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

合集下载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精选全文完整版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总4页)--本页仅作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自我实现者具有奇妙的反复欣赏的能力,他们带着敬畏-兴奋-好奇甚至狂喜,精神饱满地-天真无邪地体验人生的天伦之乐,而对于其他人,这些体验也许已经变得陈旧.对于自我实现者,每一次日落都像第一次看见那样美妙,每一朵花都温馨馥郁,令人喜爱不已,甚至在他见过许多花以后也是这样.他所见到的第一千个婴儿,就像他见到的第一个一样,是一种令人惊叹的产物.在他结婚三十年以后,他仍然相信他的婚姻的幸运;当他的妻子六十岁时,他仍然像四十年前那样,为她的美感到吃惊.对于这种人,甚至偶然的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事务也会使他们感到激动-兴奋和入迷.这些奇妙的感情并不常见,它们只是偶然有之,而且是在最难以预料的时刻到来.这个人可能已经是第十次摆渡过河,在第十一次渡河时,仍然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一种对于美的反应以及兴奋油然而生,就像他第一次渡河一样.我越来越相信对自我幸福的熟视无睹是人类罪恶-痛苦以及悲剧的最重要的非邪恶的起因之一.我们轻视那些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我们往往用身边的无价之宝去换取一文不值的东西,留下无尽的懊恼-悔恨和自暴自弃.不幸的是,妻子-丈夫-孩子-朋友在死后比生前更容易博得爱和赞赏.其他现象,如身体健康-政治自由-经济富强等也是如此.它们的真正价值只有在丧失后才被认识到.自我实现者一般都强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自身之外的问题上.用流行术语来说,他们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自身一般不存在什么问题,他们一般也不关心他们自己,这正与不安定的人们中发现的那种内审形成对照.自我实现者通常有一些人生的使命,一些有待完成的任务,一些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他们身外的问题.除了几个例外,可以说自我实现者通常与那些我们已学会称为哲学或伦理学的永恒问题和基本争论有关.这些人习惯生活在最广泛的合理的参照系里,他们似乎绝不会见树不见林.他们在价值的框架里工作,这种价值是伟大的,而不是渺小的,是宇宙性的,而不是区域性的,是从长远出发的,而不是从一时出发的.总之,尽管这些人都很朴实,但都是这种或那种意义上的哲学家.。

动机与人格发展的心理学研究

动机与人格发展的心理学研究

动机与人格发展的心理学研究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和选择似乎都受到某种内在力量的驱动,这种力量就是动机。

而我们的人格,也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动机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

动机,简单来说,就是促使我们行动的原因。

它可以是内在的,比如对知识的渴望、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也可以是外在的,比如奖励、惩罚或者社会压力。

动机的强度和性质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向和努力程度。

例如,一个学生如果有强烈的内在动机去学习,他可能会主动探索知识,不畏困难;而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得好成绩以避免父母的责骂,这种外在动机可能在压力消失时就失去作用。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它包括我们的性格、气质、价值观、态度等方面。

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那么,动机是如何影响人格发展的呢?首先,动机为我们的人格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当我们有了明确的动机,比如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我们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人格也会逐渐形成与这个目标相适应的特质。

比如,为了实现音乐梦想,我们可能会培养出坚持不懈、专注、有创造力等品质。

其次,动机的类型也会影响人格的形成。

内在动机主导的人往往更加自主、自信,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评价,因为他们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热爱去行动。

而外在动机主导的人,可能会更加依赖外部的认可和奖励,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反过来,人格也会影响动机的产生和发展。

一个乐观开朗、自信勇敢的人,可能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动机,敢于追求更高的目标;而一个内向、自卑的人,可能在动机的产生和维持上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环境在动机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都会影响我们的动机和人格。

在一个鼓励创新、支持个人发展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形成积极的动机和健康的人格;而在一个压抑、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人们的动机可能会受到抑制,人格发展也可能会出现偏差。

动机与人格发展的心理学研究

动机与人格发展的心理学研究

动机与人格发展的心理学研究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和选择都受到某种内在力量的驱动,这股力量就是动机。

而人格,作为个体独特且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也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动机和人格的发展是心理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它们对于理解人类的行为、情感和思维方式具有关键意义。

动机,简单来说,就是促使我们去做某件事情的原因。

它可以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饥饿时寻找食物;也可以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如实现个人的理想和目标。

动机的种类繁多,从内在动机,即源于个人内部的兴趣和热爱,到外在动机,如奖励、惩罚和社会认可等。

内在动机往往能够激发更持久、更深入的行为。

例如,一个人因为对音乐的热爱而自发地学习乐器,即使在没有外在奖励的情况下,也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

这种由内在动机驱动的行为,更容易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也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外在动机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比如,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而努力学习,员工为了升职加薪而努力工作。

然而,如果过度依赖外在动机,可能会导致行为的动力在奖励消失时也随之减弱。

人格的发展则是一个更为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它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与周围的世界互动,这些互动经验逐渐塑造了我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家庭环境对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温暖、支持和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形成自信、乐观和友善的人格特质。

相反,一个充满冲突和压力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自卑、焦虑和孤僻等问题。

学校教育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里,孩子们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和竞争。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律、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社会文化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个人主义被高度重视;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集体主义则占据主导地位。

动机和人格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在翻开《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对于“动机”和“人格”的探讨能如此深入我的内心,并且引发一连串让我忍不住深思的思绪。

书中对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剖析,就像是一把精巧的钥匙,悄然打开了我对自身以及周围人行为和心理理解的新大门。

它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平和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着我去探索人类内心深处那些复杂而又迷人的角落。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位同事小李。

小李是个在工作中极其努力的人,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他就是那种天生的工作狂,为了事业可以不顾一切。

但随着接触的增多,我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小李几乎每天都是最早到公司,然后最晚离开。

办公室里的灯光常常在其他人都走后,还为他独自亮着。

起初,我们都以为他这么拼命是为了升职加薪,或者是为了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谋取更好的职业发展。

可后来的一件小事,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

有一次公司接了一个特别紧急的项目,整个团队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让大家都疲惫不堪,抱怨声此起彼伏。

然而,小李却依旧像往常一样,充满激情,丝毫没有被这种压力所影响。

在一个加班的深夜,我因为实在太累,出去透透气,正巧碰到小李也在楼道里。

我忍不住问他:“小李,咱们这么拼死拼活的,到底是为了啥啊?你为啥就跟有使不完的劲儿似的?”他看着窗外的夜色,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地说:“其实,我这么努力,不是为了升职,也不是为了多赚钱。

我从小家里条件不好,爸妈为了供我上学,吃了太多的苦。

我就想着,我得努力做出点成绩来,让他们能过上好日子,不再为生活发愁。

每次我觉得累的时候,想想他们,就觉得又有动力了。

”那一刻,我愣住了。

我从未想过,在他看似疯狂工作的背后,竟然有着这样一份纯粹而又深厚的情感动机。

他的努力,不是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而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让他们能安享晚年。

这件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往往比我们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读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让我有种仿佛在心灵世界里来了一场奇妙冒险的感觉。

书中关于人的动机和人格的探讨,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窗户。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仿佛一位亲切的智者,坐在你身边,用平实又富有洞察力的语言,一点点剖析着人性的奥秘。

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对于人类需求层次的精妙阐述。

以前,我对于自己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行为,总是感到有些迷糊。

但通过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那把解开谜团的钥匙。

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有着复杂的动机在推动。

就像我有个朋友小宁,她特别喜欢画画。

一开始,我以为她只是单纯地觉得画画好玩,能打发时间。

但仔细想想,好像没那么简单。

小宁从小就对色彩和形状特别敏感,每次看到美丽的图画,她的眼睛都会放光。

对于她来说,画画最初可能只是满足了她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这是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宁的画越来越好,开始得到身边人的称赞。

这种来自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让她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满足了她的尊重需求。

她更加努力地画画,参加各种比赛,获得了不少奖项。

而这些荣誉,又进一步激励着她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再后来,小宁的画画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而是她内心深处一种自我实现的渴望。

她想要通过画笔,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哪怕有时候遇到挫折,比如画得不满意,或者作品被人批评,她也不会轻易放弃。

因为画画对于她来说,已经成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她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从这个小小的例子就能看出,人的动机和需求是在不断变化和升级的。

我们总是在努力满足一个又一个的需求,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到对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回想起我自己的经历,也能找到这样的轨迹。

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每天有好吃的零食,能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玩耍。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精选10篇)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精选10篇)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本次阅读的书籍是《动机与人格》。

此著作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著,最初发表于1954年。

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被更新和修改。

《动机与人格》被誉为心理学的经典之一。

本书主要讨论了人的行为动机,马斯洛认为需求是人类行为的核心,而这些需求按重要性层次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这一观点被称为“马斯洛幸福层次”理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马斯洛的理论非常着迷。

一开始我很难理解人的行为为什么会如此多样化,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情感和行为表现。

然而,通过马斯洛的理论,我开始对人类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据我的体验,这本书的语言并不难懂,但其理论极为深刻。

我非常喜欢马斯洛使用的实例来解释其理论,这让我很容易理解。

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实例,马斯洛提到一个人饥饿时,会立刻去找吃的食物。

但当一个人获得了充足的食物和水,他们自然就会关注其他更高阶层次的需求,比如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理论并不是简单地指出了人的需求分层次,而是对这些需求及其层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理解。

此外,我觉得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指出了许多我们日常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通过学习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并且更加清晰地了解我们所需求的。

同时,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提高个人幸福感和内在满足感的建议。

阅读本书后,我对于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开始认真思考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我如何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和提高幸福感。

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我做出更明智、更有意义的决策,同时也使我更加了解自己。

总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感受到了马斯洛那种对人类行为的深刻理解。

我相信每个读者都会从中受益,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如果您正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您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书籍,那么《动机与人格》将是您的不二之选。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拉姆·马斯洛的代表作之一,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读完《动机与人格》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奇妙探索之旅。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类动机和人格理解的新大门。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颖且深刻的观点,让我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动机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我总是简单地认为,我们做事情要么是为了追求快乐,要么是为了逃避痛苦。

但这本书告诉我,人类的动机远比这复杂得多。

就拿我身边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特别痴迷于摄影。

起初,我以为他只是觉得拿着相机拍照很酷,能在朋友圈收获一堆点赞。

但后来我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小李为了能拍出好照片,经常天不亮就起床,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跑到荒郊野外去等待日出的那一刻。

有时候,为了捕捉一个瞬间,他会在一个地方蹲守好几个小时,哪怕蚊虫叮咬,也一动不动。

夏天的时候,烈日暴晒,他汗流浃背,却依然全神贯注地盯着镜头;冬天寒风刺骨,他的手都冻僵了,还舍不得放下相机。

我曾经问他:“你这么辛苦,到底图啥呀?”他笑着说:“你不懂,当我按下快门,捕捉到那一个完美瞬间的时候,那种满足感,无法用言语形容。

”这时候我才明白,他对摄影的热爱,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而是在追求一种自我实现,通过摄影,他能够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看法,能够展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

这种自我实现的动机,让他愿意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再想想我自己,我一直很喜欢写作。

以前我总觉得,我写作就是为了能在杂志上发表,能让别人看到我的名字。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动机。

我发现,其实我内心深处,是希望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来和读者产生共鸣,来传递一些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当我真正沉浸在写作的过程中,那种心流的体验,那种把内心的想法一点点转化为文字的过程,才是我真正追求的。

《动机与人格》还让我明白了,我们的人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动机和行为。

比如,我有个性格特别开朗乐观的同事小王,他总是充满了活力,对任何新的任务和挑战都充满了热情。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这本书是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的经典之作,它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深处,探索了人的需求、动机以及人格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洞察力和深度,对人性的理解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提出,人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开始,逐步上升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框架。

我深刻体会到,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需求在驱动,而这些需求是有层次之分的。

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此外,马斯洛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潜能、追求自我完善的欲望。

这种欲望是推动人不断进步、成长的动力源泉。

我深感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在人格发展方面,马斯洛提出了动力和规律的观点。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上、向善的过程,是人们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这种发展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来影响和塑造的。

我深感教育和环境对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它们对于培养健康、积极的人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动机与人格》这本书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它让我明白了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也让我认识到了人格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这本书不仅对我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我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认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马斯洛的理论,让它成为我理解和应对生活的重要工具。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和人格特征。

阿德勒提出了人的动机来源于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和需求,而人格则是动机的表现和塑造。

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自于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和需求。

他提出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两个概念,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由这两方面的认知和需求共同决定的。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需求,包括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等;而社会认知则是指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和需求,包括对他人的认可、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

这两方面的认知和需求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动机,驱使着人们去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可。

这一观点让我对人的行为动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意识到人的行为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内在的需求,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除了对行为动机的深入研究,阿德勒还对人格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他认为,人格是动机的表现和塑造,是个体对自我和社会认知的反映。

在书中,阿德勒提出了“优势感”、“社会利益”和“生活方式”等概念,阐述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感,即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认知;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社会利益,即对社会认可和关系的需求。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人格特征,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受到了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共同影响。

在读完《动机与人格》之后,我对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阿德勒的观点让我意识到,人的行为动机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内在的需求,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同时,人的人格特征是由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共同塑造的,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在翻开《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对于人类的动机和人格的理解是如此的浅薄。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人类内心世界探索的大门。

书中对于人类动机的阐述,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在大学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场登山活动。

一开始,我只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去的,想着能出去走走,看看风景,也算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可当我真正站在山脚下,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时,心中莫名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冲动,我想要登顶,想要征服这座山。

刚开始爬山的时候,大家都兴致勃勃,有说有笑。

山路还算平坦,走起来也不怎么费力。

我一边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一边轻松地迈着步子,心里想着这也没什么难的嘛。

然而,随着山路越来越陡峭,我的脚步也变得越来越沉重。

每向上迈出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滴落,湿透了我的衣服。

这时,身边的一些同学开始抱怨起来,有的说太累了,不想爬了;有的说这山太高了,根本不可能爬上去。

我的心里也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想着要不就和他们一起回去算了。

可是,当我看到前面有几个同学依然坚定地向上攀登,他们的身影在陡峭的山路上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坚定,我的内心深处仿佛有个声音在说:“你就这么容易放弃吗?你当初想要登顶的决心去哪儿了?”就在这一瞬间,我明白了,我想要登顶的动机并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是想要证明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能够坚持到底。

这种动机驱使着我继续前进。

我不再去关注身体的疲惫,不再去听那些抱怨的声音,只是一步一步地向上爬。

我的眼睛紧紧盯着前方的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再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离山顶更近一点。

”终于,经过几个小时的艰苦攀登,我登上了山顶。

那一刻,我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

连绵起伏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山下的城市变得如此渺小。

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凉,吹干了我身上的汗水,也吹走了我心中的疲惫。

我站在山顶上,深深地体会到了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动机与人格》经典语录

《动机与人格》经典语录

《动机与人格》经典语录
好呀,那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经典语录!
“人类的动机就像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没有明确的方向,又
怎能抵达幸福的港湾?”比如说,你一直想减肥,可如果没有坚定的动机,看到美食就忍不住,那怎么能成功呢?
“一个人的人格,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勾勒
出独特的魅力。

”这就像咱们身边那些性格各异的朋友,有的热情似火,有的沉静如水,不正是他们独特的人格在展现吗?
“动机是内心的引擎,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行;人格则是道路的标识,指引着我们的方向。

”难道不是这样吗?想想那些为了梦想拼命努力的人,不就是强大的动机在驱动着他们,而高尚的人格又让他们坚守正
道吗?
“拥有积极的动机,就如同拥有了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而
健全的人格,则是通往幸福生活的桥梁。

”比如说,一个学生渴望取得
好成绩,努力学习,这积极的动机就是那把钥匙。

而一个诚实守信、
善良友爱的人,他健全的人格不就像那座让人安心走过的桥吗?
在我看来呀,理解了动机与人格,就像是掌握了人生航行的舵和指
南针,能让我们在生活的海洋中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地驶向远方!。

动机和人格

动机和人格

动机和人格第一篇:动机和人格第七章动机与人格λ学习目标λ 1.了解:动机种类;人格结构;气质与性格特征、气质与性格区别及联系λ 2.理解:需要理论;人格理论;人格测验;、气质、性格与因材施教。

3.掌握:能力、气质、性格差异分析及因材施教第一节动机概述λ一、动机的性质λ(一)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以及导致行为指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力量。

λ动机的实质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或内部动力。

我国上海市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也曾对上海十区三县的3102名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习不理想,或者说学习困难的学生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主要由于局部偶然的因素引起的暂时性学习困难占18.4%;二是主要由于学习能力不强造成的学习困难占5.7%;三是主要由于学习动机问题造成的动力型学习困难占57.8%;四是主要由于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所引起的整体性学习困难占12.2%。

由上可见,近70%学生的学习困难是由于学习动力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障碍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严重的缺陷。

如不明白为什么而学习;教育者只重视智力因素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以自己的愿望来代替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

λ动机不能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外部行为间接推断。

动机要有目标,目标转化为内在动力,指明个体行为的方向。

λ例如:小明为了在自己生日时,父亲能给买辆自行车而努力学习,争取考100分。

λ(二)动机的功能λ1、激活功能λ动机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

λ如:为了消除饥饿,寻找食物;λ为了摆脱孤独,结交朋友。

λ2、指向功能λ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λ例如个体在学习动机支配下,去图书馆和教室学习;在成就动机支配下,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λ3、维持和调整功能λ动机的维持功能表现在行为的坚持性方面。

λ例如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动机使他能够坚持下去,而不会轻易放弃。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读完《动机与人格》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它让我对人的动机和人格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书中提到,人的动机并非单一和简单的,而是复杂多样且相互交织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小周。

小周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他对绘画的热爱简直可以用“痴迷”来形容。

每天下班回家,不管多累,他都会钻进他那小小的画室,拿起画笔,沉浸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中。

我曾经好奇地问他:“小周,你每天这么辛苦工作,回来还画画,不累吗?”他笑着回答我:“累?怎么会累!画画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享受,是我内心最渴望做的事情。

”我发现,他画画的动机并非为了出名或者赚钱,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艺术的纯粹热爱。

这种热爱驱动着他不断地学习、探索和进步。

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小周省吃俭用,攒钱去参加各种绘画培训班。

有一次,一个知名画家的培训班费用特别高,但小周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只吃泡面,就为了能把钱省下来交学费。

我看着都觉得心疼,劝他别这么拼命。

可他却说:“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不能错过。

”在培训班里,小周总是最积极的那个。

他认真地听老师讲解每一个技巧,仔细地观察老师的示范,然后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有时候,为了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他甚至会在画室里熬到凌晨。

还记得有一次,小周参加了一个绘画比赛。

为了准备参赛作品,他把自己关在画室里整整一个星期。

那几天,他几乎没怎么睡觉,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

当他终于完成作品的那一刻,他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

然而,比赛的结果并不理想,小周没有获得奖项。

我以为他会很失落,可没想到他却很坦然。

他说:“这次没获奖,说明我还有很多不足,我会继续努力的。

”那一刻,我深深地被他的坚持和乐观所打动。

小周的故事让我明白,真正的动机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渴望和热爱,它不会因为外界的困难和挫折而轻易改变。

而一个人的人格,也在追求动机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 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在翻开《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对于人类的动机和人格会有如此深刻而又全新的认识。

书中的观点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于人类行为和心理的认知角落。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又精妙的动机。

这些动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人格。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真实例子来说吧。

我有一个朋友叫小李,他是那种对生活充满热情,永远都在追求新事物的人。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去山区给孩子们送物资。

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道路崎岖不平,我们一路颠簸,好不容易才到达目的地。

当我们把带来的书本、文具和衣物分发给孩子们的时候,我看到小李的脸上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乐和满足。

那一刻,我有些好奇,为什么他会对这样一个辛苦的活动如此投入和热情?后来,在我们返程的路上,我忍不住问了他。

小李笑着说:“你知道吗?当我看到那些孩子们拿到新书包、新文具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也不好,特别渴望能有新的学习用品,能有更多的书可以读。

所以现在,只要有机会,我就想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让他们能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听了他的话,我恍然大悟。

原来,小李的行为背后,是他童年的经历所激发的一种补偿动机。

他想要弥补自己童年时的遗憾,通过帮助这些孩子,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而这也让我进一步思考了他平时的一些行为。

比如,他总是热衷于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经常会为一些弱势群体发声。

以前我不太理解,觉得他是不是有点过于积极了,但现在我明白了,这是他内心深处的动机在驱使着他。

同时,小李在工作上也是一个特别拼命的人。

他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每天都加班到很晚,但从来没有抱怨过。

我曾经问他:“这么辛苦,你不累吗?”他回答说:“累啊,但我想要做出一番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不想一辈子碌碌无为,我想让我的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追求成就和自我实现的动机呢?再看看他的人际关系,小李是一个非常友善和乐于助人的人。

动机与人格的主要内容

动机与人格的主要内容

动机与人格的主要内容
动机与人格是心理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关注的是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面。

动机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做某些事情,而人格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有某些特定的性格特征。

动机的主要内容包括:
1.需要层次理论:这是由马斯洛提出的理论,它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理论对于解释人类行为的动机有很大的帮助。

2.动机的来源:动机可以来自内部或外部因素。

内部动机是基于个人兴趣和价值观,而外部动机则是基于奖励或惩罚。

3.动机如何影响行为:动机可以激发人类行动,但是它也可能导致行为的不确定性和犹豫。

人格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五大人格特质:这是由哥斯达黎加心理学家刘易斯·戈斯林和罗伯特·麦克雷学派提出的人格理论。

它认为五个基本人格特质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2.性格形成的因素:性格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包括基因和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文化和个人经历。

3.性格的测量:心理学家使用各种测量工具来测量人格,包括问卷调查、面试和行为观察等。

总之,动机和人格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机制有
着重要的作用。

动机与人格发展的心理学研究

动机与人格发展的心理学研究

动机与人格发展的心理学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动机,而人格的发展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动机如同推动船只前行的风,引导着我们的行为方向;人格则像是船只的结构,决定了我们在生活海洋中的航行方式。

对动机与人格发展的研究,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

动机,简单来说,就是促使我们去做某件事情的内在力量。

它可以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饥饿时寻找食物;也可以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如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

动机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等。

生理性动机是与维持个体的生命和种族延续相关的动机,比如饮食、睡眠、性等。

当我们感到饥饿时,寻找食物的动机就会驱使我们采取行动,去购买或准备食物。

睡眠不足时,我们会感到困倦,产生休息和睡眠的动机,以恢复体力和精力。

这些生理性动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社会性动机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动机,如成就动机、交往动机、权力动机等。

成就动机促使人们追求成功和卓越,在工作和学习中努力表现,以获得认可和成就感。

交往动机让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情感和经验,获得支持和陪伴。

权力动机则驱使一些人追求对他人的影响力和控制权,在组织和社会中争取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内在动机是由个体内部的需要所引起的动机,例如对知识的好奇心、对艺术的热爱等。

这种动机来自于个体自身对活动的兴趣和热爱,不需要外部的奖励或压力就能持续推动个体的行为。

外在动机则是由外部因素所引起的动机,如奖励、惩罚、社会压力等。

例如,为了获得奖金而努力工作,为了避免批评而遵守规则。

虽然外在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但过度依赖外在动机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降低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动机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选择,还对行为的强度和持久性产生影响。

强烈的动机能够激发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精选10篇)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精选10篇)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54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该书通过对人类的动机和人格的研究,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阅读这本书,我被马斯洛对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深入研究所吸引。

他通过对人们需求层次的探讨,认为人的需求可从较低级别的生理需求到较高级别的自我实现需求逐渐发展。

这种需求层次关系的理论,使我开始思考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驱使力量。

马斯洛对人格的研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提出了自我实现人格的理念,认为这种人格是发展最高级别需求的结果。

阅读这一部分,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人格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人格。

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引领了后世对于人类需求层次和人格的研究。

马斯洛的理论为心理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动机。

同时,这个理论对于个人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马斯洛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并思考如何实现自我实现的状态。

尽管这本书已经出版了许多年,但我认为仍然可以通过创新的思考和观点来拓展马斯洛的理论。

例如,我们可以探讨不同文化和背景对人类需求层次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满足人们的需求。

此外,我们还可以深入研究如何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人格,以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目标和理想。

总之,《动机与人格》是一本对于人类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类的动机和人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个人需求和人格发展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继续影响并启发更多的人们去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机与人格》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伯拉罕·马斯洛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所撰写的一本心理学著作,该书主要探讨了人类的动机和人格发展的关系。

马斯洛通过对个人的调查研究和实验,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即“人性的层级需求理论”,并对动机和人格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动机与人格摘抄

动机与人格摘抄

动机与人格摘抄
以下是一些关于动机与人格的摘抄: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动机、兴趣、价值观、性格等方面。

动机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推动个体朝着目标前进。

人格中的动机成分是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使个体有目的地行动,并朝着目标努力。

不同的人格类型具有不同的动机倾向,例如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亲和动机等。

动机与人格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这些摘抄强调了动机与人格在个体行为中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动机与人格心理病态的解释

动机与人格心理病态的解释

动机与人格心理病态的解释:
动机与人格心理病态的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动机理论: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

在心理学中,动机被认为是个体行动
的源泉,它能够激发、引导和维持个体的行为。

心理病态人格者通常缺乏正常的动机,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较低,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2.需要和欲望的满足:心理病态人格者常常无法区分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欲望,因此他
们可能会采取不适当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例如,他们可能会追求权力、财富、性等不健康的目标,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3.情感体验:心理病态人格者通常缺乏正常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情绪反应可能会过度、
不适当或缺乏。

他们可能无法体验到正常的喜怒哀乐,或者对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感到困惑。

4.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心理病态人格者通常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他
们可能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情感问题,也无法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5.道德和伦理观念:心理病态人格者通常缺乏道德和伦理观念,他们的行为可能会违
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他们可能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或羞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机与人格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一)
自从看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以后,这种感觉消失了。

感谢马先生写了这么好的书,呵呵。

我觉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说明了自我实现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

那就是满足自身的需要。

就好像另一位姓马的伟人;;马克思的思想那样:世界上不会出现有一个完美的社会,而是从低到高发展的,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即使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也不会停止发展。

也正因为人类不会停止发展,因此社会永远不会完美,因为完美意味着无法超越。

马斯洛的思想类似:人的心理也永远不会真正完美,而是从低到高发展的,要经过生理需要的满足、安全需要的满足、爱与归属需要的满足、自尊的满足、最后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且人达到了自我实现的阶段,也不会停止发展。

因此人生不是一个最高价值的寻找过程。

而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追求更好的过程。

不是形而上学的完美主义,而是辩证法的不断进化。

自从看了这本书,再也不“怀疑人生”了。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二)
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刚刚读完,合书之时突然有个疑问:本书哪个地方提到人格?又将目录重看一遍,目录里面没有找到相关章
节,又翻翻不同颜色划过的地方,也没有找到,估计是翻译者(许金声)的问题。

已将书放回书架,但仍不甘心,最后在附录中发现译者提到:我最初想给本书起的书名是《人性的高境界》。

试图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级层次来扩展我们对人格的理解。

是这样的一句说明使我稍稍释然地将书重又放回。

马斯洛的高境界
高级层次的人性人格是怎样的呢?那一定是健康的人格: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工作、活动有胜任感,对父母、朋友、自然界有爱的能力,有安全感,有创造性,有自由感,以问题为中心、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高级层次的人在本书中也就是自我实现者: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得到满足再加上最起码的天才和丰富的人性。

马斯洛临终前四个月在日记中写道:既然我的一生已经如此丰富,再抓住生命不放则是贪恋的和不知感恩的尽管他享年仅62岁,足以看到他的满足感、不贪恋、不畏惧死亡。

这种高境界是自我实现者的情怀。

马斯洛的以人为本
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并称为三大思潮或三大势力。

其人本心理学和以人为本在字面上有些接近,其实际上也有着内在的密切关心。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幸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而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研究要以人为中心,强调不仅要研究人的低级本能,还要研究更高的本性,强调自
我实现是人的高级需要。

无论是高级需要还是低级需要都具有类本能的性质。

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切活动的动机或驱使。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需要本性为本、为根、为目的。

马斯洛在本书中提出了类本能的概念,批评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传统的本能理论的绝对两分法,即:不是本能的,就是学习的。

质疑马斯洛
马斯洛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健康或自我实现者人群,所以他的感情世界里没有悲观,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专注于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症者、精神变态者、罪犯、违法者、意志薄弱者,他对于人类的希望会越来越有限制,越来越目光短浅,越来越退缩。

针对研究者他提出一个简单积极的措施:就是淘汰精神病人、精神变态者、神经症患者只选择相对完善的人类代表作为试验对象。

他称这是积极心理学。

淘汰是一种丢弃、回避,不负责任,是一种知难而退。

选择是一种明智,是成功的保障。

那么未被选择和被淘汰者要被社会弃绝吗?由此,我更加赞叹以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弗洛伊德代表者们,他们对那些不被理解、被边缘化的人不离不弃。

也许这正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的表现:敢于说实话?!
一个全面的心理学应该涉及到善与恶两方面,而马斯洛在本书的研究中只看到善的一面,邪恶和人性黑暗的一面的心理状况是如何的,他并没有提及。

也许他以后的研究中会涉及到这方面,但最起码在本书发表以先没有看到。

人本心理学,既然以人为本,那自我实现者的男性和女性的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会不会有差异呢,我作为一名女性,目前不是一个自我实现者,但心理是健康的,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路途中,感觉对被爱的需要、依附和亲密关系的重视会更强烈一些,这方面在人本心理学中也值得关注。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三)
看完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我对于其着重论述的自我实现者颇感兴趣,进而陷入思索,试图将其理论与东方的文化作一下比对,看看两者能否融合贯通起来,且共同点与差异又在哪里,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着实让人兴奋!
根据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特征的描述,我试着对东方历史上以及现如今的着名人物作一番粗放性的筛选,看看有哪些人的人格类型吻合这些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而筛选的结果诸如尧、舜、孔子、管仲、包拯、王守仁、周恩来、稻田和夫等人的人格特征都符合了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特征的描述。

由此试想,东方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圣(人)贤,不就是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者吗?一个被马斯洛称之为真正健康的人、全面得到发展的人,实现了人的最高级需求的人。

深入透析后我们会发()现中西方的文化其实是互为交融、相互联系着的。

让我尤为深刻的观点还有一个: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东方称
为圣人)的这部分极少数的人是真正的健康人,而绝大多数人是病态的、发展不健全的,正是由于这一点,因此,社会才呈现出一副病态的样子,而人与人之间也在不休止地上演着矛盾、争执、冲突、怨恨、痛苦、悲剧… …
另外让人感到兴奋的一点是,不管是东方的儒家学说,还是西方马斯洛学说,都明确的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每个人都可能达到自我实现者的高度;;在这个高度的个体,体验着作为健康自由人的所有的美好与幸福。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动物大百科》读后感《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读后感《名人传》贝多芬感动了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