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声音艺术

合集下载

《琵琶行》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琵琶行》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琵琶行》是如何描写音乐的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前三名是什么这是倪老师的第56篇文章01解读经典乐于分享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转动琴轴弹拨丝弦两三声未出曲调就先带出了感情。

弦弦格调低沉,声声情意哀怨好像是诉说着一生中的坎坷不平。

她低眉信手在继续弹奏恨不得把伤心的往事倾诉干净。

轻拢慢捻,有抹又有挑先弹的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后弹的是《六幺》。

粗弦嘈嘈的音响如同狂风骤雨细弦切切的声音好像是情侣在私语。

嘈嘈切切起伏错落地拨弹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珠洒落在玉盘。

像是花丛中的“间关”莺语那样宛转流利像是河滩上的幽咽泉水那样流动艰难。

水泉冷涩,琴弦好似断绝琴声逐渐停歇。

别有一种幽愁暗恨油然而生此时的无声更胜过有声。

像是银瓶突然破裂,水浆飞迸像是铁甲骑兵冲出,刀枪齐鸣。

一曲弹罢用拨片在当中一划四弦同响像是撕裂丝绸的响声。

东船西舫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只见江心一轮惨白的月亮悬挂半空。

0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这个片段当中,诗人写这个琵琶女转轴拨弦,这只是简单的试音阶段。

然而先有情证明,这个琵琶女在演奏之前已经在酝酿着情绪,这既是在说这个琵琶女,她的演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巧层面的演奏,是声情并茂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意欲通过琵琶的演奏、通过乐曲通过声音把自己的内心的呼声传达出来。

也意在告诉读者,这是一个身世坎坷的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注意这个字音,这里读作思。

思是愁的意思,生生思也就是声声愁。

唐诗咏蝉三绝对比赏析

唐诗咏蝉三绝对比赏析

唐诗咏蝉三绝对比赏析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

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

“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

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沈德潜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是唐诗中最早咏蝉的,很为后世称道。

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

这两句用的是比喻,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读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

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言“不假良臣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达于后”。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

施朴华《岘佣说诗》曰:“《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其意。

古诗中对不同声音的描述

古诗中对不同声音的描述

古诗中对不同声音的描述
在古诗中,对不同声音的描述通常采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词汇。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悦耳:形容微妙动听的声音,如音乐、说话声、响声等。

如“练色娱目,流声悦耳。


2. 清脆:形容声音清晰悦耳。

如“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3. 响亮:形容声音清晰洪亮。

如“鸣条律畅,飞音响亮。


4. 甜美:形容声音柔和动听。

5. 脆若银铃:比喻声音清脆悦耳,宛如银铃的发声。

6. 出谷黄莺:一般形容女子有美妙的声音或歌喉。

这些描述声音的词汇在古诗中经常出现,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诗人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声音的美妙和情感表达。

浅析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

浅析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

浅析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摘要:汉语古诗词可谓中国文学艺术的宝贵遗产,它因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蕴、精美的形式而为人所喜爱。

诗歌本身是一种艺术,尤其是一种语言艺术,有别于日常普通语言,它具有音乐美,诗就是由声音和意义之间的不断移动的平衡构成的。

优秀的诗歌一般具有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本文对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及两个英译本从音美,即语音修辞层面上进行分析。

关键字:诗歌;音美;语音1.引言诗也被称作诗歌,由此诗与歌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严格遵守韵律的文体,正是这种特性使其与其他的文体有了显著的区别。

“不同之语言有不同之音律”(吕叔湘,1988),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和语调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汉语是声调语言, 而英语则是重音语言。

这导致英译的汉语古诗很难保持原诗的“音美”。

然而,许渊冲先生提出:“如果三者(意美、音美、形美)不可兼得, 首先可以不求形似, 也可以不求音似。

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刘季春,1995)。

由此可见,在诗歌英译中,“音美”是一重要因素。

而中国古代诗歌最常见的两种音韵美就是押韵和节奏(平仄与四声),汉字单音节特征是汉语诗歌音美的基础。

译者虽然不能在英语语言中找到与汉语诗歌逐一对应的音律规则,但可以利用英语的语言规则再现原诗的“音美”。

在“枫桥夜泊”的英译中,译者发挥英语的语言优势,努力从韵律和节奏上再现原诗的“音美”。

英语则以多音节作为其音美的基础,在翻译实践中完全复制原诗的音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译者可以把握两种语言中诗歌的特点,将原诗的音美移植到译文中。

2.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分析原文: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一: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s,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By Xu yuanchong)译文二:Night—moor at Maple BridgeMoon set,crows caw,frost fills the sky,River maples,fishing fires,drowsing in sorrow.Outside Gusu City,the Cold Mountain Temple,At the midnight bell,arrives the visitor’s boat.(By Yunte Huang)2.1 原诗平仄分析汉语讲究平仄,平声缓慢舒坦,仄声短促急速,两者交替,便构成了诗篇的节奏。

黎英海艺术作品创作特点及演唱技巧分析——以《唐诗三首》为例

黎英海艺术作品创作特点及演唱技巧分析——以《唐诗三首》为例

6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5到“霜”则是从“B 宫”到“升F 徵”的一个五度的一个跨越,立刻使人感觉“霜气”扑面而来。

在“天”字上作拖音的处理,符合人们对古诗吟诵的习惯。

同时该句也运用了“离调”的写作手法,从B 宫系统移到了升F 宫系统,刻画出了作者游移不定的内心活动,也通过调性的稳定与不稳定表现作者经历从中举的激动到“安史之乱”的仓皇逃走的五味杂陈。

这一句起到“起”的作用。

下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的高潮是在“对”字,与第一句中的最高音“霜”字相比降了四度,说明这一句仍然是向下的一个走向,起到“承”的作用。

“姑苏城外寒山寺”单这一句就转了三个调,从A 宫系统到E 宫系统又到D 宫系统,感觉镜头在逐渐的拉近一直到“寒山寺”的出现,其中“苏”字运用了“滑腔”将民族音乐感觉充分体现出来。

这一句起到“转”的作用。

直到“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句才刚刚到本曲高潮,情绪也爆发出来,但就到最高音小字二组的“a”时却标注着渐弱的符号,这种抑制的爆发感使听者压抑至极,充分表现出作者内心想爆发又无处爆发的哀伤,这一句是“合”。

紧接着又重复了一遍“夜半钟声到客船,到客船”仿佛船只渐行渐远,只留下了一行船只孤寂漂流的痕迹,使听者回味无穷。

这首歌曲最巧妙的对于离调的运用,黎英海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运用西方作曲技巧,并结合我国传统调式调性,创作了很多“中西结合”的音乐。

当时古诗词艺术歌曲也是在这个时候被创作出来的。

其中运用西方作曲法最鲜明的就是“离调”的运用。

在我国传统音乐写作技法中“离调”是很少的,因为其有十分不稳定的调性,但是黎英海先生把这特点发挥得非常巧妙,将旋律与意境像结合,营造出整个沉寂幽静的整体环境。

(二)《春晓》的音乐分析《春晓》这首诗也正是作者在早年怀才不遇之时所做,诗人抓住了春天早晨刚醒的刹那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副春天清晨的场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精品——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平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之比较

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精品——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平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之比较

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精品——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平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之比较祝秀权;孙艳丽【摘要】同样是描写音乐,韩愈、李贺与白居易却分别写出了自己的特色.虽然都写于唐代,但这三首诗读来却丝毫没有重复之感.文章将以韩诗之朴实、李诗之奇幻以及白诗之情真意切为切入点,对这三首唐代音乐诗作对比分析.着重分析韩愈《听颖师弹琴》重在朴实、动人的叙述,同时也不乏精彩的想象和夸张;李贺《李平箜篌引》极富浪漫色彩,把想像、幻想这一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白居易《琵琶行》的亮点重在借音乐抒写不同身份的人之间感情的共鸣,以及对琵琶乐的精准、传神的描绘.【期刊名称】《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音乐【作者】祝秀权;孙艳丽【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方式举《李长吉诗集批注》云:“白香山‘江山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可见这三首诗得到赞誉之高,堪称唐代音乐诗之力作。

音乐本是听觉艺术,很难用言语来描绘,而读罢三首诗,竟有一种视听双收的神奇体验,既有画面感,又不失音乐演奏之原貌。

下面将以三者在描写音乐时的不同特色为着眼点,主要从朴实的韩诗,奇幻的李诗,情真意切的白诗三个角度展开对比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六年(811),时值韩愈四十四岁的年纪,此时他已人到中年,听罢此曲也是有感而发。

诗人很谦虚,称自己“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有两只耳朵,却不太懂欣赏,不懂音乐之人怎会“起坐在一旁”?韩愈是真懂音乐了,只是韩愈为人诚恳,自然写出的诗也是朴实的。

该诗并没有对时间地点以及乐师作具体介绍,而是直接切入对音乐的描写,没有繁琐的铺陈,而是直奔主题,简洁明了。

摹写音声之至文:惊天·移人·泣鬼

摹写音声之至文:惊天·移人·泣鬼

摹写音声之至文:惊天·移人·泣鬼作者:吴振华戴玉佩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04期唐代音乐文化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这与开天盛世稳定繁荣的政治经济条件密切相关,民族的大融合、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加速了她的发展。

唐代音乐在当时的亚洲居于先进地位,都城长安成为当时国际音乐文化交流的中心。

历经安史之乱以后,曾经喧阗鼎沸的音乐盛况也随之消失。

不仅教坊之类的音乐机构被毁坏,而且乐谱也失传,艺人们或死于非命,或流浪四方,至于出现“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那样的凄惨场面,盛世只能再现于诗人、艺人的记忆之中。

然而又正是动乱成就了艺术,经历了社会的巨变,诗人们的生活情感、思想意识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元和年间,安史乱后的新一代诗人崛起,开创了一个中兴的局面。

而那些流散的艺人中有一些还活到元和时期,他们或是僧人,或是流浪江湖的歌妓,也有一些是宫廷乐师。

他们的音乐曲调之中大都夹着人世的沧桑,情绪激烈震荡,心中流淌着对那个远去了的盛世的向往。

当这种音乐与诗人们的人生际遇相合时,诗与乐会出现交融,相互增色生辉。

元和时期三位重要诗人韩愈、白居易、李贺,就分别有这样的经历,他们或忠而遭贬,或忧惧交战于心,或因沉沦下僚而愤闷,于是借描写音乐将这种复杂的感慨抒发出来,因此,音乐通过诗歌而广泛流传,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诗人的心态;而另一方面,这些诗歌也为艺术史保留了珍贵的音乐成果。

其中最为后世称道的三首诗就是那个时代音乐艺术成就的典型。

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和李贺《李凭箜篌引》。

一、三首音乐诗独具魅力的艺术造诣方世举《李长吉诗集批注》中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

韩诗足以惊天,李诗足以泣鬼,白诗足以移人。

”(吴战垒《唐诗三百首续编》辑评)从创作时间上看,三首诗均出现在元和年间。

韩诗作于元和十一年任太子右庶子时。

当时由于宰相武元衡遭藩镇刺客杀害,朝廷上引起了是否继续对淮西藩镇用兵的激烈争论,韩愈主张用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打击被贬官,因此借听颖师弹琴来表达他喜惧交战于心胸的复杂感受。

王维诗词的声音意象

王维诗词的声音意象

王维诗词的声音意象王维诗歌中的声音意象丰富复杂。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诗词的声音意象,欢迎大家阅读!王维的诗歌中声音意象繁多,根据作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借用某种特殊的载体所表现的声音意象《秋夜独坐》是王维笔下很有特色的一首诗:“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

”为寻求不死之术,解脱人生苦闷,诗人陷入沉思。

诗中涉及感觉的部分只有窗外雨中的山果和孤灯下秋虫的嘶鸣,“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当时道教盛行,王维也不能免俗,诗中道教色彩明显也就可以理解。

但是随着光阴流失,诗人逐渐发现,“黄金不可成”。

当诗人看透一切,进入“无生”世界,他就超脱了生死,彻底悟道,走上另一条拯救自己的道路,这就是诗歌给他带来的解脱。

显而易见,这首诗虽着力从感官上描述一种境界,却不乏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尤其是听觉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视觉景象是先导,但细究起来诗句重心却落在动词“落”和“鸣”上面,两句都以声音意象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表现,声音意象无形中成为这首诗的核心。

雨中的落果声,阴暗角落的虫鸣声,不是使人亢奋的声音,但它宁静,诱人思索,这种声响介于可被听见和听不见之间,格外让人难以释怀。

再如著名的《扶南曲》:“香气传空满,妆华影箔通。

歌闻天仗外,舞出御楼中。

日暮归何处,花间长乐宫。

”此诗写的是太平盛世的一片欢乐之景。

歌声从护卫宫中禁军之列中传来。

歌声烘托了太平盛世,另一方面,将声音放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声音也因而更具鲜明特色。

二表现自然话语的声音意象王维的诗歌中,小溪流泉,深谷鸟鸣,高山滴泉,各种自然精灵,可谓应有尽有。

这些声响时而独奏,时而合鸣,时而切切隐隐,时而欢快流畅,总在向世人展现可感可叹的田园生活。

比如《山居秋暝》这首诗,大约写于诗人隐居辋川时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以形写声

以形写声
白居易的《琵琶行》也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用骤然而至的急雨来比喻大弦的声势,用窃窃而谈的私语来比喻小弦的声韵,用“大珠小珠落,用冰下泉流来比喻乐声的冷涩,用银盆乍破来比喻乐声的突发,用刀枪齐鸣来比喻乐声的激越。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音乐形象的丰富多彩,使人有如亲耳所闻,身临其境之感。
这三首诗都运用了以形写声的手法,完整地再现了一个演奏的过程,将无比生动的音乐形象、变化多端的音乐情节,以及动人肺俯的音乐效果,极其细致地描摩出来。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音乐形象,在他的笔下,琴声时而轻柔,像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时而激越,像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气势非凡;时而轻逸像空中的白云柳絮;时而喧腾,像林中的百鸟朝凤;时而高扬,像攀登千仞陡峰;时万里下跌,像落进万丈深渊——作者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或比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出来。
以形写声各得其妙——浅析《琵琶行》等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
唐代是一个诗歌的时代,也是一个音乐的时代,在这里,诗歌和音乐达到了空前的盛况,诗歌和音乐的结合也达到了空前的盛况。诗歌被谱之以曲,可以随意演唱;而音乐也成了诗人们最钟爱的题材之一,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是其中的精品,清人方扶南推此三者为“摹写声音至文”。
与韩诗不同的是,白诗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并不在意,而对音乐形象的刻划,则尽心竭力。更重要的是,白诗不仅再现了音乐形象,而且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为下文的诉说身世作了有力的铺垫。
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对乐声的摩写,则侧重于对音乐效果的渲染。在诗人笔下,乐声竟然使空山行云为之驻足,使江娥素女为之啼愁,竟然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使老鱼瘦蛟为之起舞,使吴刚为之深夜不眠——经过诗人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铺陈渲染,艺术家弹奏的乐声也就美妙无比,充满了艺术魅力,使人大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觉了。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诗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诗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诗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唐诗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言】《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注释】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即当地山峰。

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⑷芦管:笛子。

一作“芦笛”⑸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翻译】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鉴赏】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从多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

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与技巧研究

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与技巧研究

8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2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与技巧研究欧阳蓓蓓摘 要:古典诗词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仅包含着一系列古典文本、韵脚、旋律等创作技巧,还体现出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而以古诗词为原本的艺术歌曲创作,则是对古典诗词文化中文本、意象、旋律与情感的重新加工,围绕不同古诗词文化主旨、修辞方式等进行演唱,注重对古诗词歌曲曲式、调式、调性、音阶和旋律等歌唱结构、歌唱技巧的掌握,才能作出具有文化意蕴、内在情感的艺术表达。

本文针对不同古诗词歌曲的音乐风格、演唱方式,探讨歌唱者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合唱表演中,应如何做出歌曲音乐曲调、结构与旋律的把握与展示,以实现古典文化意境、艺术情感的现代化表达。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演唱特点;技巧;研究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欧阳蓓蓓(1976-),女,硕士研究生,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引 言古诗词歌曲是由传统“诗歌”体裁发展而来,诗歌也就是以歌曲演唱形式进行表达的诗句,通过“诗”与“歌”艺术形式之间的互相融合,可以最大程度增强诗词艺术表现力、外在影响力,提升普通受众对诗词文化的关注与认可。

我国古诗词歌曲创作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主要由留洋归来音乐作曲家如黄自、赵元任、李叔同等,将西方音乐作曲理论、传统古典诗词进行巧妙结合,通过曲式、调式、调性、旋律及节奏的重新编辑创作,彰显出中国古诗词艺术独特的文本修辞、文化意境与情感表达。

通过对《关雎》、《枫桥夜泊》等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分析,包括演唱者音乐曲调、旋律、节奏与发声方式等的深入阐释,帮助普通受众理解古诗词音乐的歌曲风格、表演技巧,以作出古诗词歌曲演唱更为全面具体的艺术表达。

一、中国古诗词歌曲发展的溯源古诗词歌曲是从《诗经》、《楚辞》、《乐府诗歌》等文化艺术形式演变而来,且随着不同朝代政治文化背景、艺术审美的变化,而发展出多种多样的诗词、乐曲及舞蹈表现方式。

从音乐的视角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从音乐的视角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从音乐的视角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诗词中讲究“随律押韵”、“随调则韵”,说明了诗词中用韵与乐曲的“律”“调”密切相关。

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以各类诗词为例,结合古典诗歌的汉语特点,了解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汉语特点韵律美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

前者为语言的艺术,主要通过语言和用以解释概念的词汇、言语以塑造形象,抒写感情;后者为声音艺术,主要依靠乐音的高下、长短、轻重、缓急以及音色等表现手段,依靠单音在单位时间中运动发展所造成的各种节奏、和声,构成旋律,形成音响结构,进行乐音造型,以表达性情,描写对象。

在古诗词中,二者有相互依赖,相互彰显艺术魅力的关系。

一、古诗词与音乐相得益彰的韵律之美1.古诗词的韵律古诗词的韵律“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是由于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用韵。

“声韵协和,曲应金石”,即做诗要用韵,韵的作用不仅在于能使曲调和谐,且能够配乐器演奏。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句法和用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诗歌的韵律。

《诗经》虚实词的运用巧妙和谐,吟唱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讲求用韵节奏变化,使诗歌优美动听、富于变化,诗词的抑扬顿挫,也处处彰显着音乐美。

2.以《陈风·月出》中“兮”字的用韵为例分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

佼人倒兮。

舒忧受兮。

劳心馐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之,劳心惨之。

”这首诗抒情色彩及其浓郁,韵味集中体现依托了尾部“兮”字的运用,其韵在“兮”的前一字上:皎、僚、纠、悄;皓、倒、受、馐;僚、绍、惨。

孔颖达在《关雎》诗后疏中说:诗之大体,必须依韵。

其有乖者,古人之韵不协耳。

之兮矣也之类,取以为辞,虽在句中,不以为义,故处末者,皆字上为韵之首……此等皆字,上为韵,不为义也。

虽人志各异,然用韵目的皆在于诗歌声韵和谐。

此种韵在《诗经》中较为多见,它以其特有的连贯、顺接、易于上口的特点,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声韵结构。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7】曲为心声:赏析古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7】曲为心声:赏析古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设计

曲为心声:赏析古诗中的音乐描写【专题解释】古典诗歌具有音乐特性,而描写音乐的古典诗歌不乏精品之作。

清代诗评家方扶南对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赞誉有加:“白香山‘江山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

”本专题精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赏析古诗的音乐描写艺术,体会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预习任务】1.编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提供必要的注释,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组成群文,布置学生预习这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大意。

2.查阅韩愈、李贺的生平简历及其诗作的创作背景,参照示例,完成下列表格。

3.品读这三首诗,找出正面描写音乐的诗句,分析描写音乐的手法及其作用,完成下列表格。

【学习任务】任务一欣赏一次完整的琵琶演奏1.朗读《琵琶行》第二段中具体描写琵琶女演奏的诗句,说一说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这次演奏的。

《琵琶行》第二段详细描写了琵琶女从调音试弹到曲终收拨的整个过程,诗人从四个角度来描写。

首先是写琵琶女的上场和调弦准备,“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其次是写琵琶女的演奏给人的总体感受以及演奏的技法特点及曲目,“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第三是用各种手法形象描绘琵琶曲的乐音及旋律变化特点。

前四句描摹琵琶特有的乐音,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后十句浓墨重彩描摹旋律变化的特点,曲调婉转流畅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艰涩暂歇如“泉流冰下”“冰泉冷涩”,激越雄壮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戛然而止“如裂帛”。

最后是用环境来渲染听众寂静无声的感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而烘托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

2.梳理诗中描写琵琶乐音及旋律变化的手法及效果,按照提示完成表格。

唐诗宋词的音调变化与韵律美感

唐诗宋词的音调变化与韵律美感

唐诗宋词的音调变化与韵律美感引言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打动了世人。

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音调变化与韵律美感。

本文将探讨唐诗宋词中音调的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音调的意义音调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不仅仅是声音的高低、长短,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手段。

在唐诗宋词中,音调通过对字音节奏和腔调进行处理,使得作品具有节奏感和韵味,在朗朗上口之余也能引起读者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

唐诗中的音调变化唐代被誉为“诗之盛世”,其中许多伟大的文人都以其出色的才华和创造力而闻名于世。

他们巧妙地运用了音调变化来营造出各种各样神奇动人的意境。

- 平仄的运用:唐诗中充分利用了平仄音调的设置,通过平声、仄声的对立对比来形成节奏感和韵味。

- 音调衔接的精妙处理:唐诗中常常出现音调衔接的情况,如起句与起字相同的情况。

这种处理不仅能增强韵律美感,还能提升整体作品的连贯性和流畅度。

宋词中的音调变化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繁荣的时期,特别是宋词更是以其细腻、含蓄而广为传颂。

在宋词中,音调变化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押韵与换韵:在宋词中,押韵被广泛应用。

同时,通过灵活地换韵、转韵等手法来处理音调变化和节奏感,在有限的字数内创造出细腻而丰富的美感。

- 破格押韵:一些宋词在押韵上故意违背规则,采用非传统的方式进行押韵。

这种破格押韵既突破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又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变化和美感。

韵律美感的影响音调的变化与韵律美感在唐诗宋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表达情感:音调变化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 融合自然:唐诗宋词中的音调变化常常与自然景象相媲美,如江水流动般、山水交融般。

这种音调变化能够使读者身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

- 增强语言美感:音调变化赋予了唐诗宋词一种独特而优雅的语言美感,以及令人难忘的韵味。

结论唐诗宋词的音调变化与韵律美感是其独特之处。

唐诗白居易琵琶行

唐诗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笔下的音乐与人生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深厚艺术内涵和广泛社会意义的诗歌作品。

它通过对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艺的描绘,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通过对琵琶女悲惨身世的叙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

一、音乐艺术的魅力展现《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演奏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将琵琶女的演奏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那悠扬宛转的琵琶声,感受到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琵琶女演奏场景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世界。

琵琶女的演奏如泣如诉,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她的手指在琵琶上跳跃飞舞,弹奏出美妙的旋律。

作者通过对琵琶声音、演奏动作的细致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节奏,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愉悦和感动。

二、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除了展现音乐艺术的魅力,《琵琶行》还通过对琵琶女身世的叙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琵琶女原本是一个才华横溢、容貌出众的女子,但因为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压迫,她最终沦落到卖艺为生的境地。

她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也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注。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和对她身世的叙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琵琶女的悲惨遭遇使读者深感同情和愤怒,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三、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追求《琵琶行》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问题,还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自己宦海沉浮的感慨和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作者认为,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幻莫测的因素,人们需要不断地适应和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的重要性。

赏析唐诗《夜上受降城闻笛》

赏析唐诗《夜上受降城闻笛》

赏析唐诗《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夜晚登上受降城,听到笛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回乐峰前沙似雪”,描绘了诗人站在受降城的回乐峰前,眼前的沙漠如同雪白的雪地。

这句诗通过描绘沙漠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空旷、苍凉的氛围,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塞外风光。

第二句“夜阑卧听风吹雨”,诗人在夜晚休息时,听到风吹过受降城,带来了雨声。

这句诗通过风声、雨声,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与诗人内心的孤独。

诗人在这里以自然界的风雨之声,寄托了自己内心的忧愁和思念之情。

第三句“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梦见自己骑着铁马,穿越冰河,来到了故乡。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及渴望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铁马冰河的意象,象征着战争与远方,与诗人此刻身处边塞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一句“胡琴琵琶与羌笛”,诗人听到了胡琴、琵琶和羌笛的声音,这些都是来自边塞的民间音乐。

这句诗通过描绘边塞的音乐,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身处边塞的现实,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塞外风光、风雨之声、梦中故乡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身处边塞的孤独与忧愁。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浅谈唐诗对音乐的促进与发展

浅谈唐诗对音乐的促进与发展

发展 起来 的 。但 是 .唐诗 与现代 的流 行歌毕 竟还 是 不同 时代 的产 物, 毕竟 表象 出不 同时代 的语言 和 内容特征 , 接受不 同 时代标 准 并
的审视 与评 判。 们说 文学 是 为了体现 生活 而存在 的 , 我 那么任何 的 种文化 形式 必然 反映 一个 时期 的生活现 实 ,体 现 一个特 定 时代
在现 代的 流行 歌 曲里 。 些都 深刻 着 时代 的烙 印 , 任谁也 改 变不 这 是 了 的事实 。
3 从 语 言 表 达 上 .
审美 判断和社 会 功能 。作 为文 化艺术 在各 个领域 都达 到 中国 古代
历史 上的高 峰的 唐代 , 歌和音 乐 更是水 乳交融 。 诗
唐诗 之美 , 美在 意境 融 彻殊 胜 , 在艺 术构 思精 秀 工巧 , 在 美 美 造句 俊雅奇 丽 , 在风格 警道 劲挺 , 美 美在 思想性 与艺 术性 之完 美结 合 。唐诗 的美还体 现在 它的音 乐美 上 , 诗歌 属韵 文 , 中国 古代韵 文 之达 到最 高成就 者 , 莫过 于楚 辞 、 汉赋 、 诗 、 词 、 曲 , 唐 宋 元 而就 作品 数量 多而 精美 , 其对 中 国文 学乃 至世 界 文学 影 响之深 、 及 之广 , 唐 诗应 位列榜 首 。 唐诗 千古 辉煌 , 满全 球 。 对后 世产 生 了极 为深 远 的影 响 。 誉 并
敲月 下 门”的 高 无境 界 , “ 杯邀 明月 , 影 成 三人 ” 个人 感 有 举 对 的 伤 。 有“ 也 曾经沧 海难 为水 , 除却巫 山不是 云 ” 的学思 想
社会 , 人们对 情感 的 态度更 为开放 , 人化 的东 西也越 来越 受关 而个
主要通 过语言 和用 以解释 概念 的词汇 、言语 以塑 造形 象 ,抒 写感 情 ; 者 为声音 艺术 , 要依 靠 乐音 的高 下 、 后 主 长短 、 重 、 轻 徐急 及 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中的声音艺术
作者简介:雷欢,女,浙江嘉兴人,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本科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摘要:诗歌与音乐血脉相连,其紧密的联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

作为诗歌的盛世,唐朝描写音乐的诗作颇多,但最为精彩的莫过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韩愈、白居易和李贺在审美和创作风格上的差异,使他们的三篇“摹写声音之至文”各有所侧重,体现了“惊天”“泣鬼”“移人”的不同审美效果。

关键词:唐诗;声音艺术;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唐朝是音乐的盛世,诸多的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为人们所喜爱与传唱。

而在这诸多精妙的音乐诗歌之中,最为后世所称道的便是《听颖师弹琴》、《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

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中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这便足以体现这三首音乐名诗的艺术成就与艺术手法之高。

一、韩愈《听颖师弹琴》:以形写声,惊天动地
韩愈《听颖师弹琴》描摹的是现实中的直觉印象和感受,前八句主要以形写声,正面描写颖师琴声的美妙。

首先它以“勇士赴敌
场”之姿突出音乐的激昂澎湃、大气磅礴。

接着忽而“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用“浮云”和“柳絮”的形象表现出音乐渐趋于飘忽而悠远的状态,让人感觉到琴音的捉摸不定、悠闲自在。

紧接着“忽见孤凤凰”在百鸟群鸣中引吭高歌,用凤凰的形象来打破原本悠闲的状态,重新将音乐推向了紧张而昂扬的高峰。

但是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它由九天突然地坠向地面,这里的一落千丈凸显的便是一个巨大的滑音,琴音从至高点猛然间滑至了低谷,乐声动人心魄、令人心悸。

诗人以“勇士”、“浮云”、“柳絮”、“凤凰”等这些生动的形象,将音乐的起落与跌宕展现在人前,以形写声,给人以无穷的想象,让人在平静、激昂、惊天的浪涛中体会音乐的起起伏伏。

《听颖师弹琴》后八句写的是诗人听琴的反应和感受,间接反映颖师琴音的效果之高,动人心魄。

先是“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随着音乐的演奏,诗人的情感也不断起伏变化,时而激昂澎湃,时而悠扬飘渺,时而又好似是万劫不复的痛苦,以致诗人不得不“推手遽止之”,因为诗人承受不了如此激昂而又多变的琴音与情感,“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将“冰炭置我肠”如何能忍受,故诗人忍不住“湿衣泪滂滂”。

极致的音乐竟使人的心绪变化如此之大,以致于不能承受,这样的音乐效果正如诗中的“孤凤凰”等形象一样,只能以“惊天”来形容。

二、白居易《琵琶行》:以声喻声,移人情性
白居易《琵琶行》是一首以时间顺序来组织的叙事诗,长于以
声喻声。

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写有声的效果之外,诗人还写了无声的效果,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前一句以无声衬有声,更显有声的效果,能让听众在乐声停止后在无声中体会出其“忧愁暗恨”的情绪。

而后一句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悄无言”,才能体现出音乐动人心魄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沉迷。

《琵琶行》精妙的诗句大部分都是以声喻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以“急雨”比喻音乐的粗重,以“私语”比喻音乐的细腻委婉。

此外,还有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比喻音乐的清脆,以“间关莺语花底滑”的声音比喻音乐的婉转,以“幽咽泉流冰下难”的声音比喻音乐的阻塞困顿等。

而从“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体现的则是在暂时的静音之后,突然爆发出来的排山倒海的激越雄壮之音,将音乐推向了至高潮。

但是接下来又突然“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以“裂帛”此种强音突然地收了场,于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听众依旧美妙音乐的余韵之中,感受不到音乐的停止。

在这里,诗人便是运用听众沉醉而不自知的状况来突出琵琶的音乐之高超。

琵琶的音乐让听众沉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用“移人”来概括这一现象与音乐的效果再适合不过。

三、李贺《李凭箜篌引》:以典写声,能泣鬼神
不同于韩愈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的描摹与比拟手法,不同于韩愈与白居易用现实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来进行比拟,李贺以想象为线
索组织全诗,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充分调用古典神话来描写音乐,以典写声。

李贺《李凭箜篌引》一开始便写出了音乐的惊天动魄之姿,致使“空山凝云颓不流”,音乐声犹如“昆山玉碎”犹如“凤凰叫”,又好似“芙蓉泣露”或是“香兰笑”一般,用各种各样的典故与形象来写出了音乐的多姿多彩,让人充分调动想象,倾听音乐的时喜时悲。

接下来箜篌的音乐效果又达到了“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的程度,乐声由长安向外,吸引了天地。

紧接着便是“江娥啼竹素女愁”,箜篌声“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连神女都为之感动,连异兽都为之舞动,让吴刚依桂,玉兔蹲伏,这些足以体现箜篌音的效果之大,它让神仙鬼怪都为之感动,为之倾倒。

诗人在这里一连运用了多个为人所熟悉的神话典故,乐声连神人都为之惊叹,何况凡人,于是又将音乐提升了一个高度。

这些神奇的想象与神话典故将人引入了一个瑰丽奇幻的世界,体现的便是精彩绝伦、凸显于平凡世界之外的不平凡的箜篌之音,使人忍不住感叹并且幻想着李凭箜篌的“能泣鬼神”的音乐效果。

四、以感写声,诉诸感情
无论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因为诗人本身的感受或多或少地带上了或忧伤或愤懑的情感。

写《听颖师弹琴》时的韩愈因屡遭贬谪,心里难免愤懑不平,便借着颖师的琴音来表达诗人自身的感情,因而“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但是随着琴音的变化,难免诗人的情感
也被唤醒,“孤凤凰”的“失势一落千丈强”正象征着诗人自己的处境,因而诗人不得不“推手遽止之”,并忍不住“湿衣泪滂滂”。

而白居易也同样遭贬,故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的音乐来抒发自己的复杂情感。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凄凄哀哀的琵琶声正象征着诗人遭贬后的忧伤与不满。

“我闻琵琶已叹息”,借着这感人肺腑、“移人”的乐声让自身的感情得到抒发,故而“叹息”,故而“青衫湿”。

至于李贺,他虽未遭贬,没有韩愈或是白居易那般深深的忧愁,但是怀才不遇的他并不见得会有完全积极乐观的心态,故在绮丽的想象之中难免也有伤感的色彩。

如“江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石破天惊逗秋雨”等等,诗句中都体现着淡淡的哀愁。

这三首音乐名诗都在描摹音乐的同时结合了诗人自身的感受,而读者更能从精妙的诗句中看到诗人对音乐真实的体验,并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跌宕起伏、精彩绝伦的音乐之美。

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和李贺《李凭箜篌引》三首诗各有其特色,各有其侧重,它们以其独特精彩的艺术手法与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人,以其精妙的诗句证明了它们自身“皆摹写声音至文”的艺术成就与地位。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

指导老师:首作帝
参考文献:
[1] 丁茂华.三首中唐音乐名诗的结构探析[j].甘肃教育,2006
(3).
[2] 杨俊叶.惊天泣鬼移人——三首唐代音乐诗的异同赏析[j].探索与争鸣,2011(5).
[3] 潘仁炎.摹写声音之至文:惊天、移人、泣鬼——试论中唐三首著名的音乐诗[j].电影评介,2009(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