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语文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题西林壁课文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填空课后专项练习含答案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填空课后专项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9b705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b.png)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填空课后专项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根据课内外积累填空。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
2.去年和爸爸一起登山游玩,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我不禁想起了王维的诗句“_________ ,___________。
”3.弟弟在读书的时候不喜欢问问题,总觉得书中的道理自己都已经明白了。
我想用《尚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劝弟弟改掉这个坏毛病。
4.有时候话说的太直不太好,伤人感情,俗话说得好“_________ ,________。
”说话也是门学问。
5.春宵一刻值千金,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
7.富与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__________,不去也。
二、我能按课文内容、课外积累填空。
1.正如苏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说,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清事情真相,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的缘故。
2.正如《礼记》中所说“博______,审______,慎______,明辨之,笃______。
”我们在学习中,要广博地学,审慎的求问,慎重的思考,明白的分辨,踏踏实实地实行。
3.《蟋蟀的住宅》一文的作者是_____国的昆虫学家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游览过的地方,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来写。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按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________;《海上日出》是按照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描绘了_______和_______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海上日出_________,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_______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西师大版语文下学期课文内容填空课堂知识练习题含答案
![四年级西师大版语文下学期课文内容填空课堂知识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d38d0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8.png)
四年级西师大版语文下学期课文内容填空课堂知识练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出自《________》,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亡赖”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
2.《母鸡》一文中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
3.《记金华的双龙洞》按_______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在金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 之情。
4.《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表达作者内心纯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巨人的花园》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琥珀》一文从一块____的发现,推测出几千万年前两只小虫被____包裹住,形成____的故事。
本文是一篇______,让我们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
2.《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讲了亿万年前,一种___________,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_____大家族。
3.纳米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可以让人们______,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
三、根据已学课文内容填空。
1.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两首送别诗,“送别朋友时那种依依惜别之情”在李白的诗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王维的诗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的名言。
从“__________,__________。
及时当勉励,_______”中我懂得了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_________”这句话使我明白了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终究会取得成功。
3.本学期学习中,我最喜欢的一副对联:_________ ___________4.爬山虎的脚长在_______。
_______长_______的地方,_______伸出_______的六七根_______,每根_______像________。
统编版【教育部编写】小学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题西林壁》知识导学+同步练习+教学设计+图片详解
![统编版【教育部编写】小学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题西林壁》知识导学+同步练习+教学设计+图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0499855583c4bb4cf7ecd19b.png)
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知识导学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背景故事:诗人苏轼由湖北去河南做官上任的路上,经过江西九江,于是顺道游览著名的庐山。
庐山峰峦起伏、丘壑纵横,以雄、奇、险、秀著称,苏轼一进山,便被庐山的美景深深吸引了。
他走到一处向远看去,庐山像一条绿色的大蛇,绵延逶迤,郁郁葱葱;等他走上一会儿,眼前的景色却变了,刚才连绵的山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耸入云的奇峰,像锋利的剑一样直插云霄。
苏轼不禁感悟,从不同地点、不同方向看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庐山面貌都是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苏轼想了想,还不是因为我们身处庐山之中,不能跳出遮蔽,看到庐山真正的样子吗?于是苏轼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释义: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作者简介:师:说道苏轼,哪位同学先来给大家介绍下诗人。
哦,你说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你的文学储备可真丰富,好,请坐!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补充下,哦,你说,他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你们呀,可真是黄金搭档。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小学古诗题西林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题西林壁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34c52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7f.png)
小学古诗题西林壁原文|译文|赏析题西林壁是小学四年级的课文,它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点明全文的主旨,哲理意味十分强烈,大家有必要细细品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原文译文及赏析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题西林壁》原文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及注释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古诗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册):《题西林壁、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册):《题西林壁、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cda89f6de80d4d8d05a4f7b.png)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册):《题西林壁、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摘要:题西林壁教学目标学会生能借助释理生词,学生集有关苏轼和与《题西林壁》题材相类似诗歌,出示庐山风光片可让学生看片由朗诵《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教学目标学会生能借助释理生词借助和课释体把握诗想象诗歌描写境体会诗人情感3有感情地朗并背诵、默写古诗理诗所含哲理教学重、难重借助以前学诗方法理诗句思体会诗人心境引导学生把握朗节奏难理苏轼富有哲理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山并系生活获得启示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铅笔、杯水学生集有关苏轼和与《题西林壁》题材相类似诗歌教学课教学程、激趣游戏导入主题师世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系如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认识万物系下边我们就做实验观察铅笔然状态、水不形态抽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些什么师苏轼《题西林壁》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奥首诗今天我们起学习二、初感知学生用己喜欢方式古诗通、正确让学生课前有关苏轼课上相交流3结合释理题目思三、合作学习理诗师我们领略下庐山风光我希望学们边看边想我们学这首诗容片子峰、岭出示庐山风光片可让学生看片由朗诵《题西林壁》画画峰、岭助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3分组合作学习组各交流己对诗句理全班交流教师适拨、启发、结等并与朗有机结合使学生朗加深理理基础上出情感四、诵古诗古诗讲法师学们朗诵得不错如能下停顿就更了可别看停顿古诗是很有讲究般说句诗每两停顿三连着愿听老师按照这规则朗诵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请学生每句诗停顿处用做上标记()生齐古诗(配乐)多诵悟诗情老师有问题作者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角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情用优美嗓音朗出?现让我们用己喜爱方式朗这首古诗谁还记得古诗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现就请你们用己喜爱方式这首古诗()由合作()四人组表演并进行评比五、领悟哲理师作者什么说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这首诗写了庐山千姿态身处山也难以看清它真实面目你从悟出了什么道理?()出示庐山风光片让学生想象诗歌境领悟诗人思想感情()引申我们评价学应该怎样看?六、背诵出示课件生背诵《题西林壁》3师检背诵情况七、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态景象赞美更是诗人苏轼通观赏庐山明白了道理要想了事物就必须全面观察不能只看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我们生活、学习希望学们也做有心人从生活、学习道理、学道理吗?向推荐故事《盲人摸象》看完故事要想想故事人物错哪里四田杂兴教学目标学会课生理诗句并能用己话说出诗句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古诗背诵古诗3引导学生想象境激发学习古诗兴趣感受初夏美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生活体会富有情趣村居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热爱美生活情感教学重、难重理古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古诗背诵古诗难指导学生理诗、领会感情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然、热爱美生活情感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学生集有关成和与《四田杂兴》题材相类似诗歌教学课教学程、说话练习导入诗师今天说说童年是什么对童年我们都倍感亲切定有许多话想说吧师老师带你们古诗发现古代龄人生活聆听他们欢笑体味他们童年欢乐看看古代乡下孩子们童年是怎样多姿多彩让我们齐走进《四田杂兴》二、知诗人诗题古诗学生()学生由古诗()组合作以己喜欢方式学习生让学生课前有关成课上相交流3结合释理诗歌题目思三、抓眼明诗学生组再古诗选择己喜欢诗句准确、流利学生结合图画说说诗所描写事情3交流讨论弄懂诗句()哪些诗句你懂了?哪些诗句你还不懂?()学相答说说每句话理诗让学生己喜欢诗句并评价四、想境悟诗情出示古诗配图《四田杂兴》是诗人退居乡写首田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场景图上画了谁?你知道他们干什么吗?逐句体会()己吟诵诗体会诗人情感()指名逐句思考每句话作者都着重讲了什么(3)分组议论两句描写孩童天真可爱行目是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3放声由诗想象其境体会农民辛勤劳动生活五、创设情景配乐朗诵、背诵出示课件指名师相机3学生对、齐背诵(可采用人背、桌背、分行背、分男女背等方法)六、总结师今天我们《四田杂兴》这首古诗看到乡下孩子生活充满了乐趣其实对我们孩子说游戏就是种劳动游戏就是种学习游戏就是我们生活身喜欢这样童年生活吗?喜欢这首诗吗?古诗有许多这样描写儿童生活、捕捉童心童趣诗词送几首给你们吧(出示《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所见》、《村居》)。
四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重点知识练习题含答案
![四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重点知识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ad00d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63.png)
四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重点知识练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回忆课文内容。
1.《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描绘了一幅_________的田园风景图;《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宋代词人________,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达作者对_____________的喜爱。
2.《乡下人家》按照房前屋后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
3.《天窗》描写了在乡村里一个________般的玻璃天窗在不同的______和______里给孩子们带来的______和______。
孩子们通过小小的一扇天窗,对外面世界的______和______,让孩子们的心灵更加灵动和美丽。
4.《三月桃花水》把阳春三月的河水比作___________;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_______还贵,比______还亮,美得让人沉醉;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积累运用。
1.《爬天都峰》一文以____________为行文线索,按照____________顺序讲述了“我”爬天都峰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麻雀》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
这篇文章按_________顺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作者先写自己的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然后写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
3.《麻雀》一文通过对老麻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使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西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第八单元《题西林壁》ppt课件1
![西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第八单元《题西林壁》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6cb8873eff00bed5b9f31d82.png)
林壁》是最后一首。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五老峰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山岭
山峰
山 岭
绵延不绝
山 峰
高耸入云
小练习
在横线处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 处 ,在低处 ,在近处 ,在高
,庐山的景象各
不相同。
小练习
在横线处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哲理:
不要被局部现象迷惑, 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望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
小练习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他就在 庐山之中,所以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 一部分,因此,我们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就
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
题西林壁
庐山 风光 借物 喻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苏 轼
•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 • 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都是著名文学家, 三人世称“三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关于写作背景
苏轼四十九岁时,被再次贬到汝州作官, 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秀丽 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题西
在远处 眺望 处 俯视 ,在近处 凝视 ,在高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年级联考习题含答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年级联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0e22c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d.png)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年级联考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课内外积累填空。
1.《暮江吟》运用比喻生动描绘了秋日夜晚美妙景色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2.《题西林壁》写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庐山的不同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 , _______。
蕴含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雪梅》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道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4.八月里来雁门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场秋雨一场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月还有小阳春。
7.横看成岭侧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
二、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1.《出塞》表达诗人对边塞将士们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凉州词》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
3.《夏日绝句》表达诗人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诗文是以____________说的话作为标题,表现了他的____________和远大的____________。
5.《梅兰芳蓄须》讲的是京剧表演艺术家____________不为日本侵略者登台演出的故事,赞美了他高贵的民族________和爱国__________。
6.《延安,我把你追寻》中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形象地讴歌了______________,热情地抒发了_________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
7.《别董大》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题西林壁》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题西林壁》精品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153f2daef8941ea76e05e2.png)
哲奇 理景
课后作业
1.完成教科书课后练习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作业。
下 课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很高兴和你再次相遇。满足您的需求,能够帮到你 是我最大的快乐。愿在知识的海洋里,你我携手共同进步。请您阅读此文 章后,对该文档进行点赞或留言。文档如有不妥或需改进的地方,请您告 诉我,我将尽快更新或完善,以便更好的提高文档质量,为您服务。在此 我深表感谢!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你的宝 贵意见,是我前进的方向。其目的是文档能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是 一点点,我也倍感欣慰。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愿你我相伴。共同欣赏沿途 的风景,走向美好的未来。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 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 目。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要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 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结构梳理
横看——成岭
题 写景 侧看——成峰
变幻 莫测
西
远近高低——不同
蕴赞 藏美 深庐
林
刻山
壁
明理 不识——真面目 寄意深远 只缘——此山中
角度: 正面 侧面 位置: 远 近 高 低 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
果也会不同。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头俯视
明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果倒装句Fra bibliotek诗意:
(我之所以)认不清 庐山的本来面目,是因为 自己身在这层峦叠翠的深
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
思考:怎样才能看清庐山 的真面目?这两句诗蕴含着怎 样的人生哲理?
9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古诗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学期课文内容填空专项综合知识点(含答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学期课文内容填空专项综合知识点(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78a3d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3.png)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学期课文内容填空专项综合知识点(含答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琥珀》一文通过合理的想象,生动具体地记叙了一块琥珀的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激发了我们对__________的兴趣,增加了我们对化石的科学知识的了解。
(2)《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恐龙的一支飞向_____,演化为_____过程。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_______________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了我们对_____的浓厚兴趣。
(3)《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介绍了纳米技术的__________,让我们发现了纳米技术在我们_____和_____上的神奇用途,揭示了纳米技术将给未来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的事理。
二、按原文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1.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豚。
3.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二月兰花盆里装。
5.___________________,驷马难追。
三、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
1.______________,飞入菜花无处寻。
2.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天连水尾水连天。
4.清风明月本无价,______________。
5.四面荷花三面柳,______________。
四、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龙城飞将指的是__________,他是_______代名将,被世人称为__________。
2.“阴山”指今天的__________境内,古代中国的边疆要塞。
3.《凉州词》诗中的_______________是千古名句,前半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四年级下语文说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_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语文说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_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3fe310700abb68a882fb2f.png)
四年级下语文说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_西师大版四年级下语文说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西师大版2019一、说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中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请说说。
在学生的回答上师加以感慨,是啊,真美!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知的画面入手,唤起学生对景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诗文的阅读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进入诗的意境,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交流资料,读中感悟A.让学生展示在课前去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进行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及本课的部分知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公开课课件(精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公开课课件(精美)](https://img.taocdn.com/s3/m/6ed4587a240c844768eaee5e.png)
远
近
高
低
• 欣赏了刚才几组庐山的图片,同学们认为 诗人是怎样描绘庐山的风景的呢?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 同学们找到片子中的“峰”和“岭”了吗, 我们该怎样来理解“成峰”、“成岭”呢?
• 峰是山崖陡, • 岭是山脉多。 • (五指山)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庐山,又叫匡山,位于江西省
九江市。它的南边
壁,清泉飞瀑,而且云雾弥漫,
千姿百态。
庐
山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 西 林 壁苏
轼
名古创西 的老建林 唐的于, 建名东指 千刹晋西 佛之年林 塔一间寺 。,,,
寺是在 后庐庐 有山山 著最上
。
•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州(今四川 眉山)人,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 画都很精专,是 “唐宋八大家”之 一,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被合称为 “三苏”。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注释 题:书写。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横看:从正面看。 侧看: 从侧面看 不识:不能认识。 只缘:只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 诗意:
• 从正面看庐山,它是横长的山岭; 从侧面看庐山,它是高耸的山峰。再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眼前 庐山的样子却各不相同。为什么不能 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 庐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
远
近
高
低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3课 古诗两首》2017年同步练习卷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3课 古诗两首》2017年同步练习卷](https://img.taocdn.com/s3/m/5c2e7937b7360b4c2f3f6406.png)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33课古诗两首》2017年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1.(3分)组词语。
峰侧疑酒烽测凝洒2.(3分)在括号里写出横线上的字意思。
(1)题西林壁。
(2)只缘身在此山中。
(3)丰年留客足鸡豚。
(4)山重水复疑无路。
3.(3分)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厚﹣﹣新﹣﹣出﹣﹣轻易﹣﹣宁静﹣﹣柔弱﹣﹣4.(3分)选词填空。
隐蔽隐藏(1)要想不被捉到,就得找一个地方藏起来。
(2)蟋蟀的洞穴在草丛中。
美观美丽(1)公园里的花非常。
(2)我把房间布置的特别。
5.(3分)默写古诗。
(1)默写。
题西林壁四时田园杂兴(2)解释“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
6.(3分)阅读文章,按要求做。
游三峡我就要看到美丽的三峡了。
黎明,乳白色的水鸟大声地叫着,在江面上飞来飞去。
船开动了,一会儿,驶进了三峡。
只见波浪滔天的江水翻起江底的泥沙,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
万里长江倾泻而下,向东奔去,两岸的悬崖峭壁,高高耸立。
船到山前,突然一个急转弯,顺着水流,向旁边驶去,原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心中不觉一喜。
张飞塔、白帝城等名胜古迹一闪而过,我看到了白云缭绕,高可接天的神女峰。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么雄伟、多么壮丽啊!(1)填空。
①“禁”的音序是,部首是。
②“疑”的音序是,部首是,除部首外笔。
(2)本文引用的诗句是。
(3)按课文内容填空。
水声万里长江悬崖峭壁名胜古迹(4)用“___”画出描写江水的语句。
(5)我在游三峡时看到了、、、、和。
想到。
(6)给句子中“自然”一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A.一切天然存在的东西B.不勉强C.当然,没有疑问①看着这一座座新教学楼,我自然地想起修筑这楼的工人们。
②大自然里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③不认真学习,自然要落后的。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33课古诗两首》2017年同步练习卷参考答案一、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1.山峰;侧面;疑问;酒家;烽火;测量;凝视;洒脱;2.书写、题写。
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3c64fd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9.png)
岭
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陡峭不平的山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认识,辨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来面目。
因为。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貌,是因为我自己处在庐 山之中。
悟诗情
看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客观全面。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试着背诵。
熟 读题西林壁源自成 诵[宋] 苏 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 诗
题西林壁
诵 读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悟诗意
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
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山字旁,显然都和山有 关,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题西林壁
知作者
苏轼,字子瞻,北宋著 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与苏辙、苏 洵并称“三苏”。
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西林寺的墙壁
听读古诗,划分朗读节奏。
名 家
题西林壁
范 读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33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33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b55cb76bd97f192379e96d.png)
师大版
2020/8/23
学习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 西林壁》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 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 景象也不一思。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五、拓展延伸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多诵读,悟诗情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 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 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 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道理。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 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 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 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 美之情。
二、抓字眼,明诗意
说说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 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三、自主学习、完成填空:
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 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 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 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 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 (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