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变式习题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变式习题的设计
习题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材料,是教师将自己的思想、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施达于学生的载体。要想不被千变万化的表象所迷惑,抓住本质的东西,变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办法。通常可以利用习题变式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多变的问题中受到磨练,举一反三,加深理解。如将练习中的条件或结论做等价性变换,变更练习的形式或内容,形成新的练习变式,可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理解的逐步深化。下面本人结合理论学习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变式来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培养学生转化、推理、归纳、探索的思维能力。
(一)、一题多问,通过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概括能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中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因此,可以通过例题所提供的结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
例题1.如图(1)已知△ABC中,∠BAC的平分线与边BC和外接圆分别相交于点D和E.求证:△ABD∽△AEC
此题是很简单的证明题,将图形变式,添加切线BF,则可变为:
[变式训练]1. 如图(2)已知△ABC中,∠BAC的平分线与边BC和外接圆分别相交于点D和E.过B作⊙O的切线交CE延长线与F点.
求证:CE:BC=BF:CF
本题需证△BEF∽△CBF,若将条件进一步发展,延长AD交BF于N,则有:
2. 如图(3)已知△ABC中,∠BAC的平分线与边BC和外接圆分别相交于点D和
E.过B作⊙O的切线交CE延长线于F点,交AE延长线于N点.
求证:BN·DE=BD·EN
本题需证BE平分∠FBC和△ABD∽△CDE,并借助中间比推证,若再将F为BF、CE交点改为F是由C点作切线BN垂线的垂足,则又变为:
3. 如图(4)已知△ABC中,∠BAC的平分线与边BC和外接圆分别相交于点D和
E.过B作⊙O的切线交AE延长线于N点,作EF⊥BN.
求证:BN·DE=BD·EN
本题关键是证BE 平分∠FBC (1) (2) (3) (4)
这一组变式训练将问题的条件适当发展,或增添新的条件,不断推出新的结论,能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积极探索,深化认识。
题2.如图(一)在∆ABC 中,∠B=∠C ,点D 是边BC 上的一点,DE ⊥AC ,DF ⊥AB ,垂
足分别是E 、F ,AB=10cm ,DE=5cm ,DF=3 cm ,求(1)S ∆ABC 。(2)AB 上的高。
[变式训练]:1. 如图(一)在∆ABC 中,∠B=∠C ,若点D 是边BC 延长线上的一点,
DE ⊥AC ,DF ⊥AB ,垂足分别是E 、F ,AB=10cm ,DE=5cm ,DF=3 cm ,
求(1)S ∆ABC 。(2)AB 上的高。
上两题通过连接AD 分割成两个以腰为底的三角形即可求解;借助于添加AB 上的高CH ,利用面积公式和第一题的结论,不难求的AB 上的高为8cm.我在教学中并未把求得结论作为终极目标,而是继续问:3+5=8,在此题中是否是一个巧合?探究DE 、DF 、CH 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猜想CH=DE+DF )。
2.如图(二)在∆ABC 中,∠B=∠C ,点D 是边BC 上的任一点,DE ⊥AC ,DF ⊥AB ,CH ⊥AB ,垂足分别是E 、F 、H ,求证:CH=DE+DF
3. 如图(二)在∆ABC 中,∠B=∠C ,若点D 是边BC 延长线上的任一点,DE ⊥AC ,DF ⊥AB ,CH ⊥AB ,垂足分别是E 、F 、H ,求证:DF=CH+DE
在计算上两题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有了用面积的不同求法把各条垂线段联系起来的意识,此题的证明很容易解决。
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此时,我又借机给出变式
4.如图(三)在等边∆ABC 中,P 是形内任意一点,PD ⊥AB 于D ,PE ⊥BC 于E ,PF ⊥AC 于F ,求证PD+PE+PF 是一个定值。
O
A E
B
C
D D C B E
A O F N
F O A E B C D D C B
E
A
O F
N
通过这组变式训练,面积法在几何计算和证明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这一组变式训练经历了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有助于深化、巩固知识,学生猜想、归纳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又如应用题教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就可以把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变式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刻。
例: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那么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训练]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3: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共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4: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5: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余下的乙单独做,那么乙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6: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3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5。现在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做2小时后,甲因故离开,余下的部分由乙单独完成,那么共用多少小时完成此项工作?
这样通过一个题的练习既解决了一类问题,又归纳出各量之间最本质的东西,今后碰到类似问题学生思维指向必定准确,很好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也不必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