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白鹤梁的沉浮教学设计李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的沉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的运用,重点理解,感受保护白鹤梁的相关具体方案并进行分析比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提取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概括总结段意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科技工作者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感悟他们强烈的责任心以及对事业不懈追求的高尚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的生字,新词,培养准确快速地提取信息的能力。
2.感受我国科技工作者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
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关于白鹤梁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1.导语:在前几课,我们游览了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领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我们感受了都江堰那座历经风雨的索桥,在向300 年后
的我们传递着温暖;透过泸定桥的根根铁索,我们更是仿佛亲历了大渡河上那场惊心动魄的激战。这一处处遗迹,无不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烙印,今天,让我们再去游览一处位于长江三峡的著名古迹吧!
2.欣赏xx 风光图片
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二)检测预习,理解新词。
1.给词语中带括号的字加上拼音。
2.把词语补充完整。
3.交流课前预习时自己理解的词语。(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说一说文章的标题<<白鹤梁的沉浮>>有什么深层的含义。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题目中的沉浮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白鹤梁的存在本身具有的特点: “每年12 月到次年3 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形成特殊的长江景观,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指由于三峡工程的开工,白鹤梁是否还能保持这样的风貌,这是它命运的“沉浮”,这富有诗意的标题不仅引发悬念,也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本文写了以葛修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反复实验,在否定一个又一个保护方案的情况下,最终设计出了原地保护白鹤梁的理想方
3.再读读课文,理清层次。
作者首先介绍了白鹤梁的地理位置,文物价值,及其面临的问题;接着写出前三个保护方案;然后写第四个方案的提出;最后写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第四个方案通过并开始施工。
(四)品读探究,激发情感。
1.自读第一段,体会这样开头的好处。
本文用设问句开头,交待了人们对白鹤梁命运的关注,更充分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描写白鹤梁的语句,交流并理解白鹤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过渡语)这样一座陪伴了涪陵人一千多年的兼具科学与艺术之美的石梁,将永远
长眠于水下40 米深处。怎能不令人惋惜呢?所以,人们很快达成共识,“白鹤梁一定要保护”。可是怎样保护却是一大难题。科技工作者们作了大量工作,设计出了三种方案。
3.自读课文的第二大部分,找出科学家提出的前三种保护白鹤梁的方案。认真研读其中一种,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1)学生读书,分析三种方案。
(2)集体交流,讨论三种方案优缺点。
4.自读课文第三大部分,讨论以下问题。
(1)既然已经有了比较理想的方案,葛修润院士为什么还要提出第四种方案呢?
(2)文章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葛修润院士强烈的责任感呢?
文章采用大量的心理、神态、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理矛盾和事件的曲折历程。表现了主人公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3)为什么两年都没有人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而葛修润院士却在五分钟内提出了解决方案?(及时补充资料)
(4)第四个方案的提出顺利吗?你从哪里读出葛修润教授心里斗争得很激烈呢?(随机指导朗读)
(5)体会葛修润院士为什么下定决心提出第四种方案呢?(欣赏白鹤梁风光视频)
5.葛修润院士提出的第四个方案到底好在哪里呢,请你和学习伙伴一起研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讨论并写出它的优点。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总结。
五)资料拓展,深化主题
1•欣赏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视频,感受其迷人风姿。2 .交流保护三峡地区其它遗迹的故事。
(六)总结升华,延伸课外。
每一处遗迹都蕴藏这动人的历史故事,每一处遗迹都铭刻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正如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样,所有的遗迹都是一次性的,毁坏了就永远不会再有。应当怎样保护这些历史遗产,这不仅是专家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
课后,请同学们找找你的家乡有哪些珍贵的遗迹和文物。同时读一些关于遗迹的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文物遗迹保护工作的成效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