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

关于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就是作者想对某种对象抒发感情,却不明着说,而是借重某种与抒情对象有着相似内核的物品,委婉地把爱憎之情抒发出去。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这样回答很模糊,让我们来作一番文字拆解吧。

谁借物抒情?答案是作者。

作者抒什么情?作者抒发对于某些人的情感——比如对于守岛战士的敬意,对于抗日军民的敬佩,对于辛勤农耕者的敬重……

作者如何抒情?作者不是直接对人抒情,而是借用一种事物——一种在性格特征上与所要抒情的人物对象的性格特征很相似的事物来抒情——明里是对所借之“物”抒情,暗中则是对所感兴趣的人抒情。比如作者袁鹰借助杨树赞美边疆建设者。

换句话说,借物抒情,顾名思义,写的虽然是物——但那是借用的,假托的;抒的是情——那可是自己的,发自内心的;语言文字上写的是这个,思想情感上则倾向于那个。写物是托词,是手法,真正的用意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志向。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写作手法,也是作者抒发情志的常用手段。

综上可见,借物抒情就是作者想对A人群抒发情感,却借用B事物来代表A接受抒情;为什么选择B?因为B的某些特征与A很相似,在作者笔下,二者已经融合在一起。

有感情直接抒发就是了,为什么要借物抒情?

理由之一,为了含蓄隐晦。有个成语“含沙射影”,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是贬义的。如果反其意而用之,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借物抒情的含义。有时候,由于受到某种条件限制,人们无法直接明确表示意见,只好拐个弯,在朦胧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茅盾的《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茅盾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他准备写一篇文章赞美共产党及北方抗日军民,但在那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时期,要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国统区的广大人民很不容易。因此,作者只好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含蓄隐晦地表示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抗日军民的衷心赞美。正是采用这种手法——表面上赞美白杨树,暗地里赞美共产党及北方抗日军民,《白杨礼赞》才得以在国统区传播。

理由之二,为了委婉柔美。有时候,直接抒情显得感情过于浓烈,过于炙热,间接抒情则更为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借物抒情,在抒情上拐了个大弯,确实能够收获委婉之美。例如,《白杨》如果采用直接抒情手法,对于边疆建设者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效果未必就好。反之,借物抒情则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委婉,柔和,韵味十足,更具艺术感。

理由之三,为了找到凭借。抒情要有对象,可是当你面对的是一类人,一个很大的群体,就缺乏具体的对象、生动的形象来接受情感了。凭空抒情必然空泛,读者也会感到空洞乏味。聪明的作者变换手法,没有凭借就创造凭借——借用有形的、具体的“物”(比如仙人掌),描写它很具体的特征(比如抗击海风、抗旱耐瘠、顽强拒害、花朵艳丽),如此抒情就有所依凭了,就言之有物了,读者就容易感受到了。这就是借物抒情存在的道理。

“物”与抒情对象是何关系?

其一,相似性关系。所谓相似性关系,就是二者的思想内核、精神品格有许多相通之处,或者说是基本一致的,即“物”的特征与抒情对象的品格彼此对应近似。例如《白杨》,白杨树的三种特征与边疆建设者的三种品格一一对应,彼此相通,完全融合。这种相似性是二

者联系的条件,舍此,就捏不成团了。

其二,关联性关系。所谓关联性关系,就是二者并非因为相似而联系起来,而是因为某种外在原因而联系起来。比如,《井冈翠竹》一文借用井冈山的竹子抒发对当年红军官兵的深切感情,作者凭借的不是“竹子”与红军官兵之间的相似性,而是因为井冈山竹子的历史

性贡献——当年红军“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这种历史性关联是很自然的关联。又如《雪梨的滋味》,作者每吃雪梨就联想到

当年日寇拿着苹果、雪梨教育孩子说,想吃吗?就打到中国山东、天津去。由此抒发对日寇的憎恨之情,抒发对忘记历史之后人的遗憾之情。这就是关联性关系——历史性的联系、故事性的联系。

关于托物言志

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作者假托某种物件,来表达自己思想意志的写作方法。例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假托开采石灰石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粉碎之后刷墙的结果,表达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竹子的品格》,作者借助竹子的各种特性,寄寓了自己的未出土时先立节,到凌云处总虚心的心志与憧憬。

为什么要托物言志?

其一,托物言志可以委婉含蓄表达自己的思想志趣。作为一名作者,想表达自己的志趣追求,没有必要像表决心、写自白、作汇报那样,直统统陈述出来,那样做太直白、太枯燥乏味了。托物言志,就是变换个方式,通过“物”的象征比拟,才在隐隐约约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意趣,间接表达,显得更加温婉、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例如,一名学业优秀的高中生一直很骄傲,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参观科技展览馆之后,大开眼界,十分感慨地说,科学知识浩如渊海,任何骄傲自满都是错误的,我要像绿竹一样,到凌云处总虚心。这就是委婉表达志向,就是托物言志。

其二,托物言志可以使作者的志趣更富于个性特征。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借代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就有了自己的形象。例如,说到于谦的志趣,人们便自然想到石灰石;说到季羡林的志趣,人们便自然想到夹竹桃。说到苏东坡的精神,人们便想到了竹子,“志”是抽象的,留不下什么印象;“物”是形象的,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深刻了。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有何差异?

1、一写自己一写人,写作目的很不同。

托物言志,表面上写的是“物”,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自己,因为那个“物”是作者自己的象征。例如《石灰吟》,尽管句句都在写石灰石烧成灰,粉上墙,但其字背都在写作者于谦的志向。

借物抒情,表面上写的是“物”,实际上写的是别人,是作者要赞美的人。例如《白杨》,表面上写白杨树的各种优秀品格,实际上是在赞美边疆建设者。

概而言之,托物言志写自己的志向;借物抒情,表彰别人的品格。

2、同样都是“物”,象征对象各不同。

借物抒情的“物”是别人的,是被抒情对象的象征,与之相对应的是作者要赞美的人。例如《白杨》,“物”是白杨树,它象征边疆建设者,是作者所要赞扬的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