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合集下载

15通论十二:语气词,词头,词尾

15通论十二:语气词,词头,词尾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用于名词前 )
五蠹》 有政若此,国必乱也。——《韩非子 五蠹》 政若此,国必乱也。 《韩非子五蠹 友于兄弟,施于有 为政》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 为政》 《论语为政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其——形容词词头 ——形容词词头 ——动词词头 3、言——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4、于——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5、薄——动词词头
1、矣、已
矣,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主要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了”。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 了
鸡既鸣矣。——《诗经 齐风 鸡鸣》 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 《诗经齐风 鸡鸣》 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 公输》 《墨子公输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 喻老》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韩非子 喻老》 《韩非子喻老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王力在《汉语史稿》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里将汉语複音词 里将汉语複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 :(一 连绵字,( ,(二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一)连绵字,(二)词根 加词头、பைடு நூலகம்尾,(三)仂语的凝固化。指出:上 加词头、词尾,(三 仂语的凝固化。指出: ,(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而中古以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词尾在汉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346页,中华书局,1980)

古代汉语语气词的总结归纳

古代汉语语气词的总结归纳

古代汉语语气词的总结归纳古代汉语语气词是指用于表示说话者语气、情感或态度的词语。

这些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气词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

1. 肯定语气肯定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是、亦、诚、誓、然、尔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强调说话者的肯定态度,表达坚定、肯定的语气。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经常使用“是”字来表示自己对某个观点的肯定态度。

2. 疑问语气疑问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乎、焉、哉、耶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构成疑问句或表示疑问的语气。

比如在《诗经》中,“哉”字常常用于构成反问句,表达疑问的语气。

3. 命令语气命令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使、以、可、敢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命令、要求或者强制的语气。

在《史记》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些语气词的运用。

4. 禁止语气禁止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弗、毋、勿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禁止、劝阻或者否定的语气。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使用“毋”字来表示禁止的态度。

5. 推测语气推测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得、莫、可、何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推测、猜测或者假设的语气。

在《孟子》中,孟子经常使用“莫”字来表示推测的态度。

6. 表示感叹的语气表示感叹的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咎、夫、乎、矣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惊叹、感叹或者赞叹的语气。

在《楚辞》中,屈原经常使用“咎”字来表达他对时事变迁的感叹。

总结归纳古代汉语语气词的使用规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丰富多样,每个词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语气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文之美,感受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汉语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古代汉语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 子·逍遥游》)
• 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 莫为之正。(《韩非子·问辩》)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 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 食。(《商君书·农战》)
2024/3/5
2024/3/5
10
• 词头即前缀,词尾即后缀,一 般均不表示什么含义,只起一 定的补充音节的作用。
2024/3/5
11

• (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如: •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书·召诰》) •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2024/3/5
12
• (2)用于一般词语的前面。如: • 予欲左右有民。(《书·皋陶谟》) •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邶风·击鼓》)
2024/3/5
13

•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 形容词的前面。如:
•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唐风·扬之 水》)
•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邶风·北风》)
2024/3/5
14
言、于、薄
• “言、于、薄”作词头时,都只用于动词 的前面。如:
•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周南·葛覃》) •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周南·葛覃》)
2024/3/5
8

• “也”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语气,有 舒缓语气的作用。如:
•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古代汉语语法学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

古代汉语语法学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
+ 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 乎?”
+ 14,疾固也。”
+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 (今天也没有了罢。)
+ 疑问语气词表示或加强疑问语气。 + 主要有 + “其”“而”“与(欤)”“邪
(耶)”“乎”“为”“则”
+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 14.32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14.44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 +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
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 15.14子曰:“藏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 15.42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
+ 15.17子曰:“羣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这种人 真难教导啊!”)
+ “哉”是感叹语气词中表示感叹语气最强烈的,所在的句 子往往采用倒装的手法。例如:
+ 14.5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孔子道: “这个人,好一个君子!这个人,多么尊尚道德!”)
+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踁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 揭。”(便说道:“这个敲磬是有深意的呀!”等一会又说道:“磬 声踁踁的,可鄙呀!)

古代汉语语气词

古代汉语语气词

古代汉语语气词古代汉语语气词可分为四类:(1)肯定语气词,(2)疑问语气词,(3)祈使语气词,(4)感叹语气词。

一、肯定语气词肯定语气词有“也”“矣”“已”“而已”“耳”“尔”“而”“焉(然)”“旃”“夫”“者”“云”。

1、也“也”字作为语气词不见于甲骨文、金文和《尚书》,最早见于《诗经》。

“也”有两个,一个出现在句中,一个出现在句末。

出现在句末的“也”最初并不是语气词,而是一个判断词,在《论语》《左传》等文献中“也”与表示判断的动词“为”分布互补,即用“也”的判断句不用“为”,用“为”的判断句不用“也”。

由于句末的“也”原本是判断词,所以它变成语气词之后就表示确认论断语气,带“也”字的句子都是表示静态的确认论断或说明。

出现在句中的“也”标记它前面的成分是一个语用上的话题,或是一个不自足的分句。

句末的“也”由于是从判断词演变而来,所以当“也”与其它语气词连用的时候,它总是分布在最前边。

2、矣“矣”祗出现在句子的末尾(倒装句例外),表示肯定语气,同时还是实现体的标记,表示所述事件已成为事实或推定将成为事实,一般情况下都可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出现在句子末尾的“了”)。

“矣”与“也”一样,也可以出现在疑问句、祈使句及感叹句中,但是它仍表示本身固有的意义。

“矣”与其它语气词连用,也仍表示它固有的意义,位置在“也”“已”之后,在其它语气词之前。

3、已“已”本是动词,“完毕”的意思,但是在春秋时期就虚化成语气词,《论语》《左传》《孟子》等文献中比较常见。

表示确信无疑的肯定语气,同时也是实现体标记,表示所述事件已经成为事实,可以翻译成“了”。

“已”与“矣”相比较,有三点差异:其一,“已”表示确信的语气比“矣”要强,而“矣”表示实现的意义更为显著。

其二,“已”更多的是出现在人物话语当中,“矣”则没有这种倾向。

其三,“已”不能用于推定所述事件将成为事实。

由于“已”更主要的是表示确信的语气,所以它常与“也”连用,它的后面还可以再加“矣”。

《语气词古代汉语》课件

《语气词古代汉语》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项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项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项标题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气词的定义:表示语气、情感、态度等的词
语气词的分类:疑问、祈使、感叹等
语气词的作用: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语气词的地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表达说话人意图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古代汉语语气词
章节副标题
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效果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的情感性和感染力,使语言更加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语言更加富有节奏和韵律。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
不同历史时期语气词的特点和变化
元明清时期:语气词逐渐固定,如“矣”、“乎”等,用于表达疑问、感叹等语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语气词进一步发展,如“耳”、“哉”等,用于表达肯定、感叹等语气。
唐宋时期:语气词更加丰富,如“矣”、“乎”等,用于表达疑问、感叹等语气。
春秋战国时期:语气词开始出现,如“也”、“矣”等,用于表达肯定、否定等语气。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语气词的概述
03
常见的古代汉语语气词
04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表达效果
05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
06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语气词的概述
章节副标题
02
语气词的定义和分类

古代汉语语法学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

古代汉语语法学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

+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之 中不仁的人有的罢!)
+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没有人知道我 呀!)
+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 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 乎?”
+ 14.32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 “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 14.13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 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 14.16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
+ “哉”是感叹语气词中表示感叹语气最强烈的,所在的句 子往往采用倒装的手法。例如:
+ 14.5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孔子道: “这个人,好一个君子!这个人,多么尊尚道德!”)
+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踁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 揭。”(便说道:“这个敲磬是有深意的呀!”等一会又说道:“磬 声踁踁的,可鄙呀!)
+ 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语气词?√)?” (“他老人家不言语,不笑,不取,是真的 吗?”)

语气词、词头、词尾

语气词、词头、词尾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唯”相当于 “只”。
“唯”用在句中起引出谓语,加强肯定的作用 (或如教材所言是帮助判断的语气)。例如:
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
整理版ppt
26
二、词头、词尾
汉语属于词根(干)孤立语,缺少词形变化,是 依靠词序来表达语法关系的。但不是说汉语就一 点形态变化也没有。在《诗经》那个时代,汉语 的词也是有词头和词尾的,今天的合成词中也有 一类是有词头词尾的,常见的词头是“老 —” 例如:“老师”、“老虎”中的“老”即是,常 见的词尾是“— 子”,例如:“鞋子”、“钉 子”中的“子”即是。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矣”字则是动态的,
其中有时间动程。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基本作用是把
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整理版ppt
6
1、句尾语气词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 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 鄢》)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 子·难二》) 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整理版ppt
5
1、句尾语气词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 帮助把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 道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哉 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
整理版ppt
10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感叹语气。反问语气靠疑问代词或 “岂”等表达出来。

赋中常用的语气词

赋中常用的语气词

赋中常用的语气词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在赋中,常用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
1. 乎、哉、邪、耶、也、矣、焉、兮、尔、欤、而已等,这些语气词通常用于句末,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2. 夫、惟、盖、故、其等,这些语气词通常用于句首,表示引起下文、发表议论等语气。

3. 之、者、所、以等,这些语气词通常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连接、指代等语气。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赋作可能会有不同的语气词使用习惯,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作者的表达意图来判断。

古文语气词,副词读轻音

古文语气词,副词读轻音

古文语气词,副词读轻音
在古文中,语气词和副词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够赋予文章丰富的情感色彩和表达作者的态度。

古文语气词、副词读轻音,这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古文语气词的分类与举例
1.疑问语气词:如“乎”、“耶”、“与”等,用于表示疑问、反问或推测的语气。

2.感叹语气词:如“矣”、“哉”、“乎”等,用于表示感叹、赞叹或惊讶的语气。

3.祈使语气词:如“矣”、“焉”、“也”等,用于表示命令、请求或劝告的语气。

4.陈述语气词:如“也”、“矣”、“焉”等,用于表示陈述、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二、古文副词的分类与举例
1.程度副词:如“甚”、“最”、“颇”等,用于表示程度的高低。

2.范围副词:如“皆”、“悉”、“尽”等,用于表示范围的广泛。

3.频率副词:如“屡”、“常”、“每”等,用于表示动作发生的频繁程度。

4.时间副词:如“已”、“尚未”、“将”等,用于表示时间的先后。

三、读轻音的技巧与方法
1.掌握古文语气词、副词的用法,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2.注意语气词、副词与句子其他成分的搭配,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等。

3.结合句子所在的语境,判断语气词、副词的读音。

4.熟能生巧,多加练习,提高自己对古文语气词、副词读轻音的敏感度。

总之,掌握古文语气词、副词的读轻音,对于深入理解和鉴赏古文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语气词(共8张PPT)

古代汉语语气词(共8张PPT)

都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
议论
其 句首或 委婉 句中 (主语、 谓语前)
1、用于揣度句中,有推测商量的意思, 相当于“大概、恐怕”
2、用于祈使句中,表示一种委婉的要求, 相当于“还是、希望……”
3、用于反问句中,表示一种委婉的反问
岂 句中
反问和 1、反问句中,相当于“难道”
揣度
2、揣度问句中,相当于“莫非”
夫 句首 感叹、提顿 本身无疑问意味,最常见用于感叹句结尾表感叹;
3、后世多用于祭文开头或仿古
1、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
或句 “啊、吧” 目前最早的语气词出现于商代甲骨文中,西周时期句首语气词较多,春秋战国句末语气词增多
1、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吧”
末 2、用于句首表示提出问题,引人 3、“且夫、故夫、若夫、今夫”都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
作用是提顿,提示和停顿,
是使语气舒缓 这两个词古音相近,只是在先秦古书里出现的场合略有不同。
目前最早的语气词出现于商代甲骨文中,西周时期句首语气词较多,春秋战国句末语气词增多
句首或句中(主语、谓语前) 2、用于句首表示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又称发语词
3、可不译如果出现在问句末尾,
也是表示判断或判断的加强, 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即对所说的话的态度和方式

疑问、反 问、感叹
这两个词古音相近,只是在先秦古书里出 现的场合略有不同。“与(欤)”“邪 (耶)”的疑问语气,较之“乎”要轻得 多,它们更多的是表示一种探询的语气。 即对自己说的话或想法不太确定,需要询 问别人得到确认。

句末 疑问
指示代词之兼疑问语气词乎

句末 感叹(最常 本身无疑问意味,最常见用于感叹

高考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高考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① 与“何”、“何以”等配合, 组成“何……为”、“何以…… 为”的格式,表示反问,译成 “为什么……呢”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 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 也,何以伐为?”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 以兵为? 《荀子·议兵》
人而已矣,奚以名为? 《列子·杨 朱》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 《孟子·梁惠王上》
子(孔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论语·阳货》
与其杀是僮,与其卖而分,孰若 吾得专焉?柳宗元《童区寄传》
③ 用于感叹句,语气不太强烈, 译作“啊”。例如: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 《论语·泰伯》
(9) 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庄子·外物》:“子何为者 邪?”
④ 用于反问,译成“吗”、 “呢”。例如: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孟 子·滕文公上》
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 《庄子·盗跖》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 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答李翊书 》
(6) 为
“为”(wéi)作语气词,主要 有三种用法:
② 用于选择问,相当于“呢”。 例如: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庄 子·秋水》
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梁惠 王下》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战国策·韩策二》

③ 用于特指问,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成“呢”。例如:
轸不之楚,何归乎? 《史记·陈轸 列传》
《孟子·公孙丑上》:“恶!是何 言也!”
(2) 矣 “矣”和“也”的区别:
“也”表静态,“矣”表动态;
“也”不表示变化过程,只把 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 “矣” 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把事物发 展变化中的状况当作新情况告诉 别人;

古代汉语4-语气词及词头词尾 - 副本

古代汉语4-语气词及词头词尾 - 副本

2.8.哉
“哉”的基本用法是表达感叹语气,而且所表达的语比
表较强烈,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如: ①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 年》) ②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 丞传后叙》) ③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 ④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义》) ⑥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⑦有是哉,子之迂也! ⑧君哉,舜也! ⑨快哉,此风!
1.3.一个句尾语气词,都是表示某一特定语
气的,即单功能。 也: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矣:陈述语气(或称报道语气)“了” 已:限止语气。“了”“啦” 耳:限止语气。 尔:提示语气。 焉:提示性的陈述语气。(代词:“于之” ) 乎、与、邪:疑问语气“吗”“呢”“吧” 哉、夫、兮:感叹语气“啊”
2.句尾语气词
4.词头
4.1.有 (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如:
①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书经· 召诰》) ②禹攻有扈。(《庄子· 人间世》)
(2)用于一般词语的前面。如:
①予欲左右有民。(《书经· 皋陶谟》) ②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 邶风· 击鼓》) 此外,先秦的时候,在吴国、越国又称作“於 越、句吴”,也可能是词头。
4.2.其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 如: ①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 唐风· 扬之水》) ②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 邶风· 北风》) 4.3.言、于、薄 “言、于、薄”作词头时,都只用于动词的前面。如: ①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 周南· 葛覃》) ②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周南· 桃夭》 ③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 周南· 葛覃》)

古代汉语中,且夫,故夫,今夫,只有今夫是句首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且夫,故夫,今夫,只有今夫是句首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且夫,故夫,今夫,只有今夫是句
首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有三个词语“且夫”、“故夫”和“今夫”,其中
只有“今夫”是用作句首的语气词。

在此,我将用中文简要介绍它们
的意思,但不得出现任何网址、超链接和电话。

1. 且夫:古代汉语中,“且夫”常用作句首语气词,表示引出
话题或表示确实、果然的意思。

它可以用来引出讨论、提问或强调某
种观点或结论。

在句中通常可以看到它引导的内容后面会有一个逗号。

例句:且夫文学之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璀璨。

2. 故夫:古代汉语中的“故夫”在句首通常用作引出原因或解
释的语气词。

它可以表示“因此”、“所以”等意思,用于推断、解释、强调前面所提到的原因或结论。

和“且夫”一样,“故夫”后面
也常常有一个逗号。

例句:故夫车辙有如生命中的困境,但只要勇往直前,就有可能
找到出路。

3. 今夫:古代汉语中,“今夫”是唯一一个在句首用作语气词
的词语。

它常用于引出或强调当前的情况、现象或观点。

与前两个词
语不同的是,它可以单独出现在句首,后面不需加逗号。

例句:今夫社会发展迅猛,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断学习与适应。

以上是对古代汉语中的“且夫”、“故夫”和“今夫”语气词的
简要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注意,本回答中不包含任何网址、
超链接和电话。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3、言、于、薄 作詞頭時,都只用於動詞的前面。如: ①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詩經•周南•葛覃》 ②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詩經•周南•桃夭》 ③薄汙我私,薄浣我衣。 《詩經•周南•葛覃》
4、然、如、爾、若 用於形容詞後,和形容詞一起充當狀語或謂 語。如: ①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②天下晏如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③子路率爾而對。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④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衛風•氓》
㈤可用于感叹句中 ①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 ②天乎!吾无罪!《史记》
2、与(欤) 、邪(耶)表示疑问语气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疑问句) ②是谁之过与?《论语· 季氏》(反问句) ③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利與?《墨子•兼愛下》
(选择问句) 以上语气词的疑问语气没有“乎”强烈,带有探 询的语气。 3、固定格式“何以……为”,“何……为”表 示疑问。
五、句尾语气词乎、与(欤) 、邪(耶)
1、㈠乎 –常用于是非问句中 ①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 ②乐正夔一足,信乎? 《吕氏春秋》
㈡还可用于选择问句中 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梁惠王下》 ㈢还可用于特指问句中 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列子· 汤问》
3、三个语气词连用 ,例如: ①吾罪也乎哉!《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
七、句首、句中语气词
1、句首语气词“夫” 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作用发起议论 。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
―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等固 定格式 ①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 子•逍遙遊》)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③今夫颛臾,固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论语· 季氏》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文言文是一种古代汉语,它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言特征,其中常见的语气词较为丰富,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详述一下。

一、陈述语气:1.甚/深“甚”、“深”都表示程度的强度,一般表强调或加强语气。

如:“甚”, 有时也表示很、“非常”。

在句中,应放在中间,表示强调。

2.实“实”表示实在、确实,用在后面,表示读者已经知道了这一点。

3.是“是”表示事实、真实,常用于开头、结尾与提供事实的话语中。

如:“是以明君远荒,兼程山海”表明了谈话的起始点。

4.不即不离“不即不离”表示拿不准、难具体描述或双方相对等、平等的时候使用。

5.以…为(楷)范“以…为(楷)范”表示以某种标准或榜样作为基准。

如“以春秋为楷范,为不失大节”表明要求大家遵守春秋时代的道德标准,是朝贡和严谨的。

6.实则“实则”表示实际上是这样,是表达真实情况的一种方式。

如:“嗟哉!圣人不相识,惜哉!天下莫知我”中的“实则”,表达了表面上和实际上人们的感悟是不同的。

7.诚然“诚然”表示确实、当然。

如“诚然,盛德在爱人”表明清楚、明确的真理。

二、疑问语气:1.何“何”表示疑问、询问、怀疑,常至于句首、句中。

如“何处声嘹”表于询问的,表示要求知道哪里响声最大。

2.奚“奚”表示何者。

如:“奚者?”表示询问到底是什么东西。

3.焉“焉”是一个多义的语气词,指何处、何时、怎样的意思,作为疑问语气一般放在句末,如“此何原哉?”表示请求答案或发问。

4.若何“若何”表示问询、询问的意思。

如“必得钟鼓,若何?”表示询问如果没有钟鼓怎么办。

三、感叹语气:1.嗟/噫“嗟”、“噫”都是感叹词,表示唉声叹气、遗憾,一般单用或与“哀”、“怨”等词组用。

如:“嗟乎!时运不济,英魂何终?”表示遗憾、可惜。

2.哉“哉”是一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概意味,引起注意力、吸引读者。

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光阴如梭,哉!不觉年华已逝”表达了对光阴的飞逝感慨。

3.夫/乎夫和乎都是表示感叹或描写的语气词,夫代指于其相公之辞,乎则表示疑问感叹,一般注于句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也”用于复句最后一个分句 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 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 路也。 《孟子· 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 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 非子· 初见秦》

⑤ 用于祈使句,表示命令、禁止、 祈使等语气。例如: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 隐 公元年》(表命令) (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史记· 项羽本纪》 (表禁止)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曰: “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 《桃花源记》(表祈使)

“矣”的用法:
①用在叙述句句尾。例如:
鸡既鸣矣。(《诗经· 齐风· 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 鸿门
宴》)
②用在复句中的后一分句末尾。
例如: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左传· 宣 公二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 语· 宪问》
③用在描写句句尾: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 陈涉世家》 今老矣。《左传· 僖公三十年》 甚矣,汝之不惠!
1.

“也”用于判断句,帮助谓语 进行判断。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 陈 涉世家》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 通江水也。 《巫山、巫峡》
② “也”用于叙述句,表示对 所述情况深信不疑。例如: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 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王子坊》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 与“哉”的语气相近的还有 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 “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感叹, 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 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如: 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 君不知。”

语· 子罕》 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 言也。


用于特指问,译成“呢”。如: 《论语· 季氏》:“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庄子· 外物》:“子何为者 邪?”
④ 用于反问,译成“吗”、 “呢”。例如: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孟 子· 滕文公上》 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 《庄子· 盗跖》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 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答李翊书 》

③ 用于特指问,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成“呢”。例如: 轸不之楚,何归乎? 《史记· 陈轸 列传》 陛下与誰取天下乎? 《史记· 留侯 世家》 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 其孰利乎? 《句践灭吴》

④ 用于反问句,可译成“吗”或 “呢”。例如: 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 乎? 《越王句践》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 耳,曷足贵乎?《报任安书》

① 用于是非问,译成“吗”。 例如: 是鲁孔丘与? 《论语· 微子》 子自谓才士圣人邪? 《庄子· 盗 跖》

也可与“其”、“得无”、“无
乃”等呼应,表示委婉推测的疑 问,译成“吧”、“呢”。例如: 彼其智者欤?柳宗元《梓人传》 得无教我猎虫所邪? 《聊斋志 异· 促织》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用于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 例如: 《孟子· 公孙丑上》:“恶!是何言 也!” (2) 矣 “矣”和“也”的区别: “也”表静态,“矣”表动态;
“也”不表示变化过程,只把 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 “矣” 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把事物发 展变化中的状况当作新情况告诉 别人; “矣”与现代的“了” 大致相当, “也”字则没有与之相当的现代 语词。
《列子· 汤问》
④用在疑问句句尾,这种疑问句
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如: 敬诺。年几何矣? 《战国策· 赵策》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论语· 子路》
⑤用在祈使句句尾:
先生休矣!
《战国策· 齐策》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墨子· 公 输》
已 用法与“矣”相似,主要是 说明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对 将来的判断和肯定,侧重于一 种限制语气,即说话人认为只 能如此,可译作“了”。
古代汉语常 用语气词
一、语气词
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
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 既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成 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只表示各种 不同的语气。 语气词按照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可分为三类:句尾语气词、句首 语气词、句中语气词。
句尾语气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 也、矣、乎、哉等。 (1) 也 “也”用在句尾,含有判断、肯 定、确认的语气。“也”的用法 主要有六种: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
犹有不孝者乎? 《墨子· 兼爱上》 沛公不先破关,公岂敢入乎? 《史 记· 项羽本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陈 涉起义》

⑤ 用于感叹,可译为“啊”、 “呀”。例如: 善哉,技盖至此乎! 《庄子· 养 生主》 天乎!吾无罪! 《史记· 秦始皇本 纪》



用于感叹句,语气强烈,译 作“啊”。例如: 君哉,舜也!”又:“大哉,尧 之为君! 《孟子· 许行》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孟 子· 万章上》
② 用于反问句,一般同疑问代词 或“安、岂”相配合,译作“呢” 或“吗”。例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 记· 陈涉世家》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战国策· 赵策》
以兵为? 《荀子· 议兵》
人而已矣,奚以名为?
《列子· 杨
朱》②ຫໍສະໝຸດ 用于一般疑问句,译成“呢”: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楚 辞· 渔父》 ③ 用于感叹句,译成“啊”: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庄 子· 逍遥游》

(7) 哉 “哉”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 语气,可用于感叹句、反问句和 一般疑问句,也可用于祈使句。

用于感叹句,语气不太强烈, 译作“啊”。例如: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 《论语· 泰伯》
(9) 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古汉语的句尾语气词,可以两 个或三个连用,表示两重或三重 语气,但句子语气的重点一般落 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最常见的是“乎”、“哉”放在 别的语气词后面(“乎”与“哉”连 用时,则“哉”只能放在“乎” 后面)。

若夫——表示另起话端发议论,
译作“至于说到”。 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 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范雎说秦王》 今夫——表示另起一端的议论, 译作“现在说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 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 臾》
② 用于选择问,可译为“呢”。 如: 不知(庄)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 梦为(庄)周与? 《庄子· 齐物论》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 至极邪? 《庄子· 逍遥游》 孙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 《庄子· 达生》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
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 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路之所树与? 是未可知也。《孟子· 滕文公下》


③ 用于一般疑问句,译作“呢”。 例如: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苏洵《六国论》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

④ 用于祈使句,表示祈使、命令 的语气,译作“吧”。例如: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诗经· 召 南· 殷其雷》 董生勉之哉!韩愈《送董邵南序》
2.
夫将者,国之辅也。
《孙子· 谋
攻》 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饿之於食, 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夫”可以与“且”、“故”、 “若”、“今”结合,成为“且 夫”、“故夫”、“若夫”、 “今夫”,用于句首,表示有议 论要发,“且”、“故”、 “若”、“今”的词义基本保留。
且夫——表示进一步发议论,译作 “而且”。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 《庄子· 逍遥游》 故夫——表示承接上文再发议论, 译作“所以”。 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 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韩非 子· 问辩》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论语· 阳货》 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 也哉!”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 “吾罪也乎哉!” 《左传· 襄公二十五 年》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论语· 阳货》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孟 子· 梁惠王上》
此外,“矣”、“已”、“与”、
“邪”、“夫” 等也可以放在别 的语气词后面。例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 梁惠王上》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 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 《论语· 子张》 舜其大知也与? 《礼记· 中庸》
(8) 焉 “焉”作句尾语气词,有三种用 法: ① 用于叙述句,表示直陈语气, 有肯定意味。译成“了”、 “啊”,或不译。例如: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 子· 汤问》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 志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用于一般疑问句,语气委婉, 译成“呢”。例如: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 《孟子· 梁惠王上》 子(孔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论语· 阳货》 与其杀是僮,与其卖而分,孰若 吾得专焉?柳宗元《童区寄传》

(6) 为 “为”(wéi)作语气词,主要 有三种用法: ① 与“何”、“何以”等配合, 组成“何……为”、“何以…… 为”的格式,表示反问,译成 “为什么……呢” 。例如:

《史记· 项羽本纪》:“如今人
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论语· 季氏》:“是社稷之臣
也,何以伐为?”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

“不亦……乎”是常见的反问格 式。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论语· 学而》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 《庄子· 逍遥游》

(5) 与(欤)、邪(耶) “与(欤)”、“邪(耶)”都是疑问语 气词,它们的语法作用基本相同, 与“乎”基本相同,但所表示的语 气要弱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