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合集下载

(二)——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

(二)——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

(二)——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体育保健学知识介绍(二)——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一、有氧耐力(一)基本概念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

负荷强度为人体最大负荷强度的75%—85%,心率一般在140—170次/分。

时间最少5分钟,一般在15分钟以上。

决定机体有氧耐力的生理因素主要是运动中氧气的供应因素和作为能量物质的糖原含量。

(二)提高有氧耐力的方法1、最大摄氧量及其体育锻炼最大摄氧量是指身体发挥最大功能水平,每分钟摄入并供组织细胞消耗的氧气量,最大摄氧量是有氧代谢能力的基础,一般人的最大摄氧量为2-3升/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可达4-5升/分,在进行有氧耐力练习时,可以最大摄氧量作为参考指标确定运动强度。

2、无氧阈及其体育锻炼。

无氧阈是人体在进行递增性体育锻炼过程中,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转折点,这一转的点相当于一般人心率在140-150次/分时的运动强度。

也就是说,体育锻炼时心率在140/分以下,主要是发展有氧耐力,心率150次/分以上,就主要是发展机体的无氧耐力。

因此,不管采用何种体育锻炼方式,只要是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要目的的练习,心率最好不要超过150次/分。

3、常用的有氧耐力练习方法主要有持续负荷法、间断负荷法和高原训练法。

(1)持续负荷法持续负荷法是发展有氧耐力的主要方法。

其特点是负荷量大,没有间歇。

持续负荷法根据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训练和变速训练两种。

采用持续负荷法训练时,每次负荷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对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负荷时间可以达60~120分钟。

练习强度可以通过测定心率等方法计算,心率可控制在每分钟150~170次。

采用变速训练时,可在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速度,即从较低地强度提高到中等强度。

例如第一个1/3的距离可用较低的速度完成,然后将速度提高到稍低于中等强度的水平,最后1/3距离则用中等强度的速度完成。

此外,还可以从中等到次最大不断变换强度。

例如,在每1~10分钟的最高强度负荷后,可穿插安排中等强度负荷,以保证机体在下一次提高负荷前稍有调整。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2min时血乳酸>100mg.dl-1(儿童≥80mg.dl-1、老年人>
60 mg.dl-1);⑷参与运动的肌肉必须占有全身肌肉块的 50-60%。 特点:数据可靠,重复性好,但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
运动生理学
33
2、间接推算法
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吸氧量与心率成线性关系,通过测
定亚极量运动时的心率或功率来推算最大吸氧量。 (1)Astrand-Ryhming列线图法 ①台阶试验 ②自行车功量计运动测验
第十二章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2
运动是人体的行为之一
从系统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人类的行为
(behavior)是大脑功能活动的表现,是人 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演化的外部活动, 是维持个体、种系生存繁衍所作的全部反 应。 简言之,人的行为是大脑的功能,是内部 生理、心理需要导致的外现活动,更是对 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
(2)电脑自行车测功计(Monark839E)测验
(3) Fox台阶测验
运动生理学
34
运动生理学
35
(三)决定最大吸氧的机制
人体供 氧能力
中央机制
心泵功能 心输 出量
最高心率
最大搏出量
(氧脉搏)
循环血量和血红蛋白总量与氧的运载量 线粒体数量、密 肌肉的摄氧能力 度、内膜的表面 积和氧化酶活性
最大吸 氧量运动生理学 Nhomakorabea16
上世纪20年代初,希尔(Hill;AV)提出了氧债的概念。 梅耶霍夫(1931)等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认为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过量氧耗就是用于偿还运动过程中 的氧亏,因此把它称之为氧债。 (1) 氧债的组成:乳酸氧债和非乳酸氧债。 非乳酸氧债(25% ) 乳酸氧债(75 %) ATP--PCr 糖原无氧酵解生成的乳酸

运动生理学——13-14有氧工作能力

运动生理学——13-14有氧工作能力

(2012) 1716–1726.

The mice initially ran at the intensity of 50% VO2 max for 20 min/day during the first week; thereafter, the running intensity and time were increased to 75% VO2 max (12 m/min) for 60 min/day.…… In summary, exercise training inhibits SREBP-1c cleavage through AMPK/mTOR/S6K1 signaling, resulting in decreased intramyocellular lipid accumulation. Our result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by which AMPK/mTOR/S6K1 signaling axis mediates the physiological process of exercise-induced insulin sensitization.
男:50~55 ml/kg/min;运动员最高94 ml/kg/min 女:40~45 ml/kg/min。运动员最高82ml/kg/min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
1. 直接测定法 通过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试验,使用气体分 析仪测定 VO2max 要求: 1). 必须让受试者在实验中真正发挥出个人的最 大摄氧能力,即,使运动达到力竭。

心血管机能
氧脉搏 (VO2/HR=SV×AVO2)


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衡量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高低的指标---氧的利用率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主要与慢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慢肌纤维百分组成高的,其有氧工作能力 或耐力成绩也较高
不同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和VO2max
双生子VO2max的对内差异
70 60 最 大 吸 氧 50 40 70 单卵双生 60 50 40 30 40 50 60
最大摄氧量(VO2max )
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 - 多应用于运动员
判定心肺功能达到极限水平标准: ①心率达到本人的最高心率 ②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l.15 ③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 现平台或下降 ④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 力保持规定的负荷即达精疲力 竭
最大摄氧量(VO2max )
有训练者比无训练者高,耐力运动员比非耐力运动员为高
乳酸阈
乳酸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
通气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 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 为“通气阈” --一种判断机体乳 酸阈的非损伤性的 方法
乳酸阈
问题:耐力运动员 A 和 B ,二人VO2max相等,但个体 乳酸阈强度 A > B,请分析二人谁更可能在耐力项目中 取得更好成绩。
以乳酸阈评价有氧耐力优于VO2max的原因
① VO2max反映人体最大吸氧能力,而乳酸阈表示
利用VO2max的能力(VO2max可利用百分比),即 为最大有氧工作的能力。
马拉松


摄氧量 (吸氧量 /耗氧量)
--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安静时:每分摄氧量=每分需氧量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思考题运动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有哪些?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6、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第二章骨骼肌肌能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

4、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5、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生理学特点?6、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7、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8、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9、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10、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1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12、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第三章血液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何为内环境?试述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5、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6、如何应用红血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第四章循环机能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2、分析从身体立体到卧位后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过程。

3、试述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改变和瓣膜开闭情况。

4、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5、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6、反应心血管机能状态的指标有哪些?第五章呼吸机能1、呼吸是由那三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呼吸形式有几种?运动过程中如何随技术动作的变化而改变呼吸形式?3、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4、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漫的呼吸(尤其注重深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效果要好?5、试述肺通气的技能指标测定意义和评定方法。

有氧运动能力

有氧运动能力

跑1分钟休息4分钟的5次间歇 快跑后血乳酸浓度的变化
2.乳酸耐受能力
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 性而获得。 在训练中要求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 训练时以血乳酸在 l2mmol/L 左右为宜。然
后在重复训练时维持在这一水平上,以刺 激身体对这一血乳酸水平的适应,提高缓 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2)模拟高原训练
目前常用到的模拟高原训练法主要有: 低压舱技术、配置低氧混合气的方法、常压 低氧环境、高住低训、低住高练、间歇性低 氧训练、低压睡袋等多种方式。
(3)我国高原训练的研究特点
①围绕重要赛事(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 的攻关研究; ②开展模拟高原训练的研究; ③重视开展国内与境外高原训练的学术交流 (如2009年中国多巴国际高原体育训练与健 康学术交流会等); ④一些院校、科研所等开展的有关高原训练 的机制实验研究,如研究生论文等。
(二)缓冲和消除乳酸的能力
(三)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
(四)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
二、力量爆发型磷酸原系 统测试与评价
动力学检测:通常采用在最大无氧状态下 进行全力运动负荷或定量负荷试验以测定 机体的无氧做功能力; 生理学检测:通过剧烈运动时测得的最大 血乳酸水平和氧亏积累等指标来间接反映 无氧能力的大小。 (一)无氧功率 (二)恒定负荷试验 (三)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测
二、无氧耐力
(一)无氧耐力能力的生理基础 肌肉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 缓冲乳酸的能力 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力 (二)糖无氧酵解系统能力的测评 温盖特(Wingate)无氧测验 运动中的血乳酸浓度
三、促进无氧能力的训练
(一)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

有氧运动能力

有氧运动能力

(二)乳酸阈的生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乳酸阈的生理机制
(1)运动时肌肉缺氧 (2)需氧量大于基体的摄氧量 (3)肌纤维类型的动用 (4)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降低 (5)血乳酸浓度也与能力代谢物质的动用
有关
2、影响乳酸阈的因素
(1)性别、年龄的影响 (2)肌纤维类型及酶的活性 (3)训练水平的印象 (4)运动项目的影响 (5)环境条件的影响
(二)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均为影响有氧 耐力的因素。
最大摄氧量是有氧耐力的基础,其值 越大,有氧耐力水平越高。
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肌糖原的衰 竭、运动中大量水分的丢失、肌细胞膜 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有氧氧化酶的活性 等因素与有氧耐力水平有关。
三、乳酸阈与通气阈
(一)乳酸阈与个体乳酸阈 1.乳酸阈: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
(四)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1. 评定有氧耐力 2. 训练强度的制定 3. 制定康复健身运动处方
第三节 有氧耐力的测定方法及其评定
最大摄氧量:作为耐力运动员的重要选材依据之一,是 反映有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水平最大摄 氧量是高水平有氧运动能力的基础。研究发现,最大 摄氧量水平与有氧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在 0.75~0.91之间。
一、最大摄氧量测定法
(一)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法
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法一般采用活动跑台跑、走和脚踏 功率自行车进行测定。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法要求以 呼吸循环系统为中心的个器官系统,充分而且最大限 度地参加运动。
(二)最大摄氧量间接测定法
用最大摄氧量的相对强度所测值推测最大 摄氧量的方法,称为最大摄氧量间接测定 法。
2. 骨骼肌的特征
肌组织的有氧代谢机能影响有氧耐力。肌组织 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 有关。

有氧工作能力

有氧工作能力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量
1 直接测量法
实验室条件下,受试者在一定的运动器械上进行逐级递 增负荷运动实验测定其摄氧量。 运动要求: ①进行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募集全身肌肉质量的50%, 如跑步、蹬自行车、划船等; ②不受受试者体型、力量速度素质及运动技巧限制; ③运动时间能充分调动呼吸心脏机能(6-12分); ④受试者运动耐受性良好,运动过程有心电监控。
②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4 乳酸阈和VO2max的关系
共同:都可评定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 区别: ①VO2max主要反映了人体最大摄取运输氧的能力,乳酸阈 则反映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前者主要取决于心肺功能,后 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能力。 ②VO2max受遗传因素制约较大,通过系统训练提高的可能 性较小;乳酸阈受遗传因素制约较小,训练可大幅提高。
实验:有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分析
有氧工作: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 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 氧供应充足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制约有 氧工作的关键因素。 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单位时间内机体 的最大摄氧水平(最大摄氧量)及氧利用率(无氧 阈)。
一、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心率
氧脉搏 最大氧利用率 最大CO2利用率 氧耗量/体表面积 呼出氧浓度 呼出气CO2浓度 氧当量 CO2当量
2.间接推算法 ① Astrand-Ryhmin 列 线图法 台阶高度 男子:40厘米 女子:33厘米 登台阶的频率为22.5
次/分
总时间是5分钟 记录负荷后第一个10 秒的心率。
② cooper实验 通过计算全力12分钟跑的距离推算最大摄氧量。 VO2max(ml/kg.min)=(d12 -505)/45 d12为12分钟跑的in VO2 ml/min VCO2 ml/min VO2kg/ml/min RER Ti Ttot

体育教师考编运动生理学重难点

体育教师考编运动生理学重难点

运动生理学重难点一、基本概念类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

2.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3.物质代谢:机体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自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在体内经过化学变化以及不断地向外界排出自身和外来物质的分解产物,这一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4.合成代谢: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为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合成代谢。

5.分解代谢:机体分解其自身成分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

6.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相伴随的是能量的摄取及其在体内的转换、利用、贮存和排出,这个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7.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8.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保护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9.适应性:机体根据外环境情况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称为适应性。

10.生殖: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11.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12.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13.体液调节:主要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分泌入血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重要基本功能。

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缓慢、广泛和持久的特点。

14.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5.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第11章有氧工作能力PPT课件

第11章有氧工作能力PPT课件

3、乳酸阈的生理机制
(1)运动时肌肉缺氧 (2)需氧量大于机体的摄氧量 (3)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降低
No Image
4、影响乳酸阈的因素
(1)性别、年龄的影响 (2)肌纤维类型及酶的活性 (3)训练水平的影响 (4)运动项目的影响 (5)环境条件的影响
No Image
No Image
Untrained
休息末了心率降到120次.min-1 (如休息75S,不 完全休息) 。
❖ 重复次数:如6次.
❖ 组数:依训练项目而定(3~6)。

No Image
三、高原训练
❖ 高原训练时,要经受高原缺氧和运 动缺氧两种负荷,对身体造成的缺氧刺 激比平原上更为深刻,可以大大调动身 体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 效应和训练效应。
二、间歇训练
❖ 是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 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 练方法。
No Image
间歇训练计划举例:
❖ 时间:不低于60S(如6×400m,运动75S)。
❖ 强度:达到85%~100%最大心率。
❖ 休息时间:与训练时间比可为1:1或1:2或1:3,
训练因素
•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 的VO2max比较
• 左图女子 右图男子
运动员与常人最大摄氧量的比较
人群


越野运动员
84
72
长跑运动员
83
62
常人(青年)
45
38
常人(中年)
35
30
No Image
三、氧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
1、氧亏(O2 deficit)
概念:人在进行运动中,摄氧量随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的差异。 构成因素: 其一:运动初期ATP、CP的消耗以及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生 理惰性大,其功能不能立即提高到应有的较高水平与运动的需 要相适应; 其二:运动强度过大,每分摄氧量不能满足每分需氧量形成的 氧亏。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 响• ①肌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
氧利用率: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 织所利用(或吸入)氧的百分率称为氧利用 率。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 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②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 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大且氧 化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较高。
递增强度负荷运动时血乳酸的测定
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的关系
• 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都可以用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 能力。
• 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
• 乳酸阈则反映了递增负荷运动时刚引起乳酸堆积时所 需要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
• 两者反映的是不同的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 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
乳酸阈是衡量有氧能力的另一重 要指标,而且生理机制与最大摄氧量 不同,对无氧能力研究的历史虽然没 有有氧能力历史那么长,测定和评价 的方法也有限,但在运动实践中的应 用也非常广泛。
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 (一)持续训练法 • (二)乳酸阈训练法 • (三)间歇训练法 • (四)高原训练法
(一)持续训练法
• 包括:ATP-CP分解供能(非乳酸能) 糖元氧酵解供能(乳酸能)
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 (一)能源物质的贮备 l.ATP和CP的含量 2.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
• (二)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 过程的代谢能力
• (三)最大氧亏积累
二、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 动力学检测:通常采用在最大无氧状态下 进行全力运动负荷或定量负荷试验以测定 机体的无氧做功能力;
• 概念: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 地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 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有氧工作能力【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有氧工作能力【圣才出品】

第11章有氧工作能力一、名词解释1.需氧量答: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正常成人安静时需氧量约为250ml/min。

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

2.吸氧量答:吸氧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又称摄氧量或耗氧量。

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量摄氧量。

安静时,机体代谢水平低,能量消耗少,每分摄氧量与每分需氧量是平衡的。

3.氧亏答:氧亏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的体内氧的亏欠。

氧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运动初期ATP、CP的消耗以及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生理惰性,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不能立即提高到与运动的需要相适应而形成的。

4.运动后过量氧耗答:运动后过量消耗是指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

为了偿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亏,在恢复期机体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而是逐渐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

5.最大摄氧量答: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又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

它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6.有氧工作能力答:有氧工作能力是指人的有氧供能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最大吸氧量、维持最大和次最大吸氧量的能力。

最大射氧量(Vo2max)和乳酸阈(LT)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二者反映了不同的生理机制。

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

7.有氧耐力答: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最大摄氧量是有氧耐力的基础,其值越大,有氧耐力水平越高。

有氧耐力不仅与最大吸氧量的大小有关,而且与维持最高摄氧水平的能力有关。

8.乳酸阈答:乳酸阈是指人体在完成逐级递增负荷运动时,血乳酸开始急剧堆积的临界点,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

2024年工作工体要求

2024年工作工体要求

2024年工作工体要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24年工作体能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体能作为人体活动的基础,直接影响着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

2024年的工作体能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2024年的工作体能要求。

一、有氧耐力有氧耐力是衡量一个人在持续运动中所能耗氧量的能力。

在工作中,需要一定程度的有氧耐力,才能保持持续高效的工作状态。

2024年的工作体能要求中,有氧耐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求。

要求每周至少进行3次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行等,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持久力。

二、肌肉力量肌肉力量是人体在工作中所必需的能力之一。

在2024年的工作体能要求中,要求具备一定的肌肉力量,以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议进行每周2-3次的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引体向上等,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灵敏度和协调性在工作中,灵敏度和协调性是至关重要的能力要求之一。

2024年的工作体能要求中,要求具备良好的灵敏度和协调性,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工作场景。

建议进行每周1-2次的灵敏度和协调性训练,如跳绳、平衡训练、球类运动等,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四、柔韧性柔韧性是人体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和肌肉伸展程度的表现。

在工作中,一定程度的柔韧性是必不可少的。

2024年的工作体能要求中,要求具备良好的柔韧性,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工作的高效进行。

建议进行每周1-2次的柔韧性训练,如瑜伽、舞蹈、伸展运动等,以增强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伸展程度。

五、身体平衡2024年的工作体能要求中,有氧耐力、肌肉力量、灵敏度和协调性、柔韧性、身体平衡是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体能要求,我们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让我们积极地进行相关体能训练,以迎接更加充实、高效的工作挑战!【写满2000字】第二篇示例:2024年工作体能要求2024年工作体能要求包括了身体素质的要求和心理素质的要求。

运动生理学3

运动生理学3

(十一)有氧、无氧工作能力1.有氧工作能力1.1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概念:指人体在进行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剧烈活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人体极限水平,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也称最大耗氧量。

·指标: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四)最大摄氧量在运动时间中的意义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反映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耐力性项目的运动成绩与最大摄氧量高度相关·最大摄氧量水平高低是耐力性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之一2.评定心肺功能的指标·运动过程中人体达到最大摄氧量时,心肺的功能达到极限水平,因此,最大摄氧量的大小可较客观的评定心肺功能3.选材的生理指标·最大摄氧量有较高的遗传度,故可以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4.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将最大摄氧量强度作为100%最大摄氧量强度,然后根据训练计划制定不同百分比最大摄氧量强度,使运动负荷和更客观实用,为训练服务。

1.2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乳酸阈概念: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会急剧增加。

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阈强度。

它反映了机体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乳酸阈反映: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开始积累时的最大摄氧量的百分利用率,其阈值的高低是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指标,乳酸阈越高有氧工作能力越强。

·注意:人体从事渐增负荷运动时,机体能量的供给是从有氧供能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连续过程·个体乳酸阈的概念:个体渐增负荷中的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二).测定方法:1.乳酸阈测定:·方法: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实验中,连续采集每一级运动负荷时的血液(一般用耳垂或指尖末梢血)测得其血乳酸值。

第十二章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第十二章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1) 氧债的组成:乳酸氧债和非乳酸氧债。
非乳酸氧债(25% ) 乳酸氧债(75 %)
ATP--PCr
糖原无氧酵解生成的乳酸
(2)氧债的计算: 氧债=总耗氧-(0.25×时间) 负氧债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其无氧耐力的高低。
憋气试验:吸气后憋气、呼气后憋气
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过量氧耗:是指运动后恢复期超过安静状 态耗氧量水平的额外耗氧量。
•通过系统训练能够提高最大吸氧量的可能性较
小,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制约。
•乳酸阈受遗传因素的制约较少,其可训练性较
大,训练可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无氧阈。 •以最大吸氧量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是有 限的,乳酸阈的提高作为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在 实践中的意义将更大。
2.通气阈测定
在渐增负荷运
动中,将通气
量变化的拐点
第三节 无氧运动能力
概念:习惯上把不需氧的力量爆发型运动
(依靠磷酸原(ATP-PCr)系统供能
的运动)和无氧耐力运动(依靠糖无氧酵
解供能的运动)统称为无氧运动。
一、力量爆发型运动
(一)力量爆发型运动的生理基础
1.骨骼肌纤维中ATP-PCr的贮量
力量爆发型运动训练,不仅使肌纤维中ATP和 PCr 贮量增加,同时肌酸激酶(CK)活性也增 高,可以更快的催化PCr 水解,使ADP更迅速地 再合成ATP。
2.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 3.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五)最大吸氧量的应用
1、评价耐力运动成绩 2、确定运动强度 3、运动选材的指标
(六)最大吸氧量平台
最大吸氧量平台是指人体在最大吸氧量峰值 水平能维持的运动时间。
(三)无氧阈
•概念:
无氧阈是指人体 在递增负荷的运动 过程中,人体的供 能全部由有氧代谢 供能而转入由有氧 代谢和无氧代谢共 同供能的转折点 (亦称拐点)。 无氧阈根据测定 方法可分为乳酸无 氧阈和通气无氧阈。 两者的意义相同。

运动生理学《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运动生理学《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运动生理学《有氧、无氧工作能力》(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运动生理学《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切运动的能量供应过程都是由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过程以不同的比例组成。

《运动生理学》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 ppt课件

《运动生理学》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  ppt课件

ppt课件
7
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
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相对安静的水平。将运动后恢复期处 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 后过量氧耗(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
≠ 运动后恢复期
实验仪器:气体代谢分析仪、功率计、心率遥测表、节拍
器等。
ppt课件
15
测试负荷:采取递增负荷,功率自行
车递增运动负荷程序 100W起始(女生 50W起始),每1min递增25W,至力 竭(踏蹬圈数60圈左右)。
ppt课件
16
最大摄氧量判定标准:
心率达到180次/分(少儿达200次/分) 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1.15 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 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力保持规定负荷即达到筋疲力
90
148
85
氧供充足是有氧工作的条 件,也是制约有氧工作的 关键因素
ppt课件
10
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1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百分配布 骨骼肌中慢肌纤维比例高者,有氧运动能力强。
形态学:线粒体数量较快肌纤维多 而直径大;慢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 丰富
代谢特征:氧化酶活性高、肌红蛋 白浓度高,
生理特征:慢肌纤维抗疲劳能力强 于快肌纤维
运动生理学
第五章 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
运动人体科学系
ppt课件
1
本章重点
☞ 重点掌握有氧耐力、无氧耐力的概念和生理学 基础及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方法,
☞ 了解有关无氧阈和个体乳酸阈的争议。
ppt课件
2
第一节 概 述

运动生理学12-速度和无氧耐力

运动生理学12-速度和无氧耐力

(一)无氧功率
• 概念: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 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 1.萨扎特(Sargent)纵跳试验法
P=无氧功率 W=体重 H=纵跳高度 • 方法简便易行,但精确性较差。
2.玛加利亚跑楼梯(或跨登台阶)试验法
玛加利亚-卡拉门跑楼梯动力试验法
计算方法:
无氧功率评分标准
√ √
14.乳酸阈值高的是( )。 • A.短跑运动员 • B.长跑运动员 • C.跳跃运动员 • D.投掷运动员 15.乳酸阈水平可用来评定机体( )能力。 • A.无氧 • B.有氧 • C.血乳酸 • D.ATP—CP系统


运动员处于良好的赛前状态时,反应 时缩短。反之则延长。 3.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反应速度↑
研究发现,通过训练,反应速度可以缩短 11%-25%。
(二)动作速度
• 概念: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
鮑維爾9秒77締百米新世績
动作速度生理基础:
• 1.肌纤维类型 • 2.肌肉力量 • 3.肌肉组织机能状态 高→动作速度↑ 与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协调肌和对抗肌的调节 能力有关,并与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有密切关 系。 快肌纤维%高→动作速度↑ 大→动作速度↑ 兴奋性高→动作速度↑
(三)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 实验研究结果:
(四)发展腿部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 对短跑运动员来说,腿部力量对增加步 长是十分重要的,除负重训练外,可进 行一些超等长练习(如连续单腿跳、蛙跳 等练习)来发展腿部力量。 • 另外,改善关节柔韧性的练习也有利于 速度素质的提高。
• 短跑技术环节:落地缓冲、支撑过渡、 蹬伸腾空 • 肌肉收缩方式:离心、向心收缩-摔倒 • 快速蹬伸--下肢伸肌肌群 • 快速摆动--下肢屈肌肌群--拉伤 上肢摆臂动作--疲劳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的活性 ➢ 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 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调节等
➢ 最大氧亏的积累 氧亏:剧烈运动时,需氧量大大超过摄氧量,肌 肉通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最大氧亏积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完 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需氧量的差值。 是衡量无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Saltin等提出最 大氧亏积累是目前检测无氧工作能力的最有效方 法。
(2)让受试者以0.075千克/净千克体重负 荷,以最快速度全力蹬车30秒,同时记录 蹬踏圈数和心率,并将每5秒的蹬车数代 入下面公式,单位是瓦特(Watt)。
其他型号的功率自行车则采用:
最大无氧功率(第一个5秒)=5秒最大蹬车圈数* 前车轮周长*阻力*6.11。
能量来源于ATP及CP的分解
平均无氧功率:将6个5秒钟车轮转的圈数相 加除以6。其能量来源于ATP、CP及无氧糖酵 解。
应用价值较高,但受限于测定的复杂性。
乳酸阈(lactate threshold)
乳酸阈与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 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
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 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的那一点(乳酸 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 强度即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 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 点或转折点。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 量进行运动的能力。一切短时间、高功率运动均已此 供能。
生理基础 ➢ 能源物质的储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最大血乳酸测试:在场地专项测验。在跑后第7、9和 11分钟采取耳血分析专项跑后血乳酸最大值。
• 除特殊专项外,运动实验不应受到受试者体型、 力量和速度素质以及运动技巧的影响。
• 实验应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充分调动呼吸、心血 管系统机能。
• 要求受试者运动耐受性良好。受试者应提前接受 医学检查,运动过程中应有心电监控。
图12-3 递增负荷实验过程中摄氧量稳态示意图
终止实验标准:
判定标准: ①心率达180次/分(儿少达200次/分) ②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l.15 ③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或下降 ④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力保持规定的负 荷即达精疲力竭
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在运动后恢复期CP的再合成需要消耗一定氧。
4. Ca++的作用 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 一、最大摄氧量 • (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及正常值
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 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 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 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个体乳酸阈”:
个体在渐增负荷中的乳酸拐点
波动范围:1.47.5mmol/L
意义:更能客观 和准确地反映机 体有氧工作能力 的高低
(二)乳酸阈的测定方法
• 1.乳酸阈测定 • 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试验中,连续采集每一级运动负荷
时的血样(一般用耳垂或指尖末梢血)测得其血乳酸值。
以运动负荷时 做功量(W)或运 动强度为横坐标, 血乳酸浓度为纵 坐标作图,将乳 酸急剧增加的拐 点对应的血乳酸 浓度确定为乳酸 阈。
二、氧亏与过量氧耗
• (一)氧亏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 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
• 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 消耗的氧量称运动后过量氧耗。
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1.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lºC时,体内的代谢率可增加13%。
2.儿茶酚胺的影响 如去甲肾上腺素促进细胞膜上的Na、K泵活动加强,因而消 耗一定的氧。
第十二章 有氧、 无氧工作能力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第三节 无氧工作能力
第一节 概 述
一、需氧量与摄氧量 (一)需氧量 • 概念: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
的氧量。 安静时约250ml/min(毫升/分)
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 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 的增大,每分需氧量也相应增加。
2.间接测量法
.
V
O2
max(ml
/
kg
/
min)

d12
505 45
d12为12分钟跑的运动距离(米)。
O2max=Q(CaO2 - CvO2) Q:心输出量,CaO2:动脉血氧含量,CvO2:静脉血氧含量。
摄氧量峰值是区别于最大摄氧量而反映有氧工作能力的另一指标。
其运动模式、测定仪器、测试方法与最大摄氧量直 接测定实验相同,区别是摄氧量峰值测定的运动时 间更加取决于受试者的感受。
男子绝对值:3.0-3.5L/min
相对值:50-55ml/kg/min
女子绝对值:2.0-2.5L/min
相对值:40-45ml/kg/min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量 1.直接测量法
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受试者在一定的运动器械上进 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定其摄氧量。
1 2 3 4
• 进行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且运动募集达到全身 肌肉质量的50%
最大 摄氧运动项目运动员的VO2max比 较
左图女子 右图男子
(四)VO2max与有氧耐力的关系 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 1.作为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 800米游泳成绩与VO2 max相关系数为-0.75;5000米跑成绩 与VO2 max相关系数为-0.81。
• 概念: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 的氧量称为摄氧量。
• 安静时:200-300毫升/分。 • 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每分需氧量成比例
增加,摄氧量能否满足需氧量,取决于运动项目的 特点。在持续时间短且强度大的运动中以及低强度 运动的开始阶段,摄氧量均不能满足需氧量而出现 氧的亏欠。
运动强度及持续时间与需氧量的关系
运动 项目
短跑
中跑
长跑
马拉松
强度 (米/秒)
9.8
8.96.8 6.35.8
5
持续 时间
需氧量/分 (升)
10”-20” 40
1’-4’ 8.5-25
8’-29’ 4.5-6.5
>2小时 2-3.5
总需 氧量 (升)
7-14 19-50
50-150
>500
(二)摄氧量
• 场地无氧阈测试:运动员以匀速跑5级1200米,每级 1200米用时分别为6'、5'30"、5'、4'30"和4',每1200米 跑后即刻采取耳血,取血用时不超过1分钟,记录每级 跑的实际用时,取血后立刻进行下一级1200米跑。将 计算的每级实际跑速和测得的血乳酸浓度值绘图,找 出4mM/L乳酸对应的跑速为该运动员的无氧阈值。
(三)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 •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 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 2.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①肌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
• 2.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 • 3.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二、乳酸阈
•概念: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 血乳酸浓度随运动 负荷的递增而增加, 当运动强度达到某 一负荷时,血乳酸 出现急剧增加的那 一点(乳酸拐点)称 为“乳酸阈” 。
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由 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 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②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
量多、体积大且氧化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较高。 ∴有利于增加慢肌纤维的摄氧能力。
不同项 目运动 员慢肌 纤维百 分比和 VO2max
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
• (1)遗传因素 VO2max的遗传度为93.5%
• (2)年龄、性别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