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发表时间:2012-06-05T08:32:58.1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7月总第105期供稿作者:陈世梅
[导读]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陈世梅广西玉林市兴业县沙塘镇张榕小学537800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命线,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作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学会自主获取新知。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呢?
一、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如在讲“小数性质”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复习旧知“1分米=0.l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并结合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0.l米=0.10米=0.100米。同时,在写法上加以比较,从而揭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旧知引出新知,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让学生结合上述所学,完整地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样突出了重点,分化了难点,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我们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设情境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而在教学中,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注意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与应用性有机结合,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畏惧为亲切,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课前,我带领学生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操场的面积,一开始,学生兴趣高涨,个个跃跃欲试,然而没过多久,学生个个皱着眉头来找我,说:“老师,这样用面积单位去测量太麻烦了,要是我们测的面积更大,那可怎么办?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这样,让学生从再现的生活情境中感到有必要寻求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从而激起学生想要进一步学习的积极的学习心向,教学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三、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师生、生生、学生与教材、学具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交流,有效激活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增强合作观念,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教学“梯形的认识”时,学生知道了梯形的概念,正当老师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时,胖乎乎的小名举手提问:“老师,能不能把梯形概念中的‘只’字去掉?”“能不能把‘四边形’去掉?”此语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1:“只”字去掉,变成了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那么,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一组对边平行,但它们不是梯形。
生2:如果“四边形”去掉,就变成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而有的图形是五边形、六边形,它们可能也有一组对边平行,难道有一组对边平行的五边形、六边形也是梯形吗?
生3:看来梯形概念中的“只”字和“四边形”不能去掉。
通过讨论,学生能及时查缺补漏,正本清源,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索的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实践活动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23-8”,我先让学生拿出23根小棒,摆一摆,再说算法。学生经过操作,动脑思考,想出了三种算法:(1)先拿出1捆解开变成10根,与原来的3根合起来,再从13根里去掉8根,最后得15根。(2)先拿出1捆解开,从10根里去掉8根,然后把剩下的2根与原来剩下的合起来,共15根。(3)先把3根去掉,又拿出1捆解开去掉5根,最后也剩15根。这样,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现象,使教师真正成了“导演”,学生则变成了“演员”,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