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e01c716fad6195f302ba607.png)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一、教育领域内封建复古主义逆流复辟闹剧(一)恢复尊孔读经1913 年下令恢复学校祀孔典礼1915 年在《特定教育纲要》中更进一步规定:“中小学校均加读经一科”,并详细规定了中小学必读经书的目录。
(二)改订教育宗旨1915 年初,袁世凯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颁定教育要旨》,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7项。
(三)实行双轨制,恢复教育的等级制1915 年相继颁布了《国民学校令》《预备学校令》规定小学采取双轨制:一轨是实行义务教育的国民学校,学制4年;一轨是为升学办的预备学校,附设在中学内,学制7年。
二、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教育的斗争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为核心, 以1915 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为阵地,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一)批判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封建教育思想的支柱和主要内容,因此,新文化运动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
首先,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鲁迅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等小说以及《我的节烈观》等杂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被称为“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活跃人物。
他发表了大量文章,斥责封建主义为“吃人的礼教”。
其次,指出了孔子的学说产生于封建专制时代,是为封建专制制度服务,是同“今世之社会国家”根本不相容李大钊从经济上分析了孔学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根源和必然动摇的历史趋势。
他并非全盘否定孔子本人,而是要推倒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以装扮后抬起来的这尊偶像。
他指出,孔学支配了中国思想界二千余年,是因为孔学适应了中国二千余年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而到近代,当小农经济动摇以后,孔学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
(二)建立新教育积极倡导建立以民主和科学为中心的新教育1915 年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6 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1917 年蒋梦麟《职业界之人才问题为教育界所当注意者》1918 年《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新教育的特点;“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倒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三、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一)恢复民国初年教育宗旨,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1919 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拟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新教育宗旨。
中国教育史02-第一节课件: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_42
![中国教育史02-第一节课件: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_42](https://img.taocdn.com/s3/m/623c0bfbfad6195f302ba6b7.png)
南京高等师范招收女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大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蔡元培
1. 改革学校管理体制,组织各种教授会,设评议会,实行 民主管理。
2. 改革预科,扩充文、理二科,停办工科,归并商科,独 立法科,调整专业。
3.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实行学分制。 4. 采用白话文讲义。 5. 首先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
勤工俭学运动蓬勃开展
1912年
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等人在北京 组织“留法俭学会”。成立了留法预 备学校。
五四运动前后 大批青年投入赴法勤工俭学活动
勤工俭学运动蓬勃开展
1912年
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等人在北京 组织“留法俭学会”。成立了留法预 备学校。
五四运动前后 大批青年投入赴法勤工俭学活动
1907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7年10月
1918年6月 1919年初 1920年2月 1920年6月
准许设立女学,但禁止男女同校 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 第三次会议提出推广女子教育议案,要求增设女子
高 等小学、女子中学 增设女子师范学校,增设女子高小、女子中学 教育部颁令,高等小学和部分中学允许男女同校
2.认识到学校内部必须进行改革,强调从 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沟通教育 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废除尊孔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1916年9月,撤销《教育要旨》,恢 复民初的教育宗旨。 1919年4月,教育调查会讨论教育宗 旨问题。
《教育宗旨研究案》
养成健全人格 发展共和精神
男女平等教育权的确立
科
民
学
主
教育的平民化
重视“庶民”教育
第十二章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第十二章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a5c6bfdc8d376eeaeaa316c.png)
参见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北京 北京: (参见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 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 民教育出版社,1997.2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 年代的教育 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
一四、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五、勤工俭学运动 六、科学教育思潮 七、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八、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
三、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最大特点是自下而 上式的, 上式的,其中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具体教育实践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废除读经, (二)教育普及有所发展 (三)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四)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 年代的 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五、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的本质 ( 三 ) 倡导工农大众的 教育 (四)倡导青年教育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 端
六、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 一 ) 生平和教育活 动 ( 二 ) 论教育与社会 改造 (三)论教育的改造
第四节 收回教育权运动
一、教会教育的发展与中国教育 权的进一步丧失 二、向教会收回教育权的斗争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提出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 四、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学校
(一)湖南自修大学 (二)上海大学 (三)农民运动讲习所
教育思潮与教育流派
教育思潮通常是指流行一时的、反映了一定阶级、 教育思潮通常是指流行一时的 、 反映了一定阶级 、 阶层或社会群体 利益要求和普遍心理的教育思想潮流。 利益要求和普遍心理的教育思想潮流。 教育流派则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某些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政治倾向和 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 , 为提倡和推行某种教育主张而形成的教育 派别。 派别。 教育流派是教育思潮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教育流派是教育思潮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 但教育思潮却有时是某个 教育流派或群体在推动,有时是多个教育流派或群体在推动, 教育流派或群体在推动 , 有时是多个教育流派或群体在推动 , 而不 可一概而论。 可一概而论。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9b3e0eafab069dc502201e8.png)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发展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可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在前一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条件;由文学革命引发的思想解放潮流,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想养料。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里兴起了反思和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学习和引进西方近代教育,倡导和建设民主、科学、实用的中国新教育的热潮,教育思想空前活跃。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现代教育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与国内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相结合,以民主和科学为主题,以救国图强为追求,形成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当时中国的教育认识和实践水平,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前进步伐,创造了中国教育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
在这一阶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与专制统治相表里的中国传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清算,中国的教育家和学者探索教育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中国教育也前所未有地开始融入世界性的教育发展潮流中。
这不仅使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教育教学改革也屡有尝试和创新,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繁荣发展时期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尤应指出的是,在后一阶段,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发,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民主主义教育萌芽。
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与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视教育为革命斗争的有效工具,领导和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专制政治和封建教育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探索和创造了能使工农劳苦大众获得教育和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有效形式。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教育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
共产党人的早期教育实践为其此后漫长的革命斗争和教育建设道路,作了有重要意义的精神和物质准备。
正是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种种教育探索和举措,标志着中国教育的现代转换,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格局。
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北洋政府时期的教育
![北洋政府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419953f67ec102de2bd8955.png)
• • • • •
13、中等教育得用选科制 14、各地方得设中等程度补习学校或补习科 15、职业学校之期限及程度,地方定 依旧制之乙种实业学校,酌改为职业学校。 16、为推广职业教育计,得于相当学校内酌设职业 教员养成科。 • 17、 师范学校修业年限六年 • 18、师范学校得单设后两年或后三年。收受初级中 学毕业生。 • 19、师范学校后三年得酌行分组选修制。 20、为补充初级小学教员之不足,得酌设相当年期 之师范学校或师范讲习科。
二、力图建立的新观念
• • • • 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平民化 教育的实用化 教育的科学化
第二节 教育改革实践
• 一、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 二、改革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
– 推广白话文和国语 – 中等教育开始重视实用性 – 师范教育和大学的现代化改革
• 三、学制改革 • 四、各种教育改革实验运动 • 五、北京大学的改革(P368-371)
(四)附则
• 28、 注重天才教育。得变通年期及教程,使优异 之智能尽量发展。 29、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当 之特种教育。
壬戌学制的特点
• 从我国实际情形出发,富有弹性。 • 根据学龄儿童的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 • 初等教育阶段四二分段,有利于初等教育 的普及。 • 中等教育是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最精彩 的地方。 • 师范教育种类增多,设置灵活。 • 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 了大学预科 ,使结构更合理。
(三)高等教育
21、大学校设数科或一科,均可。其单设一科者称某 科大学校。 22、 大学校修业年限为四年至六年。 23、大学校用选科制。 24、 因学科及地方情形得设专门学校,高级中学毕 业生入之,修业年限三年以上,年限与大学校同者, 待遇也同。 25、大学校与专门学校得附设专修科。 26、为补充中学教员之不足,得设两年之师范专修科, 附设于大学校教育科,或师范大学校,也得设于师范 学校或高级中学,收受师范学校或高级中学毕业生。 27、大学院为大学毕业及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年限不 定。
高一历史第五章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教案
![高一历史第五章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6fc767804d2b160b4ec085.png)
高一历史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4)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情感目标:(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进行的新探索,了解中国为实现民族独立进行不懈的努力。
(2)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感悟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探索新知的求学与爱国。
(3)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3.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的理解。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深刻分析历史现象理解现象与本质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3)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2.难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1、引导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及书本出现的历史资料,掌握收集、利用、处理、加工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2、引导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了解当代对传统文化态度,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全面、发展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述问题引导课堂讨论探究多媒体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材料:在1913年,有人对中小学生关于“你最崇拜的人物”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孔子(157人),孟子(61人),孙中山(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范仲淹(8人),岳飞(7人),王守仁、黎元洪(6人),陶侃、大禹、华盛顿(4人),程德全(3人),苏轼、康有为、袁世凯(2人)……从中我们可以大概看出当时文化价值取向和时代特点。
说明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呈现:新旧交替,中外陈杂。
封建思想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同时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也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教大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课件资料]
![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e962be0f18583d048645996.png)
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课件资料] 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第一阶段: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第二阶段: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内容: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
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民主。
科学指除自然科学外,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传播逐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继续并发展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中国必须建立工人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的运动,使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在马克思主义领导的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
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为党的成立作了干部上的准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c0a71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5.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背景及意义。
2.掌握5·4运动的来龙去脉。
3.理解思想的觉醒对社会的影响。
4.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第二节五四运动第三节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近代史【教学重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思想的觉醒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2.情景模拟法3.讨论式教学法4.场景式教学法【教学步骤】【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堂活动导入1.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出一些处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这个时期的人的想法和心理,并且探讨他们的祖辈、亲戚、朋友等人是否有接触到现代思想的信息。
2. 听取学生的想法进行总结。
第二步知识讲授1.讲解背景:(1)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中国社会的新纪元,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不少中国知识分子成了进步思想的追随者。
(2)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重要的思想和文化运动之一,它发端于1915年,在陈独秀等人的领导下,逐渐发展成规模较大的国内白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知识份子的思想和文化团体。
(3)新文化运动标志着思想的觉醒和人文精神的复兴。
(4)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官僚、反传统、倡导爱国、进步、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自由思想运动。
2.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1)激发思想的觉醒:因为新思想的传播和自由精神的强烈诉求,大量青年和知识分子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强烈的思想动荡,他们在自觉地反抗封建的教育体制和传统的思想观念,追求新知识、新思想,开拓前人未曾涉及的领域,处理时代现实中各类社会矛盾问题。
(2)创造民主的文化氛围:白崇禧告诉陈独秀:“我们官邸里也有提倡新学的,不过在这里讲讲更好,我们在这里聚会,大家可以互相讲讲话,推翻说教陋习。
在这里宣扬新学,回家不去找你们,你们也不会有任何危险。
”(3)传播新知识,推动国家现代化:推动了许多新的知识,新的科学和技术,吸收和传播了西方文化和现代思潮,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bfaff9a58da0116c1749b6.png)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理念:本节内容属于思想史部分,因而教学中要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尤其要强调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依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二)分析:学情分析:高一普通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弱,但是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学习、思考的能力都较好。
老师应该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但是比较死板,趣味性不强。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红楼之旅”的形式,将次序打乱,再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丰富了课堂。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指导意见:学习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说明要把本课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体系中加以考察,并适当联系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等相关内容,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进程,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教学方法:结合学案教学,注重减负增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前置作业: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
导入:视频《给老师的一封信》学生看完视频后,回忆其中提到的一些历史信息。
如陈独秀、《新青年》、北京大学等。
老师概括:“一份充满激情的杂志,一群激情洋溢的人物,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中国教育史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代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代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c78dd0c83c4bb4cf6ecd110.png)
三、内容 (三)说明与附则
三、内容
(四)课程标准
1、上课按分钟计时,规定初小前两年每周不少 于1080分钟,后两年不少于1260分钟,高小每周 不少于1440分钟。 2、小学取消修身课,增加公民、卫生课,将手 工改为公用艺术,图画改为形象艺术;后又将初 小的卫生、历史、公民、地理合为社会科,增加 自然园艺科;将国文改为国语,体操改为体育。
二、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4年7月,农民运动讲习所成立,是国共合作时期培 养农民运动的干部学校和全国农民运动研究中心。初名广 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办了六届。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回, 1927年3月,讲习所也搬到武汉,改名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办了一届。讲习所的教学活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 国农村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外实习、自 学与集体讨论、实际调查研究的方式。农民运动讲习所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了一批从事农民运动的骨干。
五、评价
(二)1922年新学制主要采取当时美国已经实行 了10多年的“六三三制”,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 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由军国民主义教 育转向了平民主义教育。但它却并非盲从美制, 而是中国教育界经过长期酝酿、集思广益的结晶。 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 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 建设的基本完成。
二、教育思潮
(一)平民教育思潮 (二)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三)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四)职业教育思潮 (五)科学教育思潮
三、教育团体
(一)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二)中华职业教育社 (三)中华教育改进社 (四)中国科学社
第二部分 壬戌学制
一、产生原因
(一)民族工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而壬子癸丑学制不合时宜 (二)新文化运动促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育改革:动摇传 统教育的根基;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外 国教育理论的传入和新教育思潮形成
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问题
![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bceb12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6.png)
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问题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中国的一场重要的社会运动。
它在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文化运动中,教育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就新文化运动中涉及教育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这个时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动荡和落后的时期。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下,知识分子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官方知识分子。
这种知识体系长期抑制了中国的思想、知识和文化的发展。
而在日益增强的外来压力下,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革新,要求推进社会现代化,发展新文化。
新文化运动呼吁推翻旧文化,倡导科学、民主和世界性思想。
在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强调现代化、民主化和国际化,反对儒家思想和封建思想;在思想方面,提倡个人解放和自由;在政治方面,呼吁民主自由和反帝国主义。
这些思想观念的提出和传播,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整个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1. 教育的现代化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束缚了社会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他们主张要抛弃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推行现代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思想。
2. 教育的普及化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的是上层阶级的教育,教育范围有限,没有普及到全社会。
而新文化运动则要求普及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每个人的权利。
这样的改变将教育从上层阶级的专属领域扩大到全社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3. 倡导教育的民主与自由新文化运动反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对教育提出了以下要求:要追求真理,而非道德;要注重创新,而非套路;要推崇普及,而非独尊。
这些要求,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民主与自由的追求。
可惜的是,新文化运动的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实现。
因为当时政治环境严峻,社会思想受到政府的压制,而这些思想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封建社会中存在着的阶级和利益的根基。
中国教育史 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4738ad76f1aff00bed51e68.png)
高中则是普通科与职业科并立,这样就在
各个层次上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
平学生之需。
四、特点
(四)将幼稚园正式列入学制中的一级教 育,标志着幼儿教育的地位得以确立。 (五)不再单列出女子学校,意味着承认 男女受教育的完全平等。
三、内容
(一)七项标准
各地方、各学校的自主性;职业科地 位的提高,在初中学习3年的基础上再学3 年,有利于学习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此基本上解决了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的 问题。
三、内容
(二)学制体系
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 段标准,故又称“六三三学制”。从纵向 看,小学6年,初小和高小4-2分段。中学 6年,初中和高中3-3分段。大学4至6年。 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 从横向看,与中学校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 职业学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了一批从事农民运动的骨干。
三、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创立于1924年5月,因校址在广州南边的黄埔岛上,所以称
之为“黄埔军校”。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 治学校。军校的课程设置分军事和政治两类。除正式的课
堂讲授外,还经常组织各种专题讲演。黄埔军校在国共合
二、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4年7月,农民运动讲习所成立,是国共合作时期培
养农民运动的干部学校和全国农民运动研究中心。初名广
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办了六届。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回, 1927年3月,讲习所也搬到武汉,改名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办了一届。讲习所的教学活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
国农村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外实习、自 学与集体讨论、实际调查研究的方式。农民运动讲习所为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提升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1237ee3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c.png)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提升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文化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激烈、最有影响的一次思想启蒙和文化改革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的提升成为了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索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提升。
一、文化教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拓思想:新文化运动影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在精神上开拓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抛弃了旧有的封建文化观念,致力于寻求一种新的精神出路。
2. 改进教育: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改进教育的口号,反对旧式的科举制度和官方教育,主张通过新式的教育方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一口号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3. 促进文化交流: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化交流,主张借鉴西方文化中优秀的方面,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这一呼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拓宽了思路。
4. 发扬民族文化:新文化运动强调“民族性”,倡导“新文化必须以新的方式表达民族性,反对简单地模仿西方”,这就是文化的民族化。
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众多的作家、艺术家、文学家,他们将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综合运用,表达中国独特的审美和文化气质,成就了中国文学和艺术最为灿烂的时代。
二、文化素质提升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素质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广科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进步,大力推广科学知识,使广大民众了解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懂得了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性。
2. 提高知识水平: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大力倡导读书学习,并积极参加各种知识性的活动。
他们的努力,使广大群众逐渐树立了爱读书、懂得读书、用读书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知识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3. 促进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推崇个人思想的自由,主张用科学、理性、民主的思想武装人民,让人们不再被封建思想所束缚,拥有独立的思想观念,尊重人民群众的知识和智慧,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革命化、现代化。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d542076a7e21af45b307a802.png)
㈠政治上: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和“新政”;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包括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㈡经济上: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和“新政”;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思考3: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孔教?现代社会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由于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因而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找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因而,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领域就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Q3: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有哪些?
K3:
㈠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而在经济上要求打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代表的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政治上要求进步和改革,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提高自身地位。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这种要求反映在政治上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进行维护共和的斗争;反映在经济上就是呼吁“实业救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一部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掀起了反对封建旧文化、旧思想的文化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根源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您现在的位置: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 学科主页 >> 历史 >> 案例研究 >> 教学案例 >> 正文今天是: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件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63550eaaea998fcc220eee.png)
二 、资产阶级教育思潮
(一)平民教育思潮 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拥护民主”的口号在教 育 领域里的具体体现。参加平民教育的有: 1、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 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以广大人民为教育的对象。 教育实践:1919年邓中夏的“平民教育讲演团” 、毛泽东 在 湖南一师办的平民夜校,他们的活动,为后来工人运动的开 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六三三学制
1922年11月1日颁布实施,此学制一般称“新 学制”或“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的六 三三分段法,故又称“六三三学制”。 1、七项标准 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 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伸缩余 地。
2、六三三分段
2、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在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资产阶 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 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 (民主)政治。 教育实践:1919年北高师师生组织的平民教育 社;1923年朱其慧、陶行知、晏阳初的中华平民教 育促进总会。
平民教育动员大会
3、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 的知识分子 基本观点:一方面提出了工人和农民的工读问 题,同时也支持青年学生的工读互助实验,尤其号 召知识青年到工农中去,初步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 农结合的思想。 4、以胡适、张东荪为代表的观点可称为纯粹的 工读主义 基本观点:把工读单纯看作是解决青年失学问题 的好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
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 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思 潮逐步形成。 ●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 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 构——中华职业教育社,进一步从理论上 探讨、在实践中推选职业教育,思潮过到 高潮。
华师大版历史八上《新文化运动》课件之一
![华师大版历史八上《新文化运动》课件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a5c50fb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4.png)
3 促进文化多元化
新文化运动倡导了文化多 样性,推动了各种新文化 形式的发展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鲁迅
陈独秀
胡适
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事件
• 五四运动 • 文化大革命
总结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鲜的思想和 动力,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目的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改革和 更新中国的文化与思想观念, 同时通过思想的解放来推动 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
运动的主要内容
文学
新文化运动时期,大 量新的文学形式和文 学思潮涌现,推动了 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繁 荣。
教育
新文化运动重视教育 改革,提倡普及教育 和新式教育理念,为 现代化的国家培养人 才。
思想
新文化运动通过倡导 科学与民主的思想, 挑战传统观念,推动 社会的思想观念进步 与变革。
文化
新文化运动致力于推 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提倡新兴文化形态的 发展,丰富了中国文 化的内涵。
运动的影响
1 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新文化运动突破旧思想的 束缚,推动了人们思想观 念的更新和变革。
2 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新文化运动对我们的启示
新文化运动告诉我们,思想的解放和进步是推动社 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勇于思考和创新。
华师大版历史八上《新文 化运动》ppt课件之一
# 华师大版历史八上《新文化运动》PPT课件
概述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 一场重大的文化运动,旨在 推翻旧文化观念,倡导民主 与科学,促进思想和文化的 进步。
《新文化运动》 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aa15c8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1a.png)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变革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道德,倡导白话文,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运动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新文化运动这一内容位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前承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认识到思想解放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相对抽象和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新文化运动有过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其背景、内涵、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礼教和旧道德、提倡白话文等。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认识其在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高一历史第五章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课件 人教版
![高一历史第五章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课件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d8cb21583c4bb4cf7ecd14c.png)
前 期 后 期
1. 提倡民主与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内容: 宣传社会主义
陈独秀 鲁 迅
胡适 、陈独秀
李大钊
四.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 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 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青春》
背景
新 文 过程 化 运 动
政治:北洋军阀独裁统治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袁世凯尊孔复古 时间: 1915——1917 标志(阵地): 《新青年》 前期 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 内容 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时间:1917——1921 内容:宣传社会主义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以来中国资产阶级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1.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 2.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3. 资产阶级激进派倡导新文化运动。
一.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政治: 经济:
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统治,对外投靠列强。
武汉“童学馆” 一景
广西千人诵读 中华经典诗文活动
2006年5月31日,农历端午节,首都师范大学一些穿着汉服的青年 学生正把粽子扔向水里,参加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仪式。
胡适 (1891~1962),安徽绩溪 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 学家,哲学家。历任北京大 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 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他在 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的治学方法。
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9d82d64c850ad02de8041a2.png)
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新旧文化激烈冲突,思想革命波澜壮阔,预示着传统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机已经到来。
与文化革命相适应,中国的教育开始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多元文化,深刻反思,积极选择,首先从思想意识方面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袁世凯上台后,出于复辟帝制的需要,竭力推崇孔孟之道。
复古主义教育的回潮一开始就受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击。
随后,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核心,以1915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为标志和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教育领域里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批判武器,反对尊孔读经,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新文化运动,并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了高潮。
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拄——儒家思想,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之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批判,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文化运动,是对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它的爆发,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磨难和阵痛后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寻求新出路、寻觅新曙光的思想前奏。
2.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抨击封建教育的危害和没落,反思民族教育传统的固有不足,大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民主主义者们从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教育现状作了深刻批判,力图以包含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和重视科学技术、崇尚自然、讲究实用等科学精神的新教育,来取代迷信权威、窒息思想、压抑个性、脱离实际、忽略身心的旧教育,为新教育观念的形成作了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一、教育领域内封建复古主义逆流复辟闹剧(一)恢复尊孔读经1913 年下令恢复学校祀孔典礼1915 年在《特定教育纲要》中更进一步规定:“中小学校均加读经一科”,并详细规定了中小学必读经书的目录。
(二)改订教育宗旨1915 年初,袁世凯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颁定教育要旨》,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7项。
(三)实行双轨制,恢复教育的等级制1915 年相继颁布了《国民学校令》《预备学校令》规定小学采取双轨制:一轨是实行义务教育的国民学校,学制4年;一轨是为升学办的预备学校,附设在中学内,学制7年。
二、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教育的斗争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为核心, 以1915 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为阵地,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一)批判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封建教育思想的支柱和主要内容,因此,新文化运动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
首先,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鲁迅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等小说以及《我的节烈观》等杂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被称为“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活跃人物。
他发表了大量文章,斥责封建主义为“吃人的礼教”。
其次,指出了孔子的学说产生于封建专制时代,是为封建专制制度服务,是同“今世之社会国家”根本不相容李大钊从经济上分析了孔学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根源和必然动摇的历史趋势。
他并非全盘否定孔子本人,而是要推倒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以装扮后抬起来的这尊偶像。
他指出,孔学支配了中国思想界二千余年,是因为孔学适应了中国二千余年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而到近代,当小农经济动摇以后,孔学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
(二)建立新教育积极倡导建立以民主和科学为中心的新教育1915 年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6 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1917 年蒋梦麟《职业界之人才问题为教育界所当注意者》1918 年《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新教育的特点;“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倒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三、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一)恢复民国初年教育宗旨,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1919 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拟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新教育宗旨。
所谓健全人格者,当具下列条件:1. 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役社会国家之本;2. 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3. 强健活泼之体格;4. 优美和乐之感情。
所谓共和精神:1. 必须发挥平民主义,使人人知民治为立国根本;2. 养成公民自治习惯,使人人能负国家社会之责任。
( 二)争取男女平等教育权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女子受教育权利的提高。
1917 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案。
到1920 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以后各高校纷纷效仿,一些进步的中学也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
这些措施标志着男女生在受教育的制度上的区分已基本消除。
(三)学校采用国语和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另一个影响最大的方面,就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胡适、鲁迅等人都是白话文的积极开拓者。
国语就是普通话的前身,推广全国通行的语言,不仅有利于不同地方人士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规范性。
推广国语需要有标准的注音方式,注音字母的推行起着关键作用。
1917 年10 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决议“请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各省区,以为将来小学改国语之预备”。
1918 年,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中也开始用一些白话文。
1920 年,教育部正式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材,到1922 年止,除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四)大学的改制1917 年蔡元培着手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改革预科、调整专业;废除学门制改为学系制度;废年级制改为选科制,实行学分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设评议会,实行民主管理;筹设研究所,组织各种研究会;实行男女同学;采用白话文教学等等,这些改革使北京大学思想活跃,气象一新.成为全国最先进的学术中心。
各地的大学也逐渐按北京大学的制度进行办理(五)各种教育团体的建立五四前后,除了教育部所属的有关教育改革的组织,如教育调查会外,先后出现了很多民间性质的教育社团,影响较大的有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国科学社等。
1.1915 年由各地中华职业教育社特别行政区教育会派代表组成“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2.1917 年5月6日。
由蔡元培、范源濂、王正廷、黄炎培、郭秉文等40 余人联名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
”3.1921 年由实际教育调查社中华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合并成立了“中华教育改进社”, 推举蔡元培、范源濂、郭秉文、黄炎培、张伯苓等人为董事,陶行知任总干事。
4. 1914 年6月10 日由中国留美学生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社”。
1915 年10 月25 日在国内正式成立,推举任鸿隽、赵元任等为董事。
5.1923 年由陶行知、晏阳初等组织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总的说来,这些教育社团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对推动当时的教育改革、提倡新教育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教育社团和一批教育家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改革。
如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中小学加强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引进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改革成果很多都反映在1922 年的学制改革中。
第二节20 世纪20 年代的教育思潮一、平民教育思潮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拥护民主”是口号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参加平民教育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们都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独霸教育权的局面,但由于各自思想倾向的差异,对“平民”及平民教育的内容、目的的看法各有区别。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看法: 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为代表提出教育不仅要以广大人民为对象,而且教育应本着“庶民”的方向。
“引车买浆之徒,瓮牖绳枢之子”平民教育必须符合劳动人民求得自身解放的根本利益,教育权的获得是在打破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的同时进行。
他们还意识到要真正解决平民教育问题,必须解决经济和政治制度问题。
要首先致力于民主的社会制度的实现。
邓中夏平民教育演讲团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看法:在杜威民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们把平民教育当作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政治。
他们把造成社会黑暗和不平等的原因归诸于平民缺乏知识,因而使他们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造成了政治上的不平等,形成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对立。
北高师“平民教育社”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办“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 编写“平民千字课”尽管参与平民教育的各界人士有着不同的政治见解,持有不同的教育观点, 他们都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反对千百年来地主阶级独霸教育权的局面,赞成给无力入学或失学的劳动人民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民主意识,因此,从总体上看,平民教育是一种进步的教育思潮。
二、工学(工读)教育思潮工读的一般含义是提倡做工和求学相结合,做工和读书相结合。
主要流派:A.把工读或工学看作是实现民主自由、发展实业,救济现行中国社会的武器。
1919年北高师“工学会”为其代表,发起人为匡互生、周予同、刘熏予B.将工读看作是对新组织新生活新社会的追求。
1919年王光祈“北京工读互助团”他希望通过这种办法使社会上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实现和平的经济革命,就可实现理想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
C.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看法: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下,将工与读相结合,进行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方面李大钊在提倡工人运动时,主张争取缩短工时使工人“工作之外要读书……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另一方面他号召青年到劳工中去,特别指出青年应该到农村进行工读。
邓中夏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D.以胡适为代表的“纯粹工读主义”胡适认为所谓“工读主义”, 不过是靠自己的工作去换点教育的经费。
这种用工读相结合的教育改造社会的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是相当流行的一种思潮,提倡这种教育的团体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形成了影响较大的工读互助运动。
其中以北京的工学会和北京的工读互助团影响最大。
三、职业教育思潮陆费逵:“职业教育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目的有三点:“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1918年在上海设立了中华职业学校四、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五四”时期输入中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
杜威哲学的基本观念是:“经验即生活,生活即是应付环境”;“知识、思想是应付环境的工具”,他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重视儿童的主动活动等教育学说,适应了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教育和形式主义的传统教育的要求。
正是因为如此,使它对当时正在热烈追求新思想的中国教育界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许多知名人士,包括蔡元培在内,都曾经从介绍新思想革新中国教育的角度,积极支持胡适宣传实用主义教育活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919 年5月3日,由北京大学、尚志学会和南京高师联合聘请来华讲学的。
杜威在中国活动长达2年之久,讲演达200 余次,足迹遍及全国14 个省区。
成为二十世纪初叶以来,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潮。
第三节1922 年的学制改革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教育界出现了全新的局面,原有的学制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改革势在必行。
1919 年和1920 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两届年会均讨论了学制的改革,1921 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孟禄来华讲学,也研讨了学制改革问题,同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在广州召开,以学制为主要议题,广东、浙江等10 个省均提出了各自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