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高三专题复习课教学案例

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宋建辉

一、引言:

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也是新高考的一个亮点。正因为如此,在2004年3月25日在校教学公开周中开设了《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高三专题复习公开课,以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向量的兴趣,让学生树立并应用向量的意识。

二、背景:

向量知识在许多国家的中学数学教材中,早就成了一个基本的教学内容。在我国全面实施新课程后,向量虽然已进入中学,但仍处于起步的阶段。向量知识、向量观点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很多分支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具有代数形式和几何形式的“双重身份”,能融数形与一体,能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的许多主干知识综合,形成知识交汇点。而在高中数学体系中,解析几何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有些问题用常规方法去解决往往运算比较繁杂,不妨运用向量作形与数的转化,则会大大简化过程。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就“平面向量”解平面向量题,不会应用平面向量去解决解析几何问题,学生应用向量的意识不强。鉴于这种情况,结合我校开展的构建“探究-合作”型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开设本节《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高三专题复习公开课,通过问题的探究、合作解决,旨在进一步探索“探究-合作”型教学模式,使学生树立并增强应用向量的意识。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中,学生学习平面向量在前,学习解析几何在后,而且教材中二者知识整合的不多,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就“平面向量”解平面向量题,不会应用平面向量去解决解析几何问题。正因为如此,本节课这样设计:

1、教育家赞可夫说“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让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因此首先通过两个旧问题的引入解决,让学生体会向量的工具性特点,体会向量解题的优越性。

2、通过例

3、例4两个问题的探究解决,由此让学生发现,用向量法的最大优点是思路清晰,过程简洁,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简单的重复将会引起学生大脑疲劳,学习兴趣衰退。这充分揭示方法求变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重视向量的教学,必然能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减轻负担。

三、问题:

例1、勾股定理的证明:即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0,求证:222AB AC BC =+

证明:因为AC ⊥BC 所以0AC BC ⋅=

又AB AC CB =+,两边平方得: 222222AB AC AC CB CB AC CB =+⋅+=+

即222AB AC BC =+ 评注:对照老教材,勾股定理推导变得简单,回避了许多细节的讨论,优势不言

而喻。类似的命题还很多。

例2、利用向量知识来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已知点P 坐标( x 0,y 0 ),直线l 的方程为 Ax+By+C=0,P 到直线l 的距离是d ,则

证明:当0B ≠时,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不妨取1(0,)C P B

-,直线l 的法向量(,)n A B =,由向量的射影长知识得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等于向量1PP 在向量n 方向上

的射影长度d ,1PP =(00(,)C x y B

+, 100(,)n

C d PP x y B n ∴=⋅=+=当B=0时,可直接有图形证明(略)。

评注:比较传统证明方法,避免了复杂的构图过程,应用向量来证,简单易懂,

充分体现了向量的工具性和优越性。

四、问题的解决:

例3、(2000年全国高考题)椭圆14

92

2=+y x 的焦点为F ,1F 2,点P 为其上的动点,当∠F 1P F 2为钝角时,点P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

解:F 1(-5,0)F 2(5,0),设P (3cos θ,2sin θ)

21PF F ∠ 为钝角

123cos ,2sin )3cos ,2sin )PF PF θθθθ⋅=

-⋅-( =9cos

2θ-5+4sin 2θ=5 cos 2θ-1<0 解得:55cos 55<<-θ ∴点P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5

53,553-) 点评:解决与角有关的一类问题,总可以从数量积入手。本题中把条件中的角为

钝角转化为向量的数量积为负值,通过坐标运算列出不等式,简洁明了。

例4、已知定点A(-1,0)和B(1,0),P 是圆(x-3)2+(y-4)2=4上的一动点,求

22

PA PB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分析:因为O 为AB 的中点,所以2,PA PB PO +=故可利用向量把问题转化为求向量OP 的最值。

解:设已知圆的圆心为C ,由已知可得:{1,0},{1,0}OA OB =-=

0,1OA OB OA OB ∴+=⋅=-又由中点公式得2PA PB PO += 所以222()2PA PB PA PB PA PB +=+-⋅

=2(2)2()()PO OA OP OB OP --⋅-

=224222(

PO OA OB OP OP -⋅-+⋅ =2

22OP +

又因为{3,4}OC = 点P 在圆(x-3)2+(y-4)2=4上所以5,2,OC CP == 且OP OC CP =+所以OC CP OP OC CP OC CP -≤=+≤+

即37OP ≤≤ 故2222022100PA PB OP ≤+=+≤

所以22PA PB +的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20。

点评:有些解几问题虽然没有直接用向量作为已知条件出现,但如果运用向量知识来解决,也会显得自然、简便,而且易入手。 例5、(2003年天津高考题)O 是平面上一定点,A 、B 、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 满足)||||(AC AC

AB AB

OA OP ++=λ,[)∞∈+,

0λ,则P 的轨迹一定通过△ABC 的(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分析:因为||||AB AC AB AC AB AC 、分别是与、同向的单位向量,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则知||||AB AC AB AC +是与∠ABC 的角平分线(射线)同向的一个向量,又()AB

AC

OP OA AP AB AC λ-==+,知P 点的轨迹是∠ABC 的角平分线,从而点P 的轨迹一定通过△ABC 的内心。

反思:根据本题的结论,我们不难得到求一个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方程的步骤;

(1) 由顶点坐标(含线段端点)或直线方程求得角两边的方向向量12v v 、;

(2) 求出角平分线的方向向量1

212v v v v v =+

(3) 由点斜式或点向式得出角平分线方程。{直线的点向式方程:过P (00,x y ),

其方向向量为(,)v a b ,其方程为00x x y y a b

--=} 应用:(1999年全国高考题)如图,给出定点A(a,0) (a>0)和直线l :x=-1,B 是直线l 上的动点,∠BOA 的角平分线交AB 于点C ,求C 点的轨迹方程,并讨论方程表示的曲线类型与a 值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