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

合集下载

八种教育研究方法

八种教育研究方法

八种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的研究方法一共有八种,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历史法、叙事研究法。

观察法
通过眼睛观察到的事物或者借助工具观察到的事物就称为观察法,比如看看周围的事物,如果有看不清的地方借助望远镜或者放大镜,这就是观察法。

因为观察法最为简单,也是教育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
调查法
比如说问卷调查,这就属于调查法,访谈、开调查会、测验这都属于调查法,调查法和观察法都是最直观获得数据的方法!
实验法
这是考试中最常考的方法,实验法顾名思义,就是做一个实验,一定是有严格的流程或创设的条件,并且有变量!比如:老师将两个班级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最终比较那个方法好,这就是实验法!
经验总结法
所谓经验总结法,倒过来就是总结经验,一个老教师将之前所做的事情总结下来,慢慢的形成经验,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直接用经验就能解决,这就是经验总结法。

行动研究法
可以总结为这三类: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比如班级里同学们数学成绩很差,老师就会组织成员形成讨论组,然后进行研究,在遇到问题的过程中再次进行研究,这就是在行动中研究,这个研究是谁发起的,就由谁来研究,这就是由行动者研究!
个案研究法
这个比较简单,以一个单位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比如: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省、一个国家等,但是注意这个单位一定举要典型性!
历史法
用历史事件做调查方法就是历史法,就是研究历史。

叙事研究法
叙述或讲故事的方式就是叙事研究法,比如老师晚上会叙述白天所做的教育事件,这就是叙事研究法!。

第二节 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3)

第二节 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3)

对所叙述的故事采用“心理分析”
技术,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行为 做出解释和合理想象。 叙事研究关注个人。 强调研究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通过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逼近真理。
叙说者不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
学校管理者等“人的叙说”,还包 括学校文件档案资料、建筑、校风 校训等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学生档 案、日记、周记、作业本,叙说人 的日志、自传材料、图片、信件等 “物的叙说”
叙事就是陈述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
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 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 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 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 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 应该怎么做。 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 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 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 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从而固 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
各方面人员的合作,保证行动实施到位 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
观察
对行动的背景,制约因素,行动过程,行动
结果进行观察和评价,为反思,修正计划, 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
行动策略检验中可能发现的问题(反思)
执行方法不当
构想不完善 对教学情景的分析有偏差 资料收集过程中出现问题 对问题的界定有模糊和误解 整理和描述,评价和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上学记》何兆武
《佐贺的超级阿嬷》岛田洋七
《想飞的钢琴少年》(瑞士电影)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价格与生
活的经济学 》 吉本佳生 《教师不能不知道的心理学》唐全 腾(台)
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

叙事研究行动研究

叙事研究行动研究

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一、叙事研究现在,诸如此类的培训,多是以教师的听讲为主的,教师对这样的培训仅仅接受者,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其实和学生们传统的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来学习是一样的。

所以,与其仅仅重复的学习一些单纯的理论性的知识,而不去多练习,也就是不多增强操作性的技能是不行的。

所以,教师们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增强对身边教学事件的敏感性。

通过研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老师便能够找到教学中的突破点。

1.教学方法。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是这样的:给学生表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例题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最后在通过所谓的课后题来完成教学,这就是一堂数学课。

而现在我们更多的是把课堂教给学生。

那么,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说为他们创造一个问题解决的情境,或者是一个真实的情境都会是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方法。

老师应采用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的激发起来,那么学生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

2.教学情境。

怎样使学生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极大的热情,这就要看老师的情境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趣味”,是不是能够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快乐舒适的气氛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显然,这方面的知识是老师们所急需的。

如果老师们将自己的这些教学情况用叙事的方式记载下来,在同事之间,或者是其他的同行之间来实行研究,传播,得到的会是双倍的甚至是多倍的知识。

例如,李白坚老师的“快乐大作文”就是将自己的很多课程做成视频的方式,用以成为教师们的教学资源,教师们通过对这些视频的研究,得到教学理念的精髓,甚至能够将这种教学方式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3.师生关系。

在教师的叙事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关于课堂中师生关系处理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新理念的引导下,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无论是主体主导论还是双主体论抑或者是互为主体论,都是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论的一个挑战。

例如,看过一个老师的文章,文中处处流露出了老师的疑问:一堂拼音课,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她们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积极讨论”,积极做着有意思的事情,不过,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时候却是一塌糊涂。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1.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广义的教育的三个形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社会)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

6.近代教育(l)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20世纪后的教育(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8.教育的人口功能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第二,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第三,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第四,有助于人口迁移。

9.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1)教育的政治功能第一,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第二,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第三,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第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第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第五,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第六,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10.教育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1)教育的经济功能:第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第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第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第五,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教育的科技功能第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第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第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第四,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叙事的行动研究的操作策略

叙事的行动研究的操作策略

叙事的行动研究的操作策略(一)从行动研究到叙事的行动研究由于教育实验一般为“准实验”,任何教育实验研究都只是教育行动研究。

因此,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也可以写成教育行动研究报告。

行动研究报告不仅突显教育实验的“准实验”特征,而且在研究报告的撰写上更倾向于“质的研究”的风格。

这种质化的研究报告更重视以“教育事件”而不是以“数据统计”的方式分析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影响和变化,也因此,人们直接称之为“叙事研究”报告。

严格说来,叙事研究并非研究方法,它是一种写作方式。

在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叙事研究站在实证研究这边。

在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之间,叙事研究站在质的研究这边。

也就是说,叙事研究是质的实证研究的一种写作方式。

如果将实证研究进一步分化为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那么,叙事研究既可能显示为叙事的历史研究(也可称之为历史的叙事研究),也可能显示为叙事的调查研究(也可称之为调查的叙事研究),还可能显示为叙事的实验研究(可称之为行动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

问题在于,当中国教育界热衷于行动研究并将行动研究视为新奇的教育研究方法时,行动研究也一度被自我降格为低级的、随意的问题解决而不丧失研究的资格。

殊不知,所谓的行动研究,它不过是实验研究的变式和变形。

它的前身是实验研究。

它的身份乃是准实验研究。

也因此,中学教师如果真愿意做行动研究,就需要先做实验研究,然后以叙事的方式提交行动研究报告。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出色的行动研究报告总是接近或类似实验研究报告。

维护和拯救行动研究地位的唯一途径是:把行动研究做成准实验研究。

如果不拿出做实验研究的精神,就不会发生真实的行动研究。

同样,当中国教育界热衷于叙事研究并将叙事研究视为新奇的教育研究方法时,叙事研究就容易被泛化为“四不象”的研究。

殊不知,所谓的叙事研究只是一种撰写“质化的实证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

中学教师如果真愿意做叙事研究,就需要先有实证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的“做法”,然后才以叙事的方式提交实验研究的“说法”(报告)。

第11讲-叙事研究

第11讲-叙事研究

目录
它不直接定义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 怎么做,他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者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 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也就是说,它通过教育生 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目录
3、 有人认为 “教育叙事” 等同于 “教育叙事研究” ,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在于教育经验的呈现,但是作为经 验呈现的 “教育叙事” 还不能称之为“研究”。两者存在 “叙事” 的共性,其主要差别在于是否是“研究”。
目录
二、叙事研究的特点
1、资料的深刻性:质的资料
2、意义的诠释性 3、假说的后成性: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形成,且可改变、修改 4、过程的对话性
目录
三、叙事研究的分类
• 广义的叙事研究可以分为: • 调查的叙事研究:是对“他人事件”进行研究,实际上是对 教育历史事件与现实中发生的教育事件进行考证或调查研究。 具体包括“教育历史”考证研究、“教育新闻”调查研究。 • 行动的叙事研究: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行动”进行研究, 包括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自传研究等等。 • 虚构的叙事研究:是对教育小说与教育戏剧、教育电影与教 育电视、教育故事与教育寓等“虚构故事”进行研究。
目录
“教育叙事”只要讲述一个教育故事即可,但是“教育叙 事研究” 要严格遵守一定的研究规范,有明确的研究问题, 并对研究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明确问题之后,要有研究的 具体方法,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写出研究报告 ,最后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并检验研究结果的信度 与效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 以实事求是精神对待教育研究。 但教育叙事研究是将教育叙事包含在研究过程中的,教 育叙事研究离不开教育叙事,但并不只是单一的教育叙事。

第7讲 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

第7讲  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

一、行动研究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 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 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 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二)行动研究的缘起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作为一种社会科学领域中 的研究方法,始见于二战时期的美国。 1946年,勒温将这种结合了实践者智慧和能力的研究称 为“行动研究”。 20世纪50年代,经由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考瑞 (S.Corry)等人的倡导,行动研究进入了美国教育研究领域, 教师、学生、辅导人员、行政人员、家长以及社区支持教育 的人都参与到了对学校教育的研究之中。 到60年代中期,行动研究因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十 分兴盛而曾经沉寂一时。 70年代,经行动研究的积极倡导者、英国学者埃里奥特 (J.Elliot)等人的努力,行动研究再度崛起 。 进入90年代,行动研究的主张和方法更加日益受到人们 的重视。
(三)行动研究的特点
1.为行动而研究,行动研究的目标定位;
2.对行动进行研究,行动研究的研究对象;
3.在行动中研究,行动研究的主要方式;
4.主要由行动者研究,行动研究的主体。
案 例
“白桦为裙”
“青松作衫”
✿ ❀ ✿



❀ “还穿着绣花鞋”
《林海》的教学 故事与反思
“草莓”的故事
小学三年级(下册) UNIT4 Do you like pears? apple 苹果 peach 桃 pear 梨 orange 橙子 banana 香蕉 grape 葡萄 strawberry 草莓 watermelon 西瓜
6.反思研究成效
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求教师对照原先确定的目标, 检查教育、教学改进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总结行 动研究的得失;还需要教师撰写开展行动研究、总 结实践经验的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研究者因行动研究的成效不 佳,往往就耻于示人。实际上,对于教育行动而言, 成效显著固然可喜,但是成效不佳也是一笔经验和 财富。至少说明研究者对问题的归因出现偏差,导 致随后的行动失去了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自己和 其他教师,都有启发的价值。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第二章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第二章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章)笔记整理一、教育研究常用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田野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二、调查研究1.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资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研究的特点◆自然性◆多样性(访问、座谈、问卷调查、测验和网上调查)◆灵活性◆间接性◆广泛性3.调查研究的意义◆揭示教育发展中现实存在的意义,从而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和矛盾◆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教育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发现和总结教育思想和经验,更好的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收集资料,为制定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决策提供依据4.调查研究的类型◆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现状调查、发展调查、关系调查、比较调查和原因调查◆根据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事实调查和意向调查◆根据调查研究的范围: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根据调查研究的方式: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座谈会调查和测验调查5.调查研究的操作程序◆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草拟调查提纲◆制定调查计划◆做好调查准备◆组织调查实施◆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6.调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调查对象要有代表性◆调查内容要科学全面◆调查指导语要协调一致◆调查的问题要适宜◆调查资料要客观真实◆要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调查结论要做科学分析三、实验研究1.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研究的特点◆控制性◆因果性◆教育性◆重复性◆综合性3.实验研究的意义◆是丰富教育理论的重要手段◆是探索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是教育理论成果向实践应用转化的必经路径4.实验研究的类型◆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功能: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推广性实验◆根据实验变量的控制程度:前试验、准实验和真实验◆根据实验的性质: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根据实验的范围:单项实验、综合实验和整体实验◆根据实验变量的个数:单因子实验和多因子实验◆根据实验场地的不同: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5.实验研究的操作程序(一)准备阶段◆确定实验课题◆提出实验假设◆完成实验设计(二)实施阶段◆实验前测◆实验控制◆试验记录◆实验后测(三)总结阶段◆整理试验资料◆统计处理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题目、署名、前言、实验内容、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参考文献及附录)6.实验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坚持教育性原则,绝不进行有害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验◆做好实验研究方案◆加强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要认真选择测查工具◆要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要周密设计并系统地进行实验四、个案研究1.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即对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个案研究即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的方法2.个案研究的特点◆单一性◆典型性◆深入性◆针对性◆借鉴性◆自然性3.个案研究的意义◆有助于实施因材施教◆能够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开展集体教育工作◆能够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4.个案研究的类型◆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个人个案研究、机构个人研究和社会团体个案研究◆根据个案数目的多寡:单一个案研究和多重个案研究◆根据研究目的:诊断性个案研究、指导性个案研究和探索性个案研究5.个案研究的操作程序◆确定研究对象◆收集个案资料◆分析个案资料◆实施个案指导◆追踪指导研究◆撰写个案研究报告6.个案研究应注意的问题◆要遵循道德准则,切实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权◆要排除主观干扰◆准确把握个案研究的适用范围◆不要轻率的将结论推及总体◆确保收集的资料完整、真实、可靠五、田野研究1.田野研究田野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者对象的真实情境中,以参与观察和具体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2.田野研究的特点◆实践性◆客观性◆参与性3.田野研究的意义◆属于人本主义的研究方式,特别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教育及教育研究的特性◆为教育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助于我们从教育的角度认识和帮助弱势群体4.田野研究的操作程序(一)准备阶段◆选择调查对象和地点◆熟悉调查对象和调查点情况◆拟定研究方案◆实施预调查(二)开始阶段◆争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进一步了解调查点当地情况◆选好居住地(三)调查阶段(四)撰写研究报告阶段5.田野研究应注意的问题◆要获得第一手真实的资料◆要做到研究的有的放矢◆要边调查边整理资料◆要尊重不同的意见◆要遵循研究原理六、行动研究1.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以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问题为目的的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简介[教育]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简介[教育]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简介[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阐述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特点、意义及运用该研究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叙事,叙事研究,叙事,反思,行动研究,教学日志教育科研除了实验法、调查法、统计法和测量法等定量研究的方法外,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正是在这种新的教育科研思潮的影响下应运而生。

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领域,不少教师已经开始运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开展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研究。

本文将简要介绍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概念、特点、意义以及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界定20世纪80年代,在加拿大几位课程学者的倡导下,叙事研究被运用于教育研究领域。

在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研究领域运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是从近几年开始的。

国内有学者(郑金州,2004:153-154)认为,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的叙事研究是行动研究的重要方式。

“教育叙事(包括教学叙事)可以理解为一种研究方式,也可以理解为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

作为行动研究成果表述形式的教育叙事,既指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书面写出的成形的研究成果”(同上)。

笔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对教育教学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事件中发掘隐含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解释、发现或揭示教育的本质与规律。

“教师在自我叙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通过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同时这种叙述还可以启示同行,引起共鸣”(蒋殿媛,2004:18)。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其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郑金州,2004:155)。

具体来说,教育叙事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1.叙述的内容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在运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时,研究者所叙述的内容应当是自己或他人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教育事件。

教育叙事研究一种最适合教师的校本教研

教育叙事研究一种最适合教师的校本教研

口白永春m 亡着课程改革的不断l 从卫深入,校本教研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但是,现实的情形是校本教研常常以反反复复的听课、评课、发表论文以及空泛的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

往往是徒有形式,而缺乏实际效果。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一种教师可接受的研究方式。

因此,当务之急是引导教师选择一种适合自身的教研方式。

笔者认为,在诸多的研究方式中,“叙事研究”与“校本教研”有着天然的联系,“叙事研究”t !z 天然地蕴涵着“校本”精神。

其最大意义在于能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体。

使教师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教育研究中来。

这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涵义教育叙事研究是指教师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和叙述故,.事的方式,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详实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意义分析,以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以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

--m 、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一)实施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

实施教育叙事研究一般而言要遵循以下研究程序:l 发现问题l —J 设计方案J —l 执行方案l —H 平价效果(反思)l —I 调整方案l1.发现问题。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找到可用于开展探讨的话题。

比如,课堂上的偶发事件、班集体中学生思想的波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等等。

2.设计方案。

当发现问题后,教师不能以习惯了的方式(定势)去解决,而是要理性地分析问题,细心地制定出可行的方案。

当然,一些“偶发事件”要靠教师的教育机智,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予以及时解决。

3.执行方案。

方案制定好后要付诸于行动,在行动中教师一面要以当事人的身份、以教师特有的执著进行艰辛的探索;另一7b-面还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审视、考问和反思,思索其中的原因和意义,不断梳理自己对于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以便有效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教学经验的积累。

叙事与行动比较

叙事与行动比较

教育行动教育行动研究:是指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教育行动研究强调对教育情境的研究,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教师思考如何富有智慧地行动以及对行动的反思,是行动和研究的紧密结合。

所谓“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体现了该研究的特征和旨趣。

1.为行动而研究“为行动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

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遇到的问题。

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

2.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

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

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就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并提高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3.由行动者研究“由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

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

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

内容简介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

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

主要特点教育叙事的特点主要有:1、叙述事例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真实的;2、叙事要以人物及其所感所想为主线;3、故事情节应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4、教育叙事应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5、获得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的归纳;6、叙事目的不是自我陶醉,而是与众人分享。

叙事意义让我们把自己过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重新审视,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蕴涵,从而把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身的思维触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层,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显现其并不平凡的教育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包括1、典型的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传记

教育叙事研究包括1、典型的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传记

教育叙事研究包括1、典型的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传记和教育自传。

2、艺术化的叙事:教育小说、传记题小说和自传体小说。

3、科学化的叙事:教育小说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和行动叙事研究。

《李叔同教育思想研究》是历史的叙事研究。

《李希贵教育改革的三个主张》是调查的叙事研究。

《自学辅导对学生数学学业成就的影响的行动研究》是行动的叙事研究。

行动的叙事研究三要素是问题与假设、过程与方法、结果与讨论。

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

问题: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但是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培养起积极阅读的兴趣,不具有经常阅读的习惯。

虽然有些教师和学校意识到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无论是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还是对课外阅读的评价,无论是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还是对实课内外阅读的互动研究等,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没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使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效率大打折扣。

主题: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假设:培养阅读兴趣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基本设想:1、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2、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

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

阅读的方法归结主要有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步朗读,评读赏悟。

幼儿园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

幼儿园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的基本主张
• 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研究人的 最佳方式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 教育研究就是生活研究,研究教育就是 去研究生活经验,而叙事是了解经验的 最佳方式。
叙事研究的研究案例:
一个“尊重幼儿”的反面例子
叙事研究的类型
• 合作型叙事研究 • 教师自传型叙事
教育叙事是教师专业生活事件的真情告白。
1发现问题
2制订计划
4总结反思
3实施行动
行动研究的研究案例:
大班幼儿合作编制图画书教学指导研究
叙事研究
• 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事情的描述与分析,揭 示其中隐含的思想和哲理,探究教育的规律 和价值意义。
• 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 解,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 定应该怎么做,只是给读者讲故事,让读者 从故事中体会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教育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的提法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 代的美国,50年代,它被广泛介绍到教 育领域,70年代以后,受到教育界的高 度重视,引发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研究者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大讨论。
• 今天,行动研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育行动研究
• 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教育实践工作者 (或与专家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 进计划,综合运用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和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直接推 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首要目的的一种研 究活动。
?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教育实践工作者或与专家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综合运用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首要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
幼儿园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
王银玲 2013年9月27日
常用的研究方法

第十四章 行动研究法

第十四章 行动研究法

2、应用性原则:
• 实施行动研究,其研究成果的价值大小关 键看其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 归根到底要接受社会的或教育的实践检验。 主要看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改进了 教育教学现状,是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再学习、再实践、再创 造。(前提是科学性)
3、合作原则
• • • •
(1)所有参与研究者必须完成角色转换。 (2)大力提倡有情出演、淡泊名利。 (3)争鸣不争锋,辩论不辩解,批评不批判。 (4)所有参与者要静得下心来、沉得下气去、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教育科研不允许失 败,但也不允许感情代替理智、主观代替客观、 臆断代替事实。
4、动态原则:
• 加强操作程序各个环节间的信息的及时反 馈。所谓信息的及时反馈就是要尽量缩短 信息反馈时程。因为,用系统论的观点来 分析,行动研究属于负反馈类型。只有缩 短信息反馈时程,系统才能及时依靠反馈 信息,修正或调整由于干扰所引起的偏差。
案例1:
• • • • • • • • 生物教学行动研究: 1、初诊:教学效果不理想 2、初步研究:1、请教老教师;2、访谈学生 3、制定行动计划:1、初阅“兴趣”资料;2、编制 问卷,了解学生意愿;3、征询领导支持 4、建立假设,进行研究:直接经验缺乏 5、采取具体行动: 1、增加生物课时;2、带领学生课堂实验;3、增加 课外活动次数 6、评价行动效果:
• 行动研究法被国际公认为心理学家勒温于1944 年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创立的方法。 • 勒温认为:
– “没有无研究的行动,也没有无行动的研究。”
• 提出:行动研究是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 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事实的一种 方法。
– 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 – 研究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 – 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 – 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所理解、掌握和实施; – 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 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 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 • 具体表现为: * 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 * 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 *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 * 学校管理评价; * 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 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娇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教育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

它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它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将教育者和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即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3、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如何开展叙事研究

如何开展叙事研究

如何开展叙事研究教育大体上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讲道理,一种是讲故事。

前者是数理学科经常使用的方法,后者则是人文领域习惯应用的招术。

两者各有短长。

讲道理,逻辑性强,思维深刻;讲故事,情节精彩,感人肺腑。

教育也好,教学也好,只讲道理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世界观,因此也需要讲故事。

叙事就是讲故事。

科学研究一般也分为两种形式: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

理论研究是通过对大量现象或事实的收集整理,寻找其中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所说的理论。

行动研究则是通过对行为的观察、记录和思考,以衡量行为的好坏、对错、善恶,它是对实践的拷问与追究。

理论研究思维缜密,符合逻辑,而行动研究则有真情实感,便于实践。

教育问题更多的不是“明白不明白”,而是“感动不感动”,因此,教育研究应该更多地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

叙事研究就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形式。

一、叙事研究的核心内涵最近几年,叙事研究的概念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教育叙事研究更成为中小学教师有言必称的新词汇。

但是,至今为止,叙事研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的定义。

为什么?我想,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希望用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来定义行动研究,结果怎么说都觉得不合适。

什么是叙事?叙事就是讲故事。

研究行为可能采取的方法无外乎两种。

一种是“盯人战术”,用现场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方法很不好玩,因为行为转瞬即逝,观不胜观,观察一个人还好办些,观察一个班级就“何其难也”了,何况,现场观察还可能干扰行为主体,使行为变得不自然,不本真。

另一种方法就是研究故事。

故事是对行为,乃至于一系列行为构成的事件的“言语化”表现。

叙事研究是对言语化的行为或事件的研究。

相对于理论研究的科学性而言,叙事研究强调与人类经验的联系,并以叙事来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以及作为群体和个体的生活方式。

叙事强调的不是逻辑规律,而是经验的意义。

它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意义,主要通过对“言语化”的故事、口述、观察记录、日记、对话、传记等的思考与研究,来逼近行为和事件本身,发现并昭显其意义。

《教育研究方法(第三版)》研究方法的类型及其选择

《教育研究方法(第三版)》研究方法的类型及其选择
从元研究或元教育学的论证方式来看,元研究属于思辨研究。元研究主要是对已有研究的研究, 而且主要聚焦于方法论的反思和批判。
元研究与“元分析”的差异在于:“元分析”主要是利用已有的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再次分析” 或“二次统计分析”,因而一般呈现为量化的调查研究。而“元研究”主要是对研究自身的方法论 的反思。“元研究”主要呈现为教育认识论(或教育知识论)、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反思(以及与之 相关的元教育学)和教育语言分析(教育分析哲学)。
第3节
实证研究
(三) 抽样研究和个案研究
实证研究一般采用抽样的方式。问卷调查尤其重视抽样。调查研究基本上都显示为抽样调查。 抽样的优势就在于: 只需要调查总体中的一(小)部分人,这大大降低了调查的成本;调查结 果能够很好地预测总体的状况。 但是,实证研究也可能以个案为研究对象。如果调查研究的对象为一个或几个人、一个或几个 组织,那么,这种调查研究往往被称为个案研究(或案例研究)。个案研究(或案例研究)主要采 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或历史研究法,而并非独立的研究方法。
比如,“减轻课业负担的对策”“论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与对策”“论有效教学的策略”“有 效学习的几个原则”“论自学辅导教学的操作方法”,等等。
教育对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设计只是研究者比较随意的“设想”“看法”而并不为这些设 想、看法提供系统的论证。
第1节
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关注或改进教育实践本身而不在于作出新的知识贡献。正因为如此, 实践工作者在以方案设计的方式提交教育改进咨询报告或议案时并不需要提供批判性分析或系统论 证,相反,实践研究倒是需要对学术研究的风格保持适当的距离。
第1节
本章内容导引
(三) 何谓好的教育叙事研究 三、 走向有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 (一) 从实践研究到理论研究 (二) 从思辨研究到实证研究 (三) 何谓有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

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

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

教师的行动研究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学习教师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法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的弊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它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探索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构建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在于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行动来加以解决,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现在行动研究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之一为学者卡尔与凯米斯(Carr&Kemmis,1986)所界定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境中(包括教育情境),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于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使情境(或组织内)之实践工作能够付之实施而有成效”。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特征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

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到的问题。

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

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

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

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

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即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由行动者研究(research by actors)。

由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

行动研究法的主要内容:计划:计划是旨在改进现状的行动蓝图,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

叙事研究的分类

叙事研究的分类

叙事研究的分类叙事研究的分类 刘良华 ⼴义的叙事研究可以分为“调查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调查研究)、“⾏动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动研究)和“虚构的叙事研究”。

调查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调查研究)是对“他⼈事件”进⾏研究,实际上就是对教育历史事件与现实中发⽣的教育事件进⾏考证或调查研究。

具体包括“教育历史”考证研究、“教育新闻”调查研究。

⾏动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动研究)是对“⾃⼰亲⾝经历的⾏动”进⾏研究,包括实验研究、⾏动研究、经验总结、⾃传研究等等。

“虚构”的叙事研究是对教育⼩说与教育戏剧、教育电影与教育电视、教育故事与教育寓⾔等“虚构故事”进⾏研究。

叙事研究严格来说只有两类:第⼀类是真实事件的研究;第⼆类是虚构故事的研究。

如果将第⼀类真实事件的叙事研究再分裂为“调查的叙事研究”和“⾏动的叙事研究”,叙事研究就可以显⽰为三类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动的叙事研究和虚构的叙事研究。

⽐较适合中⼩学⽼师做的叙事研究是“真实事件”的叙事研究,即调查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调查研究)和⾏动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动研究)。

如果说⼴义的叙事研究可以分为“调查的叙事研究”、“⾏动的叙事研究”和“虚构的叙事研究”的话,那么,狭义的叙事研究⼤体也可以划分为三类:“传记的叙事研究”(也可称为“他⼈⽣活史”叙事研究)、“⾃传的叙事研究”(也可称为“个⼈⽣活史”叙事研究)、“⼩说叙事研究”(也可称为“故事”叙事研究)。

狭义的叙事研究与⼴义的叙事研究有⼀定的对应关系。

传记叙事研究实际上是调查的叙事研究的⼀种特殊样式,甚⾄可以说,调查的叙事研究的最充分的样式就是传记叙事研究。

⾃传叙事研究实际上是⾏动的叙事研究的⼀种特殊样式,甚⾄可以说,⾏动的叙事研究的最充分样式就是⾃传叙事研究。

⼩说叙事研究实际上是虚构的叙事研究的⼀种特殊样式,甚⾄可以说,虚构的叙事研究的最充分样式就是⼩说叙事研究。

中⼩学⽼师⽐较适合做调查的叙事研究和⾏动的叙事研究,这就就⼴义的叙事研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行动研究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学习
教师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法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的弊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它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探索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构建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在于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行动来加以解决,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现在行动研究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之一为学者卡尔与凯米斯(Carr&Kemmis,1986)所界定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境中(包括教育情境),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于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使情境(或组织内)之实践工作能够付之实施而有成效”。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特征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

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到的问题。

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

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

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

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

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即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由行动者研究(research by actors)。

由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

行动研究法的主要内容:
计划:计划是旨在改进现状的行动蓝图,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

一般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

研究者可以根据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实际情况的变化来修改总体计划和具体行动计划。

行动:行动是指计划的实施,行动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进行实践,在行动环节也可以根据其他研究者、参与者的监督观察和评价建议进行不断地修正和调整。

观察:观察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对行动全过程、行动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观察。

观察既可以是行动者本人借助于各种有效手段对本人行动的记录观察,也可以是其他人的观察。

多视角的观察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行动的过程。

观察是反思、调整计划及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

反思:它是第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

在反思环节中,在对观察到、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对行动的全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评价,并为下一阶段的计划提供修正意见。

其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教育叙事
凡有教育冲突发生的地方,这个地方就隐含了相关的教育故事。

但是,只要这个教育冲突被人关注、关心的时候,这个隐含的教育故事才被宣布、传播出来。

好的教育故事总是拉着读者或听众进入某种教育事件及其冲突中。

教育日常生活不断在制造和涌现教育冲突,有些教育冲突是可见的,但大量的教育冲突是看不见的。

这些教育冲突潜伏在教育日常生活中,它们保持沉默、处于遮蔽状态。

这些看不见的、沉默不语的教育冲突堆积在一起,构成了真实的教育日常生活。

做教师的人,实际上一直被大量的保持沉默的教育冲突所包围、围困和困绕。

只有那些对教育冲突比较敏感的人,才会关注、注视、识别并面对这些沉默无语的教育冲突。

所谓敏感,实际上是某种眼光(理解力和判断力)。

而某人是否具有发现教育冲突的眼光,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

如果这个人具备了“个人化的教育理论”,那么,他对教育实践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他就能够“慧眼识冲突”。

教育冲突一旦被某个人识别出来,这个教育冲突对这个人就不再保持沉默。

其实,故事的要素很简单,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按照这些要素,小说、电影甚至流言蜚语、道听途说或闲谈都充满了大量的故事。

可是,为什么有些故事是可读的、动听的,而另外的故事不具有可读性,不动听?
因为,好的故事总是显示或暗示了某种冲突。

冲突越大、深刻、不可调和,与这种冲突相关的故事就越可读、动听、迷人、感人。

冲突越微小、越容易解决或缓解,与这种冲突相关的故事就越不值得阅读、不值得思考、不值得回味。

引人人胜的教育故事并不意味着这个故事是奇形怪状的新闻,相反,引人人胜的故事很可能只是讲述一个教育日常事件。

能够将日常教育事件制作成引人人胜的教育故事,这是教育叙事的基本精神,也是教育叙事的基本难题。

这个难题说白了就是:教育叙事不能直接讲教育道理、教育理论,否则就不是教育叙事,而是教育论文。

但是呢,教育叙事又需要讲故事的人有自己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教育叙事需要讲故事的人是“懂教育道理”的;教育叙事需要讲故事的人用他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个人化的教育道理”去照亮、公布那些沉默无语的教育冲突。

举一个例子:中国人一直居住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只有鲁迅才识别了狂人、阿Q、孔乙己这些隐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国民性”及其冲突。

鲁迅为什么能够识别这些“国民性”及其冲突?因为鲁迅的头脑里积累了关于中国的“国民性”的理解和理论。

鲁迅在写小说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关于中国“国民性”的理解、理论。

鲁迅的小说不过是把这些理解、理论还原为具体的角色。

你可以因此而抱怨鲁迅的小说过于主题先行,过于模式化,但你不得不承认,几乎所有的小说家在写小说、讲故事的时候都有主题先行的痕迹。

写小说表面上看是讲故事,实质上是宣布自己的道理、理论。

小说家和哲学家、思想家其实是一家人,他们都在宣布、传播自己的理论。

小说家只是惯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布自己的理解、理论,哲学家比较习惯于用写论文的方式宣布自己的理解、理论。

这样看来,教育叙事并不简单,做教育叙事研究绝不比写教育论文容易。

教育叙事并不直接论述教育道理,直接论述教育道理的作品是教育论文。

但是,教育叙事必须掌握、领会相关的教育道理,然后再把这些教育道理巧妙地隐藏在自己的描写中。

有深度描写的教育叙事,并不意味着描写词语丰富或句子的堆积。

描写的深度只取决于所描写的故事背后是否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

教育叙事是否成功,取决于讲故事的人是否保持了描写的深度。

基于这种理论思考,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教育专家马克斯·范梅南等人,倡导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从写作的角度看,教育叙事写作可以概括为“四个有”:1.有情节的叙事,要求生动地写出细节;2有角色的叙事,强调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3。

有背景的叙事,要求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相关性;4.有反思的叙事,要求通过归纳(不是演绎)揭示故事的内涵和价值。

具备了这“四个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度叙事”。

真实的生活总是隐含大量的冲突,有人敏感,领会了那些冲突,有人迟钝一些,对那些冲突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前者是艺术家,后者是常人。

常人一直生活在冲突中,但这些人自己看不见冲突,需要借助艺术家的作品来发现这些冲突。

常人的生活看起来最真实,但由于生活中的冲突没有被揭示出来,这样的生活就显得平面化甚至庸俗化。

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其实是让艺术进入教师的日常生活,让教师的日常生活显露背后的教育冲突。

教育生活中的教育冲突一旦显示出来,这些教育冲突就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

若某个故事没有冲突,这个故事就没有提示相关的教育道理。

如果某个故事既没有冲突,又不隐含道理,这个故事就很难向人发出阅读的邀请。

为做好教育叙事,要避免四个误区
误区之—,把教育深度叙事分成缺乏联系的“事例”和“理论”两面部分。

误区之二:把教育深度叙事当作通讯报道,成为先进事迹的介绍。

误区之三:把教育深度叙事当作文学创作,凭借“合理想象”去编造、杜撰。

误区之四:把教育深度叙事当作“检讨”,成为对所犯错误的自我批评。

另外,要规避以下“三型”:
一、经验总结型、叙述案例的过程若只有粗糙的叙事,没有细致的思考与提炼,就达不到一种深度与厚度。

二、观点推销型;即在叙事中简单地和某种观念或理论挂钩。

三、盲目叙事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