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有感

——读《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有感
——读《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有感

——读《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有感

虞凤活到老,学到老,今年暑假校领导发给我们一些书进行暑假充电。说真的,作为一名教师,平时很忙,难的暑假休息,让我去好好看书,真的很难。坦白的说,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只是为了完成校长留的作业。突然在那一堆书中我发现了这本《中国教育寻变》,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是作者经过长期蹲点北京十一这所学校,经过深邃的思考而产生的著作。从充满疑惑到恍然大悟,最后是深深的反思和期待。

特别是这一段,关于“润泽的教室”的描述

文中是这样写的,教育是否发生了改变,通过教室便可以窥见一斑,十一学校几年前的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排在第一位的是操场,其次是图书馆,而学生最不喜欢的地方是教室;如今,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那么。教室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据笔者观察,随着学科教室物理空间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讲台的消失,意味着教师知识霸权的地位开始动摇,讲台没有了,教师只能站在学生中间,于是,平等的对话交流成为常态。”闫存林老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黄娟老师发现:“当老师融入教室,成为这里的一员时,他不仅仅是一位管理者,还是倾听者、服务者,更是学生的朋友和导师。”贺千红老师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

这样一段话:“佐藤学所追求的教室是: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认真相互倾听,从而将教室创建成为润泽的教室。

文中说到要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就要承认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发展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不能用相同的教育供给来应对孩子们之间各不相同的差异和需求,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十一学校从尊重孩子的差异、呵护孩子的天性出发,启动了这场艰难的转型。

学生的转变不容易。原来什么事情都有老师们管着,自己到学校的任务就是上课,努力考出好成绩来,现在忽然要让自己来选择学什么、什么时候学了;原来有什么事情可以和班级里的同学商量,或者和班主任商量,现在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没有了,班主任也取消了……面对眼花缭乱的课程,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颇有主见地做出各种决定,很多孩子内心是慌乱的,就像还没有学会游泳就被丢进了游泳池,虽然拼命地在里面“扑腾”但却没有章法。

教师的转变更不容易。从以自己教为主的课堂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课堂转型,不是说一下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师从过去关注教材和教学内容转向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和分析;要改变自己从教以来的习惯做法,去尝试一种新的、前景未卜的教学,教师心中更是充满着恐惧,每个人都害怕不可预测的一切,大家需要确定性,需要触摸得到的现实感;当孩子们已经逐渐放得开,以平等者的姿态和教师进行对话时,教师往往还不如学生,他们身上

过往的痕迹太重,反倒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如上所述三点都结合我的现实情况,让我感触很深。

另外书中大量的细节展现了学校转型的艰难和突破,展现了十一教师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也回答了“学校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等诸多问题,也回答了社会各界对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各种猜测、不解、臆断甚至质疑,更向大众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什么”。掩卷读罢,令人心生无限感慨,对中国教育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虽然只有四五年的时间,我们已经看到了十一学校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正是在每天一小步的改变中逐渐积累、从量变走向质变的。这本身就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