音 E 与根音 #F 叠致成大二度并在左手一直持续着ꎬ大二度不协和的音响加剧了紧张的色彩ꎬ产生戏剧冲突感ꎬ表现了对在木马上纵情玩乐的人们的担忧焦虑之情ꎮC段描绘了饥肠辘辘㊁疲累的人们仍身处游乐场当中没有离去ꎬ他们因为木马的旋转感到头晕目眩ꎬ但另一面却又为这种幼稚的把戏兴奋不已ꎬ身体虽不舒适但精神上又很愉快ꎮ本段主调性是B大调ꎬ第一小节的T6也可以看作是同主音小调b小调的下属六和弦ꎬ具有同主音大小调色彩的渗透ꎬ旋律与低音都是连续的半音化进行ꎬ同时做有两个声部的主音持续ꎬ又在两个主持续音下方声部形成了小三度音程关系ꎬ并以小三度关系作连续半音进行ꎬ连续的半音化写作导致了连续的不解决ꎬ这种半音化色彩性进行丰富了和声色彩的交织变幻ꎬ运用了印象主义色彩性的作曲技法ꎮ有趣的是第43㊁44小节ꎬ旋律以同音加不协311梁艳艺:艺术歌曲«木马»中的印象派音乐技法和的四度大跳的方式进行ꎬ B - F 对应的和声功能分别为B上的大三和弦及F上的大三和弦ꎬ两个大三和弦之间以三全音关系进行ꎬ折射出不协和的色彩ꎬ又加以重音与歌词巧妙结合ꎬ形象地讲述了腹中空空的人们的快乐与低落交织在一起ꎻ第45小节使用了降六级和弦ꎬ折射了同主音小调色彩ꎬ本段结尾无明显的终止式收束ꎬ旋律音停在G大调属音上ꎬ低音则还是B大调的属音持续ꎬ这里可以看作是复合调性ꎬ表现了人们陶醉游乐的同时却感到迷惑不解的矛盾心情ꎮA2段调性为G大调ꎬ织体回到了旋转式的三十二分音符分解和弦ꎬ主题再现ꎬ表示木马仍然机械地旋转着ꎬ本段的音区最高到 G ꎬ是全曲高潮部分ꎬ结束部分的和弦性质是bB上的大小七和弦ꎬ与D段衔接ꎮD段描绘了天色渐渐变暗ꎬ晚餐的钟声响起ꎬ人群渐渐散去ꎬ而木马还得继续旋转ꎮ本段旋律舒缓连贯ꎬ和声色彩逐渐丰富ꎬ从bB上的大小七和弦进入ꎬ低声部是大小七和弦的七音持续ꎬ穿插G上的小小七和弦ꎬ67㊁68小节的和声是bB上的增三和弦ꎬ69-74小节是D上的增大七和弦和#D上的小三和弦的交替ꎬ上述和弦的使用令调性处于游离状态ꎬ和弦之间相互独立且不属于任何一个调式的调内音ꎬ没有功能性的进行和解决ꎬ使调性披上一层朦胧缥缈的色调ꎬ为原本轻松谐谑的音乐氛围增添了一丝黯淡忧伤的色彩ꎬ将印象主义色彩性进行发挥到极致ꎮA3段是全曲尾声ꎬ描绘了夜幕降临ꎬ群星璀璨ꎬ教堂敲响了丧钟ꎬ但在游乐场里旋转的木马却感受不到悲伤ꎬ它不停歇地旋转着ꎬ带给人们忘却一切烦恼的快乐时光ꎮ 转吧ꎬ转吧 主题原样再现ꎬ调性回归至E大调ꎬ但速度变慢ꎬ旋律音符时值扩大一倍ꎬ伴奏织体变为左手震音㊁右手波音的形式ꎬ力度极弱ꎬ烘托出夜晚的静谧安宁ꎻ主题句的和声也发生了变化ꎬ原本 E 音和 B 音下方对应的和声应是T-Dꎬ而此处使用的则是S6-DTⅢꎬ同时低音 #C - #G 为#C大调主-属功能性进行ꎬ可看作复合调性的写法ꎬ为主题添了一丝夜空的朦胧神秘ꎬ丰富了调性的色彩性ꎮ84小节还原调式导音作小导和弦ꎬ渗入同主音小调色彩ꎬ下一小节又用升五音的大调导七和弦ꎬ通过大小调的色彩交替来铺垫美丽的星空下教堂钟声的清冷透彻ꎮ91小节处歌曲回原速ꎬ歌词写到 转呀ꎬ和着快乐的鼓声飞奔 ꎬ此处的织体再次使用了颤音ꎬ表现木马将在游乐场日复一日地旋转ꎮ91㊁92小节可看作同主音小调降三音的导五六和弦ꎬ调性色彩再度变化ꎬ值得注意的还有93-96小节伴奏的内声部进行 C - #F ㊁ E - #A 运用了减五度进行ꎬ是德彪西特色的印象主义色彩音乐的创作技法ꎬ尾奏织体以长音为铺垫模仿钟声敲响ꎬ右手间歇性出现前奏三连音素材ꎬ使音乐结束得更自然ꎬ令人沉醉在夜色中充满遐想ꎮ总㊀结德彪西在这首作品中频繁借助半音化色彩性进行㊁同音调色彩交替㊁复合调性等创作技法来达到其描绘虚无缥缈的印象主义色彩音乐的效果ꎮ光与色彩是他注意的核心ꎬ冷色调与暖色调交汇ꎬ与印象派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ꎮ实际上叠部的印象派因素相对较弱ꎬ主题句的和声功能和和弦结构变化较少ꎬ而插部的展开性更强ꎬ抒情处充满幻想ꎬ似以音符描绘一幅画ꎬ色彩初逐渐加深ꎬ间隙里还使用了过渡的颜色ꎬ色彩斑斓贯穿全篇ꎮ以B段举例ꎬ模糊调性ꎬ徘徊在F(六级关系离调)C-a(关系大小调五级)迷幻绚烂的音响效果ꎮ叠部的谐谑与D段的抒情对比ꎬ边缘化调式ꎬ回旋曲ꎬ带有奏鸣性回旋曲式(戏剧性的冲突)ꎮ既满足了回旋曲的题材ꎬ又在其中增加了戏剧性㊁斗争性与画面感ꎮ通篇用很多印象派的技法包住了主干音ꎬ使主干音既能体现出来又囊括了印象主义音乐色彩斑斓的和声效果ꎮ注释:[1]沈㊀旋ꎬ谷文娴ꎬ陶㊀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2018:321.[2][法]克劳德 德彪西.德彪西论音乐:反 音乐行家 的人[M].郝端端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ꎬ2018:254.(责任编辑:崔晓光)411当代音乐 2019年第8期。

德彪西《欢乐岛》的艺术价值及演奏技巧综述

德彪西《欢乐岛》的艺术价值及演奏技巧综述

5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1了,贴键虽然只有一个较短的时间,但是手指在弹下的速度仍旧不能太慢,就算是在pp力度下也要有一定的速度才能确保声音的发出。

如第9和10小节,通过手指的动作来完成触键,可以恰当地表现欢乐的气氛。

在9小节中的三连音通过“贴键”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营造背景音乐,11小节的三连音同样是用“贴键”的方式,而8小节和11小节下方除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外,其他跳音都可以使用这一触键方式。

在下方声部的第三拍中,e1除了“贴键”外,“进”触键的方式也要应用。

分解和弦在《欢乐岛》中有很重要的位置,练习分解和弦需要做到均等地触键,这需要手指的伸张程度较大,所以可能导致肌肉难以放松,这需要更多的练习提升肌肉的控制能力。

在《欢乐岛》中,出现的分解和弦大多都省略了和弦的三音,因此在听觉上就产生了一种空幻的艺术感觉。

通过第99只第104小节的分解和弦可以看出,每一个小节都有一个保持音记号和重音记号,所以在演奏中,演奏者要增加一定的力度,重音记号的力度需要强于保持音记号的力度。

不仅第99小节至第104小节中出现了大量三十二分音符之外,还出现了三连音,这给分解和弦带来了更多的律动变化。

(三)均衡弹奏均衡弹奏是弹奏钢琴作品必备的弹奏能力,均衡弹奏需要从速度和动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节奏是音乐作品流动的脉搏,钢琴弹奏的速度则是其行进的步伐。

个人的节奏感是可以通过后天练习来培养的,不过速度并不仅仅取决于演奏者个人,还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所以,作为演奏者应该明白,在乐谱中作曲者所使用的速度术语是为了提示演奏者乐曲传达出的气氛,并不是说要演奏者实际演奏动作的快慢。

因为速度这一概念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所以在实际演奏中,不同的演奏者在弹奏相同的曲目、相同的速度时,会产生不同的差异,就算是同一个演奏者在实际演奏中,演奏的速度也会因为不同原因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为了让速度保持稳定,演奏者在练习时需要节拍器的帮助。

印象主义朦胧诗——德彪西艺术歌曲浅析

印象主义朦胧诗——德彪西艺术歌曲浅析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印象主义朦胧诗——德彪西艺术歌曲浅析姓名李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王翼亭20090401摘要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术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钢琴家。

他是音乐史最富有创新意识的作曲家之一他打破了固有音乐传统创造性地采用自己的音乐语汇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风格…一印象主义音乐为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艺术歌曲是其重要创作的方面之一贯穿着其一生的创作轨迹。

他一生共创作了近六十首公开刊出的艺术歌曲其中每一首都堪称法国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从德彪西的生平入手对其性格特点、音乐风格形成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加强对其独具个性的印象主义音乐的全面认识。

在总体上对德彪西印象主义艺术歌曲的歌词、旋律、伴奏、演唱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介绍重点选取了德彪西早、中、晚三个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八首艺术歌曲从创作背景、音乐本体、演唱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旨在加深人们对其印象主义艺术歌曲的认识希望对声乐教学及声乐演唱起到一定的文献及参考价值。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艺术歌曲歌曲分析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在口划“√”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论文《印象主义朦胧诗…德彪西艺术歌曲浅析》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答名礓咄日期归‖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在口划“√《印象主义朦胧诗……德彪西艺术歌曲浅析》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

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形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创作的特点

论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创作的特点
风 格 ,因 而形 成 了 自成 一 派 的形 态 特 点 。德 彪 西 能 在 这 种 音 乐 创 作 中彰 显 自身 鲜 明 的 特 点 ,创 造


个 人 的流 派 ” 是 有 原 因的 。这 主 要 归 功 于 其 颠 覆 常 理 的 音 乐 创 作 理 念 ,在 同 时 代 印象 主 义 音
新 ,尝试 使 用 古 典 传 统 调 式 以 外 的调 式 调 性 。和 声 运 用 更 是 颠 覆 传 统 的手 法 ,注 重 音 乐 色 彩 感 受 ,朦 胧 而 又 丰满 。跳 跃 的 音 乐 思 维 和 反 传 统 的 音 乐 主 题 发 展 是 其 印 象 主 义 音 乐 主 要 的表 现 手 法 。同 一 时代 其 他 音 乐 家 在 这 种 音 乐 创 作 中浅 尝 辄 止 的 时候 ,他 的 音 乐 创 作 手 法 已经 有 了鲜 明 的
品中。
收 稿 日期 :2 0 1 4 —0 2—1 7
作 者 简 介 :李 华 东 ( 1 9 7 2 一) ,男 ,云 南 丽 江 人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艺 术 系 副 教 授 ,研 究 方 向 :声 乐 、
音乐理论 。

1 02 ・
楚 雄 师范学 院学 报 2 01 4年 第 4期
多 而 简 短 ,音 乐 结 构 自 由 ,强 调 音 乐 色 彩 ,讲 求 力 度 和 配 器 的协 调 ,呈 现 出 一 种 “ 印象 ” 的 风 格
特 征 ,在 当时 的 法 国 被称 为 “ 新音 乐 ” 。德 彪 西 在 长 期 的音 乐 创 作 中逐 渐 形 成 了 属 于 自 己 的独 特
不 单 单 只 是 一 种形 式 上 的变 化 ,其 表 现 手 法 运 用 象 征 、暗示 和 隐 喻 等 ,使 得 音 乐 作 品沉 静 中蕴 含 爆 发 力 。他创 作 的 作 品 ,和 声 运 用 细 腻 、繁 复 ,配 器 新 奇 而 富 有 色 彩 ,旋 律 略 带 慵 懒 飘 忽 的 感 觉 ,作 品 传递 给 听众 “ 印象 ” 表 征 的 同时 ,也 给 人 一 种 不稳 定 之 感 ,这 其 间虽 然偶 尔 冒 出一 些 隐 约 的旋 律 ,但 这样 不 稳 定 的 感 觉 却 一 直 延 续 到 结 束 。作 品 体 现 了 一 种 让 人 很 难 捕 捉 的 声 音 或 色 彩 ,并 有 着 “ 即兴 ” 特 点 。德 彪 西 的音 乐 成 就 还 得 益 于他 拥 有 一 双 有 着 敏 锐 听 觉 的耳 朵 。他 在 管

音乐中的印象主义——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创作

音乐中的印象主义——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创作
气 氛 。从 整体 上看 , 彪西 的“ 状 ” 声是 为 乐 曲 德 块 和 的节奏 型服务 的。 德 彪西 的个 人魅力 一 如他 的作 品那 样 能够让人
用 “ 唱” 歌 的风格 , 演 唱时 要求 绝 对 不要 故 意 地去 在 制造一 些 “ 果” 或 加 以画蛇 添足 的 “ 效 , 处理 ” 如 : , 突
德彪西在艺术追求上与传统形式存在着较大的 差异 , 他倾注心力于音色、 音响 ( 除了乐器音色 以外 的) 的表现 作用 , 和声 作 为他 作 品 中 的主 要 源泉 , 而
也 是他音 乐 表 现 一一感 觉 、 氛 、 绪 、 气 情 梦幻 、 印象 、 联想 、 自然 等一 一的主要 手段 。在 他 的歌 曲中 , 旋律 特征 则更 为突 出 , 体现 为一种 宣叙 和 朗诵 式 的语调 、
色彩性 的描绘、 象征 多于感情 的深刻抒发。具体来 说, 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在歌 曲创作 中主要体现
也就是说 , 存在着代表调性的主和弦的大、 小三和弦
收稿 日期 :0 2 2 l— 8 6 —o 作者简介 : 李 佳(9 l ) 女 , 18一 , 辽宁沈 阳人 ,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育 系声乐教师 , 硕士 , 究方向 : 研 声乐演 唱。
出某一 重音 , 延某 些节 奏 , 拖 人为地 给旋 律 的进行加 上一 些 渐 快 , 慢 或 渐 强 、 弱 以 “ 加 情 感 的表 渐 渐 增
达 ” 等等 。如果这样 , , 就会 大 大 破坏 德 彪 西 音 乐 中
音调 的统一性 。
二、 彩性和声 色
德 彪 西在 和声 方 面 的 贡献 , 大大 扩 展 了和 声学
音 乐中 的 印象 主 义—— 德彪 西 的艺 术 歌 曲创作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一1918)是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

《水中倒影》创作于1905年,是德彪西根据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写成。

当作者追忆那荒无人烟的原野时,使他坐立不安,即刻产生了创作的愿望,于是用此作品记载了他一瞬间的强烈印象。

艾米尔·韦尔英斯普评述说:“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是通过音乐对水进行直观描绘,以达到对水的感觉的体验。

该曲在印象派的音乐中是一首杰出的作品,德彪西相信这首乐曲将列在舒曼之左或列于肖邦之右占有一席座位。

一、结构布局《水中倒影》整体上采用三段体的曲式原则,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第二大部分:B(变奏性发展,36—71小节);第三大部分:A,(紧缩再现—结束,72—95小节)。

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第一小部分——a,1—24小节,①1—8小节,“波与声”。

“三音动机”隐伏于1—2、5—6小节波浪似的“和弦流”的音响”②9—15小节,“闪烁的波光”。

9—10、14小节,上、下行平行运动的“音集”(9—10小节的“音集”,是一个五声音阶音调(在上方)与半音阶(在下方)的混合体),犹如“水的涌动”③16—24小节,“倒影——飘落物——荡开的涟漪”。

16—19小节,“倒影——飘落物及其激起的涟漪”。

由五声音阶五、八度构成的大空间反向平行进行(16、17小节),象征着“地上景物及其水中倒影”(17、19小节),象征着从空间降于水面的“飘落物”;三度结构的分解延宕和弦(18、19小节),象征着“飘落物激起的涟漪”;20—23小节的上行模进音型,象征着“荡开的涟漪”23小节末拍以后,将“分解和弦音型”改为“纯四度四音列音型”,象轻拂水面的阵风。

浅谈印象派钢琴音乐——德彪西钢琴曲《金鱼》的简要分析

浅谈印象派钢琴音乐——德彪西钢琴曲《金鱼》的简要分析

1 - 2特征 向匕 级进 , 跳进的方式以示危险正在匍匐逼进, 情绪开始紧张起来。这 印象主义音乐深受当时印象主 义 绘画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追求 里用低音换踏板我个人认为比较哈当,这样既能让低音厚重的同时不 刻画实物周围的色彩与光影在瞬间的迷离变幻 。 会散掉 , 从p p 到f 的情绪 巨漫演变, P P时可加上左踏板帮 , 慢 慢渐强 2 ) 根据和声换踏板。即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和声色彩 在印象派的音乐中, 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 比旋律重要。 重视和声 就可去掉左踏板。( 和配器的色彩作用 , 突破大小调体系, 多采用全音音阶和五声音阶 , 增 来更换右踏板 。 为了制造朦胧效果 , 也可以减少踏板的更换来淡化和声 如1 0 至1 7 小节, 此处的旋律是很缥缈 , 很梦幻的 , 和声换 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 渐弱和声功能, 模糊调性 , 大量使用变化音。 不仅 方面的界线。 如此, 印象主义音乐在听觉感受 、 观念意识和心灵体验上都打破了传统 踏板的方法能更加强这种旋律感 ,犹如看到鱼儿在光亮透 明的水里穿 的和声观念并进行了自己特有的诠释。 梭。 再如 3 4 至3 7小节 , 4 1 至4 4 小节 , 作者用倚音刻画金鱼在水里翻摆 说到 这里 ,我不 得 不提 印象 派 音乐 的开 山鼻 祖——德 彪 西 着鱼尾嬉戏玩乐的样子 ,此处 的一大串倚音必须弹得十分清晰又带有 ( A c h i l l e — C l a u d e D e b u s s y , 1 8 6 2 — 1 9 1 8 ) , 法国作曲家、 评论家 , 他 的作品 甩而过的感觉 , 倚音与和弦的结合要清楚 的弹出来 , 这里稍微不小心 、 觉得是一大片模糊音却一个也听不清。弹奏时除了手掌要抓 善于使用小型体裁描绘 自 然景物和生活风俗, 表达主观的瞬间感受和 就会让 ^ 直觉印象, 营造出朦胧 、 飘忽不定的气氛。本文要介绍的是他的主要钢 牢, 也要用 “ 指尖” 把音抓住 , 加上和声踏板 的帮忙 , 可让其所刻画金鱼 琴作品之一 , 《 意象集 2 》 里的《 金鱼》 。 的形象更生动地浮现在我们跟前, 犹如几条小金鱼在你面前追逐嬉戏。 ( 3 ) 根据节奏换踏板。 在正拍上加 f : 踏板来强调和保持音乐 中的节奏律 2对印象派音乐《 金鱼》 的欣赏和理解 这首钢琴曲选 自于德彪西钢琴曲集《 意象集 2 》 , 是 曲式结构 , 调性 动。在开头几小节中运用正拍换踏板, 不但能使颤音有一气呵成之感, 还能很好的突出上方主旋律。5 8 至6 3 小节的连续双音也用这种踏板 以及音型节奏都较为复杂的一首钢琴独奏曲。 使得相同旋律在踏板的帮助下突 出拍点 , 不至于给人和尚念经 , 没 该首曲子在开头先是利用连续 的颤音形象地表现 出金鱼游动 , 然 法 , 后曲子主题旋律夹着颤音在最高音声部出现 ,表现 出金鱼在潺潺流水 头没尾之感。 ( 4 ) 使用抖动或颤动的踏板法 。 以快速 、 很浅的动作来换踏 中游玩的欢乐 , 在 中部的装饰音表现 出鱼尾摆动 , 在水中穿梭翻滚的形 板以产生一种不是声音完全闷住的方法。抖动的踏板使所弹的声音在 象, 渐渐地音乐开始向不稳定发展 , 最后出现了不祥之兆 。德彪西想表 产生所需要的共鸣和音色的同时又不会形成浑浊的音响和过分洪亮的 达的是 , 尽管看似平静的水面 , 也不一定是平和的 。 金鱼在激烈 的斗争 音色。例如 8 0 至8 3 小节, 音响效果是标着 { f , 且双手的音区相差很大 , i , 六连音的运用使得音符也较为密集 , 而且 打闹之后离去 , 表现出流水从平静到波动再恢复到平静的过程。 整首曲 最低音去到了大字二组的 s 子给人缥缈 , 摇摆不定的感觉 , 有种让演奏者和欣赏者只能意会而不可 和弦的加入把这四小节的音响变得厚重而洪亮 ,但往往演奏时我们由 于太过激动反而会让这样的地方显得音响太大, 甚至有些过头。 为了控 言传的享受。 下面结合曲子的弹奏方法, 所刻画的内容, 踏板所表现出的音色来 制音量 , 我们就要使用抖动踏板法 , 快速 的换踏板 , 不要把 踏板踩得太 深, 这样就能避免出现过于洪亮而浑浊的声音 。 谈谈我个 ^ 对这曲子的理解 。 因此 , 无论采用哪一种踏板法 , 右踏板的使用没有固定 的框架 , 也 2 . 1弹奏 方法 和音色 弹奏方法 , 即触键方法 , 他和音色联系密切 , 通过改变触键方式可 没有绝对 的答案 , 它的使用应从获得美好声音的角度 出发 , 为音色、 音 就演奏者而言, 无论是依靠手指的技巧还是运用踏饭来取得 以使弹奏中的音色产生变化 , 达到“ 美音” 效果 , 触键方式可大致分为以 响而服务。 下几种 : ( 1 ) “ 指尖” 触键。它所产生的声音 , 音色较为集中, 明亮。如( ( 金 美妙的音色 , 其职责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作曲家对“ 美音 ” 一词锲而不 鱼》 开 头 的颤音 , 双 手触键 整齐 的 同时要 有“ 指尖 ” 触 键 。因为 这里要 表 舍的追求。 现的是金鱼欢乐的出游 , 在水中尽 情游玩的景象 , 所 以手指的触键一定 音乐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更清澈 , 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 希 要清晰, 尤其是此处的主旋律在高声部 , 双手弹清楚颤音的同时还要把 望通过分享 自己对印象派音乐的一些认识 、 理僻和体会 , 能与大家一起 高音声部 的主旋律弹出来 , 所以手指必须 以“ 指尖” 触键才能弹奏出理 更深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 参 考文献 想的音色。再如 1 3 至1 6 小节的和弦 , 要奏出透明而有力的音色, 也必 须得用“ 指尖” 触键 , 把和弦音抓住才不会出现比较“ 躁” 的声音 , 不会让 『 1 1 杨九华. 音乐考研复习精要 . 西方音乐史卷. 湖南文艺出版社 ; 《音乐艺 和弦音散掉。 ( 2 ) “ 指肚” 触键 。 “ 指肚” 以间接的角度触键, 它所产生的声 术》2 0 0 6 年1 6月出版; 《 音 乐天地》2 0 0 8 年 1月号.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探析1. 引言1.1 介绍德彪西和《月光》的背景《月光》是德彪西于1890年创作的一首钢琴曲,收录在他的钢琴组曲《泉》中。

这首曲子的名字来源于法国诗人保尔·韦尔兰的同名诗集中的一首诗,描绘了月光下的幻境和神秘的情感。

德彪西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将这种神秘和诗意充分地展现出来,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月光》的音乐语言充满了德彪西特有的印象主义色彩,利用和声的变化和音符的流动,展现出了月夜中静谧而浪漫的氛围。

这首曲子通过细腻的音响效果和独特的旋律构思,给人以如梦如幻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迷人的世界之中。

【2000字】1.2 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进行深入探析,揭示其音乐风格特点、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音乐结构分析、演奏技巧和表现要点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月光》这首著名作品,深入探讨德彪西作品的艺术特点以及其在钢琴音乐领域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也将针对《月光》在钢琴演奏中的挑战与技巧进行解析,帮助钢琴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首曲目。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将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德彪西的音乐创作风格和技巧,提升对钢琴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月光》所带来的艺术美感和情感张力,体会到这首作品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 正文2.1 德彪西的音乐风格特点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作曲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音乐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特点。

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充满了丰富的和声色彩和细腻的音乐表达。

他擅长运用和声上的变化和革命性的节奏结构,为他的音乐创作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德彪西的作品中常常可以听到他对自然界的描绘和对情感的表达。

他善于利用琴键上的音符来表现不同情绪和意境,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常常可以听到他对旋律的发挥和对和声的创新。

印象主义勾勒下的“契约与自由”——德彪西艺术歌曲《月光》演唱与钢琴伴奏风格研究

印象主义勾勒下的“契约与自由”——德彪西艺术歌曲《月光》演唱与钢琴伴奏风格研究

65学术探赜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态所存在的社会性而言,我们似乎都能够透过其作品本身看到蕴藏在作品背后深刻而富于生命力的社会价值。

不言而喻的是,这种深刻的社会性,往往会带给我们艺术创作上的无限思考。

纵然从创作的手法与模式上形成了契约式的固定法则,但其音乐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自由性无处不在。

这,正是德彪西艺术歌曲所要表达的最真实的想法。

决不刻意,而是在其内在的风格体系中弥漫出来的一种印象,进而独树一帜。

1.印象主义色彩下的德彪西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来自19世纪80年代的巴黎美术评论界,源自于画家莫奈的著名作品《日出印象》,人们将这幅画所表达出的新的绘画风格总结为“印象派”,而印象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朦胧美”。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法国最重要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钢琴演奏家之一。

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以诗歌、绘画、自然、景物为题材。

在其30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对西方音乐发展的主要贡献是在传统学院派的基础上,以其独到的戴媛媛内容提要印象主义弥漫下的艺术歌曲,将自然、景象与爱情等题材,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契约”式艺术歌曲创作结构下,充分展示了“自由”的艺术风格,就钢琴声部写作而言,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容,德彪西音乐作品都极其精致并且体现了他的印象主义色彩性特征。

本文以德彪西艺术歌曲《月光》为例,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风格进行研究,无疑对德彪西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印象主义 德彪西 契约与自由 钢琴伴奏 音乐创作思维印象主义勾勒下的“契约与自由”—— 德彪西艺术歌曲《月光》演唱与钢琴伴奏风格研究作者简介戴媛媛(1979— )女,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音乐思维、和声、曲式、配器手法等音乐理论而革新的学院派,形成了一种近似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另一种音乐风格——“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借助于标题和丰富的和声色调变化引起联想。

这一音乐风格对整个欧美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辟了作曲家对现代音乐进行大胆创新的探索之路。

从调性到泛调性——德彪西《月光》中印象主义和声特征解析

从调性到泛调性——德彪西《月光》中印象主义和声特征解析

艺术研究从调性到泛调性——德彪西《月光》中印象主义和声特征解析肖慧君(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上海200000)摘要:德彪西的《月光》是他从调性到泛调性过渡时期的作品,基于调式材料使用泛调性,使得音乐作品给人听觉上朦胧与神秘的感觉,由此开启了德彪西的泛调性的开端,但是同时又带有调性音乐的烙印。

德彪西在遵循古典调性——大小调功能体系的基础上,使用了五声风格化处理、七声风格化处理,运用了将七声自然调式、中国五声调式进行多元调式融合的作曲技法。

本文从曲式结构、从调性到泛调性时期的和弦材料、从调性到泛调性时期的和声语汇、多元调式融合与泛音列调性的综合分析,探究处于调性到泛调性过渡时期的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和声特征。

关键词:德彪西;《月光》;多元调式融合;泛调性;印象主义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130-021 曲式结构印象主义音乐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注重表达对客观事物瞬间的印象,音乐大多具有神秘和飘忽朦胧的意境[1]。

而《月光》是以月夜为题材而创作的,为了便于分析并理解这首作品,首先需要了解该曲的曲式结构,该曲采用的是带尾声的复三部曲式。

下面是其曲式结构图示(表1):表1A B A尾声a +bc +d + c’ a + a’(1~14)(15~26)(27~36)(37~42)(43~50)(51~58)(59~66)(67~72)bD E bD德彪西以复三部曲式规范了全曲,呈示部(1~26小节)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个乐段调性为bD大调,1~8小节主题小三度环绕下行表现音乐的柔和,8~9小节为bD大调的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完全进行,奠定了bD大调的和声基础,并起到了巩固调性的作用,并进入变化重复的9~14小节。

第二个乐段从bD大调的二级七和弦开始,结束在bD大调的属七和弦,但是没有解决到主和弦上,而是在第二部分解决到bD大调的主和弦上。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一单元单元第二十一节印象主义音乐赏析:德彪西《牧神午后》-课件00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一单元单元第二十一节印象主义音乐赏析:德彪西《牧神午后》-课件00
单簧管(2)、大管(2)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弦乐
竖琴(2)
铜管
圆号(4)Hale Waihona Puke 打击乐古钹25
德彪西常用的调式
全音阶 五声音阶
26
《牧神午后》前奏曲
27
德彪西 (1862-1918)
德彪西,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 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歌剧《佩利亚斯 和梅丽桑德》,管弦乐《牧神午后》《夜 曲》《大海》,钢琴曲《意象集》《十二
20
《牧神午后》前奏曲
慵懒的 神态
欲望与 幻想
进入 梦乡
21
请思考:
22
《牧神午后》前奏曲 结尾部分
23
“我的前奏曲的确是一连串意境的绘
画,贯穿始终的是在中午的烈日下牧神
的欲望和梦幻。”
德彪西 (1862-1918)
—— 【法】 德彪西
24
《牧神午后》乐队编制
乐器组 乐器及数量
木管 长笛(3)、双簧管(2)、英国管、
3
《牧神午后》前奏曲
【法】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
4
【法】斯特芳•马拉美 (1842-1898)
《牧神午后》(节选)
【法】马拉美
不要潺潺流水, 让我的笛声弥漫丛林, 只有风儿把声音散入淅沥的霖雨之前, 从玲珑的笛管中喷出, 在不被涟漪搅扰的天边, 那充满灵感的嘹亮而恬静的笛声, 响彻行云。
5
《牧神午后》前奏曲
首钢琴前奏曲》等。
28
《水中倒影》
【法】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
29
30
德彪西创作的风格特征
德彪西 (1862-1918)
1.短小的音乐主题 2.色彩斑斓的和声 3.丰富多变的织体 4.细腻透明的配器 5.瞬间感受和印象 6.朦胧幽静的气氛

26992661_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创作思维——以《雪上足迹》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

26992661_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创作思维——以《雪上足迹》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

齐鲁艺苑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总第185期QILU REALM OF ARTS (Journal of Shandong College of Arts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2.02.004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创作思维———以《雪上足迹》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为例徐文佳,何清涛(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 要: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集》是其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高度凝结。

他的《雪上足迹》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模糊化的曲式结构、新颖独特的旋法、多元化的调式材料、色彩化的和声等印象主义创作思维,给音乐创作领域注入了新鲜活力,预示了20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思维;《雪上足迹》;《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图分类号:J6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22)02-0026-06收稿日期:2020-11-23作者简介:徐文佳,女,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何清涛,男,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

受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世纪后期诞生了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印象主义音乐。

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 -ClaudeDebussy)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印象主义作曲家,其音乐创作注重通过音响、音色来营造一种神秘、朦胧的色彩氛围。

德彪西一生创作了众多优秀的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其中《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集》产生于其创作中期,分为上、下两集,为标题音乐,是他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高度凝结。

在乐曲的构思与创作上明显异于传统前奏曲。

德彪西在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通过模糊的结构、新颖独特的旋法、复杂的织体、色彩性的和声等因素,在多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本文将以《前奏曲集》第一集的两首作品———《雪上足迹》与《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音乐结构为切入点,分析其独特的印象主义创作思维。

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创作特点与演奏探究

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创作特点与演奏探究

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创作特点与演奏探究作者:邹悦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6期【摘要】德彪西是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他的音乐,擅长用简短的音乐主题、色彩斑斓的和声、丰富多变的织体,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生活风俗和神话意境,突出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具有朦胧、飘逸、空幻、幽静的气氛。

而他于1890年写成的钢琴曲《贝加莫组曲》,其中的《月光》一曲被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开端。

该乐曲采用降D大调,是德彪西用他喜爱的ABA曲式写的。

学习和研究这首乐曲,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德彪西钢琴作品创作特点和演奏风格。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创作特点;演奏德彪西,法国作曲家(1862—1918),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

11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蒙泰尔、拉维尼亚克、迪朗等名师。

在3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德彪西创造了“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钢琴作品主要有《阿拉伯斯克》、《贝加莫组曲》、《版面》、等,管弦乐曲主要有《春》、《牧神午后》等,另外还有一些室内乐、合唱曲和五十余首歌曲。

德彪西的创作按三个阶段划分。

《月光》便是德彪西在早期所创作的作品,这首普为人知的曲子是1890-1905年创作的钢琴作品《贝加莫组曲》中的第三首。

《月光》又名为《明月之光》,此曲被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开端,既继承了浪漫主义音乐传统风格,又探索创新,开辟了他新的独特的音乐风格。

一、《月光》创作特点(一)音乐特点《月光》是德彪西所有钢琴作品之中最著名的乐曲之一,采用描绘性标题,是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中的代表作。

此曲更加注重了音乐中色彩和光的变化,它的音乐形式、旋律、织体、表现手法、艺术目的和效果等都各具特色。

这首在他过渡时期创作的作品,既没有古典音乐那样的严谨规整,也不似浪漫主义那般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激情的发挥。

因此,德彪西的《月光》是特别的,它的精髓之处便是乐曲的动中有静。

运用欢快的琶音和柔美的旋律、清澈的和声与流畅的织体绘声绘色地勾画出一幅万籁俱静、月光如洗的美妙画卷。

浅析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时期与音乐风格

浅析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时期与音乐风格

浅析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时期与音乐风格【摘要】德彪西是一位法国著名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时期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在早期,德彪西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和印象派风格,如《月光》和《海》等,展现出他对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后期的作品则更加抽象和现代,如《映像》系列和《小步舞曲》,展现出他独特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的音乐影响深远,不仅对现代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后世作曲家产生了启发。

德彪西的音乐独具特色,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后世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位不可替代的音乐大师。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时期、音乐风格、独特性、影响、生平简介、早期作品、后期作品、音乐影响、总结1. 引言1.1 德彪西的生平简介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

他被公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对20世纪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于1862年出生在法国圣日耶尔,从小就展现出音乐天赋。

他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师从于著名的作曲家卡尔·玛利亚·冯·韦伯。

在学习期间,德彪西广泛接触了当时的音乐风格,包括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等,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创新。

他的作品经常表现出对旋律和和声的精致处理,以及对色彩和音色的探索。

德彪西注重音乐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追求超越传统的音乐形式,创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音乐作品。

德彪西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探索和挑战传统音乐的界限,使得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他的音乐影响深远,不仅激发了许多后继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也对整个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逝世后,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仍然被世人传颂,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1.2 德彪西的音乐影响德彪西的音乐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现代音乐的巨大影响和启发作用。

德彪西在其音乐创作中深受印象派的影响,他将印象主义情感与独特的和声、旋律结构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个性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声乐套曲的艺术特征解析

德彪西声乐套曲的艺术特征解析

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最富有个性的作曲家当属印象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在其创作的各个时期均贯穿着艺术歌曲作品,并且这些散发着迷人光彩的歌曲作品均深刻的吐露出作曲家本人典型的、鲜明的艺术气质与音乐特征。

德彪西一生共创作艺术歌曲六十余首,在这些艺术歌曲中作曲家尤其对象征主义的法国诗歌青睐有加,并且开创了以散文诗谱曲的全新风格。

一、德彪西艺术歌曲特征首先,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几乎全采用法语诗歌谱曲,其中音乐与诗词结合的自然流畅。

由于法语重音发音不明显,因而德彪西利用这种独特的语音语调,将其赋予独特的音乐感,再辅以诗歌的韵律,营造出神秘的幻想、瑰丽的画面、诗意的情趣。

再者,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风格也非常突出的表现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作曲家非常注重艺术歌曲的钢琴声部的织体勾勒,即钢琴声部具有与人声同样重要的地位,织体层时而浓密时而淡薄,有效的渲染人声,钢琴声部的和声运用变化多彩,新颖的和声使整首艺术歌曲气氛浓郁细腻。

这种色彩性和声的使用,调式的丰富变化,使德彪西迅速成为法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也成为20 世纪艺术歌曲的革新者。

二、声乐套曲《被遗忘的抒情歌曲》的音乐分析音乐学界给予德彪西的定位是一位印象主义作曲家,其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许多特征更加鲜明的体现在他的声乐作品中,因而也被定义为是艺术歌曲创作中最富有个性的作曲家。

在德彪西开创的这种将诗歌与散文融合的创作风格中,朦胧的、幻想的、缥缈的意境在作曲家1888 年创作的声乐套曲《被遗忘的抒情歌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写。

这套声乐套曲是德彪西选用法国著名诗人魏尔伦的诗歌进行创作的,共由六首作品构成,前后历时9 年时间完成。

笔者认为,这部作品呈现出作曲家这一阶段最鲜明、最成熟的作曲技法与个人风格。

在这套声乐作品中,能够看到作曲家对教会调式、五声调式、法国吟唱调的使用。

同时,作品中处处散发着其最为代表性的平行和声、全音阶,以及非常钢琴化的织体写作方式。

这些凝练在《被遗忘的抒情歌曲》中的音乐语言推动德彪西音乐走向更加成熟的风格。

德彪西钢琴曲《水中倒影》创作和演奏分析

德彪西钢琴曲《水中倒影》创作和演奏分析

■程楚乔一、德彪西钢琴曲《水中倒影》概述阿施尔·克洛德·德彪西(1862—1918),浪漫主义后期法国著名音乐家,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

德彪西自幼喜欢音乐,并先后在各类活动和比赛中获奖,结识了诸多艺术界的挚友。

十九世纪初,以马奈、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绘画在欧洲盛行,与传统写实绘画不同,印象派绘画注重用光和色彩表现瞬间的场景和感受。

德彪西与莫奈是好友,在他的启发和影响下,德彪西也尝试表现模糊、朦胧、梦境的全新音乐风格,也就是后来的印象主义风格。

《水中倒影》是德彪西创作于1905年《意象集》中的第一首,既是德彪西创作成熟期的佳作,也最具印象主义色彩。

作品摆脱了传统钢琴创作的多种范式,通过曲式、旋律、节奏等多方面的创新,展示出了一幅光色与水色水乳交融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作品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堪称是德彪西和印象主义音乐的一张名片。

二、钢琴曲《水中倒影》创作分析《水中倒影》是《意象集》中的第一首,也是德彪西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与传统钢琴作品相比,该曲在曲式、旋律、和声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创新,使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印象风格。

德彪西钢琴曲《水中倒影》创作和演奏分析音乐分析25u sic LifeM2020年第10期(一)曲式调式在曲式方面,该曲采用了十分少见的五段回旋曲式。

全曲共95小节,其中1—23小节是A段,是由主题动机构成的两个乐句。

24—35小节是B段,该段是第一插部,材料由A段变化发展而来,可以看作是对A 段的丰富。

36—48小节是A1段,沿用了A段中的左手声部部分,右手声部则由之间的和弦变为了三连音,并从44小节处朝着过渡乐段发展。

49—71小节是C 段,之前的三连音变为了左右手交替的六十四分音符,在58小节处将乐曲推向了最高潮。

72—81小节是A2段,也是高潮过后的平静阶段,通过八度的形式重复了A段中的动机材料。

82—95小节是尾声,通过对三个主音的运用,让乐曲结束在了空灵而幽深的氛围中。

德彪西的创作特点及特征

德彪西的创作特点及特征

德彪西旳创作特点及特性论文关健词:印象主义钢琴音乐创作特性演奏论文摘要:德彪西旳印象主义音乐被视作架通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音乐发展旳重要桥梁之一理解他旳钢琴音乐创作特点,时于演奏者更好旳论释、演奏他旳作品有极其深旳意义。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旳一种新旳音乐风格、当时,一名叫莫奈旳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流派一反从老式宗教和神话中吸取创作题材,而主张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捕获体现对象,注重给人留下旳瞬问印象,而不太注重对象旳主题思想和内容,这一作法与当时象证派诗人马拉美强调诗歌创作应当用扑朔迷离旳语言来象征隐藏在现实生活背后旳抱负世界有着相似之处。

在这样旳文化氛围影响下,巴黎阁楼里新一代作曲家也在进行着,将来音乐旳大胆尝试。

1887年1由于德彪西旳参赛作品《春天》追求鲜明旳音乐色彩和丰富旳感觉容量.使评委忠告他要警惕模糊旳印象主义一这个评委初次把德彪西旳作品与印象主义联系在一起。

随着这种艺长潮流旳发展气们逐渐结识到它独特旳艺术魅力和价值,用印象主义音乐概括以德彪西为代表旳音乐风格不再具有贬义.德西在绘画印象主义和文学象征主义旳直接影响下,找到了一条挣脱德奥浪漫主义音乐旳影响,并具有更新技法和风格旳创作道路.一方面在选择题材内容方面,德彪西放弃了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家热衷体现旳具有重大变革意义旳社会题材。

在他旳钢琴音乐中.既没有古典主义音乐旳哲理性思考和贝多芬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已没有浪漫主义音乐旳个人激情体现和冥思苦想;强调朦胧旳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旳色彩氛围。

克制浪漫主义旳感情宣泄,追求静穆、暗示旳体现方式,避免艺术形象和内容旳清晰,借助标题和丰富旳色彩变化引起人们多种联想。

他说一音乐是为无法体现旳东西而设旳。

我但愿他仿佛从朦胧中来又从朦胧中去“。

这已成为他音乐体现旳重要特性。

我们在德彪西旳诸多标题钢琴作品中,就能感觉到他旳追求和艺术情感。

《如笔月光》中花园》《水中倒影》《沉没旳教堂》、《透过树间旳钟声》等不同限度旳体现出作曲家通过听觉.视觉.幻觉甚至嗅觉所捕获到旳对自然现象旳感受和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8期)
Total No .298
收稿日期:2012—08—06
作者简介:李佳(1981—),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育系声乐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音乐中的印象主义—
——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创作李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育系,辽宁沈阳110818)
摘要:德彪西在艺术追求上与传统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倾注心力于音色、音响(除了乐器音色以外的)的表现作用,而和声作为他作品中的主要源泉,也是他音乐表现――感觉、气氛、情绪、梦幻、印象、联想、自然等――的主要手段。

在他的歌曲中,旋律特征则更为突出,体现为一种宣叙和朗诵式的语调、色彩性的描绘、象征多于感情的深刻抒发。

关键词:声乐演唱;法国艺术歌曲;音乐风格;歌唱技巧;朗诵节奏;法国诗人中图分类号:J6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104—02
“印象主义”一词来源于绘画艺术,是指一些画
家对自然界的光线极为感兴趣,喜欢捕捉光线作用于景物时给人的那种瞬间的、刹那间的感觉,不像以
往绘画中那样仔细地描绘,
从远处看景物的轮廓才能够通过色彩对比而显现出来。

后来一些音乐界评
论家借用该词来形容德彪西的音乐,起先是用来讽刺他的音乐中“模糊”的特征,但逐渐“印象主义”却成了德彪西音乐的代名词。

德彪西的创作是以声乐作品贯穿始末,从1879年创作的两首(丢失)到1915年以自己的讲话为歌词创作的《失去家园的孩子的圣诞节》,所有创作时
期都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作品,而且大都是根据著名的诗歌作家(尤其是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和个人创作作为歌词(全部为法语)来谱曲的,加上他个人具有特色的钢琴伴奏,使他逐渐成为一位杰出的、创造了不同于德奥艺术歌曲传统的、具有独特风格的mélodie 作曲家。

德彪西在艺术追求上与传统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倾注心力于音色、音响(除了乐器音色以外的)的表现作用,而和声作为他作品中的主要源泉,也是他音乐表现――感觉、气氛、情绪、梦幻、印象、联想、自然等――的主要手段。

在他的歌曲中,旋律特征则更为突出,体现为一种宣叙和朗诵式的语调、色彩性的描绘、象征多于感情的深刻抒发。

具体来说,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在歌曲创作中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诵性旋律
旋律的因素是歌曲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一切音乐的决定性因素。

任何一种音调分析都必须从这一事实出发,一切其他的因素都从属于音调因素之下或包含在音调因素之中。

一首歌的形式结构、节拍和节奏只涉及旋律在进行时间上的划分,表演技巧、力度、速度以及其他因素都是为涉及旋律在实践中以何种面貌表现出来的问题。

“音乐里面最先存在的、最能够用一种神奇的魔力把握着人们的情感的、最美的东西,就是旋律。

”旋律上的变化可以体现为级进和跳进的组合。

级进较多比较平稳、抒情性强;跳进(大于三度)则更富有激情,两者的不同组合会带给旋律以生命力。

在德彪西所创作的旋律中,多数为二度、三度地流动,有时在同音上维持数小节,效果类似朗诵调;而跳进则毫无预备,可以跳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这些都反映了他努力将“浪漫”的意识发挥到极致,更强调了个人的主观性,渴望要从长期的“固定规则”中解脱出来。

德彪西所创作的许多旋律都表现出片段式的、不对称、不连贯的个性特点,将一支支平稳的宣叙性质的音调与委婉的律动放置在一起。

总体来看,1880 1904年的歌曲作品还是在有调性的范围内。

也就是说,存在着代表调性的主和弦的大、小三和弦
4
01
以及变形了的功能进行,但发展的过程和手段却更加丰富多彩了。

德彪西创作旋律有自己的一套原则,那就是旋律的随意性和力求结构轮廓的模糊,这些都与他追求多变的情绪和瞬间的感觉是一致的。

德彪西遵循法语的分句形式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规律来创作旋律性的宣叙调。

他运用了低语式和带有说话语气的旋律,旋律音调平铺直叙、不停地流动,没有重音、停顿以及内在的紧张性,更不突出或强调比较重要的音调。

在这种情况下,人声很少采用“歌唱”的风格,在演唱时要求绝对不要故意地去制造一些“效果”,或加以画蛇添足的“处理”,如:突出某一重音,拖延某些节奏,人为地给旋律的进行加上一些渐快,渐慢或渐强、渐弱以“增加情感的表达”,等等。

如果这样,就会大大破坏德彪西音乐中音调的统一性。

二、色彩性和声
德彪西在和声方面的贡献,大大扩展了和声学的使用范围和表现力,对20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的和弦存在完全是作为他音响效果服务的声音的结合,和弦的布置和色彩比它自身的内容更重要,理论上的不协和音作为一个单独的单位而被巧妙地处理。

他用和声来渲染气氛、变换色彩,用和声来组织乐曲结构、突出表现内涵。

和声是他音乐调色板上最重要的因素。

然而,德彪西的和声手法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来自他不是以大、小调式来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

对音响效果的讲究使德彪西不断地进行着各种音列组合的尝试,如:在各类和弦上加入附加音、非三度叠置和弦以及不协和和弦的自由使用等。

在他的眼里,被传统和声中禁用的平行五、八度有着平和的感觉,好像是单音的回响,效果更加饱满;而各种排列和变音的七、九、十一和弦带来的紧张感使音乐具有一股向前流动的动力。

他尤其喜欢增音程带来的扩张感和色彩效果,几乎在所有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这也是他使用全音阶所引发的。

在德彪西的歌曲中,和声主要体现在钢琴伴奏声部、声乐与伴奏声部和和弦音色方面。

从理论上来看,其构成比较相似于印尼爪哇的加美兰乐队。

“爪哇音乐体现了很高超的对位法。

在它面前,帕勒斯特里纳的对位法成了小孩子的游戏。

”那种几个各自相互独立的声部统一地、有规律地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音响。

另外,在德彪西的歌曲中,声乐部分只是作为单节奏线,而伴奏部分则负责另外两到三条节奏线。

三、变化性节奏节拍与丰富的节奏型
德彪西表现的节奏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他喜欢用各种复合性的节拍,如:6/8拍、5/4拍甚至15/8拍等,为避免节拍的周期性、增强节奏发展的运力,在乐曲进行中还常常打破小节线与节拍规律的约束,运用一些复杂节拍与节奏的组合方式,使得音乐的律动变化多端,以此增强音乐进行中的节奏张力。

德彪西在节奏方面进行的大胆改革,来自于从其他国家的民间舞蹈音乐中吸取了许多节奏方面的精华,这些舞蹈音乐中的节奏特征被德彪西巧妙地运用在了音乐创作中,如:切分节奏、复合节奏、无重拍律拍等,大大增强了乐曲的活力。

根据法语自身的韵律,德彪西设计了不同的节奏型以配合诗歌的气氛。

从整体上看,德彪西的“块状”和声是为乐曲的节奏型服务的。

德彪西的个人魅力一如他的作品那样能够让人陶醉,哪怕是犹豫地去赞同并欣赏他。

他那不朽的音乐总是不停地在成长和完善,他创意性的发明渐渐推翻了那些严格而规整的传统观念,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思想,为现代音乐指引了航向。

可以肯定地说,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第一人。

但是,与后来的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相比,他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遵从着过去的原则,而并没有摧毁这种语言。

因此,我们需要用一种深层次的、新的音乐审美观去看待他。

在我看来,德彪西代表了一种音乐审美的希望,一种新审美理念的微曦已经开始照亮充满恐惧的茫茫黑夜。

他勇敢地冲破那个时代的种种枷锁,不因艰难而退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正是他骨子里透出的那种才华和倔强,使他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而作为法国文化最崇高的荣耀之一,这位突破了法国特色的“法兰西的克洛德”最终成为了世界级的、独树一帜的音乐大师。

[参考文献]
[1]罗杰·尼柯斯.记忆中的德彪西[M].美国dover出版公司,1962.
[2]罗杰·尼柯斯.德彪西与诗人们[M].美国dover出版公司,1962.
[3]让·巴拉凯著,宋杭等译.德彪西画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康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著.汪启章,吴佩华,顾连理译.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5]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和技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尚家壤.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2003.
5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