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拓展阅读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d1a195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e.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怀疑与学问》的主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认识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运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提高文献阅读能力•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讨论和互动探究问题的答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怀疑的正面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科学素养二、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主旨及关键词•掌握思维方法:质疑、怀疑、探究三、教学难点•贯彻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素养1.引入新课•让学生表达对于科学的认识和喜爱,并引出科学研究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通过展示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怀疑是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并了解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接受本课的主旨。
2.阅读与理解•供给素材:《怀疑与学问》阅读文章•提供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学生阅读文章,并记录文章重点词汇和句子,并一起讨论问题,交流各自的感受。
3.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在网络资源的帮助下搜寻资料解决问题,包括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提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探究,包括社会现象等。
•提出问题示例:有哪些科学家的探究遇到了阻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搜查资料,把握本文主旨和作者观点。
4.思考和探究结果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了解其他人的想法。
•教师在其中引导学生客观、理性、科学的角度下探究问题。
5.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继续阅读类似的科普文章,比如著名的《怎样解读科学新闻》等,并探讨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可开展课外研究课题,如“推崇远离日光”的危害性”等。
1.评价要求•能够理解关键词和主旨。
•能够辨别作者观点和态度,并从实证分析,以证据支持自己的论述。
•能够进行小组讨论,能够在科学化思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https://img.taocdn.com/s3/m/27b5a469a8114431b80dd829.png)
《怀疑与学问》阅读练习及答案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划实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加粗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a7c4f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e.png)
【导语】《怀疑与学问》⼀⽂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标】 1.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2.运⽤递进式结构进⾏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故事导⼊ 有⼀只鹅,在很⼩的时候就被主⼈放到⼀个⼤肚长颈的瓶⼦中养着。
鹅的⾝⼦窝在瓶⼦的肚⼦⾥,脖⼦刚好能伸到瓶⼝之外。
每天主⼈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养尊处优很快就长⼤了。
当鹅的⾝⼦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从瓶⼦⾥被拿出来的时候,⽤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分离? 请⼤家帮帮这只鹅,看如何把它与瓶⼦分离。
除了思考这个分离的⽅法之外,有没有同学想提出⾃⼰的疑问? ⼆、助读资讯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
1920年毕业北京⼤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
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活动⼀:探究课⽂,明确结构 1.通读课⽂,提取本⽂的中⼼论点。
明确: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这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家找找看,课⽂哪⼀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 明确: 怀疑是从消极⽅⾯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组合作完成,找出本⽂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并说说这些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明确: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定有许多⼝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怀疑与学问》拓展阅读练习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怀疑与学问》拓展阅读练习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https://img.taocdn.com/s3/m/ea75aa3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a.png)
《思疑与学识》拓展阅读练习问题意识与思疑精神做学识要培育两种能力:发问的能力和思疑的能力,我将其称为问题意识和思疑精神。
问题意识决定研究方向,没有问题意识,不知朝哪钻;思疑精神决定研究深度,没有思疑精神,即便抓对了问题也可能浅尝辄止。
做学识,第一需要研究问题。
严格说来,每篇有点意思的论文,都应当或许能提出一个问题,或许回答一个问题。
提不出问题,一无所有的文章,很难说是论文。
依据我多年的学术研究经验,要提出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加以剖析和做出回答,太难了。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易功底的真实考验。
为何此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毕业论文的题目,越写越往西靠、往古靠呢?就是没有问题!找个人物,叙其平生,介绍其某本著作,概括出几点思想,最多加点没关痛痒的评说,完事。
严格地说,这不算论文,只算作者平生介绍。
就算往西靠、往古靠,也要把人物的思想贡献和价值真实放在人类思想史过程中,真实运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进行入木三分地剖析,考其得失,评其高低,能发古人之所未发,言古人之所未言。
不然,写出来的文章只好是白开水一杯。
做学识,其次需要倡导思疑精神。
我们反对思疑论,但不可以反对思疑精神。
思疑论与不行知论相陪伴,而思疑则是一种研究的思想方式。
能够说,思疑论没有句号,永久是问号;而思疑精神陪伴着提出问题、找寻答案,是在找寻句号,并且相信会有句号。
只管它可能不是最后的句号,但跟着详细问题的解决,对某个问题而言,能够画个句号。
而新的疑问,又促进研究者迈开新的研究历程。
这就是研究的深入。
没有疑问,永久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
创建性思想就是拥有思疑精神的思想,它打破传统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最守旧的思想是习惯性思想,驾轻就熟,率由旧章。
先人说“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是有道理的。
念书这样,写论文这样,著书也是这样。
思疑精神与问题意识是不行分的。
不可以走开问题意识独自倡导怀疑精神,相同也不可以走畅思疑精神,把问题意识片面化。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考能力拓展练C卷《怀疑与学问》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考能力拓展练C卷《怀疑与学问》](https://img.taocdn.com/s3/m/9bba2a2552d380eb63946d02.png)
中考能力拓展练C卷-《怀疑与学问》一、综合性学习1.(2018·河南郑州五十七中月考·3分)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④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⑤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A.②①④③⑤B.②①③④⑤C.②③①④⑤D.②③①⑤④答案:A解析: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第②句提出观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第①④③句是论述怎样培养创造力的,其中第①句是紧承第②句论述的,第④句紧扣第①句的“要保持好奇心”,第③句紧扣第④句来谈,第⑤句是总结。
2.(2018·江西师大附中阶段检测·5分)看下面的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为漫画起一个名字。
(2分)(2)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3分)答案:(1)天才之死(或:如此教育)(2分)(2)讽刺了在当下教育中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学生个性发展的现象。
(3分)解析:(1)从画面内容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画的是自己在彩虹下荡秋千,只有一个学生大胆创新,画了不同的内容,却遭到老师的呵斥,老师的呵斥有可能就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由此可起名为“天才之死”或“如此教育”。
(2)结合漫画的内容来看,大胆创新的学生遭到了老师的呵斥,由此可见漫画讽刺了在当下的教育中,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学生个性发展的现象。
言之成理即可。
3.(2017·浙江枝州建兰中学月检测·6分)语文综合性学习。
据新华网报道 2004年11月7日上午,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为南航师生做了一场学术报告。
按照惯例,一小时报告后,丁教授要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
九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d5117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8.png)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参考答案: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
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参考答案: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
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要抱怀..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疑的态度,常常..修正书书中的..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参考答案:1.不绝对。
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
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
“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2.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
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四、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参考答案:课内名言: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怀疑与学问》(解析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怀疑与学问》(解析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8048a76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7.png)
第18课《怀疑与学问》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开卷”有学问①提及“开卷”,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开卷有益”。
这一成语源于北宋王辟之史料笔记《混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
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②自此,“开卷有益”一传就是一千多年。
传到科技发达、媒体多元、信息密集的今天,其实,只要我们稍加审视,便不难发现,“开卷”未必全有益,“开卷”有学问。
③那些低级趣味、观点偏颇、知识错误的书,“开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身心健康。
对此,俄国著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道“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
”又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还有一种书籍,虽然无害,但信息过时、内容芜杂,只会增加大脑负荷。
这样的书偶一涉之,当然无所谓,但看得多了,就会影响工作生活。
可见“开卷”之时,选择十分重要,既要避开引人误入歧途的坏书,又得避免徒增大脑负担的庸书。
④不同的书籍,于不同年静、不同阅历、不同层次的读者而言,其作用大相径庭。
过去一直流行“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之说,仔细想想,还走有一定道理的。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动不动就舞棒弄枪,热血沸腾的少年,看得多了,自然会跃跃欲试,弄不好合惹出一身麻烦;而《三国演义》中的争斗较量,多以智慧、权谋、计策取胜,年纪一大,激情减少,阳刚渐失,血性不再,长期浸润其中,年迈之人会变得更加阴柔内敛,对身体、生命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⑤况且不少书籍,良莠不齐,利害参半,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
这种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培养而成。
应多看那些有定评的名著,或师友推荐的好书。
不过呢,即使优秀名著,也要注意摄取的角度。
比如《红楼梦)),鲁迅先生便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们阅后,也不妨问问自己究竟看见了一些什么。
2023最新-《怀 疑 与 学 问》教案【优秀9篇】
![2023最新-《怀 疑 与 学 问》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9724a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7.png)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是壶知道美丽的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 》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 》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ad1a5d27284b73f24250a1.png)
18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夯实基础巩固知识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譬.如(pì)塾.师(shú) 停滞.(zhì)2.下列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①凶险脑筋腐草为荧荧改为萤②视查墨守国难危急查改为察③流俗锻练不打折扣练改为炼④作风大儒明辩是非辩改为辨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2)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D)经过“”“”“”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A.思索怀疑辨别B.辨别思索怀疑C.怀疑辨别思索D.怀疑思索辨别【解析】D项,先持怀疑的态度,再认真地加以思索,这样才能辨别是非、真伪。
5.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怀疑与学问B.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C.学者要会疑D.学则须疑【解析】A项是本文论述的话题,不能作为论点。
基础运用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
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遂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mì,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
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
探险的过程中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59eaf4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11.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怀疑与学问》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
本文主要阐述了怀疑的重要性以及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文章以怀疑为起点,通过对怀疑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学问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但他们在面对抽象的理论时,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引导他们运用怀疑的精神去探究学问,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掌握怀疑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问观念,养成敢于怀疑、善于怀疑的良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怀疑的重要性,掌握怀疑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将怀疑的精神运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辅导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杜威的生平和学术成就,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体会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探讨怀疑的方法和技巧。
4.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怀疑的精神去分析、解决问题。
5.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强调怀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问观念。
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怀疑的精神去探究学问。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怀疑的重要性2.怀疑的方法和技巧3.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1db996be1e650e52ea99f3.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含答案]01 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譬.如(pì)步骤.(zhòu)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停滞.(zhì) 虚妄.(wàng)2·将下列语句用楷书抄写在田字格内。
尽信书不如无书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视察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辨认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启示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懒惰懒散)。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解析:A.“这是谁说的话”是疑问句,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
(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
(把“大多”删去)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
(把“的原因”删去)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
(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解析: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不仅……而且……”。
部编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同步讲解素材 新人教版
![部编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同步讲解素材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4dd6a35f7ec4afe04a1df96.png)
层层深入对比论证
——品味《怀疑与学问》的论证思路
本文论证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需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能随便盲从或迷信。
文章论述的层层深入和对比论证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一、层层深入,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两位哲学家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第3段到第5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层层深入,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二、多处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原因。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之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通过两种结果的对比,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原因。
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实用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实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c2172caa5e9856a5712600e.png)
《怀疑与学问》实用教学设计涡阳八中臧文清【导入新课】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
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创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理解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把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3、品味论证语言。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作者故事:有一次,顾颉刚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文体知识】议论文定义: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即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
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65ef4510a6f524ccbf85e8.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於何书?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授课ppt+课后习题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授课ppt+课后习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7d217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b.png)
1. 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大量的名人名言,也举了大量具 体的事例。第①自然段引用程颐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第② 自然段引用张载的名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从而提出中心论点;第⑤自然段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 书”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 己的怀疑”。第④自然段举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个 例子论证“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⑥段 举了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阐述了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
2.它们的顺序不能任意调整。因为这几个“常常” 是按照逻辑 顺序排列的,第一个“常常”是总说,第 二至四个“常常” 之间的关系是先“辩论”,接着“评 判”,最后“修正”。
四、 课内名言: 1.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3.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课外名言: 4.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5.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 则 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 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 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 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 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 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 疑精神。
一、作者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遇事先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 是怀疑精神。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是: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 基本条件。
1.理解课文中论述的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 伪去妄,才能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道理。(重点)
2. 引导学生运用前两课所学过的知识,温故知 新,培养自读能力。(难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学ppt课件【含教材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学ppt课件【含教材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c19e4f4afe04a1b171de34.png)
精读细研
这句话涵盖了两个方面:课文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的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 “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其中的“消极”和“积极” 是指由浅到深的不同阶段,上半句交代“怀疑”对吸纳已 有知识和做学问的作用,下半句交代“怀疑”对建设新学 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 的升华,两方面相结合,由浅入深地论证了“治学必须有 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
思考探究
一 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 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是指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 索”“辨别”三步。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消极方面 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思考探究
二 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 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整体感知
3.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
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提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体感知
5.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分两个部分: 一(1、2):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二(3—6):证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3-5):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
精读细研
1.课文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言,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提出了中心论点,使文章充满趣
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做学问为什么要有怀疑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
做学问要培养两种能力:提问的能力和怀疑的能力,我将其称为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
问题意识决定研究方向,没有问题意识,不知朝哪钻;怀疑精神决定研究深度,没有怀疑精神,即使抓对了问题也可能浅尝辄止。
做学问,首先需要研究问题。
严格说来,每篇有点意思的论文,都应该或者能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回答一个问题。
提不出问题,空空如也的文章,很难说是论文。
根据我多年的学术研究经验,要提出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加以分析和做出回答,太难了。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功底的真正考验。
为什么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毕业论文的题目,越写越往西靠、往古靠呢?就是没有问题!找个人物,叙其生平,介绍其某本著作,归纳出几点思想,最多加点无关痛痒的评说,完事。
严格地说,这不算论文,只算作者生平介绍。
就算往西靠、往古靠,也要把人物的思想贡献和价值真正放在人类思想史过程中,真正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进行鞭辟入里地分析,考其得失,评其高下,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未言。
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白开水一杯。
做学问,其次需要提倡怀疑精神。
我们反对怀疑论,但不能反对怀疑精神。
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相伴随,而怀疑则是一种研究的思维方式。
可以说,怀疑论没有句号,永远是问号;而怀疑精神伴随着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是在寻找句号,而且相信会有句号。
尽管它可能不是最后的句号,但随着具体问题的解决,对某个问题而言,可以画个句号。
而新的疑问,又促使研究者迈开新的研究历程。
这就是研究的深入。
没有疑问,永远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
创造性思维就是具有怀疑精神的思维,它打破传统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最保守的思维是习惯性思维,轻车熟路,率由旧章。
古人说“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是有道理的。
读书如此,写论文如此,著书也是如此。
怀疑精神与问题意识是不可分的。
不能离开问题意识单独提倡怀疑精神,同样也不能离开怀疑精神,把问题意识片面化。
可以断言,没有怀疑精神的人不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没有问题意识的人,则无问题可怀疑。
当怀疑离开客观问题,转向怀疑自身,转向主体的认识能力自身,则怀疑成为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成为哲学认识论中争论不休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如果离开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而永远停留在认识论范围内,则永无了时。
正如不下水争论谁会是游泳冠军一样。
归根结底,怀疑论问题的解决还要依靠实际认识。
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相脱离,往往会走火入魔。
因此,千万不能脱离现实问题去思考纯概念,否则概念就会变为“魔障”。
1.本文首先论述“做学问,首先需要研究问题”,接着论述“做学问,其次需要提倡怀疑精神”,这两部分内容能否互换顺序?为什么?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古人说“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是有道理的。
读书如此,写论文如此,著书也是如此。
参考答案
《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
1.不能。
因为文章开篇就告诉我们“问题意识决定研究方向,没有问题意识,不知朝哪钻;怀疑精神决定研究深度,没有怀疑精神,即使抓对了问题也可能浅尝辄止”,如果调整就不符合认识和思辨规律,道理也就不正确了。
2.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用古人的话证明了“做学问要提倡怀疑精神”的观点,引用名言说理,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