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
数学思考力的提升对学生的数学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衡量一个人数学能力高低的权重砝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从本质上说需要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以课堂实施为抓手,从问题情境的创设、思维方式的养成、引导探索的空间、练习题的设计和练习题的开发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在新课程理念映射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考力无疑应将成为照亮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支“火把”,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素养的积淀提供动力保障。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呢?下面我先从《数学课程标准》谈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的“数学思考”对学生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数学思考弥散于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之中,融合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而数学思考能力的高低更是衡量一个人数学能力高低的权重砝码。因此,站在关注学生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数学思考力的培养,我们感觉,我们平时习惯的串讲串问常常阻塞了学生思维的通道,我们创设的狭隘的问题情境常常顺应了学生思维的惰性,而学生惯常的线性思维方式又阻碍了他们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开掘。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必须完成以下几方面的“转变”过程。
1.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要由“一望到底”式的浅性开问转向“一石激起千层浪”式的深度设疑
以下是两位老师在执教表内乘法练习课始创设的问题情境。
师A:出示一盒乒乓球图片,标价6元。问学生:体育组的王老师买9盒这样的乒乓球要多少元?从所用的乘法算式中引出:“今天咱们就来练习乘法”。教师揭示课题。
师B:(师生谈话)小朋友,双休日做完作业后,你们通常会干些什么?学生说会休息、会玩一会儿等等。教师接上:小明双休日做完作业后,约了附近的5个小伙伴一块到楼下踢球,之后又邀请他们到家里坐坐。小明的妈妈很热情地招待他们,她拿出一袋巧克力,告诉小明:这里一共有46颗巧克力,你去分给你的5个小伙伴,可以全部分完,也可以剩下一些(教师边讲边出示图及数字)。你们猜猜看,小明会怎么分?
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想出了多种答案:每人分1颗,分掉5颗;每人分2颗,分掉10颗;每人分3颗,分掉15颗……,由此教师引出本课练习内容,并揭示课题。
对比以上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对于教师A而言,这个购物情境的创设只是引入新课的一个楔子,只要学生简短地想一想该怎样列式,算出答案后即可“推门而入”,进入练习程序了。而教师B则将问题情境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载体进行了“用心良苦”的设计,面对这个综合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思维的触角会在原先的知识经验领域内探寻、搜索:这要用到哪方面的知识?和我以前解决的什么问题有关联?一旦触碰到、抓住了有关联性的东西后,思维马上进行收敛:我该从哪儿开始思考?在我的思维经历中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我是否可以按一定的顺序去想?……试想,在这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会去主动地思考,不断地变换思维的角度,不断地思索试探下一个答案,思维会不断地波动,荡起阵阵涟漪。两个问题情境带给学生思维的冲击力孰轻孰重,一望而知,哪个更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毋须多言。由此也提醒我们,要引发学生“智力亢奋”的状态,就要将问题情境这颗“石子”投掷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思维鼓荡、蔓延和发散,变被动的想一想为积极的主动思考。
2.思维方式的养成上,要由“零敲碎打”式的线性思维向“条分缕析”式的宽度思维跃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起始阶段,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习惯于点状契入,线状延伸,是一种比较封闭的思维方式。与其说是一种思维的特点,不如说是一种思维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雕琢它,刻意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有条理的思考,将学生思维的一个个零散的点联结成一张严密的网。在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可以依托进行这
方面思维培养的素材。如在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买一张8角钱的邮票,该怎么付钱?学生也想到了好几种答案:付8个1角;付1个5角,1个2角,1个1角;付4个2角;付1元找2角……不过,都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地从脑袋中“蹦”出来的答案,没有经过深入和缜密的思考,也并不去深究是否还会有其它拿法。对此,教师不妨将这些凌乱的答案板书出来,启发学生:看来拿法不止一种,那你能帮这些拿法分分类吗?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明确了有一种面值的取法,两种、三种面值的取法,一种面值的取法中又有需要找零和不需要找零之分。至此,学生对这些思维结果的由来有了初步的体验,但仅此还不够,教师可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将黑板上所有的拿法擦去,问学生:如果现在让你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会有哪几种答案呢?能否将所有的答案都找出来?一追到底的提问推动学生二次经历思考过程,而这样的二次思维过程无疑是学生重新调整思维路径,达到思维条理化、系统化的一次重要经历,是凌乱的思路重新梳理的过程,也是思维由点到线至面的集结过程,更是思维品质优化、思维能力优化的一个过程。
3.引导探索的空间上,要将“小碎步”的提问牵引置换为“大跨步”的开放预设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习惯了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达成度,习惯于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为他们铺设一个个问题台阶。殊不知,这一个个细碎的问题无形中给学生以暗示,肢解了他们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削弱了思维的挑战性,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
以下是两位教师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的不同教学行为。
师A:出示例题3.6÷0.24的竖式后,问学生:这也是一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回想一下,前面我们碰到这类问题是怎么办的?生: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算。师:那这道题该怎样转化?生:将除数0.2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24,再将被除数3.6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两位。师:那3.6的小数部分只有一位,该怎么办?生:在末尾补上一个0。教师板书后问:接下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B:出示例题3.6÷0.24,问:这也是一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你能不能算出得数?自己可以试试看。接下去学生在下面尝试的同时,教师进行巡视,然后分别让不同做法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