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与文化之歌谣活动》 精品课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话的意思就是,歌谣是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那么歌和谣又怎样
的区别呢?毛传云:“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也就是说“歌”
是受曲调和乐器的制约,节奏较为缓慢,“谣”没有曲调,也不配
乐器,采取吟诵方式传播,格式比较自由,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那
么歌谣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大家看一段小视频。这是劳动号子。歌
谣最早产生于号子。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先民在劳动过程中,为了
利。这首歌谣就是代表了饱受兴亡之苦的百姓的反抗,也可以反应
历史的变迁。我还想说得就是井冈山歌谣,这应该属于红色歌谣。
红色歌谣集中反映了井冈山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井冈山斗争时
期,党和红军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和
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红色歌谣成为当时一种主要的宣传手段。
学生:像以上同组同学说的那样,歌谣在抗战时期的作用确实是
不容小觑的。举个例子,记得有这么一个人,他在抗战时期做了很
多歌谣。1930 年 11 月 9 日,为动员红七军主力安心北上,韦拔群
编唱了一首《激励战士歌》送给即将北上的他们:“北外干革命,
莫要恋家庭。跟着共产党,做个好红军。为民为自己,事业真光
荣。革命成功了,共享幸福年。”受到鼓舞的士兵们在北上的途中
很有趣味性,值得研究。
三、介绍歌谣及其产生
主持人:感谢你们精彩的表演。民间歌谣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其
历史悠久,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大众所思、所想、所求的集中表
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那么歌谣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有请特邀
展
嘉宾刘老师,为我们介绍歌谣。
刘老师:《诗•魏风•园有桃》有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都没有放弃,在最艰难的时候想到这首歌谣就会鼓励自己努力前
行,才造就了后来红七军北上的成功。
学生:我关注的是少数民族的歌谣,比如广西壮族的刘三姐歌
谣。据传,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从小聪慧过人,12 岁即出
展
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
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
主持人:哇,原来不起眼的歌谣背后藏着这么深的文化渊源,
经过老师这么这么介绍,突然觉得好有文化底蕴哦。
老师:这是追根溯源的研究方法,任何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它产
生、发展的文化土壤。带着研究的心态去观察、发现问题,你会觉
得,生活,真的很有意思。
主持人:经您这么一说,真有打通筋脉的畅快,谢谢刘老师。
教
四、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歌谣在历史上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学展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搜集大量资料来研究专题。 参考选题: 1.歌谣在历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2.歌谣的现状 3.歌谣离我们远吗? 4.歌谣的创作 自主选题:
活动环节
教
一、开头热场歌谣
《陕西人的歌》,《武汉精神》,《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歌曲串
烧。
二、主持人入场:感谢我们可爱的同学们。欢迎走进文化类节目
主持人: 你能给我们简单哼唱下吗?
学生:我不太会唱,但是我知道我班有个壮族的学生会唱,我们
《中国民俗与文化之歌谣活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本课在人教版语文选修本《中国民俗文化》第七单元梳理探究 部分——歌谣的基础上形成。民间歌谣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与 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历史悠久,曾经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起 过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了解其产生、发展与演变有助于学生清晰掌 握民间歌谣脉络,了解其艺术特色有助于学生提高赏析能力。
主持人:刚才老师介绍了歌谣从最初的哼唷哼唷劳动号子发展而
来,催生了四言诗、五言诗等文学形式。那么歌谣在历史上有过怎
样的价值呢?有请第一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我首先来介绍的是元末的歌谣。《台、温、处树旗谣》
“山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当时政
府特别黑暗,于是百姓就做了这首歌谣,这里“相公”讽刺的是封
激发大家的劳动热情,减轻疲劳,就喊出了一些哼呦哼呦的调子,
这就是劳动号子,后来随着先民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
劳动号子就慢慢演变成了一种文学形式,就是歌谣。比如《诗经•
示
关雎》这就是最早的爱情歌谣。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字,还保留了一
些歌谣的特征,比如里面双声叠韵,重章叠句的使用,就是为了它
的韵律感,大家试着读一读,读出韵律感来。
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例如“春天茶叫香又
香,茶山一片好风光,自己种来自己采,甜满心头香满筐。”就表
现了壮族人民知足常乐,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人物内心
的和谐。又如爱情歌,“桐子拿来打灯油,妹在灯下做绣球,绣球
里面装红豆,一心一意望哥收”,刘三姐歌谣表达了壮族人民生活
的百态,更增进了壮族民族特色,为民族增添了生命力。
歌谣曾经在历史上有过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今天,零零后对于 歌谣的认识还不够,仅仅停留在童谣的哼唱上。歌谣是什么?歌谣 在历史上有过怎样的意义?歌谣离我们的生活远吗?当下歌谣对于 现实生活又有着怎样的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
1.了解歌谣的产生及定义。 知识与技能 2.梳理探究歌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
学
《中国民俗与文化之歌谣活动》。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我想采访一
下刚才表演的同学们:能不能介绍一下你们刚才演唱的歌谣?
同学:我们一共演唱了三首歌谣,这三首歌谣是关于西安、武汉
还有我们熟悉的经典《茉莉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们觉得西安、武汉是非常具有
特色的城市,而这两座城市的方言,一个代表南方方言,一个代表
北方方言,一个又是普通话的经典,我们把三首歌谣串起来,觉得
建官僚,这首歌谣反映的百姓对于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想要反抗的强
烈愿望。
学生:我补充一下,明末清初的时候,有这样一首歌谣:“朱家
学
面,李家磨,做成一个大馍馍,送给对巷赵大哥”,这里的“朱
家”指的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李家”指的是李自成的大顺政
权,赵大哥指的是努尔哈赤建立的清朝 。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
过了一把皇帝瘾,然而大顺政权政策根基不稳,所以最后清朝得
3.探究歌谣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习、吟唱、创作、探究民间歌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吟唱、创作、探究民间歌谣,领悟其艺 术魅力,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梳理探究歌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 2.探究歌谣的现实意义。 会创作简单的歌谣。
教学方法
检索法、归纳法、探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