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光现象 复习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光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空气中)的速度为3×108m/s。
2.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
3.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4.通过复习和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这一节课我们来一起复习第4章《光现象》,本章在中考中基本上是送分题,相对简单,中考中分值占比3%左右。题型大多是选择题。我们要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相关知识,并且会运用到题目中去。首先一起来看一下本章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空气中)的速度为3×108m/s。
2.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
3.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过渡语:目标就是方向,让我们带着目标进行复习,构建本章的知识体系。
二、先学环节(23分钟)
(一)知识回顾,构建知识体系(15分钟)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主复习第2章基础知识,构建本章知识体系。
1
(二)质疑问难
首先让各小组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让其他小组给予解答,教师做补充、点评、讲解。
点拨:本章内容,我们还应着重关注:①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②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应用;③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举例。
过渡语:我们已经掌握了本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知识体系,“学以致用”,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题目来检测一下。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互相批阅,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三)检测环节(8分钟)
要求:8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9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认真和题目正确情况记入小组量化。组织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太阳光垂直照射到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 )
A .圆形的
B .正方形的
C .不规则的
D .成条形的
2.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
A .倒立的
B .放大的
C .等大的
D .缩小的
3.如图所示,某小组用甲、乙两个相同的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他们在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点燃的甲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都可以使乙蜡烛与甲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他们进一步测量了两蜡烛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记录数据
如下表所示。
⑴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选择蜡烛A 和B 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的传播速度总是3x108
m/s
B .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 .物体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D .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后教环节(8分钟)
1.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学检测”中的题目。
2.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其他小组同学予以解答。
3.教师相机点拨问题。
点拨: 1.振A ;2.A ;3.与桌面垂直放置;4.长度相同
四、训练环节(10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训练题目。
1.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2.下列实例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现象是( )
A.用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字
B.阳光下人影子的形成
C.镜中花水中月
D.海市蜃楼
3.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而建造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透明薄膜“外衣”上点缀了无数白
色的亮点,它们被称为镀点。北京奥运会举办时正值盛夏,镀点能改变光线的方向,将光线挡在场馆之外。镀点对外界阳光的主要作用是()
A.反射太阳光线,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反射太阳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折射太阳光线,遵循光的折射定律
D.折射太阳光线,不遵循光的折射定律
4.太阳光线与地平面成60°角,要用一平面镜把太阳光反射到竖直的井底,平面镜镜面与水平
面所夹的锐角应为________度.
点拨:1.A;2.B;3.A;4.75。
附:板书设计
第4章光现象
1.光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
3.光的折射
4.看不见的光
五、课堂总结(2分钟)
本节课重点复习光现象,通过复习我们学会了建构本章的知识体系。重点复习了光的相关信息,并理解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的题目分析中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