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2. 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理解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通过生活中的化学实例,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原理和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原子模型、元素周期表挂图、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等)。

2. 学具:学生用元素周期表、实验报告册、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电池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原理。

2. 新课导入: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概念,配合原子模型、元素周期表挂图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化学反应原理、能量变化等难点知识。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化学实验,如金属与酸反应、燃烧实验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变化与能量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初中科学九年级教学内容2. 内容:(1)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层、核外电子(2)元素周期表: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3)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4)化学反应与能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原子结构,并解释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2)列举三个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实例,并说明其反应原理。

(3)实验报告:金属与酸反应实验。

2. 答案:(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按能量大小分层排布。

原子序数表示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对原子质量表示一个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

(2)示例:燃烧、铁生锈、电池放电等。

(3)实验报告见附件。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优质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优质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基本粒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原子、分子、离子三种基本粒子的概念及特性;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过程;化学变化的实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掌握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过程,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分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原子、分子、离子的基本概念,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原子模型、分子模型、离子模型。

2. 学具: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等)、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通过实验现象(如烧纸、生锈等)引发学生对化学变化实质的思考。

2. 例题讲解(1)讲解原子、分子、离子的基本概念,结合模型进行直观展示。

(2)通过实例分析,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原子、分子、离子,并描述它们的特性。

(2)分析一些化学变化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实质。

4. 知识拓展(1)介绍科学家发现原子、分子、离子的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原子、分子、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化学肥料等。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粒子2. 内容:(1)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特性(2)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过程(3)化学变化的实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5个生活中常见的原子、分子、离子,并描述它们的特性。

2. 答案(1)略(2)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铁锈;木炭燃烧是木炭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和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掌握程度较好,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还需加强,今后教学中应多举实例进行讲解。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科学探究与实验第一节:科学探究第二节: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其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验药品。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操作实施。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著名的科学探究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2. 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七、作业设计2. 答案: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等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小发明等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是教学难点之一。

科学探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分类、比较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设计与操作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需要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独立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

2024年浙教版九上科学全套教案(2)

2024年浙教版九上科学全套教案(2)

2024年浙教版九上科学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3章“物质的变化”和第4章“能量的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3.1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3.2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化学平衡,3.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4.1能量守恒定律,4.2热能的利用,4.3电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

3. 掌握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掌握能量转化过程。

5. 学习热能和电能的利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化学平衡的理解,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能量转化的具体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实验报告册、学习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展示金属腐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方法。

2. 例题讲解:(1)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讲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解释化学平衡的概念。

(3)能量守恒定律:通过实例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 板书中间:展示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能量守恒定律等核心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说明如何实现化学平衡。

(3)简述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方法。

(4)阐述能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能量转化的过程。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浙教版科学初中九年级上 教学案例

浙教版科学初中九年级上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浙教版科学初中九年级上1. 前言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参与度。

本文将以浙教版科学初中九年级上册为例,就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2. 教学案例一:物质的结构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物质的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案例:(1)案例名称: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2)案例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在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理解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基本单位。

(3)案例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加深对物质本质的认识。

3. 教学案例二: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反射与折射是初中科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设计如下案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知识点:(1)案例名称: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实际应用(2)案例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例如玻璃棱镜的色散现象。

(3)案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4. 教学案例三: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

设计如下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1)案例名称:观察与推测生物的进化(2)案例内容: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种裙,让学生推测生物进化的原理和过程,并做出相应的假设。

(3)案例目的: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进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5. 教学案例四:科学实验设计科学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设计如下案例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巧:(1)案例名称:设计一个科学实验(2)案例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设计一个有关光学或力学的科学实验,并进行实物操作。

(3)案例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

6. 结语通过以上几个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教材内容,设计更多合适的教学案例,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简介与科学探究方法2.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3. 电路的分析与应用4. 电磁现象5. 光的传播与反射6. 信息的传递与通信7. 生物的遗传与进化8.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 使学生了解物质、能量、电路、电磁、光学、信息、生物遗传及环境等领域的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电路分析、电磁现象、光学原理等。

2. 教学重点:物质与能量的转化、生物遗传与进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挂图、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资料、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挂图、多媒体等辅助教学。

3.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章节2. 教学目标3. 重难点知识4. 例题及解答5.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2)举例说明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3)分析电路图,求出电路中的电流。

(4)解释光的反射原理。

(5)简述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关系。

2. 答案:(1)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2)如: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转化为光能等。

(3)根据电路图,运用欧姆定律求解。

(4)光遇到物体表面时,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度相等。

(5)生物遗传与进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科学相关书籍、参加科技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安排。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3.1《能量及其形式》优秀教案(5篇)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3.1《能量及其形式》优秀教案(5篇)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3.1《能量及其形式》优秀教案(5篇)第一篇: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3.1《能量及其形式》优秀教案《能量及其形式》优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能、光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太阳能、核能等自然界中能量存在的各种形式。

2.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具体事例的分析中,得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通过设计实验和操作体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重点: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

难点: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的存在形式教学过程:活动1:新课导入是什么使下图的物体动起来?1.骑车的人利用双脚蹬动自行车踏板提供能量使自行车动起来。

2.太阳能汽车是利用太阳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后,使车里的马达运转起来,使车向前进。

3.电车利用电能让车动起来。

4.风车叶片的转动时由于风的能量驱动的。

……活动2:教师讲解任何物体的工作都需要能量,那么什么是能量呢?能量简称“能”,指用作功的本领量度的物质及其运动的属性。

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者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活动3:玩“溜溜球”。

提问:溜溜球在我们手中时具有什么能?为什么?生:重力势能,因为溜溜球被举高了。

进一步提问:我们投放溜溜球时,溜溜球又具有什么能?生: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

提出问题:生产生活离不开能量,那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利用的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呢?活动4:能量的存在形式及其利用比一比:哪组知道的能量形式最多?(分组讨论,记录下来哦!)实物投影展示各组的讨论结果并作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常用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板书在黑板上:电能、化学能、太阳能、光能、机械能…… 讨论:我们是如何利用这些能量的?(1)问题:我们是如何利用电能的?(学生列举利用电能的方法,即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用电器工作。

)引导:消耗了什么能?得到了哪种形式的能?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电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电能→热能;电能→化学能……(2)问题:我们是如何利用化学能的?学生列举利用化学能的方法,如:汽车利用汽油行驶;利用天然气加热;利用干电池给手电供电……引导:消耗了什么能?得到了哪种形式的能?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化学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热能;化学能→电能……(同理引导学生回答利用太阳能、机械能时所涉及的能的转化。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涉及第三章“电磁现象”的第四节“电磁感应”。

具体内容包括:1.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2. 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原理;3. 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4.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及磁场方向有关;5.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2. 掌握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及感应电流的方向;3. 能够运用电磁感应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如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发电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原理,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闭合电路模型、导体棒、电流表、演示发电机;2. 学具:每组一套磁铁、闭合电路模型、导体棒、电流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简单的闭合电路,让学生观察当磁铁靠近闭合电路时,电路中的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2. 例题讲解:(1)讲解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原理;(2)讲解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演示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操作,观察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表指针变化,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4. 知识拓展:介绍发电机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感应现象;2. 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 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4.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原理;(2)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时,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3)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程度,操作演示是否到位,学生对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电磁设备,如变压器、电动机等,并探讨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科学探究1.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提出科学问题。

1.2 假设与预测: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假设和预测。

1.3 制定计划:教授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和调查方案。

2. 章节二:生物与环境2.1 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及功能。

2.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制定计划。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试管等。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生态系统组成的例题,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完成练习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具体措施。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制定计划。

2.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概念、组成、功能。

生物与环境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列举其组成及功能。

2. 答案:科学探究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生态系统组成及功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因素,以及食物链、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024年浙教版九上科学全套精品教案

2024年浙教版九上科学全套精品教案

2024年浙教版九上科学全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编写,涉及第3章《物质的变化》和第4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详细内容包括:3.1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2节化学反应与能量;3.3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4.1节能量转化;4.2节能量守恒定律;4.3节生活中的能量转化与守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掌握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 使学生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反应与能量关系,能量转化与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试管、烧杯等)、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展示物质的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变化现象,然后根据实验结果书写化学方程式。

4. 知识拓展:介绍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巩固学生所学。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 化学反应与能量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4.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实例。

(3)简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并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2. 答案:(1)略。

(2)2H2 + O2 → 2H2O。

(3)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变化、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第一节:宇宙与星际物质第二节:恒星与行星第三节:宇宙的起源与演化2.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第一节:生命的起源第二节: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提高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认知能力。

2. 使学生理解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多样性,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的理解;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科学原理。

2. 教学重点:宇宙和生命的演化过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文望远镜;宇宙演化模型;生物进化挂图。

2. 学具:九年级科学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宇宙的认识和疑问。

2. 例题讲解:解析宇宙起源的学说,以实例说明恒星、行星的形成。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宇宙演化过程图,加深对宇宙起源与演化的理解。

4.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以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生命起源的假说。

通过挂图、模型等教具,讲解生物进化的过程。

5. 生物多样性与环保: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措施。

六、板书设计1.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行星的形成过程。

2.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生命起源假说;生物进化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请谈谈你对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认识。

2. 答案: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论;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

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的理解;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科学原理。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性质1.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2 物质的密度与结晶2. 第二章力与运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运动的描述与分类3. 第三章光的传播与现象3.1 光的传播3.2 光的反射与折射4. 第四章电磁现象4.1 电流的产生与作用4.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密度与结晶。

2. 使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学会力的测量与运动描述。

3.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让学生了解电磁现象,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基本性质与分类光的反射与折射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光的传播电流的产生与作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物质样品、天平、量筒、显微镜力计、运动装置、光学器材电磁实验器材、电路元件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力与运动、光学与电磁现象。

2. 教学新课:第一章:通过实验与讲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密度与结晶。

第二章: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与运动描述,结合实践情景进行例题讲解。

第三章:介绍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通过光学实验与例题讲解加深理解。

第四章:阐述电磁现象,讲解电流的产生、作用与电路原理。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实践性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性质、组成、分类、密度、结晶2. 第二章:力的概念、测量、运动描述3. 第三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4. 第四章:电流、电磁现象、电路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计算物质的密度与结晶第二章: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力的作用第三章:解释光学现象,如影子的形成、镜子成像第四章:设计简单的电路,分析电路原理2. 答案:根据教学内容与例题,为学生提供详细答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电与磁第1节:电流第2节:电与磁的相互作用第3节:电的产生第二章:物质的构成第1节:物质的基本粒子第2节:原子结构第3节:化学键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电与磁的相互作用原理,掌握电的产生过程。

2. 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粒子、原子结构和化学键,培养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与磁的相互作用、原子结构、化学键重点:电流的形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演示仪、磁铁、导线、电池、原子结构模型、化学键模型学具:电流实验盒、显微镜、试管、试剂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电流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电流的形成过程。

演示磁铁与导线的相互作用,让学生感知电与磁的关系。

2.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电流的形成、电与磁的相互作用。

结合原子结构、化学键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电流、电与磁、物质构成等知识点。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的基本粒子和化学键。

4. 课堂小结: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

六、板书设计板书左侧:列出章节、节,方便学生查找。

板书右侧:展示关键概念、公式、实验步骤等,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电流的计算、磁场的计算。

分析题:分析物质的构成,解释化学键的形成。

实践题:设计电流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答案:计算题答案:提供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结果。

分析题答案:给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实践题答案:提供实验报告模板,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反思: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电、磁、物质构成相关的科普书籍,拓展知识面。

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深入探讨电、磁、物质构成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电流的形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电流的形成: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感受电流的产生过程,理解电流的形成原理。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物理学中的力学1.1 力的概念与测量1.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1.3 力的合成与分解1.4 动力学与牛顿运动定律2. 章节二:电学基础2.1 静电现象2.2 电流、电压和电阻2.3 欧姆定律2.4 串并联电路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学和电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动力学、串并联电路的分析。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运动定律、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生活中的力学现象、电器使用等,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学部分: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

2. 电学部分: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合成与分解:如图,一个力F=10N,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求其水平分力和竖直分力。

(2)欧姆定律:一个电阻R=20Ω,接在电压U=12V的电源上,求通过电阻的电流。

作业答案:(1)水平分力:F1=Fcos30°=10N√3/2≈8.66N;竖直分力:F2=Fsin30°=10N1/2=5N。

(2)电流I=U/R=12V/20Ω=0.6A。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实验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

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解决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终身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和(14)班的科学教学工作。

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多次的考试成绩来看(1)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

这个班的男生多虽然很聪明,但是很爱偷懒,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较好。

所以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督促其认真学习。

(14)班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

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

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

且学生的的基础参差较大。

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

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赖性较强。

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

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

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

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三、教材分析教材的概貌九年级上共4章“物质及其变化”“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代谢与平衡”。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可下载打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可下载打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构成》中深入探索。

具体内容包括:3.1物质基本组成,3.2原子和分子概念,3.3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平衡,以及3.4物质质量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在于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平衡,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应用。

教学重点则是物质基本组成,原子和分子概念,以及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化学反应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原理。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物质基本组成,原子和分子概念,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以及质量守恒定律。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例题,进行步骤讲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实验演示(15分钟):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1. 物质基本组成2. 原子与分子3. 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平衡4. 质量守恒定律5. 相关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质基本组成。

(2)解释原子与分子区别。

2H2 + O2 → 2H2O2KClO3 → 2KCl + 3O2(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实验结果。

2. 答案:(1)物质基本组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

(2)原子是构成物质基本粒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粒子。

(3)见教材例题。

(4)根据实验结果,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相等,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针对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如查阅相关资料,深入解化学方程式书写技巧,提高自己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我特别关注化学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教学过程: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通过窥察和实验等来寻觅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1、观察形状、颜色2、晶体的溶解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子(包括物理性子和化学性子)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利用硫酸铜能够检验卵白质的存在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课堂练:课本第5页练1-3题作业:作业本- 1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反思:在实验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外,更应该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实验。

第2节探索酸的性子(3课时)教学目标:1、晓得酸的涵义和酸的电离产物2、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3、了解盐酸和硫酸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的用途4、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索酸的性子重点难点:酸的性质药品器材: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生锈的铁钉、鸡蛋壳、氧化铜、氯化钡、硝酸银、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入:出示一个青桔子,让学生说出看到它的即时感受――酸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的?那么酸是怎样的一类物质呢?一、什么是酸学生:书写盐酸、硫酸和硝酸三大强酸的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强调:酸的涵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1. 第九章:电和磁9.1 电流9.2 电压和电阻9.3 电路9.4 磁场和磁性9.5 电磁感应2. 第十章:能量10.1 功和能10.2 机械能10.3 热能10.4 能量转化和守恒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和磁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路原理,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2. 使学生了解能量及其转化和守恒定律,培养节能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原理的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应用2. 教学重点:电和磁的基本概念能量的分类和转化实验操作技巧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磁铁、导线、电池、开关、灯泡热能演示器、太阳能电池板2. 学具:电路图、实验报告册探究活动材料(如纸张、笔、尺子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和磁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1)电和磁的基本概念(2)电路原理(3)电磁感应现象(4)能量的分类和转化(5)能量守恒定律3. 实践情景引入:(1)学生分组进行电路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的变化,分析电路原理。

(2)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电动机,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4. 例题讲解:(1)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

(2)分析能量转化的实例。

5. 随堂练习:(1)绘制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2)列举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分析能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1. 电和磁的基本概念2. 电路原理3. 电磁感应现象4. 能量的分类和转化5. 能量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2)分析题:分析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说明能量守恒定律。

2. 答案:(1)电流、电压、电阻计算结果。

(2)能量转化现象分析及能量守恒定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验和练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走进科学第一节科学及其方法第二节科学探究2.第二章物质与能量第一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二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3.第三章生命的世界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2.理解物质的性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平衡2.教学重点: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生命的多样性和环境保护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以物质变化为例,展示能量守恒现象。

通过观察生物,探讨生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2.例题讲解:解析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物质的性质、能量转化和守恒。

分析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

3.随堂练习: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结合实际,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板书要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性质、能量转化生物分类、生态系统2.板书布局:左侧:列出章节、节右侧:详细内容、图示、关键词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设计实验报告。

分析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探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2.答案: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详细描述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能量守恒实例分析:要求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学生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分子和原子》: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分子的性质,第3节原子和离子。

2. 第二章《化学方程式》:第1节化学方程式的表示,第2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第3节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构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

2. 学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试剂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单,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讲解物质的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

(3)介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4)讲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的乐趣。

4. 例题讲解:针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和计算,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分子和原子、化学方程式2. 板书内容:(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4)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分子、原子、离子实例,并说明其性质。

a.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b. 氢气与氧气反应a. 2H2 + O2 = 2H2Ob. 2Na + 2H2O = 2NaOH + H22. 答案:(1)见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浙教版(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教学过程: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1、观察形状、颜色2、晶体的溶解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课堂练习:课本第5页练习1-3题作业:作业本:反思:在实验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外,更应该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实验。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3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酸的涵义和酸的电离产物2、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3、了解盐酸和硫酸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的用途4、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索酸的性质重点难点:酸的性质药品器材: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生锈的铁钉、鸡蛋壳、氧化铜、氯化钡、硝酸银、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入:出示一个青桔子,让学生说出看到它的即时感受――酸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的那么酸是怎样的一类物质呢一、什么是酸学生:书写盐酸、硫酸和硝酸三大强酸的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强调:酸的涵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

电离通式:酸=H++酸根阴离子思考:NaHSO4=Na++H++SO42-NaHSO4是不是一种酸二、酸碱指示剂强调:在实验室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简单而快速地知道哪一种溶液是酸性的呢――使用酸碱指示剂看课本第7页,了解常用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演示:分别用pH试纸和紫色石蕊试液测试水、酸果汁、白醋、盐酸。

将显示的颜色填入课本第7页的表中。

结论:pH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指示剂则只能指示剂溶液是否显酸性三、酸有哪些性质演示:用紫色石蕊试液指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结论:酸可以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酸+碱→盐+水思考:胃酸过多的病人常服用一种叫“胃舒平”的药片来治疗,药片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铝,为什么能用它来治疗胃酸过多呢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

――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蓝色2、向盛有一枚生锈的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振荡,过会儿观察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学生: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结论: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金属氧化物→盐+水思考:上述演示2中,除了铁锈消失外,还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铁钉表面产生气泡那么产生的气体是否是盐酸和金属铁反应生成的(探究实验)`学生:针对该问题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

最后交流实验的情况结论:酸可以和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酸+金属→盐+氢气演示:1、把鸡蛋壳投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观察现象――蛋壳表面产生气泡,燃着的木条伸入后会熄灭2、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要求写出以上两个反应方程式结论:酸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酸+盐→新酸+新盐*CO3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小结: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练习:课后练习第1题反思:在讲解胃舒平的时候,可以再延伸讲解其他治疗胃酸的药剂如有些药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

另外在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观察到的现象并非是溶液变成蓝色而是绿色。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给与适当的解释。

第2课时演示:稀硫酸酸性的实验分别与锌、氧化铁、氧化铜、氢氧化铜、氯化钡溶液反应]学生:观察现象,并结合盐酸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老师:对照课本第11页的图,向学生介绍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四、酸的个性过渡:盐酸和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大的共性,是因为它们都能电离出氢离子,但不同的酸由于酸根离子不同,也显示出各自的个性。

㈠盐酸的个性演示:打开浓盐酸的瓶盖,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并用手扇动,闻一下气味――瓶口出现白雾,为盐酸小液滴;并有刺激性气味`结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演示:往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并滴加稀硝酸,观察结论: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HCl+AgNO3=AgCl↓+HNO3*Cl-的检验:用硝酸银和稀硝酸进行检验,能产生白色沉淀㈡硫酸的个性演示:稀释浓硫酸的实验,感受烧杯的外壁,并注意观察实验操作细节结论: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溶解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演示: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涂在火柴杆和滤纸上,过会儿观察变化~――火柴杆和滤纸上涂有硫酸部分都变成了黑色结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脱水性,能使木村、纸张脱水碳化介绍:浓硫酸还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以用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总结:酸的个性作业:①课后练习②作业本反思: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区别脱水性和吸水性。

这是学生在练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第3课时一、自制指示剂实验原理: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

、实验步骤:1、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mL酒精溶液,搅拌。

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

观察现象。

3、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用自制的指示剂演示实验。

/二、作业讲评,知识点复习、巩固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4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2、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4、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重点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药品器材: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堂引入: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

常见食物的酸性:蛋黄,乳酪,白糖做的西点,火腿,面包,小麦,奶油,油炸豆腐常见食物的碱性:》萝卜,苹果,洋葱,萝卜干,大豆,香蕉,草莓,蛋白,菠菜,海带;食用碱性食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此外碱还有哪些性质呢一、碱有哪些性质演示: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与碱的作用试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结论:碱性物质能使酸碱指示剂呈一定的颜色: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碱的涵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结合多种可溶性碱的电离产物进行判断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1、在反应中使用酸碱指示剂2、反应所得溶液进行蒸发,观察蒸发皿中留有的固体结论:碱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和反应:碱+酸――盐+水`实质H++OH-=H2O应用:改良酸性土壤、中和胃酸过多等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知道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过程中,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使用指示剂演示: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来完成):――现象: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结论: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介绍: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提问:二氧化硫排入大气有何危害)SO2+2NaOH=Na2SO3+H2O介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皮塞或木塞。

SiO2+2NaOH=Na2SiO3+H2O介绍: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敞口放置,为什么.CO2+2NaOH=Na2CO3+H2O演示: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2-3毫升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观察有何变化CuCl2+2NaOH=2NaCl+Cu(OH)2↓――产生蓝色絮状沉淀FeCl3+3 NaOH=3NaCl+Fe(OH)3↓――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结论:碱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总结:氢氧化钠的几条化学性质作业:作业本-1[第2课时归纳:碱具有的共性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2、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4、能和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注意:⑴只有可溶性碱才能满足以上四条性质,难溶性碱只能满足第2条~⑵第4条参加反应的盐只能是可溶性盐练习:以Ba(OH)2为例,分别写出它与CO2、HCl、H2SO4和CuCl2、FeCl3的反应二、碱的个性1、氢氧化钠俗名:烧碱、火碱和苛性钠演示:在表面皿上放一块氢氧化钠固体,观察。

几分钟后再观察其表面,有何现象――表面变潮湿)演示:氢氧化钠的溶解实验――溶解时会放热*潮解:物质暴露在空气中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演示:把一小撮兔毛放入盛有烧碱溶液的试管中,加热煮沸后观察现象――兔毛溶解2、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消石灰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盐酸和稀硫酸溶液,观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变化)》――应用酸碱指示剂可以观察到变化演示:在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有何变化――产生白色沉淀或红褐色沉淀思考:有人用石灰乳刷墙,并在室内烧一个炭盆,开始墙面变得潮湿,过几天墙壁就变得又硬又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